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医学兽医> 清毒丸集合5篇独创技术138907字

清毒丸集合5篇

2020-10-11 22:02:29

  清毒丸 1篇:

  复方清毒丸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淋症(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炎)、带下病的中成药 内服丸剂。

  其组方为:金银花200g、夏枯草300g、石菖蒲200g、海金砂60g、车前子 200g、玄参150g、知母100g、栀子200g、石韦60g、虎杖100g、大黄50g、川 栋子60g、三七60g、丹参300g、红花200g、山药300g、穿山甲150g、柴胡 60g、郁金90g、白术200g、党参300g、苍术150g、黄芪300g、甘草梢60g。 将上述各味药精选,按方剂重量比例投入,炮制,粉碎极细粉,过200目筛制 成丸,每丸重0.5克。

  本方剂中,金银花:清热,解毒;夏枯草:清肝,散结;石菖蒲:开窍, 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海金砂:利尿通淋;、车前子:利水,清热, 明日,祛痰;玄参:滋阴,降火,除烦,解毒;知母:滋阴降火,润燥滑肠;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泄热;虎杖:祛风,利湿, 破瘀,通经;大黄: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杀虫; 三七:止血,散瘀,消肿,定痛;、丹参: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 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山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穿山甲:消肿 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郁金:行气解郁, 凉血破瘀;、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党参:补中,益气,生津;苍术: 健脾,燥湿,解郁,辟秽;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甘草梢: 清火,解毒。全方治则明晰,配伍合理,具有行气化湿、清热通淋、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之功效;用于淋症(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炎)、带下等病症;治 愈率达90%,无效率10%。可奏标本兼治之效,能达愈后不易复发之目标。

  本丸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20天为一个疗程;必要时,可连服2-4个 疗程。

  典型病例:

  一、吴银,46岁,患淋症,服本丸剂二个疗程,痊愈。

  二、王泽金,39岁,淋症、带下,服本丸剂三个疗程,检查痊愈。

  清毒丸 2篇:

  乙肝清毒丸

  本发明涉及治疗乙型肝炎的中成药。

  第一、背景技术

  肝病专家指出,乙肝(乙型肝炎)的治疗目的不是各种病毒标志物阴转,而是阻止肝炎向慢性化及肝组织纤维化的发展。

  现有技术中治疗乙肝的药物虽为数不少,但仍有局限性。我国传统中药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研制出对乙肝有显著疗效而无毒副作用的中成药,无疑对乙肝患者是一个福音。

  第二、技术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制出乙肝清毒丸,具有治疗乙肝效果好、无任何毒副作用、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乙肝清毒丸的原料组成是:

  党参 9-12克, 全蝎 2-5克,

  山药 10-30克, 鸡内金 3-10克,

  白芍 5-10克, 栀子 6-12克,

  何首乌 10-12克, 绿矾 1.5-4.5克,

  茯苓 6-15克, 虎伏 10-15克,

  防已 5-10克, 广豆根 3-5克,

  丹参 10-15克, 青皮 3-9克,

  三七 3-6克, 穿山甲 4-10克。

  斑蝥 0.05-0.1克,

  将上述各组分中药原料按常规工艺(参见图1)制成丸剂即可。

  本发明的上述组成中,各位药的功效是,党参补中益气;山药补中益肺、固肾止泻;白芍养血敛阴、平肝、缓急止痛;何首乌养血益肝,固精补肾;茯苓补益脾胃,渗利水湿,宁心安神;防已祛风利水,泻血分湿热,止痛;丹参活血祛瘀,凉血除烦,安神定志,排脓止痛;三七止血化瘀,消肿定痛;斑蝥攻毒,逐瘀;全蝎镇惊熄风,通络止痛,攻毒散结;鸡内金补脾健胃,清积排石,固脬止遗;栀子泻心肺三焦郁火,凉血止血;绿矾燥湿,止血、补血、解毒;虎杖清热利湿,活血活瘀;广豆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表皮破气散结,舒肝止痛;穿山甲搜风通络,通经下乳,消肿溃痛。各药合用,所成乙肝清毒丸具有补气、补血、渗湿、消毒、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之特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修复被乙肝病毒(HBV)损坏的肝细胞,抑制乙肝病毒而最后达到消除乙肝病毒的目的,长期服用无任何毒副作用。

  本发明的乙肝清毒丸可制成与现有技术之中成药丸剂相同的各种适宜大小之颗粒,1200克服用三十天(每天服40克,分早、中、晚三次服)。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服用剂量。

  本发明所述乙肝消毒丸是研制者根据15年以来治疗乙肝的临床经验总结,通过反复修改解乙肝病毒药方,而形成本发明药品,对乙肝病毒消除率在98%以上。该药品从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的一年内共治乙肝病人340名,具体情况及疗效是:

  一、男、女患者各占比例情况:

  1)男性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45%,为143名。

  2)妇性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55%,为187名。

  二、本地、外地乙肝患者来所治疗情况:

  1)本地来治疗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65%,为221名。

  2)外地来治疗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35%,为119名。

  三、各个区域及行业来治疗乙肝的情况:

  1)来自城镇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40%,为136名。

  2)来自农村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60%,为204名。

  来自各个行业的乙肝患者:

  3)产业工人、农民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15%,为51名。

  4)学生乙肝患者总治疗人数的50%,为170名。

  5)外出工作人员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15%,为51名。

  6)司机及其他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5%,为17名。

  四、所来的治疗乙肝患者年龄情况:

  1)3岁以下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0.3%,为1名。

  2)3至5岁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1%,为3名。

  3)5至8岁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10%,为34名。

  4)8至11岁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20%,为68名。

  5)11至14岁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20%,为68名。

  6)14岁至32岁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40%,为136名。

  7)32岁以上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8.7%,为29名。

  五、来治疗的乙肝患者病程情况:

  1)病程在一年之内的乙肝患者,占治疗人数的60%,为204名。

  2)病程在1至2年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20%,为68名。

  3)病程在2至3年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11%,为37名。

  4)病程在3至5年以上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的9%,为31名。

  六、来治时,乙肝患者病毒(HBV)载量检测情况:

  1)乙肝病毒(HBV)高于正常值10倍的,占总治疗人数的15%,为51名。

  2)乙肝病毒(HBV)高于正常值20倍以上的,占总治疗人数的35%,为119名。

  3)乙肝病毒(HBV)高于正常值25倍的,占总治疗人数的10%,为34名。

  4)乙肝病毒(HBV)高于正常值30倍的,占总治疗人数的10%,为34名。

  5)乙肝病毒(HBV)高于正常值50倍的,占总治疗人数的15%,为5%名,为17名。

  来治时,乙肝患者肝功能情况:

  来治时,肝功能不正常的乙肝患者,占总治疗人数据的10%,为34名。

  七、服药后乙肝病毒(HBV)清除情况:

  1)服用乙肝清毒丸在120天以上,清除乙肝病毒(HBV)的,占治疗总人数的5%,为17名。

  例一:李银,女,20岁,大学生,家住湘乡市棋梓镇棋梓居委会。于2001年10月27日来治疗。来治时,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4606×105。经过服用乙肝清毒丸140天后,经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为零。

  例二:谭宇辉:女,23岁,农民,家住湘乡市龙洞乡七星村。于2002年2月26日来治疗。来治时,转氨酶为679.1,总胆黄素230,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14000×105。经过服用乙肝清毒丸120天后,经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小于1.0。

  2)服乙肝清毒丸90天(一个疗程)之内清除乙肝病毒(HBV),占治疗总人数85%,为289名。

  例一:成健,男,14岁,学生,家住湘乡市壶天镇山坪村,于2001年8月14日来治疗。来治时,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胆黄素、直接胆黄素高于参考值2倍以上。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1789×105,经过90天服用乙肝清毒丸后,于2002年2月6日在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为零。肝功能恢复正常。

  例二:朱冰,女,12岁,学生,家住湘乡市泉塘镇湖山村,于2001年10月3日来治疗。来治时,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4000×105。经过服用乙肝清毒丸120天后,于2002年2月27日,在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为零。

  例三:陈盛达,男,16岁,学生,家住湘乡市新湘路办事处壕塘。于2001年2月25日来所治疗。来治时,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387.1。通过服用乙肝清毒丸90天后,于2002年6月13日,在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为零。

  例四:陈国强,男,32岁,司机,家住湘乡市潭市镇小车村,于2002年5月11日来治疗。来治时,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200×105。肝功能严重不正常。转氨酸、直接胆黄素、胆黄素高于正常参考值3倍。通过服用乙肝清毒丸90天后,于2002年8月14日,经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小于1.0。

  例五:伍永根,男,18岁,学生,家住湘乡市潭市镇白银村,于2002年5月22日来治疗。来治时,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为8600×105。通过服用乙肝清毒丸90天后,于2002年8月29日在在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小于1.0。

  3)服用乙肝清毒丸60天就清除了乙肝病毒(HBV)的占总治疗人数的9%,为30名。

  例一:李波,男,18岁,学生,家住湘乡市金薮乡粉壁场,于2002年5月9日来治疗。来治时期,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6890×105。经过服用乙肝清毒丸60天后,于2002年8月29日在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小于1.0。

  例二:刘芳,女,24岁,已婚,家住湘乡市潭市镇潭台村,于2002年2月29日来治疗。来治时期,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4600×105。经过服用乙肝“清毒丸“60天后,于2002年5月27日在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为0。

  4)服用乙肝“清肝丸”30天,就清除了乙肝病毒(HBV)的占总治疗人数据1%,为3名。

  例一:刘华梅,女,15岁,学生,家住湘乡市棋梓镇泥溪村,于2002年7月4日来治疗。来治时期,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18023×105。通过服用乙肝清毒丸30天后,于2002年7月18日在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小于1.0。

  例二:程辉辉,女,17岁,学生,家住湘乡市于塘镇赤石村,于2002年6月23日来治疗。来治时,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拷贝量为3800×105。经过服用乙肝清毒丸30天后,于2002年7月11日经湘乡市人民医院做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拷贝量小于1.0。

  患乙肝的人,血液里面只要含有乙肝病毒(HBV),患者就有时尿黄。患者服用本诊所研制的乙肝清毒丸后,小便会比以前更黄、大便带稀黑。为什么呢?因乙肝清毒丸是专解乙肝病毒(HBV)的。乙肝病毒(HBV)随大、小便排除。所以,小便比以前黄、大便黑。反过来讲,患者通过服用乙肝解毒丸一段时间后,解小便时,尿不黄了。解大便时,大便不黑了。但一定要10个早晨的第一个小便及至7至8个早晨的第一个小便,尿不黄了(肠胃功能不好、肾、尿结石、感冒及其它等功能障碍除外)。解大便时,大便要不黑了,那就不需用服乙肝清毒丸。这就是本发明对乙肝的治疗标准。

  由以上可知,本发明为乙肝清毒丸,治疗乙型肝炎有显效,能有效消除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服用本发明药品无任何毒副作用,且药品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

  图1是本发明药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第三、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药品的一种成份组成是:党参10克、山药20克、白芍10克、何首乌10克、茯苓10克、防已10克、丹参10克、三七5克、斑蝥0.08克、全蝎3克、鸡内金8克、栀子10克、绿矾3克、虎杖10克、广豆根5根、青皮8克、穿山甲8克;按图1所示工艺制成丸剂即可。

  清毒丸 3篇: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第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结肠靶向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微丸——护肠清毒微丸。

  第二、背景技术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高流行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率为9.09%,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人。大量资料 证实,慢性肝病大多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重症肝炎、 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患者IETM的发生率分别为93.3%、84.3%、79.0%与75.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的发病与进展,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日益被高度重视,内毒素及内 毒素激活枯否细胞炎症因子的级链释放所导致的肝损伤,为“继发性肝损伤”。反复与持续的 肝细胞损伤和相伴的炎症细胞浸润,则继而发展为肝硬变甚至肝癌,亦可因引起过度炎症反 应,发生严重的肝坏死,导致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内毒素不仅加重肝损害,而且是促进门 脉高压、肝脏能量代谢障碍、肾损害等多器官病变的重要因素,IETM对肝病的发展与转归有 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是治疗肝病的根本 措施之一。

  现代医学抗内毒素制剂多数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投入临床应用尚有一定距离。目前多 采用口服乳果糖以及肠道吸收少的抗生素。但由于其较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肠道菌群失调 等副作用,制约着临床应用。中药常规制剂口服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在到达结肠前就 会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结肠生物利用度不高。结肠靶向给药不仅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被消 化液破坏,而且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其药物的吸收总量、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均较口服给 药明显提高,是一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治疗方法;但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药物灌肠只限于在 直肠和乙状结肠,而且受伴有肛门直肠疾病患者灌肠不便的制约等。目前并没有关于通过结 肠靶向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研究报道。

  第三、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结肠靶向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微丸,经 研究表明,其可有效清除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起到非常好的疗效。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通过结肠靶向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微丸——护肠清毒微丸,是由中药药粉、包 衣材料及其它药学常规辅料制成的微丸,其中,中药药粉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 大黄6~12份,紫草6~12份,茯苓25~35份,薏苡仁25~35份,白及10~20份,赤芍 20~30份,黄芩10~20份,穿心莲10~15份,儿茶6~12份,甘草2~5份。

  优选的,所述中药药粉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大黄9g,紫草9g,茯苓30g, 薏苡仁30g,白及15g,赤芍24g,黄芩15g,穿心莲12g,儿茶9g,甘草3g。

  所述中药药粉是通过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称取各原料药,装入提取袋,先加入8~ 12倍量(重量倍数,下同)水浸泡1~2h,然后煎煮提取3次(即:提取1~2h后,过滤, 向滤渣中加8~12倍量的水,提取1~2h,重复该步骤),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 1.05,经喷雾干燥,即得中药药粉。优选的为:称取各原料药,装入提取袋,先加入8倍量 水浸泡1h,然后煎煮提取3次,每次加8倍量水,每次提取2h,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 度1.02~1.05,经喷雾干燥,即得中药药粉。

  所述包衣材料为果胶钙。

  所述果胶钙是通过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取低脂果胶480~520g,充分研磨,缓缓 加入2L去离子水,混匀。另取21~22g氯化钙溶于2L去离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低脂果 胶溶液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成半透明凝胶状。密封浸润24h,使其充分浸润。取出摊平 于40℃干燥48h,至干。得到的成品质脆,先粗粉,取出超微粉碎制成粉末,即得。

  所述微丸包衣的质量占微丸丸芯质量的35%以上,优选35%。

  所述其它药学常规辅料为赋形剂、粘合剂、EudragitL30D、邻苯二甲酸酯、司盘80和水, 其中,赋形剂的用量以中药药粉质量的两倍为宜,粘合剂的用量以中药药粉和赋形剂总质量 的75%为宜(粘合剂优选55%乙醇,为制软材粘合用,在制丸干燥后,随蒸发去除), EudragitL30D、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的用量以占包衣材料(果胶钙)质量的2.5%、0.5%、 0.5%为宜(EudragitL30D、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的作用为调节包衣的性质,便于包衣,其 量可适当增减),水的用量为包衣材料质量的12.5倍。

  所述赋形剂为常规赋形剂,如壳聚糖、粉状纤维素等,成型性好即可,优选微晶纤维素 (MCC)。

  所述护肠清毒微丸的制备方法为:将药粉与适当的药学常规辅料混合制成软材,常规方 法制成小丸,干燥后得微丸丸芯;取果胶钙,加水制成混悬液,然后加入适当的药学常规辅 料,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35℃以上,加入微 丸,常规包衣,至包衣增重35%以上,既得护肠清毒微丸。另外,其它常规的制备微丸的方 法同样适用,如流化床制备法、包衣锅制备法等。

  优选的制备方法为:将药粉和赋形剂、粘合剂混合制成软材,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光 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滚圆得小丸,干燥后即得微丸丸芯;取果胶钙 8g,加水100ml,于胶体磨中研细形成混悬液,然后加入EudragitL30D2.5%(指其质量数占 果胶钙质量的2.5%),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各0.5%(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的用量各占 果胶钙质量的0.5%),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 35℃以上,加入微丸丸芯,调节风速至全部处于运动状态,预热5min,打开蠕动泵喷入包衣 液,进行包衣,至包衣增重35%,既得微丸。

  所述挤出速度优选20Hz,滚圆速度优选20Hz,滚圆时间优选4min。

  所述干燥采用喷雾干燥,调节进风温度175℃,出风口温度90℃,雾化器调速38~40, 进液转速20Hz,可稳定连续喷出干燥粉末。

  本发明的中药药粉为经近15年的临床应用反复印证疗效确切的药物,具有保护肠屏障、 消除肠道内毒素、减轻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对肝脏的损伤的作用。本发明在前期研究的 基础上采用现代最新制剂技术,改变中药剂型,采用果胶钙为包衣,创立了中药结肠靶向给 药新剂型-护肠清毒微丸。同时对200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的收集,探讨该病证候规律特点,为临床研究方案的确立提供了依据。并通过临床治疗性研 究进一步验证中药新剂型护肠清毒微丸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为中医药对肝病 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与新理论。

  另外,虽然本发明中的实验均是针对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孰 知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情况下,应该能够合理推测出:本发明的护肠清毒微丸并非仅对肝病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有治疗效果,对其它具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病症也具有治疗效果。

  第四、附图说明

  图1为为芍药苷紫外吸收色谱图。

  图2为芍药苷高效液相色谱图,其中,A为芍药苷标准品,B为微丸样品提取液,a为芍 药苷峰。

  图3为芍药苷标准品线性关系标准曲线。

  图4为护肠清毒微丸样品和胶囊样品中芍药苷的溶出曲线。

  图5为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芍药苷含量,其中,A.空白血浆,B.空白血浆+芍药苷, C.血浆样品,1.芍药苷。

  图6为HPLC法测定大鼠肠组织中的芍药苷含量,其中,A.空白肠组织,B.空白肠组织+ 芍药苷,C.肠组织样品,1.芍药苷。

  图7为大鼠给药后血液中芍药苷的平均药时曲线图。

  图8为大鼠给药后肠组织中芍药苷的平均药时曲线图。

  第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实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护肠清毒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1、仪器与试药

  喷雾干燥机(无锡市前洲干燥机成套设备厂),挤出-滚圆制丸机(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 械研究所),超微粉碎机(济南倍利粉技术工程有限公司),78X-2型片剂四用测定仪(上海 黄海药检仪器厂)。

  微晶纤维素(MCC101,台湾明台公司,批号:80920),无水氯化钙(天津市博迪化工有 限公司,批号:80329014),芍药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10736-200629)药 粉(药物提取干燥后微粉制得),低脂果胶(河南郑州永康食品厂;批号:090123),无水乙 醇。

  2、方法与结果

  2.1药粉的制备

  称取中药1kg(配方为:大黄9份,紫草9份,茯苓30份,薏苡仁30份,白及15份, 赤芍24份,黄芩15份,穿心莲12份,儿茶9份,甘草3份,按重量份计),装入提取袋, 先以8倍量(重量倍数)水浸泡1h,然后煎煮提取三次,每次加8倍量水,每次提取2h, 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5,经喷雾干燥得药粉。

  2.2果胶钙的制备

  取低脂果胶500g,充分研磨,缓缓加入2L去离子水,混匀。另取21.71g氯化钙溶 于2L去离子水中,缓缓倒入低脂果胶溶液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成半透明凝胶状。密封 浸润24h,使其充分浸润。取出摊平于40℃干燥48h,至干。得到的成品质脆,先粗粉, 取出超微粉碎制成粉末,备用。

  2.3微丸的制备方法

  将药粉和微晶纤维素按比例1∶2混合,加入粘合剂制成软材,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 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经长时间滚圆所得的小丸,干燥后即得微丸 丸芯(因粘合剂为55%乙醇,微丸干燥后,乙醇经挥发不存在于微丸中,水分含量<9%)。

  包衣制备:取果胶钙(8g)加水(100ml)于胶体磨中研细形成混悬液加入 EudragitL30D2.5%,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各0.5%),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 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35℃以上,加入微丸丸芯(约15g),调节风速至全部处于 运动状态,预热5min。打开蠕动泵喷入包衣液,进行包衣。至包衣增重35%,既得微丸。

  2.4微丸丸芯制备的单因素考察

  作为微丸制备的初步考察,经文献经验初步选定滚圆速度18Hz,滚圆速度20Hz,滚圆时 间4min。分别考察粘合剂配比、粘合剂用量、药物比例、挤出速度考察、滚圆速度、滚圆 时间等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具体考察如下:由于中药复方提取成分复杂,粘性较大,根 据文献及经验,选择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为粘合剂,经试验,可不加PVA等其它粘合剂。分 别考察了35%、45%、55%、65%和75%乙醇作为润湿剂,结果以55%乙醇制软材,软材黏度适 当,丸型圆整度好。定药物与MCC比例为1∶4,试验每份取混合粉末40g,分别考察20ml, 25ml,30ml,35ml和40ml粘合剂,结果以30ml粘合剂制得的软材粘度适当,成丸较好。因 处方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粘性,经考察,当药物比例大于50%时,挤出软材不畅,因此选择50% 药物比例。结果证明:粘合剂种类、用量及辅料比例是影响成丸的关键因素,且优选条件较 唯一,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经单独优化结果为:结果粘合剂选择以55%(55%是指体积比) 乙醇加入量为75%(加入量75%是指中药药粉和微晶纤维素总质量的75%,如制备40g微丸需 加入粘合剂30g,约30ml)制软材,软材黏度适当,丸型圆整度好;选择50%药物比例,即 药粉∶MCC=1∶2。而挤出速度、滚圆速度及滚圆时间影响不确切,特采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 化工艺。

  2.5正交试验法优化护肠清毒微丸制备工艺条件

  基于单因素考察,选择对制备过程有明显影响的3个因素:挤出速度、滚圆速度、滚圆 时间作为主要影响因素,选用三因素三水平按L9(34)设计正交试验,进行工艺条件的优化 筛选,见表1。以微丸的圆整度(以平面临界角计)及18~30目之间的得率的综合指标进行 评分,结果见表2,分析结果见表3。

  综合指标=得率-圆整度×2

  表1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表2L9(34)正交试验设计表及结果

  表3方差分析表

  F临界值:F0.01(1,2)=99 F0.05(1,2)=19

  由表2-2、表2-3分析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三因素对微丸制备的 影响顺序为B>C>A>D,即滚圆转速>滚圆时间>挤出转速,其中挤出转速无明显影响,从正交 试验结果来看,选择最佳制备工艺为A3B2C2,即挤出速度20Hz,滚圆速度为20Hz,滚圆时 间为4min。

  3、讨论

  3.1护肠清毒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将药粉和MCC按1∶2比例混合,以55%乙醇用量 75%制软材,依照挤出速度20Hz,滚圆速度为20Hz,滚圆时间为4min,经挤出-滚圆机挤出 质密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经滚圆制备而成。再包果胶钙结肠衣既 得。

  3.2喷雾干燥条件:经反复实验证明:调节进风温度175℃,出风口温度90℃,雾化器 调速38~40,进液转速20Hz,可得稳定连续喷出干燥粉末。

  3.3果胶钙在制备过程中,低酯果胶不易充分溶解,加入去离子水时要缓慢少量多次逐 次加入,方能使其较好溶解。加入氯化钙溶液后,钙离子会和果胶发生交联,产生质变,前 一步果胶溶解越充分,交联越充分。所以加入时可以缓慢逐次倒入氯化钙溶液,混匀时需充 分搅拌,有利于使果胶和钙离子充分反应。

  3.4包衣量的选择:以微丸增重量计算包衣量,控制包衣量以达到肠溶效果。以体外溶 出度作为考查包衣效果,达到2h内胃液中药物无释放。考察15%、25%、35%和45%增重量, 每样三批,经实验得药物增重控制在35%及以上效果较好,故选定35%,即:包衣的用量为微 丸丸芯重量的35%。

  实施例2护肠清毒微丸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研究

  本部分实验对上述制备的微丸,对其体外释药规律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护肠 清毒微丸的体内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1、仪器与试药

  ER-182A型电子天平(日本);85B-2型磁力加热搅拌器(南通科学仪器厂);超声清洗器 (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D800C智能药物溶出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Biofuge Stratos全能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德国Heraeus公司);Waters6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 Waters公司),Waters 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MicrofLudizer(美国 MicrofLudics公司);JEM-100SX型电子透射显微镜(日本电子公司);MASTERSIZER-2000 型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英国MaLvern公司)。

  芍药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10736-200629);护肠清毒微丸(实施例1 制备);甲醇为色谱纯,其它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微丸的制备

  方法见实施例1,制备三批。

  2.2溶出度测定

  2.2.1溶出度测定方法

  精密称取三批微丸和中药药粉制得的胶囊剂(为实施例1中制得的中药药粉常规方法制 成胶囊剂)于pH=2的人工胃液(2h)和pH=6.8的人工肠液各1000ml中,水浴温度(37℃± 0.5℃),转速100r/min,分别于不同时间吸取溶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测定含量, 同时补加同体积同温度缓冲液,以芍药苷成分含量计。

  2.2.2色谱条件

  phenomenexC18柱(4.6×150mm,10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30∶70),检测 波长230nm,理论塔板数按芍药苷计算不低于1500,柱温:室温。

  2.2.3芍药苷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标准品3.37mg,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释至刻度,摇匀, 得对照品储备液。

  2.2.4检测波长的测定

  经测芍药苷在190nm~500nm紫外色谱图,在230nm处有其最大吸收,故选择230nm作为 其吸收波长,紫外吸收图见图1。

  2.2.5芍药苷高效液相色谱图

  如图2所示。

  2.2.6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芍药苷储备液0.5ml、1ml、2ml、5ml于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 及储备液,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进样,测定峰面积(A),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A为纵坐标, 进行线性回归A=12786.5C+5836.2,r=0.9997(n=5)。芍药苷在0.0025mg/ml~0.015 mg/ml(2.5μg/L~15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如图3所示。

  2.2.7溶出度测定结果

  测定微丸三批次和胶囊剂的溶出时间设置及结果见表4,护肠清毒微丸样品和胶囊样品 中芍药苷的溶出曲线如图4所示。

  表4溶出结果表

  3、讨论

  3.1通过检测溶出液中芍药苷的含量的比例,检测药品的溶出速率。以220min后芍药苷 含量稳定无增加作为药物全部溶出,其含量计为100%,其他时间点药物含量比最大含量即为 药物累积释放百分率。

  3.2胶囊剂在药物释放过程中,在人工胃液中正常释放,起始过程时药物溶出较慢,胶 囊壳溶破后药物释放较快,药物浓度迅速增大,释药不稳定,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利用,且无 肠释功效。反观微丸剂型,在人工胃液中2h中,检测不到芍药苷含量。这是因为果胶钙在水 中溶解度低,不溶于人工胃液,药物无释放。模拟人体2h后胃排空,药物被排到肠中,将微 丸移入人工肠液(加入果胶酶的人工肠液)。在人工肠液中,检测芍药苷含量释放如图4所示, 5nim后可以被显著检测到,这是因为果胶钙在人工肠液中可以较快被果胶酶分解,使丸芯暴 露在溶液中。果胶酶仅存在与人体结肠部位,说明有靶向释放的作用。微丸在人工肠液中40min 内释药达到80%,微丸中药物溶出稳定,制剂效果较为理想。

  说明微丸剂型不溶于人工胃液,药物无释放,在人工肠液中5nim后可以被显著检测到, 人工肠液中40min内释药达到80%,微丸中药物溶出稳定,制剂效果较为理想。

  实施例3结肠靶向的护肠清毒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本发明的中药药粉由大黄、紫草、赤芍等十味中药制成,化学成分复杂,一般的缓、控 释制剂技术均不适于该药的剂型改造。为此,根据人体的生理条件,采用在不同pH条件下 溶解的丙烯酸树脂(Eudragit)为包衣材料,制备成结肠定位靶向给药的缓释微丸,本试验选 择处方中君药(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考察指标,考察口服给药后微丸在大鼠结肠内容物 药物浓度;测定载药微丸和包衣微丸经大鼠口服后血药浓度。

  1、仪器与试药

  ER-182A型电子天平(日本);85B-2型磁力加热搅拌器(南通科学仪器厂);超声清洗器 (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D800C智能药物溶出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Biofuge Stratos全能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德国Heraeus公司);Waters6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 Waters公司),Waters 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MicrofLudizer(美国 MicrofLudics公司);80-2型离心沉淀机(江苏金坛市中大仪器厂);JY92-II型超声波细胞 粉碎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微量注射器。

  芍药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10736-200629);护肠清毒微丸(实施例1 制备);甲醇为色谱纯,其它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动物:SD大鼠,72只,雌雄各半,购自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phenomenexC18柱(4.6×150mm,10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30∶70),检测 波长230nm,理论塔板数按芍药苷计算不低于1500,柱温:室温。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血 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芍药苷的测定。见图5和图6。

  2.2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标准品2.5mg,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释至刻度,摇匀, 得对照品储备液。避光冷藏,用前放至室温。

  2.3给药方案与血样采集.

  Wistar大鼠6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护肠清毒微丸组和护肠清毒普通胶囊组,试验 前大鼠禁食12h,用乙醚轻度麻醉后,经口插入聚乙烯管,微丸组通过聚乙烯管给大鼠口服 护肠清毒微丸胶囊0.2g(按人体服用量6粒(0.3g/粒)以质量法这算出大鼠用量),再灌入1ml 蒸馏水;普通胶囊组取内容物0.05g(与微丸的含药粉量相当),再灌入1ml蒸馏水。分别 于取血前10min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25mg/kg),于给定的时间间隔(1、2、3、4、6、8、 10、12、16、20、24)用负压针从大鼠腹主动脉取血5ml,每个时间点取三只大鼠,血样置肝 素化试管中,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于-20℃以下保存待测。取血后的大鼠处 死分离结肠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称重,将结肠切成小块,加入2ml生理盐水,20000 r/min匀浆2min,于匀浆液中加入8ml甲醇,旋涡混合1min,6000r/min离心30min, 上清液转移到10ml具塞试管中于-20℃以下保存待测。

  2.4生物样品的制备

  准确吸取大鼠血浆0.2mL置5mL锥形试管中,加入甲醇0.80mL,旋涡混合3min,3000 r/min离心5min,吸取上清液,0.45μm微孔滤膜滤过,进样20μL。肠组织上清液的处理方 法与血浆相同。

  2.5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2ml空白血浆或肠组织上清液,精密加入不同浓度的芍药苷对照品适量,按 “2.4”项下操作,制成高、中、低三种浓度的样品,进行HPLC法测定,分别记录峰面积, 每个浓度平行测定3次,按标准曲线计算血浆药物浓度C1。以生理盐水代替血浆和肠组织上 清液,同法操作,按标准曲线计算血浆药物浓度C2,以C2/C1得萃取回收率。从表5数据可 以看出,血液和肠组织加样回收率均大于90%,RSD%小于5%,可满足生物样品分析方法要求。

  表5血浆和肠组织加样回收率测定结果

  2.6药动学研究和肠组织分布研究

  根据测定的结果,采用3P87计算程序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求算出大鼠给 药后芍药苷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见表6、表7、表8、表9,平均药时曲线见图7、图8。

  表6大鼠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μg/ml,x±S,n=3)

  表7大鼠给药后芍药苷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表8大鼠给药后肠组织中芍药苷浓度-时间数据(μg/ml,x±S,n=3)

  表9大鼠给药后肠组织中芍药苷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结肠靶向微丸经给药后,大鼠血液和肠组织中所含芍药苷的药动学参数T1/2、 和Tmax较普通胶囊组有所延长,说明微丸进入大鼠体内分布和消除均较慢,具有一定的缓释 作用;Cmax和AUC0-24较普通胶囊组有明显提高,说明结肠靶向微丸通过结肠定位释放, 可以明显提高药物在结肠中芍药苷的含量,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讨论

  3.1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通 过口服达到结肠定位释放的目的,避免药物在胃的吸收,提高药物在结肠部位的局部浓度, 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易被胃酸破坏或被胰酶代谢的药物(如 蛋白质、多肤类大分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2本实验通过考察大鼠在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液和肠组织中芍药苷的含量变化,说明药 物在制备成结肠定位微丸后,其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的吸收明显滞后,在胃中稳定,几乎没 有药物释放,而在结肠处大量释放药物,体现了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典型特征。微丸组和普 通胶囊组的药时曲线下降近似平行,说明两制剂在体内吸收后的变化基本相同,结肠定位微 丸主要在结肠部位释放,普通胶囊主要在胃中释放,达到了理想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目的。

  3.3本实验考察了处方中主要药物赤芍中所含的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变化规律,其他主 要有效成分在动物给药后的变化规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有效成分芍药苷为代表的体内溶出实验,结果显示结肠定位微丸主要在结肠部位释放, 普通胶囊主要在胃中释放,说明药物在制备成结肠定位微丸后,在胃中稳定,几乎没有药物 释放,而在结肠处大量释放药物,体现了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典型特征。达到了理想的口服 结肠定位给药目的。

  实施例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中医病机研究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医无相应病名的论述与记载。但根据中医理论 对其致病特点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本病当属于中医“毒”邪致病的范畴。肝病学家汪承柏 认为,慢性肝病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系湿热疫毒之邪入侵人体阻遏气机,气滞血瘀,瘀久化 热所致。张雪等认为毒瘀互结、滞于肠腑是本病基本病机。林冠凯、马羽萍等认为本病主要 病因病机为正虚邪盛,正虚为病理基础,表现为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主要为 湿阻、热毒和血瘀,病变部位多在“阳明之腑”。我们认为慢性乙型肝病的总体病因病机为: 素体脾虚、感受“杂气”,湿毒为患、肝脾同病。脾虚、湿毒贯穿于本病始终。而肠源性内毒 素血症发生则是病变日久,在基本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湿热瘀毒不化,互结于大肠所致。

  (二)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关于慢性肝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证型,崔丽萍等认为可以分为七型辨治:气滞湿阻证、 热毒炽盛证、阳明腑实证、热入营血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竭阳脱证。李筠发现 血瘀血热型内毒素均值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认为通过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可以作为判断肝 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此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王敏利发现肝病内毒素血症患者大 多数为青紫舌,说明内毒素血症与血瘀有密切关系。陈云等的研究表明湿热中阻型和瘀血阻 络型慢性肝病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机率远高于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慢性肝病 患者。黄星垣等认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阳明腑实证的主要病理基础。张海南等发现用内毒 素复制的动物模型与肝火证有较多相符之处。由此可见,肝郁、脾虚、湿热、血瘀、阳明腑 实是慢性肝病内毒素血症形成的基本证候。

  二、证候规律研究

  (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 治方案》的诊断标准,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病、动态浊度法血浆内毒素>0.03EU/mL者。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于湖北宜昌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 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的第五届学术 交流会上讨论通过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3、证候要素标准。

  参照朱文锋教授相关文献结合本病特点拟定证候要素标准。

  4、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并同意参加研究者。

  5、排除标准

  5.1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原发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5.2.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5.3.未能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安全性判断者。

  (二)一般资料

  1、病例来源

  200例患者均来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山东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专科门诊及住 院患者。其中男性127例,女性73例,年龄最大者65岁,年龄最小者20岁。符合慢性乙型 病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动态浊度法血浆内毒素>0.03EU/mL。

  2、试验方法

  2.1前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诊疗术语-症状部分》初步建立调查表。在山东中 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抽取10例患者进行预调查,请相关专家根据预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对调查 表及时进行进一步筛选与修改,确定正式调查表。对符合入选资格的病例,由调查员现场详 细填写调查表。依据调查表的内容逐一询问、检查、记录调查对象的情况。舌、脉由2人分 别观察。将表格录入利用Excel软件建立的数据库。调查结束后由2名以上高资历专业教授 根据有关行业标准和被调查者的资料得出证候要素,两者结果相符者予以纳入。

  2.2质量控制

  2.2.1调查人员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调研前所有参与试验的人员均统一参加有关培训,掌 握调查要求。

  2.2.2调查前首先说明调查目的和填表要求,采集症状时只对项目本意进行解释,避免任何 语言暗示。

  2.2.3统一调查表格,每一份资料的收集均由两名研究者共同填写、核对完成。

  2.2.4数据录入采用同一位录入人员重复录入病例报告表,并对数据进行核对及逻辑检查, 保证数据无误后锁定。

  2.2.5由2名以上高资历专业教授,根据有关行业标准和被调查者的资料进行辨证,得出证 候要素,两者结果相符者予以纳入,以确保调查结果分析的统一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3、资料采集内容

  3.1一般情况: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乙肝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3.2肝功能:ALT、AST、TBIL、ALB、GLO。

  3.3血浆内毒素

  3.4TNF-α、IL-6、IL-8

  3.5PTA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利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 本次调查中的数据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处理。

  (四)研究结果

  1、病程分布

  表9病程分布

  2、不同病情血浆内毒素水平

  表10不同病情血浆内毒素水平

  注:与慢乙肝轻度比较:☆P<0.05,☆☆P<0.01;与慢乙肝中度比较:△P<0.05,△△ P<0.01;与慢乙肝重度比较:▲P<0.05,▲▲<0.01;与肝硬化代偿期比较:★P<0.05,★★ P<0.01;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比较:◇P<0.05,◇◇P<0.01。

  表10说明,随着病变的进展,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增加。

  3、症状体征特点

  表11症状体征频数表

  由表11可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大便异常[便溏/腹泻(66.5%),便 秘(10.5%),大便先干后溏(23.0%)]、乏力(73.5%)、烦燥易怒(67.0%)、胁肋疼痛(64.5%)、 腹胀(54.0%)、口苦(52.0%)、纳差(49.5%)、肝掌/蜘蛛痣(49.0%)、小便色黄(48.0%)、 肋下积块(43.5%)、身目色黄(40.0%)等为主要症状体征。舌象以红舌(52.0%)、黄(70.5%)、 腻(42.0%)苔多见,脉象以弦(72.0%)、滑(65.5%)脉居多。

  4、证候要素特点

  表12证候要素分布表

  由表12可见,大肠(100.0%)、肝(100.0%)、脾(100.0%)、毒(100.0%)、热(69.0%)、 湿(55.0%)、瘀血(47.5%)、痰(46.0%)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主要证候 要素,部分可出现肾(8.0%)、阴虚(11.5%)、阳虚(1.0%)、水停(28.0%)、血热(3.0%) 等证候要素。

  5、证候要素聚类分析

  5.1统计分析变量筛选

  对于证素中作用较小的变量进行剔除(如出现频率不足10%的变量),筛选出供统计分析 的变量10个进行聚类分析。

  5.2聚类结果

  由聚类全过程(表13)可以直观的看出聚类变化的全过程。系统聚类法开始时各对象自 成一类,然后每次合并两类成一个新类,直至全部对象聚为一类为止。

  表13

  A肝、脾、毒、大肠在标尺2聚为一类,组成肝郁脾虚,毒蕴大肠;热与湿在标尺5内 聚为一类,合为湿热互结;这两类在标尺8聚为一类,共同组成肝郁脾虚,毒蕴大肠,湿热 互结。

  B痰、瘀在标尺3聚为一类,合为痰瘀互结;阴虚、水停在标尺3聚为一类,为阴虚水 停;这两类在标尺7聚为一类,共同组成痰瘀互结,阴虚水停。

  (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因病机探讨

  本研究表明,大肠、脾、毒、湿、热、瘀、痰、肝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 血症主要证候要素。结合中医学理论及本病特点,导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病的总体病因病机为 素体脾虚、感受“杂气”、湿毒为患、肝脾同病。脾虚、湿毒贯穿于本病始终。而肠源性内毒 素血症发生则是病变日久,湿热瘀毒不化,蕴结于大肠所致,现论述如下。

  1、脾虚为发病之本

  脾位居中焦,主运化和输布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卫、气、营、血的 生成来源于脾气对水谷的运化、升清。“卫气卫外而为固也”、“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是人 体正气旺盛之本。脾气健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若脾虚失健,运化失常,湿邪内停, 与湿毒之邪内外相召,成为发病的根本。脾虚是感染邪毒的内在条件。若脾气健旺,即使感 染邪气,亦可驱邪外出,机体向愈;若脾虚无力鼓邪外出,则湿毒长踞体内,致疾病迁延不 愈,反复发作。

  脾虚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之中,临床表现倦怠乏力、纳差、尿淡黄、大便溏薄、舌质淡 红,苔薄或微腻,脉弦细等。

  既往研究表明,“脾虚”时往往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下,体液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紊乱。CD4 水平下降。CD8升高及CD4/CD8比值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及E玫瑰花形成率均呈低下状态; 补体C3的含量显著下降;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极易发生各种 感染。消化系统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细菌生长繁殖过盛。以上二者 是形成内毒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为脾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提供了佐证。

  2、湿毒内侵为发病之因

  按照中医学的“三因致病”理论,乙型病毒性肝病病因既不属于外感六淫,亦不符合内 伤七情。其病因符合吴又可《瘟疫论》中“杂气”致病“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 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非关脏腑经络或为之证也。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盖非 五运六气所能定者,是知气之所至无时也”的特点。就本病的疾病演变规律与临床特点而言, “杂气”是物质性的,性质属于湿毒。

  中医认为毒邪其致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深伏痼结:毒邪致病,耗气劫阴, 瘀血凝痰,直伤脏腑,易于深入,入髓入络,形成邪盛正衰之势。2)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毒邪致病,不易速解,又常伺机反复发作,甚至屡发屡重。3)毒易入血:毒血关系密切,毒 邪犯人始终与血有关。4)善变性:指毒邪致病,病变无常,变化多端,无明显的时间性和季 节性,并根据所害客体的状况而表现出多变的临床特征。

  慢性病毒性肝病病变特点具备:1)病期冗长,病情缠绵,易于反复。2)病变规律:湿 毒之邪久踞体内,病变由脾失运化,肝失疏泄,依素体差异和/或生存条件的不同,进而演变。 或为脾虚湿盛、肝热血瘀;或为湿毒炽盛、扰营入血。久则脉络瘀阻,瘀血内生,以致气、 血、痰、湿互结于胁下。或影响水液代谢形成鼓胀;或因气血无源生化,肝血不足精血不化, 以致肝肾阴虚;或脾阳不足,肾阳衰微,以致脾肾阳虚。整个病变的发展由气及血、由阳及 阴、由中焦到下焦,甚至耗血、动血的演变过程。3)病情变化繁杂:初期可以不出现典型的 临床症状,后期进展较快,甚则出现臌胀、急黄、神昏、吐血、便血等并发症,常规辨治难 以奏效。4)湿毒侵入人体后,根据患者者体质不同、毒邪的轻重,临床上出现三种不同转归: 一是患者即时发病,发病较急;一是暂时伏而不发;一是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这均符 合毒邪致病郁久、顽恶、入血、善变的特性。

  3、湿热瘀毒蕴结大肠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基本病机

  慢性乙型肝病病机复杂,病程长、缠绵难愈,在基本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湿热瘀毒久踞 不去,蕴结大肠,发为本病。

  3.1脾虚祛邪无力,湿热瘀毒互结

  脾居中央以灌四旁,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气健旺,则气血 生化之源充足,气机升降如常,可有效地抵抗邪气的侵袭;反之,若脾运失常,不能运化水 谷精微,则气血化生无源,从而使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退。且脾又主运化水湿,“诸湿 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常,既无力运化外来湿邪,又无力运化水谷,使水反为 湿,谷反为滞,同气相求,内外相召,湿热合邪而发病。故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太 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亦说:“脾 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故脾虚则无力鼓邪外出。

  感受“湿毒”之后,同气相求,湿毒之邪与内湿相合,则更加困脾,以致邪难速化,湿 毒缠绵难去。且脾气困阻,中土壅滞呆钝,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失疏泄,条达失常,则 反乘于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二者互为因果,促进病变的发展。湿毒内郁,日久蕴热,湿 热内生。另外气机升降有序则气血得以正常运行。正如《血证论》所言“肝属木,气冲和条 达,不至遏郁,则血脉和畅”,同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肝主疏泄, 以气为用,司人体气机转输畅达,肝失疏泄,气机流布失于宣通条达,脉道闭塞,血行受阻 而形成瘀血,终致湿热瘀毒胶结,促进病变发展。

  3.2湿热瘀毒蕴结大肠

  明代李梃所著《医学入门》转引《五脏穿凿论》曰:“肝与大肠相通…此合一之妙也。” 在五行学说这一层面上,肝属木,木性升发条达;而大肠属金,“金日从革”,金性清肃收降。 《素问·六节脏象论》记载:“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此说明 了大肠在五行归属上其实是有两重属性:金和土。木性克土,金性克木,木升而金降,大肠 具金体而兼土性,在克制木气的同时又受木气的克制,亦即肝木疏泄,大肠土性应肝木之疏 泄而运行(此即《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土得木而达”之义),更兼以大肠金性之降,魄门 开启,邪气和肠中糟粕随之而排出体外;但又以大肠金性之敛平制肝木,魄门收闭,以防肝 木疏泄太过,使之不至于过度而伤肝气。大肠的降浊功能需要肝的疏泄功能辅助;肝的疏泄 升发同样也需要大肠的降浊功能辅助,二者在生理上存在密切联系,在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 响。肝之功能异常造成大肠开阖失常;大肠开阖失调,浊气上攻,又可导致肝的功能失调。

  十二经络中脾与肺同属太阴,胃与大肠同属阳明,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流注次 序都极为密切,脾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者之官, 变化出焉。”《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胃满则肠虚,肠满者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 五腑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可见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脾胃关系密切配合,通过虚实 更迭的节律性消化活动,共同消化吸收水谷精气津液,形成营气,产生精气,保持五脏正常 功能。李东垣《脾胃论》指出:“脾胃之气既伤,而六气亦不能,诸病之所由生。”脾胃虚弱, 不能运化水湿,使水液不下行而聚湿生痰,不能纳食消谷,完成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大肠 不能泌别清浊,即纳运不能结合,升降失司,燥湿不能相济,则全身得不到滋养。再者唐宗 海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 传导。”若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元气不足,中气下陷,不能上奉必肺,肺气亦随之亏损, 气机出入升降失常,则大肠传导功能必受影响。若热结燥屎不下,致胃腑不和,痰湿阻中, 反进一步导致脾胃运纳失职。故脾与大肠二者从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病基本病机为湿毒蕴结,肝脾同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 是病变日久,湿热、瘀毒不化,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湿热、瘀毒久羁大肠不去,遂成本病。 故脾虚不运、湿热瘀毒互结于大肠可归结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产生的基本病机。

  实施例5结肠靶向给药清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内毒素临床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的发病与进展,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日益被高度重视,内毒素 及内毒素激活枯否细胞炎症因子的级链释放所导致的肝损伤,为“继发性肝损伤”。肠源性内 毒素血症继发进一步肝损害日益受到肝病学者的重视,重视IETM的防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环节。

  1、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机理

  近年来大量研究认为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经肠粘摸 吸收的内毒素增多:肝功能不全时肠道生物屏障损伤,肠道专性厌氧菌减少,肠道定植抗力 下降,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大量繁殖,形成大量内毒素。而门脉回流受阻,内毒素及其下游产 物TNF、IL-6、一氧化氮(NO)等可致肠道机械屏障损伤,使内毒素通过肠壁进入血循环。 ②免疫屏障损伤:外周血参与内毒素灭活的因子如白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分泌功能下降, 吞噬后杀菌功能下降,补体、内毒素结合蛋白、调理素缺乏,导致使进入体循环的内毒素不 易清除。③肝脏枯否细胞功能失调:肝内枯否细胞是内毒素的主要反应及降解细胞。肝脏疾 病时枯否细胞不仅不能清除内毒素,还可以被其激活,通过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 如TNF-a、IL-6、IL-8等,引起肝细胞损害。④门脉高压:肝病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门脉高 压,而伴有门体分流及肝脏、肠系膜淋巴液增加。大量进入门脉的内毒素通过门体侧枝循环 或经腹腔淋巴系统由胸导管进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

  1.2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肠源性内毒素肝损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内毒素 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大量内毒素进入肝脏,使肝细胞代谢与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研究发现, 内毒素可引起实验大鼠肝细胞内质网、线粒体肿大,溶酶体增多、糖原减少。

  以内毒素-细胞因子轴-肝损伤学说为核心的继发性肝损伤:大量内毒素激活枯否细胞释 放和肝内单核细胞释放TNF-a、白细胞介素-1(IL-1)、IL-6、白三烯(LTa)和血小板活化 因子(PAF)等促炎细胞因子。不仅具有直接的肝细胞毒性,又可通过对肝窦内皮细胞的激活, 释放大量内皮素、前列腺素、NO等使肝窦与肝微血管收缩,造成门脉高压,引起肝微循环障 碍碍。还能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和抗体的产生,诱导肝细胞合成和调节C反应蛋白(CRP) 释放,上调中性粒细胞功能,增强宿主自身破坏性炎症等作用造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内毒 素能刺激肝星形细胞(HSC)增殖,使过多的细胞基质产生,并促使静息状态的HSC转变为 肌原纤维母细胞或肌成纤维样细胞,从而启动肝纤维化。以上几方面综合作用,常导致过度 的炎症反应、肝细胞坏死、肝脏炎症反应加剧甚至肝功能衰竭。

  1.3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乳果糖:乳果糖到达结肠后才被一些细菌如乳酸杆菌分解为小分子量的有机酸,可使结 肠内pH值由7.0降至4.8。不仅直接灭活内毒素,还能通过渗透性的腹泻、酸化肠道、促 进双歧杆菌生长等作用减少内毒素生成与吸收。但糖尿病患者禁用、剂量过大时可发生腹泻, 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等副作用限制了本药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现已有大量实验表明,许多抗生素杀死细菌时,也促使内毒素从细菌胞膜上释 放出来。因此在保证有效杀菌的前提下,要尽可能选择致内毒素释放少的抗生素。多粘菌素 B可直接与携带阴离子的lipidA部分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lipidA的生物学活性,但有肾 损害。近年采用药物铰链技术将多粘菌素B与高分子有机物Dextran70连接成铰链多粘菌 素B复合物以减轻毒性而保留其内毒素中和能力,但其有效性和稳定性均有待进一步验证。

  内毒素/细胞因子抗体:抗-内毒素已制成并试用的有鼠lgM型抗类脂A单克隆抗体、人 lgM型抗类脂A单克隆抗体等,此外亦有抗-TNF单克隆抗体、IL-1受体抗体等。但由于特异 性差、作用弱、临床结果不一致,且这种直接调节宿主防御反应的疗法是一把“双刃剑”, 限制了此类抗体的应用。

  血液净化技术:内毒素属高分子物质,置换液中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具有与脂多糖亲合 性高的特性,因此血浆置换技术可部分地清除患者血浆中游离的内毒素,但治疗费用昂贵限 制了此法的应用。

  2、中医研究进展

  2.1单味中药

  通里攻下药使肠中内毒素排出加快,减少肠壁对内毒素的吸收。大黄通过促进肠蠕动、 致泻,对多种G-菌均有抑制作用;降低胃肠道微血管通透性,减轻肠壁水肿;降低肠黏膜的 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防止内毒素 “二次打击”后肝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丢失,维护呼吸链的完整性,提高病理状态下 肝细胞合成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triphosphate,ATP)的能力,减轻肝脏损伤。 清热解毒中药可以保护线粒体结构及活力,防止内毒素所致的过氧化损伤。大黄、黄芩、连 翘、金银花、大青叶在体外有直接或间接抗内毒素作用;穿心莲、蒲公英、板蓝根和元参4 种中药在试管中有明显抗内毒素作用;山豆根、黄连有轻度抗内毒素作用。活血化瘀中药能 改善血液循环中内毒素的含量,保护肝细胞,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丹参可使注射硫代乙酰胺 引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大鼠血浆TNF-a下降。冯文曦等通过对赤芍提取物的研究显示赤芍 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与内毒素结合的有效成分,而且它与内毒素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赤芍有 效组分对TNF-α释放的抑制作用也很明显。

  2.2中药复方

  以大承气汤加减的中药汤剂灌肠,可通过抗菌,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功能及肠道血供, 减少肠源性内毒素产生。可明显抑制由内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IL-1、IL-6。 安铁军等研究证实芍丹承气汤(赤芍30g,丹参30g,厚朴30g,大黄20g,枳实15g水煎剂 120mL/次,每日2次,疗程4周)可改善慢性重症肝炎合并肠源性内毒症患者的肝功能,使 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葛球芳等用复方大黄煎剂(生大黄、乌梅、芒硝)保留灌肠,药液 抵达结肠后具有较强刺激性导泻和容积性导泻作用,在结肠内能吸附大量毒素并排出体外, 达到清除内毒素的目的。梁宏等用大黄赤芍汤(大黄、赤芍、虎杖、厚朴、枳实)保留灌肠, 可刺激肠壁的自主神经,引起反射性肠蠕动,促进肠道清除内毒素,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 收,同时可预防肠道细菌移行感染,降低感染率。王顺民等用排毒醒肝汤(生大黄、生牡蛎、 败酱草)灌肠,证实本方可以防治细菌分解诱发加重内毒素血症。吕文哲等自拟通腑泻热合 剂(生大黄、蒲公英、厚朴、乌梅)灌肠,对改善内毒素血症,减轻肝性脑病症状有显著疗 效。王融冰等以清毒汤(黄连、大黄、枳实、生地、茜草等)治疗慢性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 素症,可减少内毒素血症时间,快速缓解肠源性内毒素相关的腹胀等症状,对抗内毒素所致 肝损害。张薇薇等自拟退黄汤(赤芍、丹参、葛根、全瓜蒌、郁金、炙黄芪、蒲公英、黄芩、 柴胡、生大黄)浓煎自拟显示本方可以减少内毒素的吸收。参菊液(苦参、菊花、红藤、连 翘、蒲公英)灌肠,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道细菌,清除和抑制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 阻止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发展,以减轻对肝细胞的损害。我们自拟护肠清毒汤保留灌肠治疗 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肠源性内毒素导致肝损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影响因素是多 方面的,重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防治,是改善肝病预后的关键环节。中药具有显著增强机体 免疫系统和灭活内毒素的功效。今后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保护性治疗的优势,加强中医药防治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以开发出能够阻断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有效药物。

  (二)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 治方案》的诊断标准,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病、动态浊度法血浆内毒素>0.03EU/mL者。

  1.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于湖北宜昌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 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的第五届学术 交流会上讨论通过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1.2纳入标准

  1.2.1符合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动态浊度法血浆内毒素>0.03EU/mL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年龄≥16岁,≤70岁。

  1.3排除标准

  1.3.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1.3.2由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因素所致的肝病。

  1.3.3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原发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3.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4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1.4.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

  1.4.2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4.3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者。

  1.4.4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并发症或对本药过敏等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1.4.5自行退出者等。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41例,随机分为 对照组、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结肠滴注组、口服乳果糖组。其中,护肠清毒微 丸组和乳果糖组为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分组。

  对照组服用还原型谷胱甘肽(400mg/次,3次/日)。

  护肠清毒微丸组、乳果糖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由实施例1制备的护肠清毒微丸、乳 果糖微丸(将乳果糖和微晶纤维素按比例1∶2混合,加入75%的粘合剂(55%乙醇)制成软 材,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经长时间滚圆所 得的小丸,干燥后即得乳果糖微丸,干燥后不含乙醇,其制备方法与护肠清毒微丸的制备方 法类似,其它常规制微丸方法和辅料也可使用),二者为双盲双模拟设计,每次1.5克,每日 三次。

  护肠清毒汤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护肠清毒汤结肠滴注法保留灌肠,每次I00ml,每日一 次。方药组成同护肠清毒微丸(护肠清毒汤的对照组成同实施例1中的中药药粉,其制备方 法为:将各原料药混合,加2倍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后文火煎煮30分钟,过滤得滤液,即得)。

  四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各检查一次,疗程均为20天。

  2.2观察指标

  2.2.1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

  2.2.2疗效性指标:血浆内毒素、肝功能(ALT、AST、TBIL、ALB、GLO)、TNF-α、IL-6、IL-8、 PTA,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

  2.3内毒素检测实验标准操作流程

  内毒素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以BET-24A细菌内毒素定量分析仪检测,试剂盒购自湛江 博康海洋生物有限公司。

  ①1.0ml静脉全血+1.0ml I号处理液混合离心5分钟(3200转/分,时间宁少务多),制 成2倍液a;

  ②0.6ml a中的上清液恒温水浴6分钟(75~80度),无需等冷却,直接加0.6ml II号 处理液混合,用封口膜封口,悬混15秒后,离心6分钟(4200转/分,一定要达到4200转, 否则蛋白不易离心下来),制成4倍液b;

  ③0.4ml b中的上清液+0.4ml内毒素检测用水混合,漩涡混合器混合15秒钟,制成8 倍液c;

  ④用0.1ml内毒素检测用水溶解鲎试剂(鲎试剂开瓶后必须立即加检测用水溶解,否则 鲎试剂将很快失活),用手摇晃混匀10秒,(摇晃的幅度不要大,不要产生大气泡,否则使鲎 试剂挂在瓶壁上,这样在它缓慢流到瓶底的过程中会升高溶液的液面,增加溶液的体积,改 变溶液的透光度,继而影响结果)溶解鲎试剂后可静置1分钟左右再加待测液较好,加水后 的鲎试剂溶液不要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超过3分钟,加入c液体0.2ml(c液体如果放置时间超 过1分钟,建议要将其在混合器上混合3秒钟)用手水平摇晃混匀10秒钟,摇晃的幅度不要 大,否则使鲎试剂挂在瓶壁上,这样在它缓慢流到瓶底的过程中会升高溶液的液面,增加溶 液的体积,改变溶液的透光度,继而影响结果。(上机前要检查瓶内是否有气泡,一般情况下, 直径不超过1毫米的气泡对结果不会造成影响;气泡较大,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值)

  ⑤上机检测。

  2.4保留灌肠治疗标准操作流程

  病人的准备:治疗前向病人详细说明接受治疗的目的及必要性,取得病人配合。嘱病人 灌肠前排空大小便,清洗肛周,取左侧屈膝卧位,垫高臀部10cm,显露肛门。

  操作:

  ①灌肠时间以患者夜间入睡前为宜。应用时药液加温至39℃~40℃。

  ②术者取一次性聚乙烯(PE)塑料手套,取一次性普通输液器一支,将排气管及输液管插 入已消毒的盛有灌肠药液的玻璃瓶瓶塞,以胶布固定瓶塞防止脱落。使药液顺管流出,排空 气体,关闭输液调节器,去掉前端头皮针,连接一支一次性吸痰管,以石蜡油润滑吸痰管前 端20cm左右。

  ③嘱病人深吸气,将吸痰管轻柔缓慢插入患者肛门,觉无阻碍感,插入深度约20cm。

  ④开启输液调节器,调节药液滴速为50滴/分钟左右。滴灌过程中,患者左侧卧位。

  ⑤灌肠结束后缓慢拔管,以清洁纱布轻轻按揉肛门3分钟,嘱患者取左侧卧位至少30min 以利药物存留吸收。

  ⑥灌肠后药液保留1-2小时效果较好,能够保留一夜更佳。

  3、疗效评定标准

  3.1综合疗效

  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西安会议联合修订《病 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中华新药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药政局编)制 定。

  ①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疗效指数N≥70%,肝功各项异常指标较治疗前下 降70%或复常。

  ②有效:中医证候疗效指数N≥30%,肝功各项异常指标较治疗前下降30%或复常。

  ③无效:疗程结束后,未达上述标准者。

  3.2内毒素疗效标准

  ①显效:血浆内毒素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70%。

  ②有效:血浆内毒素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30%。

  ③无效:疗程结束后,指标变化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各项生化异常指标改善≥70%。

  ②有效:各项生化异常指标改善≥30%。

  ③无效:指标变化未达到以上标准或病情恶化及死亡者。

  3.4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①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②有效:症状、体症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③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5主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治疗结束后,症状积分减少2分或症状消失。

  ②有效:治疗结束后,症状积分减少1分。

  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4、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多组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三)实验结果

  1、治疗前比较

  表14-表21说明四组患者治疗前性别、乙肝病程、病变程度、血浆内毒素、炎性细胞因 子、肝功、PTA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14四组性别构成比

  注:治疗前四组患性别构成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5四组乙肝病程分布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乙肝病程分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6四组治疗前病情分布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病情分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7治疗前血浆内毒素比较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8治疗前炎性细胞因子比较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TNF-α、IL-6、IL-8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 可比性。

  表19治疗前肝功比较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肝功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20治疗前PTA比较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PTA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综合疗效

  2.1总有效率

  表21总有效率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 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表21显示,四组患者治疗后肝功及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 组、乳果糖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有效率及显效率 高于乳果糖组,三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均具有有效改善患者肝功及临床症状的作用,但在辨证中药复方的基础 上加用护肠清毒微丸、护肠清毒汤、乳果糖治疗疗效更佳。健脾调肠、化瘀解毒法治疗较乳 果糖治疗有一定优势。

  2.2清除血浆内毒素疗效

  表22治疗后内毒素有效率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 比较▲P<0.05

  表23治疗前后各组内血浆内毒素比较(EU/mL)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4治疗后组间血浆内毒素比较(EU/m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 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上表显示,四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内毒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 后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 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三组降低血浆 内毒素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护肠清毒微丸组、乳果糖组均优于护肠清毒汤组, P<0.01。护肠清毒微丸组疗效优于乳果糖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结肠给药是清除慢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有效 方法。改变剂型后,实现了护肠清毒微丸高位结肠靶向崩解提高清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 疗效的目的。

  2.3细胞因子(TNF-a、IL-6、IL-8)改善情况

  表25-表27说明,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炎性细胞因子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护 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护肠清毒微丸组均可显著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表25治疗前后各组内TNF-α比较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6治疗前后各组内IL-6比较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7治疗前后各组内IL-8比较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8治疗后组间TNF-α、IL-6、IL-8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 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表28说明,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护肠清毒微丸疗效均显著优于其余三组,对照组影响最 低,无统计学差异。护肠清毒汤组对TNF-α、IL-8的影响优于乳果糖组,而对IL-6的影响 二组疗效相当。

  2.4肝功能改善情况

  表29治疗前后各组内ALT、AST比较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30治疗前后各组内TBIL(umol/l)比较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

  表31治疗前后各组内ALB、GLO(g/L)比较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说明,治疗后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肝功显著改善,对照组AST、ALT明显下降 (P<0.05),TBIL、ALB、GLO亦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乳果糖组对AST、ALT、TBIL、 GLO疗效确切,但对身高ALB作用不明显。

  表32治疗后组间肝功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 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说明护肠清毒微丸组肝功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护肠清毒汤组,但与护肠清毒汤 组无统计学意义,对ALT、GLO、ALB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乳果糖组(P<0.05);护肠清毒汤 组ALT下降幅度优于乳果糖组,其余各项指标疗效与乳果糖组相当。

  2.5PTA改善情况

  表33PTA(%)改善情况

  注:PTA(%)<80%为异常。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乳果糖组比较: ▲P<0.05,▲▲<0.01;

  PTA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表33显示,治疗后四组护肠 清毒微丸组PTA较乳果糖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亦有所改 善,但无统计学差异。护肠清毒汤组较对照组、乳果糖PTA明显改善,但与乳果糖组比较无 统计学差异。

  2.6中医症状疗效

  表34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注: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表34示,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中医 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疗效显著 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较乳果糖疗效积分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 毒微丸组疗效显著优于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

  说明四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但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症状。

  表35中医症状疗效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 较▲▲P<0.01。

  上表显示四组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与乳果糖组,P<0.01。对照组、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 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地改善 病人的症状。

  2.7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表36黄疸改善情况

  注:治疗后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黄疸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 毒汤组、乳果糖组改善黄疸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 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黄疸症状均明显改善,但在辨证中药复方的基础上加用护肠清毒微丸、 护肠清毒汤、乳果糖疗效更佳。

  表37烦燥易怒改善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灌肠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烦燥易怒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 肠清毒汤组改善烦燥易怒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乳果糖组(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 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 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烦燥易怒症状均明显改善,但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可更有效地改善病 人烦燥易怒症状。

  表38腹胀改善情况

  注:治疗后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腹胀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 毒汤组、乳果糖组改善腹胀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 组、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腹胀症状均明显改善,但在辨证中药复方的基础上加用护肠清毒微丸、 护肠清毒汤、乳果糖疗效更佳。

  表39苦改善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微丸组△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口苦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 毒汤组改善口苦疗效优于对照组、乳果糖组(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 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口苦症状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 地改善病人口苦症状。

  表40大便异常改善情况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 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大便异常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 毒汤组改善大便异常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乳果糖组(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 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 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大便异常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 地改善病人大便异常症状。

  表41胁肋疼痛改善情况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 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胁肋疼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 毒汤组改善胁肋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乳果糖组,P<0.01,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 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 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胁肋疼痛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 地改善病人胁肋疼痛症状。

  表42乏力改善情况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P<0.05,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 ▲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乏力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 毒汤组改善乏力疗效优于对照组与乳果糖组,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 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乏力症状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法结肠给药可更有 效地改善病人乏力症状。

  表43纳差改善情况

  注:与对照组☆☆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 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纳差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 毒汤组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乳果糖组,P<0.01,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纳差症状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结肠给 药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纳差症状。

  讨论

  中医对慢性肝病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没有对应的病名。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长期 临床研究,我们认为湿毒内侵为发病之因,脾虚为发病之本。脾虚不运,湿热瘀毒互结于大 肠为肠源性内毒素产生的基本病机。以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 法,并依此选药组方,总结出符合本病病机特点的方药。

  1、治法探讨

  1.1健脾助运,正本清源

  脾位居中焦,主运化和输布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卫、气、营、血的 生成来源于脾对水谷的运化、升清。同时,“卫气卫外而为固也”、“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 功能正常是人体正气旺盛之本。脾气健旺则“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若脾虚失健内致运化失 常,水湿内停,则易感受“湿毒”,内外相召,成为发病的根本。若脾气健旺,正气充盈,即 使感染湿毒、疫毒,亦可驱邪外出,机体向愈;若脾虚无力鼓邪外出,则湿毒长踞体内,甚 则湿郁化热、扰营入血,致疾病迁延不愈,病久则正气愈虚,邪气愈胜,脉络瘀阻、瘀血内 生,以致气、血、湿、毒互结。

  1.2清解湿毒以断发病之本

  湿毒内蕴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欲救病者于危难,必先“解毒祛邪,以断发病之本。人体 感受“湿毒”之后,与内湿相合,则更加困阻脾气,邪难速化,湿毒缠绵难祛,进而影响到 肝的疏泄功能,气机升降失调,致肝脾同病。肝失条达,则反乘于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脾气益虚,二者互为因果,促进病变的发展。湿毒郁而蕴热,则湿热内生。湿、热、毒久踞 中焦,则更加阻碍气机的条达,进而扰营入血,致血瘀血热。

  1.3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以驱邪

  脾为湿土,得阳始运,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脾恶湿”,叶天士亦说“脾喜刚燥”, 均强调了脾喜燥恶湿的特性,因此清热化湿,使邪去脾旺。湿毒郁而蕴热,则湿热内生。湿、 热、毒久踞中焦,则更加阻碍气机的条达。瘀血在本病中,既是肝脾同病的病理产物,又是 促进病变发展的致病因素。叶香岩云:“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本病迁延日久,肝 脉瘀阻可知。由于湿、热、毒、瘀贯穿于病变的始终,因此,清热利湿、凉血化瘀解毒,则 脾气健旺,肝气条达,以恢复肝脾正常之功能。

  2、护肠清毒微丸组方分析

  2.1护肠清毒微丸方药组成及方解

  云苓、大黄、黄芩、赤芍、薏苡仁、甘草等。

  云苓、大黄共为君药,既能健脾清肠,又可清热凉血、化瘀解毒。茯苓甘、淡,平,入 心、脾、肺经,功能健脾益气渗湿。《本草衍义》谓:“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备要》称之“补心脾,通行水。”《药类法象》曰:“茯苓气平,味甘。能利小便,除湿 益燥,和中益气。”《医学启源》谓本药“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药鉴》说: “开胃腑,调脏气,和中益气,利窍……”。《名医别录》:“大腹淋沥,水肿淋结,开胸府, 调藏气,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药性赋》:“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 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洁古云:“茯苓和中益气,利小便,除湿益燥,治小便 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用药心法》曰:“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大黄,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功能泻热凉血,解毒逐瘀。《日华子本草》 记载:“大黄通宣一切气,调血脉,……。”《本草纲目》记载:“大黄主治下痢亦白,……实热 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药性论》记载:“大黄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 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破留血。”《本经》记载:“大黄下瘀血, 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 脏。”《别录》记载:“大黄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 痛,诸老血留结。”

  薏苡仁、黄芩、赤芍共为臣药,助君药以健脾活血、清热化湿、凉血解毒。薏苡仁甘、 淡,凉,入脾、肺、肾经。功能健脾利水渗湿,使脾健湿自化。《本草纲要》:“薏苡仁,阳明 药也,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谓其“药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泄”。 《本草备要》亦说:“补脾胃,通行水。甘淡微寒而属土,阳明药也。甘益胃,土胜水,淡渗 湿。泻水所以益土,故健脾”。黄芩苦,寒。入心、肺、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本经》: “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别录》:“疗痰热,胃中 热……。”《药性论》谓:“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本草图经》曰: “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本草经疏》: “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滇南本草》:“上 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 除六经实火实热。”赤芍酸苦,凉。入肝、脾经。功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本草经疏》:“赤 芍药,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别 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本草求真》:“泻肝血热”。《医学衷中参西录》: “赤芍,味苦微酸,性凉多液。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肝而益胆 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 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

  甘草为佐使之药以调和诸药。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 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 能直达。”《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 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 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祛邪热, 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药品化义》: “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 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 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综上所述,健脾护肠解毒汤方中云苓健脾渗湿、和中益气,大黄泻热清肠、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二者共为君药;薏苡仁健脾渗湿、黄芩清热燥湿解毒、赤芍清热凉血、散瘀,三 者共为臣药以助君药健脾祛湿、活血解毒;甘草为佐使之药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健 脾护肠、清热凉血、化瘀解毒之效。

  3、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对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

  慢性乙型肝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多表现为乏力、纳差、呕恶、腹胀、黄疸、肚腹胀大 等。通过对141例病人的系统的临床观察,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结肠给药对改 善临床症状、体征效果显著,绝大部分患者经20天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 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前降低,在改善乏力、纳差、胁痛、腹胀、黄疸等方面疗效显著。 说明配合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结肠给药可有效地消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患者 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由此证实,健脾护肠解毒法结肠给药符合本病证治规律,健脾护肠、清 热凉血、化瘀解毒的组方方法是正确的。

  3.2修复肝组织炎性损伤的疗效

  谷丙转氨酶(ALT)大多存在于肝细胞质内,90%的谷草转氨酶(AST)则存在于线粒体 内。当肝细胞损伤或膜的通透性改变时,ALT易于释出入血。而肝细胞坏死,线粒体破坏时, AST则释放入血。因此,ALT、AST增高时,说明肝细胞损伤和肝细胞的坏死。总胆红素(TBil) 的明显升高亦是肝脏发生炎症、坏死的重要参考指标。球蛋白(Glb)作为免疫球蛋白,由B 淋巴细胞的浆细胞生成。慢性肝炎活动期和失代偿的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时,球蛋白可明 显增高。因此,球蛋白的升高亦可反映肝脏炎症损伤。白蛋白(Alb)由肝脏合成。肝病时, 血清Alb是反映肝实质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估判断疾病预后。Alb越低,越说明肝脏功 能受损越严重,预后越差。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亦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是判断病情及预 后的重要指标。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配合健脾护肠解毒法结肠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明显降低慢 性乙型肝病患者的血清AST、TBil、Glb,提高PTA,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与肝细胞坏死, 促进合成功能恢复。

  3.3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肠源性内毒素及内毒素激活库普弗细胞所造成的继发性肝损伤,对慢乙肝的发展与转归 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是治疗重型肝炎的 根本措施之一。护肠清毒微丸与护肠解毒汤药液均直接作用于结肠,具有保护肠屏障、促进 肠道内毒素及细菌等排出体外、减轻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所致的肝损伤等作用。现代研 究表明:结肠给药,其药物的吸收总量、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均较口服给药明显提高,同 时,结肠给药不仅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被消化液破坏,而且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药 物可通过结肠吸收后进入体循环,既避免苦寒药物克伐胃气,又可发挥清除全身内毒素的作 用。通过上述途径,减轻内毒素对肝脏的损伤。此外,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型肝炎多伴有胃 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大量滋生,易并发感染。因感染激发的炎症反应又可加 重肝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多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治 感染,但抗生素的应用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可引起内毒素短期内大量释放,从而加剧肝损 伤、促进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血内毒素(ET)水平明显减低,由此证实,护肠清毒微丸与护 肠解毒汤结肠给药可直接清除致病菌、内毒素,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抗生素的应用,其组 方符合慢性乙型肝病的病机特点,结肠给药可有效地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肠源性内毒素 血症的发生,因此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病患者的预后。

  4、作用机理探讨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护肠清毒微丸可有效清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患者内 毒素,抑制内毒索所诱导的TNF-a、IL-6、IL-8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减轻肝损伤。现结合中 药现代药理的研究成果,对本方的作用机理探讨如下。

  4.1茯苓

  茯苓能显著提高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gA水平,降低IgG、IgM含量,对HBsAg和HBeAg 分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茯苓能使肝细胞肿胀消退之功能;使肝脏重量明显增加,加速肝细 胞再生,达到保肝降酶的作用;可促进肝内胶原纤维降解与重吸收,使肝内胶原纤维减少, 胶原蛋白含量降低,可能与其活化枯否氏功能有关[60-61]。

  4.2大黄

  大黄可增强肝脏Kuffer细胞功能,提高清除内源性及外源性内毒素的能力,促进肠蠕动, 减低肠壁血管通透性,改善肠道黏膜的血液灌流,促进肠道黏膜损伤的修复,保护肠黏膜和 肠上皮细胞.维护肠黏膜的完整性,保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抑制细菌繁殖,使滞留在 肠道的病原菌毒素以及肠源性有毒物质排泄加速,吸收减少,从而降低肝病时内毒素血症对 机体的损害。

  大黄可显著抑制内毒索所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a、IL-6、IL-8等细胞因子。同 时也能通过降低肝减少细胞表面TNF-a结合位点,阻断TNF-a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

  大黄通过诱生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对肝炎病毒颗粒有直接杀灭作用。

  大黄能刺激肝细胞DNA的合成,使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显著上升,RNA含量增加或恢复正 常,改善肝细胞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改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细胞酶活性及细胞内钙离 子浓度,对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炎症反应有保护作用,稳定肝细胞膜,阻止肝细胞的凋亡,从 而减轻肝细胞变性与坏死;能解除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的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促 使肝细胞再生;大黄能使血清透明质酸及粘连蛋白显著降低,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实现的。

  4.3黄芩

  黄芩具有一定的抗内毒索作用,能减轻内毒素对细胞膜结构的损伤作,显著抑制内毒素 所致TNF和NO的过度合成释放。

  黄芩对HBV的3种抗原(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均有较 显著的抑制作用。

  黄芩可以保持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乳酸脱氢酶(LDH)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泄 漏;黄芩能使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450)含量显著增加,提高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 清除自由基,拮抗诸如氢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阴离子等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 肝中谷胱甘肽(GSH)的损耗,降低肝脏MDA(肝脏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含量,保护肝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避免肝细胞遭受各种氧化损伤,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

  4.4赤芍

  赤芍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成分与内毒素素具有较高的亲合力,具有中和内毒素的活性, 这是赤芍抑制内毒素生物学效应的主要方式。且赤芍可以刺激大鼠纤维联结蛋白水平的升高。 血浆纤维联结蛋白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主要调理素,其重要功能之一是作为网状内皮系统 吞噬作用的一种介质,对内毒素有调理作用。赤芍对HBsAg、HBeAg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

  赤芍对肝细胞再生有良好影响,可明显促进体外培养肝细胞的DNA合成;对肝细胞膜和 肝细胞器具有保护作用;能抑制血清血栓素B2(TXB2)产生,解除TXB2引起的胆管痉挛、 肝脏微循环障碍;对肝脏微粒体羧基酯酶的活力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促进肝脏水解过程,有 利于毒物的排泄,从而减轻肝细胞的损害,使肝脏病变修复。

  4.5薏苡仁

  薏苡仁能显著提高大鼠盲肠和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乳酸菌数量,显著减少机会性致病 菌数量。从而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

  薏苡仁可有效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GSH-Px)和红 细胞GSH浓度,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防止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肝脏MDA含量,明显抑 制肝细胞AST、ALT活性实现其体内抗氧化作用,减少和修复肝细胞受到的损害;薏苡仁所 含的薏苡仁油、蛋白质可补充血清白蛋白,促肝合成白蛋白,改善了体内蛋白质的吸收和合 成,纠正低蛋白血症。

  5、结肠靶向给药必要性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壁裂解产物脂多糖。生理状态下肠腔内存在大量革兰氏阴 性细菌,这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以发疱的形式、死亡后以细胞壁崩解的形式释放内毒素, 因而肠腔内存在大量内毒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内毒素生成、摄取增多,通过肠黏膜进 入门静脉的内毒素超过肝脏对这部分内毒素的处理能力,未经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形成IETM, 肠道成为其内毒素的源头。因此,药物在结肠的释放有利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常规制剂口服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在到达结肠前就会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结肠生 物利用度不高。中药保留灌肠部分患者依从性差。肛门、直肠、结肠肿瘤,大便失禁,早期 妊娠,痔疮,严重贫血,严重心血管疾病(三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的患者 不宜做保留灌肠,而且灌肠剂药物只限于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到达不了横结肠和升结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备受关注。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 specific drug deliverysystem,OCDDS)依据人体生理节律变化和时辰药理学原理而设计, 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前端不释放药物,将药物运 送到回盲部后释放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具有结肠局部药物浓度高和结肠转运时间长 的特点,对于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特殊的意义。

  护肠清毒微丸将经处理后的中药包衣,制备出中药结肠靶向给药剂型。能将药物最大限 度地运送到结肠,使药物以较高浓度分布于整个结肠,并使载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粘附于结 肠膜表面,药物以一定速率从载体内部释放出来,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与结肠的作 用时间,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由于胃肠道吸收所引起的全 身性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对于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特殊的意义。

  6、本发明的创新点:

  6.1通过证候规律调查证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特点,提出 肠源性内毒素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瘀结于大肠,治以健脾调肠、化瘀解毒的学术观点;

  6.2采用现代最新制剂技术,采用果胶钙为包衣,创立中药结肠靶向给药新剂型;3.以 护肠清毒微丸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炎性因子对肝组织的损伤,构建肝病治疗的新方法;

  6.3保护肠粘膜屏障,稳定内环境,取代抗生素防治肠源性内毒素,避免菌群失调及抗 生素对肝组织继发的损伤;

  6.4发挥中药疗效综合优势,实现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协同增效,并解决了药物应用 的时效性问题;在国内尚属首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结论

  1.体外溶出试验表明微丸剂型不溶于人工胃液液,药物无释放,在人工肠液中5nim后可 以被显著检测到,人工肠液中40min内释药达到80%,微丸中药物溶出稳定,制剂效果较为 理想。

  2.以有效成分芍药苷为代表的体内溶出实验,结果显示结肠定位微丸主要在结肠部位释 放,普通胶囊主要在胃中释放,说明药物在制备成结肠定位微丸后,在胃中稳定,几乎没有 药物释放,而在结肠处大量释放药物,体现了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典型特征。达到了理想的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目的。

  3.通过证候规律调查证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特点是肝郁 脾虚、湿热瘀毒互结于大肠,提出治以健脾调肠、化瘀解毒的学术观点

  4.临床治疗性研究结果证实,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释放给药对改善乏力、纳差、胁痛、 腹胀、黄疸等临床症状、体征方面疗效显著;可有效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肠源性内毒素 血症的发生,从而抑制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的释放,达到修复肝组织损伤、阻断 纤维化的目的。

  实施例6制备护肠清毒微丸

  1药粉的制备

  称取中药1kg(配方为:大黄12份,紫草6份,茯苓35份,薏苡仁25份,白及20份, 赤芍20份,黄芩20份,穿心莲10份,儿茶12份,甘草2份,按重量份计),装入提取袋, 先以8倍量(重量倍数)水浸泡1h,然后煎煮提取三次,每次加8倍量水,每次提取2h, 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经喷雾干燥得药粉。

  2.2果胶钙的制备

  取低脂果胶500g,充分研磨,缓缓加入2L去离子水,混匀。另取21.71g氯化钙溶 于2L去离子水中,缓缓倒入低脂果胶溶液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成半透明凝胶状。密封 浸润24h,使其充分浸润。取出摊平于40℃干燥48h,至干。得到的成品质脆,先粗粉, 取出超微粉碎制成粉末,备用。

  2.3微丸的制备方法

  将药粉和微晶纤维素按质量比例1∶2混合,加入75%的粘合剂(55%乙醇)制成软材, 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经长时间滚圆得小丸, 干燥后即得微丸丸芯,干燥后,乙醇经挥发不存在于微丸丸芯中,水分含量<9%。

  包衣制备:取果胶钙(8g)加水(100ml)于胶体磨中研细形成混悬液加入 EudragitL30D2.5%,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各0.5%),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 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35℃以上,加入微丸丸芯(15g),调节风速至全部处于运 动状态,预热5min。打开蠕动泵喷入包衣液,进行包衣;至包衣增重35%,既得微丸。

  实施例7制备护肠清毒微丸

  中药药粉的配方为:大黄6份,紫草12份,茯苓25份,薏苡仁35份,白及10份,赤 芍30份,黄芩10份,穿心莲15份,儿茶6份,甘草5份,按重量份计。其余同实施例6。

  清毒丸 4篇:

  清肝祛毒利水丸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肝脾肿大、肝癌疼痛、食欲不振、原发、继发性肝癌、各类型肝炎等症的药物,具体说是一种以天然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肝脾肿大、肝癌疼痛、食欲不振、原发、继发性肝癌、各类型肝炎等症的纯中药制剂,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现有一些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均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肝脾肿大、肝癌疼痛、食欲不振、原发、继发性肝癌、各类型肝炎等症的药剂,适用于肝脾肿大、肝癌疼痛、食欲不振、原发、继发性肝癌、各类型肝炎等症,且疗效好、见效快、使用方便,无任何毒副作用,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时根据医学原理,经多年的临床经验,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按照中医理论组方,各味药物协同作用,可破瘀化积、消肿止痛、清肝利水,以达疗效。

  本发明实施方案:穿山甲250--350g、鳖甲1500--250g、西洋参250--350g、当归250--350g、炒大黄80--120g、桃仁80--120g、丹参250--350g、郁金80--120g、大戟100--200g、砂仁80--120g、炒白术150--250g、三棱150--250g、广木香60--100g、麦芽600--700g、白花蛇草150--250g。

  制备本发明药物的优选重量配比是:

  穿山甲300g、鳖甲200g、西洋参300g、当归300g、炒大黄100g、桃仁100g、丹参300g、郁金100g、大戟150g、砂仁100g、炒白术200g、三棱200g、广木香80g、麦芽500g、白花蛇草200g。

  本发明药物各味均为天然药材,本发明具有:破瘀化积、消肿止痛、清肝利水等功能,适用于肝脾肿大、肝癌疼痛、食欲不振、原发、继发性肝癌、各类型肝炎等症,且疗效好、见效快、使用方便,无任何毒副作用,经多年临床验证, 疗效显著,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本发明可按常规方法制成各种剂型。

  在各种剂型中优选一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丸剂型,制备方法如下:

  按配方称取各味生药,经过精选后,采用现代工艺,经科学方法精制成丸剂。

  本发明对1999年3月--2003年3月临床872者治疗,未发现一例患者出现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反应。

  临床统计标准如表1所示,疗效临床数据统计如表2所示。

  表1 临床统计标准

  病症 显效 有效 无效肝脾肿大、肝癌疼痛、食欲不振、原发、继发性肝癌、各类型肝炎临床症状全部或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好转,该病影响存在。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变化。

  表2 疗效临床数据统计

  病症 病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肝脾肿大、肝癌疼痛、食欲不振、原发、继发性肝癌、各类型肝炎 男452 412 28 12 97.3 女420 384 28 8 98.1%

  附:各种病症治疗情况统计如下:

  肝脾肿大: 102例 显效88 有效9 无效5 有效率95.1%

  肝癌疼痛: 124例 显效106 有效10 无效8 有效率93.5%

  食欲不振: 160例 显效145 有效15 无效0 有效率100%

  原发、继发性肝癌:70例 显效62 有效6 无效2 有效率97.1%

  各类型肝炎: 416例 显效395 有效16 无效5 有效率98.8%

  总计: 872例 显效796 有效56 无效20 有效率97.7%

  由上述临床数据可见,本发明对于治疗肝脾肿大、肝癌疼痛、食欲不振、原发、继发性肝癌、各类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清毒丸 5篇:

  治疗甲肝病、乙肝病和慢性肝炎病的黄酶肝毒清丸

  第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甲型肝炎病、乙型肝炎病和慢性肝炎病的中药丸剂,特别是一种治疗甲肝病、乙肝病和慢性肝炎病的黄酶肝毒清丸。

  第二、背景技术

  急性甲型肝炎病和病毒性乙型肝炎病在广大农村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后未得到彻底治愈又转为慢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病的患者也不少。由于大部分肝炎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尤其在农村使农民丧失劳动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

  为了治疗甲型肝炎病、乙型肝炎病和慢性肝炎病,往往要住院治疗,服用相关的药物,一般于急性期较易治愈,如果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变,就比较难治。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一中医,长期诊治肝炎病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诊治病人的经验,发明出本发明所公开的一种治疗甲肝病、乙肝病和慢性肝炎病的黄酶肝毒清丸。

  第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针对广大甲型肝炎病、乙型肝炎病和慢性肝炎病患者的需要,提出一种治疗甲肝病、乙肝病和慢性肝炎病的黄酶肝毒清丸,该丸药具有益气养阴、清热降酶、利胆退黄、破瘀消石、化湿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迁延性肝炎或活动性肝炎转氨酶升高,以及黄疸长期不退,有明显的疗效,对胆囊炎和胆结石也有较好的疗效。该药价格便宜,适合广大农村地区及低收入阶层使用。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甲肝病、乙肝病和慢性肝炎病的黄酶肝毒清丸,其原料配方为:

  太子参1份 辽五味 1份 川大黄 2份 重楼1份

  白芍 1份 明矾0.75份 郁金1份调制浓缩液 适量。

  其中,所述的调制浓缩液的原料配方为:

  田基黄2份 虎杖 2份 垂盆草 2份 角片 1份

  苦参 1份 灵芝 1份 茵陈 1份 马兰花 2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甲肝病、乙肝病和慢性肝炎病的黄酶肝毒清丸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1)将如下配方的中药混合研制为粉末,太子参1份、辽五味1份、川大黄2份、重楼1份、白芍1份、明矾0.75份、郁金1份;

  2)将如下配方的中药混合煎制成浓缩液,田基黄2份,虎杖2份、垂盆草2份、角片1份、苦参1份、灵芝1份、茵陈1份、马兰花2份;

  3)在2)所述的浓缩液中加少量蜂蜜,均匀混合,成为调制浓缩液;

  4)在3)所述的调制浓缩液中加入上述1)的中药混合粉末,并调制成10丸/克的丸剂;

  5)将丸剂烘干为成品,烘烤温度为70~75℃。

  本发明在发明人总结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又结合其本人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所提供的治疗甲肝病、乙肝病和慢性肝炎病的黄酶肝毒清丸及其制造方法,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迁延性肝炎或活动性肝炎转氨酶升高,以及黄疸长期不退,有明显的疗效,对胆囊炎和胆结石也有较好的疗效。该药采用纯天然中草药加工炮制,其中太子参、五味子益气养阴降酶,川大黄活血化瘀、利胆退黄,苦参、重楼清热解毒、燥湿,诸药共凑益气养阴、清热降酶、利胆退黄、破瘀消石、化湿解毒的功效。临床观察显示,该药可显著地改善恶心、厌食等消化道症状,降低转氨酶,具有一定的退黄作用,而且起效较快,价格便宜,适合广大农村地区及低收入阶层使用。

  第四、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详细介绍实施例和病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甲肝病、乙肝病和慢性肝炎病的黄酶肝毒清丸,其原料配方为:

  太子参1份 辽五味1份 川大黄2份 重楼1份

  白芍1份 明矾0.75份 郁金1份 调制浓缩液 适量。

  其中,所述的调制浓缩液的原料配方为:

  田基黄2份 虎杖 2份 垂盆草 2份 角片 1份

  苦参 1份 灵芝 1份 茵陈 1份 马兰花 2份。

  为制作上述的治疗甲肝病、乙肝病和慢性肝炎病的黄酶肝毒清丸,本发明还提供该黄酶肝毒清丸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1)将如下配方的中药混合研制为粉末,太子参1份、辽五味1份、川大黄2份、重楼1份、白芍1份、明矾0.75份、郁金1份;

  2)将如下配方的中药混合煎制成浓缩液,田基黄2份,虎杖2份、垂盆草2份、角片1份、苦参1份、灵芝1份、茵陈1份、马兰花2份;

  3)在2)所述的浓缩液中加少量蜂蜜,均匀混合,成为调制浓缩液;

  4)在3)所述的调制浓缩液中加入上述1)的中药混合粉末,并调制成10丸/克的丸剂;

  5)将丸剂烘干为成品,烘烤温度为70~75℃。

  发明人曾用上述制作方法制成的黄酶肝毒清丸治疗大量肝炎病人,取得明显的疗效,患者反映良好。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组成的专家组曾在河南永城市及周边地区对多例由发明人治疗的患者进行实地考察,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下面再对黄酶肝毒清丸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11个典型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详细介绍:

  考察目的:观察黄酶肝毒清丸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考察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结果:黄酶肝毒清丸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11例,均有明显的改善消化道症状、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并对患者进行半年随访,未见明显反复,疗效稳定。

  考察的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河南省永城市白洋居委会春草堂门诊以及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家观察病例共11例,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50岁,平均34.6岁,均为男性。其中急性肝炎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例,慢性迁延性肝炎4例,合并肝硬化腹水、脾大者2例,黄疸者1例。病程最长的11年,最短的1个月。

  2、诊断标准:符合1990年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3、观察方法:(1)服药方法:成人每日2次,每次4~6克(10丸/克);10~15岁每日2次,每次2~4克,6~10岁每日2次,每次1~3克。早、晚饭后温开水送服。(2)疗程:慢性乙型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转氨酶升高、黄疸长期不退者30天一个疗程,一般一个疗程可恢复正常,个别较重患者二至三个疗程。

  考察所采用的标准和结果:

  1、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大连会议(1993年8月)制订的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多次复查肝功能(转氨酶、浊度等)恢复正常,半年内无复发。

  显效:全部症状消除,偶尔转氨酶升高,半年内无大的反复。

  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转氨酶时高时低者。

  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未达有效标准,甚者恶化者。

  2、结果:

  (1)临床治愈8例,显效2例,无效1例。其中1例无效者为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合并有肝硬化腹水、脾大患者。

  (2)对理化检查影响:治疗前乙肝两对半检查大三阳阳性者6例,小三阳阳性者5例。治疗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者2例,全部转阴者1例。

  对肝功能改善:谷丙转氨酶(ALT)最高者1226u,最低者87u;谷草转氨酶(AST)最高者380u,最低者86u;转肽酶(r-GT)最高者197u,最低者76u。治疗后ALT、AST全部转为正常者9例,下降者1例,无明显变化者1例。

  全部病人B-超声波检查均显示肝脏增大,最大的肋下5cm,最小的1.5cm。治疗后9人肝脏回缩恢复正常,2人无变化。

  转氨酶一般在服药后2周开始下降,1个月下降比较明显,2个月恢复正常者5例;3-4个月恢复正常者4例;6个月恢复正常者1例;其中1例服4个月无明显变化而停用。

  服药时间最短的1个月,最长的服药8个月。停服药后随访半年,所有缓解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

  下面列出所考察的11个典型病例,以作比较,进一步说明疗效。

  典型病历1

  患者姓名:崔凯 男 31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建设局家属院

  主诉:腹胀、肝区不舒、乏力、纳差、小便黄。

  现病史:该患者于2001年8月份因腹胀,乏力小便黄而到公疗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为乙型肝炎,住院治疗基本全愈,数月后病情复发,到春草堂诊治,服黄酶肝毒清丸治疗每日二次,每次40粒到60粒,一个月后,病情大有好转,后连续服了4个月,自觉症状良好,经复查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至今无反复。

  黄酶肝毒清丸治疗毒性乙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 姓名 崔凯性别 男 年龄 31岁 职业 建设局职工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建设局家属院主诉:慢性乙肝、腹胀、纳差,乏力、小便黄现病史: 患者2001年8月份确诊为乙型肝炎后曾住院治愈过,后又复发,到春草堂肝病门诊医治,服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40-60粒,共服药4个月症状基本全愈,化验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腹胀 TB25 腹胀消失 TB15 乏力、纳差 小便黄染 DB6 食欲增进 小便清长 恢复劳动 DB3 ALT1328 HBSAG(+) ALT40单位 HBSAG(+)

  典型病历2

  患者姓名:李鹏 男 14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人民路18巷

  主诉:小便微黄、纳差、乏力。

  现病史:该患者在学校普查为乙型肝炎,由于思想紧张造成纳差、乏力、小便微黄,服用几种乙肝药疗效不佳,后来前往春草堂肝病门诊诊治,服用黄酶肝毒清丸一个月后自觉症状好转,后查肝功能已正常。继续服药4个月,HBGAG转阴一切症状消失。

  黄酶肝毒清丸治疗毒性乙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 姓名 李鹏性别 男 年龄 14岁 职业 学生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路18巷主诉:学校普查时,查出乙肝(病毒携带者)现病史: 普查为乙型肝后,服用几种乙肝药疗效不佳,5月18日前来春草堂肝病门诊诊治,服黄酶肝毒清丸30天,查肝功能好转,继服该药30天。停药后7月31号,查肝功能正常大三阳HBeAg已转阴,后又继续二个月停药,现在自觉好。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思想紧张 不想吃饭 小便微黄 GOT73.48U/I 精神乐观 食欲正常 肝功能正常 GOT49.11U/I 大三阳 HbeAg阳性 大三阳HBeAg转阴

  典型病历3

  患者姓名:刘怀山 男 34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高庄镇

  主诉:纳差、乏力、厌油、小便黄。

  现病史:五年前因乏力、纳差、胃部不适到市医院检查乙肝二对半,大三阳。服几种乙肝药,疗效不佳,前来春草堂诊治,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治疗30天自觉症状良好继续服四个月,查二对半各项指标正常、仅HBSAG阳性,欲食正常,乏力消失,小便清长,后复查几次仅HBSAG为阳性。

  黄酶肝毒清丸治疗毒性乙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姓名 刘怀山性别 男 年龄 34岁职业 乡政府干部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高庄镇主诉:纳差、乏力、厌食油腻、小便有时黄。现病史: 五年前因乏力,腹部不适,厌油,查乙肝二对半为大三阳,曾服用几种乙肝药效果不佳,2003年3月份来春草堂诊治,给黄酶肝毒清丸。服一个月自觉症状好转,继续服四个月,查乙肝二对半,大三阳,二项转阴,仅HBSAGB阳性。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纳差 GOT73.48U/I 食欲工常 HBSAG(+) HBGAG(-) 乏力厌油 GOT49.11U/I 精神乐观 小便黄染 小便清长 HBSAG阳性

  典型病历4

  患者姓名:王亮 男 24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东大营村

  主诉:高烧、胸闷、纳差。

  现病史:该患者因高烧、来春草堂诊治,二天后出现胸闷,呕吐、小便黄染,经永城市东关二院查肝功能TBN30u/L、TTT20单位、ALT560单位、AST336单位。来春草堂诊治,根据症状诊断为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服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60粒(6克)连续服15天,输液七天患者症状消失,小便清长,食欲增进,临床基本全愈,患者不愿在治疗,后查TBN6u/L10单位,ACT60单位、AST54单位。

  黄酶肝毒清丸治疗毒性乙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姓名 王亮 性别 男 年龄 24岁职业 待业 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东大营村主诉:高热、纳差、乏力、小便黄染。现病史: 该患者五月份因高热,在我所输液二天后巩膜黄染,胸闷、腹胀呕吐,到东关二院检查结果Tbu30、TTT20单位、ALT560单位、AST336单位,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来春草堂治疗,输液七天,服黄酶肝毒清丸15天,临床基本治愈,食欲乏力,便黄消失。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高热、乏力 腹胀、胸闷、呕吐 小便黄 TBU30u/L 体温正常 胃纳香 小便清长 TBU6V/L TTT20单位 TTT10单位 ALT560单位 LCT60单位 AST334单位 AST54

  典型病历5

  患者姓名:盛参军 男 28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新城区建筑公司

  主诉:厌油、四肢无力、精神不振。

  现病史:患者于2001年9月份因厌油、乏力到医院检查,经化验诊断为乙型肝炎,10月份来春草堂诊治。查肝肋下3CM,ACT636,AGGT208。服用酶肝毒清丸,每日三次每次60粒(6克),一个月后自觉症状良好,连续服药半年多,肝功能恢复正常,肝大已不能触及。临床治愈,直至今日没有复发。

  黄酶肝毒清丸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姓名 盛参军性别 男 年龄 28岁职业 职工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新城区建筑公司主诉:厌油、四肢乏力、精神不振。现病史: 患者于2001年9月份因厌油,乏力到公疗医院检查化验,诊断为乙型肝炎,10月26日来青草堂诊治,查肝肋下3CM ACT636 AGGT208。服用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60粒,一个月后,自觉症状良好,连续服半年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原来肝大3CM,已经康复。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厌油 ALT636a 饮食正常精力充沛 四肢乏力 胃纳香 精神不振 ACT正常 GGT208a AST40a

  典型病历6

  患者姓名:刘克礼 男 30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东大营村四组

  主诉:乏力,尿黄,肝区微疼,胃不适。

  现病史:该患者原有乙肝炎,在市医院治疗一年多,2003年9月份复查肝功能结果ACT230u,AST190u,到春草堂诊治,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50粒(5克)服一个月后自觉症状较好,饮食增加,肝区胃部不再疼痛,经查肝功能大有好转,为彻底治愈,病人要求再服2个月。

  黄酶肝毒清丸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姓名 刘克礼性别 男 年龄 30岁职业 司机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东大营村主诉:乏力,尿黄,肝区疼,胃不适。现病史: 患者原有慢性乙型肝炎,一年后复查肝功能ACT230u,AST190u,到春草堂诊治,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50粒(5克)服一个月后自觉症状较好,饮食增加,肝不在疼,查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乏力、尿黄 肝疼、纳差 ALT230u 精神好转, 饮食增加, 小便变清长 GOT51.47ua/L AST190u GPT98.49ua/L

  典型病历7

  患者姓名:姜华 男 30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白洋新村三巷

  主诉:患乙肝多年,四肢乏力,胃部不适。

  现病史:该患者原有乙肝,经中西药治疗,未能治愈,2002年4月份,因病情加重到春草堂诊治,经查心肝(一)肝肋下1.5cm,低热、尿黄,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服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60粒(6克)早、晚饭后开水送服,治疗一个月患者精神好转,体检正常,食欲增加,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按上剂量又服2个月查肝功能全部正常,临床治愈。

  黄酶肝毒清丸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姓名 姜华性别 男 年龄 30岁职业 电厂职工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白洋新村三巷主诉:四肢乏力,小便微黄,胃部不适现病史: 患乙型肝炎三年,经中西医院治疗,效果不佳,2002年4月份经永城市煤炭总医院检查肝功能ALT724单位,AST381单位,到春草堂门诊诊治,经查心肺(一)肝肋下1.5cm,低热尿黄,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服用黄酶肝毒清丸三个月,患者恢复健康,查肝功能正常,临床治愈。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四肢乏力、 小便黄染、 胃部不适 ALT724 食欲增加,小便清 长,体力恢复 ALT27.6ua/L AST381 AST26.14ua/L

  典型病历8

  患者姓名:陈合明 男 42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刘河乡米楼村

  主诉:腹胀,纳差,乏力,尿黄。

  现病史:患者于5月份因腹胀、纳差,乏力到市公疗医院检查,ALT456单位,AST105u V-GT155u,乙肝二对半HBSAg(+)到春草堂诊治检查,肝肋下2.6cm,脾肋下2cm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两次,每次60粒(6)克,连服三个月肝功能及自觉症状大有好转,再检查肝功能基本正常。

  黄酶肝毒清丸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姓名 陈合明性别 男 年龄 42岁职业 农民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刘河乡米楼村主诉:腹胀、纳差、乏力、尿黄。现病史: 患者于5月份因腹胀、纳差,乏力到公疗医院检查肝功能,ALT456单位,AST105u V-GT155u,乙肝二对半HBSAg(+),后到春草堂诊治,检查肝肋下2.6cm,脾肋下2cm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两次,每次60粒(6)克,连服三个月肝功能基本正常。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腹胀、纳差、 乏力、尿黄 ALT456单位 腹胀消失,饮 食增进, 小便清长 TB13ua/L HBSAg(+) DB4ua/L AST105u ACT45ua/L V-GT155u AST64ua/L V-GT197ua/L AFD阳性

  典型病历9

  患者姓名:王孝友 男 47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东大营村四组

  主诉:四肢乏力,纳差,肋疼,小便微黄。

  现病史:患者于2003年2月份,因乏力、胃不适、纳差、小便微黄到二院检查,后到春草堂检查,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40粒-60粒(10粒1克)连续服三个月,自觉症状良好,停药,没有查肝功能,几个月后因劳累过度又觉肝区疼,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查肝功能ALT265,AST176单位,继服黄酶肝毒清丸一个月,服量同前,11月1日复查功能基本正常。

  黄酶肝毒清丸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姓名 王孝友性别 男 年龄 47岁职业 农民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东大营村四组主诉:纳差、乏力、胃部不舒,小便微黄。现病史: 该患者原有乙型肝炎,经各家医院治疗,时重时轻。2月份到二院,查肝功能,ACT374单位,AST296单位,后来到春草堂诊治,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40粒-60粒(10粒1克)连续服三个月,自觉症状良好,停药几个月后,因劳累过度肝病复发,继续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按前服量一个月复查基本正常。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四肢乏力 胃部不适 尿黄 ALT374单位 饮食正常 肝功能恢复 TBLL4ua/L AST296 TTT8单位 ALT60单位 AST90单位

  典型病历10

  患者姓名:蒋伟 男 29岁

  单位:河南省永城市中山街门牌345号

  主诉:肝区不舒,纳差,乏力,尿黄。

  现病史:患者一年前患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愈后因饮酒过多,肝病复发查肝功能TBH30ua/L,ALT625单位,AST136单位,后来到春草堂诊治,查肝肋下3cm,腹胀乏力、尿黄、厌食,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60粒(6克),服药30天加输液七天。再查肝功能:TBH19.8ua/L,TTT3单位,ALT52单位,AST38单位,HbeAg转阴。临床治愈。

  黄酶肝毒清丸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姓名 蒋伟性别 男 年龄 29岁职业 电工籍贯 河南省永城市中山街门牌345号主诉:纳差、乏力、尿黄。现病史: 患者于2002年10月份因感冒尿黄到二院检查,乙肝二对半,为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全愈出院一年后因饮酒过多肝病复发,查肝功能TBH30ua/L,ALT625单位,AST136单位,后来到春草堂诊治,服用黄酶肝毒清丸,每日二次,每次60粒(6克),输液七天,复查肝功能各项正常,HbeAg转阴。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纳差、乏力、 尿黄 TBH 30ua/L 饮食增进,小便清 长,乏力消失。 TBLL19.8ua/L TTT3单位 TTT3单位 AST136 ALT52单位 AST38单位

  典型病历11

  患者姓名:孙新田 男 30岁

  单位:安徽省肖县张王寨乡大王庄

  主诉:腹胀,纳差,小便微黄。

  现病史:该患者因发热在乡医院输液,几天后出现腹胀,流鼻血,小便黄,到乡医院检查肝功能ALT152单位,抗-HBL阳性,肝包膜欠光滑,脾下肋3cm,经人介绍,到春草堂肝病门诊部治疗,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服用黄酶肝毒清丸,加上汤剂五皮饮、鼓胀丸,二个月后腹胀消失,肝功能正常,继续治疗6个月后检查脾亢消失,临床治愈。

  黄酶肝毒清丸治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一般资料姓名 孙新田性别 男 年龄 30岁职业 务农籍贯 安徽省肖县张王寨乡大王庄主诉:慢性肝病、肝硬化、腹水、胆囊炎。现病史: 该患者因发热在乡医院住院治疗,输液几天后出现腹胀、流鼻血,B超检查腹内积水,小便黄染,型体消瘦,经永城市煤炭总医院检查后到春草堂肝病门诊部诊治,服用黄酶肝毒清丸,加五皮饮治疗二个月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治疗前 治疗后 症状 检查结果 症状 检查结果 腹胀、纳差、 小便黄染、 低烧 ALT152单位 腹胀消失,小便清 长,食欲增加。 肝功能 AST276 SGPT正常 ALT/AST1.82 胆红素648 蛋白倒置

《清毒丸集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