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服装技术> 拉链的缝接方法及拉链产品独创技术60095字

拉链的缝接方法及拉链产品

2023-07-14 11:37:21

拉链的缝接方法及拉链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拉链的缝接方法及利用该拉链的拉链产品。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拉链,该拉链具有将多个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以及进行一对咬合件连结体的结合和分离的拉头。

  该拉链的咬合件具有:脚部,其固定于带状体;以及头部,其在将一对咬合件连结体进行连结时相互咬合,各咬合件连结体各自的咬合件将头部以一同朝向相同方向的状态固定于带状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40-138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拉链是咬合件连结体相对于片状的原材料即被缝制物的端缘部,通过由包缝缝纫机实施的锁边缝制进行缝接而成的。

  但是,在通过锁边缝制对咬合件连结体进行了缝接的情况下,各咬合件相对于被缝制物的约束力弱,各咬合件的头部发生绕沿咬合件连结体的长度方向的轴的摆动、沿咬合件连结体的长度方向的摆动,通过拉头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变得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咬合件连结体的良好的缝接。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拉链的缝接方法,其将具有咬合件连结体的拉链的所述咬合件连结体与被缝制物的端缘部缝接缝制,该咬合件连结体是将多个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

  该拉链的缝接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咬合件具有:脚部,其支撑于所述带状体;以及头部,其从该脚部凸出而与配对的另一个咬合件连结体的咬合件咬合,

  通过缝制而形成相对于所述带状体向所述咬合件的头部侧的头部落针点、以及相对于所述带状体向所述被缝制物的端缘部侧的端缘部落针点,

  所述端缘部落针点在将所述被缝制物折回的重叠部分内,在所述咬合件的头部的凸出方向上设置于相比于所述重叠部分中的重叠宽度的二分之一而靠所述端缘部前端侧的范围内,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咬合件的脚部的宽度的内侧的范围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至少这两个部位,

  以下述方式进行缝制,即,从所述头部落针点跨越至所述一端部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的缝线和从所述另一端部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跨越至相邻的咬合件的头部落针点的缝线各自跨越所述咬合件的所述脚部的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面。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拉链的缝接方法,其将具有咬合件连结体的拉链的所述咬合件连结体与被缝制物的端缘部缝接缝制,该咬合件连结体是将多个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

  该拉链的缝接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咬合件具有:脚部,其支撑于所述带状体;以及头部,其从该脚部凸出而与配对的另一个咬合件连结体的咬合件咬合,

  通过缝制而形成相对于所述带状体向所述咬合件的头部侧的头部落针点、以及相对于所述带状体向所述被缝制物的端缘部侧的端缘部落针点,

  所述端缘部落针点设置于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咬合件的脚部的宽度的内侧范围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这两个部位、以及相比于该两个部位而远离所述咬合件且处于所述咬合件的脚部的宽度的内侧范围的位置,

  以下述方式进行缝制,即,从所述头部落针点跨越至在所述一端部设置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的缝线和从在所述另一端部设置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跨越至相邻的咬合件的头部落针点的缝线各自跨越所述咬合件的所述脚部的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面。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缝接方法中,

  所述端缘部落针点处于将所述被缝制物折回的重叠部分内。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缝接方法中,

  所述拉链具有一对所述咬合件连结体和进行一对所述咬合件连结体的结合和分离的拉头,

  在所述一端部设置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和在所述另一端部设置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设置于所述拉头在所述被缝制物上经过的范围内。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缝接方法中,

  通过平缝的线迹形成所述缝接缝制的线迹。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缝接方法中,

  通过交错缝制形成所述平缝的线迹。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拉链产品,其具有:拉链,其具有将多个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以及进行所述一对咬合件连结体的结合和分离的拉头;以及被缝制物,所述一对咬合件连结体分别与该被缝制物的两个部位的端缘部缝接,

  该拉链产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咬合件具有:脚部,其支撑于所述带状体;以及头部,其从该脚部凸出而与配对的另一个咬合件连结体的咬合件咬合,

  通过缝制而具有相对于所述带状体在所述咬合件的头部侧形成的头部落针点和相对于所述带状体在所述被缝制物的端缘部侧形成的端缘部落针点,

  所述端缘部落针点在将所述被缝制物折回的重叠部分内,在所述咬合件的头部的凸出方向上设置于相比于所述重叠部分中的重叠宽度的二分之一而靠所述端缘部前端侧的范围内,在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咬合件的脚部的宽度的内侧的范围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至少这两个部位,

  从所述头部落针点跨越至所述一端部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的缝线和从所述另一端部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跨越至相邻的咬合件的头部落针点的缝线各自跨越所述咬合件的所述脚部的两侧的侧面。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拉链产品,其具有:拉链,其具有将多个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而成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以及进行所述一对咬合件连结体的结合和分离的拉头;以及被缝制物,所述一对咬合件连结体分别与该被缝制物的两个部位的端缘部缝接,

  该拉链产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咬合件具有:脚部,其支撑于所述带状体;以及头部,其从该脚部凸出而与配对的另一个咬合件连结体的咬合件咬合,

  通过缝制而具有相对于所述带状体在所述咬合件的头部侧形成的头部落针点和相对于所述带状体在所述被缝制物的端缘部侧形成的端缘部落针点,

  所述端缘部落针点设置于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咬合件的脚部的宽度的内侧范围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这两个部位、以及相比于该两个部位而远离所述咬合件且处于所述咬合件的脚部的宽度的内侧范围的位置,

  从所述头部落针点跨越至在所述一端部设置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的缝线和从在所述另一端部设置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跨越至相邻的咬合件的头部落针点的缝线各自跨越所述咬合件的所述脚部的两侧的侧面。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拉链产品中,

  所述端缘部落针点处于将所述被缝制物沿所述端缘部折回的重叠部分内。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7至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拉链产品中,

  在所述一端部设置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和在所述另一端部设置的所述端缘部落针点,设置于所述拉头在所述被缝制物上经过的范围内。

  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7至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拉链产品中,

  所述缝接缝制的线迹是平缝的线迹。

  技术方案1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拉链产品中,

  所述平缝的线迹是交错缝制的线迹。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形成上述头部落针点和端缘部落针点,从而减少、抑制咬合件沿咬合件连结体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咬合件的头部沿咬合件连结体的长度方向的摆动及绕沿咬合件连结体的长度方向的轴的摆动等。因此,能够实现拉链的良好的缝接,并且拉链产品能够进行通过拉头实现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拉链产品的俯视图。

  图2是拉链产品的放大俯视图。

  图3是咬合件的斜视图。

  图4是将咬合件彼此的咬合状态局部切除而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中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图。

  图6是拉链产品的对比例(1)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拉链产品的对比例(2)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拉链产品的实施例(2)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拉链产品的实施例(3)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拉链产品的其他例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作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交错缝制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12是针板的斜视图。

  图13是落针位置周边的斜视图。

  图14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15是链牙带输送机构的后视图。

  图16是落针位置周边的后视图。

  图17是将支撑机构的基座板的上罩及支撑臂的上罩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在传递机构中应用了带齿的带轮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将赋予移动动作的气缸与基座板连结的例子的输送机构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拉链产品的概略]

  下面,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拉链产品1及适合于其缝制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拉链产品1的俯视图。

  此外,作为拉链产品1,除了衣服、鞋类、皮包类等日常用品以外,非日常用品也成为对象。即,将在片状的被缝制物彼此的结合、被缝制物的切口部分、开口的开闭等用途中能够使用拉链10的所有产品设为对象。

  拉链产品1由拉链10和缝接缝制拉链10的被缝制物2构成。

  拉链产品1的被缝制物2将能够进行缝制的全部片状材料设为对象。例如,被缝制物2举出布料、纺织物、皮革、合成树脂等。

  该被缝制物2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端缘部2a,在该端缘部2a形成有将被缝制物2的原材料向背面侧折回而成的重叠部分2b。

  而且,在各端缘部2a,沿该端缘部2a分别缝接有拉链10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拉链产品1的被缝制物2的各端缘部2a为直线状的情况。此外,各端缘部2a的形状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即使是弯曲形状的其他曲线形状,也当然能够应用拉链10。

  而且,在以下的与拉链产品1及拉链10相关的说明中,将沿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被缝制物的平面平行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被缝制物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

  并且,拉链10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都沿Y轴方向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缝接,将由拉头14使这些咬合件连结体13结合的动作方向(图1的纸面中的上方)设为“前”,将使这些咬合件连结体13分离的动作方向(图1的纸面中的下方)设为“后”,将朝向前方的左手侧设为“左”,将右手侧设为“右”。另外,将与图1的纸面垂直且纸面的近端侧设为“上”,将纸面背面侧设为“下”。

  如果设为按照该定义,则在图1中,被缝制物2是以将该被缝制物2的表面朝向上侧,将背面朝向下侧的状态图示出的。

  [拉链]

  图2是拉链10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拉链10具有: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它们是将多个咬合件11通过带状体12连结而成的;以及拉头14,其进行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的结合和分离。

  咬合件11具有:脚部111,其被带状体12贯通;以及头部112,其从脚部111凸出,多个咬合件11以将头部112朝向相同方向的状态等间隔地固定于带状体12而构成咬合件连结体13。

  将各咬合件11进行连结的带状体12只要是带状且具有强度、伸缩性低的部件即可,能够使用单丝、多丝、绞合线、绞合带等或它们的复合材料,关于带的构造、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带状体12可以是容易挠曲的软质材料,但也可以是一边带有挠性一边具有在不受外力的状态下能够维持笔直形状这一程度的刚性的材料。

  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以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彼此相对的方式缝接于被缝制物2的各端缘部2a。

  拉头14在其前端部形成有供各咬合件连结体13各自独立地经过的引导路径,在内部两个引导路径合流,在后端部成为一个引导路径。

  即,如果分离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进入至拉头14的前端部侧的各引导路径,则各咬合件连结体13各自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咬合,直至经过拉头14的后端部为止,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连结。

  另外,相反地,如果结合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进入至拉头14的后端部侧的引导路径,则各咬合件连结体13各自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咬合状态解除,直至经过拉头14的前端部为止,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分离。

  图3是咬合件11的斜视图。图3示出了图1及图2中的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按照该图3,在以下的咬合件11的说明中,以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朝向进行各部的说明。

  此外,在右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情况下,只是头部112的朝向在左右相反,关于构造本身是相同的。

  咬合件11例如由聚酰胺、聚缩醛、聚丙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热塑性树脂构成,通过相对于带状体12注塑成型,从而与该带状体12一体地形成。

  另外,咬合件11并不限定于热塑性树脂,也可以使用金属例如铝合金、锌合金或镁合金等进行压铸成型而形成。

  各咬合件11如图2及图3所示,脚部111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带状体12以从脚部1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的侧面116贯通至另一方的侧面117的状态相对于脚部111固定。

  此外,“脚部111的宽度方向”是表示沿带状体12的长度方向的方向。

  另外,脚部111的左端部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相对,右端部具有向右方凸出的头部112。而且,在头部112和脚部111的边界部分处的前后两侧,沿Y轴方向凹陷的凹部113在Z轴方向的全长范围形成。

  由此,头部112向右方凸出并且其根部部分通过两侧的凹部113而成为变细的形状,该头部11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都在俯视观察时成为膨胀为圆弧状的形状。

  另一方面,各凹部113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与头部11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吻合,成为凹陷为圆弧状的形状。

  因此,在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连结状态下,成为相对于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两侧的凹部113,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相邻的两个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前端部或后端部嵌合的状态。

  由此,在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连结状态下,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彼此之间相互在前后方向上被约束,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被保持而不分离。

  此外,如图2所示,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多个咬合件11以一定间隔隔开空间而与带状体12连结,但各咬合件11的间隔设定为在将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彼此进行了连结时,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相对于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凹部113无间隙地嵌合的大小。

  图4是将咬合件11彼此的咬合状态局部切除而表示的放大俯视图。如图3及图4所示,在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凸出端部(右端部)形成有沿Y轴方向的凹槽114。

  并且,在咬合件11的前后两侧的凹部113的内侧,形成有以与凹槽114相同的高度向右方凸出的板状的凸起115。

  这些凹槽114及凸起115成为下述构造,即,如果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被连结,则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前后两侧的凸起115嵌合于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凹槽114内。

  由此,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和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成为彼此在Z轴方向上被相互约束的状态,即使受到Z轴方向的外力也能够有效地维持连结状态。

  [拉链的缝接中的优选的落针点的实施例(1)]

  基于图2及图5对拉链10的缝接方法及形成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图5是从后方观察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中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图。

  拉链10的各咬合件连结体13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通过由后面记述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形成的平缝的线迹而进行缝接缝制。因此,在被缝制物2的表面侧通过上线U形成线迹,在背面侧通过下线D形成线迹。

  在咬合件连结体13缝接时,如图2所示,通过由交错缝制缝纫机100进行的三点交错缝制的缝制,针对每一个咬合件11,形成相对于带状体12向咬合件11的头部112侧的头部落针点a1、以及相对于带状体12向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侧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些落针点从a1依次形成至a6为止。

  而且,上述咬合件11通过由以下的上线U和下线D形成的线迹t1~t6而相对于被缝制物2固定。

  t1:在落针点a1-a2间形成的线迹

  t2:在落针点a2-a3间形成的线迹

  t3:在落针点a3-a4间形成的线迹

  t4:在落针点a4-a5间形成的线迹

  t5:在落针点a5-a6间形成的线迹

  t6:在落针点a6-a11(是后方相邻侧的咬合件11的头部落针点a1,但是,为了便于区分,在这里的说明及图2中记载为“a11”。后面记述的图6~图10也是同样的)间形成的线迹。

  此外,缝制并不限定于三点交错缝制,也可以是大于或等于两点的交错缝制。

  头部落针点a1处于在Y轴方向上与成为固定对象的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前侧的侧面116接近、在X轴方向上是相对于带状体12的右侧且与该带状体12接近的位置。

  在该头部落针点a1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没有任何部件的场所进行落针,但缝纫机100的缝针在上升时与带状体12、咬合件11滑动接触而形成上线U的线环,该上线U被釜捕捉而能够与下线D缠绕,因此能够在该头部落针点a1形成由上线U和下线D构成的打结。

  端缘部落针点a2~a6都位于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在Y轴方向上位于成为固定对象的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宽度的范围内的区域R1内。

  并且,优选仅端缘部落针点a2~a6内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两点位于上述区域R1内的、以成为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的重叠宽度w的一半的宽度w/2为中心而靠端缘部2a的前端2aa侧的区域R2内。此外,在图2中,关于区域R1、R2而进行了斜线阴影显示,但其目的是将各区域的范围明确表示。

  另外,这些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两点在上述区域R2内,分别配置于Y轴方向上的一端部(前端部)和另一端部(后端部)。

  此外,优选上述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上述区域R2内,尽可能配置于靠前侧和靠后侧。

  另外,优选上述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上述区域R2内,在X轴方向上尽可能靠端缘部2a的前端2aa。

  例如,如图5所示,如果将被缝制物2折回而形成重叠部分2b,则在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形成沿X-Y平面的平坦部分和通过折回而弯曲的部分。

  优选上述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通过折回而弯曲的部分的宽度v的范围内。

  端缘部落针点a3~a5这三点在上述区域R1内且与区域R2相比从端缘部2a的前端2aa远离的区域内,在Y轴方向上,在成为端缘部落针点a2和端缘部落针点a6之间的范围内,沿Y轴方向排成一列而配置。

  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缝制时,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和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带状体12分别沿Y轴方向排列,在使它们接近的状态下一边向前方输送,一边使缝针沿X轴方向进行针摆动,从前侧的咬合件11起依次针对每个咬合件11而向各落针点a1~a6依次落针,形成平缝的线迹t1~t6而执行缝接缝制。

  通过上述缝制形成的落针点a1-a2间的由上线U及下线D构成的线迹t1和落针点a6-a11间的由上线U及下线D构成的线迹t6,分别形成为将固定对象的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两侧的侧面116、117跨越。

  这是由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两点在区域R2内配置于前端部和后端部而引起的。

  例如,如图6的对比例(1)所示,如果端缘部落针点a2、a6这两点在区域R2内远离前端部和后端部而靠近中央部,则线迹t1和线迹t6没有分别跨越侧面116、117,而是跨越脚部111的上表面(下线D跨越下表面)。此外,在图6中,省略了端缘部落针点a3、a5的图示。

  但是,如图2所示,如果端缘部落针点a2、a6配置于区域R2内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则能够使得上线U及下线D的线迹t1和线迹t6分别跨越侧面116、117。

  上述线迹t1和线迹t6成为分别跨越了侧面116、117状态,由此形成该线迹t1、t6的上线U及下线D成为与咬合件11的脚部111中的被缝制物2侧的角部抵接的状态。

  由此,上线U及下线D保持为从侧面116、117将咬合件11包在里面,因此抑制该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移动,抑制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摆动,抑制咬合件11的头部112绕Y轴摆动。因此,在拉链产品1中,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与此相对,在线迹t1和线迹t6如图6这样跨越的情况下,形成该线迹t1、t6的上线U及下线D没有与脚部111的角部抵接,因此无法抑制上述各方向的移动、摆动。另外,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变得困难。

  另外,为了进行比较,将相对于咬合件11进行通过除了落针点a2及a6以外的落针点a1、a3、a4、a5形成线迹的缝接缝制的情况下的对比例(2)在图7示出。

  在该对比例(2)的情况下,在落针点a1-a3间形成的线迹的上线U及下线D、和在落针点a5-a11间形成的线迹的上线U及下线D分别跨越侧面116、117,即使在成为与脚部111中的被缝制物2侧的角部抵接的状态的情况下,也无法得到与线迹t1、t6相同的效果。

  在该对比例(2)中,没有落针点a2及a6,落针点a3及a5从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角部远离,因此经过该角部而约束咬合件11的效果小,另外线迹跃上角部而跨越脚部111的上表面的可能性也变高,因此无法充分地抑制前述的咬合件11的移动、摆动。

  另外,在优选的落针点的实施例(1)中,在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中的、与端缘部落针点a2、a6相比更远离头部落针点a1的位置处形成有端缘部落针点a3~a5。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重叠部分2b中的被缝制物2的挠曲,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咬合件11的移动及摆动。

  另外,端缘部落针点a3~a5这三点也可以配置于与区域R1相比更远离端缘部前端2aa的区域内。在该情况下,通过在落针点a2-a3间形成的线迹t2和在落针点a5-a6间形成的线迹t5的上线U及下线D对重叠部分2b进行保持,因此能够抑制重叠部分2b中的被缝制物2的挠曲。

  另外,上述的各个线迹t1~t6都是平缝的线迹,因此能够通过线张力的调节而容易地提高各咬合件11的约束力,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咬合件11的移动及摆动。

  [拉链的缝接中的优选的落针点的实施例(2)]

  基于图8对拉链10的缝接方法及所形成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8是将拉链10通过优选的落针点缝接于被缝制物2的拉链产品1A的俯视图。

  该拉链产品1A为了将拉链10的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进行缝接,形成前述的头部落针点a1和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而进行缝接。另外,没有形成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3~a5。

  关于头部落针点a1和端缘部落针点a2、a6的形成位置,与前述的拉链产品1相同。因此,端缘部落针点a2、a6设置于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的区域R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更优选处于通过折回而弯曲的部分的宽度v的范围内(参照图2、图5)。

  通过上述落针点a1、a2、a6,在落针点a1-a2间形成前述的线迹t1,在落针点a2-a6间形成线迹t7,在落针点a6-a11间形成前述的线迹t6。

  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缝制时,将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和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带状体12分别沿Y轴方向排列,一边以使它们接近的状态向前方输送、一边使缝针沿X轴方向针摆动,从前侧的咬合件11起依次针对每个咬合件11而向各落针点a1、a2、a6进行依次落针,依次形成平缝的线迹t1、t7、t6而执行缝接缝制。

  在该情况下,线迹t1和线迹t6也形成为分别跨越固定对象的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两侧的侧面116、117。

  由此,上线U及下线D保持为从侧面116、117将咬合件11包在里面,因此抑制该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移动、头部112沿Y轴方向摆动及头部112绕Y轴摆动。因此,在拉链产品1A中,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拉链的缝接中的优选的落针点的实施例(3)]

  基于图9对拉链10的缝接方法及所形成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图9是将拉链10通过优选的落针点缝接于被缝制物2的拉链产品1C的俯视图。

  该拉链产品1C为了将拉链10的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进行缝接,形成前述的头部落针点a1和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而进行缝接。此外,优选形成端缘部落针点a3~a5,但并不是是必须。

  关于头部落针点a1的形成位置,与前述的拉链产品1相同。

  端缘部落针点a2、a6的形成位置,与前述的拉头14在被缝制物2上经过的范围具有相关性。图9中的直线S示出了拉头14的X轴方向上的成为最外侧的端部为了进行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连结或分离动作而移动时所经过的轨迹。即,与该直线S相比的咬合件连结体13侧处于拉头14在被缝制物2上经过的范围。而且,端缘部落针点a2、a6设置于拉头14在被缝制物2上经过的范围内且区域R3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该区域R3成为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宽度的内侧。

  另一方面,端缘部落针点a3~a5如前述所示,优选设置于区域R1内,但也可以与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相比相对于咬合件连结体13而设置于更远方。

  [拉链的缝接中的落针点的其他例]

  基于图10对拉链10的缝接方法及所形成的线迹的落针点的其他例进行说明。图10是将拉链10基于落针点的其他例而缝接于被缝制物2的拉链产品1B的俯视图。

  该拉链产品1B为了将拉链10的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进行缝接,二重地形成前述的头部落针点a1和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3~a5而进行缝接。另外,没有形成前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

  关于头部落针点a1和端缘部落针点a3~a5的形成位置,与前述的拉链产品1相同。

  通过上述落针点a1、a3~a5,二重地形成与前述的图7的对比例(2)相同的线迹。

  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缝制时,将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和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带状体12分别沿Y轴方向排列,在使它们接近的状态下一边向前方输送,一边使缝针沿X轴方向进行针摆动,从前侧的咬合件11起依次针对每个咬合件11而向各落针点a1、a3~a5依次落针,依次形成平缝的线迹。

  而且,如果在咬合件连结体13的全长范围线迹的形成结束,则再重复一次,在咬合件连结体13的全长范围进行线迹的形成,形成二重的线迹。

  由于没有形成通过端缘部落针点a2、a6产生的线迹,因此在一重地进行了缝制的情况下,如图7的对比例(2)那样,咬合件11的约束力降低,无法充分地抑制移动、摆动,但在该图10的例子中,由于二重地进行缝制,因此能够弥补咬合件11的约束力,能够充分地抑制咬合件11的移动、摆动。

  此外,也可以形成通过端缘部落针点a2、a6产生的线迹并二重地进行缝制,更牢固地约束咬合件11。

  另外,也可以进一步重复线迹的形成,由此使得形成大于或等于三重线迹。

  [交错缝制缝纫机]

  基于附图对交错缝制缝纫机100进行说明,该交错缝制缝纫机100是作为适合于上述拉链产品1中的一对咬合件连结体13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缝接缝制的缝纫机。

  图11是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斜视图。

  该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具有:缝纫机架20,其具有缝纫机底座部21;布料压脚25,其从上方对在缝纫机底座部21设置的针板24的上表面的被缝制物2进行按压;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26相对于针板24上的被缝制物2一边进行上下移动并且左右摆动、一边进行落针;布料进给机构,其通过进给齿将被缝制物2从针板24的下侧向规定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釜机构,其相对于缝针26的上线U而缠绕下线D;以及链牙带输送机构40,其输送拉链10的咬合件连结体13。

  此外,关于除了链牙带输送机构40以外的其他结构,由于与通常的交错缝制缝纫机所具有的公知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图示,简略地进行说明。

  [缝纫机架]

  上述缝纫机架20具有:缝纫机底座部21,其在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整体中位于下部;纵向机体部22,其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一端部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缝纫机臂部23,其从纵向机体部22的上端部向规定方向延伸。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缝纫机底座部21及缝纫机臂部23中的长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缝纫机底座部21的针板24侧设为“左”,将纵向机体部22侧设为“右”。

  另外,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在针板24上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被缝制物2及咬合件连结体13的输送,将该输送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输送方向下游侧设为“前”,将输送方向上游侧设为“后”。

  另外,将与上述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其一方设为“上”,将另一方设为“下”。

  此外,关于前述的拉链产品1而定义出的X~Z轴方向,在缝接缝制中在上述交错缝制缝纫机100中设置有拉链产品1的被缝制物2及咬合件连结体13的状态下是一致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具有:针棒27,其保持缝针26;缝纫机电动机,其成为缝制的驱动源;上轴,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而进行旋转驱动;曲柄机构,其将上轴的旋转动作变换为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而赋予给针棒27;针棒支撑台,其将针棒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撑;以及针摆动电动机,其使针棒支撑台沿X轴方向任意地移动。

  该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能够以与缝纫机电动机的转速相对应的缝制速度使缝针26上下移动,并且将缝针26的落针位置沿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输送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任意地移动调节。

  [釜机构]

  釜机构具有:釜,其设置于针板24的下侧;以及传递机构,其从缝纫机电动机向釜赋予旋转力。

  釜对卷绕有下线D的线梭进行收容,并且在外周具有尖端。而且,通过尖端对经过缝针26的上线的线环进行捕捉,使线梭穿过该上线的线环而使下线D缠绕于上线U,形成打结。

  此外,釜能够使用垂直釜、水平釜等,也能够使用半旋转、整周旋转的任意类型的釜。

  [布料进给机构]

  布料进给机构具有:进给齿,其从针板24的开口部241(参照图12)进出;以及传递机构,其将Z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和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合成而传递至进给齿。

  进给齿具有从形成于针板24的开口部241进出的锯齿状的齿,进给传递机构从缝纫机电动机得到动力,变换为沿Z轴方向的往复动作和沿Y轴方向的往复动作而传递至进给齿,由此进给齿在Y-Z平面内进行将前后上下的往复动作合成而成的长圆运动,在长圆中的上部进行移动时齿顶一边从开口部241向上方凸出一边向前方移动,能够将被缝制物2向前方输送。

  另外,该布料进给机构能够任意地调节针对每一针的Y轴方向的被缝制物2的进给量。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布料进给机构设置任意地调节布料进给量的进给调节电动机,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对进给量进行调节。

  [针板]

  图12是针板24的斜视图。针板24设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上表面中的缝针26的落针位置处,该针板24的上表面平坦且以与缝纫机底座部21的上表面成为共面的方式进行装备。

  针板24是矩形的平板,在其上表面的左半部分沿该上表面将被缝制物2沿Y轴方向输送。

  在针板24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沿X轴方向的狭缝状的针孔242,在针孔242的前后及左侧贯通形成有供前述的进给齿进出的三个开口部241。针孔242设为是沿X轴方向的狭缝状,由此能够与通过沿X轴方向的针摆动进行的落针相对应。

  另外,在针板24的上表面中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沿Y轴方向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进给槽243。该进给槽243的X轴方向的宽度与咬合件11的X轴方向长度大致相等或稍宽,在进给槽243内容纳咬合件连结体13,能够将该咬合件连结体13沿与被缝制物2的输送方向相同的Y轴方向进行引导。

  此外,进给槽243的深度比咬合件11的Z轴方向宽度的一半浅,针板24上的被缝制物2相对于咬合件11而配置于该咬合件11的Z轴方向的中央。另外,关于进给槽243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槽的内底面形成为倾斜状。

  另外,前述的针孔242形成为将进给槽243的Y轴方向中央部横穿。

  针板24作为链牙带引导部起作用,其通过进给槽243将咬合件连结体13沿与被缝制物2的进给方向相同的Y轴方向进行引导。

  [布料压脚]

  图13是落针位置周边的斜视图。布料压脚25在针板24上由在缝纫机底座部21设置的支撑托架251向下方按压支撑。

  该布料压脚25成为沿Y轴方向的矩形板状,在其右侧的端缘部形成有避开下降的缝针26的半长圆状的切口252。该切口252在从上方观察时与针板24的针孔242的左半部分重合。

  布料压脚25通过来自支撑托架251的按压力,对在针板24上输送的被缝制物2赋予压脚压力。

  [链牙带输送机构]

  图14是链牙带输送机构40的俯视图,图15是后视图。

  如图所示,链牙带输送机构40具有:输送齿轮41,其具有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咬合的齿;输送电动机42,其对输送齿轮41赋予旋转动作;支撑机构43,其支撑输送齿轮41;传递机构48,其从输送电动机42向输送齿轮41传递旋转力;以及链牙带压脚49,其抑制通过输送齿轮41输送的咬合件连结体13向上方脱离。

  图16是落针位置周边的后视图。

  输送齿轮41如图13及图16所示,是在外周具有能够与沿Y轴方向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一个或多个咬合件11的头部112咬合的齿的正齿轮,能够绕Z轴旋转地由支撑机构43支撑。

  关于输送齿轮41,其间距宽度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各咬合件11的间距一致,其齿宽度与从咬合件11的Z轴方向宽度减去针板24上的进给槽243的深度而得到的宽度大致相等。因此,在针板24的进给槽243内进行输送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上表面和输送齿轮41的上表面成为相同的高度。

  另外,输送齿轮41配置于落针位置的右方,配置为相对于将各咬合件11的头部112朝向右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从右侧进行咬合。

  因此,如果对输送齿轮41赋予了旋转,则能够将咬合件连结体13沿Y轴方向进行输送。

  链牙带压脚49如图13及图16所示,在落针位置的前方支撑于支撑机构43的基座板45,朝向后方延伸至落针位置为止。

  而且,链牙带压脚49的延伸端部的下表面,在落针位置处成为与针板24的进给槽243内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上表面抵接或接近的高度。

  由此,在进给槽243中,抑制了与输送齿轮41啮合的咬合件连结体13相对于输送齿轮41向上方脱离。

  另外,该链牙带压脚49在其延伸端部的左侧的端缘部形成有将下降的缝针26避开的半长圆状的切口491。该切口491在从上方观察时与针板24的针孔242的右半部分重合。

  图17是将支撑机构43的基座板45的上罩451及支撑臂44的上罩441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14及图17所示,支撑机构43具有:支撑臂44,其支撑输送齿轮41;基座板45,其对支撑臂44进行支撑;以及滑动引导部46,其将基座板45沿X轴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撑。

  基座板45是沿X-Y平面的平板,配置于落针位置和纵向机体部22之前,经由滑动引导部46而配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1上。

  该基座板45经由支撑臂44支撑输送齿轮41,并且还支撑有输送电动机42和传递机构48。

  此外,基座板45在其上部装备有上罩451,支撑于基座板45的传递机构48的一部分被覆盖。

  滑动引导部46由固定连结于基座板45的可动块461和沿X轴方向安装于缝纫机底座部21上的滑轨462构成,能够通过可动块461使基座板45沿X轴方向进行滑动。

  另一方面,在基座板45的右端部装备有限制托架452,该限制托架452限制该基座板45沿X轴方向的滑动动作。

  该限制托架452向右方延伸,在其延伸端部将连结螺钉454能够旋转操作地支撑,在缝纫机底座部21装备有固定板453,该固定板453形成有连结螺钉454能够螺入的螺孔。

  而且,在使限制托架452的延伸端部的左面与固定板453的右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连结螺钉454将相互间连结,由此能够将基座板45固定于缝制时的规定位置处。另外,如果将连结螺钉454螺出而使限制托架452从固定板453向右方分离,则能够使基座板45从规定位置向右方移动。如果使基座板45向右方移动,则基座板45的右端部与固定板453的左面抵接。该抵接位置是基座板45的右侧的可动极限。

  如前述所示,基座板45经由支撑臂44而支撑有输送齿轮41,输送齿轮41从右方与被输送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相接而进行输送。

  前述的基座板45的缝制时的规定位置是在输送咬合件连结体13的情况下,适于输送齿轮41的齿顶适当地与咬合件11的头部112啮合,通过旋转进行输送的位置。

  而且,在将连结螺钉454螺出而使限制托架452从固定板453分离时,通过基座板45的向右方的移动,能够将相对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啮合状态解除而使输送齿轮41的齿顶向右方分隔开。

  由此,例如能够容易地进行链牙带输送机构40的维护、从针板24将咬合件连结体13拆下的作业。

  支撑臂44如图14及图17所示,以沿Z轴方向的支轴442为中心能够转动地支撑于基座板45的左端部,其转动端部朝向右斜后方。

  而且,支撑臂44在其转动端部,经由支轴411能够旋转地支撑有输送齿轮41。

  另外,在支撑臂44的转动端部装备有板簧状的弹键板412,其嵌入至输送齿轮41的外周的齿槽。该弹键板412具有朝向输送齿轮41而通过一定的弹簧压力按压接触的凸起,防止输送齿轮41的背隙。

  在支撑臂44的上部固定装备有上罩441,在该上罩441的前端部连结有拉伸弹簧443的一端部。该拉伸弹簧443的另一端部与基座板45连结,向使支撑于支撑臂44的输送齿轮41与咬合件连结体13侧接近的方向赋予了张力。

  另外,在上罩441的转动端部侧形成有限制用开口部445,该限制用开口部445供固定支撑于基座板45的转动角度限制板444的延伸端部松散插入。

  由此,基座板45上的支撑臂44的可转动角度范围受到限制,以使得输送齿轮41仅在其左极限位置至右极限位置的之间进行移动。

  该可转动角度范围设为,能够使输送齿轮41在从输送齿轮41的齿以一定的按压力适当地与位于进给槽243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进行啮合的位置、至输送齿轮41相对于咬合件11的头部112由啮合状态完全地分离的位置的之间移动。

  如上所述,支撑臂44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能够转动,由此在将基座板45保持于缝制时的规定位置处不变的状态下,例如能够通过手动作业使支撑臂44向右方转动,在缝制结束时能够将输送齿轮41和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啮合状态解除,将咬合件连结体13从针板24上拆下。

  另外,在支撑臂44的上罩441的上表面装备有输送齿轮41的原点传感器413和其检测板414。

  检测板414固定装备于输送齿轮41的支轴411的上端部,在以该支轴41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进行延伸。

  原点传感器413是磁接近传感器。该原点传感器413在上罩441的上表面设置于检测板414绕支轴411转动的范围内,通过检测板414接近于原点传感器413而检测输送齿轮41的原点位置。

  输送电动机42是步进电动机,能够经由传递机构48而任意地控制通过输送齿轮41产生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进给量。

  该输送电动机42如图14及图15所示,以使输出轴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基座板45上。

  传递机构48如图14~图17所示,具有:主动带轮481,其固定装备于输送电动机42的输出轴;中间带轮482,其相对于支撑臂44的支轴442能够旋转地被支撑;从动带轮483,其固定装备于输送齿轮41的支轴411;同步带484,其从主动带轮481经由中间带轮482而架设至从动带轮483;以及张紧辊485,其向同步带484赋予张力。

  上述中间带轮482相对于支撑臂44的支轴442能够旋转,中间带轮482能够独立于支撑臂44的转动动作而进行旋转。

  与此相对,从动带轮483相对于输送齿轮41的支轴411而固定装备,输送齿轮41也相对于支轴411而固定。因此,从动带轮483和输送齿轮41同时地进行联动旋转。

  张紧辊485支撑于在基座板45的上罩451设置的曲柄486,该曲柄486与拉伸弹簧487连结,该拉伸弹簧487向张紧辊485从同步带484的外侧朝向内侧压接的方向赋予张力。

  另外,该张紧辊485如图17所示压接于同步带484,以使得同步带484成为将主动带轮481-中间带轮482-从动带轮483的各位置依次相连的大致L字状的形状。

  通过将同步带484维持为如上所述的形状,从而即使在进行了支撑臂44的转动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发生同步带484的松弛,减少发生输送电动机42的输出轴角度和输送齿轮41的旋转角度的角度偏差。

  此外,如图18所示,也可以将传递机构48的主动带轮481、中间带轮482、从动带轮483全部设为带齿的带轮,将同步带484设为带齿的传动带。

  [通过交错缝制缝纫机进行的拉链产品的缝制动作]

  以将前述的图2的拉链产品1中的拉链10的左侧的咬合件连结体13与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缝接的情况为例对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缝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执行链牙带输送机构40的输送齿轮41的原点检索。即,交错缝制缝纫机100所具有的控制装置驱动输送电动机42而使输送齿轮41旋转,进行通过原点传感器413实施的检测板414的检测。而且,如果检测到检测板414,则使输送电动机42在输送齿轮41的原点位置处停止。

  而且,缝纫机的使用者转动连结螺钉454而将限制托架452和固定板453的连结状态解除,使基座板45向右方移动,使输送齿轮41向落针位置的右方退避。

  接下来,缝纫机的使用者相对于针板24的进给槽243,以起始的咬合件11处于落针位置的方式设置咬合件连结体13,以端缘部2a沿咬合件连结体13的左侧的方式在布料压脚25下设置被缝制物2。

  而且,使基座板45移动至左方的缝制时的规定位置,转动连结螺钉454,再次将限制托架452和固定板453进行连结。

  然后,开始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在缝制中,针对每次落针而控制针摆动电动机及输送电动机42,以使得向图2中的落针点a1~a6的落针重复进行。在缝纫机电动机附设编码器,对每针的针摆动电动机、输送电动机42的控制定时进行检测。

  具体地说,如果通过落针点a1处的落针而开始缝制,则在通过缝纫机电动机的编码器检测的适当的定时,直至下一次落针为止,针摆动电动机执行向直至落针点a2为止的左方的针摆动,输送电动机42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的前进进给以使得成为向直至落针点a2为止的前方的移动量。

  从落针点a2向落针点a3的定位、从落针点a3向落针点a4的定位、从落针点a4向落针点a5的定位、从落针点a5向落针点a6的定位、从落针点a6向下一个咬合件11的落针点a1的定位也全部与上述情况同样地进行。

  此外,用于进行向落针点a1~a6的落针的针摆动电动机的针摆动量、通过输送电动机42产生的前进移动量的具体的数值数据,在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控制装置所具有的数据存储器内预先存储,因此针对每次落针而执行数值数据的读取。

  如果通过重复向上述落针点a1~a6的落针而完成咬合件连结体13的全部咬合件11向被缝制物2的缝接缝制,则缝纫机电动机、针摆动电动机、输送电动机42停止动作。

  而且,缝纫机的使用者转动连结螺钉454而解除限制托架452和固定板453的连结状态,使基座板45向右方移动,使输送齿轮41向落针位置的右方退避。由此,能够将被缝制物2及咬合件连结体13从针板24上拆下。

  此外,在仅进行了拉链产品1的拉链10的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缝接的情况下,还执行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缝接。在该情况下,将另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设置于针板24的进给槽243,相对于将一方的咬合件连结体13进行缝接的情况而将被缝制物2的朝向以前后调换的状态进行设置,与上述同样地执行咬合件连结体13的缝接缝制。

  此外,如上所述,用于进行向各落针点a1~a6的落针的针摆动电动机的针摆动量、通过输送电动机42产生的前进移动量的具体的数值数据预先存储于数据存储器内。

  而且,关于向图6~图10的各落针点进行落针的缝接缝制,也是将用于进行向各落针点的落针的针摆动电动机的针摆动量、通过输送电动机42产生的前进移动量的具体的数值数据在数据存储器内预先准备,由此能够通过交错缝制缝纫机100执行缝接缝制。

  另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将作为致动器的气缸47设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1,该气缸47通过使基座板45沿X轴方向移动,从而执行输送齿轮41的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的移动动作。该气缸47以活塞杆的动作方向与X轴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设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1上,活塞杆与基座板45连结。

  由此,能够使基座板45在缝制时的规定位置和输送齿轮41从咬合件连结体13充分地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上述气缸47执行活塞杆的进退动作的电磁阀由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具体地说,设置被缝制物2及咬合件连结体13,执行下述控制,即,在输送电动机42的原点检索完成后,在缝制开始时或其之前使基座板45移动至缝制时的规定位置,在缝制完成后使基座板45移动至退避位置。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的拉链产品1中,在图2的例子中,通过缝制而形成了相对于带状体12向咬合件11的头部112侧的头部落针点a1、以及相对于带状体12向被缝制物2的端缘部2a侧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

  并且,关于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内,在X轴方向上设置于相比于重叠部分2b的重叠宽度w的二分之一即w/2而靠端缘部前端2aa侧的范围内,在Y轴方向上设置于成为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宽度的内侧的范围的区域R2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这两个部位。

  而且,以下述方式进行缝制,即,从头部落针点a1跨越至端缘部落针点a2的线迹t1的上线U及下线D、和从端缘部落针点a6跨越至相邻的咬合件11的头部落针点a1(图2中的头部落针点a11)的线迹t6的上线U及下线D分别跨越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Y轴方向的两侧的侧面116、117。

  由此,线迹t1、t6的上线U及下线D与咬合件11的脚部111的被缝制物2侧的角部抵接,牢固保持为将咬合件11包在里面,因此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的移动、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的摆动及绕Y轴的摆动等减少、被抑制。因此,能够实现拉链10的良好的缝接,并且拉链产品1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此外,在图8及图9的例子所示的拉链产品1A、1C的情况下,也通过包含上述的端缘部落针点a2、a6在内的端缘部落针点将咬合件连结体13与被缝制物2缝接,因此与图2的例子同样地,减少、抑制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的移动、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的摆动及绕Y轴的摆动等,能够实现拉链10的良好的缝接,并且拉链产品1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另外,关于端缘部落针点a3~a5,在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的区域R1内设置于与端缘部落针点a2、a6相比更远离咬合件11的位置。

  通过由这些端缘部落针点a3~a5形成的线迹t2~t5的缝线即上线U及下线D,使在重叠部分2b处重叠的被缝制物2的布料彼此维持密接状态,因此抑制重叠部分2b中的挠曲、变形的发生。

  其结果,能够减少、抑制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的移动、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的摆动及绕Y轴的摆动等。另外,与此相伴,拉链产品1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更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另外,关于端缘部落针点a3~a5,也能够设置于与被缝制物2的重叠部分2b的区域R1相比更远离咬合件11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虽然无法由上线U及下线D的打结直接地将在重叠部分2b重叠的被缝制物2的布料彼此维持为密接状态,但由于线迹t2、t5对在重叠部分2b重叠的被缝制物2的布料彼此进行按压,所以能够抑制重叠部分2b中的挠曲、变形的发生。

  特别地,各线迹t1~t7是通过平缝的线迹而形成的,因此能够通过线张力的调节而容易地形成牢固的打结,能够减少、抑制咬合件11沿Y轴方向的移动、咬合件11的头部112沿Y轴方向的摆动及绕Y轴的摆动等。并且,拉链产品1能够实现通过拉头14进行的更顺滑的连结或分离动作。

  另外,上述的交错缝制缝纫机100的链牙带输送机构40具有:输送齿轮41,其具有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咬合的齿;输送电动机42,其向输送齿轮41赋予旋转动作;以及针板24,其将咬合件连结体13沿与被缝制物2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

  由此,能够为了进行相对于前述的各落针点a1~a6的定位而优选地执行缝针26的针摆动、被缝制物2的输送、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进给。

  特别地,现有的缝纫机难以输送如咬合件连结体13这样的、多个咬合件11沿输送方向连结、凹凸连续的连结体,但交错缝制缝纫机100使输送齿轮41的齿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连续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啮合而进行输送,因此能够将咬合件连结体13任意地高精度地输送至目标位置。

  因此,能够相对于落针点a1~a6高精度地进行落针,能够实现咬合件连结体13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良好的缝接缝制。

  另外,作为链牙带引导部的针板24具有进给槽243,该进给槽243将咬合件连结体13的多个咬合件11沿与被缝制物2的进给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引导,因此在咬合件11的头部112与输送齿轮41的齿啮合时也能够稳定地维持咬合件连结体13以使得不从进给方向脱离,能够相对于落针点a1~a6更高精度地进行落针。

  另外,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具有链牙带压脚49,该链牙带压脚49抑制通过输送齿轮41输送的咬合件连结体13向上方脱离,因此在咬合件11的头部112与输送齿轮41的齿啮合时,能够稳定地维持咬合件连结体13以使得不向上方脱离,能够相对于落针点a1~a6更高精度地进行落针。

  另外,输送齿轮41以能够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由支撑臂44支撑,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咬合件连结体13从针板24的拆下,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输送齿轮41与输送电动机42及传递机构48一起支撑于基座板45,通过滑动引导部46,输送齿轮41以能够沿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咬合件连结体13从针板24的拆下,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并且,输送齿轮41与输送电动机42及传递机构48一起移动,因此在移动时,能够抑制输送齿轮41的原点位置偏移的发生,在从相对于落针位置分隔后恢复为缝制作业时,省略原点检索等,能够迅速地进行下一个缝接缝制,能够使作业效率提高。

  另外,在通过作为致动器的气缸47进行输送齿轮41的由基座板45实现的移动动作的情况下,不需要手动作业,作业负担减轻,能够实现作业的高速化等。

  另外,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即,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缝纫机电动机的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输送电动机42驱动,使咬合件连结体13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向进给方向的移动量的方式进行移动。由此,在咬合件连结体13的输送方向上,能够将咬合件连结体13输送至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缝接缝制中的成为目标的落针点,能够容易地实现适当的缝接缝制。

  另外,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即,针对每次落针,在基于缝纫机电动机的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使针摆动电动机驱动,使缝针以成为直至下一次落针点为止的针摆动量的方式进行针摆动。由此,在与咬合件连结体13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使缝针移动至相对于被缝制物2的缝接缝制中的成为目标的落针点,能够更容易地实现适当的缝接缝制。

  [其他]

  拉链10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咬合件11的头部112的构造并不限定于图4所示的构造。例如,也能够应用通常的拉链所利用的多种多样的咬合件的头部构造。

  另外,在构成为,在布料进给机构设置进给调节电动机,基于缝纫机电动机的编码器的检测得到的规定的定时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对进给量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在用于进行向各落针点的落针的针摆动电动机的针摆动量、通过输送电动机42产生的前进移动量的基础上,将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产生的被缝制物的进给量的具体的数值数据预先准备于数据存储器内,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执行通过交错缝制缝纫机100实现的咬合件连结体13的缝接。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将咬合件通过带状体连结的拉链的缝接。

  标号的说明

  1、1A、1B 拉链产品

  2 被缝制物

  2a 端缘部

  2b 重叠部分

  10 拉链

  11 咬合件

  12 带状体

  13 咬合件连结体

  14 拉头

  20 缝纫机架

  24 针板(链牙带引导部)

  26 缝针

  40 链牙带输送机构

  41 输送齿轮

  42 输送电动机

  45 基座板

  46 滑动引导部

  47 气缸(致动器)

  100 交错缝制缝纫机(缝纫机)

  111 脚部

  112 头部

  116、117 侧面

  242 针孔

  243 进给槽

  413 原点传感器

  414 检测板

  a1、a11 头部落针点

  a2~a6 端缘部落针点

  D 下线(缝线)

  R1、R2 区域

  t1~t7 线迹

  U 上线(缝线)

《拉链的缝接方法及拉链产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