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运输技术 > 一般车辆> 全自动移动养蜂车(集合四篇)独创技术54247字

全自动移动养蜂车(集合四篇)

2020-10-03 23:17:51

  全自动移动养蜂车 一篇:

  多功能移动养蜂车

  第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蜂专用汽车,具体是一种多功能移动养蜂车。

  第二、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蜂群600余万群,其中约有半数以上采用转地或小转地的饲养方式。为了追花夺蜜,求得高产,往返运输一年中多达8一9次之多,主要依靠铁路运输。由于铁路运输很紧张,运蜂常告受阻,加之装卸编组等,耽误时日较多,往往不能及时赶到蜜源场地。而汽车运蜂机动灵活,抗灾害力强,能充分利用资源,对短、中途的转地优越性更大。目前用普通载重汽车运蜂,由于车厢容积小,而且内围尺寸与蜂箱外形尺寸不一协调,亏吨现象较严重。同时驾驶室小,养蜂人员随车走时只能蜷坐在高高的蜂箱顶上,危险性大,容易发生事故。因此研制适合我国情况的、以运蜂群为主,兼运蜂蜜桶、蜂具、蜂产品等的养蜂专用汽车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现有的养蜂专用车一般是采用双轴4×2养蜂专用车,其车长较短,能载蜂箱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规模养蜂需要;生活空间内日常家用设施较少,难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没有专用的蜂蜜采集装置和蜂蜜收藏装置,其蜂蜜采集比较麻烦。

  第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三轴6×2专用车底盘,其车长较长,能载蜂箱数量多,可满足大规模养蜂需要;且驾驶室后部生活空间内日常家用设施齐全,能大幅有效提高蜂农的生活质量,而且蜂蜜采集方便的多功能移动养蜂 车。

  所述一种多功能移动养蜂车包括驾驶室和车厢,在车厢上设有左、右蜂箱架,在左、右蜂箱架之间设有通道,其特征是:在通道内设有移动轨道和升降平台,升降平台通过底部的滑轮嵌设在移动轨道内,并可沿着移动轨道前后移动;在车厢尾部设有吊装机构,底部设有储蜜罐,在左、右蜂箱架两侧和底部分别设有手动花粉采集装置和气动蜂箱锁紧固定机构。

  在车厢顶部设有遮雨防晒顶棚;在驾驶室和车厢之间设有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顶部设有发电太阳能板,车厢底部设有水箱。

  所述左、右蜂箱架分别设有四层,在每层蜂箱架上设有滑道,蜂箱通过底部的滑轨与蜂箱架上的滑道滑动连接。

  所述遮雨防晒顶棚为三段式,分别为以左、右蜂箱架和通道的边界为界限,在通道上方的顶棚为可折叠收放式。

  所述储蜜罐有三个,每个储蜜罐上开设有蜂蜜接入口、流出口及管道。

  所述车厢的底盘采用三轴6×2的专用车底盘。

  所述养蜂车还包括车载GPS及一键呼救系统。

  所述生活空间内安装有家电和生活设施,再其底部设置有蓄电池及一台24V-220V逆变器。

  所述水箱设置在车厢左下部,通过电动水泵给生活车厢供水。

  本实用新型采用三轴6×2专用车底盘,其车长较长,能载蜂箱数量多,可满足大规模养蜂需要,蜂箱架之间设有升降平台,可以方便采取蜂蜜,在车厢底部设有储蜜罐,可以方便收集蜂蜜;在驾驶室与车厢之间设有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内日常家用设施齐全,能大幅有效提高蜂农的生活质量。

  第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中:1-驾驶室,2-车厢,3、4-左、右蜂箱架,5-通道,6-移动轨道,7-升降平台,8-吊装机构,9-储蜜罐,10-花粉采集装置,11-气动蜂箱锁紧固定机构,12-生活空间,13-发电太阳能板,14-遮雨防晒顶棚,15-水箱,16-蜂箱。

  第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1、2、3中,所述一种多功能移动养蜂车包括驾驶室1和车厢2,在车厢2上设有左、右蜂箱架3、4,在左、右蜂箱架3、4之间设有通道5,其特征是:在通道5内设有移动轨道6和升降平台7,升降平台7通过底部的滑轮嵌设在移动轨道6内,并可沿着移动轨道前后移动;升降平台7通过蓄电池供电,其控制机构包括电机、液压泵、液压马达、举升油缸,蓄电池将电通过逆变器输出220V交流电入电机,电机通过皮带传动带动液压泵工作,液压泵输出高压油,通过三通阀,一路进入摆线液压马达,马达运转,通过链条传动带动伸降平台支撑滚轮沿道轨前或后移动(马达换向可通过电磁阀换向完成);另一路通过平衡阀进入举升油缸,完成平台的举升或下降(油缸的升缩可通过电磁阀换向完成)。在车厢2尾部设有吊装机构8,所述吊装结构包括24V电动绞盘和三角支架,三角支架固定在蜂箱框架上,可270°旋转,用户可通过线控手柄操纵,垂直吊装蜂箱、摩托车等,极大的方便了蜂农装卸物品。底部设有储蜜罐9,在左、 右蜂箱架3、4两侧和底部分别设有手动花粉采集装置10和气动蜂箱锁紧固定机构11。手动花粉采集装置10包括手柄和花粉采集盒,养蜂车到达目的地后,用户可握住手柄人工向上推动,花粉采集盒绕轴旋转90°,处于水平位置,再拉上花粉采集盒上的挂钩锁死,这样蜜蜂进蜂箱时花粉可直接落在采集盒内。气动蜂箱锁紧固定机构11包括气缸、圆钢和尼龙绳,养蜂车离开营地时,用户打开气动蜂箱锁紧固定机构11的用气开关,底盘辅助用气接口处气压接入气缸,推动气缸活塞,气缸推杆带动连杆转动,连杆再带动跟其固接的圆钢上下摆动,而圆钢上焊有螺母,螺母内穿有尼龙绳,圆钢下摆时,带动尼龙绳紧缩,尼龙绳再锁紧蜂箱,使其固定。

  在车厢顶部设有遮雨防晒顶棚14,可以用来对蜂箱进行遮雨防晒;在驾驶室1和车厢2之间设有生活空间12,在车厢顶部设有发电太阳能板13,车厢底部设有水箱15。生活空间12内安装有空调、液晶电视、顶置太阳能发电装置、冰箱、燃气热水器、微波炉、卫生间、双人折叠床、折叠餐桌等日常生活设施;生活空间下部工具箱内放置有两块蓄电池及一台24V-220V逆变器,顶部太阳能板发电通过太阳能控制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蓄电池电压通过逆变器逆变后转换为220V供日常电器用电,这样就解决了用户日常用电问题。在养蜂车停靠在可供市电区域,亦可通过安装于工具箱内的外接电源插座对电器供电。逆变器带有低压报警装置,蓄电池电压不足时可向外界发出报警声。生活空间右侧带侧拓展,抽拉后可大幅增大活动空间。

  所述左、右蜂箱架3、4分别设有四层,在每层蜂箱架上设有滑道,蜂箱16通过底部的滑轨与蜂箱架上的滑道滑动连接。

  所述遮雨防晒顶棚14为三段式,分别为以左、右蜂箱架3、4和通道5 的边界为界限,在通道5上方的顶棚为可折叠收放式,在用户进行蜂蜜收集工作时升起,避免与人体碰撞。

  所述储蜜罐9有三个,每个储蜜罐上开设有蜂蜜接入口、流出口及管道,用户可直接将收集的蜂蜜通过管道导入储蜜罐。

  所述车厢2的底盘采用楚风牌三轴6×2的专用车底盘,其车厢较长。

  所述养蜂车还包括车载GPS及一键呼救系统,野外可自动定位,一键呼救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向系统报警。

  所述生活车厢12顶部安装有太阳能发电装置,车厢内安装有家电和生活设施,再其底部设置有蓄电池及一台24V-220V逆变器。

  所述水箱15设置在车厢左下部,通过电动水泵给生活车厢供水。

  本实用新型设有左、右蜂箱架3、4,可以将蜂箱16放置在蜂箱架上,直接在车上喂养,避免了装卸的麻烦,蜂箱16与蜂箱架通过滑轨滑动连接,安装比较方便;左、右蜂箱架3、4之间设有通道,在通道内设有移动升降平台7,可沿通道内导轨前后移动,平台上可站两人,可以进行蜂蜜收集工作。

  全自动移动养蜂车 二篇:

  全自动移动养蜂车

  第一、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户外移动养蜂车,特别是一种全自动移动养蜂车。

  第二、背景技术

  我国是养蜂大国,养蜂依靠运输工具,具有季节性强、转地范围广、依赖天气与蜜源等特点,在全国各地流动放养,蜂农追花逐蜜,常年饱受风餐露宿、生活单调的艰辛。另外养蜂机械化程度比较低,靠手工饲养和生产,生活枯燥、工作艰辛、效益低下。导致年轻人不愿从事养蜂,而老年人又因体力较差难以坚持,导致养蜂业后继乏人,严重威胁着养蜂业的发展。

  目前现有的养蜂设施中,蜂箱没有专用检测和恒温设备,不能及时处理蜂箱内的情况,导致蜜蜂发病率高,产蜜量低。

  2013年12月25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310438281.4的中国发明专利,发明名称为“现代机械化移动养蜂系统”。该专利包括移动载体、现代化的生活区间和养蜂区间,在养蜂区间内设置有两排蜂箱架,每排蜂箱架有6层,两排蜂箱架之间又设置有两个升降平台。养蜂人员,通过升降平台来对蜂箱架上的蜂箱进行逐个取蜜。一方面,取蜜时,尤其是高层蜂箱的取蜜,需要升降平台上升至顶部,高空持物操作,对老年人、有恐高或体质较弱的人来说,非常危险;另一方面,人工取蜜,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效率低下。

  第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自动取蜜,取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操作安全的全自动移动养蜂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自动移动养蜂车,包括车体、设置于车体上的生活区和养蜂区、以及对称设置于养蜂区内的两排蜂箱架,每排蜂箱架的层数不少于5层,所述养蜂区内还设置有蜂箱移栽装置和自动取蜜机,所述蜂箱移栽装置包括设置于养蜂区内侧顶部的U型的滑动导轨、设置于滑动导轨底部的机械臂以及设置于机械臂底部的蜂箱铲。

  所述养蜂区的入口处设置有与蜂箱移栽装置和自动取蜜机相连接的控制面板。

  还包括与控制面板无线连接的遥控器。

  所述自动取蜜机上设置有蜂巢抓取臂。

  所述养蜂区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本申请采用上述结构后,上述蜂箱铲在机械臂的带动下,能在滑动导轨上自由滑动,能将蜂箱架上任意位置的蜂箱转移至自动取蜜机的置物板上,蜂巢抓取臂能自动将已转移的蜂箱中的蜂巢抓取至自动取蜜机中,进行取蜜操作。整个取蜜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不需取蜜人员攀爬或升降至高空,取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操作安全。

  第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全自动移动养蜂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蜂箱移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有:1.车体;2.生活区;3.养蜂区;4.蜂箱架;5.自动取蜜机;6.滑动导轨;7.机械臂;8.蜂箱铲;9.控制面板;10.蜂箱移栽装置;11.温度传感器。

  第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全自动移动养蜂车,包括车体1、设置于车体1上的生活区2和养蜂区3、以及对称设置于养蜂区3内的两排蜂箱架4,每排蜂箱架4的层数都不少于5层。

  上述车体1上安装有带呼救功能的GPS定位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野外能实现自动定位和远程监控。

  上述生活区2内设有现代化的家电、生活用品、供电设施和供水设施,从而能有效提高养蜂人员的生活质量。

  上述养蜂区3内还设置有蜂箱移栽装置10和自动取蜜机5,该自动取蜜机5上优选设置有蜂巢抓取臂。

  如图2所示,上述蜂箱移栽装置10包括设置于养蜂区3内侧顶部的U型的滑动导轨6、设置于滑动导轨6底部的机械臂7以及设置于机械臂7底部的蜂箱铲8。

  上述养蜂区3的入口处设置有与蜂箱移栽装置10和自动取蜜机5相连接的控制面板9,驾驶室或生活区2内还放置与控制面板9无线连接的遥控器。这样,养蜂人员,在驾驶室或生活区2内即可实现对养蜂区3内的遥控操作。

  上述养蜂区3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1,以便对养蜂区3内的温度进行监控。

  需要取蜜时,上述蜂箱铲8在机械臂7的带动下,能在滑动导轨6上自由滑动,能将蜂箱架4上任意位置的蜂箱转移至自动取蜜机5的置物板上,蜂巢抓取臂能自动将已转移的蜂箱中的蜂巢抓取至自动取蜜机5中,进行取蜜操作。

  上述整个取蜜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不需取蜜人员攀爬或升降至高空,取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操作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全自动移动养蜂车 三篇:

  基于WiFi的移动养蜂车温湿度采集系统

  第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采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WiFi通信技术的温湿度采集系统。

  第二、背景技术

  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当前蜂农生产越来越倾向于转地生产,因而移动养蜂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养蜂车上蜂箱及蜂产品存储的温湿度等对蜂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采集养蜂车的温湿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移动养蜂车是一个相对孤立并且可移动的平台,要在这个移动平台上采集蜂箱内的温湿度等数据并且传输到Internet网络上,必须考虑如何方便地采集并传输数据。由于平台的移动性,无法采用有线的方式将数据传输到网络上,因而必须用无线的方式。

  目前,智能手机因其价格便宜、智能方便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信工具。那么,可以考虑让蜂农通过手机的无线通信功能来采集养蜂车上的温湿度数据,并通过手机的数据网络上传到中心服务器。如今的智能手机,集成了多种无线传输的功能,包括蓝牙、3G、NFC(近场通信)和WiFi。考虑到3G的费用极高,蓝牙和NFC的传输距离太短并且传输速度慢,而WiFi的传输距离能达到百米,并且传输速度很快,组网方便快捷,采用WiFi的无线传输技术,将嵌入式采集模块中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给手机端,满足蜂农快速方便地采集移动养蜂车的温湿度数据。

  第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WiFi无线网络技术,为了方便经济的实现温湿度信息采集传输,提出了一种基于WiFi技术的温湿度采集传输电路。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WiFi的移动养蜂车温湿度采集系统,包括STM32F103VET6主控电路、DC_DC降压供电电路、JTAG下载电路、USB_232供电及下载电路、EEPROM掉电存储电路、SPI Flash闪存存储电路、DHT11温湿度采集电路、串口WiFi模块电路、2.8寸TFT-LCD接口电路。

  STM32F103VET6主控电路包括STM32F103VET6处理器, STM32F103VET6处理器内嵌SRAM和Flash用于保存程序和数据,JTAG接口用于对STM32F103VET6芯片进行编程和调试,USB接口用于供电及USB转串口的程序下载,IIC总线接口用于实现EEPROM芯片AT24C02与处理器STM32F103VET6的通信,SPI总线接口用于SPI Flash芯片W25Q64与处理器STM32F103VET6的通信,RS232串口用于实现串口WIFI模块与处理器STM32F103VET6的通信,FSMC总线接口用于2.8寸TFT-LCD触摸屏与处理器STM32F103VET6的连接以实现快速刷新显示页面。

  DC_DC降压供电电路主要由直流电源插座DC_IN、5V稳压芯片MP2359、3.3V稳压芯片AMS1117-3.3、电源按键K1、500mA自恢复保险丝F1,SS14肖特基二极管D1、SS14肖特基二极管D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一电感L1组成。直流电源插座DC_IN有3个接线端,其中2和3接线端需接地,1接线端连接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肖特基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5V稳压芯片MP2359的BST引脚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MP2359的SW引脚,5V稳压芯片MP2359的GND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后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5V稳压芯片MP2359的FB引脚,5V稳压芯片MP2359的FB引脚又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电源按键K1的1号引脚,5V稳压芯片MP2359的SW引脚接肖特基二极管D2的负极,肖特基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5V稳压芯片MP2359的IN引脚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后接到肖特基二极管D1的负极,电容C2的一端也接到肖特基二极管D1的负极,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与5V稳压芯片MP2359的EN连接,电感L1的一端连接到5V稳压芯片MP2359的SW引脚,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后连接到电容C5的正极,电容C5的正极又连接电源按键K1的1号引脚,电容C4的另一端与电容C5的负极相连后接地,电源按键K1的2号引脚连接自恢复保险丝F1的一端,自恢复保险丝F1的另一端与3.3V稳压芯片AMS1117-3.3的IN引脚相连后接到电容C6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与3.3V稳压芯片AMS1117-3.3的GND引脚相连后接地,3.3V稳压芯片AMS1117-3.3的2号和4号引脚相连后接到电容C7的正极,电容C7的负极与电容C8的一端相连后接地,电容C8的另一端也接到电容C7的正极。

  JTAG下载电路主要由20针JTAG接口、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组成。JTAG接口的1号和2号引脚相连后接3.3V电源,JTAG的3号引脚TRST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3.3V电源,JTAG的5号引脚TDI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3.3V电源,JTAG的7号引脚TMS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3.3V电源,JTAG的9号引脚TCK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JTAG的13号引脚TDO/SWO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3.3V电源,JTAG的4号、6号、8号、10号、12号、14号、16号、18号、20号引脚都接地,JTAG的11号、17号、19号引脚都悬空,JTAG的15号引脚RESET接到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14号引脚NRST上。

  USB_232供电及下载电路主要由mini_USB插头、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第三晶振Y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三极管Q1、三极管Q2、二极管D3组成。Mini_USB插头的1号引脚接VUSB提供正电压,mini_USB插头的2号引脚D-接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6号引脚CH340-D-,mini_USB插头的3号引脚D+接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5号引脚CH340-D+,mini_USB插头的4号引脚悬空,Mini_USB插头的5号引脚接地,电平转换芯片CH340G芯片的1号引脚接地,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2号TXD引脚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69号引脚PA10/USART1_RX,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3号引脚RXD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68号引脚PA9/USART1_TX,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4号引脚接电容C19的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接地,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7号引脚XI接晶振Y3的一端,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8号引脚XO接晶振Y3的另一端,电容C20的一端接CH340G的7号引脚,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1的一端接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8号引脚XO,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9号、10号、11号、12号、15号引脚都悬空,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13号引脚接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14号引脚接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的基极,电容C23的一端与电容C24的一端相连后接到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的16号引脚,电容C23的另一端与电容C24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CH340G的16号引脚接5V电源VCC5,电阻R13的一端接3.3V电源VCC3.3,电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3的负极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3的正极接主控芯片STM32F103VET6的14号引脚NRST上,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CH340G的14号引脚,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3.3V电源,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主控芯片STM32F103VET6的94号引脚BOOT0,电容C22的一端接5V电源,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

  EEPROM掉电存储电路主要由EEPROM芯片AT24C02、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组成。芯片AT24C02的1号、2号、3号、4号引脚均接地,芯片AT24C02的5号引脚SDA与电阻R26的一端相连后接到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93号引脚PB7/I2C1_SDA上,电阻R26的另一端接3.3V电源,芯片AT24C02的6号引脚SCL与电阻R25的一端相连后接到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92号引脚PB6/I2C1_SCL上,电阻R25的另一端接3.3V电源,芯片AT24C02的7号引脚WP接地,芯片AT24C02的8号引脚VCC1接3.3V电源,电容C31的一端接AT24C02的8号引脚,电容C31的另一端接AT24C02的7号引脚。

  SPI Flash闪存存储电路主要由闪存芯片W25Q64和第三十五电容C35组成。闪存芯片W25Q64的1号引脚CS连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51号引脚PB12/SPI2_NSS,闪存芯片W25Q64的2号引脚SO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53号引脚PB14/SPI2_MISO,闪存芯片W25Q64的3号引脚WP#接3.3V电源,闪存芯片W25Q64的4号引脚GND接地,闪存芯片W25Q64的5号引脚SI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54号引脚PB15/SPI2_MOSI,闪存芯片W25Q64的6号引脚CLK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52号引脚PB13/SPI2_SCK,闪存芯片W25Q64的7号引脚与8号引脚相连后接3.3V电源,电容C35的一端接W25Q64的8号引脚,电容C35的另一端接地。

  DHT11温湿度采集电路主要由温湿度传感器DHT11、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三十二电容C32组成。温湿度传感器DHT11的1号引脚VCC与电容C32的一端相连后接3.3V电源VCC3.3,电容C32的另一端接地,温湿度传感器DHT11的2号引脚DQ与电阻R27的一端相连后接到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63号引脚PC6,电阻R27的另一端接3.3V电源VCC3.3,温湿度传感器DHT11的3号和4号引脚相连后接地。

  串口WiFi模块电路主要由WiFi模块HLK-RM04、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组成。WiFi模块HLK-RM04的1号引脚VCC接5V电源VCC5,电容C25的一端与电容C26的一端相连后接5.5V电源VCC5,电容C25的另一端与电容C26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WiFi模块HLK-RM04的2号引脚GND接地,WiFi模块HLK-RM04的4号引脚VDD与电容C27的一端相连后接3.3V电源VCC3.3,电容C27的另一端接地,WiFi模块HLK-RM04的10号引脚ES/RST接电阻R19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接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4的另一端接3.3V电源VCC3.3,WiFi模块HLK-RM04的20号引脚接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25号引脚PA2/USART2_TX,WiFi模块HLK-RM04的21号引脚接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26号引脚PA3/USART2_RX,WiFi模块HLK-RM04的25号引脚WPS/RST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接3.3V电源VCC3.3,WiFi模块HLK-RM04的27号引脚VDD_1.8与电容C30的一端相连后接1.8V电源VCC1.8,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WiFi模块HLK-RM04的28号引脚VCC接5V电源VCC5,电容C28的一端与电容C29的一端相连后接5V电源VCC5,电容C28的另一端与电容C29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

  2.8寸TFT-LCD接口电路主要由34针TFT-LCD排针、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四电容C34组成。TFT-LCD排针的1号针LCD_CS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88号引脚PD7/FSMC_NE1,排针的2号针RS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58号引脚PD11/FSMC_A16,排针的3号针WR/CLK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86号引脚PD5/FSMC_NWE,排针的4号针RD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85号引脚PD4/FSMC_NOE,排针的5号针RST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14号引脚NRST,排针的6号针DB1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61号引脚PD14/FSMC_D0,排针的7号针DB2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62号引脚PD15/FSMC_D1,排针的8号针DB3接到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81号引脚PD0/FSMC_D2,排针的9号针DB4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82号引脚PD1/FSMC_D3,排针的10号针DB5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38号引脚PE7/FSMC_D4,排针的11号针DB6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39号引脚PE8/FSMC_D5,排针的12号针DB7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40号引脚PE9/FSMC_D6,排针的13号针DB8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41号引脚PE10/FSMC_D7,排针的14号针DB9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42号引脚PE11/FSMC_D8,排针的15号针DB10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43号引脚PE12/FSMC_D9,排针的16号针DB11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44号引脚PE13/FSMC_D10,排针的17号针DB12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45号引脚PE14/FSMC_D11,排针的18号针DB13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46号引脚PE15/FSMC_D12,排针的19号针DB14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55号引脚PD8/FSMC_D13,排针的20号针DB15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56号引脚PD9/FSMC_D14,排针的21号针DB16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57号引脚PD10/FSMC_D15,排针的22号针GND接地,排针的23号针BL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35号引脚PB0,排针的24号针VDD3.3与电容C33的一端相连后接3.3V电源VCC3.3,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排针的25号针VDD3.3接3.3V电源VCC3.3,排针的26号针GND接地,排针的27号针GND接地,排针的28号针BL_VDD与电容C34的一端相连后接5V电源端VCC5,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排针的29号针MISO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15号引脚PC0,排针的30号针MOSI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16号引脚PC1,排针的31号针T_PEN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17号引脚PC2,排针的32号针MO悬空,排针的33号针T_CS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18号引脚PC3,排针的34号针CLK接STM32F103VET6处理器的33号引脚PC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利用了智能移动终端的WiFi接入点功能,实现对采集装置的温湿度数据的传输。

  第四、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结构框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DC_DC降压供电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JTAG下载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4为本发明的USB_232供电及下载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5为本发明的EEPROM掉电存储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6为本发明的SPI Flash闪存存储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7为本发明的DHT11温湿度采集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8为本发明的串口wifi模块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9为本发明的2.8寸TFT-LCD触摸屏接口电路的原理图;

  附图10为本发明的系统电路总体硬件架构图。

  第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与完整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WiFi通信技术的温湿度采集与传输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设备,其中智能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有很强的处理能力,而且支持多种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并能够很灵活的适应多种环境下的工作,以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温湿度采集与传输的系统。本发明利用了智能移动终端的WiFi接入点功能,实现对采集装置的温湿度数据的传输。WiFi(wireless fidelity)是一种能够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ad、智能手机智能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本发明温湿度采集传输系统能够应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便捷方便。

  图10所示是本发明WiFi数据采集系统电路的总体硬件架构图,该系统的电路主要由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芯片、JTAG下载电路、DC_DC降压供电电路、USB_232供电及下载电路、EEPROM掉电存储电路、SPI Flash闪存存储电路、DHT11温湿度采集电路、HLK-RM04串口WiFi模块电路和2.8寸TFT-LCD触摸屏接口电路组成。

  其中,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芯片作为整个采集系统的核心处理器,负责协调和控制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种外设以及采集数据的处理等核心工作,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指挥中心;JTAG下载工具通过JTAG接口与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进行通信,可以实现对处理器STM32F103VET6的程序下载及在线调试,能够方便快速的更新系统软件;DC_DC降压供电模块电路中主要用到MP2358和AMS1117-3.3两款直流稳压芯片对6-16V的直流输入电压进行DC/DC降压转换后分别输出5V和3.3V的直流电压,为系统的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温湿度采集电路、存储电路、串口WiFi模块电路和TFT-LCD液晶显示电路等单元电路提供电源;USB_232供电及下载电路提供了通用的mini USB接口,既能方便的给系统供电,又能通过电平转换芯片CH340G实现USB转串口的ISP程序下载功能;EEPROM掉电存储电路主要用到AT24C02芯片,该芯片通过IIC总线接口与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进行通信,将需要掉电存储的数据保存在其中,防止系统突然断电导致的重要数据丢失;SPI Flash闪存存储电路主要用到W25Q64芯片,该闪存芯片能够通过SPI总线接口与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进行通信,将需要用到的汉字字库文件等保存起来,方便TFT-LCD触摸屏的汉字显示;DHT11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单总线的方式与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进行通信,实时采集环境的温湿度数据,并通过单总线将数据传输给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来处理;HLK-RM04串口WiFi模块通过串口与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进行通信,它能接受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发送过来的AT指令及温湿度数据,并通过天线将温湿度数据无线传输给智能手机等终端;2.8寸TFT-LCD触摸屏接口电路通过双排的34针排针,能够将2.8寸TFT-LCD触摸屏与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通过FSMC总线接口连接起来,实现需要显示的大量数据的快速通信和传输,达到友好的人机交互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本实施例设计了一种基于WiFi技术的温湿度采集传输电路,该电路由:1.STM32F103VET6主控电路;2.DC_DC降压供电电路;3.JTAG下载电路;4. USB_232供电及下载电路;5.EEPROM掉电存储电路;6.SPI Flash闪存存储电路;7.DHT11温湿度采集电路;8.串口WiFi模块电路;9.2.8寸TFT-LCD接口电路。下面分别介绍各个模块。

  STM32F103VET6主控芯片:

  本设计选用STM32F103VET6这一款芯片作为系统的MCU。STM32F103VET6是一款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TM32系列芯片,它属于STM32F103系列里高容量的芯片,QFP100封装,主频高达72MHz。该主控芯片的结构框图如附图1所示,它拥有的硬件资源主要有:包括64K的SRAM和512K的Flash片上存储空间,并且拥有USB接口、IIC总线接口、SPI总线接口、串口和FSMC总线接口等诸多的外设接口,并配有标准的JTAG下载接口。

  在本设计中,STM32F103VET6主控芯片内嵌SRAM和Flash用于保存程序和数据,JTAG接口用于对STM32F103VET6芯片进行编程和调试,USB接口用于供电及USB转串口的程序下载,IIC总线接口用于实现EEPROM芯片AT24C02与处理器STM32F103VET6的通信,SPI总线接口用于SPI Flash芯片W25Q64与处理器STM32F103VET6的通信,RS232串口用于实现串口WIFI模块与处理器STM32F103VET6的通信,最后FSMC总线接口用于2.8寸TFT-LCD触摸屏与处理器STM32F103VET6的连接以实现快速刷新显示页面。

  DC_DC降压供电电路:

  本设计配有专门的DC_DC降压供电电路,外部电源输入口DC_IN采用标准的直流电源插座,电路中采用DC-DC降压芯片,支持DC6-16V的宽电压输入。

  DC_DC降压供电电路的原理图如附图2所示,该供电模块主要由直流电源插座DC_IN、5V稳压芯片MP2359、3.3V稳压芯片AMS1117-3.3、电源按键K1、500mA自恢复保险丝F1,SS14肖特基二极管D1、SS14肖特基二极管D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一电感L1组成。直流电源插座DC_IN有3个接线端,其中2和3接线端需接地,1接线端连接肖特基二极管D1的正极,D1的负极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5V稳压芯片MP2359的BST引脚接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MP2359的SW引脚,MP2359的GND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后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MP2359的FB引脚,MP2359的FB引脚又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电源按键K1的1号引脚,MP2359的SW引脚接肖特基二极管D2的负极,肖特基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MP2359的IN引脚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后接到肖特基二极管D1的负极,电容C2的一端也接到肖特基二极管D1的负极,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与MP2359的EN连接,电感L1的一端连接到MP2359的SW引脚,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后连接到电容C5的正极,电容C5的正极又连接电源按键K1的1号引脚,电容C4的另一端与电容C5的负极相连后接地,电源按键K1的2号引脚连接自恢复保险丝F1的一端,F1的另一端与3.3V稳压芯片AMS1117-3.3的IN引脚相连后接到电容C6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与AMS1117-3.3的GND引脚相连后接地,AMS1117-3.3的2号和4号引脚相连后接到电容C7的正极,电容C7的负极与电容C8的一端相连后接地,电容C8的另一端也接到电容C7的正极。

  此供电电路支持DC6-16V的宽电压输入,输入电压经MP2359和AMS1117-3.3两芯片DC/DC降压转换后分别输出5V和3.3V的直流电压,为系统的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温湿度采集电路、存储电路、串口wifi模块电路和TFT-LCD液晶显示电路等单元电路提供电源。

  JTAG下载电路:

  本设计采用标准的20针JTAG/SWD接口电路。JTAG(Joint Test Action Group,联合测试工作组)是一种国际标准测试协议(IEEE 1149.1兼容),主要用于芯片内部测试,如今还常用于实现ISP(In-System Programmer,在系统编程)。现在多数的高级器件都支持JTAG协议,如ARM、DSP、FPGA器件等。标准的JTAG接口是4线:TMS、TCK、TDI、TDO,分别为模式选择、时钟、数据输入和数据输出线。

  JTAG下载电路的原理图如附图3所示,该模块主要由20针JTAG接口、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组成。JTAG接口的1号和2号引脚相连后接3.3V电源,JTAG的3号引脚TRST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3.3V电源,JTAG的5号引脚TDI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3.3V电源,JTAG的7号引脚TMS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3.3V电源,JTAG的9号引脚TCK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JTAG的13号引脚TDO/SWO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3.3V电源,JTAG的4号、6号、8号、10号、12号、14号、16号、18号、20号引脚都接地,JTAG的11号、17号、19号引脚都悬空,JTAG的15号引脚RESET接到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14号引脚NRST上。

  USB_232供电及下载电路:

  本设计中提供了USB接口,既能方便的给系统供电,又能实现USB转串口的ISP程序下载功能。采用标准的mini_USB接口,即插即用,非常方便。

  USB_232供电及下载电路的原理图如附图4所示,该模块电路主要由mini_USB插头、电平转换芯片CH340G、第三晶振Y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三极管Q1、三极管Q2、二极管D3组成。Mini_USB插头的1号引脚接VUSB提供正电压,mini_USB的2号引脚D-接CH340G的6号引脚CH340-D-,mini_USB的3号引脚D+接CH340G的5号引脚CH340-D+,mini_USB的4号引脚悬空,Mini_USB的5号引脚接地,CH340G芯片的1号引脚接地,CH340G的2号TXD引脚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69号引脚PA10/USART1_RX,CH340G的3号引脚RXD接STM32F103VET6的68号引脚PA9/USART1_TX,CH340G的4号引脚接电容C19的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接地,CH340G的7号引脚XI接晶振Y3的一端,CH340G的8号引脚XO接晶振Y3的另一端,电容C20的一端接CH340G的7号引脚,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21的一端接CH340G的8号引脚XO,电容C21的另一端接地,CH340G的9号、10号、11号、12号、15号引脚都悬空,CH340G的13号引脚接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基极,CH340G的14号引脚接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2的基极,电容C23的一端与电容C24的一端相连后接到CH340G的16号引脚,电容C23的另一端与电容C24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CH340G的16号引脚接5V电源VCC5,电阻R13的一端接3.3V电源VCC3.3,电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3的负极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二极管D3的正极接主控芯片STM32F103VET6的14号引脚NRST上,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CH340G的14号引脚,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3.3V电源,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主控芯片STM32F103VET6的94号引脚BOOT0,电容C22的一端接5V电源,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

  EEPROM掉电存储电路:

  本设计考虑到系统有部分数据需要掉电保护,如触摸屏的校正数据,wifi无线网络的网络参数等,于是用到了EEPROM掉电保护芯片AT24C02,该芯片是通过IIC总线接口与STM32主控制器进行通信的。

  EEPROM掉电存储电路的原理图如附图5所示,该模块电路主要由EEPROM芯片AT24C02、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组成。芯片AT24C02的1号、2号、3号、4号引脚均接地,AT24C02的5号引脚SDA与电阻R26的一端相连后接到主控芯片STM32F103VET6的93号引脚PB7/I2C1_SDA上,电阻R26的另一端接3.3V电源,AT24C02的6号引脚SCL与电阻R25的一端相连后接到主控芯片STM32F103VET6的92号引脚PB6/I2C1_SCL上,电阻R25的另一端接3.3V电源,AT24C02的7号引脚WP接地,AT24C02的8号引脚VCC1接3.3V电源,电容C31的一端接AT24C02的8号引脚,电容C31的另一端接AT24C02的7号引脚。

  SPI Flash闪存存储电路:

  本设计为了友好的人机界面,需要在TFT-LCD触摸屏上显示汉字等,系统中选用了Flash闪存芯片W25Q64来存储汉字字库,该芯片通过SPI总线方式与STM32主控制器进行通信。

  SPI Flash闪存存储电路的原理图如附图6所示,该模块电路主要由闪存芯片W25Q64和第三十五电容C35组成。W25Q64的1号引脚CS连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51号引脚PB12/SPI2_NSS,W25Q64的2号引脚SO接STM32F103VET6的53号引脚PB14/SPI2_MISO,W25Q64的3号引脚WP#接3.3V电源,W25Q64的4号引脚GND接地,W25Q64的5号引脚SI接STM32F103VET6的54号引脚PB15/SPI2_MOSI,W25Q64的6号引脚CLK接STM32F103VET6的52号引脚PB13/SPI2_SCK,W25Q64的7号引脚与8号引脚相连后接3.3V电源,电容C35的一端接W25Q64的8号引脚,电容C35的另一端接地。

  DHT11温湿度采集电路:

  本设计采用温湿度一体化数字传感器DHT11来采集环境温湿度,DHT11包括一个电阻式测湿元件和一个NTC测温元件。该传感器与主控制器STM32之间能采用简单的单总线进行通信,仅仅只需要一个I/O口。

  DHT11温湿度采集电路的原理图如附图7所示,该模块电路主要由温湿度传感器DHT11、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三十二电容C32组成。DHT11的1号引脚VCC与电容C32的一端相连后接3.3V电源VCC3.3,电容C32的另一端接地,DHT11的2号引脚DQ与电阻R27的一端相连后接到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63号引脚PC6,电阻R27的另一端接3.3V电源VCC3.3,DHT11的3号和4号引脚相连后接地。

  串口WiFi模块电路:

  本设计采用串口WiFi模块HLK-RM04作为无线传输的解决方案。HLK-RM04模块是Hi-Link公司推出的一款低成本嵌入式WiFi模块,该模块是基于串口的符合网络标准的嵌入式模块,内置TCP/IP协议栈和WLAN无线网络协议栈,能够实现用户串口、以太网、无线网(WiFi)3个接口的数据转换。本系统只需使用HLK-RM04的串口转WiFi功能,完成串口数据的无线传输。

  该串口WiFi模块在AT指令模式下,可以通过串口发送过来的AT指令来对WiFi网络的系统参数进行配置,AT指令列表如下:

  netmode网络模式 wifi_confWifi配置 dhcpcDhcp客户端配置 net_ip网络ip地址 net_dns网络dns地址 dhcpdDhcp服务器配置 dhcpd_ipDhcp服务器ip地址 dhcpd_dnsDhcp服务器dns地址 dhcpd_timeDhcp服务器分配时间 net_commit提交网络配置 out_trans退出透传 remoteip远端服务器域名或者ip地址 remoteport本地或远端端口号 remotepro网络协议类型 timeout网络超时时间 mode网络模式 uart串口配置 uartpacklen串口组帧长度 uartpacktimeout串口组帧时间 save提交串口转换配置并重启服务 reconn重启服务 default恢复出厂设置 reboot重启模块 ver模块版本

  串口WiFi模块电路的原理图如附图8所示,该模块电路主要由WiFi模块HLK-RM04、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组成。HLK-RM04的1号引脚VCC接5V电源VCC5,电容C25的一端与电容C26的一端相连后接5.5V电源VCC5,电容C25的另一端与电容C26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HLK-RM04的2号引脚GND接地,HLK-RM04的4号引脚VDD与电容C27的一端相连后接3.3V电源VCC3.3,电容C27的另一端接地,HLK-RM04的10号引脚ES/RST接电阻R19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接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4的另一端接3.3V电源VCC3.3,HLK-RM04的20号引脚接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25号引脚PA2/USART2_TX,HLK-RM04的21号引脚接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26号引脚PA3/USART2_RX,HLK-RM04的25号引脚WPS/RST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接3.3V电源VCC3.3,HLK-RM04的27号引脚VDD_1.8与电容C30的一端相连后接1.8V电源VCC1.8,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HLK-RM04的28号引脚VCC接5V电源VCC5,电容C28的一端与电容C29的一端相连后接5V电源VCC5,电容C28的另一端与电容C29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

  2.8寸TFT-LCD接口电路:

  本系统使用2.8寸的TFT-LCD模块作为显示及人机交互的工具。该模块支持65K色显示,显示分辨率为320*240,接口为16位的80并口,自带触摸屏。该模块自带的液晶驱动芯片是ILI9325,触摸屏驱动芯片是XPT2046。通过STM32的FSMC接口来控制TFT-LCD的显示,同时通过SPI接口实现对触摸屏的控制。

  2.8寸TFT-LCD模块的接口电路原理图如附图9所示,该模块电路主要由34针TFT-LCD排针、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四电容C34组成。TFT-LCD排针的1号针LCD_CS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88号引脚PD7/FSMC_NE1,排针的2号针RS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58号引脚PD11/FSMC_A16,排针的3号针WR/CLK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86号引脚PD5/FSMC_NWE,排针的4号针RD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85号引脚PD4/FSMC_NOE,排针的5号针RST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14号引脚NRST,排针的6号针DB1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61号引脚PD14/FSMC_D0,排针的7号针DB2接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62号引脚PD15/FSMC_D1,排针的8号针DB3接到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81号引脚PD0/FSMC_D2,排针的9号针DB4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82号引脚PD1/FSMC_D3,排针的10号针DB5接STM32F103VET6的38号引脚PE7/FSMC_D4,排针的11号针DB6接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39号引脚PE8/FSMC_D5,排针的12号针DB7接STM32F103VET6的40号引脚PE9/FSMC_D6,排针的13号针DB8接STM32F103VET6的41号引脚PE10/FSMC_D7,排针的14号针DB9接STM32F103VET6的42号引脚PE11/FSMC_D8,排针的15号针DB10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43号引脚PE12/FSMC_D9,排针的16号针DB11接STM32F103VET6的44号引脚PE13/FSMC_D10,排针的17号针DB12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45号引脚PE14/FSMC_D11,排针的18号针DB13接STM32F103VET6的46号引脚PE15/FSMC_D12,排针的19号针DB14接STM32F103VET6的55号引脚PD8/FSMC_D13,排针的20号针DB15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56号引脚PD9/FSMC_D14,排针的21号针DB16接STM32F103VET6的57号引脚PD10/FSMC_D15,排针的22号针GND接地,排针的23号针BL接STM32F103VET6的35号引脚PB0,排针的24号针VDD3.3与电容C33的一端相连后接3.3V电源VCC3.3,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排针的25号针VDD3.3接3.3V电源VCC3.3,排针的26号针GND接地,排针的27号针GND接地,排针的28号针BL_VDD与电容C34的一端相连后接5V电源端VCC5,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排针的29号针MISO接STM32F103VET6的15号引脚PC0,排针的30号针MOSI接STM32F103VET6的16号引脚PC1,排针的31号针T_PEN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17号引脚PC2,排针的32号针MO悬空,排针的33号针T_CS接主控制器STM32F103VET6的18号引脚PC3,排针的34号针CLK接STM32F103VET6的33号引脚PC4。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单总线温湿度传感器DHT11采集实时温湿度,主控芯片STM32F103VET6完成温湿度数据的处理,并且在智能手机客户端的读数请求下,通过串口WiFi模块,将数据实时地无线传输到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记录并存储采集到的温湿度数据。另外,设计中还用TFT-LCD触摸屏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够实时显示整个采集模块的状态和温湿度数据,并且还满足用户手动设置WiFi网络参数的要求。最后,作为功能扩展,手机可以通过3G移动网络将温湿度数据传输到互联网上,方便远程监控和数据跟踪。

  全自动移动养蜂车 四篇:

  养蜂车移动平台液压系统组合电磁换向阀操作机构

  第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蜂车移动平台,尤其是一种用于养蜂车移动平台液 压系统的组合电磁换向阀操作机构。

  第二、背景技术

  养蜂车移动平台是养蜂作业中进行养殖、采集的工作场所,现有养蜂 车移动平台的液压系统,其作用油缸通常采用手动组合式换向阀控制,该 阀安装于移动平台的上平面,通过机械手柄和连杆机构进行操作,结构较 复杂,安装不便,维修麻烦。操作时,人员必须站在移动平台的上平面进 行,给操作人员带来诸多不便,有时由于机械结构产生变形等原因,还容 易使操作失效。

  第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养蜂车移 动平台液压系统组合电磁换向阀操作机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养蜂车移动平台液压系统组合电磁换 向阀操作机构,包括移动平台和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平台上设 有组合电磁换向阀,组合电磁换向阀油口经油管路分别与液压系统的举升 油缸和液压马达相连通。

  所述移动平台上设有无线遥控按钮开关,无线遥控按钮开关通过组合 电磁换向阀控制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移动平台的升降和移动。

  所述举升油缸设在移动平台的两侧,其两端分别与移动平台活动支撑 架上的相应支座和销轴相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特点是:完善了养蜂车移动平台液压系统操 作机构,采用组合式电磁换向阀控制液压系统油缸工作,电磁换向阀安装 于移动平台的下平面,通过无线遥控按钮开关控制移动平台的升降和移动, 结构简单,操作快捷、省力,可靠性强,提高了养蜂车移动平台的产品档 次,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

  第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分别表示:1-无线遥控按钮开关,2-移动平台,3-液压马达, 4-液压泵,5-油管路,6-组合电磁换向阀,7-举升油缸,8-传动链条。

  第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移动平台2和液压系统组成,移动平台2 通过下方滚轮设置在养蜂车车箱的轨道上,移动平台2的下平面装设组合 电磁换向阀6,组合电磁换向阀6油口经油管路5分别与液压系统的举升油 缸7和液压马达3相连通,举升油缸7设在移动平台2的两侧,其两端分 别与移动平台2活动支撑架上的相应支座和销轴相联。移动平台2上装有 控制按钮开关,本例采用无线遥控按钮开关1,无线遥控按钮开关1可装设 于移动平台2上易于拿起操作的任何部位,无线遥控按钮开关1通过组合 电磁换向阀6控制液压系统举升油缸7和液压马达3的工作状态,实现移 动平台2的升降和移动。组合电磁换向阀6的控制电源由主车电瓶接入。

  无线遥控按钮开关1为带有四个按钮的组合按钮开关,其中按钮①、 ③分别控制举升油缸7伸出,液压马达3正转;按钮②、④分别控制举升 油缸7缩回,液压马达3反转。当无线遥控按钮开关1处于全部关闭状态, 组合电磁换向阀6上的溢流阀处于常开状态,油泵输送来的压力油经溢流 阀直接流回油箱。按动无线遥控按钮开关1上的相关按钮,压力油经组合 电磁换向阀6的相关电磁阀控制相关油缸工作。

  当按下按钮①,组合电磁换向阀6的第一联电磁阀进油打开,同时溢 流阀自动关闭,压力油进入举升油缸7,举升油缸7的缸杆伸出,带动移动 平台2上升,上升到位后,按钮①回位,溢流阀自动打开,压力油经溢流 阀流回油箱。

  当按下按钮③,组合电磁换向阀6的第二联电磁阀进油打开,同时溢 流阀自动关闭,压力油进入液压马达3,液压马达3正转,通过传动链条8 带动移动平台2向后运动,移动平台2运动到指定位置,按钮③回位,溢 流阀自动打开,压力油经溢流阀流回油箱。

  当按下按钮②,组合电磁换向阀6的第一联电磁阀回油打开,同时溢 流阀自动关闭,压力油进入举升油缸7,举升油缸7的缸杆缩进,带动移动 平台2下降回位,回位动作完成后,按钮②回位,溢流阀自动打开,压力 油经溢流阀流回油箱。

  当按下按钮④,组合电磁换向阀6的第二联电磁阀回油打开,同时溢 流阀自动关闭,压力油进入液压马达3,液压马达3反转,通过传动链条8 带动移动平台2向前移动,动作完成后,按钮④回位,溢流阀自动打开, 压力油经溢流阀流回油箱。

  当工作过程中压力过大时,组合电磁换向阀6的溢流阀会自动打开回 油,保持了系统安全和正常工作。

《全自动移动养蜂车(集合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