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医学兽医> 一种鼻空肠管独创技术10785字

一种鼻空肠管

2021-02-01 21:01:49

一种鼻空肠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鼻空肠管,应用在医院救助及患者医疗康复等场合,属于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公知的,鼻空肠管的使用在临床上越来越普及,鼻空肠管适用于需要通过鼻饲且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的患者以及肠道功能基本正常而存在胃排空障碍的患者,放置鼻空肠管者的时候需要让患者向右翻身,借助胃的蠕动将管的头端推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或借助透视和内镜的帮助,将鼻饲管直接放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目前临床上鼻空肠管的留置比较困难,而且一次留置到位的成功率不高,需要通过X光的辅助来确定导管是否到位,或者需要专门插鼻肠管的仪器进行观察和定位,以上方法操作起来都比较麻烦,留置不成功就为患者增加了痛苦,而且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目前还有一种螺旋型鼻肠管,导管远端成螺旋状,在胃动力正常的情况下按鼻胃管置管的方式将导管放置入胃内,取出导引钢丝后,在8至12小时内鼻肠管可自行通过幽门,但是这种导管使用成本较高,为患者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鼻空肠管,能够通过其自身的重力配合胃蠕动将整个装置带人到幽门并通过幽门到达十二指肠或空肠,在减少了医护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为患者减少了痛苦,减轻了经济负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鼻空肠管,包括外管体和设置在外管体内部的内管体,内管体的上部设有限位块,内管体的下部设有囊体,囊体和内管体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囊体和连接管为固定连接结构,连接管和内管体为固定连接结构;所述外管体内壁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外管体的外壁上设有支管,支管上设有盖体。

  所述外管体为圆管型结构,外管体外侧壁的上部设有支管,支管通过外管体外壁上的开口与外管体的内部相连通,支管的底部与外管体的外壁固定连接,支管的顶部向上倾斜使得支管与外管体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支管的开口处设有用于封堵支管的盖体。

  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均不少于一个,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均为三角型结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对称设置在外管体内壁的两侧,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的一端与外管体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的另一端沿着外管体的内壁向下倾斜,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向下的末端为尖角,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均由弹性硬质材料制作而成。

  所述内管体为圆管型结构,外管体套设在内管体的外部,内管体的长度大于外管体的长度,内管体的管径小于外管体的管径。

  所述内管体的顶部面上固设有两个限位块,限位块为长方型、圆型或弧型结构,两个限位块对称设置在内管体顶部面的两侧,两个限位块均与内管体呈固定连接结构,内管体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刻度线。

  所述连接管为圆管型结构,内管体的底部与连接管的顶部密封连接,连接管的管径与内管体的管径大小相同,连接管的底部与囊体密封连接,连接管和囊体均由医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内管体、连接管和囊体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内管体与外管体配合使用,在使用时,将内管体和囊体内注入水或者生理盐水,使得囊体充满水且具有一定的重力,这样囊体靠自身的重力带动外管体和内管体一同向下移动通过幽门到达十二指肠或空肠,这样的操作方式免去了X光的辅助,免去了使用专门插鼻肠管的仪器进行观察和定位,在提高鼻空肠管留置成功率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2、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鼻空肠管,提高了留置成功的概率,而且这样的装置成本较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鼻空肠管,在外管体外壁面的上部设置支管,支管的设置便于日常对患者使用的外管体进行冲洗和药物的注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管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管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限位块;2、刻度线;3、内管体;4、外管体;5、盖体;6、支管;7、囊体;8、第一凸块;9、第二凸块;10、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所述的一种鼻空肠管,包括外管体4和设置在外管体4内部的内管体3,内管体3的上部设有限位块1,内管体3的下部设有囊体7,囊体7和内管体3之间通过连接管10连接,囊体7和连接管10为固定连接结构,连接管10和内管体3为固定连接结构;所述外管体4内壁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外管体4的外壁上设有支管6,支管6上设有盖体5。

  所述外管体4为圆管型结构,外管体4外侧壁的上部设有支管6,支管6通过外管体4外壁上的开口与外管体4的内部相连通,支管6的底部与外管体4的外壁固定连接,支管6的顶部向上倾斜使得支管6与外管体4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支管6的开口处设有用于封堵支管6的盖体5。

  所述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均不少于一个,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均为三角型结构,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对称设置在外管体4内壁的两侧,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的一端与外管体4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的另一端沿着外管体4的内壁向下倾斜,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向下的末端为尖角,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均由弹性硬质材料制作而成。

  所述内管体3为圆管型结构,外管体4套设在内管体3的外部,内管体3的长度大于外管体4的长度,内管体3的管径小于外管体4的管径。

  所述内管体3的顶部面上固设有两个限位块1,限位块1为长方型、圆型或弧型结构,两个限位块1对称设置在内管体3顶部面的两侧,两个限位块1均与内管体3呈固定连接结构,内管体3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刻度线2。

  所述连接管10为圆管型结构,内管体3的底部与连接管10的顶部密封连接,连接管10的管径与内管体3的管径大小相同,连接管10的底部与囊体7密封连接,连接管10和囊体7均由医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内管体3、连接管10和囊体7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组装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在内管体3的顶部设置限位块1,限位块1用于将外管体4套设在内管体3外部的时候避免内管体3掉入外管体4的内部,再在内管体3的底部设置连接管10和囊体7,连接管10和囊体7均由医用橡胶材料制作使得连接管10和囊体7都具有弹性和张力,内管体3、连接管10和囊体7为一体结构可以避免连接管10和囊体7从内管体3上脱落;内管体3设置好之后在内管体3的外部设置外管体4,外管体4内壁面的底部设有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再在外管体4外侧壁的上部设置支管6,支管6和外管体4相连通,使用盖体5将支管6封堵起来,最后将内管体3连同内管体3底部的连接管10和囊体7从外管体4顶部的管口插入,使得连接管10和囊体7到达外管体4内壁的底部最终从外管体4的底部穿出,此时内管体3的顶口依然高于外管体4的顶口,囊体7从外管体4的底部露出。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在患者胃动力正常的情况下,按照鼻胃管置管的方式将内管体3和外管体4同时放置入患者胃里,然后从内管体3的顶口处注入水或生理盐水,直至能够从刻度线2看到水位,由于囊体7具有弹性和张力,此时内管体3底部的连接管10和囊体7内部充满水且囊体7的体积变大(囊体7的大小以注满水可带动内管体3和外管体4进行移动为宜),外管体4内壁上的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受到连接管10的压力,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的末端均倾倒向外管体4的内壁,让患者向右翻身,在胃蠕动的同时囊体7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慢慢向下移动,囊体7通过连接管10带动内管体3,内管体3带动套设在其外部的外管体4共同向下移动,当囊体7先到达幽门的位置时,囊体7内部的液体会根据幽门的形状而改变囊体7自身的形状,这样更易于使囊体7通过幽门,当囊体7通过幽门后,内管体3和外管体4也在囊体7的带动下通过幽门到达十二指肠或空肠,然后操作者手持限位块1将内管体3向上拉,此时连接管10和囊体7向上移动,在连接管10向上移动的同时,外管体4内壁面上的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的末端被连接管10带动向上,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末端的尖角扎入连接管10或囊体7将其扎破,使得连接管10和囊体7内部的液体流出,内管体3内部的水位下降,最终内管体3内部的液体全部流出,连接管10和囊体7的体积缩小,操作者在手持限位块1向上拉动几下之后再向下推动限位块1使得内管体3的底部向下移动,这样可将已经扎破的连接管10和囊体7从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上脱离,也可在向下的同时将内管体3在外管体4内转动几圈,以确保连接管10和囊体7与第一凸块8和第二凸块9分离,然后通过限位块1将内管体3连同连接管10和囊体7一同从外管体4的内部拉出,最后通过回抽胃液检测PH值的方式来判断外管体4是否留置到位;留置成功后,患者日常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外管体4进行冲洗或者注入药物时,可打开盖体5,通过支管6进行操作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一种鼻空肠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