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医学兽医> 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独创技术43354字

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

2021-02-16 21:17:41

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

  背景技术

  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高致病率和高致死率的出血性卒 中疾病,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医学专家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案,应用 最多的治疗方案是在荧光透视下,利用微导管作为手术通道,对动脉瘤进行弹簧圈栓塞,从 而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弹簧圈栓塞手术的核心在于弹簧圈的解脱方式,目前主要有电解脱、 水解脱和机械解脱的三种栓塞弹簧圈解脱方式。其中,水解脱弹簧圈由于其控制性较差,临 床应用较少;临床中使用的电解脱弹簧圈大多存在着解脱时间过长或者解脱时间不稳定的问 题,延长了手术时间且增大了病人的痛楚,因此使用受限;机械解脱弹簧圈由于具有解脱迅 速、操作简单的特点逐步成为主流,成为业内主要研究方向。

  对于机械解脱弹簧圈,可解脱主要的原理是在于推送导丝的双层结构。推送导丝由外管 和芯丝组成,芯丝可以在外管内轴向移动,弹簧圈连接于推送导丝的远端,芯丝与弹簧圈为 可解脱式连接。例如,公开号为CN110974332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机械解脱弹簧圈 系统,该专利中,芯丝上固定拉环,弹簧圈上固定套环,套环套挂在推送杆上,弹簧圈机械 解脱时拉动拉环,使拉环带动套环脱离推送杆上的挂钩,从而实现了推送导丝与弹簧圈的分 离,完成解脱。

  要实现机械解脱的动作,需要通过推送导丝近端设置特殊结构来实现,目前主要的控制 解脱方式为两种,一套产品同时具备两种控制解脱方式:一种为手术时临时安装一个较大解 脱手柄,手柄远端抵住外管,手柄内部设置滑块卡住芯丝,通过移动滑块实现弹簧圈的解脱。 其弊端在于临时装配手柄的不方便性,同时医生单手操作手柄滑块的移动,造成解脱时无法 感知解脱力的大小,一旦解脱点故障强行解脱可能对病人造成损伤。而且这种临时装配的解 脱手柄存在解脱失败的情况,对是否解脱成功无法明确判断。另一种解脱方式是,将推送导 丝近端外管掰断,裸露出内部的芯丝,再拉扯芯丝实现解脱。其弊端是,掰断外管的过程会 造成芯丝弯折受损,解脱时可能出现解脱力大时,芯丝断裂造成解脱失败,也可能难以两手 捏紧细小的外管及芯丝出现打滑造成解脱不成功,往往应用到装上两个扭控器辅助解脱。扭 控器作为常规颅内介入手术器械配合微导丝使用,具有轻便小巧、操作方便、有良好的力值 手感等特点备受医生推崇。然在外管掰断点的推送导丝两端临时各安装一个扭控器也颇为复 杂,耗时较长,不符合手术时间紧迫的使用场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方便且快速 地完成弹簧圈机械解脱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包括 由外管和位于外管内的芯丝组成的推送导丝,推送导丝的远端连接有弹簧圈,还包括手柄, 手柄包括可沿推送导丝的轴向相对滑动的远端手柄和近端手柄,外管与远端手柄连接,芯丝 与近端手柄连接,芯丝和弹簧圈之间设有解脱机构。

  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在于:手柄包括远端手柄和近端手柄,远端手柄和近端手柄可以沿着 推送导丝的轴向相对滑动,因此在手术中需要完成弹簧圈的解脱时,保持远端手柄位置固定, 从而使得外管的位置固定,然后使近端手柄与远端手柄之间相对滑动而使近端手柄远离远端 手柄,近端手柄滑动时将带动芯丝移动,使得芯丝带动解脱机构向远离弹簧圈的方向移动, 使得解脱机构发生解脱,从而实现弹簧圈的脱离。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能够方便且快速地完成弹簧圈的解脱: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手术时需要手动安装手柄 来分别固定外管和芯丝,造成手术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弹簧圈的解脱操作,而 在完成一次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手术中,常规平均需要将5-10根弹簧圈填塞至动脉瘤中, 因此手术的时间大大增加,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楚,而且长时间的脑部手术更加容易发生意 外,使得手术潜在风险增加。本申请中的弹簧圈系统中,推送导丝的外管和芯丝分别被远端 手柄和近端手柄进行预先固定,在手术时,无需采用额外的时间来固定外管和芯丝,而在需 要解脱时,只需推动近端手柄沿着远端手柄滑动,即可使弹簧圈实现解脱,整个过程操作十 分方便、快速,能够有效减少手术的时间。

  2.能够减少产品失效的情况: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手术现场完成对芯丝的固定(无 论是利用手柄来夹持芯丝还是折断外管而露出内部芯丝),或者在手术过程中将推送导丝送 入到微导管中时,均可能无意拉动芯丝或者使芯丝受力,造成芯丝移位而产生弹簧圈的误解 脱。本申请中,将芯丝和外管分别预先固定,在使用时减少无意拉动芯丝的情况,从而减少 产品失效的情况。

  3.解脱过程更加方便施力: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手推动手柄上的滑块来实现弹簧圈的解 脱,单手操作时不方便施力,也无法清楚地判断推动滑块滑动过程中施力大小的改变情况。 本方案中,由于手柄包括相对滑动的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操作时双手分别握住近端手柄和 远端手柄,一方面方便双手施力而保证近端手柄逐渐向远离远端手柄的方向滑动,有利于提 升解脱的稳定进行,另一方面双手拉动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相互远离时,双手可拉动的距离 更长,更容易控制解脱的过程,而且依靠双手施力,能够更加清楚地判断拉力大小的变化过 程,从而对弹簧圈是否正确解脱进行更加清楚地判断。

  4.每套弹簧圈系统固定一套单独的手柄,企业无需另单独注册手柄,作为产品附件配送 医院,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进一步,解脱机构包括近端线环、中端线环和远端线环,近端线环固定连接于芯丝的远 端,中端线环交叉活动连接于近端线环上,远端线环连接于弹簧圈上,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 的相对滑动距离大于中端线环与近端线环之间交叉活动连接的活动距离。

  申请人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在手术过程中,即使在弹簧圈的机械解脱前,也可能出现弹 簧圈误解脱而使产品失效的情况。申请人经过深入分析,发现造成弹簧圈误解脱的主要原因 在于,现有技术中,弹簧圈的解脱区域长度在1mm左右,而在产品生产过程、运输过程以及 使用过程中,如果芯丝与外管之间受到不同的力,很容易造成芯丝与外管在轴向发生相对位 移,造成弹簧圈提前解脱,从而造成产品失效,因此申请人对现有的机械解脱方式进行了改 进,以减少弹簧圈误解脱的现象。

  为了减少弹簧圈的误解脱现象,本方案中的解脱机构包括近端线环、中端线环和远端线 环,且中端线环与近端线环之间存在交叉活动连接的活动距离,使得近端线环和中端线环之 间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从而使弹簧圈的解脱区域长度延长,大大降低弹簧圈误解脱的风险; 同时,由于远端手柄和近端手柄的相对滑动距离大于中端线环与近端线环之间交叉活动连接 的活动距离,因此在弹簧圈解脱过程中,在首先推动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相互远离时,近端 线环和远端线环相对移动但是不接触张紧,当继续推动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相互远离时,当 近端线环移动至与中端线环张紧,且中端线环与远端线环也张紧时,就需要使用较大的力来 驱使中端线环和远端线环的解脱,当中端线环与近端线环解脱后,继续推动近端手柄和远端 手柄的相互远离,操作者可以明显感觉到推动的力明显减小。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能够减少弹簧圈的误解脱: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弹簧圈容易出现误解脱的情况,本申请 中,在芯丝上固定连接近端线环,在弹簧圈上固定连接远端线环,而在近端线环和远端线环 时间设置中端线环,中端线环与近端线环之间存在活动的间距,使得芯丝和外管之间允许有 少量的相对位移空间,只要芯丝与外管之间相对位移的大小小于中端线环与近端线环之间活 动的间距,即可避免弹簧圈出现误解脱,大大降低弹簧圈误解脱的风险。

  2.能够更加清楚地判断弹簧圈是否正常解脱: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接拉动芯丝而带动拉 环拉动套环,使得套环与推送杆上的挂钩脱离,整个过程中,操作者无法清楚地感受到弹簧 圈是否已经正常解脱。本申请中,由于设置了中端线环,使得在弹簧圈解脱时,开始推动近 端手柄时,由于近端线环和中端线环之间存在活动距离,使得近端手柄拉动芯丝的拉力十分 小,而当近端线环与中端线环拉紧而使中端线环拉动远端线环与外管解脱时,由于需要使用 外力将远端线环从外管解脱,使得此时近端手柄上的作用力明显增大,而当远端线环与外管 解脱后,中端线环以及近端线环的受力减小,使得近端手柄的拉力作用明显减小,因此在整 个解脱过程中,操作者可以明显感受到施加在近端手柄上的推力会经历轻-重-轻的变化过 程,操作者反过来也可以根据对近端手柄施力是否有轻-重-轻的变化过程来判断弹簧圈是否 正常解脱。

  进一步,手柄上设有用于固定远端手柄和近端手柄的固定连接件,且远端手柄和近端手 柄之间设有导向连接件。

  本方案中,更优地,在手柄上设置固定连接件,在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可以利用固定 连接件将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相互固定,避免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之间受到意外力作用而造 成弹簧圈的误解脱;同时,在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之间设置导向连接件,利用导向连接件对 近端手柄与远端手柄的相对滑动提供导向,从而避免近端手柄与远端手柄之间随意相对旋转 而对芯丝的质量产生影响。

  进一步,导向连接件包括开设于近端手柄上的第一导向槽,远端手柄上固定连接有滑动 连接于第一导向槽内的凸起,第一导向槽沿着推送导丝的轴向设置。

  本方案中,更优地,利用第一导向槽和凸起的滑动配合关系,实现对近端手柄和远端手 柄相对滑动的导向,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导向连接件包括开设于远端手柄上的第一导向槽,近端手柄上固定连接有滑动 连接于第一导向槽内的凸起,第一导向槽沿着推送导丝的轴向设置。

  本方案中,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将第一导向槽设置在远端手柄上,而将凸起设置于近 端手动,同样可以起到有效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近端手柄或者远端手柄上开有与第一导向槽平行且错开设置的第二导向槽,第 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之间连通有沿推送导丝周向设置的环形槽。

  本方案中,更优地,设置第二导向槽和位于第一导向槽与第二导向槽之间的环形槽,使 得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利用第一导向槽实现弹簧圈的解脱后,可以将凸起沿着环形槽推入到 第二导向槽中,从而在完成弹簧圈解脱后,可以避免近端手柄向远端手柄反向靠近使芯丝的 远端被推向已经完成解脱的弹簧圈,以防芯丝插入到动脉瘤中而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

  进一步,固定连接件包括可拆卸连接在近端手柄或者远端手柄上的锁定件,近端手柄和 远端手柄上开有可正对的锁孔,锁定件可通过锁孔将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固定。

  本方案中,可以利用锁定件锁入锁孔中,使得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被固定连接在一起, 从而避免弹簧圈系统在装配、运输或者使用时,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相对滑动而造成产品失 效的情况。

  进一步,固定连接件包括用于固定凸起的放置槽,放置槽与第一导向槽或者第二导向槽 连通,且放置槽与第一导向槽或者第二导向槽之间设有限位槽,限位槽的宽度小于凸起的直 径。

  相比于使用锁定件来固定近端手柄和远端手柄,本方案中,在靠近第一放置槽或者第二 放置槽的端部开设放置槽,同时在放置槽与第一导向槽或者第二导向槽之间设置限位槽,利 用限位槽对凸起的卡合作用,从而避免凸起随意移动,实现近端手柄与远端手柄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预装弹簧圈和推送导丝的导入鞘,导入鞘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圆管 和异型管,圆管和异型管内均开有供弹簧圈和推送导丝滑动的内孔;异型管的外壁包括平滑 连接的弧形侧壁和平面侧壁,且异型管的平面侧壁上沿异型管的轴向开有与异型管内孔连通 的缝隙;异型管上滑动连接有推拉管,推拉管的内部开有供异型管滑动的滑孔,推拉管的侧 壁上开有供异型管延伸出推拉管侧壁之外的缺口部,圆管和异型管固定连接处固定连接有阻 碍推拉管滑动的限位管。

  在预装弹簧圈之前,弹簧圈是相互交叠的三维或二维结构,由于弹簧圈的体积较小且质 地较软,使用过程中弹簧圈极易损坏,因此直接将其逐渐推入到手术中已经设置好的微导管 中是不合实际的。本方案中,在手术前,就会将弹簧圈系统中弹簧圈以及部分推送导丝预装 到导入鞘中,而在手术时,直接将导入鞘的远端与微导管的近端卡接,然后推动推送导丝, 利用导入鞘作为推送弹簧圈和推送导丝的导入通道,即可使弹簧圈和推送导丝沿着导入鞘进 入到微导管中,并使弹簧圈最终移动至动脉瘤处。本方案中,弹簧圈和推送导丝是可以穿过 推拉管内的滑孔的,在预装弹簧圈前,可以将弹簧圈的近端与推送导丝的远端连接,再将推 送导丝的近端由的圆管的远端推入到异型管内,并使推送导丝的近端由异型管的近端穿出, 拉动推送导丝的近端,使得推送导丝的远端拉动弹簧圈进入到异型管中而处于直线状态,此 时弹簧圈和推送导丝的部分位于异型管中,异型管对弹簧圈和推送导丝位于异型管中的部分 提供保护作用。同时,对于将弹簧圈和推送导丝推入到异型管的方式,也可以先将推送导丝 的远端由异型管的近端推入到异型管中,待推送导丝的远端由异型管的远端滑出后,再将弹 簧圈连接在推送导丝的远端,然后再次拉动推送导丝向异型管的近端滑动,从而使推送导丝 拉动弹簧圈进入到异型管的远端内,使得弹簧圈和推送导丝进入到异型管中而被保护,此时 三维交叠状或二维螺旋状的弹簧圈呈直线状态,方便手术前将弹簧圈精准且快速推入到微导 管,操作方便且预装效率十分高。

  进一步,外管包括沿着远离芯丝远端方向依次设置的连接管、弹簧管、海波管,海波管 包括海波管锥面段和海波管直面段,海波管锥面段与弹簧管连接,弹簧管、海波管锥面段和 海波管直面段的硬度依次逐渐增强。

  本方案中,外管包括依次设置的连接管、弹簧管和海波管,同时各个部分之间的硬度值 依次逐渐增加,使得由外管的远端至近端的柔软度逐渐增加,由于微导管的远端极软,外管 远端最为柔软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外管的远端对微导管远端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从而降低微 导管远端产生踢管效应,避免造成微导管头端受推送导丝的作用力而发生不规则摆动,使得 微导管可能直接戳向动脉瘤壁甚至直接后撤至退出动脉瘤而需要重新定位,甚至是对患者的 安全构成威胁。

  进一步,远端手柄与外管之间设有应变释放管,芯丝的近端固定连接有加强管,加强管 位于芯丝和近端手柄之间。

  本方案中,更优地,利用应变释放管对外管与远端手柄之间的连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 使用弹簧圈系统时,外管与远端手柄连接处产生集中应力而造成外管弯折甚至折断,造成外 管内部芯丝受损而使产品失效;同时,在芯丝的近端固定连接加强管,在对芯丝近端固定时, 利用近端手柄直接固定加强管,即可完成对芯丝的固定,同时由于加强管的直径更大,方便 被近端手柄固定且具有更高的强度,从而方便拉动芯丝沿着外管滑动,以便顺利完成弹簧圈 的解脱。

  进一步,弹簧管上设有标识一,标识一与连接管远端之间的距离为3cm;芯丝与近端线 环连接处设有标识二,近端线环移动至与中端线环拉紧时,标识二与标识一重合。

  本方案中,由于目前市面上作为标准件的微导管中均设置有标识,且微导管上的标识距 离微导管远端的距离为3cm,因此本方案中可以以微导管上设置的标识作为参考,当将弹簧 圈以及推送导丝推入到微导管中后,直至弹簧管上的标识一与微导管上的标识重合后,则表 示弹簧圈已经被推送至预定位置,此时即可进行弹簧圈的解脱;而在弹簧圈解脱过程中,当 近端线环移动至与中端线环拉紧时,标识二与标识一重合,因此通过显影技术可以看到三个 标识基本重合,而且当三个标识重合后,操作者继续拉动近端线环,则可以感受到最大的阻 力,而当弹簧圈解脱后,标识一与微导管上的标识仍然重合,而标识二则远离标识一,且操 作者拉动近端线环的作用力明显减小,因此配合本方案中设置的标识一和标识二,使操作者 能够更加清楚地判断弹簧圈是否正常解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的正向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推送导丝、微导管、导入鞘的连接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手柄的正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远端手柄的示意图(图中已隐藏远端手柄上的防滑螺纹)。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的导入鞘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远端手柄的示意图(图中已隐藏远端手柄上的防滑螺纹)。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中手柄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中远端手柄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中手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中手柄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图12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中手柄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D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弹簧圈被推入到动脉瘤后弹簧圈解脱前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弹簧圈被推入到动脉瘤后弹簧圈解脱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推送导丝1、外管101、连接管1011、弹簧管1012、海波管1013、芯丝102、弹簧圈2、导入鞘3、圆管301、异型管302、限位管303、推拉管304、 缺口部305、远端线环4、挂钩5、近端线环6、中端线环7、近端手柄8、远端手柄9、锁芯 10、螺帽11、第一导向槽12、凸起13、放置槽14、限位槽15、标识一16、标识二17、标 识三18、第二导向槽19、环形槽20、旋钮21、螺杆22、应变释放管23、加强管24、桥接 管25、微导管26。

  实施例一

  为方便理解,本实施例中规定将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为近端(图1中对应的手柄的右端), 而靠近患者的一端为远端(图1中对应微导管26的左端),下文中对于各个部件所指出的 近端或者远端均是以上述描述作为参考。

  实施例一基本如附图1-图7所示: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包括推送导丝1 和连接于推送导丝1远端的弹簧圈2,推送导丝1的近端连接有手柄,同时还包括用于预装 弹簧圈2和推送导丝1的导入鞘3。需要指出的是,微导管26作为市场上的一种标准件,是在进行手术时需要与本申请中的弹簧圈系统配套使用的部件,手术时首先需要在患者的颅内 血管中置入微导管26,从而利用微导管26作为推入弹簧圈2和推送导丝1的推送通道,方便弹簧圈2顺利到达预定位置。

  如图2所示,推送导丝1包括外管101和轴向滑动连接于外管101内的芯丝102,为了减小芯丝102在外管101内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本实施例中,在外管101和芯丝102之间 设置有聚四氟乙烯管。外管101由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依次包括连接管1011、弹簧管1012和 海波管1013,相邻管件之间焊接而被固定。其中海波管1013包括海波锥面段和海波直面段,且海波锥面段的远端部分插入到弹簧管1012中,使得海波管1013能够与弹簧管1012之间稳定固定。同时,本实施例中,连接管1011、弹簧管1012和海波管1013的硬度依次逐渐增加,使得弹簧管1012头端的硬度最小而海波管1013的硬度最大,海波管1013的海波锥面 段以及海波直面段的设置,使得海波管1013由远端至近端的硬度也逐渐增加,整个外管101呈由近端向远端方向的硬度逐渐减小的趋势,从而使得外管101被推送入微导管26后,推送导丝1远端能顺畅通过迂曲的颅内动脉,近端支撑性强而便于推送,同时外管101自身能够实现渐变释放应力集中,从而降低外管101远端造成微导管26远端产生踢管效应。

  如图2所示,弹簧圈2位于连接管1011的远端,且弹簧圈2的近端设置有远端线环4,连接管1011靠近远端端部的侧壁上开有与连接管1011内孔连通的开口部,连接管1011上位于开口部处一体成型有用于悬挂远端线环4的挂钩5;同时芯丝102的远端弯折形成近端线环6,近端线环6和远端线环4之间设有中端线环7,本实施例中,中端线环7采用聚酰 胺、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高分子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等高分子材料制成,中 端线环7的远端悬挂于远端线环4上且可拉动远端线环4脱离挂钩5,中端线环7的近端与 近端线环6交叉活动连接,使得中端线环7和近端线环6交叉连接且二者具有一定活动的空 间,即两者的端部之间部分交叠,当拉动近端线环6和远端线环7相互远离时,相互交叠的 距离逐渐减小而最终达到相互拉紧的状态。中端线环7、远端线环4和挂钩5形成解脱机构, 当拉动中端线环7向近端移动时,即可使远端线环4与挂钩5脱离,从而实现弹簧圈2的解 脱。

  如图3所示,手柄包括近端手柄8和远端手柄9,近端手柄8与芯丝102可拆卸连接,远端手柄9与海波管1013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近端手柄8或者远端手柄9实现可拆 卸连接的原理相同且结构相似,下面以近端手柄8可拆卸连接图2中的芯丝102为例进行说明,对于海波管1013与远端手柄9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的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结合图3和图4,近端手柄8沿着中轴线开有供芯丝102穿过的过孔,且近端手柄8靠近近端端部开有与过孔同轴设置的配合孔,配合孔中卡接有锁芯10,锁芯10的近端一体成型有四个夹持瓣,相邻夹持瓣之间存在活动间隙;近端手柄8的近端开有外螺纹,且近端手柄8的近端上螺纹连接有螺帽11,夹持瓣的近端端面与螺帽11的内壁之间为楔面配合,当旋紧螺帽11而使螺帽11向近端手柄8的远端移动(图4中向左移动)时,通过螺帽11与 夹持瓣之间的楔面配合,使得四块夹持瓣相互靠近而将芯丝102夹持固定。

  如图3所示,近端手柄8的远端部分插入到远端手柄9的近端端部内,近端手柄8和远 端手柄9之间设有导向连接件,本实施例中,导向连接件包括开设于远端手柄9内壁上的第 一导向槽12,第一导向槽12轴向设置,且近端手柄靠近远端端部的外壁上一体成型有横向 滑动连接于第一导向槽12内的凸起13,凸起13呈圆柱形且凸起13沿着第一导向槽12的滑 动距离大于图2中近端线环6和中端线环7之间交叉活动连接的活动距离。为了能够清楚地 看到凸起13与第一导向槽12的位置关系,本实施例中,远端手柄9与近端手柄8相对滑动连接段采用透明塑料一体成型。

  如图5所示,远端手柄9上设有用于将如图3中近端手柄8和远端手柄9固定的固定连 接件,本实施例中,固定连接件包括开设于远端手柄9上的放置槽14,放置槽14的宽度大于等于如图3中凸起13的直径值,放置槽14与第一导向槽12之间开有限位槽15,限位槽 15的宽度略小于如图3中凸起13的直径,使得可以通过施力而将凸起13推入到放置槽14 中,限位槽15对凸起13起到限位作用,从而避免在运输或者使用产品之前,近端手柄8与 远端手柄9随意的相对滑动而可能造成如图2中弹簧圈2的误解脱,造成产品失效。

  如图6所示,导入鞘3包括相互连接的圆管301和异型管302,圆管301和异型管302相接触处设有限位管303,(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管303是热缩性管,连接圆管301和异型 管302时,圆管301和异型管302相抵,内孔同轴对接,限位管303套在对接区域外部,通 过热熔或激光焊接的方式使圆管301和异型管302熔接成一体,同时限位管303受热包覆收 紧在熔接区域);圆管301和异型管302的内部均开有供图2中弹簧圈2和推送导丝1横向 滑动的内孔;同时,异型管302外横向滑动连接有推拉管304,推拉管304上开有横向贯通 的滑孔,且推拉管304的侧壁上开有与滑孔连通的缺口部305,使得异型管302的近端由推 拉管304的远端穿入滑孔并由缺口部305穿出推拉管304之外。结合图7,异型管302的外 壁包括平滑连接的弧形侧壁和平面侧壁,使得异型管302的横截面呈类似于三角的半月牙形, 且异型管302的平面侧壁上沿异型管302的轴向开有与异型管302内孔连通的缝隙,通过缝 隙可以将弹簧圈2和推送导丝1压入到异型管302的内孔中。

  如图2所示,弹簧管1012上设置有标识一16,标识一16距离连接管1011远端的距离为3cm;同时,芯丝102和近端线环6连接处设置有标识二17,当近端线环6移动至与中端 线环7拉紧时,标识二17与标识一16重合;同时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微导管26上均设置 有标识三18,标识三18距离微导管26远端的距离为3cm,本实施例中,标识一16、标识二 17和标识三18均采用由铂、铂合金、金、金合金、钽、钽合金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材料组合 而制成的弹簧或管状物,在X射线下均可显影。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弹簧圈2的预装载过程:

  利用导入鞘3快速将弹簧圈2和推送导丝1的远端预装到导入鞘3内,其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将推拉管304套在异型管302的外部并位于异型管302的近端附近,然后将推送导丝1 的远端穿入到异型管302近端的内孔中,继续推动推送导丝1沿着异型管302的内腔滑动, 直至推送导丝1的远端滑出异型管302的远端且穿过圆管301,然后将弹簧圈2近端上的远 端线环4挂扣在连接管1011靠近远端端部的挂钩5上,此时虽然弹簧圈2已经与连接管1011 相互连接,但是弹簧圈2仍然处于三维或者二维交叠状;然后拉动推送导丝1的近端回撤(即 拉动推送导丝1的远端向异型管302的近端滑动),使推送导丝1拉动弹簧圈2进入到异型 管302中,直至弹簧圈2的远端进入到异型管302的远端后,停止拉动推送导丝1,此时弹 簧圈2全部位于异型管302中,部分推送导丝1(靠近推送导丝1远端的部分)也位于异型管 302中,而且此时弹簧圈2呈直线状态,方便后续将弹簧圈2顺利送入到微导管26中。(对于如何将弹簧圈2预装入异型管302,还可以采取如下方式:首先将弹簧圈2的近端与推送导丝1的远端连接,连接方式参照本段中另一种弹簧圈2的预装方式,然后将推送导丝1的近端由圆管301的远端推入到异型管302中,并使推送导丝1的近端由异型管302的近端穿出,拉动推送导丝1后撤,使得推送导丝1的远端拉动处于三维或者二维交叠状态的弹簧圈2进入到异型管302中,此时,部分推送导丝1也位于异型管302中,从而最终使弹簧圈2 被预装入异型管302中而处于直线状态)。

  至此,将弹簧圈2和部分推送导丝1推入到异型管302中,然后往近端推动推拉管304, 使得异型管302的近端位于推拉管304缺口部305处,在该位置,将近端局部的异型管302 使推送导丝1从异型管302沿轴向的细缝分出,分出后的异型管302将从推拉管304的缺口 处伸出(即图6中的状态),利用异型管302对弹簧圈2和部分位于异型管302中的推送导丝 1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完成弹簧圈2和推送导丝1的预装。

  2.手术时推送阶段:

  当进行手术时,首先经股动脉入路沿微导丝送入微导管26至颅内动脉瘤内,利用微导 管26作为植入弹簧圈2的通道,然后将圆管301的远端插入微导管26的近端接头,使得微 导管26和圆管301连为一体,然后手动推动推送导丝1,使得弹簧圈2和推送导丝1先后进入微导管26并沿着微导管26的内腔滑动。当弹簧圈2和推送导丝1中弹簧管1012的部分 均被推送进入微导管26后,将导入鞘3上的推拉管304从近端推送至抵住限位管303,从而 将推送导丝1与导入鞘3分离,继续沿微导管26推送推送导丝1;而在将弹簧圈2推送至患 者患病部位时,同时利用X射线对标识一16、标识二17和标识三18进行显影,当标识一 16移动至与标识三18重合时,则表明连接管1011的远端与微导管26的远端齐平,且弹簧 圈2以被完全推入到动脉瘤中。

  3.手术解脱阶段:

  当弹簧圈2被完全推入到动脉瘤中后,操作者一手握住远端手柄9,使远端手柄9保持 固定,然后另一只手旋转近端手柄8,使凸起13由放置槽14经过限位槽15后进入到第一导 向槽12内,然后拉动近端手柄8,使近端手柄8逐渐沿着远离远端手柄9的方向滑动,此时可以看到标识二17的位置逐渐移动,且操作者能够感受到推动近端手柄8时的推力大小。当标识二17同时与标识一16和标识三18重合时,则表示近端线环6和中端线环7已经处 于拉直状态,继续向远离远端手柄9的方向推动近端手柄8,X射线下可观察到标识二17将 继续向近端移动,越过标识一16和标识三18的重合点,则近端手柄8将通过芯丝102拉动 近端线环6和中端线环7移动,中端线环7会拉动远端线环4脱离挂钩5,此过程操作者将 感受到推动近端手柄8的力明显增加,当远端线环4脱离挂钩5时,即完成对弹簧圈2的解 脱,此时继续推动近端手柄8,由于不再需要对远端线环4进行解脱,因此操作者可以明显 感受到推力减小,依靠手术中标识一16、标识二17、标识三18的相对位置(具体见附图16 和附图17)以及操作者施力大小的变化过程,即可使操作者清楚地判断弹簧圈2是否正常解 脱。

  4.推送导丝1的撤出尤其是将未解脱弹簧圈2撤出的情形:

  当将弹簧圈2推送至患者患病部位过程中,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需要将推送入微导管26 中的弹簧圈2撤出(具体需要撤出弹簧圈2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放的规格是从大到小的过程,先放大的弹簧圈2,逐步减小,最后放小的弹簧圈2,所以容 易出现医生开始挑选的弹簧圈2规格小了,不合适,因此就需要将已经送入微导管26中的 弹簧圈2撤出来,然后再塞个大一点的弹簧圈2进去,然后再把这个撤出来的弹簧圈2重新 送进去就合适了;②.放进去的弹簧圈2太长了,不能完全塞进动脉瘤,就需要将弹簧圈2撤出来剪掉一截后再送回去)。当需要将弹簧圈2撤出时,首先固定微导管26,然后向后撤出推送导丝1,至撤出的推送导丝1长度大于导入鞘3长度,将推拉管304从抵住限位管303的位置向近端移动至导入鞘3的近端,将推送导丝1重新收入导入鞘3内。然后固定导入鞘3,继续后撤推送导丝1,至将推动导丝1远端或者未解脱的弹簧圈2完全收入至导入鞘3 内,然后将圆管301从微导管26的近端接头取出,即完成弹簧圈2的撤回,且撤回的弹簧 圈2仍然位于异型管302中,后续可以继续使用。

  5.再次植入另外的弹簧圈2:

  由于一次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手术一般需要植入5~10根弹簧圈2,在完成一次弹簧圈 2的植入后,将新的弹簧圈系统的圆管301接入到微导管26的近端,重复上述步骤2~3, 即可完成新的弹簧圈2的植入,直至将一定数量的弹簧圈2将动脉瘤填塞致密后,完成手术, 并将微导管26撤出患者体外。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远端手柄9的内壁上开 有与第一导向槽12错开设置的第二导向槽19,第二导向槽19与第一导向槽12平行设置,且第一导向槽12的远端与第二导向槽19的近端之间开有环形槽20,环形槽20跨越远端手柄9周向的幅度为15°~345°,本实施例中环形槽20跨越幅度为20°。

  在实施例一中手术中弹簧圈2解脱阶段(对应步骤3),在完成弹簧圈2的解脱后,继续 推动如图3中的近端手柄8远离远端手柄9并使凸起13沿着环形槽20进入到第二导向槽19 中,一方面可以控制第一导向槽12的长度,从而控制近端手柄8在第一导向槽12上滑动的 距离,例如将第一导向槽12的长度设置成稍大于近端线环6与中端线环7之间的活动间距, 当操作者推动近端手柄8向远离远端手柄9移动时,如果凸起13已经运动至与环形槽20相 抵而无法继续推动近端手柄8,但是操作者仍未感受到明显的推力变化,则说明弹簧圈2的 解脱出现了差错,从而便于操作者及时的检查手术是否存在问题。如标识一16、标识二17、 标识三18均显影无异常,则可以将凸起13沿环形槽20旋转至第二导向槽19,继续向近端 拉动完成解脱动作。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一中远端手柄9的近端是套设在近端手柄8的 远端端部之外的,而本实施例中,作为另一种设置形式,如图9所示,近端手柄8的远端是 套设在远端手柄9的近端之外,对应的,第一导向槽12是开设在近端手柄8的内壁上,而 凸起13是设置在远端手柄9的外壁上(图9中未示出第一导向槽12和凸起13)。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三中将第一导向槽12开设在近端 手柄8的内壁上,而凸起13是设置在远端手柄9的外壁上,利用凸起13和第一导向槽12的滑动配合关系而起到对近端手柄8和远端手柄9的滑动导向作用。如图10所示,本实施 例中给出了另一种设置形式,与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均存在区别,首先是将近端手柄8的远端套设在远端手柄9的近端之外,然后在远端手柄9上设置第一导向槽12、第二导向槽19 和环形槽20。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固定连接件包括设置于 手柄上的锁定件(因此本实施例中未设置实施例三中放置槽14和限位槽15的相关结构,当 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保留实施例三中关于放置槽14和限位槽15的相关结构,这都应属于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锁定件包括旋钮21和一体成型于旋钮21上的螺杆22,近端手柄8 的外壁上开有与螺杆22螺纹配合的螺纹孔,同时远端手柄9上开有可与螺纹孔正对的通孔, 当将螺杆22旋转入近端手柄8的螺纹孔且插入到远端手柄9上的通孔中后,即可利用螺杆 22将近端手柄8和远端手柄9固定于如图10的状态,从而方便产品的运输以及使用前的拿 持,避免近端手柄8与远端手柄9之间随意滑动而使图2中弹簧圈2误解脱,从而造成产品 的失效。

  实施例六

  实施六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海波管1013的近端焊接(或者 粘接)有与海波管1013同轴设置的应变释放管23,本实施例中,应变释放管23的远端端部 采用激光雕刻的方式切割成螺纹管,应变释放管23的近端端部为圆柱状,且螺纹管的螺距 由螺纹管的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大,使得螺纹管的近端螺距大而远端螺距小,螺纹管从近端往 远端方向的硬度逐渐减小,使得应变释放管23对推送导丝1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推送导 丝1在使用中弯折或者折断。应变释放管23的近端端部插入到如图10中的远端手柄9上的 夹持瓣内,利用远端手柄9上的夹持瓣可以将应变释放管23的近端端部固定。

  如图12所示,芯丝102的近端端部焊接(或者粘接)有加强管24,加强管24的外径与图 13中的海波管1013的海波平直段的外径相等,且加强管24的近端端部插入到近端手柄8上的夹持瓣内,从而使得加强管24的近端端部能够被夹持瓣稳定地固定,加强管24的远端端部插入到应变释放管23的近端端部内,且加强管24可以沿着应变释放管23的轴向滑动。

  本实施例中,利用应变释放管23的缓冲作用,使得外管101与远端手柄9连接处的应 力集中现象得到缓解,避免使用产品时位于外管101与远端手柄9连接处的推送导丝1发生 弯折而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同时,利用夹持瓣分别对应变释放管23和加强管24的固定, 且加强管24可以沿着应变释放管23滑动的结构,使得系统在手柄装配和弹簧圈2解脱的过 程中实现对丝芯丝102的保护,避免芯丝102发生弯折或者受损。

  实施例七

  实施例七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结合图14和图15,图2中的海波管1013的近端端部 焊接有桥接管25,芯丝102的近端穿过桥接管25且延伸至桥接管25的近端之外,且芯丝102的近端端部焊接(或者粘接)有加强管24,加强管24的远端端部插入到桥接管25内,加强管24的近端位于近端手柄8上的夹持瓣之间而被固定;与此同时,如图15所示,螺杆22 远离旋钮21的一端插入到近端手柄8上的通孔中时,螺杆22的端部与桥接管25相抵,螺 杆22对桥接管25抵紧而起到辅助固定桥接管25的作用,从而使得外管101能够被更加稳 定地固定。利用桥接管25和加强管24的结构,将保护芯丝102在手柄装配和解脱过程中不 会弯折或者受损,同时增大了锁定件以及夹持瓣对外管101和芯丝102的夹持力,使得系统 更加稳固。

  同时,如图14所示,桥接管25的远端端部上卡接有与桥接管25同轴设置的应变释放 管23,本实施例中,应变释放管23采用高分子材料注塑成型,应变释放管23的近端端部为 平直段,而应变释放管23的远端端部为锥面段,应变释放管23的近端端部卡入到远端手柄 9上的螺帽11内,使得夹持瓣对桥接管25和海波管1013进行固定。加强管24的远端端部插入至桥接管25内并可以沿着桥接管25的轴向滑动。

  本实施例中,利用应变释放管23的缓冲作用,使得外管101与远端手柄9连接处的应 力集中现象得到缓解,避免使用产品时位于外管101与远端手柄9连接处的推送导丝1发生 弯折而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同时,利用夹持瓣分别对加强管24的固定,且加强管24可以 沿着桥接管25的轴向滑动的结构,使得系统在手柄装配和弹簧圈2解脱的过程中实现对丝 芯丝102的保护,避免芯丝102发生弯折或者受损。同时,对比实施例五,本实施例中应力释放管采用高分子材料一体注塑而成,成本更低。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 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 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 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 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一种带手柄的机械解脱弹簧圈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