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流体压力技术> 一种用于动力源的三级调压阀组独创技术20152字

一种用于动力源的三级调压阀组

2021-03-24 16:01:20

一种用于动力源的三级调压阀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为一种用于动力源的三级调压阀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压源调压原理主要还是依靠电磁溢流阀,电磁溢流阀是常见的液压调节元件,其工作原理是系统液压泵出油口的高压油进入到溢流阀主阀体P 油口,而T油口为总回油口接的是无背压油箱,P口的高压油通过内部工艺孔进入到其调压先导阀内,先导阀内有一油口K通至电磁阀的B1口,当电磁阀在常态不通电时,油口B1、P1、T1接回油口,导致调压先导阀不起作用,此时溢流阀处于开启状态,油泵排出的油液全部回油箱,系统泄压。当电磁阀得电时,油口B1和P1,油口B1和T1都不相通,使油口K与回油口T1断开,此时先导阀开始工作,当高压油的压力小于先导阀的调压力时,从而控制溢流阀主阀进油口P和回油口T断开,系统建力高压,其压力最大值等于先导阀压力设定值。

  现有的液压源调压原理采用电磁溢流阀,因电磁溢流阀只能调定两个压力值即高压和泄压状态,当后续执行元件不需要高压力做工时,此原理因为没有低压调节功能,所以会使系统多做无用功,浪费能量。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动力源的三级调压阀组,该辅三级调压阀组利用电磁换向阀对先导溢流阀的先导控制油口的压力进行控制,并且先导溢流阀压力设定值大于直动溢流阀的压力设定值,实现三级调压,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动力源的三级调压阀组,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直动溢流阀、电磁换向阀和先导溢流阀,所述阀体底部设有P油口且P油口为进油口,所述阀体侧面设有T油口且T油口为回油口并与油箱相连通,与所述P油口相通的阀孔内安装有密封圈一和聚四氟乙烯圈一且阀孔内安装有主阀套,所述主阀套与阀孔的接触面上套接有密封圈二,所述主阀套的内珩磨孔中设有主阀芯且主阀芯与主阀套的内珩磨孔滑动连接,所述主阀芯下端的圆形面和主阀孔底部的锥面接触形成密封线,所述主阀芯的内孔中设有回复弹簧且回复弹簧的内孔中设有弹簧座一,所述主阀套顶部的圆槽内设有密封圈三,所述阀体内左侧设有孔一和孔二且孔一和孔二之间相连通,所述先导溢流阀上部设有先导盖板且孔一和孔二与先导盖板相连通,所述先导溢流阀内部设有球阀座且球阀座与孔一和孔二相连通,所述先导盖板内部设有四组螺钉且通过螺钉与阀体固定,所述先导盖板底部设有两组圆槽且分别安装有密封圈四和密封圈五,所述先导盖板左侧与球阀座连接且球阀座与先导盖板的螺孔螺纹连接,所述球阀座外圆槽内安装有聚四氟乙烯圈二、密封圈六、聚四氟乙烯圈三、密封圈七、聚四氟乙烯圈四,所述球阀座右端设有球阀且球阀座中心孔通至球阀左侧,球阀座的中心孔内设有阻尼二且阻尼二与球阀座外圆面上的侧孔相连通,所述阻尼二的中心孔与主阀芯的弹簧腔相连通,所述球阀座中心孔内的螺孔中安装有阻尼一且阻尼一内部设有中心孔,所述先导盖板左端安装有组合垫和螺塞,所述球阀右侧设有调压弹簧且球阀通过调压弹簧固定在球阀座左侧,所述调压弹簧右侧设有弹簧座二且调压弹簧插接在弹簧座内,所述弹簧座二外部设有调节杆且调节杆与先导盖板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外圆面圆槽内装入密封圈八和聚四氟乙烯圈五,所述调节杆右侧设有螺盖且与螺盖之间螺纹连接。

  所述阀体的内珩磨孔中设有换向阀芯且换向阀芯与阀体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换向阀芯左端依次安装有垫片一、往复弹簧一和电磁铁一且电磁铁一与换向阀芯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换向阀芯与电磁铁一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九,所述电磁铁一的中心孔内设有电磁铁推杆一且电磁铁推杆一与电磁铁一的中心孔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换向阀芯右端依次安装有垫片二、往复弹簧二和电磁铁二且电磁铁二与换向阀芯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换向阀芯与电磁铁二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十,所述电磁铁二的中心孔内设有电磁铁推杆二且电磁铁推杆二与电磁铁二的中心孔之间滑动连接,所述阀体内的阀芯腔内由左至右依次有T1油口、A1油口、P1油口、B1油口和T11油口,所述阀芯腔上部左右两侧依次设有孔四和孔五,所述孔四与T1油口相连通且孔五69与T11油口72相连通,所述孔四与孔五之间设有孔三并与其相连通。

  所述孔一与孔二之间相连通且孔二与电磁换向阀腔内的油口相连通,所述电磁换向阀与直动溢流阀之间从右到左依次设有孔六和孔七,所述直动溢流阀左侧和右下部分别设有P2油口和T2油口,所述孔七与电磁换向阀腔内的A1油口相连通并且与P2油口相连通,所述直动溢流阀内部设有调节杆一且孔六与调节杆一的侧面的小孔相连通,所述孔六连通电磁换向阀腔内的T11油口且与阀体外部的T油口相连通,所述直动溢流阀的阀孔右端安装有球阀座一,所述直动溢流阀的阀孔右端外圆槽内安装有聚四氟乙烯圈六、密封圈十一、聚四氟乙烯圈七,所述球阀座一右侧设有球阀二且球阀座一的中心孔连通球阀二,所述球阀二右侧设有调压弹簧一且球阀二通过调压弹簧一与球阀座一之间相互接触,所述调压弹簧一右端设有弹簧座三且调压弹簧一插接在弹簧座三内,所述调节杆一右侧设有螺盖一且与调节杆一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一与阀体之间螺纹连接且调节杆一的外圆槽内安装有密封圈十二和聚四氟乙烯圈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杆外圆面右端设有孔用卡圈且孔用卡圈与调节杆之间嵌合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和孔七内部分别设有螺塞一、螺塞二、螺塞三、螺塞四和螺塞五,所述螺塞一、螺塞二、螺塞三、螺塞四和螺塞五之间与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和孔七相互嵌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杆一外圆面右端设有孔用卡圈一且孔用卡圈一与调节杆一之间嵌合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利用电磁换向阀对先导溢流阀的先导控制油口的压力进行控制,并且先导溢流阀压力设定值大于直动溢流阀的压力设定值,实现三级调压。

  (2)本实用新型应用在不同压力工况的液压系统中,降低功率消耗,合理利用能源,减少油液发热,且采用现有阀类的零部件,通用性强,减少了非标件生产和采购成本,将所有零部件集约化设计到一块阀板上,减小了体积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A-A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B-B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C-C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阀体-1、密封圈一-2、聚四氟乙烯圈一-3、主阀套-4、主阀芯-5、回复弹簧-6、弹簧座一-7、密封圈二-8、密封圈三-9、密封圈四-10、阻尼一-11、密封圈五-12、螺塞-13、组合垫-14、球阀座-15、阻尼二-16、聚四氟乙烯圈二-17、密封圈六-18、聚四氟乙烯圈三-19、密封圈七-20、聚四氟乙烯圈四-21、球阀 -22、调压弹簧-23、调节杆-24、密封圈八-25、聚四氟乙烯圈五-26、孔用卡圈 -27、弹簧座-28、螺盖-29、螺塞一-30、螺塞二-31、螺塞三-32、电磁铁一-33、电磁铁推杆一-34、往复弹簧一-35、密封圈九-36、垫片一-37、换向阀芯-38、垫片二-39、密封圈十-40、往复弹簧二-41、电磁铁推杆二-42、电磁铁二-43、螺钉-44、螺塞四-45、球阀座一-46、聚四氟乙烯圈六-47、密封圈十一-48、聚四氟乙烯圈七-49、球阀二50、调压弹簧一-51、螺塞五-52、调节杆一-53、密封圈十二-54、聚四氟乙烯圈八-55、孔用卡圈一-56、弹簧座三-57、螺盖一-58、螺塞六-59、直动溢流阀-60、电磁换向阀-61、先导盖板-62、T油口-63、P油口-64、孔一-65、孔二-66、孔三-67、孔四-68、孔五-69、孔六-70、孔七-71、 T11油口-72、B1油口-73、P1油口-74、A1油口-75、T1油口-76、P2油口-77、 T2油口-78、先导溢流阀-7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动力源的三级调压阀组,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1包括直动溢流阀60、电磁换向阀61和先导溢流阀79,所述阀体1底部设有P油口64且P油口64为进油口,所述阀体1侧面设有T油口63且T油口63为回油口并与油箱相连通,与所述P油口64相通的阀孔内安装有密封圈一2和聚四氟乙烯圈一3且阀孔内安装有主阀套4,所述主阀套4与阀孔的接触面上套接有密封圈二8,所述主阀套4的内珩磨孔中设有主阀芯5且主阀芯5与主阀套4的内珩磨孔滑动连接,所述主阀芯5下端的圆形面和主阀孔底部的锥面接触形成密封线,所述主阀芯5的内孔中设有回复弹簧6且回复弹簧6的内孔中设有弹簧座28一7,所述主阀套4顶部的圆槽内设有密封圈三9,所述阀体1内左侧设有孔一65和孔二66且孔一65和孔二66之间相连通,所述先导溢流阀79上部设有先导盖板62且孔一65和孔二66与先导盖板62相连通,所述先导溢流阀79内部设有球阀座15且球阀座15与孔一 65和孔二66相连通,所述先导盖板62内部设有四组螺钉44且通过螺钉44与阀体1固定,所述先导盖板62底部设有两组圆槽且分别安装有密封圈四10和密封圈五12,所述先导盖板62左侧与球阀座15连接且球阀座15与先导盖板62的螺孔螺纹连接,所述球阀座15外圆槽内安装有聚四氟乙烯圈二17、密封圈六18、聚四氟乙烯圈三19、密封圈七20、聚四氟乙烯圈四21,所述球阀座 15右端设有球阀22且球阀座15中心孔通至球阀22左侧,球阀座15的中心孔内设有阻尼二16且阻尼二16与球阀座15外圆面上的侧孔相连通,所述阻尼二 16的中心孔与主阀芯5的弹簧腔相连通,所述球阀座15中心孔内的螺孔中安装有阻尼一11且阻尼一11内部设有中心孔,所述先导盖板62左端安装有组合垫 14和螺塞13,所述球阀22右侧设有调压弹簧23且球阀22通过调压弹簧23固定在球阀座15左侧,所述调压弹簧23右侧设有弹簧座28二且调压弹簧23插接在弹簧座28内,所述弹簧座28二外部设有调节杆24且调节杆24与先导盖板62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24外圆面圆槽内装入密封圈八25和聚四氟乙烯圈五26,所述调节杆24右侧设有螺盖29且与螺盖29之间螺纹连接;

  所述阀体1的内珩磨孔中设有换向阀芯38且换向阀芯38与阀体1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换向阀芯38左端依次安装有垫片一37、往复弹簧一35和电磁铁一33且电磁铁一33与换向阀芯38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换向阀芯38与电磁铁一33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九36,所述电磁铁一33的中心孔内设有电磁铁推杆一34且电磁铁推杆一34与电磁铁一33的中心孔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换向阀芯 38右端依次安装有垫片二39、往复弹簧二41和电磁铁二43且电磁铁二43与换向阀芯38之间螺纹连接,所述换向阀芯38与电磁铁二43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十40,所述电磁铁二43的中心孔内设有电磁铁推杆二42且电磁铁推杆二42 与电磁铁二43的中心孔之间滑动连接,所述阀体1内的阀芯腔内由左至右依次有T1油口76、A1油口75、P1油口74、B1油口73和T11油口72,所述阀芯腔上部左右两侧依次设有孔四68和孔五69,所述孔四68与T1油口76相连通且孔五69与T11油口72相连通,所述孔四68与孔五69之间设有孔三67并与其相连通;

  所述孔一65与孔二66之间相连通且孔二66与电磁换向阀61腔内的P1油口74相连通,所述电磁换向阀61与直动溢流阀60之间从右到左依次设有孔六 70和孔七71,所述直动溢流阀60左侧和右下部分别设有P2油口77和T2油口 78,所述孔七71与电磁换向阀61腔内的A1油口75相连通并且与P2油口77 相连通,所述直动溢流阀60内部设有调节杆一53且孔六70与调节杆一53的侧面的小孔相连通,所述孔六70连通电磁换向阀61腔内的T11油口72且与阀体1外部的T油口63相连通,所述直动溢流阀60的阀孔右端安装有球阀座一 46,所述直动溢流阀60的阀孔右端外圆槽内安装有聚四氟乙烯圈六47、密封圈十一48、聚四氟乙烯圈七49,所述球阀座一46右侧设有球阀二50且球阀座一 46的中心孔连通球阀二50,所述球阀二50右侧设有调压弹簧一51且球阀二50 通过调压弹簧一51与球阀座一之间相互接触,所述调压弹簧一51右端设有弹簧座三57且调压弹簧一51插接在弹簧座三57内,所述调节杆一53右侧设有螺盖一58且与调节杆一53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一53与阀体1之间螺纹连接且调节杆一53的外圆槽内安装有密封圈十二54和聚四氟乙烯圈八55。

  本实用新型电机带动油泵向系统供油,油液从阀体1的P油口64进入,电磁换向阀61的两端电磁铁一33和电磁铁二43都不得电,换向阀芯38在两端往复弹簧一35和往复弹簧二41的作用下,处于中间位置,P1油口74、T1油口 76、T11油口72三个油腔相通,T1油口76经孔四68、孔三67、孔五69与T11 油口72相通,孔六70与T油口63相通,P1油口74与孔一65与孔二66相通,孔一65和先导盖板62上的球阀座15的中心孔相通,球阀座15中心孔与阻尼二16的中心孔相通;主阀芯5上腔的弹簧腔内的控制油液经过先导盖板62上阻尼一11的中心孔经球阀座15的侧面孔进入其中心孔,一部分油液作用在球阀22的左端,因球阀22被调压弹簧23的作用力紧紧封住球阀座15的右端,处于关闭状态,油液只能经阻尼二16中心孔、球阀座15的左端孔、孔一65、孔二66至P1油口74,因P1油口74和T11油口72联通阀体1的T油口63,所以油液直接回油箱,造成主阀芯5的弹簧腔和P油口64形成压力差,P油口 64高压油液克服回复弹簧6的作用力,主阀芯5脱离主阀套4的密封线而向上滑动,油液经过T油口63直接回油箱,此时,为液压源为泄压状态。

  电磁换向阀61的电磁铁一33得电,电磁铁推杆一34向右运动压缩往复弹簧一35,推动换向阀芯38向右运动,当右端垫片二39接触到右端的电磁铁一 33,运动截止,此时P1油口74通A175,B1油口73通T11油口72,T1油口76、 T11油口72两个油腔相通,T1油口76经孔四68、孔三67、孔五69与T11油口72相通,孔六70与T油口63相通,P1油口74与孔一65与孔二66相通,孔一65和先导盖板62上的球阀座15的中心孔相通,球阀座15中心孔与阻尼二16的中心孔相通;主阀芯5上腔的弹簧腔内的控制油经过先导盖板62上阻尼一11的中心孔经球阀座15的侧面孔进入其中心孔,一部分油液作用在球阀 22的左端,因球阀22被调压弹簧23的作用力紧紧封住球阀座15的右端,处于关闭状态,另一部分油液经阻尼二16中心孔、球阀座15的左端孔、孔一65、孔二66至P1油口74,因P1油口74联通A1油口75,A1油口75经孔七71至直动溢流阀60的P2油口77,经球阀座一46的中心孔作用于球阀二50的左端,因球阀二50被调压弹簧一51的作用力紧紧封住球阀座一46的右端,处于关闭状态;因调压弹簧23的设定力大于调压弹簧一51的设定力,主阀芯5上边弹簧腔的控制油压力由调压弹簧一51调定,当P油口64压力持续上升导致主阀芯5上边弹簧腔的控制油压力大于或等于调压弹簧一51调定力时,球阀50脱离球阀座一46的密封线,主阀芯5上腔的压力油从P2油口77经过T2油口78、孔六70进入T油口63回油箱,造成主阀芯5的弹簧腔和P油口64形成压力差, P油口64高压油液克服回复弹簧6的作用力,主阀芯5脱离主阀套4的密封线而向上滑动,油液经过T油口63直接回油箱,此时,为液压源为低压状态。

  电磁换向阀61的电磁铁二43得电,电磁铁推杆二42向左运动压缩往复弹簧二41,推动换向阀芯38向左运动,当左端垫片一37接触到右端的电磁铁二 43,运动截止,此时A1油口75通T11油口72,P1油口74通B1油口73,B1 油口73为截止腔,P1油口74与孔一65与孔二66相通,孔一65和先导盖板62上的球阀座15的中心孔相通,球阀座15中心孔与阻尼二16的中心孔相通;主阀芯5上腔的弹簧腔内的控制油经过先导盖板62上阻尼一11的中心孔经球阀座15的侧面孔进入其中心孔,一部分油液作用在球阀22的左端,因球阀22 被调压弹簧23的作用力紧紧封住球阀座15的右端,处于关闭状态,另一部分油液经阻尼二中16心孔、球阀座15的左端孔、孔一65、孔二66至P1油口74,因P1油口74联通B1油口73,B1油口73为截止腔,所以与B1油口73相通的油路为死路;主阀芯5上边弹簧腔的控制油压力由调压弹簧23调定,当P油口64 压力持续上升导致主阀芯5上边弹簧腔的控制油压力大于或等于调压弹簧23调定力时,球阀22脱离球阀座15的密封线,主阀芯6上腔的压力油达从球阀22 脱离球阀座15的间隙里经过调节杆24侧面孔流入T油口63回油箱,造成主阀芯5的弹簧腔和P油口64形成压力差,P油口64高压油液克服回复弹簧6的作用力,主阀芯5脱离主阀套4的密封线而向上滑动,油液经过T油口63直接回油箱,此时,为液压源为高压状态。

  本方案所保护的产品目前已经投入实际生产和应用,尤其是在液压控制技术领域上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很显然印证了该产品的技术方案是有益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也适宜批量生产及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用于动力源的三级调压阀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