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流体压力技术> 双隔膜蓄能器独创技术16477字

双隔膜蓄能器

2021-03-29 12:16:30

双隔膜蓄能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能器技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隔膜蓄能器。

  背景技术

  蓄能器是现代液压技术中不可获取的功能部件,是液压能量传递中的调节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在液压压力变换中,接收和传递压力变换的脉冲信息、舒缓脉动幅值和流量的变换、稳定设备的功率输出等。其中隔膜式蓄能器通过压缩气体驱动隔膜完成能量调节。使用时,首先向蓄能器的隔膜内充入额定压力的气体,当系统压力超过蓄能器内部压力时,油液压缩气体,将油液中的压力转化为气体内能;当系统压力低于蓄能器内部压力时,蓄能器中的油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流向外部系统,释放能量。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隔膜式蓄能器的液腔容积的较小,已不适用于日渐严格的液压系统使用需求。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隔膜式蓄能器的液腔容积小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需解决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腔容积更大的双隔膜蓄能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隔膜蓄能器,包括:连接架,其为环状结构,所述连接架第一端同轴地设有左支撑环、第二端同轴地设有右支撑环;左壳体,其第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左壳体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架第一端同轴连接,所述左支撑环伸入所述左壳体内部;右壳体,其第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右壳体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架第二端同轴连接,所述右支撑环伸入所述右壳体内部;左隔膜,其为碗状结构,所述左隔膜设置于所述左壳体内、且其敞口边沿卡紧于所述左支撑环的外周壁与所述左壳体的内壁之间,所述左隔膜的外壁与所述左壳体的内壁围成左液腔,所述左壳体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左液腔连通的第一贯通孔;右隔膜,其为碗状结构,所述右隔膜设置于所述右壳体内、且其敞口边沿卡紧于所述右支撑环的外周壁与所述右壳体的内壁之间,所述右隔膜的外壁与所述右壳体的内壁围成右液腔,所述右壳体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右液腔连通的第二贯通孔,所述左隔膜的内壁、所述右隔膜的内壁、所述左支撑环的内壁、所述右支撑环环的内壁以及所述连接架的内壁构成气室。

  优选地,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用于向所述气室冲入高压气体的充气阀。

  优选地,所述连接架的内部设置有将所述气室分隔为两部分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气室的两个部分的贯通孔。

  优选地,所述左隔膜靠近敞口处的内壁或者外壁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块,所述左支撑环的外周壁上或者所述左壳体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环形块配合的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块卡入所述第一环形槽。

  优选地,所述右隔膜靠近敞口处的内壁或者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块,所述右支撑环的外周壁上或者所述右壳体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环形块配合的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块卡入所述第二环形槽。

  优选地,所述左隔膜的外壁上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缓冲片。

  优选地,所述右隔膜的外壁上与所述第二贯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缓冲片。

  优选地,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均与所述连接架通过焊接连接或者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左支撑环和所述右支撑环均与所述连接架为一体结构或者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内壁均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一种双隔膜蓄能器,包括:连接架,其为环状结构,连接架第一端同轴地设有左支撑环、第二端同轴地设有右支撑环;左壳体,其第一端设置有开口,左壳体的第一端与连接架第一端同轴并连接,左支撑环伸入左壳体内部;右壳体,其第一端设置有开口,右壳体的第一端与连接架第二端同轴并连接,右支撑环伸入右壳体内部;左隔膜,其为碗状结构,左隔膜设置于左壳体内、且其敞口边沿卡紧于左支撑环的外周壁与左壳体的内壁之间,左隔膜的外壁与左壳体的内壁围成左液腔,左壳体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左液腔连通的第一贯通孔;右隔膜,其为碗状结构,右隔膜设置于右壳体内、且其敞口边沿卡紧于右支撑环的外周壁与右壳体的内壁之间,右隔膜的外壁与右壳体的内壁围成右液腔,右壳体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右液腔连通的第二贯通孔,左隔膜的内壁、右隔膜的内壁、左支撑环的内壁、右支撑环环的内壁以及连接架的内壁构成气室。

  使用时,向气室内充入压缩气体,而液压系统中的其他元器件可以通过三通或类似具有分液功能的液压元件,同时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隔膜蓄能器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连通。需要进行储能时,液压系统回路中的液压油同时能够进入到双隔膜蓄能器的左液腔和右液腔同时压缩气室并进行蓄能,液压系统内压力降低需要补充压力时,气室同时将左液腔和右液腔内的液压油压回液压系统的回路中。如此设置,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同等规格气室体积的隔膜式蓄能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双隔膜蓄能器具有比隔膜式蓄能器高一倍的、供液压油流入的液腔容积,而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同等规格液腔容积的隔膜式蓄能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双隔膜蓄能器则具有较小的重量以及较小的体积,从而能够节省双隔膜蓄能器的安装空间,有效地减少了降低同等液腔容积的采购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隔膜蓄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

  1、连接架;2、左支撑环;3、右支撑环;4、左壳体;5、右壳体;6、左隔膜;7、右隔膜;8、充气阀;9、隔板;10、第一环形块;11、第二环形块;12、第一缓冲片;13、第二缓冲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提供了一种液腔容积更大的双隔膜蓄能器。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隔膜蓄能器,包括连接架1、左壳体4、右壳体5、左隔膜6和右隔膜7。其中,连接架1整体呈环状结构。连接架1第一端设置有左支撑环2,连接架1的第二端设置有右支撑环3,左支撑环2和右支撑环3均与连接架1同轴设置。其中,左壳体4为内部具有空腔的壳体结构,且其第一端具有开口。左壳体4的第一端和连接架1的第一端连接,并且左支撑环2伸入到左壳体4的内部。优选地,左壳体4和连接架1同轴设置。其中,右壳体5为内部具有空腔的壳体结构,且第一端具有开口。右壳体5的第一端和连接架1的第二端连接,并且右支撑环3伸入到右支撑环3内部。优选地,右壳体5和连接架1同轴设置。其中,左隔膜6为碗状结构。左隔膜6设置在左壳体4内部,其敞口朝向连接架1。左隔膜6敞口的边沿卡紧在左支撑环2的外壁和左壳体4的内壁之间,左支撑环2的外壁和左壳体4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应当小于左隔膜6的壁厚,以将左隔膜6夹紧。左隔膜6的外壁和左壳体4的内壁之间围成用于供液压油进入的左液腔。左壳体4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左液腔连通的第一贯通孔。其中,右隔膜7为碗状结构。右隔膜7设置在右壳体5内部,其敞口朝向连接架1。右隔膜7敞口的边沿卡紧在右支撑环3的外壁和右壳体5的内壁之间,右支撑环3的外壁和右壳体5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应当小于右隔膜7的壁厚,以将右隔膜7夹紧。右隔膜7的外壁和右壳体5的内壁之间围成用于供液压油进入的右液腔。右壳体5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右液腔连通的第一贯通孔。参考图1,左隔膜6的内壁、左支撑环2的内壁、连接架1的内壁、右支撑环3的内壁以及右隔膜7的内壁围成用于盛放压缩气体的气室。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所述的“左”是指图1中的左,所述的“右”是指图1中右,如此描述只是为了描述方便,其所述的“左”“右”并不能理解为对双隔膜蓄能器的具体结构以及安装使用方式所做的限定。

  使用时,向气室内充入压缩气体,而液压系统中的其他元器件可以通过三通或类似具有分液功能的液压元件,同时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隔膜蓄能器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连通。需要进行储能时,液压系统回路中的液压油同时能够进入到双隔膜蓄能器的左液腔和右液腔同时压缩气室并进行蓄能,液压系统内压力降低需要补充压力时,气室同时将左液腔和右液腔内的液压油压回液压系统的回路中。如此设置,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同等规格气室体积的隔膜式蓄能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双隔膜蓄能器具有比隔膜式蓄能器高一倍的、供液压油流入的液腔容积,而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同等规格液腔容积的隔膜式蓄能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双隔膜蓄能器则具有较小的重量以及较小的体积,从而能够节省双隔膜蓄能器的安装空间,有效地减少了降低同等液腔容积的采购成本。上述过程中,双隔膜蓄能器在液压系统作为一个液腔容积较大的蓄能器使用,当然其也可以作为两个液腔容积相对较小的蓄能器使用,如此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双隔膜蓄能器能够适用于需要两个蓄能器的液压系统中,从而增加双隔膜蓄能器的适用范围,满足日渐复杂的液路需求,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图1,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架1上设置有用于向气室冲入高压气体的充气阀8。如此设置,在气室的压力不足时,可以通过充气阀8能够向其室内冲入高压气体,例如氮气。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架1的内部设置有将气室分隔为两部分的隔板9,隔板9上设有用于连通气室的两个部分的贯通孔。中间隔板9能够阻挡左隔膜6和右隔膜7,防止左隔膜6和右隔膜7的变形大而损坏。隔板9可以与连接架1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和连接架1为一体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左隔膜6靠近敞口处的内壁或者外壁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块10,左支撑环2的外周壁上或者左壳体4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环形块10配合的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块10卡入第一环形槽。如此设置,通过第一环形块10和第一环形槽的配合,左隔膜6能够承受更大的轴向力,可以使得左隔膜6与左壳体4以及左支撑环2的连接更加紧密,防止在向气室充入压缩气体时,左隔膜6向右脱出。参考图1,第一环形块10设置在左隔膜6敞口边沿的内壁上,而第一环形槽设置在左支撑环2的外壁上与第一环形块10相对应的位置。同样的,第一环形块10可以设置在左隔膜6敞口边沿的外壁上,而第一环形槽设置在左壳体4的内壁与第一环形块10相对应的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右隔膜7靠近敞口处的内壁或者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块11,右支撑环3的外周壁上或者右壳体5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环形块11配合的第二环形槽,第二环形块11卡入第二环形槽。如此设置,通过第二环形块11和第二环形槽的配合,右隔膜7能够承受更大的轴向力,可以使得右隔膜7与右壳体5以及右支撑环3的连接更加紧密,防止在向气室充入压缩气体时,右隔膜7向右脱出。参考图1,第二环形块11设置在右隔膜7敞口边沿的内壁上,而第二环形槽设置在右支撑环3的外壁与第二环形块11相对应的位置。同样的,第二环形块11可以设置在右隔膜7敞口边沿的外壁上,而第二环形槽设置在右壳体5的内壁与第二环形块11相对应的位置。

  参考图1,一些实施例中,左隔膜6的外壁上与第一贯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缓冲片12。左隔膜上可以设置卡槽,第一缓冲片安装在左隔膜的卡槽内。如此设置,一方面,在双隔膜蓄能器非工作状态,即未充入液压油时,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左隔膜6会充满整个左壳体4的内部与左壳体4内壁贴合,第一缓冲片12能够堵住第一贯通孔,防止左隔膜6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从第一贯通孔挤出,而造成左隔膜6的损坏,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在向左液腔充入液压油的过程中,液压油对于左隔膜6的冲击过大,而造成左隔膜6的损坏。

  参考图1,一些实施例中,右隔膜7的外壁上与第二贯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缓冲片13。右隔膜上可以设置卡槽,第二缓冲片安装在右隔膜的卡槽内。如此设置,一方面,在双隔膜蓄能器非工作状态,即未充入液压油时,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右隔膜7会充满整个右壳体5的内部与右壳体5内壁贴合,第二缓冲片13能够堵住第二贯通孔,防止右隔膜7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从第二贯通孔挤出,而造成右隔膜7的损坏,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在向右液腔充入液压油的过程中,液压油对于右隔膜7的冲击过大,而造成右隔膜7的损坏。

  一些实施例中,左壳体4和右壳体5均与连接架1通过焊接连接或者通过螺纹连接。其中,螺纹连接方式以左壳体4进行介绍,例如可以在连接架1第一端加工内螺纹,在左壳体4的开口的外周壁上加工与该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通过内外螺纹旋合,即可完成左壳体4与连接的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左支撑环2和右支撑环3均与连接架1为一体结构或者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内壁均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内螺纹。如此设置,通过一些管接头就可以将双隔膜接入到液压系统中,操作简单,安装方便。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双隔膜蓄能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