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流体压力技术> 夹紧器独创技术19592字

夹紧器

2021-03-20 09:22:41

夹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紧器。

  背景技术

  在工件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加工并保证加工精度,经常会采用夹紧器将工件夹紧后再加工。夹紧器中一般都设置有用于夹紧工件的夹紧组件以及用于给夹紧组件提供动力的驱动组件,其中,驱动组件包括缸体、活塞和活塞杆,活塞与缸体滑动密封配合,活塞杆的底部与活塞连接,顶部与夹紧组件连接,从而,活塞移动能够驱动夹紧组件动作,以松开或夹紧工件。

  现有的夹紧器要想在流体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夹紧力,只能通过增大夹紧器的缸体内径(即活塞直径)的方式,增大流体与活塞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夹紧器的夹紧力;然而,夹紧器的缸体内径增大,会伴随着夹紧器的外径增大,使得夹紧器的占用面积增加,难以应用在对结构紧凑度要求较高的夹具上。

  综上,如何克服现有的夹紧器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紧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夹紧器存在的只能通过增大缸体内径的方式,增加夹紧器的夹紧力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紧器包括夹紧组件、缸体、活塞杆和至少两个活塞。

  各个所述活塞均位于所述缸体内,并沿所述缸体的轴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活塞之间设置有隔断件,所述隔断件与所述缸体相对固定,且所述隔断件能够隔断上下两侧的流体。

  所述活塞的顶面与所述缸体的顶部或所述隔断件的底面之间形成放松腔,所述活塞的底面与所述缸体的底部或所述隔断件的顶面之间形成夹紧腔,所述放松腔和所述夹紧腔均与流体循环箱连通。

  各个所述活塞均与所述活塞杆连接,所述活塞杆还与所述夹紧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夹紧组件动作。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隔断件为环形板状结构,所述隔断件的内环面与所述活塞杆滑动密封配合,所述隔断件的外环面与所述缸体的内壁密封配合。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缸体的内壁具有限位槽,所述隔断件与所述限位槽卡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隔断件为一个,所述缸体包括缸体本体和底盖,所述底盖盖合在所述缸体本体的底部开口处,所述缸体本体的底部内壁具有环形沉台,且所述环形沉台的台面朝下,所述环形沉台与所述底盖的顶面能够分别形成所述限位槽的两个槽壁。

  所述隔断件的外环面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密封配合,且所述隔断件的两个侧面分别与所述限位槽的两个槽壁抵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隔断件的内环面和外环面上均设置有环槽,所述环槽内均嵌入有密封圈。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活塞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

  所述放松腔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放松腔和第二放松腔,所述第一活塞的顶面与所述缸体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放松腔,所述第二活塞的顶面与所述隔断件的底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放松腔。

  所述夹紧腔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夹紧腔和第二夹紧腔,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面与所述隔断件的顶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夹紧腔,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面与所述缸体的底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夹紧腔。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缸体上开设有第一通道、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通道竖向设置,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均横向设置。

  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缸体的外壁形成第一流体进出口,所述第一流体进出口用于与所述流体循环箱连通;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相通,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放松腔的腔壁;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相通,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放松腔的腔壁。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缸体上开设有第二通道,所述活塞杆上开设有第三通道和第三支路,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均上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三支路横向设置。

  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缸体的外壁形成第二流体进出口,所述第二流体进出口用于与所述流体循环箱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放松腔的腔壁;所述第三支路的一端贯穿所述活塞杆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放松腔相通,所述第三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通道的上端相通,所述第三通道的下端贯穿所述活塞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放松腔的腔壁。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缸体上开设有第四通道、第四支路和第五支路,所述第四通道竖向设置,所述第四支路和所述第五支路均横向设置。

  所述第四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缸体的外壁形成第三流体进出口,所述第三流体进出口用于与所述流体循环箱连通;所述第四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夹紧腔的腔壁;所述第五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通道相通,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夹紧腔的腔壁。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缸体上开设有第五通道,所述活塞杆上开设有第六通道和第六支路,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均上下延伸设置,所述第六支路横向设置。

  所述第五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缸体的外壁形成第四流体进出口,所述第四流体进出口用于与所述流体循环箱连通,所述第五通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夹紧腔的腔壁;所述第六支路的一端贯穿所述活塞杆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夹紧腔相通,所述第六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通道的上端相通,所述第六通道的下端贯穿所述活塞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夹紧腔相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紧器,主要由夹紧组件、缸体、活塞杆和至少两个活塞组成,其中,各个活塞均位于缸体内,且各个活塞沿缸体的轴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活塞之间设置有隔断件,且该隔断件与缸体相对固定,隔断件能隔断其上下两侧的流体,以使得隔断件两侧能够形成相互不连通的腔。活塞的顶面与缸体的顶部或隔断件的底面之间能够形成放松腔,活塞的底面与缸体的底部或隔断件的顶面之间形成夹紧腔,也就是说,放松腔与夹紧腔交替设置;此外,放松腔和夹紧腔均与流体循环箱连通,各个活塞均与活塞杆连接,活塞杆还与夹紧组件连接,从而,活塞杆能够驱动夹紧组件动作,在需要夹紧组件夹紧时,流体循环箱中的流体能够输送到夹紧腔内,同时,放松腔中的流体能够回流到流体循环箱中,使得夹紧组件做夹紧动作;在需要夹紧组件放松时,流体循环箱中的流体能够输送到放松腔内,同时,夹紧腔中的流体能够回流到流体循环箱中,使得夹紧组件做放松动作。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紧器,具有至少两个活塞,且不同的活塞对应不同的放松腔和夹紧腔,故而,在流体压力与缸体内径(即活塞直径)不变的前提下,流体施加给活塞的力会随着活塞的增多而增大,也就是说,活塞杆驱动夹紧组件夹紧的力也会随活塞的增多而增大。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紧器,无需增大夹紧器的外径,便能够增大夹紧器的夹紧力,便于节省占地面积,从而,便于应用在对结构紧凑度要求较高的夹具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紧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紧器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紧器的缸体的剖视图。

  图标:

  1-缸体;2-第一活塞;3-第二活塞;4-活塞杆;5-夹紧组件;6-隔断件;7-第一放松腔;8-第二放松腔;9-第一夹紧腔;10-第二夹紧腔;

  11-限位槽;12-缸体本体;13-底盖;14-第一通道;15-第一支路;16-第二支路;17-第一流体进出口;18-第五通道;19-第四流体进出口;

  41-第六通道;42-第六支路;

  61-环槽;6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顶”、“底”、“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夹紧器,主要由夹紧组件5、缸体1、活塞杆4和至少两个活塞组成,其中,各个活塞均位于缸体1内,且各个活塞沿缸体1的轴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活塞之间设置有隔断件6,且该隔断件6与缸体1相对固定,隔断件6能隔断其上下两侧的流体,以使得隔断件6两侧能够形成相互不连通的腔。活塞的顶面与缸体1的顶部或隔断件6的底面之间能够形成放松腔,活塞的底面与缸体1的底部或隔断件6的顶面之间形成夹紧腔,也就是说,放松腔与夹紧腔交替设置;此外,放松腔和夹紧腔均与流体循环箱连通,各个活塞均与活塞杆4连接,活塞杆4还与夹紧组件5连接,从而,活塞杆4能够驱动夹紧组件5动作,在需要夹紧组件5夹紧时,流体循环箱中的流体能够输送到夹紧腔内,同时,放松腔中的流体能够回流到流体循环箱中,使得夹紧组件5做夹紧动作;在需要夹紧组件5放松时,流体循环箱中的流体能够输送到放松腔内,同时,夹紧腔中的流体能够回流到流体循环箱中,使得夹紧组件5做放松动作。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夹紧器,具有至少两个活塞,且不同的活塞对应不同的放松腔和夹紧腔,故而,在流体压力与缸体1内径(即活塞直径)不变的前提下,流体施加给活塞的力会随着活塞的增多而增大,也就是说,活塞杆4驱动夹紧组件5夹紧的力也会随活塞的增多而增大。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夹紧器,无需增大夹紧器的外径,便能够增大夹紧器的夹紧力,便于节省占地面积,从而,便于应用在对结构紧凑度要求较高的夹具上。

  优选的,隔断件6可设置为环形板状结构,隔断件6的内环面与活塞杆4滑动密封配合,隔断件6的外环面与缸体1的内壁密封配合,便于提高隔断件6上下两侧的放松腔和夹紧腔之间的隔断效果,减小油液穿过隔断件6的可能性,提高夹紧效果。

  具体的,参见图5,缸体1的内壁具有限位槽11,从而,可使得隔断件6与限位槽11卡接,实现隔断件6与限位槽11之间的相对固定。

  参见2和图5,可将隔断件6设置为一个,在缸体1的具体结构中包括缸体本体12和底盖13,底盖13盖合在缸体本体12的底部开口处,缸体本体12的底部内壁具有环形沉台,该环形沉台的台面朝下,从而,环形沉台与底盖13的顶面能够分别形成上述限位槽11的两个槽壁,隔断件6的外环面与限位槽11的槽底密封配合,隔断件6的两个侧面分别与限位槽11的两个槽壁抵接,也就是说,隔断件6能够卡在环形沉台与底盖13的顶面之间,且能够保证隔断件6对第一夹紧腔9和第二放松腔8的隔断效果。

  优选的,参见图3,可在隔断件6的内环面和外环面上均设置环槽61,并在环槽61内嵌入密封圈62,从而,利用密封圈62实现隔断件6与活塞杆4以及隔断件6与缸体1内壁之间的密封配合。

  特别的,参见图2和图4,可将活塞设置为两个,并将两个活塞分别定义为第一活塞2和第二活塞3,如此,便会形成两个放松腔和两个夹紧腔,两个放松腔可分别定义为第一放松腔7和第二放松腔8,两个夹紧腔可分别定义为第一夹紧腔9和第二夹紧腔10,第一活塞2的顶面与缸体1的顶部之间能够形成上述第一放松腔7,第二活塞3的顶面与隔断件6的底面之间能够形成上述第二放松腔8;第一活塞2的底面与隔断件6的顶面之间能够形成上述第一夹紧腔9,第二活塞3的底面与缸体1的底部之间能够形成上述第二夹紧腔10。

  参见图2-图4,上述放松腔与流体循环箱可利用下面两种结构中的任一种结构实现连通:

  第一种,在缸体1上开设第一通道14、第一支路15和第二支路16,其中,第一通道14竖向设置,第一支路15和第二支路16横向设置;将第一通道14的一端贯穿缸体1的外壁,如此,第一通道14在缸体1的外壁上就会形成第一流体进出口17,该第一流体进出口17能够与流体循环箱连通,从而,便能实现第一通道14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将第一支路15的一端与第一通道14相通,并将第一支路15的另一端贯穿第一放松腔7的腔壁,从而,便通过第一通道14和第一支路15实现了第一放松腔7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

  将第二支路16的一端与第一通道14相通,并将第二支路16的另一端贯穿第二放松腔8的腔壁,如此,便能通过第一通道14和第二支路16实现第二放松腔8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

  第二种,在缸体1上开设第二通道,将第二通道的一端贯穿缸体1的外壁,如此,第二通道在缸体1的外壁上就会形成第二流体进出口,该第二流体进出口能够与流体循环箱连通,从而,便能实现第二通道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将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贯穿第一放松腔7的腔壁,从而,便通过第二通道实现了第一放松腔7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

  在活塞杆4上开设第三通道和第三支路,将第三支路的一端贯穿活塞杆4的侧壁并与第一放松腔7相通,并将第三支路的另一端与第三通道的上端相通,将第三通道的下端贯穿活塞杆4的底部与第二放松腔8相通,如此,便通过第三通道和第三支路实现了第一放松腔7与第二放松腔8的连通,进而,间接实现了第二放松腔8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

  参见图2-图4,上述夹紧腔与流体循环箱可利用下面两种结构中的任一种结构实现连通:

  第一种,在缸体1上开设第四通道、第四支路和第五支路,其中,第四通道竖向设置,第四支路和第五支路均横向设置;将第四通道的一端贯穿缸体1的外壁,如此,第四通道在缸体1的外壁上就会形成第三流体进出口,该第三流体进出口能够与流体循环箱连通,从而,便能实现第四通道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将第四支路的一端与第四通道连通,并将第四支路的另一端贯穿第一夹紧腔9的腔壁,从而,便通过第四通道和第四支路实现了第一夹紧腔9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

  将第五支路的一端与第四通道相通,并将第五支路的另一端贯穿第二夹紧腔10的腔壁,如此,便能通过第四通道和第五支路实现第二夹紧腔10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

  第二种,在缸体1上开设第五通道18,将第五通道18的一端贯穿缸体1的外壁,如此,第五通道18在缸体1的外壁上就会形成第四流体进出口19,该第四流体进出口19能够与流体循环箱连通,从而,便能实现第五通道18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将第五通道18的另一端贯穿第一夹紧腔9的腔壁,从而,便通过第五通道18实现了第一夹紧腔9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

  在活塞上开设第六通道41和第六支路42,将第六支路42的一端贯穿活塞杆4的侧壁并与第一夹紧腔9相通,并将第六支路42的另一端与第六通道41的上端相通,将第六通道41的下端贯穿活塞杆4的底部与第二夹紧腔10相通,如此,便通过第六通道41和第六支路42实现了第一夹紧腔9与第二夹紧腔10的连通,进而,间接实现了第二夹紧腔10与流体循环箱的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夹紧器,其克服了传统的夹紧器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实施例提供的夹紧器,无需增大夹紧器的外径,便能够增大夹紧器的夹紧力,便于节省占地面积,从而,便于应用在对结构紧凑度要求较高的夹具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夹紧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