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烟草用品> 气溶胶生成系统独创技术28332字

气溶胶生成系统

2021-03-09 08:38:13

气溶胶生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用户更加多样的抽吸的需求,申请人于201910015687.9号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电加热发烟系统,包括可相对滑动的电源和气雾生成装置,而气雾生成装置具有两个雾化器,并通过与电源的滑动的位置来实现吸烟过程中两个雾化器的通断切换,使两个雾化器分别在不同的滑动位置下被抽吸。其结构设计上采用将电源和气雾生成装置层叠方式结合,产品呈比较厚的外形形状;不利于携带和抽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层叠式的电加热发烟系统不便于携带和抽吸使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简薄轻便、便于携带和抽吸的电加热发烟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用于生成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以及为该气雾生成装置供电的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呈纵长形形状,并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和远端;所述电源装置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该缺口的开口朝近端设置;

  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呈纵长形形状,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设有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第一雾化器,所述第二端设有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第二雾化器;

  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安装于所述缺口内且与所述电源装置形成转动连接,该气雾生成装置相对电源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转动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雾化器和第二雾化器的其中一个收纳在所述缺口内,另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自该电源装置的近端暴露于该缺口外部。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沿宽度方向位于缺口两侧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具有沿宽度方向与第一内壁相对的第一外侧壁、以及与第二内壁相对的第二外侧壁;所述第一内壁与第一外侧壁和/或第二内壁与第二外侧壁之间设有沿电源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转轴,所述气雾生成装置通过该转轴与电源装置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具有与电源装置相对的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

  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长度方向在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时均与电源装置的长度方向平行;其中,

  所述第一雾化器在第一转动位置与近端相对,所述第二雾化器在第一转动位置与远端相对;所述第二雾化器在第二转动位置与近端相对,所述第一雾化器在第二转动位置与远端相对。

  优选地,所述第一雾化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转动位置相对近端凸出;

  和/或,所述第二雾化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转动位置相对近端凸出。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上设有导电连接件;所述电源装置上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其中,所述导电连接件在第一转动位置与第一触头导电连接,在第二转动位置与第二触头导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沿电源装置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于转轴的两侧。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使气雾生成装置与电源装置在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稳定保持的定位机构。

  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电源装置或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一个上的第一磁性体,以及设置于另一个上的第二磁性体和第三磁性体;所述第二磁性体用于在第一转动位置时与第一磁性体磁性相吸,所述第三磁性体用于在第二转动位置时与第一磁性体磁性相吸;

  和/或,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电源装置或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一个上的定位弹针,以及设置于另一个上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用于在第一转动位置时与定位弹针连接,所述第二定位孔用于在第二转动位置时与定位弹针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沿电源装置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套设在电源装置外的固定套;

  所述固定套可沿电源装置的长度方向相对电源装置移动,并在第一转动位置或第二转动位置时收容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限制所述气雾生成装置与电源装置的相对转动。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第一转动位置控制电源装置向第一雾化器输出功率,以及在第二转动位置控制电源装置向第二雾化器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雾化器具有第一烟气循环路径,所述第二雾化器具有第二烟气循环路径;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感测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气流的第一气流传感器、以及用于感测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气流的第二气流传感器;

  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气流传感器的感测信号控制电源装置向第一雾化器输出功率,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气流传感器的感测信号控制电源装置向第二雾化器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气流隔离组件,该气流隔离组件用于将第一气流传感器与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以及用于将第二气流传感器与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

  优选地,所述气流隔离组件包括气流隔离体;该气流隔离体包括用于将第一气流传感器与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的第一气流隔离部、以及用于将第二气流传感器与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的第二气流隔离部。

  优选地,所述气流隔离组件还包括气流引导体;所述气流引导体包括:

  第一气流引导部,用于将所述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引导至第一气流传感器被感测;

  和/或,第二气流引导部,用于将所述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引导至第二气流传感器被感测。

  优选地,所述第一雾化器的气溶胶形成基质与第二雾化器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具有不同的物质成分。

  以上的气溶胶生成系统,不仅能兼容用户多种抽吸口味并进行选择和切换,同时在使用中第一雾化器和第二雾化器的其中一个收纳在缺口内,另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自该电源装置的近端暴露于该缺口外部用于抽吸,产品具有更轻薄的体积,便于携带和保存。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源装置和气雾生成装置未装配前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第一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第一雾化器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气溶胶生成系统转动至又一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各部分未装配前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系统一实施例的定位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图6的气雾生成装置一实施例的电路控制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气流隔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定位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定位套滑动至另一位置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满足用户多种抽吸口味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同时通过结构变化设计使其形状更加美观和合理,并且方便卫生保持。具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结构参见图1至图2所示。

  气溶胶生成系统100包括通过可拆卸连接方式装配的电源装置10和用于生成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20;参见图1至图2所示,气溶胶生成系统100整体呈扁平形形状,具体结构上包括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在图1中分别以坐标所示的L方向、W方向和H方向表示。其中,气溶胶生成系统100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高度方向的尺寸。进一步,根据产品设计和使用的要求和特点,电源装置1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120;通常根据产品使用的情形,近端110通常一般是被作为与用户的嘴部接触从而进行抽吸的一端,远端120则是远离用户的另一端。

  具体为了便于产品的多种抽吸口味抽吸功能实施,在结构设计和装配上参见图1至图2所示;电源装置10呈沿近端110向远端120延伸的扁平的纵长形形状,且电源装置10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11,并且缺口11的开口方向朝近端110设置,该缺口11形成用于安装气雾生成装置20的容纳空间。

  气雾生成装置20呈沿近端110向远端120延伸的扁平的纵长形形状,并分别在与近端110和远端120相对的两个端部设置有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用于产生供吸烟者吸食的气溶胶。

  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是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并对其进行加热,进而生成可供吸烟者吸食的气溶胶。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是固体类基质,或者是液体烟油类基质。固体类基质比如易挥发的烟草材料,这些烟草材料包含易挥发烟草调味化合物,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固体类基质还可以包括加热后能发出烟气的烟粉末、颗粒、条带、薄片等等。液体烟油类基质比如包含有甘油、丙二醇、香精、尼古丁盐等的烟油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第一雾化器21是对液体烟油类基质加热雾化产生可供吸烟者吸食的气溶胶的类型为例,其结构各部分的功能示例参见图3所示;包括:

  上壳体213和下壳体211,共同组成第一雾化器21的外部结构;其中,上壳体213的上端为封闭端,上壳体213的外表面的材质和形状可以按照吸嘴的要求进行采用,使其靠近上端的至少一部分用作用户进行抽吸的吸嘴部分,并在端部设置用于抽吸气溶胶的吸嘴口2131;下壳体211的下端为敞口端,其上设置有可以拆卸的端盖217,从而便于在下壳体211内部安装的各功能零件。

  烟气传输管212沿轴向方向设置于上壳体213和下壳体211内,其上端与吸嘴口2131连接、下端与设置在下壳体211内的雾化组件214连接,从而将雾化组件214生成的气溶胶传输至吸嘴口2131处被用户吸食。烟气传输管212的外壁与上壳体213和下壳体211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存储烟油的储油腔2111。

  下壳体211内的雾化组件214包括至少部分设置于储油腔2111内的多孔陶瓷体2142,从图5中可以看出该多孔陶瓷体2142呈中孔的柱状形状,其沿径向方向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分别被配置为吸油面和雾化面;其中吸油面与储油腔2111中的烟油接触并用于从储油腔2111中吸取烟油,雾化面上设置发热元件2141,对多孔陶瓷体2142吸取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生成供吸食的气溶胶;烟油在雾化面上雾化后释放至多孔陶瓷体2142的中孔内,并通过抽吸气流将气溶胶输送至烟气传输管212,直至吸嘴口2131处被吸食。雾化组件214工作时,烟油的传递路径如图3中箭头P1所示,并由多孔陶瓷体2142吸收和传递至雾化面上雾化。

  为了对储油腔2111密封防止其漏油、以及便于雾化组件214的安装固定,在下壳体211内还设置有位于储油腔2111下方的硅胶座215,硅胶座215的横截面形状与下壳体211的横截面相适配,从而防止烟油从漏出,同时硅胶座215上设置与雾化组件214对应的固定安装结构,将雾化组件214安装固定在硅胶座215上实现稳定保持。

  端盖217上安装有两个导电柱216,用于后续在装配时与电源装置10的正、负电极连接供电,发热元件2141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电引脚2143与导电柱216连接,从而使发热元件2141在电源装置10的供电下发热,实现烟油雾化。同时,为了便于在抽吸时外部空气能进入至第一雾化器21内形成完整的气流循环,在端盖217上还设置有进气孔218。在抽吸时,外部空气从进气孔218进入第一雾化器21内,顺着多孔陶瓷体2142的中孔、并携带生成的气溶胶经烟气传输管212直至吸嘴口2131处被吸食,如图3中箭头P2所示,形成完整的气流循环。

  在又一种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的固体类基质的第一雾化器21a,其结构包括:

  内控为中空的筒状的外壳件211a,该外壳件211a沿靠近用户抽吸近端110的方向,内部依次填充有可抽吸材料212a、冷却过滤材料214a、以及吸嘴芯215a,并且在可抽吸材料212a内还设置有发热元件213a。其中,可抽吸材料212a可以为烟膏、烟草材料、烟丝等固体类基质,在被发热元件213a加热时生成可供抽吸的气溶胶,最终从吸嘴芯215a的端部逸出被吸食。

  当然,在图4所示的第一雾化器21a中,为了便于抽吸过程中的气流顺畅和供电连接,第一雾化器21a还包括设置于外壳件211a端部的端盖216a,端盖216a上设置进气孔(图中无示出)用于供抽吸进气,并且端盖216a上还设置与发热元件213a连接的两个电极柱217a;当该第一雾化器21a安装在气雾生成装置20上之后,电极柱217a分别与电源装置10的正极和负极连接,从而为发热元件213a供电。

  在以上双雾化器结构的气雾生成装置20中,基于相类似的使用场景,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可以由烟油加热型、推广或者替换成烟草/挥发性物质加热出烟的类型,并且相互可以具有不同的烟油口味,以满足电子烟的吸烟用户更加多样的吸烟体验。

  更进一步为了便于对抽吸过程的切换,在图2、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0的缺口11具有沿宽度方向相对的第一内壁111和第二内壁112;气雾生成装置20具有外壳体23,该外壳体23分别与第一内壁111和第二内壁112相对的第一侧壁231和第二侧壁232。第一内壁111与第一侧壁231之间,和/或第二内壁112与第二侧壁232之间设有沿宽度方向设置的转轴30,使得气雾生成装置20可以该转轴30为轴在缺口11内转动,进而改变气雾生成装置20与电源装置10的相对位置和状态。

  进一步,在设计上使气雾生成装置20具有与电源装置10相对的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分别参见图1和图5所示。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A时第一雾化器21与近端110相对;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B时第二雾化器22与近端120相对。

  进一步为了保持产品的美观和抽吸的便利性,在尺寸设计上使气雾生成装置20的宽度与缺口11适配、厚度与电源装置10相同、长度尺寸要大于缺口11的长度。进而在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时,气雾生成装置20沿厚度方向的表面与电源装置10平齐,并且在第一转动位置A时第一雾化器21的吸嘴部分相对电源装置10的近端110凸出,在第二转动位置B时第二雾化器22的吸嘴部分相对电源装置10的近端110凸出;在产品使用时用户通过将气雾生成装置20沿转轴30进行转动,至所需位置使对应的雾化器凸出,从而便于抽吸。以上形状和结构的设计,不仅能使气溶胶生成系统100兼容用户多种抽吸口味并进行选择和切换,同时产品具有更轻薄的体积,便于携带和保存。

  当然根据图2所示为了便于转动结构下电源装置10为气雾生成装置20的供电,电源装置10在内部设置有电芯12,同时在缺口11的第一内壁111或第二内壁112上设置有第一导电触头13和第二导电触头14。进一步气雾生成装置20内部详细结构参见图6所示,包括:

  主基板24,其作为气雾生成装置20工作控制的主电路板结构,其上沿气雾生成装置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针241和第二导电针242。其中,第一导电针241用于与第一雾化器21连接,第二导电针242用于与第二雾化器22连接。

  主基板24上设置有用于为主基板24供电的导电弹针243,该导电弹针243用于在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分别与电源装置10的第一导电触头13和第二导电触头14连接。

  进一步从图2和图6可以看出,图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导电弹针243、以及第一导电触头13和第二导电触头14的数量均为两个,并且分别设置在沿宽度方向相对的第一内壁111和第二内壁112、第一侧壁231和第二侧壁232上。一方面是基于分别需要与电源装置10的正负电极连接形成回路,另一方面配合转轴30可以使不同位置时接触稳定。

  而在其他的变形实施方式中,将用于与正极和负极连接的两个导电弹针243设置于气雾生成装置20的同一侧,同时将第一导电触头13和第二导电触头14也对应设置在与导电弹针243相对的内壁上,均能实现相同的导电连接的效果,实施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

  在主基板24上还设置有一用于辅助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与主基板24装配的安装座25,该安装座25的上具有与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的端部相适配的凹槽结构(图6可以直接看出),从而便于直接将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插入至该安装座25内固定。安装座25采用柔性的硅胶、橡胶等材质制备。

  进一步为了便于气雾生成装置20和电源装置10两者在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时固定保持,在结构上还设计有定位结构;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包括设置在气雾生成装置20的外壳体23上的第一磁性体26;电源装置10上分别设置有在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时与第一磁性体26磁性吸附的第二磁性体15和第三磁性体16。通过以上在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磁吸连接的方式,使气雾生成装置20和电源装置10两者能相对稳定保持。

  在图7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了提升在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时的磁性连接效果,第一磁性体26、第二磁性体15和第三磁性体16的数量可以均为多个,图7中采用的是偶数个,并分别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

  基于相同的目的和可替换的方式,以上磁性式的定位结构可以通过弹针和定位孔配合固定实施,将弹针和定位孔分别设置在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的外壳体23上,使其分别在转动至对应的位置时弹针能在弹性作用力下卡入对应的定位孔内实现定位和固定。

  同时,基于对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分别在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时分别能响应于用户的抽吸触发各自工作的控制要求,进一步参见图6所示。在主基板24上设置有分别用于控制第一雾化器21工作的第一气流传感器271、以及用于控制第二雾化器22工作的第二气流传感器272。第一气流传感器271和第二气流传感器272分别与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上的进气孔相对设置,用于分别感测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各自进行抽吸时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并且,对应于气流传感器触发控制各自雾化器的工作的立意,在实施中还可以增加以上实施例所描述的开关电路方式在主基板24的控制电路部分,分别通过气流传感器触发各自对应的雾化器供电,以防止误触发。

  具体,控制电路的结构可以参见图8所示,电源装置10分别通过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对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供应电能;但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的通断由MCU控制器28根据第一气流传感器271和第二气流传感器272的触发信号来控制。当第一气流传感器271感测到第一雾化器21的抽吸气流时,发送高电平信号至MCU控制器28,进而MCU控制器28控制第一三极管Q1导通,从而电源装置10向第一雾化器21输出功率,使第一雾化器21工作。同样,当第二气流传感器272感测到第二雾化器22的抽吸气流时,MCU控制器28控制第二三极管Q2导通,使第二雾化器22工作。

  或者在其他的控制方式中,可以在硬件结构上增加检测气雾生成装置20所处转动位置的位置检测硬件结构,比如在气雾生成装置20和电源装置10上分别设置霍尔传感器和磁体,霍尔传感器所处位置的磁场强度随着转动的位置而变化,通过设置合适的位置并建立位置与感测信号的关系,则可以获知气雾生成装置20所处转动位置,进而即可当处于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分别对应控制电源装置10给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供电。

  进一步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气流传感器271和第二气流传感器272在图示的装配上是位于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上,当两者间隔距离比较接近时,有可能第一气流传感器271会感测到第二雾化器22抽吸时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流动,或者相反第二气流传感器272有可能会感测到第一雾化器21抽吸时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流动,而发生误触发;因此在这一实施方式中,主基板24上还分别设置有气流隔离组件50,用于将第一雾化器21抽吸时产生的气流与第二气流传感器272隔离、以及将第二雾化器22抽吸时产生的气流与第一气流传感器271隔离,从而防止相互的误触发。具体,

  气流隔离组件50包括有两个分别用于第一气流传感器271和第二气流传感器272的气流隔离体51,具体气流隔离体51包括:

  第一气流隔离部511,用于对第一雾化器21抽吸时产生的气流与第二气流传感器272进行隔离;

  第二气流隔离部512,用于对第二雾化器22抽吸时产生的气流与第一气流传感器271进行隔离。

  同时,进一步为了促进气流传感器与对应雾化器抽吸气流的准确感测,气流隔离组件50还添加有气流引导的功能结构。具体参见图6和图9,气流引导的结构包括:

  第一气流引导体521,用于将第一雾化器21抽吸的气流导引至第一气流传感器271被感测;

  第二气流引导体522,用于将第二雾化器22抽吸的气流导引至第二气流传感器272被感测。

  进一步参见图9,为了便于生产和制备,将第一气流隔离部511和第一气流引导体521合并制备成为一体结构。其中,第一气流隔离部511的形状和设计思路上,一方面能对第一雾化器21进气口的气流进行遮挡、防止气体流向第二气流传感器272;另一方面其形成有容纳腔5111,该容纳腔5111将第一气流传感器271容纳在其中,防止第一气流传感器271被第二雾化器22的气流干扰。第一气流引导体521具有一个第一气流引导通道5211,其一端与第一气流传感器27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雾化器21的进气口连接,从而形成气流引导的功能。

  第二气流隔离部512与第二气流引导体522在图9中采用相同的一体方式进行制备,不再重复描述。

  为了便于抽吸过程中,外界大气进入气雾生成装置20内,在设计和制备时,将转轴30与外壳体23、以及导电弹针243与外壳体23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从而用于进气。

  在一种产品设计中,基于用户不同抽吸体验的需求,可以将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配置成具有不同的烟草/烟油性质、物质成分或口味,而气雾生成装置20两端在识别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的结构上通常是相同的,即产品设计和生产中第一雾化器21和第二雾化器22的位置可以互换,结构上均能兼容。但比如在烟油粘度、口味、物质成分等不同进而需要以不同的工作功率、工作温度进行工作控制时,则需要进行识别。

  基于以上情形,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第一雾化器21的发热元件2141的阻值与第二雾化器22不同,具有一定的阻值差异。对应在主基板23上设置用于测量所连接雾化器的阻值大小(阻值的检测的详细内容及实施可以参见201610156080.9号专利说明书),从而辨别雾化器的类型。同时,在控制方式上将发热元件的阻值大小与雾化器的产品信息和/或工作相关的物理量参数形成相关关系,并存储于MCU控制器28中;从而MCU控制器28即可通过阻值的识别来对应对雾化器的工作进行准确控制。

  当然,基于产品的控制和使用的需求,雾化器的产品信息可以包括存储的烟油的口味、烟油粘度、烟油成分、生产日期、烟雾量、工作温度、工作功率或发热元件参数中的至少一种。工作相关的物理量参数可以包括功率、功率占空比、电压、电流或频率中的至少一种。

  基于本实用新型对于气溶胶生成系统产品使用的卫生保持的立意,气溶胶生成系统100b还包括盖帽60b,如图10所示,用户在不需要抽吸时,对第一雾化器21b或者第二雾化器22b相对于电源装置10b的近端110b凸出的部分进行收容,从而有利于保持卫生。当然,基于产品美观设计,当盖上该盖帽60b之后,气溶胶生成系统100b整体呈大致为扁平的长方体的形状。

  基于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更加便利和稳定的立意,又一实施例提出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结构参见图11至图13所示;其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不同在于采用滑动结构的定位套30c实现在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时,对气雾生成装置20c实现稳定保持。具体如图12所示,定位套30c呈沿电源装置10c长度方向延伸的套筒形状,并套设在电源装置10c外;在实施中,定位套30c可沿电源装置10c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因而可以在需要对气雾生成装置20c进行定位保持时,将定位套30c朝气雾生成装置20c移动,至将气雾生成装置20c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住以限制气雾生成装置20c与电源装置10c的相对转动,如图13所示,则此时气雾生成装置20c被定位套30c固定,从而便于在第一转动位置A和第二转动位置B下的稳定保持,便于用户抽吸。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气溶胶生成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