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运输技术 > 微观结构> 致动器及其制备方法、操作方法、可移动装置独创技术55529字

致动器及其制备方法、操作方法、可移动装置

2020-11-02 09:15:12

  致动器及其制备方法、操作方法、可移动装置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致动器及其制备方法、操作方法、可移动装置。背景技术

  致动器是一种在驱动下可进行运动从而产生驱动(推动或拉动)作用的器件,例如可以与其他功能器件结合。致动器可以根据控制指令将负载于其上的功能器件按照预定方向或路径驱动,从而将功能器件运输到预定位置。通常来说,致动器包括利用电、磁或者机械结构的驱动元件来进行驱动。这些驱动元件通常安装在致动器内部,并具有一定的构造。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包括光致变形层和第一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并照射到所述光致变形层上;所述光致变形层在所述第一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还包括第二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二侧,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二光并照射到所述光致变形层上,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彼此相对。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器件,所述第三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可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三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发生变形的所述光致变形层在所述第二波长的第三光的照射下发生第二变形,所述第一波长不同于所述第二波长,所述第一变形和所述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还包括第二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和至少一个第四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四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二侧,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二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所述第四发光器件可发 出第二波长的第四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彼此相对。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器件和多个第三发光器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和第四发光器件;在平行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交叉布置,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四发光器件交错布置。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中,在垂直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层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四发光器件彼此重叠,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彼此重叠。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五发光器件,所述第五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二侧,可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五光并照射到所述光致变形层上,所述光致变形层在所述第二波长的第五光的照射下发生第二变形,所述第一波长不同于所述第二波长,所述第一变形和所述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彼此相对。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还包括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六发光器件和至少一个第七发光器件;所述第六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二侧,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六光并照射到所述光致变形层上,所述第七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可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七光并照射到所述光致变形层上;在垂直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层面的方向上,所述第六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七发光器件彼此重叠。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中,所述光致变形层的材料包括:偶氮苯、三苯基甲烷衍生物、含肉桂酸基团的共聚物、苯并螺吡楠或聚乙烯聚合物。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或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的发光器件为发光二极管器件,所述发光二极管器件包括柔性衬底。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器件还包括柔性封装层,且通过所述柔性封装层贴附在所述光致变形层的表面。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中,所述第一波长短于所述第 二波长。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中,所述第一波长为蓝光波长或紫外光波长,所述第二波长为红外光波长。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的致动器以驱动所述可移动装置。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至少控制所述致动器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状态,从而控制所述致动器进行驱动。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装置还包括图像传感器,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于拍摄所述可移动装置的外部环境。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致动器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光致变形层;在所述光致变形层上设置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且将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其中,第一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所述光致变形层在所述第一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另一发光器件;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另一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或第二侧;其中,所述另一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二光,所述光致变形层在所述第二光的照射下发生第二变形,所述第一波长不同于所述第二波长,所述第一变形和所述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彼此相对。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光致变形层包括偶氮苯;形成所述光致变形层包括:将偶氮苯单体溶于溶剂;在基底上形成偶氮苯单体层;将所述偶氮苯单体层与偶氮苯交联剂接触以使所述偶氮苯单体层中的偶氮苯交联。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中,采用喷墨打印法在所述基底上形成所述偶氮苯单体层,并采用喷墨打印法在所述偶氮苯单体层上喷洒所述偶氮苯交联剂。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述任一的致动器的操作方法,包括:控制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使所述光致变形层发生第一变形;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发光器件停止发光,使所述光 致变形层发生第二变形,第一变形和第二变形相反。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方法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另一发光器件,所述另一发光器件结合于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或第二侧;所述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彼此相对;所述操作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另一发光器件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二光,使所述光致变形层发生第二变形,所述第一波长不同于所述第二波长,所述第一变形和所述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一;

  图1B为图1A中的致动器的形变过程示意图;

  图1C为图1A中的致动器的平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二;

  图2B为图2A中的致动器的形变过程示意图;

  图3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三;

  图3B为图3A中的致动器的形变过程示意图;

  图4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示截面意图四;

  图4B为图4A中的致动器的形变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五;

  图6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六;

  图6B为图6A中的致动器的形变过程示意图;

  图7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七;

  图7B为图7A中的致动器的形变过程示意图;

  图8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八;

  图8B为图8A中的致动器的形变过程示意图;

  图9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九;

  图9B为图9A中的致动器的形变过程示意图;

  图10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十;

  图10B为图10A中的致动器的形变过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十一;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制备流程图;

  图1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光致变形层的制备流程图;

  图1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1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致动器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目前,致动器通常包括利用电、磁或者机械结构的驱动元件来进行驱动。这些驱动元件通常安装在致动器内部,并具有一定的构造。这些构造往往体积较大,使得致动器无法进行微型化设计,因此无法应用于例如医疗、探伤等领域中的微型机器人,并且致动器往往也难以产生微运动,即无法在微小空间内运动或者无法进行微小距离运动等。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包括光致变形层和第一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第一发光器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光 致变形层在第一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装置,包括上述致动器以驱动可移动装置产生移动。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致动器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光致变形层;在光致变形层上设置第一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且将第一发光器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光致变形层在第一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述致动器的操作方法,包括:控制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使光致变形层发生第一变形;控制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发光器件停止发光,使光致变形层发生第二变形,第一变形和第二变形相反。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致动器及其制备方法、操作方法、可移动装置进行说明。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致动器,图1A为该致动器的截面示意图,图1C为该致动器的平面示意图,其中图1A是沿图1C中的线A-A剖切得到的。如图1A所示,致动器100包括光致变形层101和第一驱动单元102。第一驱动单元10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1021,第一发光器件1021结合于光致变形层101的第一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101的上侧),第一发光器件1021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101上,即照射到光致变形层101的第一侧上,光致变形层101在第一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这使得致动器100整体也随着光致变形层101发生第一变形,从而该第一变形可以用于产生驱动作用。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器件,每个第一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光器件可以是相同规格的。例如几何大小(长、宽、高)相同;例如,物理规格(发光强度、发光时间)相同等。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光器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一发光器件是不同规格的。例如几何大小(长、宽、高)不同;例如,物理规格(发光强度、发光时间)不同等。

  例如,光致变形层的剖面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梯形、弧形等。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发光器件1021停止照射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时,光致变形层101不再被光照射从而发生第二变形,该第二变形与第一变形的变形方向(至少部分地在垂直于光致变形层的方向上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光致变形层101可以通过第二变形恢复到发生第一变形之前的原状(初始状态),使得致动器100整体也随着光致变形层101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从而该第二变形也可以用于产生驱动作用。

  图1B示出了致动器100的形变过程。例如,如图1B所示,致动器100在无光照射下不产生变形,为平直状态。当第一发光器件102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101时,致动器100向第一光照射的一侧产生第一变形,即产生如图所示的向上变形。当第一发光器件1021停止发光时,致动器100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第一驱动单元之外,致动器还包括第二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二侧(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彼此相对),第二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二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该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可以产生双侧变形。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器件,每个第二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二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可以是相同规格的。例如几何大小(长、宽、高)相同;例如,物理规格(发光强度、发光时间)相同等。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发光器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二发光器件是不同规格的。例如几何大小(长、宽、高)不同;例如,物理规格(发光强度、发光时间)不同等。

  例如,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可以是相同规格的,也可以是不同规格的。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在垂直于光致变形层的方向上至少是部分重叠的。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在垂直于光致变形层的方向上是不重叠的。

  例如,如图2A所示,致动器200包括光致变形层201、第一驱动单元202和第二驱动单元203。第一驱动单元202和第二驱动单元203夹着光致变形层201且彼此相对。第一驱动单元20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2021,第一发光器件2021结合于光致变形层201的第一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201的上侧),第一发光器件2021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201的第一侧上,光致变形层201在第一发光器件2021的第一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例如在图2A示出的实施例中为向上的变形。第二驱动单元20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2031,第二发光器件2031结合于光致变形层201的第二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201的下侧),与第一发光元件2021相对,第二发光器件2031也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二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201的第二侧上,光致变形层201在第二发光器件2031的第二光的照射下可发生另一变形,该变形方向与第一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在图2A示出的实施例中为向下的变形。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200可随着光致变形层201产生双侧变形。

  图2B示出了致动器200的形变过程。例如,如图2B所示,致动器200在无光照射下不产生变形,为平直状态。当第一发光器件202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201时,致动器100向第一光照射的一侧产生变形,即产生如图所示的向上变形。当第一发光器件1021停止发光时,致动器200恢复原状。即呈现平直状态。当第二发光器件203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二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201时,致动器200向第二光照射的一侧产生变形,即产生如图所示的向下变形。当第二发光器件2031停止发光时,致动器200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由此,致动器200可以产生双侧变形,使致动器200的运动方式多元化,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使得驱动作用相对于致动器200的延伸方向(图中的水平方向)是对称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除了包括第一发光器件之外,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器件,第三发光器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可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三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第一波长和第二波长不同,发生变形的光致变形层在第二波长的第三光的照射下发生第二变形,第一变形和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该实施例中,发生变形的光致变形层在第二波长的第三光的照射下可恢复原状或加快恢复原状。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三发光器件,每个第三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三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三发光器件可以是相同规格的。例如几何大小(长、宽、高)相同;例如,物理规格(发光强度、发光时间)相同等。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三发光器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三发光器件是不同规格的。例如几何大小(长、宽、高)不同;例如,物理规格(发光强度、发光时间)不同等。

  例如,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可以是相同规格的,也可以是不同规格的。

  例如,如图3A所示,致动器300包括光致变形层301和第一驱动单元302。第一驱动单元30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3021和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器件3022,第一发光器件3021和第三发光器件3022彼此并列设置。第一发光器件3021结合于光致变形层301的第一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301的上侧),第一发光器件3021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301的第一侧上,光致变形层301在第一发光器件3021的第一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第三发光器件3022结合于光致变形层301的第一侧,可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301的第一侧上。由于点光源或线光源等光照的分散性,虽然第一发光器件3021和第三发光器件3022设置在光致变形层301的不同位置,但是第一发光器件3021和第三发光器件3022发出的光可以照射到光致变形层301基本相同的位置,或第一发光器件3021和第三发光器件3022的光照射区域大部分重叠;或者,在至少一个示例中,可以使得第一发光器件3021和第三发光器件3022相对于光致变形层301的第一侧表面略微倾斜,从而使得二者的光照射区域彼此重叠。此时,发生第一变形的光致变形层301在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二变形,第一变形和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发生变形的光致变形层301在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的逆变形,从而光致变形层301可恢复原状,从而产生驱动作用。例如,本实施例中,发生变形的致动器300可在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的照射下可加快恢复原状,从而提高致动器300的变形速度。

  图3B示出了致动器300的形变过程。例如,如图3B所示,致动器300 在无光照射下不产生变形,为平直状态。当第一发光器件302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301的第一侧时,致动器300向第一光照射的一侧产生变形,即产生如图所示的向上变形。当第一发光器件4021停止发光,并且第三发光器件3022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301的第一侧时,致动器300产生第二变形,该第二变形与第一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可以使致动器300从第一变形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从而产生驱动作用。例如,该实施例中,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相比于无光照射可加速致动器300恢复原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器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和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器件,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和至少一个第四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四发光器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二侧(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彼此相对),第二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二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第四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二波长的第四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四发光器件,每个第四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二波长的第四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上。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四发光器件可以是相同规格的。例如几何大小(长、宽、高)相同;例如,物理规格(发光强度、发光时间)相同等。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四发光器件中的至少部分第四发光器件是不同规格的。例如几何大小(长、宽、高)不同;例如,物理规格(发光强度、发光时间)不同等。

  例如,第二发光器件和第四发光器件可以是相同规格的,也可以是不同规格的。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发光器件和第四发光器件在垂直于光致变形层的方向上至少是部分重叠的。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发光器件和第四发光器件在垂直于光致变形层的方向上是不重叠的。

  例如,如图4A所示,致动器400包括光致变形层401、第一驱动单元402和第二驱动单元403。第一驱动单元402和第二驱动单元403夹着光致变形层401且彼此相对。

  第一驱动单元40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4021和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器件4022。第一发光器件4021和第三发光器件4022结合于光致变形层401的第一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401的上侧),第一发光器件4021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401上,光致变形层401在第一发光器件3021的第一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第三发光器件4022可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401上;发生变形的光致变形层401在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的照射下发生第二变形,第一变形和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

  第二驱动单元40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4031和至少一个第四发光器件4032,第二发光器件4031和第四发光器件4032结合于光致变形层401的第二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401的下侧),第二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二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401上,光致变形层401在第一波长λ1的第二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三变形。第四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四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401上,发生变形的光致变形层401在第二波长λ2的第四光的照射下发生第四变形,第四变形和第三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

  该实施例中,致动器400的光致变形层401可以分别在第一驱动单元402和第二驱动单元403的驱动下,进行相反的变形,从而产生驱动作用,并且致动器400在变形后可较快恢复原状。

  图4B示出了致动器400的形变过程。例如,如图4B所示,致动器400在无光照射下不产生变形,为平直状态。

  当第一发光器件402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401时,致动器400向第一光照射的一侧产生第一变形,即产生如图所示的向上变形。当第一发光器件4021停止发光,并且第三发光器件4022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401时,致动器400产生第二变形,该第二变形与第一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可以使致动器400从第一变形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

  当第三发光器件403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三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401时,致动器400向第三光照射的一侧产生第三变形,即如图所示的向下变形。当第三发光器件4031停止发光,并且第四发光器件4032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四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401时,致动器400产生第四变形,该 第四变形与第三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可以使致动器400从第三变形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这样还可以使得所产生的驱动作用相对于致动器400的延伸方向(图中的水平方向)是对称的。

  在至少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致动器500的第一驱动单元502包括的第一发光器件5021和第三发光器件5022可以倾斜设置,使得第一发光器件5021和第三发光器件5022发出的光可以基本照射到光致变形层501的相同部位,以加速变形的致动器500的恢复过程。又例如,第二驱动单元503包括的第二发光器件5031和第四发光器件5032也可以倾斜设置,使得第二发光器件5031和第四发光器件5032发出的光可以基本照射到光致变形层501的相同部位,以加速变形的致动器500的恢复过程。

  上述示例中,致动器500的变形过程与致动器400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器件和多个第三发光器件,第二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和第四发光器件;在平行于光致变形层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交错布置,第二发光器件和第四发光器件交错布置。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在致动器600中,第一驱动单元602包括交错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6021和多个第三发光器件6022,第二驱动单元603包括交错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6031和第四发光器件6032。在垂直于光致变形层601的层面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器件6021和第二发光器件6031彼此重叠,第三发光器件6022和第四发光器件6032彼此重叠。该实施例中,致动器600可以随着光致变形层601进行多个子运动,从而产生类似于鞭毛蠕动的运动状态。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交错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6021和多个第三发光器件6022是均匀分布的。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交错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6031和多个第四发光器件6032是均匀分布的。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6021和第三发光器件6022的间距与相邻的第二发光器件6031和第四发光器件6032的间距相同。

  图6B示出了致动器600的形变过程。例如,如图6B所示,致动器600在无光照射下不产生变形,为平直状态。例如,在第一驱动单元602的多个 第一发光器件602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时,致动器600例如可以产生图6B中上方示出的“第一波浪形”变形。在第一发光器件6021停止发光,并且第一驱动单元602的多个第三发光器件6022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时,致动器600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例如,在第二驱动单元603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603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二光时,致动器600例如可以产生图6B中下方示出的“第二波浪形”变形,“第二波浪形”与“第一波浪形”的形状相反。在第二发光器件6031停止发光,并且第二驱动单元603的多个第四发光器件6032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四光时,致动器600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由此产生驱动作用。此时,致动器600可以产生类似于鞭毛蠕动的运动状态。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在致动器700中,第一驱动单元702包括交错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7021和多个第三发光器件7022,第二驱动单元703包括交错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7031和多个第四发光器件7032。在垂直于光致变形层701的层面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器件7021和第四发光器件7032彼此重叠,第三发光器件7022和第二发光器件7031彼此重叠。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交错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7021和多个第三发光器件7022是均匀分布的。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交错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7031和多个第四发光器件7032是均匀分布的。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发光器件7021和第三发光器件7022的间距与相邻的第二发光器件7031和第四发光器件7032的间距相同。

  图7B示出了致动器700的形变过程。例如,如图7B所示,致动器700在无光照射下不产生变形,为平直状态。例如,在第一驱动单元702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702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且第二驱动单元703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703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二光时,致动器700例如可以产生如图7B所示的“第三波浪形”变形。在第一发光器件7021和第二发光器件7031停止发光,并且第一驱动单元702的多个第三发光器件7022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三光,以及第二驱动单元703的多个第四发光器件7032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四光时,致动器600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由此产生驱动作用。

  该实施例中,致动器700也可以产生类似于鞭毛蠕动的运动状态。另外,在致动器700中,相对设置的发光器件可以分别发出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的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701的基本相同的部位上,因此该设置可以使发光器件更灵敏的控制光致变形层701的变形,进而更灵敏的控制致动器700的运动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发不同光的发光器件。例如,如图8A所示,在致动器800中,第一驱动单元80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8021和至少一个第五发光器件8025。第一发光器件8021结合于光致变形层801的第一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801的上侧),第一发光器件8021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801的第一侧上,第五发光器件8025结合于光致变形层801的第二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801的下侧),可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五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801的第二侧上。

  如图8B所示,光致变形层801在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的照射下发生第一变形,即图中示出的向上变形。光致变形层801在第二波长λ2的第五光的照射下发生第二变形,第一变形和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发生了第一变形的光致变形层801在第二波长λ2的第五光的照射下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由此产生驱动作用。在致动器800中,相对设置的发光器件可以分别发出第一波长λ1和第二波长λ2的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801的基本相同的部位上,因此该设置可以使发光器件更灵敏的控制光致变形层801的变形,进而更灵敏的控制致动器800的运动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A所示,在致动器900中,第一驱动单元902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器件9021和多个第五发光器件9025。多个第一发光器件9021结合于光致变形层901的第一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901的上侧),第一发光器件9021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901的第一侧上,多个第五发光器件9025结合于光致变形层901的第二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901的下侧),第五发光器件9025可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五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901的第二侧上。例如,在垂直于光致变形层901的层面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器件9021和第五发光器件9025彼此重叠。

  如图9B所示,致动器900在多个第一发光器件9021发出的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的情况下发生多个第一子变形,形成如图9B所示的“第四波浪形” 变形,致动器900在多个第五发光器件9025发出的第二波长λ2的第五光的情况下发生多个第二子变形,第一子变形和第二子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发生了“第四波浪形”变形的致动器900在第二波长λ2的第五光的照射下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由此产生驱动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示,致动器1000包括光致变形层1001、第一驱动单元1002和第二驱动单元1003。第一驱动单元1002和第二驱动单元1003沿着光致变形层1001的延伸方向(图中的水平方向)彼此并列设置。

  第一驱动单元100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器件10021和至少一个第五发光器件10025。第一发光器件10021结合于光致变形层1001的第一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1001的上侧),第一发光器件10021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1001的第一侧上,多个第五发光器件10025结合于光致变形层1001的第二侧(图中示出为光致变形层1001的下侧),第五发光器件10025可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五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1001的第二侧上。

  第二驱动单元1003包括至少一个第六发光器件10036和至少一个第七发光器件10037。第六发光器件10036结合于光致变形层1001的第二侧,可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六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1001的第二侧上,第七发光器件10037结合于光致变形层1001的第一侧,可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七光并照射到光致变形层1001的第一侧上。例如,在垂直于光致变形层1001的层面的方向上,第六发光器件10036和第七发光器件10037彼此重叠。

  如图10B所示,致动器1000在第一发光器件10021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一光,并且第六发光器件10036发出第一波长λ1的第六光的情况下发生第一变形,形成如图10B所示的“第五波浪形”变形,致动器1000在第五发光器件10025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五光,并且第七发光器件10037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第七光的情况下发生第二变形,第一变形和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发生了“第五波浪形”变形的致动器1000在第二波长λ2的第五光以及第七光的照射下恢复原状,呈现平直状态,由此产生驱动作用。

  例如,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光致变形层的材料包括偶氮苯、三苯基甲烷衍生物、含肉桂酸基团的共聚物、苯并螺吡楠或聚乙烯聚合物等,或这些材料的组合。这些材料在不同的光照下会产生不同的形变,进而达到光致变形的效果。

  例如,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波长不同于第二波长,例如第一波长短于第二波长;并且,第一波长和第二波长可以是某个具体的波长值,也可以为波长范围。例如,第一波长为蓝光波长或紫外光波长,第二波长为红外光波长。此时,光致变形层可以分别在第一波长的光以及第二波长的光的照射下进行变形与恢复。

  例如,一些含有偶氮苯的光致变形材料在例如蓝光波长或紫外光波长的光的照射下,偶氮苯发生顺反异构,因此被照射的材料表面会产生收缩,从而材料会向光照的一侧产生弯曲变形;该变形了的材料在例如无光或者红外光波长的光的照射下,偶氮苯发生逆反应,此时,收缩的材料表面会产生膨胀,因此弯曲变形会恢复原状。

  例如,一些含有三苯基甲烷衍生物的光致变形材料在例如紫外光波长的光的照射下会产生膨胀,从而材料产生变形;在撤去紫外光波长的光的照射后,该膨胀会恢复,从而材料恢复原状。

  例如,一些含有肉桂酸基团的共聚物在波长大于260nm的光的照射下,其交联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材料整体发生变形,反之,在波长小于260nm的光的照射下,其交联结构会恢复到初始形态,进而材料整体恢复原状。

  例如,一些含有苯并螺吡楠的光致变形材料在例如紫外光波长的光的照射下会产生伸展,从而材料产生变形;在撤去紫外光波长的光的照射后,该伸展会恢复,从而材料恢复原状。

  例如,一些含有聚乙烯聚合物的光致变形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性,在例如紫外光波长的光的照射下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在撤去紫外光波长的光的照射后,光致变形材料恢复原状。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光致变形层的材料不局限于上述示例,也可以包括其他光致变形材料,并且根据不同材料的不同变形原理,第一波长与第二波长也可以选取其他范围的波长,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和/或第二驱动单元所包括的发光器件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器件,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或者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器件、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器件、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等。例如,该发光二极管器件包括柔性衬底,例如OLED直接制备在该柔性衬底上,该无机LED可以通过转印方法等贴附安装在该柔性衬底上。例如,柔性衬底的材料为透明材料,例如包括聚酰 亚胺、聚碳酸脂、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等有机材料。例如,该发光二极管器件还包括柔性封装层,且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柔性封装层贴附在光致变形层的表面。例如,柔性封装层的材料也为透明材料,例如包括SiN X,SiCN等无机材料,或者聚酰亚胺、聚碳酸脂、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等有机材料。由此,该发光二极管器件整体具有柔性,可以更好的匹配光致变形层的变形。

  例如,将具有上述结构的发光二极管器件体现在如图8A所示的致动器800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11所示,第一驱动单元802的第一发光器件8021包括柔性衬底8020以及柔性封装层8120,第一发光器件8021通过柔性封装层8120贴附在光致变形层801的第一侧。第一驱动单元803的第二发光器件8031包括柔性衬底8030以及柔性封装层8130,第二发光器件8031通过柔性封装层8130贴附在光致变形层801的第二侧。因此,致动器800整体上具有柔性,使致动器800的运动更灵活。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包括与光致变形层结合的发光器件,该致动器利用发光器件发光与否或发出不同的光来控制光致变形层的变形状态,产生驱动作用,实现致动器的运动。该发光器件具有柔性且尺寸微小,可实现致动器的微型化,还可以更灵活地控制致动器的运动状态,实现致动器的微运动,例如,致动器可以在微小空间内运动或者进行微小距离运动。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装置,如图12所示,可移动装置20包括至少一个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图中示出为致动器100)以驱动可移动装置20。可移动装置20可以在致动器100的驱动下进行移动。

  例如,可移动装置2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1,控制器20至少可以控制致动器100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状态,从而控制致动器100进行驱动。例如,当致动器100中存在其他发光器件,例如存在第二发光器件或/和第三发光器件或/和第四发光器件等时,控制器21例如还可以控制这些发光器件的发光状态,从而灵活控制可移动装置20的移动。

  例如,发光状态包括每个发光器件是否发光、发光的强度、发光的时间、发光的顺序等。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1可以是任何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程序执行能力的控制单元,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单片机等。例如,控制器21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存 储可移动装置20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发光器件的控制程序等。例如,该存储单元可以为任意形式的存储介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等,例如半导体存储器或磁性介质存储器等。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装置20还包括图像传感器22,图像传感器22用于拍摄可移动装置20的外部环境。例如,在可移动装置20运动的过程中,图像传感器22可用于拍摄可移动装置20在运动过程中周边环境。例如,图像传感器22可以为CCD图像传感器、CMOS图像传感器或者CIS图像传感器等任意形式的传感器,可以工作于可见光波段内或者红外光波段内,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装置20还包括信息传输单元23,信息传输单元23可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信息,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和/或指令等,且信息传输单元23可与控制器21信号连接。例如,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对控制器21输入指令,以控制可移动装置20的运动状态。例如,信息传输单元23还与图像传感器22信号连接,从而可以实时传输图像传感器22所拍摄到的图像,该图像可以被接收端接收,从而方便用户进行监控。例如,信息传输单元23可以基于WIFI、蓝牙、ZigBee、2G/3G/4G/5G移动通信等各种无线通信标准的通信单元。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装置20还包括电源24,电源24至少为致动器100供电,例如,电源24还可以为图像传感器22以及信息传输单元23供电。例如,电源24可以为一次电池或可充电电池等。

  需要注意的是,图12仅示例性示出可移动装置20包括控制器21、图像传感器22、信息传输单元23以及电源24等结构。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移动装置20所包括的上述部件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在可移动装置20的不同位置,或者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其他功能部件,例如用于发出拍摄图像用的光的光源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装置20可用于医疗器械领域,由于其可微型化,因此可以作为可进入人体内部进行监测与治疗的微型机器人。例如,可移动装置20可从人体血管进入人体内部,并利用图像传感器22获取人体内部图像,从而为医疗诊断提供参考数据。又例如,可移动装置20可搭载药物进入人体内部,并将药物释放到病灶部位,从而实现治疗等。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致动器的制备方法,如图13所示,该制 备方法包括步骤S101和步骤S102。

  步骤S101:提供光致变形层。

  例如,光致变形层可以是购买的,也可以是自制的。例如,以光致变形层包括偶氮苯为例,对制备光致变形层进行详细介绍。

  例如,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4所示,形成包括偶氮苯的光致变形层包括步骤S1011-步骤S1013。

  步骤S1011:将偶氮苯单体溶于溶剂。

  例如,本示例采用的偶氮苯单体的分子式如下:

\

  例如,本示例采用的溶剂为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例如采用环己酮、丙酮、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

  本示例中,偶氮苯单体溶于有机溶剂的比例可以根据偶氮苯单体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性以及偶氮苯单体所要形成的厚度等进行选择,本示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S1012:在基底上形成偶氮苯单体层。

  例如,将偶氮苯单体溶于溶剂后,可以采用喷墨打印法在基底上形成偶氮苯单体层。

  本示例中,偶氮苯单体层的形成厚度可以根据变形需求等进行选择,本示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S1013:将偶氮苯单体层与偶氮苯交联剂接触以使偶氮苯单体层中的偶氮苯交联。

  例如,本示例采用的交联剂分子式如下:

\

  例如,交联剂也溶于溶剂后进行使用,例如交联剂溶于与偶氮苯相同的有机溶剂中。例如,偶氮苯交联剂溶于有机溶剂中的摩尔含量为偶氮苯溶于有机溶剂中的摩尔含量的约二倍,从而使得偶氮苯单体层中的偶氮苯可以充分交联。

  例如,可以采用喷墨打印法在偶氮苯单体层上喷洒偶氮苯交联剂,以将偶氮苯单体层与偶氮苯交联剂接触,使得偶氮苯单体层中的偶氮苯交联。

  例如,在偶氮苯交联完成后,可以通过加热等方式将交联的偶氮苯材料固化,以形成光致变形层。

  步骤S102:在光致变形层上设置第一驱动单元。

  例如,首先形成第一驱动单元,然后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光致变形层上。

  下面,以第一驱动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器件,且第一发光器件为有机发光器件为例,对第一驱动单元的形成方法进行介绍。

  例如,形成第一发光器件包括形成发光结构以及控制发光结构发光的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例如包括具有开关功能的薄膜晶体管。例如,形成发光结构包括形成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形成薄膜晶体管包括形成栅极、有源层、源漏电极等功能层。

  例如,可以在柔性衬底上采用构图工艺依次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有源层以及源漏电极等功能层。例如,柔性衬底可以采用具有柔性的透明材料形成,例如采用聚酰亚胺、聚碳酸脂、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等有机材料形成。例如,一次构图工艺包括光刻胶的形成、曝光、显影以及刻蚀等工序。

  例如,在薄膜晶体管形成后,依次形成发光结构的第一电极、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例如,第一电极采用Al、Ni、Co等金属材料形成。例如,可以采用溅射或者蒸镀等方式形成第一电极。然后,在第一电极上采用蒸镀或者喷墨打印的方法形成发光层。该发光层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为可发出特定颜色光的材料。例如,本示例中,发光层选择为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的材料。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形成发光层前后还可以形成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传输层(EHL)、电子注入层(EIL)的一种或多种,以增强发光效果。例如,在发光层形成后,可以采用蒸镀或者溅射等方法形成形成第二电极,第二电极例如采用Ag、Mg等金属或其合金,或者IZO等金属氧化物形成。

  例如,在第一发光器件形成后,采用沉积等方法利用透明的柔性封装材料对第一发光器件进行封装,以形成柔性封装层。例如,该封装材料包括SiNX,SiCN等无机材料,或者聚酰亚胺、聚碳酸脂、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等有机材料。

  例如,在封装完成后,使用粘结剂,将第一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柔性封 装层贴附在光致变形层的表面。例如,将第一发光器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

  例如,在封装完成后,通过机械结构,例如卡合结构、插接结构等,将第一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柔性封装层固定到光致变形层的表面。例如,将第一发光器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

  该示例中,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第一侧的第一发光器件可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并且光致变形层在第一光的照射下可发生第一变形。由此形成如图1A所示的致动器。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另一发光器件,例如,可以采用与第一发光器件基本相同的方法形成另一发光器件,然后将另一发光器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或第二侧。

  例如,另一发光器件形成为可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二光,光致变形层在第二光的照射下发生第二变形,第一变形和第二变形的变形方向相反。例如,在第二波长的第二光的照射下,发生第一变形的致动器可恢复原状。由此形成如图2A的致动器(另一发光二极管器件贴附在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的情况),或者形成如图8A所示的致动器(另一发光二极管器件贴附在光致变形层的第二侧的情况)。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还可以形成更多个发光器件,这些发光器件同样可以采用上述方法形成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或第二侧。例如,位于光致变形层同一侧的多个发光器件可以在同一柔性衬底上采用同一次制备工艺形成,并采用同一封装层封装,以简化制备工艺。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致动器的操作方法,如图15所示,该操作方法包括步骤S201-步骤S202:

  步骤S201:控制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光。

  在上述控制下,光致变形层可以发生第一变形。

  步骤S202:控制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发光器件停止发光。

  在上述控制下,光致变形层可以发生第二变形,第一变形和第二变形相反。例如,发生第一变形的光致变形层无光照射的情况下可恢复原状。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另一发光器件,另一发光器件结合于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或第二侧(光致变形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彼 此相对),此时致动器的操作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203。

  步骤S203:控制另一发光器件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二光。

  在上述控制下,光致变形层可以加快发生第二变形。例如,发生第一变形的光致变形层可以在第二波长的第二光的照射下可以快速恢复原状,从而提高致动器的运动速度。

  例如,在光致变形层的两侧分别包括多个发光器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性控制这些发光器件的发光状态,使光致变形层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形,从而灵活控制光致变形层的变形形态,进而实现灵活控制致动器的运动状态。

  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致动器及其制备方法、操作方法、可移动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