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运输技术 > 涂覆液体> 一种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装置和涂胶工艺独创技术54674字

一种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装置和涂胶工艺

2021-04-01 11:19:19

一种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装置和涂胶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自动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传感器是将信号或数据进行编制、转换为可用以通讯、传输和存储的信号形式的设备。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外壳、位于传感器外壳上下两端内的两个轴承、穿设在两个轴承内的一根转轴和套设在转轴上的轴套,在生产过程中,先将传感器外壳输送进料,将传感器外壳的正面内圈进行涂胶,同时将正面的轴承输送进料,并将正面的轴承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再将转轴输送进料并将转轴插设置轴承上,正面组装完成后将传感器外壳旋转180°进行翻面,翻面后在传感器外壳的反面内圈进行涂胶,将反面的轴承输送进料并套设在转轴上,再将轴承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反面内圈上,然后将轴套输送进料并在轴套内圈进行涂胶,最后将轴套套设在转轴上完成生产,后续转轴通过轴套与其他部件连接。

  目前的设备在传感器自动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在传感器外壳输送进料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传感器外壳多个堆叠输送的情况,这样会使输送进料的传感器外壳过高,导致位于上方的传感器外壳掉落损坏并且无法进行后的生产,同时目前在传感器外壳进料输送过程中,大多都是通过机械手将一个个传感器外壳进行转移输送,这样通过机械手来回转移不仅费时费力,并且还容易出现报警,影响传感器外壳输送进料效率;(二)在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过程中,现有的设备是将两个分开进行,先将轴承进行组装再将转轴装入至轴承内,这样通过分开进行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并且将轴承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内圈时,再将转轴插入容易影响轴承在传感器外壳内的位置,影响组装精度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组装质量;(三)在转轴进料过程中,大多都是通过转轴震动盘与机械手相配合,将转轴转移至轴承上方,通过机械手将转轴插入至轴承内,这样在生产过程不仅占用设备空间,并且仅仅只是通过机械手控制影响定位精度同时也不便于将转轴良好的组装至轴承内,影响两者的组装质量;(四)在轴套进料组装过程中,目前的设备直接将轴套放置在模具内进行涂胶,这样容易使轴套外圈在旋转时与模具进行摩擦,使轴套外圈有多处划痕影响轴套美观,并且在轴套旋转涂胶过程中,容易使轴套造成卡顿,影响涂胶的均匀度,从而最终影响轴套与转轴的连接效果,影响整体产品质量。

  尤其在传感器外壳内圈进行涂胶过程中,现有的设备是将涂胶装置设置在输送轨道的上方,当传感器外壳输送至涂胶位置,通过涂胶装置进行涂胶,这样的涂胶方式无法将传感器外壳进行很好的限位,造成传感器外壳涂胶不稳定,并且在涂胶过程中容易造成传感器外壳移动,会使涂胶位置不精确,并且也容易使传感器外壳内圈涂胶均匀,影响涂胶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传感器外壳涂胶质量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装置,该装置通过外壳涂胶转移组件便于更好的将传感器外壳进行转移,通过外壳涂胶旋转组件上的外壳涂胶旋转电机带动第四传送带齿轮组进行旋转,从而使外壳涂胶旋转模具上旋转放置槽内的传感器外壳进行旋转,进而进一步提升了传感器外壳旋转效率以及通过旋转放置槽进一步提升旋转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外壳涂胶组件进一步提升了传感器外壳涂胶质量。

  为本发明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装置,该装置包括外壳涂胶转移组件、外壳涂胶旋转组件和外壳涂胶组件;外壳涂胶转移组件用于将传感器外壳转移至外壳涂胶旋转组件处,外壳涂胶旋转组件与外壳涂胶转移组件后部相衔接,且位于外壳涂胶转移组件下方,外壳涂胶旋转组件用于带动传感器外壳旋转,外壳涂胶旋转组件包括外壳涂胶旋转架、外壳涂胶旋转电机、第四传送带齿轮组、外壳涂胶旋转模具,外壳涂胶旋转架水平设置在外壳涂胶转移组件后侧,外壳涂胶旋转电机设置在外壳涂胶旋转架的左侧顶部,外壳涂胶旋转电机底部穿过外壳涂胶旋转架与第四传送带齿轮组左部连接,第四传送带齿轮组右部与外壳涂胶旋转模具底部连接,且外壳涂胶旋转模具上部穿过外壳涂胶旋转架,且外壳涂胶旋转模具通过轴承设置在外壳涂胶旋转架上,外壳涂胶旋转模具上设置有放置传感器外壳的旋转放置槽;传感器外壳放置在旋转放置槽内通过外壳涂胶旋转电机驱动旋转;外壳涂胶组件位于外壳涂胶旋转组件后方,外壳涂胶组件用于与外壳涂胶旋转组件相配合将传感器外壳内圈进行涂胶。

  作为优选,外壳涂胶转移组件包括外壳涂胶转移支撑顶板、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第一涂胶转移气缸、第二涂胶转移气缸;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设置在外壳涂胶转移支撑顶板下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的中部与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的旋转部连接,第一涂胶转移气缸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分别设置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的前后两端,且第一涂胶转移气缸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的移动部均设置有涂胶转移升降板,且涂胶转移升降板套设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的导杆上。

  作为优选,位于两个涂胶转移升降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转移夹爪和第二转移夹爪。

  作为优选,外壳涂胶组件包括外壳涂胶支架、外壳涂胶气缸、外壳涂胶移动架和外壳涂胶机;外壳涂胶支架位于外壳涂胶旋转组件后侧,且外壳涂胶支架倾斜设置,外壳涂胶气缸设置在外壳涂胶支架的后端,外壳涂胶气缸的移动部穿过外壳涂胶支架后端与外壳涂胶移动架连接,且外壳涂胶移动架通过外壳涂胶移动滑轨设置在外壳涂胶支架上,外壳涂胶机倾斜设置在外壳涂胶移动架上。

  作为优选,外壳涂胶机涂胶状态下,外壳涂胶机上的涂胶针管倾斜位于传感器外壳内侧。

  一种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工艺,依次通过以下步骤:通过第一涂胶转移气缸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带动两块涂胶转移升降板进行下降,使第一转移夹爪将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上的传感器外壳夹住,通过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旋转带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进行180°旋转,将夹取的传感器外壳放入至旋转放置槽内,通过外壳涂胶旋转电机带动第四传送带齿轮组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第四传送带齿轮组带动外壳涂胶旋转模具上的传感器外壳进行旋转,通过外壳涂胶气缸带动外壳涂胶移动架上的外壳涂胶机移动至指定位置进行涂胶,使胶均匀的涂至传感器外壳内圈上。

  一种传感器自动化生产设备,该设备包括机架及其上的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翻转装置、第二水平输送转移装置、外壳反面涂胶装置、轴承进料组装装置、轴套进料组装装置、出料装置和上述的外壳涂胶装置。

  作为优选,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包括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轴承进料输送组件、转轴进料组件、轴承和转轴压装组件、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和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组件;轴套进料组装装置包括轴套进料振动器、轴套衔接组件、轴套涂胶组件、轴套推送组件和轴套转移组装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装置,该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涂胶方式无法将传感器外壳进行很好的定位,并且在涂胶过程中容易造成传感器外壳移动,会使涂胶位置不精确的问题。通过第一涂胶转移气缸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便于提升传感器外壳进行升降定位精度。通过第一转移夹爪和第二转移夹爪便于将传感器外壳抓取,提升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牢固度;通过涂胶过程中带动传感器外壳旋转,改变通过涂胶装置进行旋转涂胶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涂胶稳定性以及涂胶质量;通过外壳涂胶机倾斜设置便于将胶涂至传感器外壳内圈,提升整体涂胶的均匀度和涂胶质量。

  该设备还通过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解决了常常会出现传感器外壳多个堆叠输送的情况,导致位于上方的传感器外壳掉落损坏并且无法进行后的生产,大多都是通过机械手将一个个传感器外壳进行转移输送,影响传感器外壳输送进料效率的问题。通过外壳进料挡杆防止使输送过来的传感器外壳堆叠,若是多个传感器外壳堆叠输送,通过外壳进料挡杆便于使传感器外壳上方的堆叠传感器外壳挡住,进而使单个传感器外壳通过,提升输送质量;通过每个传感器外壳转移槽与一个传感器外壳的外形相匹配,便于进行逐个输送,并且使两个传感器外壳保持一定的输送距离,提升整体输送的间距和流畅度,防止在输送时堵塞;通过第一限位架和第二限位架便于进一步与外壳旋转转移盘相配合,防止传感器外壳在输送中滑出掉落。

  通过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设备是将两个分开进行,先将轴承进行组装再将转轴装入至轴承内,这样通过分开进行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通过转轴进料组件解决了通过机械手将转轴插入至轴承内,这样在生产过程不仅占用设备空间,并且仅仅只是通过机械手控制影响定位精度同时也不便于将转轴良好的组装至轴承内,影响两者的组装质量的问题。通过纵向条形通孔和横向条形通孔便于使转轴插入,使转轴插入至轴承内的指定位置,便于在轴承输送的同时进行转轴的组装,提升转轴和轴承的组装效率,解决了现有在组装过程中将两者分开组装的情况,大大的提升了组装速度。通过转轴进料旋转板槽将转轴进料旋转板的进行限位,防止转轴在旋转过程中掉落。转轴进料旋转板设置直线槽,直线槽水平状态时与水平输送槽对齐,使转轴经过水平输送槽输送至直线槽内。通过转轴管与直线槽竖直状态时对齐,通过转轴进料旋转气缸带动转轴进料旋转板旋转90°,将直线槽由水平状转变为竖直状,便于将直线槽内的转轴向上顶出,提升输送过程中的流畅性,不用其他旋转装置进行角度调节,进一步提升转轴的输送效率。

  通过轴套进料组装装置解决了容易使轴套外圈在旋转时与模具进行摩擦,使轴套外圈有多处划痕影响轴套美观,并且容易使轴套造成卡顿,影响涂胶的均匀度的问题。通过轴承旋转孔便于带动衔接水平通道与第一衔接前后通道上的轴套进行旋转驱动;通过倾斜槽便于将轴套向右侧推出,防止轴套卡在衔接水平通道上,提升移动的流畅性;通过圆形槽便于挡圈进行限位;通过挡圈轴承便于提升轴套在旋转过程中的流畅性,防止轴套在旋转中与外侧进行摩擦卡顿;通过第二衔接前后通道也便于更好的进行抓取,提升抓取的全面性和牢固度,防止转移过程中掉落;轴套涂胶气缸带动轴套涂胶移动架进行移动定位,进一步提升移动精度,通过轴套涂胶机倾斜设置便于将胶涂至传感器外壳内圈,提升整体涂胶的均匀度和涂胶质量。

  综上所述,本专利的优点是提升传感器外壳转移效率,提升了传感器外壳旋转效率和稳定性,提升了传感器外壳涂胶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传感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传感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外壳涂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和轴承进料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转轴进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外壳反面涂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轴承进料组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轴套进料组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轴套涂胶组件和轴套转移组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传感器自动化生产设备,该设备包括机架及其上的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1、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外壳涂胶装置3、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4、翻转装置5、第二水平输送转移装置6、外壳反面涂胶装置7、轴承进料组装装置8、轴套进料组装装置9和出料装置;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1、外壳涂胶装置3、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4、翻转装置5、外壳反面涂胶装置7、轴承进料组装装置8、轴套进料组装装置9和出料装置沿进料往出料方向依次排列;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1用于将传感器外壳输送至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上,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用于进行水平输送;外壳涂胶装置3用于将传感器外壳内圈进行涂胶;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4用于将转轴插入至轴承上并将轴承和转轴装入传感器外壳内;翻转装置5用于将传感器外壳、轴承和转轴的组合件翻转180°,第二水平输送转移装置6用于将翻转后的传感器外壳、轴承和转轴的组合件进行水平输送;外壳反面涂胶装置7用于将传感器外壳反面内圈进行涂胶;轴承进料组装装置8用于将另一个轴承进料并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反面内圈内,轴套进料组装装置9用于轴套进料并套设在转轴上,出料装置通过机械手将传感器组装成品转移出料。

  如图2和图3所示,图中为本发明所生产的产品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外壳101、两个轴承102、转轴103和轴套104,传感器外壳101中心设置有轴承孔,两个轴承102分别固定在轴承孔的上下两侧,转轴103穿设在两个轴承102的中心,轴套104套设在转轴103上,且位于传感器外壳101内侧。在生产过程中,先将传感器外壳101输送进料,将传感器外壳101的正面内圈进行涂胶,同时将正面的轴承102输送进料,并在轴承102输送进料过程中,将转轴103输送进料并将转轴103插设置轴承102上,当传感器外壳101输送至轴承102下方,将轴承和转轴设置在传感器外壳101内,正面组装完成后将传感器外壳101旋转180°进行翻面,翻面后在传感器外壳101的反面内圈进行涂胶,将反面的轴承102输送进料并套设在转轴103上,再将轴承102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反面内圈上,然后将轴套104输送进料并在轴套104内圈进行涂胶,最后将轴套104套设在转轴103上完成生产,后续转轴103通过轴套104与其他部件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1包括外壳进料组件11、外壳旋转转移组件12和外壳输送组件13;外壳进料组件11与外壳旋转转移组件12的进料端相衔接,外壳进料组件11用于将外壳逐个输送至外壳旋转转移组件12上,外壳旋转转移组件12的出料端与外壳输送组件13的进料端相衔接,外壳旋转转移组件12用于将外壳逐个输送至外壳输送组件13上,外壳输送组件13用于将外壳逐个进行输送。

  外壳进料组件11包括外壳进料传送架111、外壳进料电机112、第一传送带齿轮组113和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外壳进料传送架111前后方向设置,外壳进料电机112设置在外壳进料传送架111进料端下方,外壳进料电机112的转轴与第一传送带齿轮组113下部的齿轮连接,第一传送带齿轮组113上部的齿轮与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进料端的辊轮连接,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出料端的辊轮设置在外壳进料传送架111的出料端,通过外壳进料电机112带动第一传送带齿轮组113下部的齿轮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第一传送带齿轮组113上部的齿轮带动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进料端的辊轮旋转,进而使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上的传送带进行驱动,使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上传送带上的传感器外壳101进行输送。外壳进料传送架111的出料端还设置有外壳进料挡杆115,外壳进料挡杆115倾斜设置,且外壳进料挡杆115呈左后右前放置,通过外壳进料挡杆115防止使输送过来的传感器外壳101堆叠,若是多个传感器外壳101堆叠输送,通过外壳进料挡杆115便于使传感器外壳101上方的堆叠传感器外壳101挡住,进而使单个传感器外壳101通过,提升输送质量。

  外壳旋转转移组件12包括外壳旋转转移电机121、第二传送带齿轮组122、外壳旋转转移转轴123和外壳旋转转移盘124;外壳旋转转移电机121设置在机架下部,外壳旋转转移电机121的转轴与第二传送带齿轮组122的一端连接,第二传送带齿轮组122的另一端与外壳旋转转移转轴123的下端连接,外壳旋转转移转轴123的上端穿过机架与外壳旋转转移盘124的中心连接,通过外壳旋转转移电机121旋转带动第二传送带齿轮组122进行驱动,从而使外壳旋转转移转轴123上的外壳旋转转移盘124进行旋转输送。外壳旋转转移盘124的外圈规则排列设置有多个传感器外壳转移槽1241,每个传感器外壳转移槽1241与一个传感器外壳101的外形相匹配,便于进行逐个输送,并且使两个传感器外壳101保持一定的输送距离,提升整体输送的间距和流畅度,防止在输送时堵塞。每相邻两个传感器外壳转移槽1241之间形成传感器外壳间隔凸块1242,每块传感器外壳间隔凸块右部1243呈圆弧状,通过圆弧状便于更好的使传感器外壳101滑入至传感器外壳转移槽1241内,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效率和输送流畅度。位于外壳旋转转移盘124外圈还设置有第一限位架125和第二限位架126,通过第一限位架125和第二限位架126便于进一步与外壳旋转转移盘124相配合,防止传感器外壳101在输送中滑出掉落。第一限位架125上设置有输送支撑板1251,输送支撑板1251的后端与外壳进料组件11相衔接,且输送支撑板1251位于外壳旋转转移盘124左部下方,通过输送支撑板1251便于在输送时进行更好的支撑防止掉落。第一限位架125和第二限位架126的内侧分别呈与外壳旋转转移盘124外圈相衔接的弧形状,从而便于更好的与外壳旋转转移盘124相配合衔接。

  外壳输送组件13包括外壳输送架131、外壳输送电机132、第三传送带齿轮组133和输送带辊轮组134;外壳输送架131前后方向设置,外壳输送电机132位于外壳输送架131出料端侧,外壳输送电机132与第三传送带齿轮组133一端连接,第三传送带齿轮组133的另一端与输送带辊轮组134出料端连接,且输送带辊轮组134出料端设置在外壳输送架131的出料端部,输送带辊轮组134的进料端设置在外壳输送架131的进料端部。通过外壳输送电机132带动第三传送带齿轮组133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输送带辊轮组134上的输送带进行驱动,进而将传感器外壳101进行直线输送。

  工作时,通过传感器外壳震动盘将多个传感器外壳101输送至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上的传送带上,通过外壳进料电机112带动第一传送带齿轮组113旋转,从而使第一传送带齿轮组113带动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上的传送带旋转,进而带动多个传感器外壳101进行输送,输送至外壳进料挡杆115处,通过外壳进料挡杆115将堆叠的传感器外壳101挡住,若是多个传感器外壳101堆叠输送,通过外壳进料挡杆115便于使传感器外壳101上方的堆叠传感器外壳101挡住,进而使单个传感器外壳101通过,使单个传感器外壳101从外壳进料挡杆115下方通过,并进入至外壳旋转转移盘124的一个传感器外壳转移槽1241内,每个传感器外壳转移槽1241与一个传感器外壳101的外形相匹配,便于进行逐个输送,并且使两个传感器外壳101保持一定的输送距离,提升整体输送的间距和流畅度,防止在输送时堵塞。通过外壳旋转转移电机121带动单个传感器外壳101输送至外壳输送组件13的输送带辊轮组134上的输送带上,通过外壳输送电机132带动第三传送带齿轮组133进行旋转驱动,使输送带辊轮组134上输送带上的传感器外壳101进行输送。

  通过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1解决了常常会出现传感器外壳多个堆叠输送的情况,导致位于上方的传感器外壳掉落损坏并且无法进行后的生产,大多都是通过机械手将一个个传感器外壳进行转移输送,影响传感器外壳输送进料效率的问题。通过外壳进料挡杆115防止使输送过来的传感器外壳101堆叠,若是多个传感器外壳101堆叠输送,通过外壳进料挡杆115便于使传感器外壳101上方的堆叠传感器外壳101挡住,进而使单个传感器外壳101通过,提升输送质量;通过每个传感器外壳转移槽1241与一个传感器外壳101的外形相匹配,便于进行逐个输送,并且使两个传感器外壳101保持一定的输送距离,提升整体输送的间距和流畅度,防止在输送时堵塞;通过第一限位架125和第二限位架126便于进一步与外壳旋转转移盘124相配合,防止传感器外壳101在输送中滑出掉落。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和第二水平输送转移装置6结构相同且平行设置;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包括水平输送支撑架21和水平转移组件22;水平输送支撑架21水平设置在机架上,且与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1出料端衔接,水平转移组件22位于水平输送支撑架21前侧,水平转移组件22包括水平转移模块221、升降转移模块222、升降转移板223和多块转移板224;水平转移模块221设置在机架上,水平转移模块221的移动部与升降转移模块222连接,升降转移板223设置在升降转移模块222的移动部上,多块转移板224水平规则排列设置在升降转移板223上,每块转移板224的右侧设置有与传感器外壳相匹配的弧形外壳配合槽2241,进一步提升传感器外壳101在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移动效率。通过水平转移模块221带动升降转移模块222进行水平定位,通过升降转移模块222带动升降转移板223进行升降移动定位,从而使升降转移板223的转移板224将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1上的传感器外壳101转移至水平输送支撑架21,并通过多个转移板224进行水平移动输送。

  如图1和图6所示,外壳涂胶装置3包括外壳涂胶转移组件31、外壳涂胶旋转组件32和外壳涂胶组件33;外壳涂胶转移组件31位于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中部上方,外壳涂胶转移组件31用于将传感器外壳转移至外壳涂胶旋转组件32处,外壳涂胶旋转组件32与外壳涂胶转移组件31后部相衔接,且位于外壳涂胶转移组件31下方,外壳涂胶旋转组件32用于带动传感器外壳旋转,外壳涂胶组件33位于外壳涂胶旋转组件32后方,外壳涂胶组件33用于与外壳涂胶旋转组件32相配合将传感器外壳内圈进行涂胶。

  外壳涂胶转移组件31包括外壳涂胶转移支撑顶板、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312、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313、第一涂胶转移气缸314、第二涂胶转移气缸315、第一转移夹爪316和第二转移夹爪317;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312 设置在外壳涂胶转移支撑顶板下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313的中部与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312的旋转部连接,通过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312旋转带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313进行180°旋转,便于将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上的传感器外壳101转移至外壳涂胶旋转组件32上。第一涂胶转移气缸314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315分别设置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313的前后两端,且第一涂胶转移气缸314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315的移动部均设置有涂胶转移升降板3141,且涂胶转移升降板3141套设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313的导杆上;通过第一涂胶转移气缸314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315带动两块涂胶转移升降板3141进行升降定位,便于将传感器外壳101进行升降定位。第一转移夹爪316和第二转移夹爪317分别设置在两个涂胶转移升降板3141上,通过第一转移夹爪316和第二转移夹爪317便于将传感器外壳101抓取,提升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牢固度。

  外壳涂胶旋转组件32包括外壳涂胶旋转架321、外壳涂胶旋转电机322、第四传送带齿轮组323和外壳涂胶旋转模具324。外壳涂胶旋转架321水平设置在外壳涂胶转移组件31后侧,外壳涂胶旋转电机322设置在外壳涂胶旋转架321的左侧顶部,外壳涂胶旋转电机322底部穿过外壳涂胶旋转架321与第四传送带齿轮组323左部连接,第四传送带齿轮组323右部与外壳涂胶旋转模具324底部连接,外壳涂胶旋转模具324上部穿过外壳涂胶旋转架321,且外壳涂胶旋转模具324通过轴承设置在外壳涂胶旋转架321上,通过外壳涂胶旋转电机322带动第四传送带齿轮组323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第四传送带齿轮组323带动外壳涂胶旋转模具324进行旋转,进而便于在涂胶过程中带动传感器外壳101旋转,改变通过涂胶装置进行旋转涂胶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涂胶稳定性以及涂胶质量。外壳涂胶旋转模具324上设置有放置传感器外壳的旋转放置槽3241,旋转放置槽3241用于放置传感器外壳101,便于更好的将传感器外壳101进行限位,防止在涂胶过程中传感器外壳101产生移动或晃动,进而导致传感器外壳101内圈涂胶不良。

  外壳涂胶组件33包括外壳涂胶支架331、外壳涂胶气缸332、外壳涂胶移动架333和外壳涂胶机334;外壳涂胶支架331位于外壳涂胶旋转组件32后侧,且外壳涂胶支架331倾斜设置,通过倾斜设置便于更好的将胶涂至准确位置。外壳涂胶气缸332设置在外壳涂胶支架331的后端,外壳涂胶气缸332的移动部穿过外壳涂胶支架331后端与外壳涂胶移动架333连接,且外壳涂胶移动架333通过外壳涂胶移动滑轨设置在外壳涂胶支架331上,通过外壳涂胶气缸332带动外壳涂胶移动架333进行移动定位,从而进一步提升外壳涂胶机334的定位准确性。外壳涂胶机334倾斜设置在外壳涂胶移动架333上,通过外壳涂胶机334倾斜设置便于将胶涂至传感器外壳101内圈,提升整体涂胶的均匀度和涂胶质量。

  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工艺,使用上述的外壳涂胶装置,外壳涂胶装置工作时,通过第一涂胶转移气缸314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315带动两块涂胶转移升降板3141进行下降,通过第一涂胶转移气缸314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315便于提升传感器外壳101进行升降定位精度。使第一转移夹爪316将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上的传感器外壳101夹住,通过第一转移夹爪316便于将传感器外壳101抓取,提升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牢固度,通过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312旋转带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313进行180°旋转,将夹取的传感器外壳101放入至旋转放置槽3241内,通过外壳涂胶旋转电机322带动第四传送带齿轮组323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第四传送带齿轮组323带动外壳涂胶旋转模具324上的传感器外壳101进行旋转,通过涂胶过程中带动传感器外壳101旋转,改变通过涂胶装置进行旋转涂胶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涂胶稳定性以及涂胶质量。通过外壳涂胶气缸332带动外壳涂胶移动架333上的外壳涂胶机334移动至指定位置进行涂胶,使胶均匀的涂至传感器外壳101内圈上,通过外壳涂胶机334倾斜设置便于将胶涂至传感器外壳101内圈,提升整体涂胶的均匀度和涂胶质量。

  通过外壳涂胶装置3解决了现有的涂胶方式无法将传感器外壳进行很好的定位,并且在涂胶过程中容易造成传感器外壳移动,会使涂胶位置不精确的问题。通过第一涂胶转移气缸314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315便于提升传感器外壳101进行升降定位精度。通过第一转移夹爪316和第二转移夹爪317便于将传感器外壳101抓取,提升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牢固度;通过涂胶过程中带动传感器外壳101旋转,改变通过涂胶装置进行旋转涂胶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涂胶稳定性以及涂胶质量;通过外壳涂胶机334倾斜设置便于将胶涂至传感器外壳101内圈,提升整体涂胶的均匀度和涂胶质量。

  如图1和图7所示,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4包括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轴承进料输送组件42、转轴进料组件43、轴承和转轴压装组件44、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45和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组件46;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设置机架上,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上设置有轴承和转轴输送通道411,轴承进料输送组件42设置在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上,轴承进料输送组件42用于将轴承输送至轴承和转轴输送通道411上,转轴进料组件43位于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出料端侧,转轴进料组件43用于将转轴输送至轴承和转轴输送通道411上的轴承上,轴承和转轴压装组件44位于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上方,轴承和转轴压装组件44用于将转轴压装至轴承上,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45位于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前侧,且位于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上方,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45用于将轴承和转轴的组合件转移至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上的传感器外壳内,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组件46用于将轴承和转轴的组合件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内。

  如图7和图8所示,轴承和转轴输送通道411包括前后输送通道4111、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和第二水平输送通道4113,前后输送通道4111位于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和第二水平输送通道4113之间,且前后输送通道4111与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和第二水平输送通道4113相连通;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用于与轴承进料输送组件42相衔接,使轴承进入至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内。位于前后输送通道4111的前部设置有纵向条形通孔4114,位于第二水平输送通道4113右部设置有横向条形通孔4115,横向条形通孔4115与纵向条形通孔4114相连通,通过纵向条形通孔4114和横向条形通孔4115便于使转轴103插入,使转轴103插入至轴承102内的指定位置,便于在轴承102输送的同时进行转轴103的组装,提升转轴103和轴承102的组装效率,解决了现有在组装过程中将两者分开组装的情况,大大的提升了组装速度。

  轴承进料输送组件42包括轴承进料座421、第一推送杆422、第二推送杆423和第三推送杆424;轴承进料座421设置在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后部右侧,轴承进料座421上设置有轴承进料通道4211,轴承进料通道4211与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相通,且轴承通过轴承进料通道4211进入至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内。第一推送杆422位于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的左部内,第一推送杆422用于将轴承102推入前后输送通道4111内,第二推送杆423位于前后输送通道4111的后部内,第二推送杆423用于将轴承102向前推送。第三推送杆424位于第二水平输送通道4113的左部内,第三推送杆424用于将轴承102推入至第二水平输送通道4113的左侧。第一推送杆422、第二推送杆423和第三推送杆424分别通过推送气缸控制,通过推送气缸便于更好的控制,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推送效率。

  如图7和图9所示,转轴进料组件43包括转轴进料支架431、转轴进料升降气缸432、转轴进料顶杆433,转轴进料旋转气缸434、转轴进料旋转支撑板435、转轴进料旋转板436、转轴管437和转轴进料转移气缸438。转轴进料旋转气缸434设置在机架上,转轴进料旋转支撑板435设置在转轴进料旋转气缸434后部,转轴进料旋转支撑板435的中部设置有转轴进料旋转板槽4351,转轴进料旋转支撑板435上位于转轴进料旋转板槽4351两侧均设置有水平输送槽4352,水平输送槽4352用于与转轴物料震动盘衔接,转轴物料震动盘将转轴103经过水平输送槽4352进行输送。

  转轴进料旋转板槽4351底部设置有与转轴进料顶杆433相配合的转轴顶升通孔4353,转轴顶升通孔4353用于将转轴103向上顶出。转轴进料旋转板436与转轴进料旋转气缸434的旋转部连接,转轴进料旋转板436位于转轴进料旋转板槽4351内,通过转轴进料旋转板槽4351将转轴进料旋转板436的进行限位,防止转轴103在旋转过程中掉落。转轴进料旋转板436设置直线槽4361,直线槽4361水平状态时与水平输送槽4351对齐,使转轴103经过水平输送槽4351输送至直线槽4361内。转轴管437纵向设置在转轴进料旋转支撑板435的顶部,转轴管437与直线槽4361竖直状态时对齐,通过转轴进料旋转气缸434带动转轴进料旋转板436旋转90°,将直线槽4361由水平状转变为竖直状,便于将直线槽4361内的转轴103向上顶出,提升输送过程中的流畅性,不用其他旋转装置进行角度调节,进一步提升转轴103的输送效率。转轴进料支架431设置在机架底部,转轴进料升降气缸432设置在转轴进料支架431底部中间,转轴进料升降气缸432的移动部穿过转轴进料支架431与转轴进料顶杆433连接,转轴进料顶杆433的顶部穿过机架,通过转轴进料升降气缸432带动转轴进料顶杆433向上顶起,使转轴进料顶杆433经过转轴顶升通孔4353和直线槽4361将转轴103向上顶出。转轴进料转移气缸438水平设置在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上,转轴进料转移气缸438的移动设置有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通过转轴进料转移滑轨4383设置在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上,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与转轴103通过磁力相互配合,通过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移动至转轴管437处,当转轴103向上推出时,通过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将转轴103吸住,转轴103进行转移,提升转移的便捷性,并且提升转移效率。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的后部设置与转轴外圈相匹配的转轴转移配合弧形槽4382,通过转轴转移配合弧形槽4382便于更好的与转轴103相配合进行限位,提升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使转轴103在转移过程中掉落。

  如图8所示,轴承和转轴压装组件44包括轴承和转轴压装支架441、轴承和转轴压装气缸442、轴承和转轴压装升降板443;轴承和转轴压装支架441设置在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上,轴承和转轴压装气缸442设置在轴承和转轴进料支架41的顶部,轴承和转轴压装气缸442的底部穿过轴承和转轴压装支架441的与轴承和转轴压装升降板443连接,且轴承和转轴压装升降板443套设在轴承和转轴压装支架441上,轴承和转轴压装升降板443的中心设置有与转轴顶部相配合的转轴槽,通过转轴槽与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转移过来的转轴103相配合,通过轴承和转轴压装气缸442带动轴承和转轴压装升降板443下压将转轴103压入至轴承102内。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45通过机械手方式进行转移;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组件46通过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气缸461将轴承和转轴的组合件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内。

  工作时,轴承102由轴承进料通道4211进入至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内,通过第一推送杆422将轴承102推入至前后输送通道4111内,通过第二推送杆423将轴承102推送至轴承和转轴压装组件44下方;通过转轴物料震动盘将转轴103经过水平输送槽4351使转轴103进入至直线槽4361内,通过转轴进料旋转气缸434带动转轴进料旋转板436旋转90°,将直线槽4361由水平状转变为竖直状,通过转轴进料升降气缸432带动转轴进料顶杆433向上顶起,使转轴进料顶杆433经过转轴顶升通孔4353和直线槽4361将转轴103向上顶出;再由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移动至转轴管437处,当转轴103向上推出时,通过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将转轴103吸住,转轴103进行转移至轴承和转轴压装组件44处,由轴承和转轴压装气缸442带动轴承和转轴压装升降板443下压将转轴103压入至轴承102内;通过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45将轴承和转轴组合件初步转移至传感器外壳101内,通过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组件46将轴承和转轴的组合件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内。通过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将转轴103吸住,转轴103进行转移,提升转移的便捷性,并且提升转移效率。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的后部设置与转轴外圈相匹配的转轴转移配合弧形槽4382,通过转轴转移配合弧形槽4382便于更好的与转轴103相配合进行限位,提升转移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使转轴103在转移过程中掉落;通过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45通过机械手方式进行转移;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组件46通过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气缸461将轴承和转轴的组合件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内。

  该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4解决了现有的设备是将两个分开进行,先将轴承进行组装再将转轴装入至轴承内,这样通过分开进行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通过转轴进料组件43解决了通过机械手将转轴插入至轴承内,这样在生产过程不仅占用设备空间,并且仅仅只是通过机械手控制影响定位精度同时也不便于将转轴良好的组装至轴承内,影响两者的组装质量的问题。通过纵向条形通孔4114和横向条形通孔4115便于使转轴103插入,使转轴103插入至轴承102内的指定位置,便于在轴承102输送的同时进行转轴103的组装,提升转轴103和轴承102的组装效率,解决了现有在组装过程中将两者分开组装的情况,大大的提升了组装速度。通过转轴进料旋转板槽4351将转轴进料旋转板436的进行限位,防止转轴103在旋转过程中掉落。转轴进料旋转板436设置直线槽4361,直线槽4361水平状态时与水平输送槽4351对齐,使转轴103经过水平输送槽4351输送至直线槽4361内。通过转轴管437与直线槽4361竖直状态时对齐,通过转轴进料旋转气缸434带动转轴进料旋转板436旋转90°,将直线槽4361由水平状转变为竖直状,便于将直线槽4361内的转轴103向上顶出,提升输送过程中的流畅性,不用其他旋转装置进行角度调节,进一步提升转轴103的输送效率。

  如图1和图10所示,翻转装置5包括翻转升降移动组件50、翻转水平移动组件51、翻转气缸52和翻转夹取气缸53;翻转水平移动组件51转升降移动组件50设置在机架上,翻转水平移动组件51 设置翻转水平移动组件51的移动部上,且位于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出料端前侧,设置在翻转水平移动组件51的移动部上,翻转夹取气缸53设置在翻转气缸52的旋转部上。通过翻转升降移动组件50带动翻转水平移动组件51升降至指定高度,通过翻转水平移动组件51带动翻转气缸52水平移动至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的出料端,并通过翻转夹取气缸53将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的出料端的传感器外壳101夹取,通过翻转气缸52将传感器外壳101旋转180°并放置在第二水平输送转移装置6上进行水平输送。

  如图1和图11所示,外壳反面涂胶装置7包括外壳反面涂胶旋转组件71和外壳反面涂胶组件72,外壳反面涂胶旋转组件71包括外壳反面涂胶旋转支架和外壳反面涂胶旋转电机,外壳反面涂胶旋转电机设置在外壳反面涂胶旋转支架上,外壳反面涂胶旋转电机的转轴连接有旋转杆,通过外壳反面涂胶旋转电机带动旋转杆使传感器外壳旋转,外壳反面涂胶旋转组件71与外壳涂胶组件33结构相同,通过反面涂胶旋转组件71上的外壳涂胶机将胶涂至传感器外壳101翻面内圈内。

  轴承进料组装装置8包括轴承进料组件81、轴承转移组件82和轴承组装组件83;轴承进料组件81与轴承和转轴进料组装装置4中轴承进料输送组件42的结构相同,轴承转移组装组件82与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45结构相同。通过轴承进料组件81将另一个轴承102输送进料,通过轴承转移组件82将该轴承102抓取转移套设至传感器外壳101内的转轴103上,通过轴承组装组件83将该轴承102压装至传感器外壳101内。

  如图1、图13和图14所示,轴套进料组装装置9包括轴套进料振动器91、轴套衔接组件92、轴套涂胶组件93、轴套推送组件94和轴套转移组装组件95;轴套进料振动器91前后方向设置在机架上,轴套衔接组件92与轴套进料振动器91的出料端衔接,轴套衔接组件92用于支撑轴套并带动轴套旋转,轴套涂胶组件93设置在轴套进料振动器91一侧,轴套涂胶组件93用于对轴套内圈进行涂胶,轴套推送组件94用于将涂胶好的轴套推出,轴套转移组装组件95用于将轴套进行转移并组装。

  如图13所示,轴套衔接组件92包括轴套衔接支架921、轴套旋转电机922、轴套旋转杆923;轴套衔接支架92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衔接水平通道9212和第二衔接前后通道9213;衔接水平通道9212位于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和第二衔接前后通道9213之间,且衔接水平通道9212与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和第二衔接前后通道9213相通,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与轴套进料振动器91衔接,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用于使轴套进入。轴套衔接支架921上位于衔接水平通道9212与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交界处设置有轴承旋转孔9214,轴承旋转孔9214便于带动衔接水平通道9212与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上的轴套104进行旋转驱动。衔接水平通道9212上位于轴承旋转孔9214右侧设置有倾斜槽92141,通过倾斜槽92141便于将轴套104向右侧推出,防止轴套104卡在衔接水平通道9212上,提升移动的流畅性。轴套衔接支架921上位于衔接水平通道9212与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交界处还设置有圆形槽9215,圆形槽9215上设置有挡圈9216,通过圆形槽9215便于挡圈9216的放置,同时也更好的将挡圈9216进行限位。挡圈9216上方套设有挡圈轴承9217,通过挡圈轴承9217便于提升轴套104在旋转过程中的流畅性,防止轴套104在旋转中与外侧进行摩擦卡顿。轴套旋转电机922设置在机架上位于轴承旋转孔9214下方,轴套旋转电机922下部设置有轴套旋转升降气缸,通过轴套旋转升降气缸带动轴套旋转电机922升降移动定位。轴套旋转杆923与轴套旋转电机922的转轴连接,轴套旋转杆923穿过轴承旋转孔9214位于轴套内,通过轴套旋转杆923带动轴套进行旋转。

  轴套推送组件94包括轴套推送支架941、轴套推送气缸942和轴套推送杆943;轴套推送支架941位于轴套衔接支架921左侧,轴套推送气缸942设置在轴套推送支架941上,轴套推送杆943水平设置在轴套推送气缸942的移动部,且轴套推送杆943位于衔接水平通道9212内,通过轴套推送气缸942带动轴套推送杆943向右侧推动,使涂胶后的轴套104推至衔接水平通道9212与第二衔接前后通道9213交界处。通过第二衔接前后通道9213也便于更好的进行抓取,提升抓取的全面性和牢固度,防止转移过程中掉落。

  如图14所示,轴套涂胶组件93包括轴套涂胶支架931、轴套涂胶气缸932、轴套涂胶移动架933和轴套涂胶机934;轴套涂胶支架931位于轴套衔接组件92一侧,且轴套涂胶支架931倾斜设置,轴套涂胶气缸932设置在轴套涂胶支架931的后端,轴套涂胶气缸932的移动部穿过轴套涂胶支架931后端与轴套涂胶移动架933连接,且轴套涂胶移动架933通过轴套涂胶移动滑轨设置在轴套涂胶支架931上,轴套涂胶气缸932带动轴套涂胶移动架933进行移动定位,进一步提升移动精度,同时也便于更好伸入至传感器外壳101内圈。轴套涂胶机934倾斜设置在轴套涂胶移动架933上,通过轴套涂胶机934倾斜设置便于将胶涂至传感器外壳101内圈,提升整体涂胶的均匀度和涂胶质量。

  轴套转移组装组件95前后方向设置,且轴套转移组装组件95通过机械手转移方式将轴套夹取转移并通过轴套组装气缸组装至传感器外壳101内的转轴103上。

  工作时,通过轴套进料振动器91将轴套输送至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与衔接水平通道9212交界处,通过轴套旋转升降气缸带动轴套旋转电机922上升,使轴套旋转杆923穿过轴承旋转孔9214插入轴套104内,通过轴承旋转孔9214便于带动衔接水平通道9212与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上的轴套104进行旋转驱动;通过轴套旋转电机922带动轴套旋转杆923旋转,从而轴套104旋转,通过轴套104与挡圈9216和挡圈轴承9217相配合减少旋转阻力,提升轴套104在涂胶过程中的流畅度和均匀度;通过挡圈轴承9217便于提升轴套104在旋转过程中的流畅性,防止轴套104在旋转中与外侧进行摩擦卡顿;通过轴套涂胶气缸932带动轴套涂胶移动架933上的轴套涂胶机934移动至轴套104内圈进行涂胶,通过轴套涂胶机934倾斜设置便于将胶涂至传感器外壳101内圈,提升整体涂胶的均匀度和涂胶质量。涂胶后,通过轴套推送气缸942带动轴套推送杆943向右侧推动将涂胶后的轴套104推至衔接水平通道9212与第二衔接前后通道9213交界处,通过第二衔接前后通道9213也便于更好的进行抓取,提升抓取的全面性和牢固度,防止转移过程中掉落;通过轴套转移组装组件95将轴套104转移并组装至传感器外壳101内的转轴103上。

  该轴套进料组装装置9解决了容易使轴套外圈在旋转时与模具进行摩擦,使轴套外圈有多处划痕影响轴套美观,并且容易使轴套造成卡顿,影响涂胶的均匀度的问题。通过轴承旋转孔9214便于带动衔接水平通道9212与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上的轴套104进行旋转驱动;通过倾斜槽92141便于将轴套104向右侧推出,防止轴套104卡在衔接水平通道9212上,提升移动的流畅性;通过圆形槽9215便于挡圈9216的放置,同时也更好的将挡圈9216进行限位;通过挡圈轴承9217便于提升轴套104在旋转过程中的流畅性,防止轴套104在旋转中与外侧进行摩擦卡顿;通过第二衔接前后通道9213也便于更好的进行抓取,提升抓取的全面性和牢固度,防止转移过程中掉落;轴套涂胶气缸932带动轴套涂胶移动架933进行移动定位,进一步提升移动精度,通过轴套涂胶机934倾斜设置便于将胶涂至传感器外壳101内圈,提升整体涂胶的均匀度和涂胶质量。

  传感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通过以下步骤:

  (一)传感器外壳进来:通过传感器外壳震动盘将多个传感器外壳101输送至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上的传送带上,通过外壳进料电机112带动第一传送带齿轮组113旋转,从而使第一传送带齿轮组113带动外壳传送带辊轮组114上的传送带旋转,进而带动多个传感器外壳101进行输送,输送至外壳进料挡杆115处,通过外壳进料挡杆115将堆叠的传感器外壳101挡住,使单个传感器外壳101从外壳进料挡杆115下方通过,并进入至外壳旋转转移盘124的一个传感器外壳转移槽1241内,通过外壳旋转转移电机121带动单个传感器外壳101输送至外壳输送组件13的输送带辊轮组134上的输送带上,通过外壳输送电机132带动第三传送带齿轮组133进行旋转驱动,使输送带辊轮组134上输送带上的传感器外壳101进行输送;

  (二)转移输送:通过水平转移模块221带动升降转移模块222进行水平定位,通过升降转移模块222带动升降转移板223进行升降移动定位,从而使升降转移板223的转移板224将传感器外壳进料装置1上的传感器外壳101转移至水平输送支撑架21,并通过多个转移板224进行水平移动输送;

  (三)外壳正面涂胶:通过第一涂胶转移气缸314和第二涂胶转移气缸315带动两块涂胶转移升降板3141进行下降,使第一转移夹爪316将第一水平输送转移装置2上的传感器外壳101夹住,通过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气缸312旋转带动外壳涂胶转移旋转架313进行180°旋转,将夹取的传感器外壳101放入至旋转放置槽3241内,通过外壳涂胶旋转电机322带动第四传送带齿轮组323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第四传送带齿轮组323带动外壳涂胶旋转模具324上的传感器外壳101进行旋转,通过外壳涂胶气缸332带动外壳涂胶移动架333上的外壳涂胶机334移动至指定位置进行涂胶,使胶均匀的涂至传感器外壳101内圈上;

  (四)轴承和转轴组装:轴承102由轴承进料通道4211进入至第一水平输送通道4112内,通过第一推送杆422将轴承102推入至前后输送通道4111内,通过第二推送杆423将轴承102推送至轴承和转轴压装组件44下方;通过转轴物料震动盘将转轴103经过水平输送槽4351使转轴103进入至直线槽4361内,通过转轴进料旋转气缸434带动转轴进料旋转板436旋转90°,将直线槽4361由水平状转变为竖直状,通过转轴进料升降气缸432带动转轴进料顶杆433向上顶起,使转轴进料顶杆433经过转轴顶升通孔4353和直线槽4361将转轴103向上顶出;再由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移动至转轴管437处,当转轴103向上推出时,通过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将转轴103吸住,转轴103进行转移至轴承和转轴压装组件44处,由轴承和转轴压装气缸442带动轴承和转轴压装升降板443下压将转轴103压入至轴承102内;通过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45将轴承和转轴组合件初步转移至传感器外壳101内,通过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组件46将轴承和转轴的组合件组装至传感器外壳内;通过转轴进料转移块4381将转轴103吸住,转轴103进行转移;通过轴承和转轴转移组件45通过机械手方式进行转移;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组件46通过轴承和转轴组合件组装气缸461将轴承和转轴的组合件组装至传感器外壳101内;

  (五)翻转涂胶轴承组装:通过翻转装置5将组装好的传感器外壳组合件进行180°旋转,并通过第二水平输送转移装置6进行水平输送;通过外壳反面涂胶装置7将胶涂至翻面后的传感器外壳101内圈内,通过轴承进料组装装置8将轴承102装入至翻面后的传感器外壳101内;

  (六)轴套进料组装:通过轴套进料振动器91将轴套输送至第一衔接前后通道9211与衔接水平通道9212交界处,通过轴套旋转升降气缸带动轴套旋转电机922上升,使轴套旋转杆923穿过轴承旋转孔9214插入轴套104内,通过轴套旋转电机922带动轴套旋转杆923旋转,从而轴套104旋转,通过轴套104与挡圈9216和挡圈轴承9217相配合减少旋转阻力,提升轴套104在涂胶过程中的流畅度和均匀度;通过轴套涂胶气缸932带动轴套涂胶移动架933上的轴套涂胶机934移动至轴套104内圈进行涂胶,涂胶后,通过轴套推送气缸942带动轴套推送杆943向右侧推动将涂胶后的轴套104推至衔接水平通道9212与第二衔接前后通道9213交界处,通过轴套转移组装组件95将轴套104转移并组装至传感器外壳101内的转轴103上,出料装置通过机械手将传感器组装成品转移出料。

《一种用于传感器生产的外壳涂胶装置和涂胶工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