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运输技术 > 船舶设备> 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独创技术10218字

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

2021-03-23 02:29:41

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安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

  背景技术

  救生艇和气胀式救生筏是目前水上安全领域使用最普遍的两种大型救生装备。救生艇为刚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航速,操纵性强。气胀式救生筏具有存储体积小、重量轻且柔性结构抗风浪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不自备动力,操纵性差,一旦被放到水上只能随波逐流,等待外力救援,通过船艇拖带才能航行至目标位置。

  因此,亟待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自备动力、可操纵的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以解决现有的气胀救生筏不自备动力、操纵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包括:

  充气式的筏底平台;

  罩设固定于所述筏底平台之上的顶篷组件,所述筏底平台与顶篷组件之间形成一气舱空间;以及

  设于所述筏底平台上的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供驱动所述救生筏的移动以及转向。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于筏底平台上的动力组件驱动筏底平台的移动以及转向,进而实现控制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移动以及转向,相较于现有的不自备动力的气胀救生筏,本申请的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能够在人员的操控下进行移动以及转向,避免了只能随波逐流,等待外力救援的困境。

  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位于所述救生筏艏部和艉部的所述筏底平台的两侧设置的电动马达以及安装于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轴上且位于所述筏底平台下方的推进器。

  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位于所述救生筏艏部的所述筏底平台上的控制台;

  所述控制台电连接所述电动马达以及推进器,通过所述控制台控制所述电动马达以及推进器的运转。

  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沿着所述筏底平台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筏底平台之下的充气式的若干个加强柱。

  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篷组件包括罩设固定于所述筏底平台的顶篷布、横向设于所述顶篷布上的若干个横向支撑柱,以及纵向设于上所述顶篷布上且垂直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支撑柱的若干个纵向支撑柱,横向支撑柱和纵向支撑柱为充气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篷布包括位于所述救生筏艏部的艏部顶篷布、位于所述救生筏中部的至少一个的中部顶篷布以及位于所述救生筏艉部的艉部顶篷布;

  所述艏部顶篷布、所述中部顶篷布以及所述艉部顶篷布依次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艏部顶篷布、所述艉部顶篷布以及所述中部顶篷布的两侧面均设有窗口。

  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靠近所述艏部顶篷布的所述中部顶篷布设有前登乘口。

  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艉部顶篷布设有后登乘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用于海上救生用的自带动力的船具。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包括:充气式的筏底平台、设于筏底平台之上的顶篷组件以及设于筏底平台上的动力组件,通过设于筏底平台上的动力组件驱动筏底平台的移动以及转向,进而实现控制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移动以及转向,相较于现有的不自备动力的气胀救生筏,本申请的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能够在人员的操控下进行移动以及转向,避免了只能随波逐流,等待外力救援的困境。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进行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的主视图。在本实施例中,一种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包括:充气式的筏底平台1、罩设固定于筏底平台1之上的顶篷组件,以及设于筏底平台1上的动力组件3,动力组件3供驱动筏底平台1的移动以及转向。具体的,筏底平台1呈长方型,顶篷组件呈拱型且沿着筏底平台1的边缘罩设固定于筏底平台1上,筏底平台1与顶篷组件之间形成一气舱空间。

  参见图1以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动力组件3包括位于救生筏艏部和艉部的筏底平台1的两侧设置的电动马达31以及安装于电动马达31的马达轴上且位于所述筏底平台1下方的推进器32。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还包括设于位于救生筏艏部的筏底平台1上的控制台,控制台电连接电动马达31以及推进器32,通过控制台控制电动马达31以及推进器32的运转。具体的,每个电动马达31是完全独立的,互不干扰,控制台可分别对每个电动马达31及推进器32进行控制操作,以便于操控救生筏进行转向移动。

  参见图3,进一步的,顶篷组件包括罩设固定于筏底平台1的顶篷布2、还包括横向设于顶篷布2上的若干个横向支撑柱4,以及纵向设于上顶篷布2上且垂直固定连接于横向支撑柱4的若干个纵向支撑柱5,横向支撑柱4和纵向支撑柱5为充气式结构。横向支撑柱4和纵向支撑用于将顶篷布2支撑成形,并起到加固的作用,增加了整体结构的稳固性。

  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还包括沿着筏底平台1的长度方向设于筏底平台1之下的充气式的若干个加强柱6,加强柱6增加了救生筏漂浮于水上的浮力。

  参见图1,顶篷布2包括位于救生筏艏部的艏部顶篷布21、位于救生筏中部的至少一个的中部顶篷布22以及位于救生筏艉部的艉部顶篷布23,艏部顶篷布21、中部顶篷布22以及艉部顶篷布23依次固定连接,艏部顶篷布21、中部顶篷布22以及艉部顶篷布23固定连接于筏底平台1。较佳地,该救生筏具有两个独立的气舱室。

  参见图1至图3,进一步的,艏部顶篷布21、艉部顶篷布23以及中部顶篷布22的两侧面均设有窗口7。艏部顶篷布21和艉部顶篷布23分别设置有三个窗口7,确保了操作人员在艏部的控制台进行操作时具有开阔的视野。中部顶篷布22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一个窗口7以便于救生筏内的人员观察救生筏外的状况。

  参见图1,进一步的,靠近艏部顶篷布21的中部顶篷布22设有前登乘口221,艉部顶篷布23设有后登乘口231,以便于人员上下分流,避免造成拥挤。

  具体的,筏底平台1、横向支撑柱4、纵向支撑柱5以及加强柱6由柔性的气囊且内部充满气体而形成的充气式结构,气囊采用橡胶材质或者其他的防水材质制成。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操作流程进行说明。

  操作人员通过操作位于救生筏艏部的控制台对电动马达31以及推进器32进行操控以实现对该救生筏的移动以及转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于筏底平台上的动力组件驱动筏底平台的移动以及转向,进而实现控制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的移动以及转向,相较于现有的不自备动力的气胀救生筏,本申请的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能够在人员的操控下进行移动以及转向,避免了只能随波逐流,等待外力救援的困境。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自带动力式气胀救生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