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光学> 一种背光模组的出光结构独创技术12827字

一种背光模组的出光结构

2023-02-27 15:14:50

一种背光模组的出光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电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的出光结构。

  背景技术

  伴随着光电显示行业的发展,液晶显示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液晶自身不会发光,显示面板本身也不具备发光的特性,因此需要另外提供光源,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屏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屏的视觉效果。

  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射入位置的不同,通常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两种。其中,侧光式背光模组的结构为发光源设置于侧边,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结构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并从出光面射出,再通过光学膜片的转换形成均匀光线并最终提供给显示面板。

  然而,现有背光模组对光源并没有实现充分的利用,液晶显示屏的发光效果还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出光结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线路板,及若干沿第一轴呈一字型均匀排布于电路板上的发光源,所述出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发光源的出光侧,所述出光结构包括沿第二轴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反光板、导光板、扩散膜、增光膜及遮光件,所述第二轴垂直于第一轴;所述增光膜设置有至少三个,每个所述增光膜的出光面均设置有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棱镜条构成的棱镜阵列,且相邻两个所述增光膜上的棱镜阵列的排布角度不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出光结构设置有三个增光膜,三个所述增光膜分别为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及第三增光膜,所述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及第三增光膜由下至上顺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平行于第一轴,所述第一增光膜上的棱镜阵列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具有呈顺时针旋转角度值为α的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增光膜上的棱镜阵列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具有呈顺时针旋转角度值为β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增光膜上的棱镜阵列平行于导光板的入光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之间的角度差为9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及/或,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α为75°~10°,及/或,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β为92°~100°。

  进一步地,所述反光板的反光面朝向导光板,所述反光板的外沿朝向导光板延伸形成有固定壁,所述固定壁上设置有用以粘合固定导光板、扩散膜及增光膜的双面胶。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朝向发光源的进光端开设有与发光源相匹配以供发光源置入的光源避让口,所述发光源的出光端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间距为0.10mm-0.60mm。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设置呈网点结构,所述导光板仅允许碗弓翘,且被允许的碗弓翘的翘曲方向为自网点面朝向出光面,允许翘曲度为≤0.20mm。

  进一步地,所述遮光件为呈框形结构的黑白遮光胶,所述黑白遮光胶的中部设置有出光窗口。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设置三个棱镜阵列呈不同角度排布的增光膜,较大幅度的提高了所述出光结构的出光亮度;将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与发光源的出光端之间的间距限定为0.10mm-0.60mm,有效保证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将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设置呈网点结构并限定翘曲状态,进一步确保所述导光板的出光效果,保持出光亮度;于所述反光板的外沿朝向导光板延伸形成固定壁,有效增强所述出光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及紧密性,提升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将所述遮光件为呈框形结构的黑白遮光胶,实现出光结构的超薄化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出光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出光结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第一增光膜上的棱镜阵列放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第二增光膜上的棱镜阵列放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第三增光膜上的棱镜阵列放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导光板与发光源配合设置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导光板的允许翘曲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3,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出光结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设置有若干发光源100的线路板,若干所述发光源100沿第一轴呈一字型等距离间隔排布于所述电路板,本申请中,所述第一轴为平行于附图中X轴的轴线。所述出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发光源100的出光端,所述出光结构包括沿第二轴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反光板10、导光板20、扩散膜30、增光膜40及遮光件50,所述第二轴垂直于第一轴,请参考图1,本申请中,所述第二轴为平行于附图中Y轴的轴线,且以所述Y轴上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上方。

  所述导光板20的至少一侧面为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所述导光板20的上底面为导光板20的出光面202,所述导光板20的背离于其出光面202的下底面为导光板20的反射面203。

  所述增光膜40设置有至少三个,每个所述增光膜40的出光面均设置有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棱镜条构成的棱镜阵列,且相邻两个所述增光膜40上的棱镜阵列的排布角度不相同。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仅于所述导光板20的其中一个侧面设置有所述发光源100。所述出光结构共设置有三个增光膜40,三个所述增光膜40分别为第一增光膜41、第二增光膜42及第三增光膜43,所述第一增光膜41、第二增光膜42及第三增光膜43由下至上顺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的出光面202一侧。

  请参考图3~图5,本实施例以所述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平行于第一轴的标准状态为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增光膜41上的棱镜阵列与所述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之间具有呈顺时针旋转角度值为α的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增光膜42上的棱镜阵列与所述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之间具有呈顺时针旋转角度值为β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增光膜43上的棱镜阵列平行于所述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之间的角度差为9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α优选数值范围为80°~8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值α为85°;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β优选数值范围为170°~17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值β为175°。

  如图6所示,所述导光板20的朝向发光源100的进光侧开设有与所述发光源100相匹配以供发光源100置入的光源避让口21,所述发光源100的出光端与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之间的间距L为0.10mm-0.60mm。

  请参考图7,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20的背离于其出光面202一侧的反射面203设置呈网点结构,所述导光板20仅允许碗弓翘,且被允许的碗弓翘的翘曲方向为自其反射面203朝向出光面202,允许翘曲度为≤0.20mm。

  所述反光板10的反光面朝向导光板20,用于将所述导光板20的反射面203露出的光反射回所述导光板20中,以提高光的使用率。所述反光板10的外沿朝向所述导光板20延伸形成有固定壁,所述固定壁上设置有用以粘合固定导光板20、扩散膜30及增光膜40的双面胶。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光板10的不与所述发光源100相对的其他侧端均向上延伸形成有固定壁。

  所述扩散膜30的出光面设置呈雾面,本实施例中,所述扩散膜30不允许翘曲。

  所述遮光件50为呈框形结构的黑白遮光胶,所述黑白遮光胶的中部设置有出光窗口51。

  本申请的出光结构通过于导光板20的出光面202一侧设置三个棱镜阵列呈不同角度排布的增光膜40,较大幅度的提高了所述出光结构的出光亮度;将所述导光板20的入光面201与发光源100的出光端之间的间距L限定为0.10mm-0.60mm,有效保证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将所述导光板20的反射面203设置呈网点结构并限定翘曲状态,进一步确保所述导光板20的出光效果,保持出光亮度;于所述反光板10的外沿朝向导光板20延伸形成粘合固定导光板20、扩散膜30及增光膜40的固定壁,有效增强所述出光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及紧密性,提升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将所述遮光件50为呈框形结构的黑白遮光胶,结构简单,厚度薄,实现出光结构的超薄化应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一种背光模组的出光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