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光学> 光纤对接设备独创技术22339字

光纤对接设备

2021-03-04 00:34:31

光纤对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对接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力系统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光纤电力通讯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目前,作为光纤通讯传输的基础承载网络-光纤网络,其运行维护工作还处在原始的人工模式下,即通常需要人工到现场去执行跳纤操作来实现不同光纤之间的对接交换。但是,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分散、人工倒换操作的繁琐等诸多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巨大而且费时,因此,如何实现光纤纤芯的自动对接交换即成为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目前有技术表明可以通过将多路光纤集成在同一对接交换设备中,通过自动控制实现光纤网络中多路光纤的对接,进而实现多路光纤中数据信息交换传输。但是,目前光纤对接网络中,光纤对接装置与其控制装置为独立的两个装置,运输、使用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对接设备,以提高光纤对接设备自身的集成度,便于光纤对接设备的运输和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纤对接设备,包括:

  壳体;

  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光纤对接装置,所述光纤对接装置包括光纤对接元件、多个线路对接元件以及多个绳路对接元件,其中,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用于与外部光纤对接,所述绳路对接元件用于通过所述光纤对接元件实现不同线路对接元件的对接;

  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用于控制所述绳路对接元件实现不同线路对接元件的对接。

  可选的,还包括:

  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配纤元件,所述配纤元件用于固定所述外部光纤,实现所述外部光纤与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的对接。

  可选的,所述配纤元件通过连接线组与所述多个线路对接元件对接,所述连接线组包括对接所述外部光纤与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的第一连接线组。

  可选的,所述连接线组还包括:第二连接线组,所述第二连接线组用于与另一光纤对接设备对接。

  可选的,还包括:

  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测试元件,所述测试元件用于对所述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进行检测。

  可选的,所述控制元件还用于在测试阶段,启动所述测试元件,控制所述测试元件对所述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进行检测,在运行阶段,关闭所述测试元件。

  可选的,如果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包括控制元件、配纤元件和测试元件,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包括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其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组成的整体与所述第三容纳空间沿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其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用于放置所述控制元件,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用于放置所述测试元件,所述第三容纳空间用于放置所述配纤元件。

  可选的,所述控制元件具有电源开关,用于在外界触发下,控制所述光纤对接设备的工作状态。

  可选的,所述光纤对接设备的工作状态包括运行状态、测试状态和关闭状态中的至少两个。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具有显示元件接口,用于连接显示元件,以通过所述显示元件进行预设信息的显示。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光纤对接装置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控制元件,其中,所述光纤对接装置包括光纤对接元件、多个线路对接元件以及多个绳路对接元件,据此可知,本申请中光纤对接元件和控制元件封装在同一壳体内,以提高光纤对接设备的集成度,从而无需携带两个独立的装置,进而使得本申请中的光纤对接设备便于运输,而且,在具体使用该光纤对接设备时,只需开启所述光纤对接设备的电源开关即可,而无需在每次使用时再对光纤对接元件和控制元件进行连接,以使得本申请中的光纤对接设备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中的控制元件、测试元件和配纤元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图4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中的控制元件的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的俯视图;

  图7为图4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中的测试元件的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控制元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目前光纤对接网络中,光纤对接装置与其控制装置为独立的两个装置,运输、使用较为不便。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对接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包括:

  壳体1;

  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光纤对接装置2,所述光纤对接装置2包括光纤对接元件、多个线路对接元件以及多个绳路对接元件,其中,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用于与外部光纤对接,所述绳路对接元件用于通过所述光纤对接元件实现不同线路对接元件的对接;

  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控制元件(即中控模块)3,所述控制元件3用于控制所述绳路对接元件实现不同线路对接元件的对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光纤对接元件的相关结构及工作过程,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具体可参考专利文献201611249051.3、200910139737.0、200920162041.5、201310334935.9、200910139782.6和200910139753.X等现有技术,本申请对此不再详细描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纤对接设备还包括机械手,所述机械手用于夹持所述线路对接元件,实现所述线路对接元件与所述光纤对接元件的对接与分离。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光纤对接装置2以及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控制元件3,其中,所述光纤对接装置2包括光纤对接元件、多个线路对接元件以及多个绳路对接元件,据此可知,本申请中光纤对接元件和控制元件3封装在同一壳体1内,以提高光纤对接设备的集成度,从而无需携带两个独立的装置,进而使得本申请中的光纤对接设备便于运输,而且,在具体使用该光纤对接设备时,只需开启所述光纤对接设备的电源开关即可,而无需在每次使用时再对光纤对接元件和控制元件3进行连接,以使得本申请中的光纤对接设备使用方便。

  下面以所述多个线路对接元件包括第一线路对接元件和第二线路对接元件为例,对外部光纤A和外部光纤B实现信号交换进行说明,具体的,所述第一线路对接元件用于与外部光纤A对接,所述第二线路对接元件用于与外部光纤B对接,所述第一线路对接元件和所述第二线路对接元件通过绳路对接元件实现对接,从而可以实现外部光纤A传输的信号和外部光纤B传输的信号的交换。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线路对接元件还可以包括第三线路对接元件、第四线路对接元件等更多个线路对接元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光纤对接设备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配纤元件4,所述配纤元件4用于固定所述外部光纤,实现所述外部光纤与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的对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继续如图4所示,所述配纤元件4通过连接线组与所述多个线路对接元件对接,所述连接线组包括对接所述外部光纤与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的第一连接线组5,即所述第一连接线组5的一端与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相连,另一端通过所述配纤元件4与所述外部光纤对接。

  需要说明的是,单个光纤对接设备能够对接的外部光纤的数量较为有限,如在需要实现更多个外部光纤的信号交换时,需要对接更多数量的外部光纤,单个光纤对接设备则无法实现,以所述光纤对接设备能够实现24根外部光纤的对接为例,当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应用于48根外部光纤对接的应用场景时,单个光纤对接设备无法实现,鉴于此,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继续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线组还包括:第二连接线组6,所述第二连接线组6用于与另一光纤对接设备对接,以通过至少两个光纤对接设备的配合实现更多根外部光纤对接,从而实现所述光纤对接设备的扩容。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继续如图4、图6和图7所示,所述光纤对接设备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测试元件(即测试模块)7,所述测试元件7用于对所述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进行检测。

  下面继续以所述多个线路对接元件包括第一线路对接元件和第二线路对接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线路对接元件用于与外部光纤A对接,所述第二线路对接元件用于与外部光纤B对接为例,对所述外部光纤A和所述外部光纤B的信号传输质量的检测进行说明。

  具体的,在需要对外部光纤A的信号传输质量测试时,将第三线路对接元件通过绳路对接元件与所述第一线路对接元件相连,所述第三线路对接元件背离所述绳路对接元件的一端与所述测试元件7相连,使得所述外部光纤A的信号传输到所述测试元件7,以实现测试元件7对所述外部光纤A传输的信号质量的检测;在需要对测试外部光纤B的信号传输质量测试时,第三线路对接元件通过绳路对接元件与所述第二线路对接元件相连,所述第三线路对接元件背离所述绳路对接元件的一端与所述测试元件7相连,使得所述外部光纤B的信号传输到所述测试元件7,从而实现测试元件7对所述外部光纤B传输的信号质量的检测。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元件7包括光源、光功率计和光时域反射仪等元件,其中,所述光功率计用于检测所述外部光纤传输信号过程中的信号的衰减,所述光时域反射仪用于检测所述外部光纤的断点。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元件3还用于在测试阶段,启动所述测试元件7,控制所述测试元件7对所述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进行检测,在运行阶段,关闭所述测试元件7,以使得所述光纤对接设备既可以实现不同外部光纤的对接,又可以实现外部光纤传输信号质量的检测,且所述不同外部光纤的对接与外部光纤传输信号质量的检测互不影响,即所述测试阶段和运行阶段互不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元件3包括至少一个接口,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元件3在与所述光纤对接装置2和所述测试元件7电连接时,可共用一个接口,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元件3在与所述光纤对接装置2和所述测试元件7电连接时,也可不共用一个接口,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同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元件7包括至少一个接口,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元件7在与所述光纤对接装置2和所述控制元件3电连接时,可共用一个接口,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元件7在与所述光纤对接装置2和所述控制元件3电连接时,也可不共用一个接口,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所述控制元件3和所述测试元件7由一个控制装置实现,则无论哪个元件发生损坏,都需要对该控制装置进行维修或更换,使得维修时间和费用成本都较高。基于此,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元件3与所述测试元件7独立设置,以使得所述控制元件3或所述测试元件7发生故障时,可以只维修发生故障的元件,从而节省了维修时间,降低了维修成本。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继续如图4所示,如果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包括控制元件3、配纤元件4和测试元件7,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包括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其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沿第一方向X排布,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组成的整体与所述第三容纳空间沿第二方向Y排布,所述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

  其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用于放置所述控制元件3,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用于放置所述测试元件7,所述第三容纳空间用于放置所述配纤元件4。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配纤元件4所占用的面积较大,所述控制元件3、测试元件7以及所述配纤元件4在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排布时,有利于使得所述控制元件3、所述测试元件7和所述配纤元件4布局紧凑,从而在提高所述光纤对接设备集成度的基础上,还可以减小所述光纤对接设备的体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元件3具有电源开关,用于在外界触发下,控制所述光纤对接设备的工作状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纤对接设备的工作状态包括运行状态、测试状态和关闭状态中的至少两个。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元件3具有多个电源开关,以通过不同的电源开关的触发实现不同工作状态的切换。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多个是指2个或2个以上。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控制元件3具有第一电源开关I和第二电源开关II这两个电源开关,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电源开关I用于在外界触发下打开时,控制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处于运行状态,所述第二电源开关II用于在外界触发下打开时,控制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处于测试状态,如果所述第一电源开关I和所述第二电源开关II同时关闭,则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处于关闭状态。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元件3包括一个电源开关和一个控制开关,具体的,所述控制元件包括第三电源开关和控制开关,其中,所述第三电源开关用于启动所述控制元件3,所述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在测试状态和运行状态之间切换,具体的,在第三电源开关打开时,所述控制元件3上电启动,在用户触发所述控制开关产生第一触发信号时,所述控制元件3基于所述第一触发信号控制所述光纤对接设备进入测试状态,并对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进行检测,在用户触发所述控制开关产生第二触发信号时,所述控制元件3基于所述第二触发信号控制所述光纤对接设备进入运行状态,实现不同外部光纤的对接。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继续如图8所示,所述控制元件3还具有显示元件接口9,用于连接显示元件,以通过所述显示元件进行预设信息的显示,其中,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信息包括所述光纤对接设备运行时,光纤对接元件中的线路对接状态,以便于工作人员能够直观了解该光纤对接设备中的线路对接状态;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信息包括所述光纤对接设备运行时,所述测试元件7的检测结果,以便于工作人员根据该测试元件7的检测结果,能够直观了解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信息包括所述光纤对接设备运行时,光纤对接元件中的线路对接状态和所述测试元件7的检测结果,以便于工作人员能够直观了解该光纤对接设备中的线路对接状态和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元件3还包括多个指示灯,具体的,所述控制元件包括第一指示灯10、第二指示灯11、第三指示灯12和第四指示灯13,其中,所述第一指示灯10用于表征所述控制元件3是否与外接服务器进行通信,所述第二指示灯11用于指示所述测试元件7是否在对所述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进行检测或用于表征所述机械手和/或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等所述光纤对接装置的内部组成部件是否在移动,所述第三指示灯12用于表征所述机械手是否夹持着所述线路对接元件,所述第四指示灯13用于表征所述光纤对接设备是否存在异常。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指示灯10闪烁时,说明所述控制元件3在与所述外接服务器正在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指示灯10不亮时,说明所述控制元件3未与所述外接服务器进行通信;所述第二指示灯11闪烁时,说明所述测试元件7在对所述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进行检测或说明所述机械手和/或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等所述光纤对接装置的内部组成部件正在移动,所述第二指示灯11不亮时,说明所述测试元件7未对所述外部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进行检测且所述机械手和/或所述线路对接元件等所述光纤对接装置的内部组成部件未移动,即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处于待机状态;所述第三指示灯12闪烁时,说明所述机械手夹持着所述线路对接元件,即所述机械手与所述线路对接元件处于夹持状态,所述第三指示灯12不亮时,说明所述机械手未夹持着所述线路对接元件,即所述机械手与所述线路对接元件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指示灯13不亮时,说明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工作正常,未出现异常,所述第四指示灯亮13时,说明所述光纤对接设备存在异常,以提示用户。

  综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纤对接设备,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光纤对接装置2以及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控制元件3,其中,所述光纤对接装置2包括光纤对接元件、多个线路对接元件以及多个绳路对接元件,据此可知,本申请光纤对接元件和控制元件3封装在同一壳体1内,以提高光纤对接设备的集成度,从而无需携带两个独立的装置,进而使得本申请中的光纤对接设备便于运输,而且,在具体使用该光纤对接设备时,只需开启所述光纤对接设备的电源开关即可,而无需在每次使用时再对光纤对接元件和控制元件3进行连接,以使得本申请中的光纤对接设备使用方便。

  本说明书中各个部分采用并列和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部分的不同之处,各个部分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光纤对接设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