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光学> 复眼透镜系统独创技术9619字

复眼透镜系统

2021-02-08 15:12:43

复眼透镜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眼透镜系统。

  背景技术

  复眼透镜系统的功能是将不同角度入射的准直光束,转换成不同位置,相同发光角度之远心光束,后续再将这些远心光束重迭在一起,以达成照明光源均匀化之效果。

  目前的复眼透镜系统的前后镜片半径相同,在这样的架构中,聚焦面位於第二镜体的第二出射面上。当出射的远心光束聚焦面离开第二镜体的第二出射面时,入射的准直光束角度越大,越不能保持出射远心光束的要求。

  如图10所示,复眼透镜系统包括入射面和出射面,入射面A和出射面B的半径相同,此时焦平面C位于出射面,由于元件厚度的存在,将无法使得焦平面置于下一元件D的内部;同时如图11所示,在传统复眼透镜系统结构基础下,若将焦平面C后移使其处在下一个元件内部,则会导致大角度入射光的收光范围将减小,出射光束的最大角度将增大,照明均匀化效果亦将变差,当入射光角度越大时,此现象越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眼透镜系统,以解决现有复眼透镜系统难以实现焦平面调控与照明均匀度兼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眼透镜系统,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镜体和第二镜体,所述第一镜体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入射面和第一出射面,所述第二镜体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入射面和第二出射面,所述第一出射面与所述第二入射面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入射面和所述第二出射面均为曲面,所述第一入射面与所述第二出射面的半径互不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射面和所述第二出射面均为凸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射面和所述第二出射面均为凹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射面和所述第二出射面中的一个为凸弧面,所述第一入射面和所述第二出射面中的另一个为凹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射面为平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入射面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复眼透镜系统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镜体和第二镜体,所述第一入射面与所述第二出射面的半径互不相同,所以设计过程中通过选定第一入射面和第二出射面的半径、以及第一镜体和第二镜体的间距便可控制焦平面的位置,而且也不会出现照射不均的现象,切实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焦平面调控与照明均匀度兼顾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复眼透镜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复眼透镜系统第一个实施例的光路折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复眼透镜系统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复眼透镜系统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复眼透镜系统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复眼透镜系统第五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复眼透镜系统第六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复眼透镜系统第七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复眼透镜系统第八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现有技术的光路折射示意图;

  图11是现有技术的焦平面调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复眼透镜系统的原理图,从图中所示可知,复眼透镜系统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镜体10和第二镜体20,第一镜体1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入射面11和第一出射面12,第二镜体2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入射面21和第二出射面22,第一出射面12与第二入射面21相对布置,第一入射面11和第二出射面22均为曲面,第一入射面11与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互不相同。

  此实施方式的好处在于,只要在设计过程中选定第一入射面11和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以及第一镜体10和第二镜体20的间距便可控制焦平面的位置,而且也不会出现照射不均的现象,切实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焦平面调控与照明均匀度兼顾的问题。

  由于第一入射面11、第一出射面12、第二入射面21和第二出射面22具有多种组合设置方式,故下文通过各个实施例进行具体详述。

  复眼透镜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第一入射面11和第二出射面22均为凸弧面,此时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大于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如设定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为20mm,设定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为10mm,并设定第一镜体10与第二镜体20的间距为10mm;采用此结构后,焦平面30将能调整至与第二出射面22相距较远的位置,而且各个光束的重叠面积并不会减少,即同时兼顾了照明均匀度。

  复眼透镜系统的第二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其与第一个实施例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此时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小于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如设定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为10mm,设定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为20mm,并设定第一镜体10与第二镜体20的间距为10mm;采用此结构后,便可实现焦平面的调控和兼顾照明均匀度。

  复眼透镜系统的第三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第一入射面11和第二出射面22均为凹弧面,此时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大于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如设定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为20mm,设定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为10mm,并设定第一镜体10与第二镜体20的间距为10mm;采用此结构后,便可实现焦平面的调控和兼顾照明均匀度。

  复眼透镜系统的第四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其与第三个实施例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此时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小于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如设定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为10mm,设定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为20mm,并设定第一镜体10与第二镜体20的间距为10mm;采用此结构后,便可实现焦平面的调控和兼顾照明均匀度。

  需要指出,第一入射面11和第二入射面21并非必须同为凸弧面或凹弧面,也可设置第一入射面11和第二出射面22中的一个为凸弧面,第一入射面11和第二出射面22中的另一个为凹弧面。

  即有复眼透镜系统的第五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第一入射面11为凸弧面,第二出射面22为凹弧面,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大于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如设定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为20mm,设定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为10mm,并设定第一镜体10与第二镜体20的间距为10mm;采用此结构后,便可实现焦平面的调控和兼顾照明均匀度。

  复眼透镜系统的第六个实施例如图7所示,其与第五个实施例基本一致,区别在于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小于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如设定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为10mm,设定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为10mm,并设定第一镜体10与第二镜体20的间距为10mm;采用此结构后,便可实现焦平面的调控和兼顾照明均匀度。

  复眼透镜系统的第七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第一入射面11为凹弧面,第二出射面22为凸弧面,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大于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如设定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为20mm,设定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为10mm,并设定第一镜体10与第二镜体20的间距为10mm;采用此结构后,便可实现焦平面的调控和兼顾照明均匀度。

  复眼透镜系统的第八个实施例如图9所示,其与第七个实施例基本一致,区别在于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小于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如设定第一入射面11的半径为10mm,设定第二出射面22的半径为20mm,并设定第一镜体10与第二镜体20的间距为10mm;采用此结构后,便可实现焦平面的调控和兼顾照明均匀度。

  综上可知,上述各个实施例均设置第一出射面12为平面,以及设置第二入射面21为平面,其目的在于避免第一出射面12和第二入射面21对光束的照射角度产生影响,以便于降低第一入射面11、第二出射面22、以及第一镜体10与第二镜体20间距的选取难度,也提高了复眼透镜系统的调控准确性。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复眼透镜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