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光学> 显示装置独创技术33132字

显示装置

2021-02-01 05:42:34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案为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关于适用于窄边框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显示器的需求随着各种电子装置的增长亦逐渐增加,显示屏幕的需求亦与日俱增。一般而言,显示器外框会产生明显的框线和厚度,影响外观和使用者观看体验。因此,目前的显示器仍需进一步改良。

  发明内容

  本案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其具有上表面以及与上表面相邻的侧表面;遮光件,具有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上,第二部分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侧表面上;以及光学膜片,至少覆盖遮光件的第一部分与显示面板的上表面的交界处;其中,遮光件的第一部分的宽度小于1mm。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至图13分别是根据本案中的不同的实施例所绘制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中元件标号说明:

  101 显示面板 802显示区

  1011上表面 101a 彩色滤光片基板

  1012侧表面 101b 薄膜晶体管基板

  1013下表面 101c 偏光膜

  102 遮光件 101c’, 偏光膜

  1021第一部分 L2 光线

  1022第二部分 BM 黑矩阵

  103 光学膜片 P1、P1’ 第一棱镜

  1031上表面 P11 第一棱镜面

  1032下表面 P12 第二棱镜面

  1030主体层 P2、P2’ 第二棱镜

  1031第一微结构层 P23第三棱镜面

  10311 第一微结构区 P24第四棱镜面

  1032第二微结构层 T1021 厚度

  10322 第二微结构区 T1022 厚度

  104 功能膜层 T103厚度

  T1030厚度

  105 支撑构件 T108 最大厚度

  1051最外侧表面 W1021宽度

  106 背框 WBM宽度

  107 固定机构 θ 折射角

  108 胶层 θ’折射角

  θP1第一夹角

  801 非显示区 θP2第二夹角

  L1光线 θP2’ 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于本案所提供的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应了解的是,以下的叙述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以实施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不同样态。以下所述特定的元件及排列方式仅为简单清楚描述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当然,这些仅用以举例而非本申请的限定。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类似及/或对应的标号标示类似及/或对应的元件,以清楚描述本申请。然而,这些类似及/或对应的标号的使用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具有任何关连性。

  应理解的是,附图的元件或装置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种形式存在。此外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用语,例如“...之下”、“较低”或“底部”或“…之上”、“较高”或“顶部”,以描述附图的一个元件对于另一元件的相对关系。可理解的是,如果将附图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较低”侧的元件将会成为在“较高”侧的元件。另可理解的是,本案中所述“覆盖于…”或相似用语,可以为直接接触到被覆盖对象,亦可为在被覆盖对象之上,使覆盖物与被覆盖物的投影有重叠部分,但未直接接触到被覆盖对象的情况。本案中所述“接触”,除非有明确说明为直接接触,一般包含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可配合附图一并理解,本申请的附图亦被视为申请说明的一部分。应理解的是,本申请的附图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能任意的放大或缩小元件的尺寸以便清楚表现出本申请的特征。另为求附图简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以及在各剖面图中为清楚示意,部分元件将省略其剖面线。另可了解的是,为了清楚说明,附图中仅绘示部分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根据实际需求,添加额外的其他元件。

  此外,附图的元件或装置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种形式存在。此外,应理解的是,虽然在此使用了用语“第一”、“第二”等来叙述各种元件、组件、或部分,这些元件、组件或部分不应被这些用语限定。这些用语仅是用来区别不同的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因此,以下讨论的一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可在不偏离本申请的教示的情况下被称为一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于文中,“约”、“大约”、“大致”、“大致上”、“实质上”的用语通常表示在一给定值或范围的5%内,或是3%,或2%之内,或1%之内,或0.5%之内。在此给定的数量为大约的数量,亦即在没有特定说明“约”、“大约”、“大致”、“大致上”、“实质上”的情况下,仍可隐含“约”、“大约”、“大致”、“大致上”、“实质上”的含义。

  电子显示器的需求随着各种电子装置的增长逐渐增加,而除了的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装置、笔记型电脑等所使用的显示屏幕尺寸外,大型显示屏幕,甚至于在特殊场合使用的超大型显示屏幕的需求亦与日俱增。而以“拼接”的方式实现大型显示屏幕为目前的主流手段之一,亦即借由使用多个尺寸较小的显示装置作为拼接单元,进行组合后以完成所需的拼接显示装置。因此,本申请提供一些方法可改善显示装置外观、减少拼接显示装置的拼接单元间的接缝感、或是提升整体视觉感受。

  请先参考图1。图1为根据本案一些实施例所绘制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1、遮光件102以及光学膜片103。显示面板101具有上表面1011与和上表面相邻的侧表面1012,以及与上表面1011相对的下表面1013。上表面1011为显示装置的观看面。遮光件102设置于显示面板101的边缘处,且遮光件102具有第一部分1021以及第二部分1022。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为位于上表面1011的部分,而遮光件102的其他部分为第二部分1022。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设置于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上,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设置于显示面板101的侧表面101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021与上表面1011接触,及/或第二部分1022与侧表面1012接触,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有其他层设置在遮光件和上表面1011或侧表面101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与第二部分1022直接相连,因此于剖面示意图中可呈现L形。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与第二部分1022厚度大致上相同。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具有一宽度W1021,而宽度W1021可大于0毫米(mm)且小于1mm、或可小于0.5mm。宽度W1021可定义为第一部分1021于X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上述最大宽度,可为显示装置任一俯视影像中的最大宽度。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具有一厚度T1021,而厚度T1021可大于0微米(μm)且小于200μm、可小于100μm、或可小于50μm。厚度T1021定义为第一部分1021在Y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上述最大厚度,可为显示装置任一剖面影像中的最大厚度。其中,Y方向定义为显示面板101的法线方向,X方向定义为与Y方向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可覆盖显示面板101的至少部分侧表面1012。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可覆盖显示面板101的整体侧表面1012,亦即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完全地覆盖了显示面板101的侧表面1012。

  请继续参照图1。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片103设置于显示面板101部分上表面1011与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上,且光学膜片103覆盖上表面1011与第一部分1021的交界处。光学膜片103远离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31可为大致平坦的表面,或是例如具有段差等的非平坦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邻近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的一侧边可沿着X方向靠近第二部分1022的最外侧,或与第二部分1022的最外侧大致切齐(共平面),但不限于此。本案中所述的“大致切齐”、“大致共平面”或类似用语,是指两平面之间的最大差值,小于100μm。而借由光学膜片103覆盖上表面1011与第一部分1021的交界处,可减少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边缘的剥落或是翘曲,提升遮光件102的耐久度。

  光学膜片103的材料可为例如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等的合适材料。光学膜片103可为由单一材料、混合材料、单层、或多层方式形成。

  遮光件102可用以遮蔽显示面板101的边缘漏光或是可用以遮蔽显示面板101中的部分布线区。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02可包括油墨或是薄层支撑件。油墨可包括光固化型油墨、热固化型油墨。薄层支撑件的材料可为金属薄片、有色麦拉膜(Mylar film)、含金属的麦拉膜、前述的组合或是其他可形成所需宽度及/或厚度的合适遮光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102为由铝箔麦拉膜(Al-Mylar film)所形成,例如由聚酯膜/铝/聚酯膜(PET/Al/PET)的薄膜所形成。。借由合适材料形成的遮光件102,可具有极窄及/或极薄的第一部分1021,故即便显示器间进行拼接,观看者亦不易察觉第一部分1021的存在。

  显示装置中可具有其他结构来支撑显示面板101,例如图1中,设置于显示面板101远离上表面1011的一侧的支撑构件105。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05设置于邻近显示面板101下表面1013的一侧,并贴附于显示面板101的下表面1013上。

  接着请参考图2。图2为根据本案一些实施例所绘制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相较于图1,图2中的显示装置的光学膜片103所覆盖的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的面积大于图1中光学膜片103所覆盖的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的面积。在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至少部分覆盖了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与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故沿Y方向俯视显示装置时,光学膜片103的面积可大于或等于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的面积。在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使用整面贴合的方式,完全地覆盖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与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此外,光学膜片103邻近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的一侧边与第二部分1022之外侧靠近或可大致上切齐。由于光学膜片103至少部分覆盖了上表面1011以及第一部分1021,因此显示装置的观看面于视觉上将更为平整,且可更完整地保护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与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

  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显示面板101并无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包含液晶(liquidcrystal,LC)、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量子点(quantumdot,Q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s light-emitting diode,QLED、QD-LED)、萤光(fluorescence)材料、磷光(phosphor)材料、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or mini light-emitting diode)、其他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组合,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101可为液晶显示器,其中具有彩色滤光片基板101a、薄膜晶体管基板101b以及偏光膜101c、偏光膜101c’。由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往下表面1013的方向,液晶显示器中依序分别是偏光膜101c、彩色滤光片基板101a、薄膜晶体管基板101b以及另一偏光膜101c’。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1的下表面1013上可具有其他功能膜层104。例如功能膜层104可为扩散膜,使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可形成更均匀的面光源。例如功能膜层104可为棱镜片、增亮膜,可以使液晶显示器的显示的亮度利用率提高,达到低能耗的效果。功能膜层104可为单层或是多层,或可以是前述扩散膜、棱镜片、或增亮膜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中的支撑构件105可为不透明、具有一定透明度或者透明的元件(相对于可见光而言)。当显示面板101为非自发光显示器,而具有背光源时,选用具有一定透明度或者透明的支撑构件105可减少显示装置周边产生的暗影,使整体画面亮度更为均一。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选用具有一定透明度或者透明的支撑构件105时,支撑构件105的最外侧表面1051上还可具有反射片,可将光源射往侧表面1051的光线反射到观看面,进一步增加显示装置的出光量。举例而言,反射片可以是由金属所形成的反射膜,但不限于此。

  接着,请参考图4。显示装置可进一步包含背框106与固定机构107。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框106可为一金属背框。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框106设置于显示面板101下表面1013的一侧,而支撑构件105设置于显示面板101与背框106之间,背框106邻近于支撑构件105设置。支撑构件105与背框106在X方向上重叠,亦即在沿着X方向观察显示装置时,支撑构件105的侧壁与背框106的侧壁之间至少部分重叠。固定机构107可设置于支撑构件105与背框106的重叠部分,支撑构件105与背框106借固定机构107彼此相互固定。固定机构107并无特别限制,只要可固定支撑构件105与背框106的机构皆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机构107可为螺丝、螺栓、卡扣结构、或卡榫结构或其他适合的元件,或上述元件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请继续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1的侧表面1012、支撑构件105的最外侧表面1051、与背框106的最外侧表面1061大致上为共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遮光件102为薄层支撑件时,支撑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除覆盖显示面板101的侧表面1012外,可进一步延伸覆盖至背框106,亦即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覆盖了显示面板101与支撑构件105的交界处,以及覆盖了支撑构件105与背框106的交界处。当遮光件102为薄层支撑件时,借由贴附并覆盖各元件的交界处,可提升显示装置的整体强度,并使显示装置不需额外的金属前框即具有一定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使用整面贴合的方式,故可加强显示面板101与遮光件102之间的贴附效果,增加遮光件102的固定效果,进而提升显示装置的整体强度。因此光学膜片103与遮光件102亦可一起视为一种加固结构。

  接着请参阅图5。图5所绘示的显示装置与图4相似,其差别在于光学膜片103可进一步延伸覆盖至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亦可视为是光学膜片103于显示面板101的侧表面1012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可进一步延伸覆盖至支撑结构105,亦即使光学膜片103覆盖显示面板101与支撑结构105间的交界处,让光学膜片103与支撑结构105对应设置,即由显示面板101的侧边观察时(例如沿着X方向),光学膜片103与支撑结构105部分重叠。借由扩大光学膜片103的贴附范围,可更加牢靠地固定显示面板101、遮光件102与支撑结构10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可再进一步延伸覆盖至背框106,使光学膜片103覆盖支撑结构105与背框106间的交界处,让光学膜片103与背框106对应设置,即由显示面板101的侧边观察时(例如沿着X方向),光学膜片103与背框106部分重叠。从制程的观点而言,因光学膜片103不需精准对齐即可贴附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故可提升制程的良率及/或减低生产制程复杂度。

  请参阅图6。图6为根据本案另一些实施例所绘制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为使显示装置的观看面尽可能平坦,以获得较佳的视觉体验,光学膜片103的上表面1031需大致上为平坦的表面。而为使制程单纯化,在没有其他表面平坦化的处理前提下,光学膜片103的下表面1032(亦即光学膜片103靠近显示面板101的一侧)亦需大致上为平坦的表面。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与显示面板101之间更包括胶层108,其至少部分覆盖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以及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胶层108于Y方向具有一厚度T108,最大厚度T108大于遮光件102第一部分1021的厚度T1021。上述厚度,可为任一剖面影像中的最大厚度,换句话说,可为胶层108或遮光件102局部区域中于显示面板的法线方向(例如Y方向)的最大厚度。由于最大厚度T108大于厚度T1021,胶层108可形成具有大致平坦的上表面,因此,贴附于胶层108上的光学膜片103亦可具有大致上为平坦的上表面1031。

  图7是提供光学膜片103的下表面1032大致上为平坦表面的另一种态样。借由使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的上表面与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大致上齐平(大致上共平面),再形成胶层108与光学膜片103于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与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上,亦可使光学膜片103的下表面1032大致上为平坦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胶层108可包括光学透明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光学透明树脂(Optical Clear Resin,OCR)、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ral),PVB)或其他合适的透明粘着材料,但不限于此。

  接着,请参考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1显示影像的部分为显示区802,而显示区802以外则为非显示区801。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01中的周缘的非显示区801可设置黑矩阵BM(Black matrix),当显示面板101为液晶显示器时(如图3),黑矩阵BM可设置于彩色滤光片基板101a与薄膜晶体管基板101b之间,在Y方向上,黑矩阵BM对应于非显示区801中的金属走线或电子元件设置(图上未标示),可降低反射光线。在一些实施例中,黑矩阵BM可设置于非显示区801的彩色滤光片基板101a与光学膜片103的之间。黑矩阵BM具有宽度WBM,在一些实施例中,宽度WBM大于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的宽度W1021。。

  接着,请参阅图9。图9是根据本案另一些实施例所绘制的显示装置部分剖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黑矩阵BM的宽度WBM大于遮光件102第一部分1021的宽度W1021,而光学膜片103中包括主体层1030与第一微结构层1031,其中第一微结构层1031设置于主体层1030与显示面板101之间,并具有第一微结构区10311,且于俯视(沿着Y方向观察)显示装置时,第一微结构区10311至少覆盖非显示区801与显示区802的交界处。第一微结构区10311的设置范围可视需求进行调整,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区10311可延伸设置到与光学膜片103的一侧边缘附近、或与光学膜片103的侧边缘大致切齐。

  请继续参考图9。当显示面板101进行显示或出光时。因光学膜片103的第一微结构区10311至少部分覆盖非显示区801与显示区802的交界处,至少部分显示区光线,例如光线L1将会入射至第一微结构区10311。第一微结构区10311借由其中的微结构,可将光线L1导向至黑矩阵BM的上方,亦即可将入射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光线,例如光线L1导向至非显示区801及/或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的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区10311借由折射方式,将至少部分显示区光线,例如光线L1导向至非显示区801,折射后的光与光线L1有一折射角θ。借由将至少部分显示区光线导向至非显示区801,可使非显示区801中及/或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的上方亦具有影像,使黑矩阵BM以及遮光件102的第一部分1021从Y方向进行观看时,可使观看者有边框更窄或是无边框的感受,或是用于拼接显示装置时,可减少拼接单元之间的外框所产生的明显分界线,进一步使拼接后的显示器影像更为一体,提升整体视觉感受。后方部分附图为使图面更为简洁,将不再标示出非显示区801与显示区802。前述光线L1仅是一示意,而至少部分与显示区802重叠的第一微结构区10311具有能将显示区光线往非显示区801方向上折射的效果,使原本只有在显示区802显示的影像能够延伸至非显示区801及/或遮光件102的第二部分1022的上方显示,后面的实施方式亦是具有相同功效,不再重复叙述。

  请参考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区10311中的微结构可为多个第一棱镜P1,借以折射光线L1至非显示区80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区10311中的微结构于Y方向上观察显示装置时,可为多个条状结构。第一棱镜P1的形状可根据选用材料的折射率、希望折射的幅度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中的第一微结构层1031的折射率n1031大于主体层1030的折射率n1030,主体层1030的折射率n1030大于空气的折射率。此时每一第一棱镜P1可具有第一棱镜面P11与第二棱镜面P12,第一棱镜面P11相较于第二棱镜面P12,较接近显示面板101的侧表面1012。第一棱镜面P11大致垂直于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第二棱镜面P12与第一棱镜面P11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θP1,第一夹角θP1为一锐角。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显示区802的第一夹角θP1较远离显示区的第一夹角θP1为大。

  借由前段所述结构,可使入射至第一微结构区10311的光线L1,折射向非显示区801。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欲使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801甚至显示装置的边缘不易被观看者察觉,则可借由调整第一棱镜P1的结构或第一夹角θP1,使导向后的光线L1经一折射角θ到达光学膜片103上表面的侧边缘。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搭配调整主体层1030的厚度T1030而使显示区802的影像可延伸至非显示区801,但不以此为限。

  第一微结构区10311中的微结构亦可随着距离显示面板101侧表面1012的远近,调整第二棱镜面P12的斜率,亦即越远离非显示区801,则第二棱镜面P12的斜面越平缓,只要可使至少部分显示区802的光线导向至非显示区801即可。上述第一微结构区10311中的微结构形状仅为举例,本申请并不限于此。举例而言,沿Y方向观察第一微结构区10311时,可以为条状结构,或是多个独立区块结构、或是多个篓空图案化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借由折射率差异、散射率差异、漫射率差异等,能够达到将至少部分显示区802显示的影像延伸在非显示区801显示的目的即可。

  接着,请参考图11。为使非显示区801显示的影像更为清楚及/或明亮,可将经第一微结构区10311导向至非显示区801的光,借由其他微结构再导向成一大致上朝向显示装置的观看面的光,以提升使用者在正视角位置的视觉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除包括主体层1030与第一微结构层1031外,更包括设置于主体层1030远离显示面板101一侧的第二微结构层1032。第二微结构层1032中具有第二微结构区10322,且第二微结构区10322中可具有多个第二棱镜P2。沿Y方向上观看显示装置时,第二棱镜P2具有多个大致平行显示面板101侧表面1012的条状结构。第二微结构区10322的设置范围可视需求,根据需折射多少范围的经第一微结构区10311导向的出光来进行调整。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使至少部分显示区光线导向至非显示区801,例如黑矩阵BM边缘的光线L1,经第一微结构区10311、第二微结构区10322导向后,可于显示装置边缘以大致垂直于显示面板101上表面出光,第二微结构区10322的一侧边缘(图11中的右侧)可与光学膜片103的一侧边缘靠近或大致切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微结构区10322的范围可对应第一微结构区10311设置,以使至少部分显示区光线进入光学膜片103,并经第一微结构区10311导向的光,可被导向成大致平行光线L1的光或是以大致垂直于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的方向出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区10311的边缘及/或第二微结构区10322的边缘,可与光学膜片103的一侧边缘大致切齐,但不以此为限。

  第二微结构区10322中的第二棱镜P2的形状或材料,亦可根据实际所需进行调整。举例而言,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一微结构层1031与第二微结构层1032为相同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第二棱镜P2的一面可设置成与第一棱镜P1的第二棱镜面P12平行。举例而言,每一第二棱镜P2具有第三棱镜面P23与第四棱镜面P24,其中第三棱镜面P23相较于第四棱镜面P24,较接近显示面板101的侧表面1012,第四棱镜面P24大致垂直于显示面板101的上表面1011,且第三棱镜面P23与第四棱镜面P24之间有一第二夹角θP2,而部分第一棱镜P1的第一夹角θP1可与第二棱镜P2的第二夹角θP2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层1031与第二微结构层1032亦可为不同的材料,只要可以达到使至少部分显示区光线导向至非显示区801的目的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棱镜面P23与第四棱镜面P24之间设置具有数种不同的第二夹角θP2的第二棱镜P2,部分第三棱镜面P23与第二棱镜面P12不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显示区802的第二棱镜P2’的第二夹角θP2较远离显示区的第二棱镜P2的第二夹角θP2为大。

  接着,请参考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区10311中的多个第一棱镜P1之间,可至少有部分第一棱镜P1的第一夹角θP1彼此相异。举例而言,相对接近显示区802的第一夹角θP1’大于远离显示区802的第一夹角θP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区10311中最左侧(最接近显示面板101内部)的第一棱镜P1’,其第一夹角θP1’大于光线L1将入射的第一棱镜P1的第一夹角θP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至少有部分第二棱镜P2的第二夹角θP2彼此相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微结构区10322中相对接近显示区802的第二棱镜P2’,其第二夹角θP2’大于相对远离显示区802的的第二棱镜P2的第一夹角θP2。因此,当另一光线L2入射至第一棱镜P1’时,其折射角θ’将小于光线L1的折射角θ,此不同的设计可以使显示区802折射至非显示区801的影像具有不同延伸变化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区10311中的多个图案化结构之间,可至少有部分的图案化结构彼此相异,此处所述的相异可以例如是距离、宽度大小或是面积大小,在此不做限制。

  第一微结构区10311或第二微结构区10312的设计方式不以前方所述变化棱镜夹角为限,亦可借由例如棱镜设置密度、棱镜幅宽等方式达成。借由此类结构,可使显示装置边缘区域的影像变形量不同,以使观看者于观看时较不易察觉画面边缘影像的变形区域边界。

  当第一微结构区10311中的第一棱镜P1第一夹角θP1于显示区802与非显示区801具有不同设计时(例如具有不同的夹角),第二微结构区10322中的第二棱镜P2第二夹角θP2亦可进行对应调整,使经第一微结构区10311导向的光仍可以大致垂直于显示面板101上表面1011的方向出光。

  接着,请参考图13所示,一光线L2入射至第一微结构区10311最左侧的第一棱镜P1’后,经折射可入射至第二微结构区10322中的一第二棱镜P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棱镜P2’亦可为第二微结构区10322中最左侧的第二棱镜。第二棱镜P2’即可视为对应第一棱镜P1’的棱镜,对应的棱镜彼此间具有平行的、非垂直于显示面板101上表面1011的棱镜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棱镜P1’的第二棱镜面P12大致平行第二棱镜P2’的第三棱镜面P23。

  光学膜片103可使用任何合适的方式制造。举例而言,当光学膜片103具有主体层1030、第一微结构层1031与第二微结构层1032时,可先形成第一微结构层1031,其表面上具有所需的微结构图样。再于其上例如形成树脂层并固化后,得到主体层1030。随后再于主体层1030的表面上的所需区域,形成所欲微结构图样,再于主体层1030的表面上以类似方式形成第二微结构层1032。微结构图样可使用熔接、接着、涂布、印刷、射出成形、蚀刻、激光光加工等各种合适的方法的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可以选择性地选择性的设置第一微结构层1031或是第二微结构层1032,或是选择性的再增加其他层,使其为具有多功能性的多层结构。

  光学膜片103的厚度T103可根据所选用的主体层1030、第一微结构层1031与第二微结构层1032的折射率进行调整,使最后出光方向符合所需。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层103的厚度T103可为0.5mm–10mm、或可为1mm–3mm。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层1030的厚度可占光学膜层103整体厚度T103的90%以上。此外,各层可以为单层或多层的形式。举例而言,主体层1030可为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双层结构或是中间篓空包含多个空气区域的结构。层与层间的射率差异可为0.01-0.6、或可为0.05-0.4。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3面向观察者的一侧上可进一步包括表面处理层,如硬涂层、防眩层、相位差膜、抗反射层、帯电防护层、防污层的表面处理层(涂布层)。在一些实施例中,表面处理层可经雾化处理,使其雾度值(Haze)为10%以上,更佳可为10%-40%,以降低观看者因周围环境光与经过微结构层的出光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视觉不适。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区域可以具有不同的雾度值,例如显示区802的雾度值小于非显视区的雾度值,如此可以维持显示区802的显示画面品质。

  雾度值可为一散色光的穿透度相对于穿透测量目标整体穿透光的穿透度百分比。雾度值可使用雾度计(NDH-5000SP)测量。雾度值可借由以下的方法所测量。当一光线穿透测量目标后,将入射至积分球。在此过程中,光借由测量目标分离为散射光(DT)以及平行光(PT),且这些光线反射至依积分球中,接着由一光接受装置所收集。该雾度值可借由测量所收集的光线而得。该雾度值定义为该散射光对于该总穿透光的百分比(雾度值(%)=100×DT/TT),其中总穿透光(TT)为该散射光(DT)以及该平行光(PT)的总和。

  综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种具有显示面板、遮光件以及光学膜片的显示装置,借由覆盖至显示面板上表面的遮光件可减少显示装置边缘漏光现象,并借由使光学膜片覆盖于遮光件与显示面板上表面的交界处,增加遮光件的耐久度。在一些情况下,遮光件亦可作为支撑件,使显示装置不需金属前框直接拼接仍有一定的强度,进而降低显示装置间其拼接缝的宽度。此外,借由于光学膜片中的微结构,可进一步减少显示装置的周缘非显示区域的宽度,使拼接后的显示装置具有更为一体的画面。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显示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