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鞋类技术> 一种鞋底及旅游鞋独创技术37202字

一种鞋底及旅游鞋

2020-10-26 14:05:02

  一种鞋底及旅游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鞋底及旅游鞋。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由于旅游景区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舒适、防滑的旅游鞋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对旅游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现有的旅游鞋,虽然满足了穿着者的舒适需求,但仍然存在防滑效果不佳的现象,尤其是行走在湿滑路面,大大增加了穿着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因此,亟待提出一种鞋底及旅游鞋,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及旅游鞋,能够显著地提高鞋底的防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第一U形防滑贴片以及第二U形防滑贴片。所述鞋底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前脚掌部和后脚掌部。所述第一U形防滑贴片沿所述前脚掌部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U形防滑贴片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一防滑组,所述第一防滑组包括依次间隔凸设的第一防滑部、第二防滑部、第三防滑部、第四防滑部和第五防滑部,所述第一防滑部与所述第二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形成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二防滑部与所述第三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形成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三防滑部与所述第四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形成第三排水槽,所述第四防滑部与所述第五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四间隙,所述第四间隙形成第四排水槽。所述第二U形防滑贴片沿所述后脚掌部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U形防滑贴片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二防滑组,所述第二防滑组包括依次间隔凸设的第六防滑部、第七防滑部、第八防滑部、第九防滑部和第十防滑部,所述第六防滑部与所述第七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五间隙,所述第五间隙形成第五排水槽,所述第七防滑部与所述第八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六间隙,所述第六间隙形成第六排水槽,所述第八防滑部与所述第九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七间隙,所述第七间隙形成第七排水槽,所述第九防滑部与所述第十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八间隙,所述第八间隙形成第八排水槽。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所述第二防滑部、所述第四防滑部、所述第五防滑部、所述第六防滑部、所述第七防滑部、所述第九防滑部和所述第十防滑部上均凸设有多个棱锥型防滑纹,所述第三防滑部位于所述前脚掌部的前端,所述第三防滑部上设有第一阶梯型防滑纹,所述第八防滑部位于所述后脚掌部的尾端,所述第八防滑部上设有第二阶梯型防滑纹。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部、所述第二防滑部、所述第四防滑部和所述第五防滑部均为一横截面形状呈梯形或扇形的凸起,所述第六防滑部、所述第七防滑部、所述第九防滑部和所述第十防滑部均为一横截面形状呈M形的凸起。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包括两个第一子防滑部,两个所述第一子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九间隙,所述第九间隙形成第九排水槽,所述第二防滑部包括两个第二子防滑部,两个所述第二子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十间隙,所述第十间隙形成第十排水槽,所述第四防滑部包括两个第四子防滑部,两个所述第四子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十一间隙,所述第十一间隙形成第十一排水槽,所述第五防滑部包括两个第五子防滑部,两个所述第五子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十二间隙,所述第十二间隙形成第十二排水槽,所述第六防滑部包括两个第六子防滑部,两个所述第六子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十三间隙,所述第十三间隙形成第十三排水槽,所述第十防滑部包括两个第十子防滑部,两个所述第十子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十四间隙,所述第十四间隙形成第十四排水槽。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阶梯型防滑纹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阶梯型防滑纹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垂直或倾斜。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U形防滑贴片靠内的一侧具有第三防滑组,所述第三防滑组与所述第一防滑组之间具有第十五间隙,所述第十五间隙形成第十五排水槽,所述第三防滑组包括第十一防滑部,所述第二U形防滑贴片靠内的一侧具有第四防滑组,所述第四防滑组与所述第二防滑组之间具有第十六间隙,所述第十六间隙形成第十六排水槽,所述第四防滑组包括第十二防滑部,其中,所述第十一防滑部和所述第十二防滑部均包括多个依次间隔凸设的三角形防滑纹,所述第十五排水槽与所述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三排水槽和所述第四排水槽均连通,所述第十六排水槽与所述第五排水槽、所述第六排水槽、所述第七排水槽和所述第八排水槽均连通。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鞋底还包括葫芦形防滑贴片,所述葫芦形防滑贴片的边缘轮廓与所述鞋底本体的边缘轮廓相似,所述葫芦形防滑贴片沿所述第一U形防滑贴片内侧和所述第二U形防滑贴片内侧的边缘设置,所述葫芦形防滑贴片具有第五防滑组,所述第五防滑组包括第十三防滑部和第十四防滑部,其中,所述第十三防滑部位于所述葫芦形防滑贴片的边缘,所述第十三防滑部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矩形防滑纹,多个所述矩形防滑纹围合形成封闭环形结构,所述第十四防滑部位于所述葫芦形防滑贴片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一U形防滑贴片围合形成的半包围结构之间,所述第十四防滑纹包括多个依次间隔凸设的多边形防滑纹。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鞋底本体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前脚掌部与所述后脚掌部之间,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前脚掌部和所述后脚掌部均连接;所述鞋底还包括第一弧形防滑贴片和第二弧形防滑贴片,所述第一弧形防滑贴片和所述第二弧形防滑贴片均沿所述连接部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弧形防滑贴片靠外的一侧具有第六防滑组,所述第六防滑组包括依次间隔凸设的所述第十五防滑部、第十六防滑部和第十七防滑部,所述第二弧形防滑贴片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七防滑组,所述第七防滑组包括依次间隔凸设的所述第十八防滑部、第十九防滑部和第二十防滑部,其中,所述第十五防滑部和所述第十八防滑部靠近所述第一U形防滑贴片的一侧,所述第十七防滑部和所述第二十防滑部靠近所述第二U形防滑贴片的一侧,所述第十六防滑部位于所述第十五防滑部和所述第十七防滑部之间,所述第十九防滑部位于所述第十八防滑部和所述第二十防滑部之间,所述第十五防滑部与所述第一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十七间隙,所述第十七间隙形成第十七排水槽,所述第十八防滑部与所述第五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十八间隙,所述第十八间隙形成第十八排水槽,所述第二十防滑部与所述第六防滑部之间具有第十九间隙,所述第十九间隙形成第十九排水槽,所述第十七防滑部与所述第十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二十间隙,所述第二十间隙形成第二十排水槽,所述第十五防滑部与所述第十六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二十一间隙,所述第二十一间隙形成第二十一排水槽,所述第十六防滑部与所述第十七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二十二间隙,所述第二十二间隙形成第二十二排水槽,所述第十八防滑部与所述第十九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二十三间隙,所述第二十三间隙形成第二十三排水槽,所述第十九防滑部与所述第二十防滑部之间具有第二十四间隙,所述第二十四间隙形成第二十四排水槽,其中,所述第十五防滑部、所述第十七防滑部、所述第十八防滑部和所述第二十防滑部均为一横截面形状均呈梯形或扇形的凸起,且所述第十五防滑部、所述第十七防滑部、所述第十八防滑部和所述第二十防滑部上均凸设有多个所述棱锥型防滑纹,所述第十六防滑部和所述第十九防滑部均包括多个呈间隔凸设的椭圆形防滑纹,所述第十七排水槽、所述第二十排水槽、所述第二十一排水槽和所述第二十二排水槽均相互连通,所述第十八排水槽、所述第十九排水槽、所述第二十三排水槽和所述第二十四排水槽均相互连通。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前脚掌部包括第一减震支撑垫,所述第一减震支撑垫包括一体成型的矩形减震支撑垫和三角形减震支撑垫,所述三角形减震支撑垫相对于所述矩形减震支撑垫靠近所述前脚掌部的前端,且所述三角形减震支撑垫用于与大脚拇趾对应;所述后脚掌部上设置有阶梯通孔,所述阶梯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相对于所述第一孔段靠近所述鞋底本体的底面,所述第一孔段的截面和所述第二孔段的截面均为椭圆形,所述第一孔段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孔段的中心的连线垂直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底面,且所述第一孔段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孔段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后脚掌部包括第二减震支撑垫,所述第二减震支撑垫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椭圆形减震支撑垫和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所述第一椭圆形减震支撑垫和所述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同圆心设置,且所述第一椭圆形减震支撑垫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为蜂窝型镂空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椭圆形支撑垫位于所述第一孔段内且与所述第一孔段适配,所述第二椭圆形支撑垫位于所述第二孔段内且与所述第二孔段适配。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鞋底还包括围壁,所述围壁与所述鞋底本体连接,且所述围壁位于所述鞋底本体的边缘,所述围壁与所述鞋底本体围合形成容纳空间。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鞋底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三防滑部连接,所述鞋底本体远离所述第一U形防滑贴片的一侧为第一侧,所述延伸部从所述第三防滑部向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倾斜向外延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旅游鞋,包括上述的鞋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鞋底及旅游鞋通过第一U形防滑贴片和第二U形防滑贴片,能够显著地提高鞋底的防滑效果。具体地,第一U形防滑贴片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一防滑组,第二U形防滑贴片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二防滑组。其中,第一防滑组包括了多个凸设的棱锥型防滑纹和第一阶梯型防滑纹,第二防滑组包括了多个凸设的棱锥型防滑纹和第二阶梯型防滑纹,且其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布,使得该鞋底具有良好的防滑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标:100-鞋底;1-鞋底本体;11-前脚掌部;111-第一减震支撑垫;12-后脚掌部;121-第二减震支撑垫;1211-第一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212-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3-连接部;2-第一U形防滑贴片;21-第一防滑部;211-第一子防滑部;212-第九排水槽;213-棱锥型防滑纹;22-第二防滑部;221-第二子防滑部;222-第十排水槽;23-第三防滑部;231-第一阶梯型防滑纹;24-第四防滑部;241-第四子防滑部;242-第十一排水槽;25-第五防滑部;251-第五子防滑部;252-第十二排水槽;26-第一排水槽;27-第二排水槽;28-第三排水槽;29-第四排水槽;30-第十一防滑部;31-第十五排水槽;4-第二U形防滑贴片;41-第六防滑部;411-第六子防滑部;412-第十三排水槽;42-第七防滑部;43-第八防滑部;431-第二阶梯型防滑纹;44-第九防滑部;45-第十防滑部;451-第十子防滑部;452-第十四排水槽;46-第五排水槽;47-第六排水槽;48-第七排水槽;49-第八排水槽;50-第十二防滑部;51-第十六排水槽;6-葫芦形防滑贴片;61-第十三防滑部;62-第十四防滑部;7-第一弧形防滑贴片;71-第十五防滑部;72-第十六防滑部;73-第十七防滑部;74-第十七排水槽;75-第二十排水槽;76-第二十一排水槽;77-第二十二排水槽;8-第二弧形防滑贴片;81-第十八防滑部;82-第十九防滑部;83-第二十防滑部;84-第十八排水槽;85-第十九排水槽;86-第二十三排水槽;87-第二十四排水槽;9-围壁;10-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100,包括鞋底本体1、第一U形防滑贴片2以及第二U形防滑贴片4。鞋底本体1包括一体成型的前脚掌部11和后脚掌部12。

  第一U形防滑贴片2沿前脚掌部11的边缘设置,第一U形防滑贴片2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一防滑组,第一防滑组包括依次间隔凸设的第一防滑部21、第二防滑部22、第三防滑部23、第四防滑部24和第五防滑部25,第一防滑部21与第二防滑部2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形成第一排水槽26,第二防滑部22与第三防滑部23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形成第二排水槽27,第三防滑部23与第四防滑部24之间具有第三间隙,第三间隙形成第三排水槽28,第四防滑部24与第五防滑部25之间具有第四间隙,第四间隙形成第四排水槽29。

  第二U形防滑贴片4沿后脚掌部12的边缘设置,第二U形防滑贴片4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二防滑组,第二防滑组包括依次间隔凸设的第六防滑部41、第七防滑部42、第八防滑部43、第九防滑部44和第十防滑部45,第六防滑部41与第七防滑部42之间具有第五间隙,第五间隙形成第五排水槽46,第七防滑部42与第八防滑部43之间具有第六间隙,第六间隙形成第六排水槽47,第八防滑部43与第九防滑部44之间具有第七间隙,第七间隙形成第七排水槽48,第九防滑部44与第十防滑部45之间具有第八间隙,第八间隙形成第八排水槽49。

  其中,第一防滑部21、第二防滑部22、第四防滑部24、第五防滑部25、第六防滑部41、第七防滑部42、第九防滑部44和第十防滑部45上均凸设有多个棱锥型防滑纹213,第三防滑部23位于前脚掌部11的前端,第三防滑部23上设有第一阶梯型防滑纹231,第八防滑部43位于后脚掌部12的尾端,第八防滑部43上设有第二阶梯型防滑纹43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棱锥型防滑纹213均采用三棱锥型防滑纹213,以增大鞋底1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鞋底100的防滑能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棱锥型防滑纹213还可以采用四棱锥型防滑纹213、五棱锥型防滑纹213等。具体地,多个棱锥型防滑纹213可以呈不规则分布,也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分布。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棱锥型防滑纹213之间均具有间隙,该间隙也可以形成排水槽,以更好地避免鞋底本体1的底面存在积水。

  第二,当鞋底100的前脚掌部11有积水时,积水可以通过第一排水槽26、第二排水槽27、第三排水槽28和第四排水槽29流向鞋底本体1的边缘,以达到排出积水的效果。同样的,当鞋底100的后脚掌部12有积水时,积水可以通过第五排水槽46、第六排水槽47、第七排水槽48和第八排水槽49流向鞋底本体1的边缘,以达到排出积水的效果。

  综上所述,鞋底100通过第一U形防滑贴片2和第二U形防滑贴片4,能够显著地提高鞋底100的防滑效果。具体地,第一U形防滑贴片2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一防滑组,第二U形防滑贴片4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二防滑组。其中,第一防滑组包括了多个凸设的棱锥型防滑纹213和第一阶梯型防滑纹231,第二防滑组包括了多个凸设的棱锥型防滑纹213和第二阶梯型防滑纹431,且其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布,使得该鞋底100具有良好的防滑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滑部21、第二防滑部22、第四防滑部24和第五防滑部25均为一横截面形状呈梯形或扇形的凸起,第六防滑部41、第七防滑部42、第九防滑部44和第十防滑部45均为一横截面形状呈M形的凸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梯形的下底边或者扇形的较大的圆弧边均位于第一U形防滑贴片2靠外的一侧边缘,梯形的上底边或者扇形的较小的圆弧边均位于第一U形防滑贴片2靠内的一侧;M形的平滑底边均位于第二U形防滑贴片4靠外的一侧边缘,M形的两个突出尖端均位于第二U形防滑贴片4靠内的一侧,以使得穿着者较少发生侧滑的现象,进一步提高鞋底100的安全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鞋底本体1的边缘轮廓与脚掌的边缘轮廓相似,所以鞋底本体1的边缘是由依次连接的多段线构成的,有的部分整体近似呈现直线形,有的部分整体近视呈现圆弧形,因此,上述的梯形、扇形、M形都只是一种对于防滑部的边缘轮廓近似的描述,仅用于解释说明而非限制特指。

  其中,第一防滑部21包括两个第一子防滑部211,两个第一子防滑部211之间具有第九间隙,第九间隙形成第九排水槽212,第二防滑部22包括两个第二子防滑部221,两个第二子防滑部221之间具有第十间隙,第十间隙形成第十排水槽222,第四防滑部24包括两个第四子防滑部241,两个第四子防滑部241之间具有第十一间隙,第十一间隙形成第十一排水槽242,第五防滑部25包括两个第五子防滑部251,两个第五子防滑部251之间具有第十二间隙,第十二间隙形成第十二排水槽252,第六防滑部41包括两个第六子防滑部411,两个第六子防滑部411之间具有第十三间隙,第十三间隙形成第十三排水槽412,第十防滑部45包括两个第十子防滑部451,两个第十子防滑部451之间具有第十四间隙,第十四间隙形成第十四排水槽452。

  需要说明的是,当鞋底100的前脚掌部11有积水时,积水还可以通过第九排水槽212、第十排水槽222、第十一排水槽242和第十二排水槽252流向鞋底本体1的边缘,以达到排出积水的效果。同样的,当鞋底100的后脚掌部12有积水时,积水可以通过第十三排水槽412和第十四排水槽452流向鞋底本体1的边缘,以达到排出积水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阶梯型防滑纹具有更加良好的防滑效果,第一阶梯型防滑纹2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阶梯型防滑纹431的延伸方向均与鞋底本体1的长度方向垂直或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U形防滑贴片2靠内的一侧具有第三防滑组,第三防滑组与第一防滑组之间具有第十五间隙,第十五间隙形成第十五排水槽31,第三防滑组包括第十一防滑部30,第二U形防滑贴片4靠内的一侧具有第四防滑组,第四防滑组与第二防滑组之间具有第十六间隙,第十六间隙形成第十六排水槽51,第四防滑组包括第十二防滑部50。

  其中,第十一防滑部30和第十二防滑部50均包括多个依次间隔凸设的三角形防滑纹,第十五排水槽31与第一排水槽26、第二排水槽27、第三排水槽28和第四排水槽29均连通,第十六排水槽51与第五排水槽46、第六排水槽47、第七排水槽48和第八排水槽49均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多个三角形防滑纹仿生章鱼脚的设计,能够增大鞋底1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鞋底100的抓地能力和防滑能力。在本实施例中,第十一防滑部30的三角形防滑纹的数量为六个,第十二防滑部50的三角形防滑纹的数量为五个,多个三角形防滑纹均按照一定规律分布,以充分地利用鞋底100空间,同时保证良好的防滑能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十一防滑部30的三角形防滑纹的数量还可以为四个、六个、八个等,第十二防滑部50的三角形防滑纹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三个、七个等。

  具体地,第十一防滑部30的多个三角形防滑纹的一侧边位于第一U形防滑贴片2靠内的一侧边缘,第十一防滑部30的多个三角形防滑纹的突出尖端位于第一U形防滑贴片2靠内的一侧,且位于相邻的第一防滑部21、第二防滑部22、第三防滑部23或第四防滑部24的一侧,或者位于相邻的第一防滑部21、第二防滑部22、第三防滑部23或第四防滑部24之间。其中,第十一防滑部30的相邻的两个三角形防滑纹与相邻的第一防滑部21、第二防滑部22、第三防滑部23或第四防滑部24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也可以形成排水槽,以更好地避免鞋底本体1的底面存在积水。

  具体地,第十二防滑部50的多个三角形防滑纹的一侧边位于第二U形防滑贴片4靠内的一侧边缘,第十二防滑部50的多个三角形防滑纹的突出尖端位于第二U形防滑贴片4靠内的一侧,且位于相邻的第五防滑部25、第六防滑部41、第七防滑部42或第八防滑部43的一侧,或者位于相邻的第五防滑部25、第六防滑部41、第七防滑部42或第八防滑部43之间。其中,第十二防滑部50的相邻的两个三角形防滑纹与相邻的第五防滑部25、第六防滑部41、第七防滑部42或第八防滑部43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也可以形成排水槽,以更好地避免鞋底本体1的底面存在积水。

  第二,当积水在第十五排水槽31时,积水能够从第十五排水槽31经由第一排水槽26、第二排水槽27、第三排水槽28和第四排水槽29流向鞋底本体1的边缘,有效地避免积水在内侧的第十五排水槽31中积累。同样的,当积水在第十六排水槽51时,积水能够从第十六排水槽51经由第五排水槽46、第六排水槽47、第七排水槽48和第八排水槽49流向鞋底本体1的边缘,有效地避免积水在内侧的第十六排水槽51中积累。

  在本实施例中,鞋底100还包括葫芦形防滑贴片6,葫芦形防滑贴片6的边缘轮廓与鞋底本体1的边缘轮廓相似,葫芦形防滑贴片6沿第一U形防滑贴片2内侧和第二U形防滑贴片4内侧的边缘设置,葫芦形防滑贴片6具有第五防滑组,第五防滑组包括第十三防滑部61和第十四防滑部62。

  其中,第十三防滑部61位于葫芦形防滑贴片6的边缘,第十三防滑部61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矩形防滑纹,多个矩形防滑纹围合形成封闭环形结构,第十四防滑部62位于葫芦形防滑贴片6的内部,且位于第一U形防滑贴片2围合形成的半包围结构之间,第十四防滑纹包括多个依次间隔凸设的多边形防滑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多个矩形防滑纹能够增大鞋底1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鞋底100的防滑能力。其中,多个矩形防滑纹围合形成封闭环形结构,仅指多个矩形防滑纹排布时首尾相连,围合形成的结构整体呈封闭环形结构,只是一种对于第十三防滑部61的边缘廓形的描述,仅用于解释说明而非限制特指。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矩形防滑纹之间均具有间隙,该间隙也可以形成排水槽,以更好地避免鞋底本体1的底面存在积水。

  第二,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多边形防滑纹包括三角形防滑纹和菱形防滑纹,以增大鞋底1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鞋底100的防滑能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多边形防滑纹还可以包括五边形防滑纹、六边形防滑纹等。具体地,多个多边形防滑纹可以呈不规则分布,也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多边形防滑纹位于葫芦形防滑贴片6的内部,且位于第一U形防滑贴片2围合形成的半包围结构之间。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多边形防滑纹之间均具有间隙,任意一个较大的多边形防滑纹上也具有间隙,该间隙均可以形成排水槽,以更好地避免鞋底本体1的底面存在积水。

  在本实施例中,鞋底本体1还包括连接部13,连接部13位于前脚掌部11与后脚掌部12之间,且连接部13与前脚掌部11和后脚掌部12均连接。

  鞋底100还包括第一弧形防滑贴片7和第二弧形防滑贴片8,第一弧形防滑贴片7和第二弧形防滑贴片8均沿连接部13的边缘设置,第一弧形防滑贴片7靠外的一侧具有第六防滑组,第六防滑组包括依次间隔凸设的第十五防滑部71、第十六防滑部72和第十七防滑部73,第二弧形防滑贴片8靠外的一侧具有第七防滑组,第七防滑组包括依次间隔凸设的第十八防滑部81、第十九防滑部82和第二十防滑部83,以使得穿着者较少发生侧滑的现象,进一步提高鞋底100的安全稳定性。

  其中,第十五防滑部71和第十八防滑部81靠近第一U形防滑贴片2的一侧,第十七防滑部73和第二十防滑部83靠近第二U形防滑贴片4的一侧,第十六防滑部72位于第十五防滑部71和第十七防滑部73之间,第十九防滑部82位于第十八防滑部81和第二十防滑部83之间。

  第十五防滑部71与第一防滑部21之间具有第十七间隙,第十七间隙形成第十七排水槽74,第十八防滑部81与第五防滑部25之间具有第十八间隙,第十八间隙形成第十八排水槽84,第二十防滑部83与第六防滑部41之间具有第十九间隙,第十九间隙形成第十九排水槽85,第十七防滑部73与第十防滑部45之间具有第二十间隙,第二十间隙形成第二十排水槽75,第十五防滑部71与第十六防滑部72之间具有第二十一间隙,第二十一间隙形成第二十一排水槽76,第十六防滑部72与第十七防滑部73之间具有第二十二间隙,第二十二间隙形成第二十二排水槽77,第十八防滑部81与第十九防滑部82之间具有第二十三间隙,第二十三间隙形成第二十三排水槽86,第十九防滑部82与第二十防滑部83之间具有第二十四间隙,第二十四间隙形成第二十四排水槽87。

  其中,第十五防滑部71、第十七防滑部73、第十八防滑部81和第二十防滑部83均为一横截面形状均呈梯形或扇形的凸起,且第十五防滑部71、第十七防滑部73、第十八防滑部81和第二十防滑部83上均凸设有多个棱锥型防滑纹213,第十六防滑部72和第十九防滑部82均包括多个呈间隔凸设的椭圆形防滑纹。

  第十七排水槽74、第二十排水槽75、第二十一排水槽76和第二十二排水槽77均相互连通,第十八排水槽84、第十九排水槽85、第二十三排水槽86和第二十四排水槽87均相互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棱锥型防滑纹213均采用三棱锥型防滑纹213,以增大鞋底1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鞋底100的防滑能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棱锥型防滑纹213还可以采用四棱锥型防滑纹213、五棱锥型防滑纹213等。具体地,多个棱锥型防滑纹213可以呈不规则分布,也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分布。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棱锥型防滑纹213之间均具有间隙,该间隙也可以形成排水槽,以更好地避免鞋底本体1的底面存在积水。

  第二,在本实施例中,梯形的下底边或者扇形的较大的圆弧边均位于第一弧形防滑贴片7或第二弧形防滑贴片8靠外的一侧边缘,梯形的上底边或者扇形的较小的圆弧边均位于第一弧形防滑贴片7或第二弧形防滑贴片8靠内的一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鞋底本体1的边缘轮廓与脚掌的边缘轮廓相似,所以鞋底本体1的边缘是由依次连接的多段线构成的,有的部分整体近似呈现直线形,有的部分整体近视呈现圆弧形,因此,上述的梯形、扇形、椭圆形都只是一种对于防滑部的边缘轮廓近似的描述,仅用于解释说明而非限制特指。

  第三,当鞋底100的连接部13有积水时,积水还可以通过第十七排水槽74、第二十排水槽75、第二十一排水槽76、第二十二排水槽77、第十八排水槽84、第十九排水槽85、第二十三排水槽86和第二十四排水槽87流向鞋底本体1的边缘,以达到排出积水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前脚掌部11包括第一减震支撑垫111,第一减震支撑垫111包括一体成型的矩形减震支撑垫和三角形减震支撑垫,三角形减震支撑垫相对于矩形减震支撑垫靠近前脚掌部11的前端,且三角形减震支撑垫用于与大脚拇趾对应。

  后脚掌部12上设置有阶梯通孔,阶梯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二孔段相对于第一孔段靠近鞋底本体1的底面,第一孔段的截面和第二孔段的截面均为椭圆形,第一孔段的中心与第二孔段的中心的连线垂直于鞋底本体1的底面,且第一孔段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孔段的横截面面积。

  后脚掌部12包括第二减震支撑垫121,第二减震支撑垫12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211和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212,第一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211和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212同圆心设置,且第一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21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212的横截面面积,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212为蜂窝型镂空结构。其中,第二椭圆形减震支撑垫1212的蜂窝型镂空结构可以使得第二减震支撑垫121在受力时,该蜂窝型镂空结构能够很好地分散受力,起到显著地减震缓冲效果。

  其中,第一椭圆形支撑垫位于第一孔段内且与第一孔段适配,第二椭圆形支撑垫位于第二孔段内且与第二孔段适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一减震支撑垫111和第二减震支撑垫121能够增强鞋底100的减震性能,为穿着者的脚部提供舒适的穿着感。其中,第一减震支撑垫111和第二减震支撑垫121的材质可以采用EVA(中文名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英文名称: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从而使得第一减震支撑垫111和第二减震支撑垫121可以对穿着者的足部起到良好的缓冲、抗震、助力、保护和支撑作用。

  第二,第一椭圆形支撑垫位于第一孔段内且与第一孔段适配,第二椭圆形支撑垫位于第二孔段内且与第二孔段适配,是指第一椭圆形支撑垫的外侧壁与第一孔段的内侧壁相互贴合,第二椭圆形支撑垫的外侧壁与第二孔段的内侧壁相互贴合,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非常好地维持第二减震支撑垫121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鞋底100还包括围壁9,围壁9与鞋底本体1连接,且围壁9位于鞋底本体1的边缘,围壁9与鞋底本体1围合形成容纳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穿着者的脚部伸入容纳空间内后,围壁9能够将穿着者的脚部进行部分包裹,增强穿着者脚部的稳定性,给穿着者的脚部提供更好的舒适感。

  在本实施例中,鞋底100还包括延伸部10,延伸部10与第三防滑部23连接,鞋底本体1远离第一U形防滑贴片2的一侧为第一侧,延伸部10从第三防滑部23向靠近第一侧的方向倾斜向外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向外延伸是指向远离鞋底本体1的方向延伸,第一侧为鞋底本体1相对于第一U形防滑贴片2的另外一侧。延伸部10用于与鞋子的鞋面粘接,防止鞋子的前部在日常穿着时被磕碰,能够更好地保护鞋子,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旅游鞋,其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鞋底100。具体的,该旅游鞋还包括鞋面,鞋面与鞋底100连接,该旅游鞋同样具有良好的防滑能力,能够更好地保证穿着者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鞋底及旅游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