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鞋类技术> 多功能防滑鞋底独创技术10284字

多功能防滑鞋底

2021-02-08 07:12:45

多功能防滑鞋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防滑鞋底。

  背景技术

  鞋底作为一种鞋的常见组成部分,为穿着者在穿着鞋子时具有更好的舒适感。而随着鞋的生产与科研,鞋底也针对不同的需求逐步向功能化转变,逐渐出现了除臭鞋底、透气鞋底及缓冲鞋底等。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在穿着鞋子行走过程中将鞋子抬起时出现甩水的情况,所甩起的污水一方面会溅到鞋头并通过缝隙渗入鞋内腔,污水在鞋中会带来穿着不适感并促进细菌滋生,污染鞋内腔的穿着环境,容易引起脚部疾病;另一方面溅到裤腿,造成裤腿产生斑点状的污渍,而且久而久之该部分污渍难以清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产生甩水现象、使鞋面、鞋内腔及裤腿保持清洁的多功能防滑鞋底,减少因甩水所带来的困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鞋底内对应前脚掌及脚后跟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中转腔,所述的鞋底的底部对应中转腔的部分具有弹性并可在鞋踩下及抬升时使中转腔的空间大小产生变化,所述的鞋底的底部分别设置有与各中转腔联通的负压吸引口,所述的负压吸引口覆盖有过滤件,所述的鞋底的侧面分别设置有将各中转腔与外界联通的排水通道,所述的鞋底在穿着者踩下时压缩中转腔变小,在穿着者抬起时中转腔恢复初始状态并产生将污水从负压吸引口吸入中转腔的负压作用力,吸引的过程中通过过滤件进行过滤,在穿着者再次踩下时压缩中转腔变小,压缩中转腔的污水从排水通道或/和负压吸引口排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鞋底内增设中转腔,在穿着者抬起及踩下的过程中,将污水从底部吸入,并从侧面排出,形成反复在中转腔与地面之间的污水循环转移,从而避免在抬起过程中形成甩水现象,使鞋面、鞋内腔及裤腿保持清洁,使鞋内始终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鞋底的底部围绕负压吸引口的弹性突起,所述的弹性突起在鞋踩下时加剧中转腔的形变并将污水向负压吸引口附近聚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弹性突起,加剧中转腔的形变,从而增加负压作用力,提高吸引效率,从而避免甩水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将污水负压吸引口附近聚集,在吸引效率提高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可吸引量,从而大大减少鞋底附近的污水量,此外,弹性突起还能作为缓冲件,使穿着者通过鞋子接触地面时给予缓冲,提供更好的行走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鞋底位于排水通道内设置有只允许水从中转腔向外界流通的单向流通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单向流通机构,避免污水从排水通道进入中转腔,保证负压吸引口的吸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单向流通机构包括单向腔、钢珠及弹簧,所述的单向腔呈圆台状并随着靠近排水通道与外界联通处截面逐渐扩大,所述的钢珠抵于单向腔的较小端,所述的弹簧压缩于单向腔内并将钢珠向单向腔的较小端封闭构成与单向腔的较小端的密封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腔内的污水向排水通道流动时,水压与弹簧作用力相反,污水通过挤压钢珠而使弹簧形变,在钢珠与单向腔腔壁之间形成流通间隙,使污水正常排出,而当污水从侧面进入排水通道时,水压与弹簧作用力相同,增强钢珠与单向腔腔壁之间的密封性能,阻挡逆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鞋底的底面分为第一防滑区域及第二防滑区域,所述的第一防滑区域与前脚掌顶端位置相对应且排布有连续菱形的第一防滑纹路,所述的第二防滑区域环绕弹性突起且排布有呈螺旋状的第二防滑纹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区域的防滑纹路相组合,大大增强鞋底的防滑性能,第一防滑纹路加强摩擦力,从而提高抓地性能,同时可分散冲击力,第二防滑纹路有效增加在与地面接触时的附着性,大大降低打滑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与前脚掌对应的所述的中转腔设置有五个负压吸引口,包括位于中心的中心孔及围绕中心孔的四个侧孔,所述的侧孔分别对称设置于鞋底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负压吸引口的数量,并将其以上述方式进行排布,有效提高吸引效率及可吸引量,针对甩水的主要区域鞋头处进行特殊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单向流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防滑鞋底,包括鞋底1,鞋底1内对应前脚掌及脚后跟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中转腔2,鞋底1的底部对应中转腔2的部分具有弹性并可在鞋踩下及抬升时使中转腔2的空间大小产生变化,鞋底1的底部分别设置有与各中转腔2联通的负压吸引口21,负压吸引口21覆盖有过滤件3,鞋底1的侧面分别设置有将各中转腔2与外界联通的排水通道22,鞋底1在穿着者踩下时压缩中转腔2变小,在穿着者抬起时中转腔2恢复初始状态并产生将污水从负压吸引口21吸入中转腔2的负压作用力,吸引的过程中通过过滤件3进行过滤,在穿着者再次踩下时压缩中转腔2变小,压缩中转腔2的污水从排水通道22或/和负压吸引口21排出,在鞋底1内增设中转腔2,在穿着者抬起及踩下的过程中,将污水从底部吸入,并从侧面排出,形成反复在中转腔2与地面之间的污水循环转移,从而避免在抬起过程中形成甩水现象,使鞋面、鞋内腔及裤腿保持清洁,使鞋内始终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其中,图1中无附图标记的箭头为污水流动方向,此外,过滤件为普通滤网。

  鞋底1的底部围绕负压吸引口21的弹性突起11,弹性突起11在鞋踩下时加剧中转腔2的形变并将污水向负压吸引口21附近聚集,增设弹性突起11,加剧中转腔2的形变,从而增加负压作用力,提高吸引效率,从而避免甩水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将污水负压吸引口21附近聚集,在吸引效率提高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可吸引量,从而大大减少鞋底1附近的污水量,此外,弹性突起11还能作为缓冲件,使穿着者通过鞋子接触地面时给予缓冲,提供更好的行走舒适感。

  鞋底1位于排水通道22内设置有只允许水从中转腔2向外界流通的单向流通机构23,增设单向流通机构,避免污水从排水通道22进入中转腔2,保证负压吸引口21的吸水效果。

  单向流通机构23包括单向腔233、钢珠231及弹簧232,单向腔233呈圆台状并随着靠近排水通道22与外界联通处截面逐渐扩大,钢珠231抵于单向腔233的较小端,弹簧232压缩于单向腔233内并将钢珠231向单向腔233的较小端封闭构成与单向腔233的较小端的密封配合,中转腔2内的污水向排水通道22流动时,水压与弹簧232作用力相反,污水通过挤压钢珠231而使弹簧232形变,在钢珠231与单向腔233腔壁之间形成流通间隙,使污水正常排出,而当污水从侧面进入排水通道22时,水压与弹簧232作用力相同,增强钢珠231与单向腔233腔壁之间的密封性能,阻挡逆流,如图3所示,单向腔233左侧的排水通道22连接于外界,右侧的排水通道连接于中转腔2。

  鞋底1的底面分为第一防滑区域12及第二防滑区域13,第一防滑区域12与前脚掌顶端位置相对应且排布有连续菱形的第一防滑纹路,第二防滑区域环绕弹性突起且排布有呈螺旋状的第二防滑纹路,两个区域的防滑纹路相组合,大大增强鞋底1的防滑性能,第一防滑纹路加强摩擦力,从而提高抓地性能,同时可分散冲击力,第二防滑纹路有效增加在与地面接触时的附着性,大大降低打滑的可能性,附图中的纹路仅未局部示意。

  与前脚掌对应的中转腔2设置有五个负压吸引口21,包括位于中心的中心孔211及围绕中心孔的四个侧孔212,侧孔212分别对称设置于鞋底1两侧,增加负压吸引口21的数量,并将其以上述方式进行排布,有效提高吸引效率及可吸引量,针对甩水的主要区域鞋头处进行特殊设计。

《多功能防滑鞋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