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旅行物品> 手持吹风设备独创技术16040字

手持吹风设备

2020-10-26 13:57:56

手持吹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吹风设备,属于电动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可以快速使头发风干的个人护理类小家电,可以通过加热丝加热,使风变热,从而使头发更快被吹干。随着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自握持部处进风的吹风机。然而,握持部内的气流进入至工作部内时,会发生气流紊乱,从而导致出风口的气流不畅,浪费资源且吹风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吹风设备,其在进风口处设置有导流部,使得气流能够自进风口处流向至出风口处,防止气流在工作部内形成紊流,进而使得出风口处的气流顺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持吹风设备,包括握持部、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工作部及设置在所述握持部内以将外部气流引入至所述工作部的吸风组件,所述工作部具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握持部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握持部包括形成有中空部的握持外壳及设置在所述中空部内的握持内壳,所述握持内壳上设置有用以导向气流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导向至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握持内壳具有内表面,所述导流部为自所述内表面突伸形成的突伸块。

  进一步地,所述突伸块具有与所述内表面垂直设置的垂直面及用以连接所述垂直面与内表面的斜面,所述斜面自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向远离进风口的一端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斜面与所述垂直面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90°。

  进一步地,所述内表面为与所述垂直面连接的波浪面。

  进一步地,所述突伸块的横截面为梯形或三角形。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部包括形成有腔体的风筒外壳、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中心风筒及与所述导流部配合用以将气流导向至所述出风口的挡风环,所述挡风环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环套设在所述中心风筒上且朝向所述出风口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部靠近所述挡风环靠近所述进风口处的一侧设置或与所述挡风环靠近所述进风口处的一侧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内还设置有用以调节气流温度的加热组件、及用以控制所述加热组件与吸风组件的控制组件,所述加热组件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挡风环的一侧且背离所述加热组件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握持部靠近工作部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导流部,该导流部用以将气流从进风口处导向至出风口处,防止气流在工作部内形成紊流,进而使得出风口处的气流顺畅,间接达到解决资源的效果;

  将挡风环设置在导流部的上方以防止气流往背离出风口处的方向流动,进而使得更多气流流向至出风口处,便捷高效。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吹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握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握持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握持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图。

  图6为图1中工作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工作部与风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工作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工作部的爆炸图。

  图10为图1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手持吹风设备100可用于干发场景;或者,实验室、理疗室及工业生产、美工等方面作局部干燥、加热和理疗的场景,本申请不对手持吹风设备100的应用场景作限定。该手持吹风设备100可以包括以下部件:握持部1和与握持部1连接的工作部2,工作部2具有进风口26及出风口27,握持部1与进风口26连接。

  请结合图2及图3,握持部1具有与工作部2连接的第一端部11、以及远离工作部2且用于进风的第二端部12。第二端部12贯穿有线缆4以为手持吹风设备100整体供电。线缆4远离第二端部12的一端提供有插头(图中未示出),插头可以提供到主电源或者电池组的电连接。

  其中,线缆4包括载电导线(火线,live wire)和中性导线(零线,neutral wire)。可选地,线缆4以一股电线贯穿第二端部12后,在握持部1内部被分成至少两股电线。

  握持部1包括形成有中空部的握持外壳13以对握持部1内部的组件进行保护,吸风组件14设置在握持部1内以将外部气流从第二端部12吸入并导向至工作部2。该吸风组件14包括马达141和风扇,马达141和风扇可以一体化设置;或者,也可以可拆分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马达141可以是交流感应电机、串激式交直两用电机、或者是直流电机等,本实施例不对马达141的类型作限定。

  握持外壳13从工作部2延伸至第二端部12远离工作部2的一端。线缆4穿过位于第二端部12位置处的握持外壳13进入握持部1。线缆4大体定位于第二端部12的中间处,向握持部1的内部中心延伸。示意性地,握持部1整体呈管状结构,且具有基本一致的直径。当然,握持部1也可以为其它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为了保证使用者使用手持吹风设备100时的稳定性,握持外壳13的握持部1分可以设置有防滑组件;或者,握持外壳13上握持部1分的材料为防滑材料。

  握持部1还包括设置在中空部内的握持内壳15,握持内壳15上设置有用以导向气流的导流部16,导流部16将气流从进风口26导向至出风口27。握持内壳具有内表面151,导流部16为自内表面151突伸形成的突伸块16,突伸块16具有与内表面151垂直设置的垂直面161及用以连接垂直面161与内表面151的斜面162,斜面162自靠近进风口26的一端向远离进风口26的一端倾斜。突伸块16的横截面为梯形或三角形,斜面162与垂直面161之间形成有夹角,夹角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90°。诚然,突伸块16的横截面也可为其他,斜面162与垂直面161的夹角也可为其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内表面151为与垂直面161连接的波浪面,以将气流更好的导向至导流部16。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内表面151也可为其他用以导向的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可选地,握持部1上还设置有第一触控组件5,第一触控组件5用于接收第一触控操作以调节手持吹风设备100的工作状态。比如:根据第一触控操作调节手持吹风设备100的开关状态。可选地,第一触控组件5可以实现为按钮组件(即基于实体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或者触控显示屏组件(即,基于虚拟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等,本实施例不对第一触控组件5的实现方式作限定。

  当然,握持部1内还可以设置有其它组件,比如:用于对线缆4、触控组件和吸风组件14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等,本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请结合图4至图10,工作部2包括形成有腔体的风筒外壳21、设置在腔体内的中心风筒22、套设在中心风筒22上用以调节温度的加热组件23、与中心风筒22连接且用以控制吸风组件14与加热组件23的控制组件24、及盖设在风筒外壳21一侧的盖板组件25,吸风组件14、加热组件23与控制组件24电连接,控制组件24与线缆4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组件24为双层电路板241,中心风筒22具有外周面,双层电路板241套设在外周面上以与中心风筒22固定,双层电路板241皆为PCB板,加热组件23为加热丝231。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双层电路板241也可为其他,加热组件23也可为其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风筒外壳21为圆形以配合中心风筒22的形状。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风筒外壳21也可为其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工作部2还包括设置在腔体内与导流部16配合用以将气流导向至出风口27的挡风环28,挡风环28设置在进风口26处,挡风环28套设在中心风筒22上且朝向出风口27倾斜设置。为了更好的将气流导向至出风口27,导流部16靠近挡风环28靠近进风口26处的一侧设置或与挡风环28靠近进风口26处的一侧同轴设置。加热组件23靠近进风口26设置,控制组件24设置在挡风环28的一侧且背离加热组件23设置,从而使得气流能够直接从进风口26经过加热组件23直接流向至出风口27。如图10中的箭头方向所指,气流在导流部16及挡风环28的相互作用下,流向至出风口27。

  双层电路板241用于控制手持吹风设备100的工作参数。比如:调节加热组件23的加热功率、吸风组件14的转速等工作参数。相应地,手持吹风设备100上设置有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均电连接至双层电路板241。其中,第二触控组件6用于接收第二触控操作以使双层电路板241调节加热组件23的加热功率,从而实现调节双层电路板241出风温度。第三触控组件7用于接收第三触控操作以使双层电路板241调节吸风组件14的转速,从而实现调节双层电路板241的出风速度。

  可选地,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设置在盖板组件25上;当然,在实际实现时,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也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比如:握持部1上,本实施例不对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的设置位置作限定。

  另外,本实施例仅以双层电路板241控制加热组件23的加热功率、吸风组件14的转速两种工作参数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实现时,还可以增加控制其它工作参数,相应地,手持吹风设备100上还可以集成更多的触控组件,本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同上述,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可以实现为按钮组件(即基于实体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或者触控显示屏组件(即,基于虚拟按键实现的触控组件)等,本实施例不对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的实现方式作限定。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触控组件5、第二触控组件6和第三触控组件7中的二者或者三者也可以实现为一个触控组件,该触控组件具有多种调节功能。

  手持吹风设备100还包括与出风口27连接用以将气流聚拢的风嘴组件3,连接方式不限于螺栓连接、螺纹连接、卡箍连接等连接方式,风嘴组件3用于将经过加热组件23加热的气流从手持吹风设备100输出。风嘴组件3可拆卸地安装在手持吹风设备100上;或者,与中心风筒22一体化制成。风嘴组件3可以改变手持吹风设备100中气流的形状和速度,可以将经过加热组件23加热后的风会聚输出至手持吹风设备100之外。风嘴组件3的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中心风筒22包括靠近盖板组件25设置的第一风筒221及与第一风筒221连通设置的第二风筒222,第一风筒221的直径小于第二风筒222的直径,双层电路板241套设在第一风筒221上,加热组件23套设在第二风筒222上,气流从第一风筒221流向至第二风筒222,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气流经过加热组件23加热,另一方便使得手持吹风设备100整体外观更为美观。呈上述,为了配合风筒外壳21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双层电路板241的形状为圆形。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双层电路板241的形状也可为其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中心风筒22靠近盖板组件25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螺纹,盖板组件25上设置有与第一螺纹相匹配以实现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

  中心风筒22靠近盖板组件2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223,盖板组件25上设置有第一突伸块,第一突伸块穿过第一通孔223并与第一通孔223卡持以使得盖板组件25与中心风筒22固定连接,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筒22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通孔223。为了使得第一突伸块与第一通孔223卡持更为牢固,第一突伸块突伸出第一通孔223的端部还设置有紧固件,以防止第一突伸块滑出第一通孔223。紧固件为常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盖板组件25靠近双层电路板241设置,包括设置在双层电路板241一侧的盖板本体251、设置在盖板本体251一侧的后盖板253及设置在后盖板253与盖板本体251之间的端盖252,第一突伸块设置在盖板本体251的中心部。在本实施例中,盖板本体251、后盖板253及端盖252皆为圆形以与风筒外壳21盖合。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本体251、后盖板253及端盖252也可为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双层电路板24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42,盖板组件25上设置有与第二通孔242位置对应的第二突伸块,第二突伸块穿过第二通孔242并与第二通孔242卡持以使得盖板组件25与双层电路板241卡持。呈上述,第二突伸块设置在盖板本体251上。

  盖板本体251上设置有卡槽,后盖板253上设置有与卡槽位置对应的第三突伸块2531,第三突伸块2531与卡槽卡持设置。盖板组件25还包括设置在盖板本体251与后盖板253之间的端盖252,端盖252上设置有用以使得第三突伸块2531穿过的第三通孔2521。

  综上所述:通过在握持部1靠近工作部2的进风口26处设置有导流部16,该导流部16用以将气流从进风口26处导向至出风口27处,防止气流在工作部2内形成紊流,进而使得出风口27处的气流顺畅,间接达到解决资源的效果;

  将挡风环28设置在导流部16的上方以防止气流往背离出风口27处的方向流动,进而使得更多气流流向至出风口27处,便捷高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手持吹风设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