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家具物品> 窗帘环独创技术22106字

窗帘环

2021-02-04 10:19:03

窗帘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装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帘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窗帘环为封闭式的环状结构。在安装窗帘环时,需要将窗帘环从窗帘杆的一端穿过,才能套设在窗帘杆上。如果想增加、减少或更换一个窗帘环,都先要将窗帘杆拆下,再将窗帘环套设在窗帘杆上或者从窗帘杆上取下来。由于窗帘杆一般位于高处,因此窗帘杆的拆卸很不方便,从而导致了窗帘环的取下或者更换较为繁琐复杂。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可拆解的窗帘环。该窗帘环由两个分离的半环拼接组成。在安装的过程中,人们需要用一只手将第一个半环保持挂在窗帘杆上,而另一只手拿着第二个半环,然后逐渐将第二个半环的两端向上靠近第一个半环的两端以对应连接固定,最终将完整的窗帘环套设在窗帘杆上。然而,上述窗帘环的安装与拆卸都需要人们双手操作,而且两个半环会容易分离掉落,在高度较高的窗帘杆的工作情景下,势必会增加操作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帘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两个半环的窗帘环在高处装卸时的不便、操作难度较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窗帘环,其能够套设于杆体上,包括:外环,其包括均呈圆弧状的第一开环和第二开环,所述第一开环和所述第二开环可拼接形成一个完整环状结构,所述外环的内周壁底部突设有限位凸起,所述第一开环沿周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铰接部和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开环沿周向的两端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铰接部铰接配合的第二铰接部和与所述第一结合部配合的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开环可绕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的铰接点转动,使得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相对开合,且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打开时形成的间隙可供所述杆体穿过;内支撑环,其为具有一缺口的中空环状结构,所述内支撑环位于所述缺口的两端可相对弹性分离;所述内支撑环绕设于所述外环的内周壁,所述缺口对应卡住所述限位凸起,使得所述内支撑环弹性抵顶所述外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铰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二开环的端部周向延伸出的颈部和从颈部前端两侧相对突伸出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的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铰接部为在所述第一开环的外周壁上凹设的周向导向槽和横向凹槽,所述周向导向槽沿所述第一开环的周向延伸,所述颈部能够对应嵌合于所述周向导向槽中,所述横向凹槽沿所述第一开环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周向导向槽相通,所述横向凹槽具有与所述柱状部的轮廓相适配的形状,两所述柱状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横向凹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柱状部的直径尺寸微大于所述横向凹槽的开口尺寸,所述柱状部可以通过所述横向凹槽侧壁的弹性变形挤压进入所述横向凹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所述柱状部相对远离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二开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齐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部的两侧与所述第二开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颈部的宽度在径向上逐渐向内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为卡接配合或铰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为卡接配合;所述第二结合部包括从所述第二开环的端部周向延伸出的颈部和从颈部前端两侧相对突伸出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的截面呈多边形;所述第一结合部为在所述第一开环的外周壁上凹设的周向导向槽和卡槽,所述周向导向槽沿所述第一开环的周向延伸,所述颈部能够对应嵌合于所述周向导向槽中,所述卡槽沿所述第一开环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周向导向槽垂直相通,两所述柱状部卡设于所述卡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支撑环的外周壁上设有一圈环状槽;所述第一开环的内周壁上突设有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开环的内周壁上突设有第二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弧形凸起与所述第一弧形凸起共同嵌设于所述环状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开环的圆心角大于18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吊挂件:所述吊挂件设于所述第一开环的外周壁上,所述吊挂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开环形状相似的环状结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窗帘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窗帘环包括外环和绕设于外环内周壁的内支撑环。其中外环包括铰接的第一开环和第二开环,第一开环通过第一铰接部与第二开环的第二铰接部形成铰接配合,从而第二开环可绕铰接点转动。在第二开环转动的过程中,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相对分离,并形成一可供杆体穿过的间隙;第二开环朝着与之前相反的方向转动,通过压缩第一开环产生弹性变形将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闭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环状的外环套设固定在杆体上。内支撑环通过缺口与外环的内周壁的限位凸起卡合,以保证第一开环和第二开环的连接足够稳定而不会分离。在安装过程中,人们可以在地面上先将第一开环和第二开环的铰接部铰接好,形成一个可开合的外环;再准备高处作业,人们可以单手举高外环,通过外环的间隙将外环挂设在杆体上,然后仅需将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对应连接固定,形成一个套设于杆体上的闭合外环;如此,外环的铰接设计降低了高处操作的难度,安全性高,而且装卸时第一开环与第二开环也不易分离掉落,避免砸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窗帘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呈打开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开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5的A向示意图。

  图8为图5的B向示意图。

  图9为图5的F向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开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C向示意图。

  图13为图10的D向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支撑环嵌入外环的环状槽的剖面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环的凸起嵌入内支撑环的环状槽的剖面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开环包含吊挂件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把吊挂件组成完整环后呈双环一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窗帘环;200、杆体;1、外环;11、第一开环;101、开口;103、限位凸起;110、第一铰接部;111、周向导向槽a;113、横向凹槽;120、第一结合部;121、周向导向槽b;123、卡槽;13、第二开环;130、第二铰接部;131、颈部a;133、柱状部a;140、第二结合部;141、颈部b;143、柱状部b;2、内支撑环;201、缺口;3、吊挂件;31、大环、33、小环;35、内环;401、环状槽;403、环状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铰接式的窗帘环,该窗帘环便于人们在高处进行窗帘环的装卸。

  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4,窗帘环100包括可分离的外环1和内支撑环2。其中,外环1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呈圆弧形的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相对的一端铰接,以使得外环1可形成一个可开合的环状结构,从而使得如窗帘杆等杆体200可以进入上述外环1内,而相对的另一端可连接使得外环1闭合。内支撑环2能够内置于外环1中,并弹性抵顶于外环1,最终形成一个套设于杆体200上的整体环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出现的“内、外”等方向均以图1的视图方向为准。

  请具体参照图5,第一开环11为具有一开口101的圆弧形结构。开口101的尺寸不小于窗帘杆的直径尺寸。窗帘杆能够经开口101进入第一开环11的内部。第一开环11近似C型,其所对的圆心角须大于180度,从而第一开环11可以保持稳定地挂设在杆体200上,而不会轻易从杆体200上掉落。

  以下请参照图6至图11,第一开环11沿周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铰接部110和第一结合部120,第一铰接部110与第二开环13的第二铰接部130铰接配合,第一结合部120与第二开环13的第二结合部140卡接配合。

  第一铰接部110为在第一开环11的外周壁上凹设的周向导向槽a111和横向凹槽113,周向导向槽a111和横向凹槽113竖直相通形成一个类T型槽。类T型槽的结构设计能够限制嵌设于其中的第二铰接部130的左右移动,增加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周向导向槽a111沿第一开环11的周向延伸,且周向导向槽a111的两侧与第一开环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之间具有间距。而横向凹槽113沿第一开环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开环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相通。横向凹槽113的截面呈弧形状,以供第二铰接部130可转动地设于其中。优选地,横向凹槽113的深度大于周向导向槽a111的深度。

  第一结合部120为在第一开环11的外周壁上凹设的周向导向槽b121和卡槽123。周向导向槽b121沿第一开环11的周向延伸,卡槽123沿第一开环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开环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相通。卡槽123的截面呈矩形。卡槽123与周向导向槽b121垂直相通,形成一个类T型槽。

  请一并参照图6至图13,第二开环13为圆弧形结构。第二开环13的尺寸与第一开环11的开口101尺寸适配,第二开环13能够对应填补于该开口101处,以拼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外环1。

  第二开环13沿周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铰接部130和与第二结合部140。第二铰接部130与第一铰接部110对接铰接,因此,第二开环13能够绕第一铰接部110和第二铰接部130的铰接点转动,使得第一结合部120和第二结合部140相对开合。第一结合部120和第二结合部140打开时形成的间隙可供杆体200穿过,第一结合部120和第二结合部140卡接闭合时可使得完整圆形的外环1套设于杆体200上。

  第二铰接部130包括从第二开环13的端部周向延伸出的颈部a131和从颈部a131前端两侧相对突伸出的柱状部a133。颈部a131的两侧与第二开环1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之间具有间距。优选地,颈部a131的宽度在径向上逐渐向内减小,即颈部a131在径向上呈倒梯形。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开环13的宽度方向与第二开环13的内周壁和外周壁的连线方向(厚度方向)垂直。颈部a131能够对应嵌合于周向导向槽a111中,保证了第一开环11与第二开环13左右位置的一致。柱状部a133的截面呈圆形。两柱状部a133相对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二开环1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齐平。由于横向凹槽113具有与柱状部a133的弧形轮廓相适配的形状,因此两柱状部a133可转动地设于横向凹槽113中,使得第二开环13可相对于第一开环11转动。柱状部a133的直径尺寸微大于横向凹槽113的开口尺寸,柱状部a133可以通过横向凹槽113侧壁的弹性变形挤压进入横向凹槽113中,避免柱状部a133在转动时脱离横向凹槽113。在第二开环13向外转动时,颈部a131可脱离周向导向槽a111;在向内转动时,颈部a131逐渐靠拢直至重新嵌合于周向导向槽a111中。

  第二结合部140与第一结合部120为卡接配合。第二结合部140包括从第二开环13的端部周向延伸出的颈部b141和从颈部b141前端两侧相对突伸出的柱状部b143。颈部b141对应嵌合于周向导向槽b121中。柱状部b143的截面呈矩形,两柱状部b143卡设于卡槽123中。柱状部b143的截面还可以为三角形或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卡接配合的结构形式能够更好地限制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两者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位移,保证整个环状结构的稳定形和一体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140与第一结合部120还可以为铰接配合。当为铰接配合时,第二结合部140与第一结合部120的结构分别与第一铰接部110和第二铰接部130的结构类似。

  请返回参照图1,内支撑环2为中空环状结构,其由弹性材料制成。内支撑环2具有一缺口201,内支撑环2位于缺口201的两端可相对弹性分离,因此该缺口201能够扩大直至大于窗帘杆的尺寸,以供窗帘杆穿过。当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通过卡接形成闭合的外环1后,外环1的周长固定。内支撑环2绕设于外环1的内周壁,通过自身缺口201和外环1上的限位凸起103卡合形成一个闭合的内环。闭合内环通过弹性抵顶闭合外环1形成一个在径向上和周向上均稳固的窗帘环100。

  内支撑环2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环状结构,即内支撑环2具有弹性。当内支撑环2嵌设于环状槽中时,由于其弹性作用能够在环状槽扩张,不仅使得内支撑环2自身可以承受径向力且不会被向内的应力压缩;同时,内环的向外膨胀功能与外环1的不可拉伸相互制约,使得内支撑环2与外环1能够紧密地贴合在一起。而且,呈膨胀状态的内支撑环2能够向外抵顶并支撑起外环1,使得外环1保持稳定的环状结构。如此,内支撑环2和外环1结合所形成的窗帘环100能够牢固地套设于窗帘杆上,即使窗帘环100连同其连接的窗帘被人们用力向下拉拽的情况下,窗帘环100仍能保持整体的完整性而不会被扯得分崩离散。由于内支撑环2的内周壁与窗帘杆的杆体200直接接触,该内周壁可具有光滑的圆弧过渡面,而且内支撑环2可以选用兼具润滑功能的尼龙材料以进一步地起到润滑消音效果,以尽量减小内支撑环2和杆体200的相对滑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如此,人们可以使用较小的力气,便可以轻松地来回拉动套设于窗帘杆上的窗帘环100,以实现窗帘的闭合。

  在安装窗帘环100的过程中,首先,人们可以站在地面上先将第一开环11的第一铰接部110和第二开环13的第二铰接部130对应连接好,形成一个可开合的外环1;将第二开环13相对第一开环11向外转动,以使得外环1打开形成一个供杆体200穿过的间隙。然后进行高处作业,人们可以单手将打开的外环1举高,并通过间隙将外环1挂设在杆体200上;接着可以单手抓住分开的第一结合部120和第二结合部140,并将两者对应卡接,将外环1闭合以固定套设于杆体200上。最后,准备内支撑环2的安装作业。先将内支撑环2的缺口201扯大,直至内支撑环2能够通过缺口201也套设于窗帘杆上;再将内支撑环2内嵌于外环1的内部,且缺口201对准卡紧第一开环11上的限位凸起103,此时内支撑环2弹性抵顶于外环1,两者结合形成了一个牢固稳定的窗帘环100。上述在安装外环1的过程中,第一开环11与第二开环13不易分离掉落,避免砸伤。而且,由于可以提前在地面进行窗帘环100的部分连接作业,在高处作业时可以单手操作,降低了操作难度,安全性较高。

  在拆卸窗帘环100的过程中,首先将内支撑环2从外环1的内部脱离出来,并再次扯开内支撑环2的缺口201,使得内支撑环2经缺口201从窗帘杆上取下。然后,将第一结合部120和第二结合部140分离,被打开的外环1可以直接通过间隙从窗帘杆上取下,而无需拆卸另一端的铰接部,提高拆卸效率。期间,第一开环11与第二开环13不会分离掉落,整个拆卸过程简单快速。

  参照图1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环11的内周壁环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开环13的内周壁环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可相通形成一个环状槽401。内支撑环2的尺寸与环状槽401的尺寸相适配,以对应嵌设于环状槽401中。并且,内支撑环2的缺口201正相对于第一开环11上的限位凸起103,缺口201的两端分别对应卡住限位凸起103的两侧,起到限位作用。如此,实现了内支撑环2与外环1在径向和周向上的牢固结合,同时,使得内支撑环2与外环1不能产生左右方向的滑动。

  参照图15,在另一实施例中,内支撑环2的外周壁上凹设有一圈环状槽401。第一开环11的内周壁上突设有呈弧形的第一凸起,第二开环13的内周壁上突设有呈弧形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与第一凸起可拼接形成一完整的环状凸起403,并共同嵌设于环状槽401中。

  上述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均为由塑料或者金属材料制成的一体成型的结构。其目的在于,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均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会收缩,因而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形成的外环1的周长为固定值。其足够的强度不会轻易变形,不仅能够保证外环1具有相应的承载性能,也保证外环1在受到向外的拉力时仍可以保持完整,尤其是在人们用力拉拽的时候能够抵抗变形,如此,保证了窗帘环100的正常使用,延长了窗帘环100的使用寿命。

  接下来请参照图16和图17,并结合图1。窗帘环100还包括用于悬挂窗帘的吊挂件3。吊挂件3设于第一开环11的外周壁上。

  借助吊挂件3,窗帘环100还可以应用到衣柜内的挂衣钩、浴室内的浴布挂钩等已经安装好杆件的地方,适用面广。

  吊挂件3为与外环1形状相似、尺寸稍小的环状结构。吊挂件3包括一体成型于第一开环11的外周壁上的大环31、与大环31对应连接的小环33,以及内环35。大环31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可供小环33嵌设于大环31上。其中,大环31的具体结构可类似于第一开环11,小环33的结构可类似于第二开环13,内环35的结构可类似于内支撑环2。大环31和小环33通过卡接或铰接等连接方式,拼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内环35绕设于环状结构中,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如此,吊挂件3与外环1等部件成为双环一体件,可以具有更大的使用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窗帘环100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窗帘环100包括外环1和绕设于外环1内周壁的内支撑环2。其中外环1包括铰接的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第一开环11通过第一铰接部110与第二开环13的第二铰接部130形成铰接配合,从而第二开环13可绕铰接点转动,使得第一结合部120和第二结合部140相对开合。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结合部120和第二结合部140相对分离时形成的间隙可供杆体200穿过;然后,第二开环13朝着与之前相反的方向转动,通过压缩第一开环11使开口101达到与第二开环13相适配,第一结合部120与第二结合部140闭合,最终将一个完整环状的外环1套设固定在杆体200上。内支撑环2通过缺口201与外环1的内周壁的限位凸起103卡合,以保证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的连接足够稳定而不会分离。在安装过程中,人们可以在地面上先将第一开环11和第二开环13的铰接部铰接好,连接好后准备高处作业,可以单手举高外环1并通过间隙将外环1挂设在杆体200上;再将第一结合部120和第二结合部140对应连接牢固,如此一个闭合的外环1就套设于杆体200上;降低了高处操作的难度,而且装卸时第一开环11与第二开环13也不易分离掉落。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窗帘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