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服装技术> 脚后跟脚踝护带独创技术47684字

脚后跟脚踝护带

2021-02-12 03:09:42

脚后跟脚踝护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通过适当地固定脚踝周边的骨头或关节及肌肉而矫正脚踝周边的骨头或关节的脚后跟脚踝护带。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以防止由脚踝的内翻引起的扭伤及保温为目的的各种护带。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足关节粘带护带,其中,缠绕到脚踝的锚带和从脚的外侧绕过脚背及脚底且再次经过脚背绕到脚的后侧而绕成八字状的八字形绷带由在外侧表面具有粘扣带的伸缩性带状体一体形成,进而从脚内踝绕过脚底并经过脚外踝缠绕的星形带的一端固定到锚带。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根据该足关节粘带护带,在不妨碍跖屈或背屈的情况下,将难以纵向伸缩的星形带从脚的内侧绕过脚底缠绕,从而能够对脚踝向外翻方向施力,并且能够抑制脚踝的内翻及外翻。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体设置有足关节包覆体和固定用带片的足关节护带,在该足关节包覆体上形成有在安装时使脚尖和脚后跟露出的筒状部,该固定用带片以长边方向两端部在筒状部的脚掌对应部前方自由的方式连成大致T字状。在该对比文件2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即,通过打开重叠锚固片,能够使足关节包覆体的后背侧成为开放状态,在从该开放状态向筒状部插入脚之后,紧固固定重叠锚固片,并且使固定用带片的两端经过脚背部向脚踝方向交叉的同时紧固固定,从而能够容易将足关节护带安装到足关节部,并且能够通过足关节包覆体和固定带片牢固而切实地固定保持足关节部。

  以往,关于脚踝的内翻扭伤,通过这种脚踝用护带应对急性期的症状或慢性期中不规则疼痛。然而,这种内翻扭伤用护带即使能够应对一部分症状缓和,也无法支持距骨或脚后跟骨的保护、矫正或外伤的症状缓解等的产生在脚踝周边的较宽范围的不稳定症状,于是期盼能够在较宽范围支持这些不稳定症状的护带。

  因此,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3中提供了具有脚踝带、脚后跟保持带和距骨按压带的脚后跟脚踝护带,进而在专利文献4中提供了改良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脚后跟脚踝护带而成且具有脚踝带、里侧脚后跟带保持带、患部按压带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的脚后跟脚踝护带。通过这些脚后跟脚踝护带,能够高效地保护脚踝周边的骨头、关节及外伤。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10-2488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399049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16-214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17-1925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脚后跟脚踝护带,该脚后跟脚踝护带能够进一步提高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功能,并且高效地保护脚踝周边的骨头、关节及外伤,该脚后跟脚踝护带不仅能够矫正脚踝周边的骨头或关节或者能够缓解外伤症状,还能够与骨头一同保护骨头周边的肌肉,从而防止肌肉的过度伸长,并且防止矫正中的肌肉拉伤或韧带断裂等。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安装到人脚且具有伸缩性的脚后跟脚踝护带,具备:筒状护带,能够覆盖从脚背到脚掌、脚后跟及脚踝的区域的表面;和带型护带,安装在所述筒状护带上且能从所述筒状护带的上方安装到脚,所述带型护带具备分别以带状形成的脚踝带、里侧脚后跟保持带、患部按压带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所述脚踝带被设置为,通过在所述脚的脚内踝及脚外踝的上方缠绕到脚踝从而能够固定到所述脚踝,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固定到所述脚踝带,并且从该一端部至另一端部朝向所述脚踝带的下方延伸设置,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具备:内侧罩部,与所述脚踝带接连设置且能够覆盖所述脚内踝的附近;脚掌罩部,与该内侧罩部接连设置且能够覆盖脚后跟骨前部的脚掌;和外侧罩部,与该脚掌罩部接连设置且能够覆盖所述脚外踝的附近,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通过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另一端部固定到所述脚踝带的外表面从而能够在伸展状态下经由所述脚掌固定到所述脚,所述患部按压带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固定到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并且在从该一端部至另一端部朝向逐渐远离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方向的斜前方延伸设置,所述患部按压带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能够沿从所述脚的外侧经由所述脚的脚背侧朝向所述脚的内侧的方向缠绕并覆盖患部,所述患部按压带通过所述患部按压带的另一端部固定到所述脚踝带、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或所述患部按压带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的任一外表面从而能够在伸展状态下覆盖所述患部并能固定到所述脚,所述后侧脚后跟保持带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在所述脚内踝及所述脚外踝的下方固定到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并且从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朝向后方与所述脚踝带平行地延伸设置,所述后侧脚后跟保持带具备后侧罩部,所述后侧罩部能够覆盖所述脚后跟骨的附近的背部,所述后侧脚后跟保持带通过所述后侧脚后跟保持带的另一端部固定到所述外侧罩部的外表面从而能够在伸展状态下覆盖所述背部并能固定到所述脚的脚后跟,所述筒状护带为布制护带,所使用的线的粗度为30旦尼尔以上且70旦尼尔以下,服装压力为10mmHg以上且20mmHg以下。

  根据该脚后跟脚踝护带,通过由筒状护带覆盖从脚背到脚掌、脚后跟及脚踝的区域,且从该筒状护带上方安装缠绕并固定到脚踝的脚踝带和从脚内踝侧经由脚后跟骨前部的脚掌缠绕并固定到脚外踝侧的里侧脚后跟保持带,能够将脚后跟脚踝护带固定到脚。虽然脚的尺寸因人而异,但由于筒状护带具有伸缩性,并且脚踝带及里侧脚后跟保持带分别缠绕带状带并被安装到脚,因此能够与个人的脚的尺寸对应地微调脚踝带和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配置。因此,能够与个人的脚对应地稳定地安装脚后跟脚踝护带。

  另外,该脚后跟脚踝护带通过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在脚内踝及脚外踝的下方从脚的内侧经由脚后跟骨附近的背部缠绕并固定到外侧,从而能够牢固地进行脚后跟骨的内旋预防及内旋的脚后跟骨的矫正。此时,由于脚踝带和里侧脚后跟保持带处于稳定地固定到脚的状态,因此还能够稳定地固定后侧脚后跟保持带,并且能够通过后侧脚后跟保持带将脚后跟骨切实地保持在稳定配置的状态。

  另外,通过设置于脚后跟脚踝护带的患部按压带,能够以各种外伤症状的患部保护及治疗为目的,覆盖或进一步按压患部。此时,由于脚后跟脚踝护带能够根据患部位置微调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配置,因此能够将患部按压带稳定地抵接到患部。此外,由于相对于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后侧脚后跟保持带,患部按压带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向斜前方延伸设置,因此在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固定到脚后跟时,能够使在这些患部按压带与后侧脚后跟保持带之间施加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张力均衡。因此,能够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以稳定的状态牢固地固定到脚后跟。

  如此,脚后跟脚踝护带在不产生个人差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地安装到个人的脚,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脚后跟骨,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及矫正脚后跟骨的左右偏位的同时,能够进行患部的保护及治疗。另外,由于能够通过患部按压带切实地按压各患部并高效地保护脚踝周边的骨头、关节及外伤,因此能够缓解脚踝周边的骨头或关节的矫正或外伤症状,并且能够进行自由度高的治疗。此外,该脚后跟脚踝护带还能够期待聚齐足关节的轴以预防扭伤、改善脚掌弓形状、通过实现足关节轴的正常而预防变形性膝盖及股关节症或O型腿、以及支撑躯干来预防腰痛等的效果。

  在该情况下,从脚背到脚掌、脚后跟及脚踝的区域的表面被筒状护带覆盖,并且从该筒状护带的上方缠绕并固定带型护带,因此带型护带不会直接接触皮肤,并且难以偏离,因此难以产生炎症或因偏离导致的擦伤等,能够稳定地使用带型护带。

  另外,由于筒状护带具有规定的伸缩力,因此能够以包入从脚背到脚掌、脚后跟及脚踝的区域的整个表面的方式适当压迫。因此,不仅能够将从该筒状护带的上方安装的带型护带的紧固力传递至带的正下方,而且使该紧固力能够经由筒状护带传递至带周边的范围,从而不仅对骨头,还能对肌肉进行较宽范围的按压。因此,在安装有该脚后跟脚踝护带的人进行步行等动作时,能够防止肌肉过度伸长。该筒状护带的线的粗度为30旦尼尔以上且70旦尼尔以下,服装压力为10mmHg以上且20mmHg以下,因此不会过度按压脚,不会妨碍肌肉的适度运动。

  该筒状护带的伸展力优选大于所述带型护带的各带的伸展力。

  作为本发明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带型护带可以相对于所述筒状护带能够装卸,在所述筒状护带上设置有供所述脚踝带插通并被保持的带环。能够将筒状护带和带型护带分别固定到最佳位置。另外,通过设置为对筒状护带的带环插通带型护带的脚踝带的状态,从而能够一体处理筒状护带和带型护带,并且能够切实地防止安装状态下的偏离。

  作为本发明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后侧脚后跟保持带也可以能够装卸地设置于所述带型护带。在不需要固定脚后跟或阿基里斯腱的情况下,能够以拆卸后侧脚后跟保持带的状态使用,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症状适当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又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在所述筒状护带的前端部能够装卸地设置有脚背保持带,所述脚背保持带能够从脚背到脚掌的部分缠绕一圈并固定。在需要修复脚背部分的伤或缓解脚背部分的冲击的情况下,能够安装并使用脚背保持带。

  作为本发明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后侧脚后跟保持带也可以由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和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这两根带组成,所述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在所述脚内踝及所述脚外踝的下方设置于靠近脚掌的位置,所述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更靠所述脚内踝及所述脚外踝的位置。通过调整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与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的固定力,能够根据扭伤症状等以适当的状态固定脚。

  作为本发明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所述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的一端部固定到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内侧罩部,所述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的一端部固定到所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外侧罩部。由于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和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能够反向施力,因此通过调整这些固定力,进一步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固定脚。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实施方式,所述筒状护带可由吸湿发热布料形成。能够解除脚冷、浮肿及因脚冷发生的自主神经失调或慢性血流不足。

  根据本发明的脚后跟脚踝护带,通过组合带状形成的脚踝带、里侧脚后跟保持带、患部按压带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能够高效地保护脚踝周边的骨头、关节及外伤,并且能够缓解脚踝周边的骨头或关节的矫正或外伤症状。另外,能够通过筒状护带,与骨头一同保护骨头周边的肌肉,从而能够防止肌肉过度伸长,防止矫正中的肌肉拉伤或韧带断裂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中的带型护带的外表面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带型护带的内表面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中的筒状护带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拇趾侧观察的右脚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

  图5是表示从拇趾侧观察的右脚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安装有脚踝带和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状态。

  图6是表示从小趾侧的斜前方观察的右脚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安装有脚踝带和里侧脚后跟保持带的状态。

  图7是表示从小趾侧的斜前方观察的右脚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脚后跟脚踝护带在脚上的安装方式例。

  图8是表示从小趾侧的斜前方观察的右脚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脚后跟脚踝护带在脚上的安装方式例。

  图9是表示从小趾侧的斜前方观察的右脚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脚后跟脚踝护带在脚上的安装方式例。

  图10是表示从拇趾侧观察的右脚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脚后跟脚踝护带在脚上的安装方式例。

  图11是表示从拇趾侧观察的右脚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脚后跟脚踝护带在脚上的安装方式例。

  图12是表示从拇趾侧观察的右脚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脚后跟脚踝护带在脚上的安装方式例。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中的带型护带的外表面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从小趾侧的斜前方观察的右脚和第二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安装里侧脚后跟保持带之前的状态。

  图15是表示从小趾侧的斜前方观察的右脚和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脚后跟脚踝护带在脚上的安装方式例。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中的带型护带的外表面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从小趾侧的斜前方观察的右脚和第四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脚后跟脚踝护带在脚上的安装方式例。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中的带型护带的外表面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从小趾侧的斜前方观察的右脚和第五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图,表示脚后跟脚踝护带在脚上的安装方式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脚后跟脚踝护带100为能够安装到人体的脚200且具有伸缩性的护带,如图1~图12所示,脚后跟脚踝护带100具备:筒状护带110,能够覆盖从脚200的脚背221至脚掌204、脚后跟209及脚踝203的区域的表面;和带型护带120,能够装卸地安装到筒状护带110,并且能够从筒状护带110的上方安装到脚200。另外,带型护带120具备分别形成为4cm~7cm的带状的四个带,即具备脚踝带10、里侧脚后跟带20、患部按压带30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此外,图示例均为右脚用脚后跟脚踝护带100。

  如图3所示,筒状护带110的护带主体111呈去除前端部(脚尖部)的袜子的形状,并且由具有伸缩性的布形成。具体而言,筒状护带110的护带主体111为使用由从聚氨酯、聚丙烯、尼龙、聚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胺和聚碳酸酯等的合成树脂中选择的一种或它们的两种以上的混纺构成的线的编织物或织物。例如,使用由聚酯、聚氨酯和尼龙的混纺构成的线。另外,线的粗度优选为30旦尼尔以上且70旦尼尔以下,更优选为50旦尼尔以上且70旦尼尔以下。服装压力优选为10mmHg以上且20mmHg以下。可通过AMI技术公司(エイエムアイ·テクノ)制造的气囊型服装压力计测装置“AMI3037-10”来测量服装压力。

  另外,还可以使用由通过吸湿而发热的丙烯酸类树脂构成的线。通过使用该吸湿发热布料,能够解除脚冷、浮肿及因脚冷发生的自主神经失调或慢性血流不足。因此,通过使用该脚后跟脚踝护带100,还能期待以下的效果:聚齐足关节的轴以预防扭伤、改善脚掌弓以及实现轴的正常,从而预防变形性膝盖及股关节症或O型腿,支撑躯干并预防腰痛,改善寒冷及浮肿,并且通过解除寒冷而抑制对自主神经或各种器官的损害。

  此外,也可以是衬布和面料的双层结构,在该情况下,与脚200接触的衬布也可以使用如棉等的不易导致皮肤粗糙的天然纤维。

  该筒状护带100被形成为能够覆盖比脚200的脚内踝201及脚外踝202更靠上方的脚踝203的部分的大小,具体而言,被形成为能够覆盖到比两个踝201、202相比朝向上方几厘米的区域的大小,在该筒状护带100中覆盖脚踝203的部分中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设置有用于插通带型护带120的脚踝带10的多个带环112。在图3等所示的例子中,在筒状护带110的前侧并排设置有两根带环112,在后侧设置有一根带环112。

  如图4~图6所示,带型护带120的脚踝带10通过在脚200的脚内踝201及脚外踝202的上方缠绕到脚踝203来能够固定设置于脚踝203。

  如图1、图2、图4~图6所示,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固定到脚踝带10,并且从该一端部至另一端部朝向脚踝带10沿与脚踝带10正交的方向延伸设置,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具备:内侧罩部21,与脚踝带10接连设置且能够覆盖脚内踝201附近;脚掌罩部22,与该内侧罩部21接连设置且能够覆盖脚后跟骨210前部的脚掌204;和外侧罩部23,与该脚掌盖部22接连设置且能够覆盖脚外踝202附近。另外,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通过设置于一端部的固定部24固定在脚踝带10的宽度方向的下侧的内表面上。并且,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被设置为其另一端部固定到配置于脚200外侧的脚踝带10的外表面上,从而在伸长状态下经由脚掌204能够固定到脚200。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患部按压带30具备按压部31,该按压部3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固定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并且在从其一端部至另一端部逐渐远离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方向的斜前方,例如以30°~60°,优选以40°的交叉角度α延伸设置,该按压部31能够从脚200的外侧经由脚200的脚背侧朝向脚200的内侧的方向缠绕并覆盖患部。并且,患部按压带30被设置为其另一端部固定到脚踝带10、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或患部按压带30自身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的任一外表面上,从而在伸长状态下能够覆盖患部并固定到脚200。

  另外,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患部按压带30的一端部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脚掌罩部22交叉设置,并且在其交叉部分的基端侧即脚掌罩部22的宽度方向的后半部侧及长度方向的上侧位置上固定到脚掌罩部22的外表面上。由此,在患部按压带30的一端部形成有:固定部32,固定到脚掌罩部22;和重叠部33,与该固定部32接连设置且在脚掌罩部22的宽度方向的前半部侧及长度方向的下侧位置上与脚掌罩部22的外表面重叠。在该情况下,如图1及图2所示,固定部32被形成为俯视呈直角三角形状,其斜边沿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侧边形成,并且其边缘(短边)被设置为与患部按压带30的长度方向正交。

  另外,在患部按压带30的内表面上配置有用于按压患部的按压垫50。该按压垫50整体由在厚度方向上(按压方向)上具有弹性的部件形成,例如,可通过在布制袋体的内部填充缓冲材来形成该按压垫50,该缓冲材由尼龙等的对弯曲具有弹性的多个弹性纤维三维凝集(点接触)而成。在该情况下,由于缓冲材具有弹性,因此能够分散按压力均匀地压迫患部。另外,缓冲材由于由纤维结构构成,因此能够使空气经过,还能够防止湿气充满患部。另外,该按压垫50具备沿宽度方向横跨患部按压带30的保持带51,并且被设置为能够沿患部按压带30的长度方向移动。因此,按压垫50能够在直至患部按压带30的按压部31的根部(基端部)为止的较宽范围内移动。

  如图4~图6所示,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在脚内踝201及脚外踝202的下方固定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并且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朝向后方与脚踝带10平行(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长度方向垂直)地延伸设置,并且具有能够覆盖脚后跟骨210附近背部的后侧罩部41。另外,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通过设置于一端部的固定部42固定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宽度方向的前半部侧的外表面上,在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的一端部形成有:固定部42,固定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外表面;和重叠部43,与该固定部42接连设置且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宽度方向的后半侧的外表面重叠。

  在该情况下,在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的整体宽度中,以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宽度的1/3~1/4的宽度形成有固定部42。因此,重叠部43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宽度的2/3~3/4的范围重叠。优选重叠部43的宽度至少为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宽度的一半(1/2)以上。并且,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被设置为,其另一端部固定到配置于脚200外侧的外侧罩部23的外表面,从而在伸长状态下能够覆盖脚后跟骨210的背部并固定到脚200的脚后跟209。

  另外,脚后跟脚踝护带100整体由树脂等富于伸缩性的材料形成,并且接触到皮肤的内表面由吸水性及吸湿性优异的无纺布等材料覆盖。并且,在脚踝带10、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患部按压带30及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的另一端部的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粘扣带的钩面部15A、25A、35A、45A。另外,与这些钩面部15A、25A、35A、45A对应的毛面部设置在脚踝带10、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患部按压带30及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的外表面中的任一部分。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0来说,在脚踝带10、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患部按压带30及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的整个外表面上设置有毛面部。此外,由于脚后跟脚踝护带100的毛面部设置于整个外表面,因此省略图示。

  这些带型护带120由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烯烃树脂或聚酰胺树脂等形成,具有伸缩性。在该情况下,对于该带型护带120和前述的筒状护带110来说,筒状护带110富于伸缩性,筒状护带110使用比带型护带120的各带10、20、30、40表现出更大伸展力的材料。当利用相同的力拉拽这些筒状护带110及带型护带120的各带10、20、30、40时,筒状护带110的伸展力大于带型护带120的伸展力。筒状护带110的50%伸展力优选为7N以上且10N以下。50%伸展力为以由JIS L 1096规定的伸展力的测量法为基准,直至成为50%伸展力的长度为止拉伸时的荷载。

  对以如上方式构造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所示,事先设为在筒状护带110的带环112中的设置于后侧(脚后跟侧)的一根带环112中插通有带型护带120的脚踝带10的状态,并且将筒状护带110安装到脚200,通过筒状护带110覆盖从脚200的脚背221到脚掌204、脚后跟209及脚踝203的区域表面。带型护带120的脚踝带10也可以在只将筒状护带110安装到脚200之后,插通到后侧的带环112。

  并且,将脚踝带10缠绕到脚内踝201及脚外踝202的正上方,根据需要,将脚踝带10插通到配置于筒状护带110的前侧的两根带环112中,并且将内表面的钩面部15A粘贴到外表面的毛面部,如图5及图6所示,脚踝带10安装到脚踝203。由此,脚踝带10从筒状护带110的上方安装到脚踝203。另外,此时,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内侧罩部21覆盖脚内踝201,并且以从脚踝带10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调节脚踝带10的位置。

  接着,如图5及图6所示,通过使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从脚200的脚内踝201侧(拇趾侧)经由脚掌204向脚外踝202侧伸展,并且将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内表面的钩面部25A粘贴到脚踝带10的外表面(毛面部),从而将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安装并固定到脚200。此时,虽然脚200的尺寸因人而异,但由于脚踝带10及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分别通过缠绕带状带而安装到脚200,因此能够根据个人的脚200的尺寸微调脚踝带10和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配置。因此,能够与个人的脚200对应地稳定地安装脚后跟脚踝护带100。

  如此,在脚200上固定脚踝带10和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之后,安装并固定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延伸的患部按压带30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由此,带型护带120从筒状护带110的上方安装并固定到脚200。此外,根据脚后跟脚踝护带100的使用目的,这些患部按压带30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的安装顺序颠倒。

  例如,在为了防止脚踝的内翻扭伤及缓解因内翻扭伤引起的脚底筋膜炎或脚后跟骨炎的症状而安装脚后跟脚踝护带100时,在安装患部按压带30之后,安装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通过使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延伸的患部按压带30伸展的同时,使按压垫50与发生炎症(外伤)的患部(韧带)抵接,进而以从距骨206的前方沿跗横关节205的方式朝向上内侧(拇趾斜上方)伸展,并使患部按压带30向胫骨211的外面(脚内踝201)、阿基里斯腱208(参照图5等)及腓骨212的外面(脚外踝202的上方)拉伸并缠绕到脚踝203的周围。并且,将患部按压带30的另一端部的内表面的钩面部35A粘贴并固定到脚后跟脚踝护带100的外表面中的任一个、脚踝带10或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外表面、或者在患部按压带30中已成为缠绕状态的部分的外表面中的任一个的毛面部。

  此时,由于在患部按压带30的一端部的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交叉的部分,与固定部32接连地设置有重叠部33(参照图4等),因此能够容易微调患部按压带30相对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伸展方向的角度。另外,能够通过重叠部33将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脚掌罩部22压迫到脚掌204,并且能够保持将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稳定地固定到脚200的状态。

  因此,如图7所示,能够利用按压垫50按压并覆盖患部的同时,利用患部按压带30朝向后方按压距骨206,从而能够以准确状态安装患部按压带30。

  并且,在固定患部按压带30之后,使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延伸的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在脚踝带10与患部按压带30之间伸展的同时,在脚内踝201及脚外踝202的下方从脚200的内侧经由脚后跟骨210附近的背部缠绕并固定到脚200的外侧。由此,能够向外侧拉拽进入到脚200的内侧的脚后跟骨210,并且能够在脚的外侧固定脚后跟骨210。因此,通过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固定到脚后跟209,从而能够矫正内旋的脚后跟骨210,并且能够预防脚后跟骨210进入脚200的内侧,能够牢固地进行内旋的脚后跟骨210的矫正及脚后跟骨210的内旋预防。

  另外,由于在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上设置有与设置于一端部的固定部42接连且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宽度方向的后半侧的外表面重叠的重叠部43(参照图5等),因此能够利用重叠部43向脚200的内侧压迫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从而能够从脚200的内侧至外侧牢固地按压脚后跟骨210。

  此外,在安装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时,脚踝带10和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处于稳定地固定到脚200的状态,因此能够稳定地固定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另外,由于相对于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向脚200的后方延伸设置的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患部按压带30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向斜前方延伸固定,因此在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固定到脚后跟209时,能够使在这些患部按压带30与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之间施加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张力均衡,并且能够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以稳定的状态牢固地固定到脚后跟209。因此,能够通过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切实地保持脚后跟骨210的稳定的配置。

  另一方面,还能在二度韧带损伤或第五中足骨扭伤的治疗中使用脚后跟脚踝护带100。在该情况下,如图8及图9所示,也在安装患部按压带30之后安装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

  具体而言,如图8及图9所示,将从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延伸的患部按压带30拉伸的同时,使按压垫50抵接到发生炎症(外伤)的患部(韧带或第五中足骨225),并将患部按压带30缠绕到脚200的周围。并且,将患部按压带30的另一端部的内表面的钩面部35A粘贴并固定到脚后跟脚踝护带100的外表面中的任一毛面部。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患部。此外,在图8及图9中,患部按压带30的缠绕位置不同。

  特别是,如图8所示,通过将脚200的脚背221和脚掌204覆盖一圈,并且向舟状骨207及脚200的横足弓(从小趾的根部侧至拇趾的根部侧的足弓)施加张力,从而不仅具有作为最长的带(患部按压带30)的主要作用的保护距骨206的效果,同时还具有改善脚200的横足弓形成不良的效果及缓解因施加抬起足弓的力而导致的在跳或走动时足关节及脚掌所受的冲击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在舟状骨炎的治疗中使用脚后跟脚踝护带100。在该情况下,如图10所示,在舟状骨207附近的脚掌204上抵接按压垫50,并且使患部按压带30伸展的同时缠绕到脚200的周围。并且,将患部按压带30的另一端部的内表面的钩面部35A粘贴并固定到患部按压带30的外表面的毛面部。如此,通过将患部按压带30安装到脚200,能够抬起舟状骨207。

  另外,还可以在阿基里斯腱炎的治疗中使用脚后跟脚踝护带100。例如,在阿基里斯腱附着点炎的治疗中,如图11所示,事先安装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并固定脚后跟骨210,从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的上方安装患部按压带30。此时,在阿基里斯腱208的附着点上抵接按压垫50,并且使患部按压带30伸展的同时缠绕到脚200的周围。并且,通过将患部按压带30的另一端部的钩面部35A粘贴并固定到脚后跟脚踝护带100的外表面的毛面部,能够按压阿基里斯腱208的附着点。

  另外,在阿基里斯腱深层炎(アキレス腱実質炎)的治疗中,如图12所示,在阿基里斯腱208上抵接按压垫50,并且使患部按压带30伸展的同时缠绕到脚踝203的周围。并且,通过将患部按压带30的另一端部的钩面部35A粘贴并固定到脚后跟脚踝护带100的外表面的毛面部,从而能够按压阿基里斯腱208。

  在图7~12所示的上述任一种症状例子中,也能够通过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进行内旋的脚后跟骨210的矫正,并且能够预防脚后跟骨210进入脚200的内侧,能够牢固地进行内旋的脚后跟骨210的矫正及脚后跟骨210的内旋预防,因此能够在避免其他组织被拉拽到内侧的情况下稳定地进行患部的保护及治疗。

  如以上说明,脚后跟脚踝护带100能够在不产生个人差异的情况下稳定地安装到个人的脚200,且能通过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稳定地保持脚后跟骨210,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及矫正脚后跟骨210的左右偏位的同时进行患部的保护及治疗。在该情况下,由于从筒状护带110的上方将带型护带120安装并固定到脚200,因此能够在适当的位置上以不会发生偏离的方式固定足关节,而且操作处理简单容易。另外,由于带型护带120不会直接接触皮肤,并且难以偏离,因此难以产生炎症或因偏离导致的擦伤等,能够稳定地使用带型护带120。

  此外,由于筒状护带110也具有规定的伸缩性,因此能够以裹住从脚200的脚背221到脚掌204、脚后跟209及脚踝203为止的区域的整个表面的方式进行适度压迫,并且由带型护带120产生的压迫力还经由筒状护带110向安装有带型护带120的各带的部分的周边传递,因此不仅对骨头,还能对肌肉进行较宽范围的按压。因此,安装了该脚后跟脚踝护带100的人在进行步行等动作时,能够防止肌肉过度伸展。与此相反,由于筒状护带110的压迫力较小,因此不会过度按压脚200,并且不会妨碍肌肉的适度运动。

  另外,由于能够通过患部按压带30覆盖或按压各种外伤症状的患部的各患部,因此能够进行脚踝203周边的骨头或关节的矫正或者缓解外伤症状,并且进行自由度高的治疗。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1为能够装卸带型护带121中的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的护带。

  即,在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的两端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粘扣带的钩面部45A、45B,该钩面部45A、45B能够粘贴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外表面的毛面部。除了该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为能够装卸的结构这一点以外,第二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1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0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共同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其说明(在以下的第三实施方式以后也同样)。

  并且,对于该脚后跟脚踝护带101来说,在将筒状护带110安装到脚200之后,将带型护带121的脚踝带10固定到脚踝203,并且使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伸展的同时从脚200的脚内踝201经过脚掌204及脚外踝202的上方,将内表面的钩面部25A粘贴到脚踝带10的外表面(毛面部)。接着,使患部按压带30伸展的同时,将其前端部的内表面的钩面部35A粘贴并固定到脚踝带10的外表面或已缠绕患部按压带30的部分的外表面中的任一毛面部。

  并且,在固定脚后跟209(脚后跟骨210)时,进一步安装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在该情况下,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的一端部粘贴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或患部按压带30中的任一个带,或者粘贴到横跨这两个带的部分的外表面,并且经过脚后跟209的后侧,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的另一端部同样地粘贴并固定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或患部按压带30中的任一个带,或者粘贴并固定到横跨这两个带的部分的外表面。

  另外,在固定脚后跟骨210上方的阿基里斯腱208时,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的安装位置配置在比脚后跟骨210更靠上方处,并且以缠绕阿基里斯腱208的部分的方式进行固定。

  此外,在不特别需要这种脚后跟209的固定或阿基里斯腱208的固定时,可以不安装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

  如此,通过将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设为能够装卸,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使用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在该情况下,能够在适当的位置固定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0。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2在带型护带122上具有用于按压脚200的脚背221的脚背保持带60,并且在筒状护带110的前端部能够装卸地设置有脚背保持带60。

  该脚背保持带60为将从脚200的脚背221到脚掌204的部分缠绕一圈以上并固定的带,与前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各带同样,在该脚背保持带60的整个外表面上设置有毛面部,在两端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钩面部60A、60B。另外,在筒状护带11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设置有毛面部11A,脚背保持带60的一端部的钩面部60A粘贴到该筒状护带110的毛面部11A,并在脚200的脚背221部分缠绕一圈以上之后,另一端部的钩面部60B粘贴并固定到脚背保持带60自身的外表面的毛面部。并不是只在一部分上设置毛面部11A,也可以将筒状护带110的整个外表面或覆盖脚背221的较宽部分形成为毛面部。

  在需要修复脚背221部分的伤或缓解脚背221部分的冲击的情况下,可使用该脚背保持带60。特别是,在抑制位于五根中足骨(脚趾骨头)的每一个与脚200的脚背221的骨头之间的跖跗关节213的疼痛时适合使用该脚背保持带60。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6及图17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3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的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区别在于,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3的带型护带123中设置有两个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402。

  即,在该第四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3中,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402由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和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2组成,该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在脚内踝201及脚外踝202的下方配置在靠近脚掌204的位置,该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2在比该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更靠上方配置在靠近脚内踝201及脚外踝202的位置。这些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及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2平行设置,均固定在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内侧罩部21。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3中,由于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402由相互平行地两根带组成,因此能够通过调整这些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和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2的固定力,根据扭伤症状等来将脚固定为适当的状态。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4虽然与第四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3同样地后侧脚后跟保持带由两根带组成,但其在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固定位置不同。即,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的一端部固定在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内侧罩部21,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3的一端部在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的外侧罩部23上固定到患部按压带30。

  由此,在将该第五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4安装到脚200的情况下,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和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2配置在左右相反的位置。即,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的端部在脚内踝201侧固定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并且由脚外踝202侧的端部的内表面的钩面部45A固定,与此相对地,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3的端部在脚外踝202侧固定到里侧脚后跟保持带20上的患部按压带30,并且由钩面部45A固定到脚内踝201侧的端部的内表面。

  在该第五实施方式的脚后跟脚踝护带104中,由于通过两根后侧脚后跟保持带401、403能够从内侧向外侧以及从外侧向内侧这两个方向对脚后跟209施加力,因此通过分别调整这些固定力,能够根据扭伤症状等进一步将脚200固定为最佳状态。

  以上说明的任何脚后跟脚踝护带100、101、102、103、104均能准确地安装到脚200,从而能够同时牢固地按压脚200的重要的肌肉、韧带、肌腱和骨头,能够在支撑身体的基础上支撑最重要的脚200的关节来抑制疼痛。另外,通过施加到关节中心部的压力,能够将脚200矫正为原本正确的形状。在完成矫正的情况下,成为原本人脚的轴对齐的状态,通过轴的对齐,还能够取得如下效果。

  即,通过固定脚200的轴,下半身的轴得到支撑,能够缓解从脚踝203到胫、腓、膝盖、腘窝、大腿、臀部、股关节及腰的部分的不稳定或疼痛。另外,通过支撑下半身的轴,还能够稳定躯干及背骨,并且改善上半身的驼背、肩酸或直脖子这一类的现代病。此外,由于能够固定脚踝203到脚尖周边,因此还能够支撑距骨、脚后跟骨、跗横关节、跖跗关节和胫腓韧带结合部分等。

  另外,通过支撑下半身的轴,能够进行高龄人的变形性膝关节症及变形性股关节症的预防、年轻人的O型腿或X型腿的预防,并且因下半身轴的正常化带来的骨盆移位的防止能够改善椎间盘突出或脊柱管狭窄症的疼痛以及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病等。

  由膝盖护带和束腰带等负责的作用由一个该脚后跟脚踝护带100、101、102、103、104即能覆盖。

  此外,通过持续安装该脚后跟脚踝护带100、101、102、103、104来摆正脚踝103的关节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带来如下症状的预防及改善等效果。

  1、外翻拇趾

  2、内翻小趾

  3、脚拇趾的籽骨障碍

  4、扁平足、脚的舟状骨周围的疼痛、载距突的疼痛

  5、脚跟整体的疼痛(还包含剥离骨折、阿基里斯腱炎或阿基里斯腱断裂)、骨端炎、脚跟骨的变形、刺状变形(骨刺)、西弗氏症、后踝撞击综合症及三角骨障碍

  6、脚掌整体的疼痛(脚底筋膜炎等)、第五中足骨(脚的小趾侧)周边的疼痛、脚掌紧缩、脚趾弯曲力的下降(蹬地面力的下降)、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7、脚掌老茧、鸡眼、脚指甲向内生长、从脚踝开始的末梢神经和血管障碍

  8、莫顿氏病

  9、锤状趾

  10、跖跗关节症、脚背疼痛和脚踝神经节

  11、距骨不稳定症及胫腓韧带结合部的疼痛

  12、跗横关节症

  13、脚踝周围韧带障碍(前距腓、中距腓、后距腓、三角韧带、分叉韧带等)

  14、足跟痛综合症

  15、胫腓韧带结合障碍

  16、后胫骨肌炎及后胫骨附着点炎、第一及第二科勒氏病

  17、脚的肿胀、寒冷、下肢静脉瘤

  18、胫骨疼痛、胫骨上产生的神经痛、胫腓关节障碍

  19、外胫夹

  20、小腿一般疼痛、小腿上产生的神经痛、小腿紧缩

  21、膝盖韧带炎

  22、奥斯古德施拉特病、霍法氏病、髌腱炎、辛丁·拉森·约翰逊氏病

  23、腘窝疼痛、腘窝肌炎、腘窝淋巴节肿大、贝克囊肿

  24、鹅足炎(膝盖内侧的疼痛)

  25、肠胫韧带炎、大腿筋膜肌腱炎(大腿筋膜張筋炎)及伴随其的大转子疼痛

  26、左右膝侧副韧带损伤、变形性膝关节症及O型腿、X型腿

  27、大腿表部和内侧的每个肌肉的疼痛、肌肉拉伤(大腿四头肌炎、耻骨肌炎、股薄肌炎、内旋肌炎等)

  28、大腿内的每个肌肉的疼痛、肌肉拉伤(大腿二头肌等)

  29、股关节疼痛及大腿根部的疼痛、腰肌疼痛、腹股沟痛

  30、变形性股关节症

  31、臀部肌肉疼痛及随之带来的坐骨神经痛、臀小肌相关疼痛、上骨盆神经痛

  32、仙肠关节性腰痛及伴随此的坐骨神经痛

  33、髂骨周围的肌肉结节及疼痛、骨盆歪曲(高度不同、前倾、后倾)

  34、腰部肌肉的疼痛(腰方肌、腰大肌、髂肋肌)及随之带来的大腿神经痛

  35、脊柱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痛

  36、腹肌肌肉紧张

  37、从受到上述症状影响的面部到脚尖的全身肌肉及关节的疼痛、歪曲、肩僵硬或脖子僵硬、躯干及肌肉力量的下降、单腿站立时的不稳、脚拖、想直立蹲下时向后倒的现象等。

  通过安装该脚后跟脚踝护带100、101、102、103、104,能够保护儿童到高龄人的脚踝周边的关节。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前述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详细结构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如果有具有耐水性及防水性的树脂橡胶等形成脚后跟脚踝护带,在水中也能安装脚后跟脚踝护带,还能够保护游泳时通过脚部拍打等而放松的身体。另外,考虑到下肢关节的基础状态因高龄人、青壮年人或年轻人等的安装人员而不同,能够使用伸缩性不同的材料或变更总体尺寸来进行更适当的保护及矫正。

  另外,通过在构造脚后跟脚踝护带的各带(脚踝带、里侧脚后跟保持带、患部按压带、后侧脚后跟保持带)的外表面上设置刻度,能够确认各带伸展并安装的程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脚后跟脚踝护带能够用于矫正脚踝周边的骨头或关节,并且能够固定脚踝周边的骨头或关节及肌肉。

  附图标记说明

  10脚踝带

  15A、25A、35A、45A、45B、60A、60B 钩面部

  20里侧脚后跟保持带

  21内侧罩部

  22脚掌罩部

  23外侧罩部

  24固定部

  30患部按压带

  31按压部

  32固定部

  33重叠部

  40、400后侧脚后跟保持带

  401 第一后侧脚后跟保持带

  402、403 第二后侧脚后跟保持带

  41后侧罩部

  42固定部

  43重叠部

  50按压垫

  51保持带

  60脚背保持带

  100、101、102、103、104 脚后跟脚踝护带

  110 筒状护带

  111 护带主体

  112 带环

  120、121、123、124 带型护带

  200 脚

  201 脚内踝

  202 脚外踝

  203 脚踝

  204 脚掌

  205 跗横关节

  206 距骨

  207 舟状骨

  208 阿基里斯腱

  209 脚后跟

  210 脚后跟骨

  211 胫骨

  212 腓骨

  213 跖跗关节

  221 脚背

  225 第五中足骨

《脚后跟脚踝护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