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服饰用品> 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独创技术12099字

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

2021-03-21 04:46:25

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手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

  背景技术

  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通过这款手环,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部分还有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手机、平板、ipod touch同步,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智能手环这种设计风格对于习惯佩戴首饰的用户而言,颇具有诱惑力。更重要的是,手环的设计风格堪称百搭,其中智能手环的腕带旋转更是对佩戴者的使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智能手环的佩戴结构不仅可以提高佩戴的舒适性,也能提高整体的美观性,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就是用于智能手环的佩戴结构;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环多数都是利用将智能手环一端的腕带端头的卡扣与另一端腕带表面开设的多个卡槽进行卡合连接,这样的设计在佩戴时,智能手环两端的腕带在连接时,容易出现卡扣卡在前一个卡槽时,整个智能手环佩戴偏紧,若是卡在后一个卡槽时,导致整个智能手环的佩戴又偏松,进而会造成对整体腕带的束紧度无法调到合适的位置,而且传统的智能手环采用卡扣卡合的方式,容易造成两个腕带叠合,进而会在内侧出现叠痕,进而长时间佩戴会对腕部造成勒痕。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包括主体部分、腕带部分和卡接部分;

  所述主体部分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表面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侧嵌入设置有手环本体,所述放置槽与手环本体相适配;

  所述腕带部分包括位于框架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腕带,所述框架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腕带,所述第一腕带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充气口A,所述第二腕带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充气口B;

  所述卡接部分包括位于第一腕带另一端连接的连接座A和位于第二腕带另一端连接的连接座B,所述连接座A的上端贯穿有上压杆,且连接座A的下端对应上压杆的位置处贯穿有下压杆,所述连接座B的前侧面对应连接座A的位置处开设有卡槽,所述连接座A的前表面对应卡槽的位置处设置有上卡座,所述上卡座的正下方设置有下卡座,且上卡座与下卡座之间设置有伸缩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槽的内部一端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上凹槽和下凹槽,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在竖直方向处于同一水平线,且上凹槽和下凹槽的尺寸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卡座和下卡座的结构相同,所述上卡座的上表面一端和下卡座的下表面一端均设置有凸块,且凸块的高度与上凹槽和下凹槽的深度相适配,所述上卡座和下卡座的一端位于连接座A的内部、且与连接座A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转轴,且上卡座和下卡座的前端通过伸缩弹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A的前侧面对应卡槽的位置开设有凹口,且凹口的高度大于卡槽的高度,所述上卡座和下卡座的另一端通过凹口延伸至连接座A的外部,且上卡座和下卡座延伸出连接座A的尺寸与卡槽的内部长度相适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座A的后端与第一腕带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座B的后端与第二腕带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的一端通过连接座A和连接座B卡合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的长度、宽度均相同,且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的表面中部均开设有透气缝,且透气缝的宽度为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的宽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均为一种内部空心的硅胶材质的结构,所述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均与框架为一体式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充气口A和充气口B的上表面均设置有堵帽,所述堵帽为一种橡胶材质的圆台型结构,且两个所述堵帽分别与充气口A和充气口B相适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在实际操作时,通过采用连接座的卡接方式代替传统的卡扣和卡槽的卡合方式,一方面使两个腕带的接触点没有重叠、紧密贴合,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腕带在卡合连接后,手环腕带的内侧会出现腕带之间的叠合,长时间佩戴会对腕部产生勒痕的问题,并且本设计的腕带采用充气式设计,方便使用者在佩戴时,根据腕部的大小来控制腕带充入的气体量,进而可以使腕带更加贴合于腕部,采用充气式腕带设计代替传统的卡扣调节设计,不仅降低了腕带对腕部的束紧力度,同时也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性,而且也解决了传统腕带在利用卡扣调节时,出现调节不够精确导致偏大或偏小的问题,本设计不仅操作简单,腕带的调节更加精准,而且智能手环的腕带内侧面不会出现叠合痕迹,佩戴的舒适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中连接座卡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腕带;2、第二腕带;3、连接座A;4、连接座B;5、框架;6、放置槽;7、上压杆;8、充气口A;9、充气口B;10、手环本体;11、堵帽;12、上卡座;13、卡槽;14、上凹槽;15、下压杆;16、伸缩弹簧;17、下卡座;18、下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包括主体部分、腕带部分和卡接部分;

  主体部分包括框架5,框架5的表面设置有放置槽6,放置槽6的内侧嵌入设置有手环本体10,放置槽6与手环本体10相适配,本设计的手环本体与框架5的连接方式与现有市场智能手环与手环框架的连接方式一致;

  腕带部分包括位于框架5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腕带1,框架5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腕带2,第一腕带1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充气口A8,第二腕带2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充气口B9;

  卡接部分包括位于第一腕带1另一端连接的连接座A3和位于第二腕带2另一端连接的连接座B4,连接座A3的上端贯穿有上压杆7,且连接座A3的下端对应上压杆7的位置处贯穿有下压杆15,连接座B4的前侧面对应连接座A3的位置处开设有卡槽13,连接座A3的前表面对应卡槽13的位置处设置有上卡座12,上卡座12的正下方设置有下卡座17,且上卡座12与下卡座17之间设置有伸缩弹簧16,卡槽13的内部一端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上凹槽14和下凹槽18,上凹槽14和下凹槽18在竖直方向处于同一水平线,且上凹槽14和下凹槽18的尺寸相同。

  在图2和图3中: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的结构相同,上卡座12的上表面一端和下卡座17的下表面一端均设置有凸块,且凸块的高度与上凹槽14和下凹槽18的深度相适配,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的一端位于连接座A3的内部、且与连接座A3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转轴,因此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在连接座A3的内部一端是与连接座A3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的前端通过伸缩弹簧16固定连接,连接座A3的前侧面对应卡槽13的位置开设有凹口,且凹口的高度大于卡槽13的高度,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的另一端通过凹口延伸至连接座A3的外部,且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延伸出连接座A3的尺寸与卡槽13的内部长度相适配,连接座A3的后端与第一腕带1为一体式结构,连接座B4的后端与第二腕带2为一体式结构,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的一端通过连接座A3和连接座B4卡合连接,在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进行卡接时,通过同时将上压杆7和下压杆15向内按压,进而推动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相互靠近,缩短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之间的间距,进而可以将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延伸出连接座A3外的一端插入连接座B4前表面的卡槽13内,当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伸出的一端完全插入卡槽13内时(即连接座A3和连接座B4相互贴合),松开上压杆7和下压杆15,此时上压杆7和下压杆15受两者之间伸缩弹簧16的伸缩力,使上压杆7和下压杆15复位到初始位置(即两者的距离恢复到初始距离),此时上压杆7和下压杆15表面端头的凸块会分别卡入卡槽13内侧的上凹槽14和下凹槽18内,从而将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卡住固定,即可完成连接座A3与连接座B4的卡合固定,需要拆开时,原理与连接时的原理一样,通过按压上压杆7和下压杆15,使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之间的距离缩短,进而带动凸块脱离上凹槽14和下凹槽18,进而将上卡座12和下卡座17抽离卡槽13,即可将连接座A3和连接座B4脱离,本设计采用连接座相互对接贴合的方式代替传统卡扣卡合的方式,可以使真个腕带内侧形成一个光滑面,解决了传统智能手环腕带在佩戴时,受腕带卡合时,内侧面会有腕带之间的叠痕,进而长时间佩戴会对腕部产生勒痕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智能手环佩戴时的舒适性。

  在图1中: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的长度、宽度均相同,且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的表面中部均开设有透气缝,且透气缝的宽度为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的宽度的三分之一,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均为一种内部空心的硅胶材质的结构,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均与框架5为一体式结构,充气口A8和充气口B9的上表面均设置有堵帽11,堵帽11为一种橡胶材质的圆台型结构,且两个堵帽11分别与充气口A8和充气口B9相适配,将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采用空心设计,且材质采用伸缩性强的硅胶材质,方便在使用者佩戴时,将连接座A3和连接座B4连接后,通过充气口A8和充气口B9分别向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内充气,根据使用者腕部的大小来控制充入的气体量,便于使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更加贴合使用者的腕部,进而方便适用于不同手腕大小的使用者,充气完成后,利用堵帽11分别将充气口A8和充气口B9堵住,圆台型的堵帽11在与充气口A8和充气口B9堵合时更加密封,而且采用充气式腕带设计,代替传统的卡扣式腕带,即可提高腕带的柔软性和舒适性,又可扩大腕带对不同手腕大小的使用者的适用范围,解决了传统卡扣式腕带在卡合连接时,因腕带上槽孔的位置受限,导致腕带卡合不够精准,容易出现偏大或偏小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用于智能手环的连接佩戴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