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服饰用品> 系带调节装置和穿戴设备独创技术65061字

系带调节装置和穿戴设备

2021-03-10 22:03:27

系带调节装置和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系带调节装置和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穿戴设备(例如头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常见的穿戴设备通过绑带配合绑带扣固定在用户头部或者手部等,通过魔术钩收紧绑带扣的布料,增加收紧力,起到固定的作用,导致每次佩戴穿戴设备时都需要手动调节绑带,操作复杂,用户体验不好。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系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穿戴设备的系带的长度。该系带调节装置包括挤压件、第一传感器和松紧调节机构,其中,挤压件包括连接于系带的支撑板和设置在支撑板上的软垫;第一传感器设置在挤压件上,用于检测软垫的变形参数值;松紧调节机构与系带配合,并响应于软垫的变形参数值而调节系带的长度。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包括主机壳体、松紧调节机构、系带组件、受力件和第一传感器。其中,松紧调节机构与主机壳体相对设置。系带组件述主机壳体以及松紧调节机构连接形成一环形框架,系带组件包括连接主机壳体一端与松紧调节机构一端的第一头带及连接主机壳体另一相对端与松紧调节机构另一相对端的第二头带,松紧调节机构与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配合连接以调节二者的重叠长度。受力件包括设置于环形框架上的固定板和设置在固定板上的软垫。第一传感器设置在受力件上,用于检测软垫的变形参数值。松紧调节机构响应于软垫的变形参数值而调节第一头带及第二头带的重叠长度。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系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穿戴设备的系带的长度。该系带调节装置包括壳体、软垫、第一传感器、松紧调节机构和处理器。其中,壳体连接于系带。软垫设置在壳体上。第一传感器设置在壳体或软垫至少之一上,用于检测软垫的变形参数值。松紧调节机构与系带配合连接,用于调节系带的长度。处理器响应于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软垫的变形参数值控制松紧调节结构调节系带的长度。

  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来检测软垫的厚度,通过松紧调节机构根据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软垫的变形参数值来调节系带的长度,从而实现了自动调节系带的长度,使得系带长度的调节更方便,用户体验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中头戴式设备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第一壳体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5是图4中第一壳体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1中系带组件与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7为图6中系带组件的第一头带的立体组装图;

  图8为图7中第一头带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与图8类似,为第一头带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6中系带组件的第二头带的立体组装图;

  图11为图10中第二头带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与图11类似,为第二头带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15为图13中第二壳体组件中底前壳的立体图;

  图16与图15相似,为底前壳又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3中第二壳体组件中底后壳的立体组装图,并显示了与电池的装配关系;

  图18为松紧调节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9为图18中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20与图19类似,为图19中第一壳体不同角度的立体图;

  图21为图18中棘轮棘爪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2为图21中棘爪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3与图22相似,为图21中棘爪组件又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24为图23的部分组装图;

  图25为图24中两个棘爪的立体图;

  图26为图21中棘爪组件的部分元件与第一壳体组装的立体图;

  图27为系带组件与松紧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组装图;

  图28为图21中传动齿轮的立体图;

  图29与图27相似,为系带组件与松紧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组装图;

  图30为松紧调节机构中的驱动组件与传动齿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1中受力组件的第一受力件的立体图;

  图32与图31相似,为第一受力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3为图1中受力组件的第二受力件与第二壳体组件中底前壳的分解图;

  图34为图33中第二受力件的立体分解图,并显示了设置在第二受力件上的第一传感器;

  图35为图34中第二受力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3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松紧调节装置的调节原理框图;以及

  图3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松紧调节装置的调节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其中,穿戴设备可以是头戴式设备(如智能眼镜等)、智能手表和智能腰带等。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以头戴式设备100对本申请进行说明。该头戴式设备100可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一壳体组件10两端连接的系带组件20、与系带组件20连接的松紧调节机构40、设置在系带组件20上且与第一壳体组件10相对的第二壳体组件30、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受力组件50,设置在受力组件50上的第一传感器(如图34所示)、设置在松紧调节机构40 和系带组件20至少一者上的第二传感器(如图17和图27所示)以及控制开关(如图37所示)。其中,第一壳体组件10、系带组件20、第二壳体组件30和松紧调节机构40可构成一松紧可调的框架,以便于将头戴式设备100戴于用户头上。该受力组件50设置在该框架的上下两侧用于分担用户头部所承受的头戴式设备100的重量。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用于检测系带组件20的伸缩所处的状态。

  再结合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100可进一步包括收容于第一壳体组件10内的主机,该主机可包括光机组件60、摄像组件70、主板80、扬声器组件91和麦克风组件92等。由于该第一壳体组件10用于收容和保护主机,因此该第一壳体组件10又可称为主机壳体或保护壳体。第一壳体组件10 与其所收容的主机可构成主机组件。头戴式设备100可以为VR眼镜、AR眼镜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 AR眼镜为例进行描述。

  在AR眼镜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100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 100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100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 (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等。在AR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头戴式设备100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请参图4和图5,分别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该第一壳体组件10可包括主前壳11、与主前壳11通过扣合连接而配合的主后壳12、罩设于主前壳11前方的面罩13、位于主后壳12下方且与面罩13下部分配合的后盖14以及罩设于主前壳11顶部的主壳装饰件15。

  在本文中,将参照图1和图4中所标示的“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来进行描述。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6,显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系带组件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立体组装图。该系带组件20 可包括两个头带,分别为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

  请同时参阅图1,第一头带2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第一头带21的另一端则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对应端伸入进而与松紧调节机构40连接。第二头带22可以采用与第一头带21类似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

  请参阅图7和图8,其显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头带21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第一头带21可包括第一头带主体210,与第一头带主体210扣合在一起的第一头带盖211及压置于第一头带主体210和第一头带盖211之间的第一软条212、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以及第一散热片215。

  该第一头带主体210可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任意弯曲,大体呈长条形,其可包括第一主体部2101以及从第一主体部2101一端延伸出的第一安装部2102。

  第一主体部2101宽度均匀,且在远离第一安装部2102的一端开设长度调节孔2103,长度调节孔 2103为条形通孔,第一主体部2101于长度调节孔2103内设置有沿通孔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锯齿2104,以与松紧调节机构40配合。

  请参阅图9,其从另一个视角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头带21的立体分解图。第一主体部2101可在与第一头带盖211压紧的一侧设置有一与该第一头带21形状相同的长条形凹槽,该凹槽可以分为两个,即第一凹槽2105以及与第一凹槽2105相连的第二凹槽2106,其中该第一凹槽2105的深度与第二凹槽 2106的深度相同,但第一凹槽2105的宽度较第二凹槽2106宽,该凹槽自邻近长度调节孔2103处延伸至第一安装部2102位置处。第二凹槽2106为阶梯状凹槽,其最外一阶凹槽可用于收容第一软条212。第一主体部2101在第一凹槽2105的两个侧边缘设置第一连接件2107,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件2107为多个均匀设置的卡勾。第一主体部2101在第一凹槽2105内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108。该第一固定部2108可为若干厚度渐变的凸肋,每一凸肋的顶面呈倾斜状,这些凸肋的一端抵顶第一安装部2102。

  第一主体部2101的凹槽内设置了多个第一限位柱2109,以固定电源FPC 213、保护片214以及第一散热片215。

  第一安装部2102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100。在两个第一连接孔2100之间形成有凹陷2102a。

  请参阅图8,第一头带盖211可由硬性材料制成,用于在第一头带主体210靠近第一安装部2102的一侧与第一头带主体210扣合,并将第一软条212靠近第一安装部2102的一端压紧。

  该第一头带盖211可包括第一本体2111以及从第一本体2111远离第一软条212的一端延伸出的第一装配部2112。

  该第一本体2111宽度均匀,形状与上述第一主体部2101对应,只是长度较上述第一主体部2101短。该第一本体2111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缘朝向上述第一主体部2101分别延伸出第一侧壁2116,两个第一侧壁2116相对的内侧面上均设置第二连接件2117。第二连接件2117与第一连接件2107配合将第一头带盖211与第一头带主体210固定。第一本体2111可在与第一装配部2112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固定部 2114,在第一头带盖211与第一头带主体210扣合时,第一头带主体210的第一固定部2108与第一头带盖211的第二固定部2114配合以将第一头带主体210和第一头带盖211之间的电源FPC 213和第一散热片215进行压紧固定;该第二固定部2114可以与第一固定部2108结构类似,其也可以为若干厚度渐变的凸肋,每一凸肋的顶面呈倾斜状,这些凸肋的一端抵顶第一装配部2112。

  第一装配部2112与第一安装部2102的形状相同,且其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110,在第一装配部2112 与第一安装部2102贴合时,第一连接孔2100与第二连接孔2110对准连通,并在凹陷2102a处形成一个贯穿孔。

  第一软条212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任意弯曲,大体呈长条形,其材料可与第一头带主体210一致,其可通过胶粘等方式黏附于第一头带主体210上的第二凹槽2106,使得第一软条212的外表面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外表面,即靠近用户头部的表面平齐。第一软条212末端设置有缺口2120,当第一软条 212黏附于第二凹槽2106时,第一软条212与第一头带主体210在该缺口2120处共同形成第一穿孔,以与第二凹槽2106连通,以供电源FPC 213穿出。

  同时参照图7、图8和图9,电源FPC 213形状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相适配,但其长度较第一头带主体210长,两端均延伸超出第一头带主体210两端。该电源FPC 213可包括伸入第一壳体组件10内与主板80和/或麦克风组件92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2132,卡在贯穿孔内并与第一电连接部2132连接的电源 FPC颈部2134,固定在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的电源FPC主体2136,从第一穿孔穿过置于第二凹槽2106外的活动部2137,以及设置在活动部2137端部并与电池35连接的第二电连接部2138。

  第一电连接部2132包括接线部2132a和接线部2132b。当系带组件20伸入第一壳体组件10中时,接线部2132a与主板80连接,接线部2132b与麦克风组件91连接。

  再次参阅图8和图9,电源FPC颈部2134的宽度较其相邻两侧的电源FPC部分,例如电源FPC主体 2136窄;电源FPC颈部2134卡在第一贯穿孔上,避免了电源FPC 213松动。

  参阅图8至图9,电源FPC主体2136上设置了第一插孔2135,当电源FPC主体2136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时,通过将第一限位柱2109置于第一插孔2135内以将电源FPC主体2136固定。

  保护片214的形状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相适配,以收容于该两凹槽中,比如,收容于第二凹槽2106最里一阶凹槽和第一凹槽2105内;其上设置了若干第二插孔2140,通过将第一限位柱2109置于第二插孔2140内以将保护片214固定。该保护片214容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中直接与第一主体部2101接触,避免电源FPC主体2136直接与第一主体部2101接触。

  第一散热片215形状与电源FPC 213相似,置于第一头带盖211与电源FPC 213之间,可包括延伸至第一壳体组件10内的第一贴合部2152,卡在贯穿孔内并与第一贴合部2152连接的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以及固定在第一凹槽2105以及第二凹槽2106内的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比如,第一贴合部2152与扬声器组件91贴合。

  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的宽度较其两侧的散热片部分,例如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窄;以及参阅图6,可以看到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正好卡在贯穿孔上,避免了第一散热片215松动。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上设置了第三插孔2158,当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时,第一限位柱2109 置于第三插孔2158内以将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固定。第一固定部2108与第二固定部2114配合压置于第一头带主体210和第一头带盖211之间的第一散热片主体2156以对其进行压紧固定。

  第一散热片215与第一头带盖211之间可设置填充物216。填充物216可以是泡棉,用以填充第一头带盖211与第一头带主体210之间的空间;也可以是导热材料,用以提高第一散热片215的热传导效果。

  第一头带21组装时,请参阅图8和图9,首先将保护片214、电源FPC 213以及第一散热片215依次层叠,使第二插孔2140、第一插孔2135以及第三插孔2158依次对准;然后置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第一及第二凹槽2105、2106内,使第一限位柱2109依次穿过第二插孔2140、第一插孔2135以及第三插孔 2158;再将第一软条212嵌入覆盖在第二凹槽2106最外一阶凹槽上,可以通过胶水粘接,使得第一软条 212在缺口2120处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第一主体部2101形成第一穿孔,进而使电源FPC 213的活动部 2137从第一穿孔穿过,同时电源FPC 213的电源FPC颈部2134以及第一散热片颈部2154置于凹陷 2102a内部;接着将填充物216置于第一头带盖211的第一本体2111上,然后将第一头带盖211扣合在第一头带主体210上使得第一连接件2107和第二连接件2117连接,同时第一安装部2102与第一装配部2112扣合也形成了连接部,以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至此完成第一头带21组装。

  可以理解的,第一头带盖211扣合在第一头带主体210上,与第一头带主体210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空腔,而且是第一主体部2101于第一凹槽2105位置处与第一头带盖211扣合形成容纳空腔;在容纳空腔内可容置保护片214、电源FPC 213、第一散热片215以及填充物216;第二凹槽2106与容纳空腔相通。

  请参阅图10和图11,其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头带22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第二头带22与第一头带21类似,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头带22没有设置电源FPC及其保护片。第二头带22可包括第二头带主体220,第二头带盖221及压置于第二头带主体220和第二头带盖221之间的第二软条222以及第二散热片225。第二头带主体220的构造与第一头带主体210的构造大致相同,具体请参图35,在此不做详细阐述,仅将其主要元件罗列出来,具体配合关系以及功能参考第一头带主体210的介绍。该第二头带主体220可包括第二主体部2201以及第二安装部2202。第二主体部2201具有长度调节孔2203、第二锯齿2204、第一凹槽2205以及第二凹槽2206,第一凹槽2205两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207,第一凹槽 2205邻近第二安装部2202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208。第二安装部2202上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200,并在两个第一连接孔2200之间形成有凹陷2202a。第一连接孔2200用于将第二头带22与第一壳体组件10 上的凸柱等结构连接。

  请参阅图12,其从另一个视角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头带22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二头带盖221 与第一头带盖211的构造大致相同,在此不做详细阐述,仅将其主要元件罗列出来,具体配合关系以及功能参考第一头带盖211的介绍。该第二头带盖221可包括第二本体2211和第二装配部2212。第二本体 2211具有第二固定部2214、第二侧壁2216以及第二连接件2217。第二装配部2212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孔2210。

  第二软条222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可任意弯曲,大体呈长条形,其材料可与第二头带主体220一致,其可通过胶粘等方式黏附于第二头带主体220上的第二凹槽2206内,使得第二软条222的外表面与第二头带主体220的外表面,即靠近用户头部的表面平齐。

  第二散热片225与第一散热片215的构造大致相同,可包括延伸至第一壳体组件10内第二贴合部 2252、卡在贯穿孔内并与第二贴合部2252连接的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以及固定在第一及第二凹槽 2205、2206内的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第二贴合部2252与扬声器组件91贴合。

  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的宽度较其两侧的散热片部分,例如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窄,以及参阅图6,可以看到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正好卡在贯穿孔上,避免了第二散热片225松动。

  当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置于第一及第二凹槽2205、2206内时,第一固定部2208与第二固定部2214 配合对置于第二头带主体220和第二头带盖221之间的第二散热片主体2256进行固定。

  第二头带盖221在设置第二连接件2217区域内设置填充物226,填充物226置于第二散热片225与第二头带盖221之间。该填充物226可以是泡棉,用以填充第二头带盖221与第二头带主体220之间的空间;也可以是导热材料,用以提高第二散热片225的热传导效果。

  第二头带22组装时,请参阅附图11至图12,首先将第二散热片225置于第二头带主体220内的第一凹槽2205和第二凹槽2206内,然后将第二软条222嵌入覆盖在第二凹槽2206最外一阶凹槽上,可以通过胶水粘接;然后将第二散热片颈部2254置于凹陷2202a内;此时将第二填充物226置于第二头带盖 221上,然后将第二头带盖221扣合在第二头带主体220上使得第一连接件2207和第二连接件2217连接,同时第二安装部2202与第二装配部2212扣合也形成了连接部,以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至此完成第二头带22组装。

  可以理解的,第二头带盖221扣合在第二头带主体220上,与第二头带主体220对应的部分共同形成容纳空腔,而且是第二主体部2201于第一凹槽2205位置处与第二头带盖221扣合形成容纳空腔;在容纳空腔内可容置第二散热片225以及填充物226;第二凹槽2206与容纳空腔相通。

  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与第一壳体组件10连接时,均可通过第一及第二连接孔2100、2110与第一壳体组件10上的凸柱等结构进行连接。

  可以理解地,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也可以是一体地,即作为一个头带来使用;比如,其一端与另一端交叠连接,其中部可以与主机壳体连接,通过调节交叠连接部分的长度来完成系带组件20地松紧调节;在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作为一个头带来使用,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在此并不做限定。

  本申请中,系带组件的长度可以是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连接后的整体长度,即第一头带22与第一壳体组件10连接的一端到第二头带22与第一壳体组件10连接的一端之间的长度。该长度与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的重叠长度有关,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的重叠长度越短,系带组件的整体长度越长;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的重叠长度越长,则系带组件20的整体长度越短。系带组件20的伸缩长度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的重叠长度最短的状态,即系带组件 20的整体长度最长的状态为第一状态;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的重叠长度最长的状态,即系带组件20 的整体长度最短的状态为第二状态。

  请参阅图13及图14,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组件30的立体分解图和组合图,该第二壳体组件30可包括底前壳31、底后壳32以及连接底前壳31与底后壳32的连接件33。该第二壳体组件30可收容系带组件20以及松紧调节机构40。

  请参阅图15和图16,底前壳31可用硬性材料制成,其可包括第一通道壳311和自第一通道壳311 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电源壳312。请参阅图17,底后壳32可用硬性材料制成,其可包括与上述第一通道壳311对应的第二通道壳321和与上述第一电源壳312对应的第二电源壳322,第二电源壳322内部安装电池35。第二电源壳322与其内所安装的电池35可构成电源组件。第二通道壳321和第二电源壳322通过一分隔板3222分隔。

  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扣合后,第一通道壳311和第二通道壳321形成供系带组件20伸入的通道;第一电源壳312和第二电源壳322配合后,位于分隔板3222上方的空间可定义为第一收容腔,位于分隔板3222下方的空间可定义为第二收容腔;第一收容腔与通道连通,二者可共同定义为第一通道;第一收容腔除收容可相互交叠的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之外,还可以收容松紧调节机构40,以调节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交叠部分的长短,因此构成通道和第一收容腔的实体部分也可以定义为头带及松紧调节机构壳体(也可以定义为第一壳体);第二收容腔用于收容电源,例如电池35,可定义为电源壳体(也可以定义为第二壳体)。

  可以理解地,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扣合后,第一电源壳312、第二电源壳322与第一通道壳311的本体可定义为第一壳体;而位于第一壳体两侧的第一通道壳311和第二通道壳321可定义为第二壳体。

  上述各种名称,例如:通道,收容腔,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头带及松紧调节机构壳体,电源壳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并不限于对上述名称的限定,根据实际情况同类结构的名称可以进行互换,例如,通道也可称作第一收容腔,此时原第一收容腔可称作第二收容腔,原第二收容腔可称作第三收容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名称也可互换。

  请参阅附图18,其揭露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松紧调节机构40的立体分解图。松紧调节机构40可包括第一壳体41、与第一壳体41配合的第二壳体(在这里的第二壳体,即前面介绍过的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后壳32,该底后壳32可为松紧调节机构40以及第二壳体组件30共用的元件),棘轮棘爪机构42以及驱动组件44。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扣合形成一盒体,棘轮棘爪机构42的主体部分和驱动组件44可收容在盒体中。系带组件20的两个头带(即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可伸入盒体内部交叠连接至棘轮棘爪机构42,通过棘轮棘爪机构42调节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相互交叠的长度;在这里,第二壳体并不是必须的部件,也可以仅依靠棘轮棘爪机构42安装于第一壳体41形成松紧调节机构40。

  请参阅附图19以及图20,其揭露了第一壳体41不同角度的立体图。第一壳体41可包括壳体底板 410。壳体底板410可为厚度均匀的长方形板体,其中心处设置有中心孔4100。

  该壳体底板410的二相对长边朝向第二壳体(即,底后壳32)形成有侧板412,每一侧板412的高度自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以使侧板412朝向第二壳体的表面为弧形状,以与第二壳体紧密接触。

  请参阅图21,棘轮棘爪机构42可包括形成在第一壳体41上的棘轮414、与棘轮414配合并收容在其中的棘爪组件420,以及与棘爪组件420配合并带动棘爪组件420转动的传动齿轮430。

  请参阅图22,棘爪组件420包括第一挡板421,与第一挡板421固定连接的第二挡板422,位于第一挡板421与第二挡板422之间的转板423,装配于第二挡板422上的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第一弹簧426和第二弹簧427,以及固定安装于第二挡板422远离第一挡板421一侧的配合齿轮428。

  第一挡板421可为圆形片状结构,中间设有一中心孔4210,该中心孔4210与棘轮414内的中心孔 4100对齐且二者的中心轴线相同。该第一挡板421在朝向第二挡板422的一面设置第一连接部4212和第二连接部4214,其中,第二连接部4214呈棱柱状,第一连接部4212呈圆柱状,第一及第二连接部4212、 4214外周壁均设有凸条,以便与第二挡板422上相应的结构紧固配合使第一挡板421与第二挡板422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23,第二挡板422与第一挡板421形状大小相同,中间设有一中心孔4220,该中心孔4220 与第一挡板421的中心孔4210对齐设置。第二挡板422在朝向第一挡板421的一面设置第一卡接部4222 和第二卡接部4224。其中,第二卡接部4224与第一挡板421的第二连接部4214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以便第一挡板421的第二连接部4214插入该第二卡接部4224中,该第二卡接部4224包括第一卡壁 4220a以及与该第一卡壁4220a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二卡壁4220b,即第一卡壁4220a与第二卡壁4220b 之间的间距沿中心孔4220向外的方向逐渐变大。第一卡接部4222与第一挡板421的第一连接部4212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以便第一挡板421的第一连接部4212插入该第一卡接部4222中。第二挡板422 朝向第一挡板421的一面进一步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棘爪424的第一安装轴4225、用于安装第二棘爪425的第二安装轴4226、用于安装第一弹簧426的第一安装框4227以及用于安装第二弹簧427的第二安装框4228。

  第一挡板421与第二挡板422也可以作为一个安装件使用,第二卡接部4224和第二连接部4214可以作为限位部与转板423配合,也可以作为固定部以将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固定在一起;第一卡接部4222和第一连接部4212作为固定部以将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固定在一起。

  对于安装件也不仅限于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组装的形式,其它可以使得第一棘爪424和第二棘爪425与棘轮414接触配合即可;即安装件留有缺口或类似缺口的结构以供第一棘爪424和第二棘爪425伸出安装件所形成的空间与棘轮414接触配合;所以安装件也可以是一个留有缺口或类似缺口的盒体;

  当然安装件也可以仅是第一挡板421或第二挡板422,比如安装件为第二挡板422,第二卡接部4224 和第二连接部4214作为限位部形成于第一挡板421或第二挡板422上。

  第一安装轴4225和第二安装轴4226分别位于第一卡接部4222两侧,且相对于第一卡接部4222对称设置。

  第一安装框4227与第二安装框4228相对于第一卡接部4222对称设置,二者形状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同时参阅图23和图24,第一安装框4227包括第一挡壁4227a、与第一挡壁4227a呈一定夹角设置的第二挡壁4227b及连接第一挡壁4227a和第二挡壁4227b一端的连接壁4227c。第一挡壁4227a、第二挡壁4227b以及连接壁4227c围成一收容空间4227d,用于收容第一弹簧426。第一挡壁4227a自第一卡接部4222外周壁延伸设置,连接壁4227c朝向该收容空间4227d上设有一卡轴4227e,该第一弹簧426套设于该卡轴4227e上。

  第二安装框4228由于与第一安装框4227具有相同的构造,在此不再详细赘述,仅将其元件罗列出来。该第二安装框4228包括第一挡壁4228a、第二挡壁4228b、连接壁4228c、收容空间4228d、卡轴 4228e。第一安装框4227的第一挡壁4227a与第二安装框4228的第一挡壁4228a二者相连接,且连接壁 4227c的一端与连接壁4228c的一端也相互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弹簧426和第二弹簧427也可以是其他弹性件,比如拉簧、压簧、提供伸缩力的物体等,以使得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与棘轮414配合完成卡合和非卡合两个状态的转换;而相应的第一安装框4227和第二安装框4228也会根据弹性件的不同而改变为其他可以固定弹性件的结构。

  转板423为一偏心轮结构,其具有一贯穿孔4230,当然转板423也可以和传动齿轮430在贯穿孔 4230处为一整体;该贯穿孔4230与第二挡板422的中心孔4220对齐且具有相同的轴线。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贯穿孔4230的内表面呈多边形,例如六边形。转板423远离贯穿孔4230的一端具有一缺口 4232,缺口4232的形状与第二挡板422的第一卡接部4222形状相同,只是大小不同,其大小较第一卡接部4222的尺寸大,以将第一卡接部4222收容进来。在这里,第二卡接部4224和第二连接部4214作为限位部以与缺口4232配合;缺口4232具有两个相对的内壁,为第一内壁4232a以及与第一内壁4232a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4232b;转板423的周面包括一外壁面4234。在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的轴线转动时,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仅有三种状态:仅有第一内壁4232a与第一卡壁4220a接触的状态,转板 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无接触状态,以及仅有第二内壁4232b与第二卡壁4220b接触的状态;即限位部被配置为与缺口4232的内壁面接触和不接触两种状态以使得转板423绕其转动轴(贯穿孔4230的轴心) 转动一定角度。

  请同时参阅图23到图25,第一棘爪424枢接安装于第二挡板422的第一安装轴4225上并可绕着该第一安装轴4225转动。第一棘爪424中间位置处设有一枢接孔4240以枢接至第一安装轴4225上。第一棘爪424具有两个相对端,即:与第一弹簧426连接的第一端4242以及与转板423的外壁4234抵接的第二端4244。该第一端4242朝向第一安装框4227的收容空间4227d的一侧设有一安装轴4242a,以将第一弹簧426套设安装于其上,该第一端4242背离第一安装框4227的一侧具有一棱角4242b,该棱角4242b 用于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请参阅图26所示)。该第二端4244朝向转板423的一侧具有一接触面4244a,在一实施例中,该接触面4244a为弧面,以与转板423的外壁面4234呈线性接触,以减小二者之间的压力。

  第二棘爪425与第一棘爪424相对于第二挡板422的第一卡接部4222对称设置,二者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构造,在此不再赘述,仅将其元件罗列出来。第二棘爪425具有枢接孔4250、第一端4252、第二端4254、安装轴4252a、棱角4252b、接触面4254a。

  第一弹簧426安装时,一端套设于第一安装框4227内的卡轴4227e上,另一端套设于第一棘爪424 的安装轴4242a上,如此第一弹簧426便安装于第一安装框4227内,第一棘爪424可绕着第一安装轴 4225转动,当第一棘爪424转动时进而带动第一棘爪424的第一端4242运动,从而推动第一弹簧426于第一安装框4227内做不同程度的压缩。

  第二弹簧427的构造和功能与第一弹簧426完全相同,其安装于第二安装框4228中,在此不再赘述。

  转板423的外壁面4234为曲面,外壁面4234被配置为:当转板423绕其转动轴转动时,外壁面 4234分别推动第一及第二棘爪424、425旋转,使第一及第二棘爪424、425与棘轮414完成卡合和非卡合两个状态的转换。请参阅图24,在无外力施加迫使转板423或安装件(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 的结合体)转动时;由于第一弹簧426和第二弹簧427的作用,使得转板423与限位部外表面(即第二卡接部4224的外表面)处于无接触状态时,且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进行卡合状态;在外力介入下迫使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的轴线转动时,出现两种状态:

  (1)由无接触状态转变为仅有第一内壁4232a与第一卡壁4220a接触的状态,此时,在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转动的方向上,第一棘爪424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第一棘爪424的第一端4242运动,并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脱离卡合状态;而第二棘爪425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减小,但棘轮414对第二棘爪425的第二弹簧427进行挤压,使得第二棘爪425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也处于脱离卡合状态;最终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 脱离卡合状态。

  (2)由无接触状态转变为仅有第二内壁4232b与第二卡壁4220b接触的状态,此时,在转板423绕贯穿孔4230转动的方向上,第二棘爪425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第二棘爪425的第二端4254运动,并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脱离卡合状态;第一棘爪424与外壁面4234的接触位置到贯穿孔4230的距离逐渐减小,但棘轮414对第一棘爪424的第一弹簧426进行挤压,使得第一棘爪424与棘轮414内壁的内齿4140也处于脱离卡合锁紧状态;最终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 脱离卡合状态。

  请参阅图22,配合齿轮428具有一中心孔4280,该中心孔4280与第二挡板422的中心孔4220对齐且中心轴线相同。该配合齿轮428固定设置于第二挡板422远离第一挡板421的一侧。

  同时参阅图27,在系带组件20与松紧调节机构40连接时,第一头带21设置长度调节孔2103的一端与第二头带22设置长度调节孔2203的一端层叠,此时第一锯齿2104和第二锯齿2204分别位于二层叠长度调节孔2103、2203内的相对两侧,配合齿轮428则置于层叠的二长度调节孔2103、2203内且与第一锯齿2104以及第二锯齿2204进行啮合。

  请参阅图28,传动齿轮430可包括齿轮转盘431、自齿轮转盘431内表面设置的转动轴433,转动轴 433沿朝向远离齿轮转盘431的轴线方向依次形成有同轴设置的与齿轮转盘431连接的第一连接轴4331、与第一连接轴4331连接的第二连接轴4332以及与第二连接轴4332连接的第三连接轴4333。

  在配合齿轮428置于层叠的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的二长度调节孔2103、2203内时,齿轮转盘431 与配合齿轮428以及第二挡板422配合,对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及第二头带21、 22脱离与配合齿轮428的啮合状态。

  第一连接轴4331与第三连接轴4333均为圆轴,即外周面为圆形且第一连接轴4331的外径较第三连接轴4333的外径大。第二连接轴4332的外周面为多边形,在一个实施例中为六边形,中心距离六边形任意一条边的距离小于第一连接轴4331的半径大于第三连接轴4333的半径。该第二连接轴4332的形状尺寸与转板423的贯穿孔4230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从而将转板423固定连接至该第二连接轴4332上。

  在对系带组件20、第二壳体组件30、松紧调节机构40进行组装时,先将系带组件20组装好,将系带组件20的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分别穿过一个连接件33。将第一头带21的长度调节孔2103所在部位和第二头带22的长度调节孔2203所在部位重叠,接着将配合齿轮428置于长度调节孔2103与长度调节孔2203内,将第二传动轴433穿过配合齿轮428与中心孔4210、第二挡板422的中心孔4220,在第二挡板422上安装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第一弹簧426、第二弹簧427和转板423,比如,将转板423穿过第二传动轴433的第三连接轴4333进而套设于第二连接轴4332上使转板423相对第二转动轴 433固定设置,同时使第二挡板422上的第二卡接部4224位于转板423的缺口4232内;第一棘爪424以及第二棘爪425的第二端4242、4252与转板423的外壁面4234接触。

  然后将第一挡板421扣合在第二挡板422,第一挡板421上的第一连接部4212与第二挡板422上的第一卡接部4222相卡合,如此便将第一挡板421组装于第二传动轴433上,同时使第一挡板421相对于第二挡板422固定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挡板421可以与第二挡板422一同相对于第二传动轴433作径向转动;将第一棘爪424、第二棘爪425、第一弹簧426、第二弹簧427和转板423固定在第一挡板421和第二挡板422之间;将棘爪组件420收容于棘轮414内,并将第二传动轴433的第三连接轴4333伸入棘轮 414内的中心孔4100使二者配合;然后将第一壳体41与底后壳32进行扣合;此时,配合齿轮428底部抵靠齿轮转盘431,齿轮转盘431对第一头带21、第二头带22进行挤压限位(请参阅附图29);将侧板 412与底后壳32扣合固定以将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固定在了松紧调节机构40内部,至此,也完成了系带组件20与松紧调节机构40组装。

  放置电池35后对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进行组装;随后将两个连接件33安装,至此完成了系带组件 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松紧调节机构40的组装。

  在对系带组件20进行调节时,参阅图26,在初始状态,第一弹簧426对第一棘爪424顶起,使得第一端4242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第二弹簧427对第二棘爪425顶起,使得第一端4252与棘轮 414的内齿4140卡合;此时第一棘爪424和第二棘爪425与转板423接触,使得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处于无接触状态;系带组件20对安装件作用使得安装件向任意一个方向转动时,均有一个棘爪与棘轮414的内齿4140卡合;使得安装件的限位部无法与转板423直接接触;迫使第一挡板421无法完成转动,进而对头带组件20进行卡合,避免系带组件20的松动。

  在对系带组件20的长度进行调节时,传动齿轮430带动转板423进行转动,使得由转板423与第二卡接部4224的无接触状态转变为仅有第一内壁4232a与第一卡壁4220a接触的状态或仅有第二内壁 4232b与第二卡壁4220b接触的状态,这两种状态都会导致棘爪组件420与棘轮414脱离卡合状态,进而带动第一挡板421转动,从而使配合齿轮428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做反向运动,使得系带组件20的整体长度发生变化,从而对系带组件20的松紧进行了调节。

  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41也可以为第二壳体组件30中的底前壳31,而棘轮414可以形成于第一通道壳311的本体上,同时中心孔4100也形成于第一通道壳311的本体上,棘轮棘爪机构42与棘轮414配合;另外,当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交叠连接至松紧调节机构40,并在松紧调节机构40调节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相互交叠的长度时,第一及第二头带盖211、221至松紧调节机构40以及至头带及松紧调节机构壳体的距离也会随之调节;在这里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可以形成松紧调节机构壳体作为松紧调节机构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壳体41和底后壳32形成松紧调节机构壳体。

  如图30所示,图30为松紧调节机构中的驱动组件与传动齿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驱动组件44可以包括电机和变速箱。其中,电机可以是步进电机,变速箱的输入端与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变速箱的输出端齿轮与传动齿轮430啮合,从而通过电机带动传动齿轮430转动。传动齿轮430的转动能带动棘爪组件420转动,从而使配合齿轮428转动,以带动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相对运动。

  请参阅附图1,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受力组件50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上的第一受力件51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第二受力件5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组件10、系带组件20、第二壳体组件30和松紧调节机构40可构成一松紧可调的环形框架,并且第一受力件51和第二受力件52分别位于该环形框架的一侧和另一侧,例如分别位于第一壳体组件10 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上下两侧。第一受力件51向靠近第二受力件52的一侧倾斜;另外,第一受力件51 为第一受力点,第一壳体组件10为第二受力点,第二受力件52为第三受力点,头戴式设备100通过第一、第二和第三受力点进行稳固支撑、佩戴。

  请参阅图31及图32,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51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受力件51可包括支撑板511、与支撑板511大致呈一角度设置的安装板512、位于支撑板511与安装板512之间且连接二者的颈部513以及设置于支撑板511上的软垫514。

  该支撑板511可为四边形板体,其远离第二壳体组件30和软垫514的一面为曲面。该支撑板511安装软垫514的一面可为凹形曲面,以大致匹配用户额头或额头上方部位的轮廓。该支撑板511自安装板 512的一侧延伸设置,并且向安装软垫514的一侧倾斜,使得安装板512与支撑板511呈钝角设置。颈部 513可与支撑板511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就是也自安装板512的一侧延伸,从而使得颈部513与安装板 512呈钝角设置;颈部513也可自安装板512向上弯折,使得颈部513与安装板512呈直角或锐角设置。

  该安装板512为具有厚度的板状结构,其用硬性材料制成,其用于与主前壳10的顶板111以及主壳装饰件15配合安装,例如夹设在顶板111和主壳装饰件15之间。该颈部513用硬性材料制成。该软垫 514对应于该支撑板511的形状,且固定在该支撑板511朝向第二壳体组件30一侧。软垫514和安装板 512分别在支撑板511的相对两侧。

  请参阅附图33,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受力组件50的第二受力件52与第二壳体组件30中底前壳31 的分解图;第二受力件52固定安装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前壳31上;请参阅附图34至图35,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二受力件52的立体分解图以及立体组装图,第二受力件52可包括一固定板521以及包覆到该固定板521上的软垫522。该固定板521的形状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前壳31的第一电源壳31的形状大小相匹配。第二受力件52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也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

  在用户进行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由于系带组件20将第一壳体组件10和第二壳体组件30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可佩戴的环形框架,而且使得第二受力件52、第一壳体组件10为主要受力点,第一壳体组件10与用户的前额进行接触,第二受力件52与用户的后脑勺进行接触,用户通过前额、后脑勺对头戴式设备100进行支撑;由于第一受力件51在前额上方向第二受力件52处倾斜设置,并与用户前额上方的部位进行接触,所以可以来稳固支撑头戴式设备100,因此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服。

  第一传感器设置在第二受力件52上,用于检测软垫522的变形参数值。其中,软垫522的变形参数可以包括软垫522的厚度、软垫522的密度、软垫522的透光率或其它变形参数。

  本实施例的软垫的参数为软垫522的厚度。举例而言,如图34所示,第一传感器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件941和第一磁体942,其中,第一传感器件941可以是霍尔开关,其通过检测第一磁体942产生的磁场来确定软垫522的厚度。具体地,第一磁体942可以设置在软垫522远离固定板521的一侧(如图1和图6所示),霍尔开关则可以设置在固定板521靠近软垫522的一侧。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体942还可以设置在软垫522内部,使得软垫与人体接触的表面保持柔软舒适,而不受霍尔开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传感器检测的是第一磁体942与霍尔开关之间的部分软垫的厚度。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磁体942还可以设置在固定板521上,霍尔开关则可以设置在软垫522上。一些实施例中,霍尔开关包括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霍尔元件、放大器电路、温度补偿电路及稳压电源电路。霍尔元件通常由半导体薄片制成,具有对磁场敏感、结构简单、体积小、频率响应宽、输出电压变化大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霍尔元件薄片的两端通以控制电流I,并通过磁体在薄片的垂直方向施加磁感应强度为 B的匀强磁场,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势差,即霍尔电压UH的霍尔电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其中,d为薄片的厚度,k为霍尔系数,其与大小和薄片的材料有关。k、d、I不变的情况下,UH随B变化,而B则与霍尔元件与磁体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中即,软垫的厚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霍尔开关检测出的霍尔电压来确定软垫的厚度。

  具体地,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软垫522的变形参数值达到预设阈值时,松紧调节机构40停止调节系带组件20的长度。例如,软垫522在自然状态下的厚度为1cm,软垫522的厚度的预设阈值为0.5cm,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软垫522的厚度减小到或者小于0.5cm时,松紧调节机构40则停止调节系带组件 20的长度。举例而言,当用户佩戴上该头戴设备100后,减小系带组件20的长度直至头戴设备100能稳定绑在用户头部,获取此时软垫522的厚度,并将该厚度作为预设阈值。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将头戴设备100能稳定绑在用户头部,并且用户对关于头戴设备100的系带组件20的松紧度感受较舒适之时的软垫522的厚度设置为预设范围阈值。

  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系带组件20的伸缩长度,例如,检测系带组件20是否伸长到第一状态,或者是否缩短到第二状态。请参阅附图17和图27,第二传感器包括第二磁体951、第二传感器件952和第三传感器件953,其中,第二传感器件952和第三传感器件953可以是霍尔元件。具体地,第二磁体951固定在第二头带22上,第二传感器件952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30的第二通道壳321上,当系带组件20伸长到第一状态时,即,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的重叠长度最短时,第二传感器件952对应第二磁体 951。第三传感器件953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30的第二通道壳321上,当系带组件20缩短到第二状态时,即,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的重叠长度最长时,第三传感器件953对应第二磁体951。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系带组件20伸长到第一状态或缩短到第二状态时,第二磁体951均位于第二通道壳321内,第二传感器952和第三传感器953均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30的第二通道壳321的内壁上。

  当系带组件20的伸缩长度到达第一状态,松紧调节机构40停止调整系带组件20的长度。当系带组件20的伸缩长度到达第二状态,松紧调节机构40停止调整系带组件20的长度。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二传感器检测系带组件20是否伸长到最长或是否缩短到最短,在系带组件20伸长到最长状态或缩短到最短状态时,松紧调节机构40停止调整系带组件20的长度,从而防止转堵。

  控制开关与松紧调节机构40连接。用户可以通过触发控制开关来启动松紧调节机构40对系带组件 20的长度的调整。例如,当用户开启控制开关使控制开关处于第一控制状态时,松紧调节机构40对系带组件20进行伸长调节。当用户开启控制开关使其处于第二控制状态时,松紧调节机构40对系带组件20 进行收缩调节。

  至少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受力件52、第一传感器和松紧调节机构40可以定义为松紧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系带组件20的整体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开关可以是头戴设备100的开机键,例如,当用户按下开机键指示开启头戴设备100的同时,松紧调节机构40对系带组件20进行伸长调节。当然,控制开关也可以是头戴设备100 的音量键等,例如,可以通过短按音量键来调整头戴设备100的音量,通过长按音量键来启动系带组件 20的长度的调整。本申请通过共用按键来简化头戴设备100的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在头戴设备稳定佩戴在头部之后,对系带组件20进行微调,以满足用户对佩戴舒适的要求。举例而言,当用户佩戴头戴设备之处,驱动组件44中的步进电机以整部步距角进行转动来缩短系带组件22。当软垫522的厚度减小达到预设阈值时,步进电机停止转动。此时,用户若再启动微调开关,或者将控制开关调整到第三状态,则步进电机可以以半步步距角进行转动来缩短或增长系带组件20,从而实现微调,直至用户关闭微调开关。通过该方式可以使系带组件20的长度不仅能使头戴设备稳定佩戴在用户头部,还能使用户感觉舒适,从而使该头戴设备能适用于不同头型或不用体验要求的用户。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系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穿戴设备的系带的长度。具体地,该系带调节装置可以包括与系带连接的挤压件、设置在挤压件上的第一传感器和与系带配合连接的松紧调节机构。具体地,挤压件可以包括支撑板和软垫,支撑板可以直接与系带连接。其中,系带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系带组件,第一传感器和松紧调节机构的结构可以如上述实施例所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支撑板和系带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例如,支撑板直接粘合在系带上,或者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系带连接,或者,还可以如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支撑板固定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而系带则与第二壳体组件30内的松紧调节机构配合连接,从而实现支撑板与系带的间接连接。

  如上述实施例所描述,该挤压件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受力件52。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挤压件还可以是第一受力件51,在这种情况下,挤压件的支撑板即第一受力件51的支撑板511,挤压件的软垫则为第一受力件51的软垫51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主机壳体10上设置软垫而形成挤压件,在这种情况下,主机壳体10相当于挤压件的支撑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设置软垫而形成挤压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壳体组件30相当于挤压件的支撑板。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系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穿戴设备的系带的长度。具体地,该系带调节装置可以包括连接于系带的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软垫;设置在壳体或软垫至少之一上的第一传感器,该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软垫的变形参数值;与系带配合连接的松紧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系带的长度;以及响应于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软垫的变形参数值而控制松紧调节结构调节系带的长度的处理器。

  具体地,系带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系带组件20,壳体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主机壳体10、第二壳体组件30或者其它与系带组件20连接的壳体。软垫、第一传感器以及松紧调节机构的结构可以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处理器响应于软垫的变形参数值到达预设阈值而控制松紧调节装置停止调节系带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系带调节装置还可以包括与处理器连接的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系带的伸缩长度是否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处理器响应于系带的伸缩长度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而控制所述松紧调节装置停止调节所述系带。

  如图36所示,第一传感器94、第二传感器95和松紧调节机构40均连接于处理器96。第一传感器 94将检测的软垫的变形参数值的信息发送给处理器96,当软垫的变形参数值到达预设阈值时,处理器96 控制松紧调节机构40停止调节系带组件20的长度。第二传感器95将检测的系带组件20的伸缩长度的状态信息发送给处理器96,当系带组件的伸缩长度处于伸长到最长的状态或收缩到最短的状态时,处理器 96控制松紧调节机构40停止调节系带组件20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系带调节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与处理器连接。处理器响应于控制开关处于第一控制状态而控制所述松紧调节装置对所述系带进行伸长调节;以及处理器响应于控制开关处于第二控制状态而控制松紧调节装置对系带进行收缩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7所示,处理器96可以包括MCU961和逻辑电路962。控制开关97与 MCU961连接,第一传感器94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件941和第一磁体,第二传感器95包括第二磁体、第二传感器件952和第三传感器件953。第一传感器件941、第二传感器件952和第三传感器件953均连接在MCU961和逻辑电路962之间。松紧调节机构40中的驱动组件44分别与MCU961和逻辑电路96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件941、第二传感器件952和第三传感器件953可以均为霍尔元件,第一传感器件941通过检测第一磁体的磁场来确定软垫的厚度。第二传感器件951和第三传感器件952通过检测第二磁体的磁场来确定系带组件20的伸缩状态。

  以上述实施例的头戴设备100为例,对本申请的松紧调节机构的调节原理进行说明:在未使用时头戴设备100时,头戴设备100的系带组件20处于伸长到最长的第一状态。

  当用户将头戴设备100戴于头部后,用户先触发控制开关97使其处于第二控制状态,处理器96接收到从控制开关97发来的对应于第二控制状态的信号之后,控制第一传感器件941和第三传感器件953开始检测,同时向松紧调节机构40的驱动组件44(例如,驱动组件44的电机)发出沿第一方向转动的调节信号以控制驱动组件44沿第一方向转动,使得传动齿轮430带动配合齿轮428转动沿第一方向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做相向运动,使得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之间的重叠长度增加,以使系带组件20的整体长度缩短。同时驱动组件44的电机将自身的转动信息反馈至MCU961,第一传感器件941和第三传感器件953将自身的感测信息反馈至MCU961。

  随着系带组件20的整体长度逐渐缩短,软垫522逐渐被挤压在用户头部和固定板521之间,软垫 522收到挤压力而发生变形,厚度逐渐减小。当第一传感器件941软垫522的厚度减小到预设阈值时,例如,减小到0.5cm时,逻辑电路962继而发出控制信号控制驱动组件44的电机停止转动,从而使得配合齿轮428停止转动,以使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停止运动,从而停止对系带组件20的收缩调节。驱动组件44的电机同时将自身停止转动的信息反馈至MCU。

  可以理解地,若用户并没有将头戴设备100配戴在头部,而直接触发控制开关97使其处于第二控制状态,处理器96的控制与上述控制过程类似,不同的是,由于头戴设备100并未被配戴在用户头部,因而软垫522未被挤压,因此,第一传感器941检测到的软垫522的厚度并未发生变化。直至系带组件20 的整体长度逐渐缩短至最短,此时,第三传感器件953检测到系带组件20处于第二状态,逻辑电路962 继而发出控制信号控制驱动组件44的电机停止转动,从而使配合齿轮428停止传动,从而防止第一头带 21和第二头带22转堵。同时,驱动组件44的电机将自身停止转动的信息反馈至MCU。

  当用户要将头戴设备100从头部取下时,用户先触发控制开关97使其处于第一控制状态,处理器96 接收到从控制开关97发来的对应于第一控制状态的信号之后,控制第二传感器件952开始检测,同时向松紧调节机构40的驱动组件44(例如,驱动组件44的电机)发出沿第二方向转动的调节信号,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使得传动齿轮430带动配合齿轮428沿第二方向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头带21 和第二头带22做相背运动,使得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之间的重叠长度减小,以使系带组件20的整体长度增加。同时驱动组件44的电机将自身的转动信息反馈至MCU961,第二传感器件952将自身的感测信息反馈至MCU961。

  随着系带组件20的整体长度逐渐增加,当系带组件20的整体长度增加到一定长度时,用户可以将头戴设备100从其头部取下,而系带组件20的整体长度继续增加,直至伸长到最长。此时,第二传感器件952检测到系带组件20处于第一状态,逻辑电路962继而发出控制信号控制驱动组件22的电机停止转动,使配合齿轮428停止转动,从而使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停止相背运动,以防止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转堵。同时,驱动组件44的电机将自身停止转动的信息反馈至MCU。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来检测软垫的厚度,通过松紧调节机构根据第一传感器检测到的软垫的厚度来调节系带的长度,从而实现了自动调节系带的长度,使得系带长度的调节更方便,用户体验更好。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系带调节装置和穿戴设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