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服饰用品> 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以及腕戴设备独创技术21946字

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以及腕戴设备

2021-02-19 09:36:41

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以及腕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腕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以及腕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智能电子产品的逐渐青睐,智能腕戴产品迅速崛起,其中例如有智能手环,智能手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腕戴设备一般包括腕戴主体和表带,目前市面上的腕戴主体与表带的连接关系多为固定的、或者是不不易于快速拆卸的,造成表带的更换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以及腕戴设备,旨在解决现有腕戴设备的腕戴主体和表带之间不易拆卸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包括:

  固定端和安装端,其中之一用以设置在腕戴主体上,另一用以设置在表带上,所述固定端的端部设有一卡槽,所述安装端的端部设有插置所述卡槽的卡凸;

  卡接机构,包括扣部和活动卡扣,所述扣部和所述活动卡扣其中之一设置在所述卡槽的第一侧壁,另一设置在所述卡凸,所述活动卡扣在靠近和远离所述扣部的方向上转动设置,以具有与所述扣部扣合的扣合位置、以及与所述扣部分离的分离位置,所述活动卡扣在所述扣合位置时,限制所述卡凸与所述卡槽相分离;以及,

  操作键,活动安装于所述固定端或者所述安装端,且在活动行程上驱动所述活动卡扣活动。

  可选地,所述卡槽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卡槽的两个第一侧壁与所述卡凸之间均设有所述卡接机构;

  所述操作键对应所述卡接结构设置。

  可选地,所述活动卡扣通过一弹性复位件可复位至所述扣合位置;

  所述操作键在其活动行程上,驱动所述活动卡扣活动至所述分离位置。

  可选地,所述扣部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活动卡扣设于所述卡凸;

  所述第一侧壁对应所述活动卡扣设置有开孔;

  所述操作键沿内外向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开孔,且可向内推动所述活动卡扣至所述分离位置。

  可选地,所述活动卡扣具有与所述扣部对应的扣接端、以及与所述扣接端相对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转动安装于所述卡凸,以使得所述扣接端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扣部的方向转动。

  可选地,所述卡凸朝向所述活动卡扣的一侧设有开槽;

  所述活动卡扣远离所述扣部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开槽内。

  可选地,所述卡凸在所述活动卡扣背对所述扣部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凸部;

  所述弹性复位件为设于所述凸部与所述活动卡扣之间的弹片。

  可选地,所述弹片呈弯折设置,包括设置在两侧的弯折边以及连接所述两个弯折边的连接段,所述两个弯折边分别与所述凸部、及所述活动卡扣背对所述扣部的一侧贴接。

  可选地,所述卡凸具有与所述活动卡扣转动安装的安装侧;

  所述连接段靠近所述安装侧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为分布在所述固定端宽度方向上的侧壁。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腕戴设备,所述腕戴设备包括:

  腕戴主体;

  表带;以及,

  如上所述的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操作键驱动活动卡扣活动至扣合位置,使得安装端与固定端相连接,从而实现腕戴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快速安装;反之,通过控制操作键驱动活动卡扣活动至分离位置,使得安装端与固定端相分离,从而实现腕戴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快速拆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腕戴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腕戴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固定端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腕戴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活动卡扣在扣合位置;

  图5为图1中腕戴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活动卡扣在分离位置;

  图6为图1中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的示意图,其中,活动卡扣在扣合位置;

  图7为图1中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的示意图,其中,活动卡扣在分离位置。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智能电子产品的逐渐青睐,智能腕戴产品迅速崛起,其中例如有智能手环,智能手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腕戴设备一般包括腕戴主体和表带,目前市面上的腕戴主体与表带的连接关系多为固定的、或者是不不易于快速拆卸的,造成表带的更换不便。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腕戴设备,所述腕戴设备可以是手表、手环等,但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均以腕戴设备为手环为了进行阐述。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腕戴设备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7,所述腕戴设备200包括腕戴主体201、表带202以及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100,腕戴主体201也即手环主体,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实用新型点在于对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100的改进,以下结合具体的附图主要对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100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100包括固定端1、安装端2、卡接机构3以及操作键4,其中,固定端1和安装端2其中之一用以设置在腕戴主体201上,另一用以设置在表带202上,固定端1的端部设有一卡槽11,安装端2的端部设有插置卡槽11的卡凸21;卡接机构3包括扣部31和活动卡扣32,扣部31和活动卡扣32其中之一设置在卡槽11的第一侧壁12,另一设置在卡凸21,活动卡扣32在靠近和远离扣部31的方向上可转动设置,以具有与扣部31扣合的扣合位置、以及与扣部31分离的分离位置,活动卡扣32在扣合位置时,限制卡凸21与卡槽11相分离;操作键4,活动安装于固定端1或者安装端2,且在活动行程上驱动活动卡扣32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操作键4驱动活动卡扣32活动至扣合位置,使得安装端2与固定端1相连接,从而实现腕戴主体201与表带202之间的快速安装;反之,通过控制操作键4驱动活动卡扣32活动至分离位置,使得安装端2与固定端1相分离,从而实现腕戴主体201与表带202之间的快速拆卸。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固定端1和安装端2可以是独立于腕戴主体201和表带202的单独构件,然后通过螺接固定、粘接固定、卡扣固定或者吸附固定等方式分别安装在腕戴主体201和表带202上;当然,上述的固定端1和安装端2也可以是直接形成在腕戴主体201和表带202上的,例如为腕戴主体201和表带202相连接的两个端部;本设计对于固定端1和安装端2、与腕戴主体201和表带202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作限制,例如本实施例的附图所示,可以将固定端1设置在表带202的端部、将安装端2设置在腕戴主体201的端部。另外,本设计对卡槽11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作限制,卡槽11可以设置为与表带202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的纵长形,也可以设置为与表带202的横截面形状不同的形状,例如圆形或者其他适宜的异形;但为了使得卡槽11恰好卡持限位卡凸21,卡凸21的外壁轮廓形状优选与卡槽11的内槽壁形状相适配,避免在二者之间留有较大间隙,而导致表带202和腕戴主体201之间存在相对位移,导致二者容易松脱且容易产生噪声。

  与上述同理地,本设计对扣部31和活动卡扣32、与卡槽11和卡凸21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样不作限制,例如可以为本实施例附图中所示,扣部31设置在卡槽11内,活动卡扣32设置在卡凸21上。并且,扣部31和活动卡扣32可以是直接形成在卡槽11和卡凸21上,也可以设置为独立于卡槽11和卡凸21的单独构件,通过诸如上述的连接方式固定在卡槽11和卡凸21上。

  关于活动卡扣32的转动设置,具体地,在实施例中,活动卡扣32具有与扣部31对应的扣接端、以及与扣接端相对的连接端,连接端转动安装于卡凸21,以使得扣接端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扣部31的方向转动。活动卡扣32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在本设计中不作限制;另外,当扣部31为形成在卡槽11的第一侧壁12处的凹陷结构时,活动卡扣32可以整体卡置在凹陷结构内,实现与扣部31的卡合,或者,可以在活动卡扣32的扣接端设置一扣接部,扣接部例如是凸设在卡凸21上的凸起结构,在活动卡扣32转动至扣合位置时,凸起结构与凹陷结构凹凸配合。而相较于直线位移,设置活动卡扣32具有转动行程,既能实现活动卡扣32在扣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相切换,同时还能减少活动卡扣32活动时的占用空间。

  操作键4设置在固定端1或者安装端2,例如可以为本实施例附图中所示,将操作键4设置在固定端1;另外,操作键4一般具有收容在卡槽11内的插入端、以及显露在固定端1外部的操作端,其中,插入端连接活动卡扣32,操作端供用户按压、推拉或者旋转使用。

  此外,本设计对卡接机构3的具体设置数量不作限制,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并且当卡接机构3设置为多个时,多个卡接机构3可以布设在卡槽11或者卡凸21上的任意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卡槽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壁12,卡槽11的两个第一侧壁12与卡凸21之间均设有卡接机构3;操作键4对应卡接机构3设置。本设计并不限定第一侧壁12的形状呈直面状,根据卡槽11的实际需求,第一侧壁12还可以设置为呈弧面状、或者异形形状等,其中例如,当卡槽11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时,上述的两个第一侧壁12可以形成在矩形的相对两边所对应的壁面上;当卡槽1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时,上述的两个第一侧壁12可以形成在圆形位于任一直径上的两端所对应的壁面上。如此设置,使得卡接机构3对卡槽11的相对两侧均能进行卡合,当卡凸21通过卡接机构3朝向其中一个第一侧壁12施加作用力时,其产生的反作用力方向为背对该第一侧壁12的,也即朝向其中另一第一侧壁12,则可加强另一第一侧壁12的卡合强度,从而提高腕戴主体201和表带202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操作键4设置为多个,使得每一卡接机构3均由一操作键4独立控制,确保所有卡接机构3的活动有序且互不干涉。

  关于操作键4对活动卡扣32的驱动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设置操作键4的插入端固定连接活动卡扣32,且操作键4沿活动卡扣32与扣部31之间的卡合方向可伸缩设置,从而通过控制操作键4对活动卡扣32进行拉动和推动,实现活动卡扣32在扣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相切换。而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活动卡扣32通过一弹性复位件5可复位至扣合位置;操作键4在其活动行程上,驱动活动卡扣32活动至分离位置。通过弹性复位件5和操作键4的共同配合,实现活动卡扣32在扣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相切换。具体地,弹性复位件5可以是独立于活动卡扣32的一个单独构件,设置在活动卡扣32的背对扣部31的一侧,当操作键4未对活动卡扣32作用,使得活动卡扣32处于扣合位置时,弹性复位件5处在初始的松弛状态;当操作键4对活动卡扣32作用,使得活动卡扣32处于分离位置时,活动卡扣32对弹性复位件5施加有背对扣部31的方向的压力,使得弹性复位件5受压形变,继而对活动卡扣32产生朝向扣部31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在操作键4撤销对活动卡扣32进行弹性压制,将活动卡扣32压向扣部31进行扣合。另外,当活动卡扣32背对扣部31的一侧直接抵接在卡凸21上时,可以设置活动卡扣32由弹性材料制成,此时,活动卡扣32本身即构成一弹性复位件5,复位原理与上述相同,此处不作赘述。

  鉴于上述,请结合图3,在本实施例中,扣部31设于第一侧壁12,活动卡扣32设于卡凸21;第一侧壁12对应活动卡扣32设置有开孔13;操作键4沿内外向可活动地安装在开孔13,且可向内推动活动卡扣32至分离位置。开孔13的位置可选与扣部31的所在位置同侧,使得操作键4沿内外向的活动方向、与活动卡扣32与扣部31之间的卡合方向相一致,即无需额外设置其他换向结构,即可实现操作键4对活动卡扣32的直接驱动。另外,操作键4的插入端的侧壁可凸设一台阶部,该台阶部具有朝外的台阶面,开孔13对应台阶部形成朝内的止挡面,该止挡面与台阶面相抵接,可限制操作键4自开孔13内脱出。

  当然,活动卡扣32在连接端上的转动安装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卡凸21朝向活动卡扣32的一侧设有开槽22,且开槽22的长度方向为活动卡扣32的卡合方向;活动卡扣32的连接端转动安装在开槽22内。具体地,活动卡扣32可通过一沿开槽2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安装在开槽22内;活动卡扣32的连接端容置在开槽22内,可增加活动卡扣32与卡凸21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有助于提高活动卡扣32的连接强度;另外,开槽22的设置为活动卡扣32的转动预留让位空间,可有效避免活动卡扣32与卡凸21之间产生干涉,消耗操作键4施加在活动卡扣32上的作用力,不便于用户的操作。

  在此基础上,开孔13优选设置在扣部31远离活动卡扣32的连接端的一侧,当操作键4向内推动活动卡扣32时,在活动卡扣32上施加的力的作用点距离活动卡扣32的连接端较远,使得仅需较小的作用力即可实现活动卡扣32的扣接端处较大的偏转,更有助于省力。此时,由于操作键4的插入端距离凸起结构较近,为避免二者相干涉,可设置凸起结构朝向操作键4的一侧在靠近扣部31的方向上呈逐渐远离操作键4的倾斜设置,该倾斜设置可以是倾斜直面或者弧面。

  当然,实现上述弹性复位功能的弹性复位件5的技术方案有多种,例如可以是设置在活动卡扣32的转轴处的扭簧、或者是设置在活动卡扣32的扣接端背对扣部31的一侧的弹簧件等,而在本实施例中,卡凸21在活动卡扣32背对扣部31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凸部23;弹性复位件5为设于凸部23与活动卡扣32之间的弹片。活动卡扣32和凸部23之间的间隔设置,即相当于在间隔处预留供弹片发生弹性形变时的让位空间;弹片抵接在活动卡扣32背对扣部31的一侧壁上,且形状、尺寸与该侧壁的形状尺寸相当,以增加与活动卡扣32之间的受力面积;弹片对应活动卡扣32的连接端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卡凸21上,弹片对应活动卡扣32的扣接端的一端受活动卡扣32的作用可弹性变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弹片呈弯折设置,包括设置在两侧的弯折边以及连接两个弯折边的连接段53,两个弯折边分别与凸部23、及活动卡扣32背对扣部31的一侧贴接。为了便于理解,定义两个弯折边中,与活动卡扣32背对扣部31的一侧贴接的为弹片边51、与凸部贴接的为固定边52。固定边52用于将弹片固定安装在卡凸21上,具体可以采用螺接固定、粘接固定或者卡扣固定等方式,此处不作限制;固定边52的形状优选与所在位置处凸部23的形状相适配,以增大固定边52与凸部2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弹性复位件5与凸部23的连接强度;弹片边51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用以接受操作键4对活动卡扣32施加的推力,产生弹性形变,以产生用以在该推力撤销时驱动活动卡扣32弹性压制扣部31的压制力,此时,弹片边51的形状可选与活动卡扣32远离扣部31的一侧相适配,以增加与活动卡扣32的接触面积,从而扩大弹性压制的作用范围。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卡凸21具有与活动卡扣32转动安装的安装侧;连接段53靠近该安装侧设置。鉴于上述可知,弹片边51、固定边52与连接段53共同围合而呈U形,以限定出供弹片边51弹性形变的形变空间;连接段53的形状适配于安装侧的形状,连接段53通过连接弹片边51与固定边52,有助于提高弹性复位件5的整体强度。并且,当活动卡扣32受操作键4推动时,远离安装侧的一端集中受力,对应地,弹片边51的受力点同样集中在远离安装侧的位置,通过设置连接段53靠近安装侧,即相当于远离弹片编51的受力点设置,有助于延长弹片边51的力臂长,使得在受到较小推力时仍有较大的力矩,从而提高弹片51的形变灵敏性,有助于为用户推动操作键4时省力。

  鉴于上述,第一侧壁12的所在方位即相当于操作键4的所在方位,本设计对第一侧壁12的具体设置方位不作限制,但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2为分布在固定端1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也即对应手环佩戴在手腕上时的腕宽方向。此时,操作键4也对应设置在固定端1宽短方向上,相较于设置在其他方位,例如将操作键4凸设在手环朝向手腕的一侧,不仅容易膈应皮肤,而且不便于操作,并且还可能受用户其他动作的影响而产生误操作,导致腕戴主体201与表带202之间的脱落;再例如将操作键4凸设在手环背对手腕的一侧,容易勾扯或者划伤外物或者用户,且不利于美观,本设计中的操作键4既便利于操作,又不会对用户产生干扰。

  具体使用时,首先请参阅图4和图6,在日常状态上,腕戴主体201和表带202之间需要稳固连接,实现方式是,转动安装在卡凸21处的活动卡扣32与卡槽11处的扣部31卡合,且在弹性复位件5的弹性压制下形成较强的卡合作用,不容易因晃动等原因而脱落;接着,当需要拆卸表带202时,请参阅图5和图7,实现方式是,通过操作操作键4推动活动卡扣32,产生的作用力不仅抵消弹性复位件5对活动卡扣32施加的弹性压制力,而且进一步使得弹性复位件5产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性恢复力,活动卡扣32受操作键4的推动而与扣部31相分离,此时,腕戴主体201与表带202之间锁止作用解除,可直接进行拆卸,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腕戴设备的连接机构以及腕戴设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