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换热管及其换热器独创技术11696字

换热管及其换热器

2021-02-03 16:19:48

换热管及其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管及其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翅片换热器通过换热管与空气进行换热,具体而言,热液/冷液通过进管进入进管分配管中,分配管连接了多根换热管,热液/冷液进入换热管中,利用翅片进行热交换,而后换热管汇总至出管分配管,并从出管流出冷液/热液,完成热交换工作。

  但一般的换热器体积较大,具有一定的重量,且工作环境复杂,经常出现剧烈震动的情况,故容易对进液分配管以及出液分配管与换热管的连接处产生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连接牢固,且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进液段与出液段,所述出液段与所述进液段连接,所述进液段的管壁厚度大于出液段的管壁厚度。

  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通过使换热管进液段的壁厚相较于出液段更厚,使得换热管与分液管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且由于进液段的制冷剂温度较高,壁厚的增加对换热管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在对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提高了换热管连接的牢固性,同时节省了材料的使用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使换热器整机重量得到控制,有利于安装以及运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的壁厚是出液段壁厚的1.5-2倍。如此设置,使得保证进液段连接效果提高的同时,有效降低出液段的材料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的外径等于出液段的外径,使换热管整体较为规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的内径等于出液段的内径,有利于换热管内液体的流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与出液段之间通过缩口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换热管中的任意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集液管、分液管,所述进液段连接所述分液管,所述出液段连接所述集液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框架,所述换热管均安装于所述框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一端板、第二侧板、第二端板,所述侧板与端板首尾相接交替排布设置,所述分液管与集液管均设置于第一端板的外侧,所述换热管穿过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分液管或集液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对所述分液管与集液管进行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上还设置有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换热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换热管相匹配的通孔,所述换热管穿过所述通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局部放大图,为集液管、分液管与换热管的连接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的局部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另一视角的局部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管的缩口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管的缩口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中,换热器100、集液管110、分液管120、换热管130、进液段131、出液段132、框架140、第一侧板141、第一端板142、第二侧板143、第二端板144、支撑板145、连接组件146、角板147、连接件148、限位件14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100,可安装于空调系统中用于换热。

  结合图2,具体的,所述换热器100包括分液管120、集液管110以及至少一根换热管130,所述换热管130一端连接所述分液管120,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液管110,所述换热管130包括进液段131与出液段132,所述出液段132与所述进液段131连接,所述进液段131的管壁厚度大于出液段132的管壁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集液管110与分液管120均与总管路相连,所述换热管130连接于所述分液管120与集液管110上,由于空调系统整体的抖动,或当换热器100长时间运行时,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存在制冷剂压力与重力的作用,以上情况均容易导致换热管130与分液管120和集液管110的连接处出现断裂,故如何强化分液管120和集液管110与换热管130的连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方案中,通过使进液段131的管壁厚度大于出液段132的管壁厚度,从而提高进液段131与分液管120的连接的稳定性,降低了出液段132的连接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换热器100的工作中,分液管120内的液体是与换热介质温差最大的,在流入换热管130后,换热管130的进液段131与换热介质的温差相较于出液段132与换热介质的温差更大,故相对于出液段132而言,增加进液段131的管壁厚度对换热器100整体换热效率的影响较小,而出液段132的壁厚较小,使得出液段132换热管130的换热效率得以提升。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在提高换热管130的连接强度、降低换热管130的材料用量以及对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影响之间取得了的平衡,在尽可能小的影响换热效率,甚至在对换热效率有所提升的前提下,提高了换热管130的连接强度,且对换热管130的材料用量影响较小,使得对换热器100的整体重量影响较小。

  优选的,所述进液段131的壁厚是出液段132壁厚的1.5-2倍。

  需要说明的是,常规换热管的实际壁厚根据具体的工况而定,该种选择仅为常规选取,属于本领域技术人的公知性常识,例如常规换热管可以选择3毫米壁厚。在此基础上,为了获得相同或者更好的连接牢固性,选择进液段131与出液段132的优选壁厚,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进液段131的壁厚是出液段132壁厚的1.5-2倍,作为举例,可以使进液段的壁厚为4毫米,出液段的壁厚为2毫米,或者进液段的壁厚为3.3毫米,出液段的壁厚为2.2毫米等。

  优选的,所述换热管上设置翅片以增加散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进液段131的壁厚可以是向远离分液管120方向逐渐减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131的外径等于出液段132的外径。

  可以理解的是,此时,进液段131的内径小于出液段132的内径。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段131的内径等于出液段132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段131与出液段132之间通过缩口段133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为两种不同的缩口段133的设置方式,缩口段133可以设置在直管上,也可以设置于弯管上。

  优选的,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框架140,所述换热管130均安装于所述框架140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框架140安装于总设备上,当然,所述换热器100也可以没有框架140,框架140为支撑换热管130的结构,当换热管130过长时,需要框架140来支撑加固。

  优选的,所述框架140包括第一侧板141、第一端板142、第二侧板143、第二端板144,所述侧板与端板首尾相接交替排布设置,所述分液管120与集液管110均设置于第一端板142的外侧,所述换热管130穿过所述第一端板142与所述分液管120或集液管110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优选的,所述框架140上设置有限位件149,所述限位件149用于对所述分液管120与集液管110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液管120与集液管110均位于所述第一端板142的外侧,且通过U型的限位件149进行初步的限位。

  优选的,所述框架140上还设置有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换热管130。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板145,所述支撑板145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41与第二侧板143之间,所述支撑板145上开设有与所述换热管130相匹配的通孔,所述换热管130穿过所述通孔。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支撑板145,且随着换热管130的长度的延长,使得换热管130能够得到较好的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换热管130的增长,框架140也会同步增长,框架140的抖动会更加的剧烈,使得换热管130与分液管120与集液管110的连接处会承受更大的力,更易被破坏,此时,通过增加进液段131的厚度会更加明显的提高换热器100的连接牢固性。

  优选的,所述换热器100上设置有连接组件146,所述连接组件146包括角板147与连接件148,所述角板147设置于第一侧板141与第二侧板143上,所述连接于不同侧板的角板147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连接组件146,用以对框架140进行加固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换热管及其换热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