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工业水循环系统独创技术22302字

工业水循环系统

2021-04-23 10:04:10

工业水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工业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效率与生产进度,需要通过冷却水来冷却生产设备,以避免设备由于温度过高而影响生产;冷却水在使用后由于温度过高,直接排放的话容易对河道和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工业生产对冷却水需求较高,如果冷却水使用后均直接排放的话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为了避免软水的浪费以及直接排放容易对河道造成污染,可通过暖水箱对软水进行冷却后循环利用,目前厂家大多是采用自来水来对暖水箱内的软水进行冷却降温,而暖水箱内的自来水需要经过自然降温后才重复利用对暖水箱内的软水再次起到冷却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不但对软水的冷却降温效率低,而且造成了能源的不必要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源损耗低、软水和自来水利用率高、热能利用率高的工业水循环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业水循环系统,包括暖水箱、软水内循环系统、自来水外循环系统;

  所述暖水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若干个自来水注水口,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若干个自来水排水口;所述箱体内腔底部设有若干组第一阵列管组,所述箱体内侧底部的两侧的第一阵列管组的一侧端部分别设有软水注水管、软水排水管,所述软水注水管、软水排水管均穿过箱体延伸至箱体的外侧;

  所述软水内循环系统包括蓄水池、待冷却设备、循环水池,所述蓄水池上设有连接软水源的补水管道;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远离蓄水池一端连接若干条用于连接待冷却设备的软水进水管;所述循环水池上设有若干条与软水进水管相对应的软水出水管,同一软水进水管上的待冷却设备均与与该软水进水管相对应的软水出水管相连接;所述循环水池的底部设有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远离循环水池的一端与暖水箱的软水注水管相连接;所述暖水箱的软水排水管通过回收管道与蓄水池相连接,所述回收管道在暖水箱与蓄水池之间依次设有若干座冷却塔;

  所述自来水外循环系统包括自来水管、生活用水出水管、生活用水回水管、热水罐、工业生产设备;所述自来水管与暖水箱的顶部的自来水注水口相连接,所述生活用水出水管与暖水箱的底部的自来水排水口相连接,所述生活用水回水管与暖水箱的顶部的自来水注水口相连接,所述生活用水回水管远离暖水箱一端与生活用水出水管远离暖水箱一端相连接;所述暖水箱与热水罐通过加热水管相连接,所述热水罐上设有热水循环水管,所述工业生产设备通过热水循环水管与热水罐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内壁上设有支撑架,所述箱体上设有用于检测箱体内腔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用于加注自来水的加水口,所述加水口上设有加水盖,所述加水口的外壁上铰接有销轴,所述销轴上套设有锁紧套,所述锁紧套上设有抵接于加水盖外圈上的锁紧块,所述销轴上还设有用于调节锁紧套的调节螺栓,所述加水盖下表面还设有抵接于加水口上表面的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软水注水管、软水排水管与第一阵列管组之间分别设有第一进水腔、第一出水腔,相邻两组第一阵列管组之间通过第一过渡腔相连接,所述第一过渡腔交错设置于第一阵列管组的两侧,所述软水注水管与软水排水管均设置于第一阵列管组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进水腔、第一出水腔、第一过渡腔均固定于位于箱体内侧底部的支撑架上;所述第一阵列管组由九行十列冷却管组成,相邻两根冷却管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阵列管组的位于同一列的冷却管相互交错排列,所述冷却管为直管结构或波浪管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补水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进水阀;所述出水管道靠近蓄水池一端设有出水泵;每条所述软水进水管上均连接有若干个待冷却设备,若干个所述待冷却设备上均设有与软水进水管联通的软水进口,所述出水管道在软水进水管与出水泵之间设有第一单向阀、第三压力传感器;同一软水进水管上的若干个所述待冷却设备上均设有与与该软水进水管相对应的软水出水管联通的软水出口;所述循环管道靠近循环水池的一端设有循环泵,所述循环管道在暖水箱与循环泵之间设有第二单向阀、第四压力传感器,所述循环管道靠近暖水箱的软水注水管处设有第二进水阀。

  作为优选,所述蓄水池、循环水池、冷却塔上均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五压力传感器,相邻两座冷却塔之间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回收管道在冷却塔与蓄水池之间设有自动排气阀;所述循环管道在第二进水阀靠近循环水池的一侧设有与回收管道靠近暖水箱一端相连接的过渡管道,所述过渡管道上设有第三进水阀。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塔包括塔体,所述塔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喷淋腔、冷却腔、集水腔,所述塔体的上侧还设有若干个内腔与喷淋腔联通的风箱,若干个所述风箱内均设有风机;所述冷却腔在塔体的侧壁上设有软水进水口、软水出水口,所述软水进水口位于软水出水口的下侧,所述冷却腔在软水进水口、软水出水口之间设有冷却机构,所述喷淋腔的底面设有喷淋板,所述喷淋板上均匀设置于若干个喷淋孔,所述喷淋腔内的喷淋水通过喷淋孔喷淋至冷却腔的冷却机构表面;所述塔体在冷却腔与集水腔之间设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内设有填料,所述塔体在填料层与集水腔之间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片导流片,相邻两片导流片之间形成进风口;所述塔体在集水腔的外侧设有喷淋泵,所述喷淋泵上设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的两端分别连接集水腔、喷淋腔;所述塔体在集水腔的侧壁上设有喷淋水进口、喷淋水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第二进水腔、第二出水腔、若干层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阵列管组,所述第二进水腔设置于软水进水口上且与最下层的第二阵列管组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出水腔设置于软水出水口上且与最上层第二阵列管组的一端相连接,相邻两组层第二阵列管组之间通过第二过渡腔相连接,所述第二阵列管组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设置冷水管,相邻两根所述冷水管之间存在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自来水通过自来水管进入到暖水箱内腔,所述自来水管上设有自来水泵,所述自来水管在自来水泵与暖水箱之间设有第二流量传感器、第六压力传感器、第四进水阀;所述生活用水出水管上设有生活用水水泵、第七压力传感器,所述生活用水出水管上并排设有若干根生活用水分管,所述生活用水分管上设有生活用水阀;所述生活用水回水管远离暖水箱一端与生活用水出水管远离暖水箱一端之间通过若干根螺旋水管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热水罐顶部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热水罐的底部设有第八压力传感器;所述热水罐的顶部设有热水进口,所述加热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热水罐的热水进口、暖水箱的自来水排水口,所述加热水管上设有加热水泵,所述加热水管在加热水泵与热水罐之间设有热水进水阀;所述热水罐的底部设有热水出口,所述热水罐的顶部还设有循环水进口,所述热水循环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热水出口、循环水进口相连接,所述热水循环水管靠近热水出口一端设有热水出水阀,所述热水循环水管靠近循环水进口一端设有循环水进水阀,所述热水循环水管上设有若干根工业用水支管,所述工业用水支管连接工业生产设备,所述工业生产设备与工业用水支管之间设有工业用水进水阀,所述工业生产设备上还设有工业用水排水管,所述工业用水排水管连接排污管,所述工业生产设备与工业用水排水管之间设有工业用水出水阀。

  作为优选,所述暖水箱的自来水排水口上设有储存水管,所述储存水管上设有储存主阀,所述储存水管上连接有若干个锅底水暂存罐,所述锅底水暂存罐与储存水管之间设有储存副阀。

  本发明通过蓄水池连接多条软水进水管对多台待冷却设备进行冷却降温后,由软水出水管回收至循环水池内,在通过暖水箱与冷却塔的持续降温是冷却水降低常温后排放至蓄水池内重新利用,不但提高了冷却水的利用率,避免冷却水直接排放所造成的能源浪费,也避免了直接排放高温的冷却水导致河道与环境污染的情况发生;通过常温的自来水进入到暖水箱的内腔内对暖水箱内的软水进行冷却降温,暖水箱内使用过后的自来水通过中和软水的温度后温度达到了四十多摄氏度;通过在暖水箱上设置生活用水出水管、生活用水分管、生活用水回水管,将暖水箱内的自来水进行生活利用,例如淋浴、地暖;可以通过热水罐进行加热后,再通过热水循环水管、工业用水支管来输送至工业生产设备上进行二次利用,由于暖水箱内的自来水的温度已经达到四十多摄氏度,所以减小了自来水在热水罐内加热的能耗;也可以采用锅底水暂存罐对自来水进行储存,以待下次利用;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源损耗低、软水和自来水利用率高、热能利用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软水内循环系统的一种结构框图;

  图3是本发明自来水外循环系统的一种结构框图;

  图4是本发明暖水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暖水箱的一种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图5的A处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暖水箱的一种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阵列管组的一种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冷却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暖水箱;11、箱体;111、自来水注水口;112、自来水排水口;113、第一温度传感器;114、第一压力传感器;12、第一阵列管组;121、第一过渡腔;122、冷却管;13、软水注水管;131、第一进水腔;14、软水排水管;141、第一出水腔;15、支撑架;16、加水口;161、加水盖;162、销轴;163、锁紧套;164、锁紧块;165、调节螺栓;166、密封圈;2、软水内循环系统;21、蓄水池;211、补水管道;212、出水管道;213、第一流量传感器;214、第二压力传感器;215、第一进水阀;216、出水泵;217、第一单向阀;218、第三压力传感器;22、待冷却设备;221、软水进水管;222、软水出水管;223、软水进口;224、软水出口;23、循环水池;231、循环管道;232、循环泵;233、第二单向阀;234、第四压力传感器;235、第二进水阀;24、回收管道;241、第二温度传感器;242、自动排气阀;25、第三温度传感器;26、第五压力传感器;27、过渡管道;271、第三进水阀;3、自来水外循环系统;31、自来水管;311、自来水泵;312、第二流量传感器;313、第六压力传感器;314、第四进水阀;32、生活用水出水管;321、生活用水水泵;322、第七压力传感器;323、生活用水分管;324、生活用水阀;33、生活用水回水管;331、螺旋水管;34、热水罐;341、加热水管;342、第四温度传感器;343、第八压力传感器;344、热水进口;345、加热水泵;346、热水进水阀;347、热水出口;348、循环水进口;35、工业生产设备;351、工业用水进水阀;352、工业用水排水管;353、排污管;354、工业用水出水阀;36、热水循环水管;361、热水出水阀;362、循环水进水阀;363、工业用水支管;37、锅底水暂存罐;371、储存水管;372、储存主阀;373、储存副阀;4、冷却塔;41、塔体;411、导流片;412、进风口;413、喷淋泵;414、喷淋管;42、喷淋腔;421、喷淋板;422、喷淋孔;43、冷却腔;44、集水腔;441、喷淋水进口;442、喷淋水出口;45、风箱;451、风机;46、软水进水口;47、软水出水口;48、冷却机构;481、第二进水腔;482、第二出水腔;483、第二阵列管组;484、第二过渡腔;485、冷水管;49、填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

  如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工业水循环系统,包括暖水箱1、软水内循环系统2、自来水外循环系统3。

  所述暖水箱1包括箱体11,所述箱体11的内壁上设有支撑架15,所述箱体11上设有用于检测箱体11内腔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13和第一压力传感器114;所述箱体11的顶部设有若干个自来水注水口111,所述箱体11的底部设有若干个自来水排水口112;所述箱体11的顶部设有用于加注自来水的加水口16,所述加水口16上设有加水盖161,所述加水口16的外壁上铰接有销轴162,所述销轴162上套设有锁紧套163,所述锁紧套163上设有抵接于加水盖161外圈上的锁紧块164,所述销轴162上还设有用于调节锁紧套163的调节螺栓165,所述加水盖161下表面还设有抵接于加水口16上表面的密封圈166;所述箱体11内腔底部设有若干组第一阵列管组12,所述箱体11内侧底部的两侧的第一阵列管组12的一侧端部分别设有软水注水管13、软水排水管14,所述软水注水管13、软水排水管14均穿过箱体11延伸至箱体11的外侧,所述软水注水管13、软水排水管14与第一阵列管组12之间分别设有第一进水腔131、第一出水腔141,相邻两组第一阵列管组12之间通过第一过渡腔121相连接,所述第一过渡腔121交错设置于第一阵列管组12的两侧,所述软水注水管13与软水排水管14均设置于第一阵列管组12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进水腔131、第一出水腔141、第一过渡腔121均固定于位于箱体11内侧底部的支撑架15上;所述第一阵列管组12由九行十列冷却管122组成,相邻两根冷却管122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阵列管组12的位于同一列的冷却管122相互交错排列,所述冷却管122为直管结构或波浪管结构。

  所述软水内循环系统2包括蓄水池21、待冷却设备22、循环水池23;所述蓄水池21上设有连接软水源的补水管道211,所述补水管道211上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213、第二压力传感器214、第一进水阀215;所述蓄水池21的底部设有出水管道212,所述出水管道212靠近蓄水池21一端设有出水泵216,所述出水管道212远离蓄水池21一端连接若干条用于连接待冷却设备22的软水进水管221,每条所述软水进水管221上均连接有若干个待冷却设备22,若干个所述待冷却设备22上均设有与软水进水管221联通的软水进口223,所述出水管道212在软水进水管221与出水泵216之间设有第一单向阀217、第三压力传感器218;所述循环水池23上设有若干条与软水进水管221相对应的软水出水管222,同一软水进水管221上的若干个所述待冷却设备22上均设有与与该软水进水管221相对应的软水出水管222联通的软水出口224;所述循环水池23的底部设有循环管道231,所述循环管道231远离循环水池23的一端与暖水箱1的软水注水管13相连接,所述循环管道231靠近循环水池23的一端设有循环泵232,所述循环管道231在暖水箱1与循环泵232之间设有第二单向阀233、第四压力传感器234,所述循环管道231靠近暖水箱1的软水注水管13处设有第二进水阀235;所述循环管道231在第二进水阀235靠近循环水池23的一侧设有与回收管道24靠近暖水箱1一端相连接的过渡管道27,所述过渡管道27上设有第三进水阀271;所述暖水箱1的软水排水管14通过回收管道24与蓄水池21相连接,所述回收管道24在暖水箱1与蓄水池21之间依次设有若干座冷却塔4,相邻两座冷却塔4之间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41,所述回收管道24在冷却塔4与蓄水池21之间设有自动排气阀242;所述蓄水池21、循环水池23、冷却塔4上均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25和第五压力传感器26。

  所述冷却塔4包括塔体41,所述塔体41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喷淋腔42、冷却腔43、集水腔44,所述塔体41的上侧还设有若干个内腔与喷淋腔42联通的风箱45,若干个所述风箱45内均设有风机451;所述冷却腔43在塔体41的侧壁上设有软水进水口46、软水出水口47,所述软水进水口46位于软水出水口47的下侧,所述冷却腔43在软水进水口46、软水出水口47之间设有冷却机构48,所述冷却机构48包括第二进水腔481、第二出水腔482、若干层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阵列管组483,所述第二进水腔481设置于软水进水口46上且与最下层的第二阵列管组48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出水腔482设置于软水出水口47上且与最上层第二阵列管组483的一端相连接,相邻两组层第二阵列管组483之间通过第二过渡腔484相连接,所述第二阵列管组483包括若干根相互平行设置冷水管485,相邻两根所述冷水管485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喷淋腔42的底面设有喷淋板421,所述喷淋板421上均匀设置于若干个喷淋孔422,所述喷淋腔42内的喷淋水通过喷淋孔422喷淋至冷却腔43的冷却机构48表面;所述塔体41在冷却腔43与集水腔44之间设有填料层49,所述填料层49内设有填料,所述塔体41在填料层49与集水腔44之间的侧壁上设有若干片导流片411,相邻两片导流片411之间形成进风口412;所述塔体41在集水腔44的外侧设有喷淋泵413,所述喷淋泵413上设有喷淋管414,所述喷淋管414的两端分别连接集水腔44、喷淋腔42;所述塔体41在集水腔44的侧壁上设有喷淋水进口441、喷淋水出口442。

  所述自来水外循环系统3包括自来水管31、生活用水出水管32、生活用水回水管33、热水罐34、工业生产设备35;所述自来水管31与暖水箱1的顶部的自来水注水口111相连接,所述自来水通过自来水管31进入到暖水箱1内腔,所述自来水管31上设有自来水泵311,所述自来水管31在自来水泵311与暖水箱1之间设有第二流量传感器312、第六压力传感器313、第四进水阀314;所述生活用水出水管32与暖水箱1的底部的自来水排水口112相连接,所述生活用水出水管32上设有生活用水水泵321、第七压力传感器322,所述生活用水出水管32上并排设有若干根生活用水分管323,所述生活用水分管323上设有生活用水阀324;所述生活用水回水管33与暖水箱1的顶部的自来水注水口111相连接,所述生活用水回水管33远离暖水箱1一端与生活用水出水管32远离暖水箱1一端之间通过若干根螺旋水管331相连接。

  所述暖水箱1与热水罐34通过加热水管341相连接,所述热水罐34上设有热水循环水管36,所述工业生产设备35通过热水循环水管36与热水罐34相连接,所述热水罐34顶部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342,所述热水罐34的底部设有第八压力传感器343;所述热水罐34的顶部设有热水进口344,所述加热水管341的两端分别连接热水罐34的热水进口344、暖水箱1的自来水排水口112,所述加热水管341上设有加热水泵345,所述加热水管341在加热水泵345与热水罐34之间设有热水进水阀346;所述热水罐34的底部设有热水出口347,所述热水罐34的顶部还设有循环水进口348,所述热水循环水管36的两端分别与热水出口347、循环水进口348相连接,所述热水循环水管36靠近热水出口347一端设有热水出水阀361,所述热水循环水管36靠近循环水进口348一端设有循环水进水阀362,所述热水循环水管36上设有若干根工业用水支管363,所述工业用水支管363连接工业生产设备35,所述工业生产设备35与工业用水支管363之间设有工业用水进水阀351,所述工业生产设备35上还设有工业用水排水管352,所述工业用水排水管352连接排污管353,所述工业生产设备35与工业用水排水管352之间设有工业用水出水阀354。

  所述暖水箱1的自来水排水口112上设有储存水管371,所述储存水管371上设有储存主阀372,所述储存水管371上连接有若干个锅底水暂存罐37,所述锅底水暂存罐37与储存水管371之间设有储存副阀373。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工业水循环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