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集流管组及换热器独创技术13620字

集流管组及换热器

2023-03-19 03:30:25

集流管组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体来说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流管组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微通道换热器由扁管、连接于扁管之间的翅片及连接于扁平管两端的两根集流管组成,微通道流换热器由于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成本较普通铜管翅片式换热器更具有优势,已作为单冷机冷凝器广泛应用于家用和商用空调上。

  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气液分层现象,导致进入到各扁平管内的制冷剂流量分配不均匀。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解决制冷剂从集流管进入各个扁管内的流量差距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制冷剂流量进入扁管的分配情况,提高换热器性能,提供一种集流管组及换热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流管组,包括集流管及用于向所述集流管输送冷媒的连接管,所述集流管开设有若干扁管槽,所述连接管具有用于伸入所述集流管内的导流段;

  所述导流段设置有出液结构及回液结构,所述回液结构用于所述集流管内堆积的液态冷媒流入所述导流段内,以在所述集流管内形成自循环结构。

  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回液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导流段的回液孔及设置于所述导流段内侧的阻挡件;

  所述阻挡件位于所述回液孔朝向冷媒流入所述集流管的方向一侧,以减小所述回液孔内侧的压强。

  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回液孔的朝向与所述集流管内的冷媒流经所述回液孔的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出液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导流段的多个喷洒孔,多个所述喷洒孔形成花洒结构。

  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喷洒孔朝向所述集流管的轴向方向。

  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管从所述集流管的径向伸入所述集流管内,且所述导流段设置有弯折结构,以使所述导流段在所述集流管内轴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导流段具有沿所述集流管轴向延伸的第一直管部及沿所述集流管径向延伸的第二直管部;

  所述出液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管部远离所述第二直管部的一端,所述回液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直管部。

  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集流管具有分隔设置的多个管腔,每个管腔分别开设有若干所述扁管槽,且各所述管腔分别连接有所述连接管。

  进一步的,在本方案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管从所述管腔底部的周侧径向伸入,所述导流段朝向所述管腔的顶部轴向延伸设置。

  一种换热器,安装上述集流管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的集流管组及换热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改善冷媒进入各个扁管的流量分配情况,减轻冷媒在集流管内堆积情况,提高冷媒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性能。

  集流管组包括集流管及连接管,所述集流管开设有若干扁管槽,所述连接管具有用于伸入所述集流管内的导流段,所述导流段设置有出液结构及回液结构,回液结构使导流段内形成负压区,集流管内压强大于负压区压强,从而使集流管内沉积的液态冷媒通过回液结构进入导流段内,然后再次从出液结构喷出,以在集流管内形成自循环结构。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图1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集流管组的连接管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集流管的连接管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集流管;200-连接管;300-集气管;400-扁管;

  110-隔板;120-管腔;

  210-导流段;220-安装段;

  211-喷洒孔;212-回液孔;213-阻挡件;214-第一直管部;215-第二直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方案提供一种集流管组及换热器,集流管组安装于换热器,集流管组包括集流管100及连接管200,集流管100开设有若干扁管400槽,扁管400通过扁管400槽与集流管100连通,连接管200具有用于伸入集流管100内的导流段210,导流段210设置有出液结构及回液结构,出液结构用于使液态冷媒以雾状喷出,从而使冷媒以雾状进入扁管400进行换热,提高冷媒的换热效率,回液结构在导流段内形成负压区,集流管内压强大于负压区压强,从而使集流管内沉积的液态冷媒通过回液结构进入导流段内,然后再次从出液结构喷出,以在集流管内形成自循环结构,减轻冷媒在集流管100内堆积情况,改善冷媒进入各个扁管400的流量分配情况,提高冷媒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性能。

  结合图2-3所示,集流管组包括集流管100及连接管200,集流管100开设有用于连接扁管400的扁管400槽,连接管200具有导流段210及安装段220,安装时,导流段210伸入集流管100内,安装段220位于导流管外侧,安装段220通过管路连接压缩机。导流段210设置有出液结构及回液结构,出液结构用于将液态冷媒以雾状喷出,回流结构用于集流管100内堆积的液态冷媒流入导流段210内,减轻集流管100内液态冷媒堆积的情况。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本方案中,出液结构可以为花洒结构,结合换热器的使用状态,液态冷媒在重力作用下位于集流管100的下方,因此,出液结构相对设置于回液结构的上方。

  在上述原理的基础上,本方案还可以这样理解,取消连接管200的安装段220。如:集流管100上具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内侧连接导流段210,安装孔的外侧可设置连接接头或类似用于管路连接的结构,实现集流管100与压缩机通过管路连通。

  如图1-3,连接管200呈“L”型结构,连接管200从集流管100的径向方向伸入并连接集流管100,连接管200的导流段210设置有弯折结构,使导流段210沿集流管100的轴向延伸,导流段210包括第一直管部214和第二直管部215,第一直管部214沿导流管的轴向延伸设置,第二直管部215沿导流管的径向延伸设置,本实施例中,出液结构设置于第一直管部214远离第二直管部215的一端,回流结构设置于第二直管部215,出液结构包括多个喷洒孔211,多个喷洒孔211形成花洒结构,花洒结构可以为圆形花洒、方形花洒或其它不规则形状的花洒结构,喷洒孔211朝向集流管100的轴向方向。回液结构包括回液孔212和阻挡件213,回液孔212开设于第二直管部215,回液孔212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或能实现液态冷媒流入导流段210的不规则形状

  回液孔212的朝向与集流管100内冷媒流经回液孔212的方向垂直,阻挡件213设置于回液孔212内侧,如图3,阻挡件213位于回液孔212朝向冷媒流入集流管100方向的一侧,以减小回液孔212内侧的压强,根据集流管100内压强,使集流管100内沉积的液态冷媒从回液孔212流入导流段210,回液孔212与喷洒孔211在集流管100内形成用于液态冷媒回流的自循环结构,减少集流管100内冷媒的沉积,改善冷媒进入各个扁管400的流量分配。

  本实施例中,阻挡件213为倾斜设置的板状结构,阻挡件213从回液孔212朝向冷媒流入集流管100方向的一侧向回液孔212的另一侧延伸设置,阻挡件213的阻挡区域覆盖了回液孔212轴向上的流通区域,保证集流管100内沉积的液态冷媒能够从回液孔212流入导流段210。

  结合图1,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0、连接管200、集气管300及扁管400,扁管400可设置有多个,集流管100上开设的扁管400槽数量与扁管400数量相同,集流管100与扁管400的一端连通,集气管300连通扁管400的另一端,集流管100通过隔板110分隔有多个管腔120,每个管腔120连接有多个扁管400,且每个管腔120还连接有一个连接管200,连接管200与扁管400位于管腔120的相对两侧,当换热器使用时,集流管100竖直放置,连接管200在靠近管腔120底部的周侧伸入,导流段210的第一直管部214朝向管腔120的顶部轴向延伸,喷洒孔211靠近管腔120的顶部喷洒雾状的冷媒,回液孔212靠近管腔120的底部。

  换热器制冷时,从压缩机流出的液态冷媒经过连接管200分别流入导流管的各个管腔120,液态冷媒经过喷洒孔211后以雾状形态进入管腔120并流入扁管400,部分雾状冷媒因重力作用下沉到管腔120底部,沉积形成液态冷媒,结合图3,在阻挡件213的作用下,回液孔212内部周侧区域压强变小,液态冷媒从回液孔212进入导流段210,在导流段210内流动至喷洒孔211并再次喷出,内一个腔体内的导流段210形成自循环结构,冷媒沉积后便会形成喷洒循环,从而减少集流管100内冷媒的沉积,避免制冷剂气液分层现象导致的流量分配不均匀。换热器制热时,气态冷媒从集气管300进入各个扁管400,然后在扁管400内换热冷凝,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从扁管400流入各管腔120,冷媒分别从回液孔212及喷洒孔211进入连接管200,并从连接管200流出。

  综上,本方案提供一种集流管组及换热器,集流管组包括集流管100及连接管200,集流管100开设有若干扁管400槽,扁管400通过扁管400槽与集流管100连通,连接管200具有用于伸入集流管100内的导流段210,导流段210设置有出液结构及回液结构,出液结构用于使液态冷媒以雾状喷出,从而使冷媒以雾状进入扁管400进行换热,提高冷媒的换热效率,出液结构位于回液结构的上方,回液结构用于使集流管100内堆积的液态冷媒进入导流段210内,从而使导流段210在集流管100内形成自循环结构,减轻冷媒在集流管100内堆积情况,改善冷媒进入各个扁管400的流量分配情况,提高冷媒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集流管组及换热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