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发动机装置> 燃料箱用盖独创技术64774字

燃料箱用盖

2021-03-08 22:58:04

燃料箱用盖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燃料箱用盖。

  背景技术

  例如,在将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燃料箱内的燃料向内燃机所谓的发动机供给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例如,存在日本特开2017-166472号公报所记载的燃料供给装置。在日本特开2017-166472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使用了具备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的盖构件和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盖构件连结的连结构件的燃料箱用盖。在盖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在连结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部。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筒状部内。盖构件的主要部分和连结构件的主要部分是树脂制的。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若盖构件在车辆碰撞时等外力施加到燃料箱用盖之际发生变形,则有可能导致燃料泄漏。因此,期望的是抑制由外力导致的盖构件的变形。在日本特开2017-166472号公报中未记载有用于在施加有车辆碰撞时的外力之际抑制盖构件的变形的结构。另外,作为盖构件的变形的主要原因,想到筒状部的强度不足、应力向筒状部集中等。另外,在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伸缩时,面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大,滑动阻力较大。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由外力导致的盖构件的变形的燃料箱用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述的问题能够通过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解决。

  第1形态是一种燃料箱用盖,其具备:盖构件,其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连结构件,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盖构件连结,在该燃料箱用盖中,在所述盖构件呈横向排列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筒状部,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至少1个柱状部,所述至少1个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至少1个所述筒状部内,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两个筒状部的相对的部位借助连接部相互连接。

  根据第1形态,盖构件的两个筒状部的相对的部位借助连接部相互连接,从而能够提高两个筒状部的强度。因而,能够抑制由外力导致的盖构件的变形。

  第2形态根据第1形态中所述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两个筒状部相互分开,所述连接部是架设于所述两个筒状部的相对的部位的相互之间的架设部。

  根据第2形态,能够提高处于分开的位置关系的两筒状部的强度。

  第3形态根据第1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两个筒状部相邻,所述连接部是共用所述两个筒状部的相对的部位的共用壁部。

  根据第3形态,能够提高处于接近的位置关系的两筒状部的强度。

  第4形态根据第1~3中任一个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在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至少1个筒状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弧状的圆弧状壁部。

  根据第4形态,能够利用圆弧状壁部抑制应力向筒状部集中。

  第5形态根据第4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圆弧状壁部形成为以所述筒状部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

  根据第5形态,能够更加抑制应力向圆弧状壁部的筒状部集中。

  第6形态根据第1~5中任一项形态所述的燃料箱用盖,其中,在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至少1个筒状部的内侧面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肋状部。

  根据第6形态,能够利用肋状部提高筒状部的强度。另外,在将柱状部插入于筒状部时,能够降低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的滑动阻力。另外,在将螺旋弹簧插入于筒状部时,能够降低螺旋弹簧相对于筒状部的滑动阻力。

  第7形态是一种燃料箱用盖,其具备:盖构件,其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连结构件,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盖构件连结,在该燃料箱用盖中,在所述盖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所述筒状部内,在所述筒状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弧状的圆弧状壁部。

  根据第7形态,能够利用圆弧状壁部抑制应力向筒状部集中。因而,能够抑制由外力导致的盖构件的变形。

  第8形态根据第7形态所述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圆弧状壁部形成为以所述筒状部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

  根据第8形态,能够更加抑制应力向圆弧状壁部的筒状部集中。

  第9形态是一种伸缩连结构造,其是将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的盖构件和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底部的燃料箱内构件连结成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伸缩连结构造,其中,在所述盖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在所述燃料箱内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所述筒状部内,在所述筒状部的内侧面形成有沿轴向延伸且对所述柱状部进行滑动引导的滑动引导肋。

  根据第9形态,在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伸缩时,滑动引导肋对柱状部进行滑动引导,从而能够减少两者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的滑动阻力。因而,能够提高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的滑动性,使柱状部顺利地滑动。另外,能够利用滑动引导肋提高筒状部的强度。

  第10形态根据第9形态所述的伸缩连结构造,其中,所述柱状部的外侧面具有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呈直线状的平面部,所述滑动引导肋配置于与所述平面部相对的位置。

  根据第10形态,滑动引导肋与柱状部的平面部滑动接触,因此,同滑动引导肋与非平面部滑动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稳定地对柱状部进行滑动引导。

  第11形态根据第10形态所述的伸缩连结构造,其中,与所述平面部相对的所述滑动引导肋的数量是多个。

  根据第11形态,能够抑制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在绕轴线的方向上偏离,抑制因该错位导致的柱状部的滑动性的降低。

  第12形态根据第11形态所述的伸缩连结构造,其中,与所述平面部相对的多个所述滑动引导肋中的两个滑动引导肋配置于与所述平面部的两端部相对的位置。

  根据第12形态,同将与柱状部的平面部相对的两个滑动引导肋配置于除平面部的两端部以外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这两个滑动引导肋的相互之间的间隔。由此,能够减少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在绕轴线的方向上的偏离量(转动量)。

  第13形态根据第11或12的形态所述的伸缩连结构造,其中,所述柱状部的外侧面具有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构成矩形形状的4个平面部,与各所述平面部相对的所述滑动引导肋的数量是两个,在所述柱状部相对于所述筒状部在绕轴线的方向上偏离了时,该平面部分别同与各所述平面部相对的两个所述滑动引导肋中的一个所述滑动引导肋抵接。

  根据第13形态,能够稳定地抑制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在绕轴线的方向上偏离。另外,能够抑制因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在绕轴线的方向上错位而导致柱状部的拐角部向相邻的滑动引导肋的相互之间咬入。由此,能够抑制柱状部的滑动性的降低。

  第14形态根据第13形态所述的伸缩连结构造,其中,在所述柱状部的外侧面中的至少1个拐角部形成有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呈凸型圆弧状的凸型曲面部,在所述筒状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与所述凸型曲面部相对且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呈凹型圆弧状的凹型曲面部。

  根据第14形态,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抑制施加在筒状部和柱状部的径向和轴向上的应力集中。另外,通过使凸型曲面部与凹型曲面部之间的相对间隔变窄,能够使筒状部相对于柱状部的外形小型化,或者使柱状部相对于筒状部的外形大型化。

  第15形态根据第14形态所述的伸缩连结构造,其中,所述柱状部形成为大致方筒状,所述筒状部的平均的壁厚比所述柱状部的平均的壁厚大。

  根据第15形态,能够使筒状部的强度比柱状部的强度大,能够抑制车辆碰撞时的筒状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泵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对泵单元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主视图。

  图6是以连接构件的悬吊状态表示燃料箱用盖的后视图。

  图7是将燃料箱用盖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凸缘单元的侧筒部的周边部的仰视图。

  图9是将连接构件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对侧柱部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11是对侧柱部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后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向视剖视图。

  图13是对侧柱部相对于侧筒部的悬吊状态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向视剖视图。

  图18是将盖构件和泵单元拆开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泵单元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伸缩连结构造的侧剖视图。

  图21是表示伸缩连结构造的平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使伸缩连结构造绕柱状部的轴线方向偏离的状态的平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凸缘单元的筒状部的仰视图。

  图24是表示凸缘单元的筒状部的侧剖视图。

  图25是表示连结支柱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伸缩连结构造的平剖视图。

  图27是表示使伸缩连结构造绕柱状部的轴线方向偏离的状态的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而对用于实施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附图而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用盖用于具备伸缩连结构造的燃料供给装置。燃料供给装置设置于被搭载到搭载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的汽车等车辆的燃料箱,并用于向发动机供给该燃料箱内的燃料。图1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该燃料供给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该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在图1~图3中,前后左右上下各方位与车辆的各方位相对应。即、前后方向与车长方向相对应,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相对应,上下方向与车高方向相对应。此外,对于燃料供给装置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也可以朝向任意的方向。

  (燃料箱)

  如图2所示,燃料箱10形成为具有上壁部11和底壁部12的空心容器状。在上壁部11形成有圆形孔状的开口部13。燃料箱10将上壁部11和底壁部12设为水平状态而搭载于车辆。燃料箱10是树脂制的,根据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主要是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在燃料箱10内积存有例如作为液体燃料的汽油。

  (燃料供给装置)

  如图1所示,燃料供给装置20具备凸缘单元22、连接构件24以及泵单元26。连接构件24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凸缘单元22,泵单元26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连接构件24。

  (凸缘单元22)

  凸缘单元22具备凸缘主体28和蒸发燃料用阀30。

  (凸缘主体28)

  凸缘主体28形成为将圆形板状的盖板部32作为主体。凸缘主体28是树脂制的。如图2所示,在盖板部32的下表面呈同心状形成有短圆筒状的嵌合筒部33。在盖板部32的外周部形成有相对于嵌合筒部33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环板状的凸缘部34。在盖板部32呈同心状形成有有顶圆筒状的阀收容部35。在阀收容部35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蒸发端口36。

  如图1所示,在盖板部32设置有燃料喷出端口37、第1电连接器部38以及第2电连接器部39。燃料喷出端口37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盖板部32的直管状。另外,在两电连接器部38、39内配置有预定根数的金属制端子。燃料喷出端口37和两电连接器部38、39分散地配置于阀收容部35的周围。

  如图3所示,在盖板部32的下表面的后侧部形成有托脚部41。托脚部41具有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中央筒部42和左右的两侧筒部43。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形成为左右对称状。左右的两弯曲壁部44呈左右对称状形成于两侧筒部43的外侧部。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在左右方向上呈横向排列状配置。中央筒部42的后侧的壁部分以及两侧筒部43的后侧的壁部分和两弯曲壁部44同凸缘主体28的嵌合筒部33的后半部呈连续状。两弯曲壁部44在后视时形成为从嵌合筒部33朝向下方收束的大致三角形形状。

  (蒸发燃料用阀30)

  如图2所示,蒸发燃料用阀30以将上部收容于凸缘主体28的阀收容部35内的状态进行安装。作为蒸发燃料用阀30,例如,使用具备蒸发燃料控制阀与满箱限制阀的集成阀。若燃料箱10的内压比预定值小,则蒸发燃料控制阀闭阀,若该内压比预定值大,则蒸发燃料控制阀开阀。另外,满箱限制阀在燃料箱10内的燃料未满箱时开阀,若达到满箱,则闭阀。

  (连接构件24)

  如图3所示,连接构件24具有连接主体46、弹簧引导件47以及左右的两侧柱部48。连接主体46是树脂制的,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扁平的块状。连接构件24具有水平状的上端面46a。在连接主体46的下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卡合轴孔50。弹簧引导件47呈支柱状形成于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中央部上。两侧柱部48呈棱柱状且呈左右对称状形成于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左右两端部上。

  (连接构件24相对于凸缘单元22的组装)

  在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嵌合有金属制的圆筒状的螺旋弹簧52。在该状态下,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与螺旋弹簧52一起插入于凸缘主体28的中央筒部42。另外,连接构件24的两侧柱部48插入于凸缘主体28的两侧筒部43。另外,两侧筒部43和两侧柱部48利用卡扣相互连结成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沿着轴向移动。另外,凸缘主体28和连接主体46利用螺旋弹簧52的弹性而被向远离方向施力。

  (泵单元26)

  如图2所示,泵单元26具有副箱54、燃料测量器56、燃料泵58、泵壳体60、压力调节器62以及调节器壳体64。图4是表示泵单元的俯视图,图5是将该泵单元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主视图。此外,在图4和图5中省略了燃料测量器56。

  (副箱54)

  如图5所示,副箱54具备副箱主体66、燃料过滤器67以及罩构件68。

  (副箱主体66)

  副箱主体66是树脂制的,形成为在下表面开口的倒浅箱状。副箱主体66在俯视时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四边形形状(参照图4)。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靠右的位置形成有四边形形状的开口孔70。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左后部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方筒状的燃料接受筒部71(参照图4)。燃料接受筒部71的上表面开口。

  如图3所示,在副箱主体66的后表面下部的靠左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卡合轴72(参照图4)。另外,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右后部上形成有面向前后方向的板状的立壁部73。

  (燃料过滤器67)

  如图5所示,燃料过滤器67具备过滤器构件75、内骨构件76以及连接管77。过滤器构件75是利用由树脂制的无纺布构成的滤材形成为空心袋状而成的。过滤器构件75的外形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且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四边形形状。

  内骨构件76是树脂制的,具有将过滤器构件75保持成沿上下方向鼓出的状态的骨架构造。另外,连接管77是树脂制的,并形成为立式圆管状。连接管77利用热熔接结合于内骨构件76的右部上。过滤器构件75的上表面部夹在内骨构件76与连接管77之间。过滤器构件75内外经由连接管77连通。

  过滤器构件75以封闭副箱主体66的下表面开口的方式配置于该副箱主体66。在副箱主体66与过滤器构件75之间形成有积存燃料的燃料积存空间79。连接管77配置于副箱主体66的开口孔70内。开口孔70与连接管77之间的环状空间部设为燃料的流入口80。燃料箱10(参照图2)内的燃料由于自重而从流入口80流入燃料积存空间79。

  罩构件68是长四边形板状且形成为具有许多开口的格子板状。罩构件68是树脂制的。罩构件68利用卡扣安装于副箱主体66。过滤器构件75的周缘部夹在副箱主体66的周缘部与罩构件68的周缘部彼此之间。罩构件68覆盖过滤器构件75的下表面部。在罩构件68的下表面分散地形成有许多半球状的突起部81。

  (燃料测量器56)

  如图3所示,燃料测量器56具备测量器主体84、臂85以及浮子86。测量器主体84安装于副箱主体66的立壁部73的后侧面。臂85的基端部安装于转动部88,该转动部88以能够绕水平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到测量器主体84。在臂85的自由端部安装有浮子86。燃料测量器56是检测燃料箱10内的燃料的余量即液面的位置的液面计。

  (燃料泵58)

  如图5所示,燃料泵58是大致圆柱形状的电动式燃料泵。燃料泵58具备马达部和泵部,吸入燃料且加压后喷出。燃料泵58在泵部侧的端部(右端部)具有燃料吸入口90,在马达部侧的端部(左端部)具有燃料喷出口91。此外,在燃料泵58的马达部侧的端部设置有电连接器。马达部例如使用无刷直流马达。

  (泵壳体60)

  如图5所示,泵壳体60具有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空心圆筒状的壳体主体94。泵壳体60是树脂制的。在壳体主体94的一端侧开口(左端侧开口)形成有封闭该开口的端板部95。在端板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端板部95的直管状的喷出管部96。在喷出管部96的顶端部利用熔接结合有弯角形状的树脂制的管接头98。另外,在喷出管部96的靠顶端部的位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的连接筒部100。连接筒部100内与喷出管部96内连通。燃料泵58以使燃料喷出口91朝向左方的状态收容于壳体主体94内。燃料喷出口91与喷出管部96的基端部(右端部)连接。

  如图4所示,在壳体主体94的轴向的中央部的上端部呈前后对称状形成有向相反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弹性支承片102。两弹性支承片102是带板状,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S字状。两弹性支承片102的顶端部利用卡扣安装于副箱主体66的前后的两侧部。泵壳体60由两弹性支承片102以水平状态所谓的横置状态弹性地支承于副箱主体66上。

  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94利用卡扣安装有封闭其右端开口面的树脂制的盖104。在盖104形成有弯角形管状的吸入管部105。吸入管部105的一端部(左端部)与燃料泵58的燃料吸入口90连接。吸入管部105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与燃料过滤器67的连接管77连接。吸入管部105利用卡扣安装于连接管77。

  由树脂制的具有挠性的管构成的燃料排出管107的一端部利用压入而连接于管接头98。喷嘴构件109利用压入而连接于燃料排出管107的另一端部(参照图4)。喷嘴构件109利用卡扣安装于燃料接受筒部71的左后部上(参照图3)。燃料排出管107弯曲成倒U字状。

  (压力调节器62)

  如图5所示,压力调节器62的外形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压力调节器62将从燃料泵58喷出来的加压燃料即向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压力调整成预定的压力。

  (调节器壳体64)

  调节器壳体64是树脂制的,形成为空心圆筒型的容器形状。调节器壳体64具有在轴向上分割而成的第1壳体半体112和第2壳体半体113。两壳体半体112、113利用卡扣安装。在调节器壳体64内收容有压力调节器62。调节器壳体64以将轴向设为水平状态的横置状态配置。

  在第1壳体半体112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的被连接筒部115和从上端部向切线方向外侧突出的燃料喷出部116。被连接筒部115和燃料喷出部116在第1壳体半体112内与压力调节器62的燃料导入口连通。

  在第2壳体半体113形成有从与第1壳体半体11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排出管部118。排出管部118在第2壳体半体113内与压力调节器62的剩余燃料排出口连通。燃料喷出部116喷出由压力调节器62调压后的燃料。在压力调节器62中剩余的燃料被从排出管部118排出。

  调节器壳体64的被连接筒部115与泵壳体60的连接筒部100嵌合连接。在连接筒部100与被连接筒部115之间夹置有将两者间弹性地密封的O形密封圈119。另外,燃料喷出部116从第1壳体半体112的上端部朝向左后方(参照图4)。另外,排出管部118朝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参照图3)。

  在泵壳体60的连接筒部100内装入有止回阀120。止回阀120是阻止连接筒部100内的加压燃料的倒流的残压保持用的止回阀。止回阀120具有阀引导件121和阀芯122。阀引导件121呈固定状配置于连接筒部100内。阀芯122呈同心状且以能够沿轴向(上下方向)移动、即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阀引导件121。阀芯122由于自重而闭阀,由于燃料压力而开阀。

  (泵单元26相对于连接构件24的组装)

  如图3所示,副箱主体66的卡合轴72可转动地与连接主体46的卡合轴孔50卡合。由此,泵单元26以能够在上下方向(在图3中,参照箭头Y1、Y2方向)上转动的方式与连接构件24连结。凸缘主体28的燃料喷出端口37和调节器壳体64的燃料喷出部116经由喷出燃料配管124连接(参照图2)。喷出燃料配管124由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软管等构成。另外,喷出燃料配管124形成为波纹管状。

  如图2所示,凸缘主体28的第1电连接器部38和燃料泵58的电连接器经由第1线束126电连接。凸缘主体28的第2电连接器部39和燃料测量器56的测量器主体84(参照图3)经由第2线束128电连接。此外,第1线束126和第2线束128适当勾挂安装于与相邻的树脂构件一体成形的配线钩部。

  (燃料供给装置20的设置)

  在向燃料箱10组装之际,燃料供给装置20设为伸长状态。在该状态下,连接构件24悬吊于凸缘单元22,泵单元26悬吊于连接构件24。即、连接构件24向相对于凸缘单元22而言的最下位置(最远离位置)下降。另外,泵单元26转动(在图3中,参照箭头Y1)成相对于连接构件24而言的右降的倾斜状态(在图3中,参照双点划线26)。

  接着,保持燃料供给装置20的伸长状态,将泵单元26从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的上方插入该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内。泵单元26相对于连接构件24而言向与悬吊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在图3中,参照箭头Y2),从而设为水平状态,并载置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上(参照图2)。此外,在连接构件24与泵单元26之间设置有限制泵单元26超过水平状态的转动的转动限制机构。

  接着,凸缘单元22克服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而被下压,从而凸缘主体28的托脚部41嵌合于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内。在该状态下,凸缘主体28的凸缘部34借助固定配件、螺栓等固定部件(未图示)固定于燃料箱10的上壁部11(参照图2和图3)。如上述那样,燃料供给装置20相对于燃料箱10的设置完成。

  在燃料供给装置20的设置状态(参照图2和图3)下,泵单元26利用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而保持成被按压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的状态。另外,罩构件68的突起部81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抵接,从而确保燃料在罩构件68与底壁部12之间的流通。另外,凸缘单元22的托脚部41的下端面41a和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隔着预定的间隔地相对(参照图3)。

  不过,燃料箱10由于因气温的变化、燃料量的变化等导致的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即膨胀和收缩。与此相伴,燃料箱10的上壁部11与底壁部12之间的间隔变化(增减)。在该情况下,凸缘单元22和连接构件24通过相对地沿上下方向移动而追随燃料箱10的高度的变化。另外,在燃料箱10要过度地收缩时,通过凸缘主体28的托脚部41与连接主体46相互抵接而作为支撑棒发挥作用。

  另外,在凸缘单元22的燃料喷出端口37连接有与发动机相连的燃料供给配管。另外,在第1电连接器部38和第2电连接器部39分别连接有与电源、ECU等相连的外部连接器。另外,在蒸发端口36连接有与吸附罐相连的蒸发燃料配管构件。吸附罐具备能够使在燃料箱10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吸附、脱离的吸附材料(例如,活性炭)。

  (燃料供给装置20的工作)

  燃料泵58被来自外部的驱动电力驱动。于是,从燃料箱10内经过了罩构件68的燃料、和/或泵单元26的燃料积存空间79内的燃料经由燃料过滤器67而被燃料泵58吸入并被加压。从燃料泵58喷出来的加压燃料经由泵壳体60的喷出管部96向调节器壳体64内流动,并由压力调节器62进行调压。调压后的加压燃料经由喷出燃料配管124从凸缘单元22的燃料喷出端口37向发动机供给。

  另外,因压力调节器62的调压而剩余的燃料从调节器壳体64的排出管部118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排出。另外,从燃料泵58喷出到泵壳体60的喷出管部96的加压燃料的一部分经由燃料排出管107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排出。另外,由于蒸发燃料用阀30的蒸发燃料控制阀的开阀,在燃料箱10内产生的蒸发燃料被向吸附罐排出。

  (燃料箱用盖的伸缩连结构造)

  图6是以连接构件的悬吊状态表示燃料箱用盖的后视图,图7是将燃料箱用盖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燃料箱用盖150构成为具备凸缘单元22、连接构件24以及螺旋弹簧52。另外,伸缩连结构造152由凸缘单元22的侧筒部43和连接构件24的侧柱部48构成。另外,左右两组伸缩连结构造152形成为左右对称状,因此,主要说明左侧的伸缩连结构造152,简略或省略关于右侧的伸缩连结构造152的说明。

  此外,凸缘单元22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盖构件”。另外,连接构件24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连结构件”。另外,连接构件24和泵单元26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燃料箱内构件”。另外,连接主体46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连结构件主体”。另外,中央筒部42和侧筒部43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筒状部”。

  (凸缘单元22的侧筒部43)

  图8是表示凸缘单元的侧筒部的周边部的仰视图。如图8所示,在凸缘单元22的仰视时,侧筒部4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侧筒部43的内侧面突出有多个(在图8中示出8个)滑动用引导肋154。滑动用引导肋154形成为沿侧筒部43的轴向即上下方向(在图8中是纸面表背方向)延伸的直线状。滑动用引导肋154在周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配置。滑动用引导肋154以相邻的两个为1组而形成为能够与侧柱部48的各外拐角部的两侧面抵接或接近。此外,滑动用引导肋154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肋状部”、“滑动引导肋”。

  如图6所示,在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卡合孔155。将卡合孔155的下端侧的孔缘部称为孔下缘部156。

  (凸缘单元22的中央筒部42)

  如图8所示,中央筒部42在两侧筒部43之间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在中央筒部42的内侧面突出有多个(在图8中示出前后左右的4个)弹簧用引导肋42a。弹簧用引导肋42a形成为沿中央筒部42的轴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弹簧用引导肋42a在周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通过一体成形形成于凸缘主体28,因此是树脂制的。此外,弹簧用引导肋42a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肋状部”。另外,之后说明中央筒部42与两侧筒部43之间的连接的结构。

  (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

  图9是将连接构件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弹簧引导件47在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中央部上沿上下方向延伸。弹簧引导件47在俯视时形成为+型状(参照图8)。

  (连接构件24的侧柱部48)

  如图9所示,侧柱部48具有构成该侧柱部48的主体的支柱部160和覆盖该支柱部160的外周的保持器162。图10是对侧柱部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图11是该侧柱部的后视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向视剖视图。

  (支柱部160)

  支柱部160呈大致正四棱柱状形成于连接构件24的连接主体46上。在支柱部160的左右的两侧面的下部呈左右对称状形成有大致U字状的卡定槽164(参照图11)。另外,在支柱部160的下端部的右侧面形成有位于卡定槽164的下方的四边形形状的定位突起165(参照图10)。在支柱部160的上端部形成有在前方和上方开口的四方槽状的凹槽部166。在凹槽部166的后侧壁167形成有卡合片170(参照图10和图11)。此外,支柱部16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柱状部”。

  支柱部160的外侧面具有4个平面部即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以及后侧面,该4个平面部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构成矩形形状。4个平面部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呈直线状。

  如图10所示,卡合片170具有:卡合片主体171,其形成为从下端侧向上方立起的悬臂状;以及钩状的卡合爪部172,其形成于卡合片主体171的顶端部(上端部)。卡合片主体171的后侧面与包括后侧壁167在内的支柱部160的后侧面160a平齐。卡合爪部172从后侧壁167的后侧面朝向后方突出。

  如图11所示,卡合片主体171是通过在后侧壁167呈局部切除状形成大致倒U字状的开口槽174而形成的。卡合片主体171形成为能够向卡合爪部172的卡定解除方向即向凹槽部166内进入的方向(前方)弹性变形即能够挠曲变形(在图10中,参照双点划线171)。另外,弹簧引导件47和支柱部160利用一体成形形成于连接主体46,因此是树脂制的。

  (保持器162)

  如图9所示,保持器162利用由冲压成形进行的弯曲使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制)的板材形成为正四方筒状。保持器162的外侧面呈与支柱部160的外侧面相似的形状(参照图12)。保持器162的外侧面具有4个平面部即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以及后侧面,该4个平面部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构成矩形形状。4个平面部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呈直线状。

  保持器162形成为能够与支柱部160嵌合。在保持器162的周向上的两端缘相互之间形成有合缝部176(参照图12),该合缝部176在该侧板部的中央部以预定宽度在轴向上延伸。合缝部176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相对应。

  在保持器162的与合缝部176侧的侧板部相邻的两侧板部的上端部的中央部呈对称状形成有方孔状的窗孔177(参照图10)。在保持器162的与合缝部176相反的一侧的侧板部的下部形成有卡定片178,该卡定片178向保持器162内倾斜地形成为切起(日文:切り起こし)状(参照图11)。卡定片178形成为以下端部为基端部并以上端部为卡定端部179的悬臂状。卡定端部179向与切起方向相反的一侧呈折回状弯曲。另外,保持器162的上端部以使上端开口缩窄的方式弯曲。

  (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组装)

  如图10所示,以罩上支柱部160的方式使保持器162滑动,从而保持器162与支柱部160嵌合。此时,若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相对应,就能够使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在合缝部176内相对移动,保持器162以标准的安装状态与支柱部160嵌合,从而该嵌合完成(参照图10~图12)。另外,由于保持器162的嵌合完成,支柱部160的外周由保持器162覆盖。另外,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被定位。

  不过,若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不对应,则保持器162与定位突起165干涉,因此,妨碍保持器162的嵌合。由此,能够抑制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误组装。在误组装的情况下,重新进行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组装即可。这样一来,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朝向支柱部160的内侧(弹簧引导件47侧)(参照图9)。由此,能够抑制由车辆碰撞时等的从左右方向外侧施加的外力导致的保持器162的扩开变形,抑制支柱部160的折损等。

  另外,在使保持器162沿着支柱部160嵌合之际,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利用卡合片170的弹性而被保持器162的该侧面部向凹槽部166侧推开,在保持器162的嵌合完成的同时,卡合片170弹性复原。由此,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透过保持器162的窗孔177而向后方突出(参照图10)。

  另外,在使保持器162与支柱部160嵌合之际,卡定片178利用弹性被支柱部160的该侧面部推开,在保持器162的嵌合完成的同时,卡定片178弹性复原,从而卡定片178的卡定端部179卡定于卡定槽164内(参照图11)。由此,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防脱。此外,将保持器162安装于支柱部160的安装用卡扣由卡定槽164和具有卡定端部179的卡定片178构成。

  (弹簧引导件47和侧柱部48相对于中央筒部42和侧筒部43的组装)

  嵌合有螺旋弹簧52的弹簧引导件47插入于中央筒部42(参照图8)。弹簧引导件47与螺旋弹簧52的内周面抵接或接近。另外,弹簧用引导肋42a与螺旋弹簧52的外周面抵接或接近。螺旋弹簧52被弹簧引导件47和弹簧用引导肋42a保持成垂直立起状。

  如图13所示,侧柱部48被从侧筒部43的下方插入于该侧筒部43内。此时,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在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相干涉了之后,利用卡合片170的弹性变形(挠曲变形)而越过孔下缘部156。由此,卡合爪部172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卡合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内。即、侧柱部48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侧筒部43连结。另外,侧筒部43内的各滑动用引导肋154与侧柱部48的保持器162的各外拐角部的侧面抵接或接近,从而侧柱部48呈同轴状保持于侧筒部43。

  滑动用引导肋154能够将支柱部160引导成在轴向上即沿上下方向滑动。滑动用引导肋154在与保持器162的各平面部相对的位置各配置有两个。与平面部相对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154配置于与该平面部的两端部相对的位置。

  在连接构件24悬吊到凸缘单元22时,支柱部160的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抵接。由此,连接构件24以悬吊状态相对于凸缘单元22防脱。此外,将支柱部16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连结于侧筒部43的构造的悬吊用卡扣181由卡合孔155和具有卡合爪部172的卡合片170构成。另外,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形成为顶端部不超过侧筒部43的后侧面。

  (凸缘单元22的中央筒部42与两侧筒部43之间的连接的结构)

  如图8所示,能够想到凸缘主体28的两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的相对的端部借助中央筒部42的后侧壁42b相互连接。另外,能够想到两侧筒部43的前侧壁43c的相对的端部借助中央筒部42的前侧壁42c相互连接。即、在两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的相对的端部之间架设有中央筒部42的后侧壁42b。另外,在两侧筒部43的前侧壁43c的相对的端部之间架设有中央筒部42的前侧壁42c。此外,中央筒部42的后侧壁42b和前侧壁42c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连接部”、“架设部”。

  另外,能够想到凸缘主体28的相邻的中央筒部42和侧筒部43借助共用相对的壁部的共用壁部45相互连接。此外,共用壁部45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连接部”。

  中央筒部42的后侧壁42b配置于相对于两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向后方退一级的位置。另外,两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的外侧(与中央筒部42相反的一侧)的壁部分向斜前方倾斜。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的外端部与前侧壁43c的外端部相互连接。

  中央筒部42的前侧壁42c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即前方伸出的圆弧状。前侧壁42c形成为以中央筒部42的轴线42L为中心的圆弧状,此外,前侧壁42c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圆弧状壁部”。

  侧筒部43的前侧壁43c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即前方伸出的圆弧状。前侧壁43c形成为以侧筒部43的轴线43L为中心的圆弧状,此外,前侧壁43c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圆弧状壁部”。

  (实施方式1的优点)

  根据所述的燃料箱用盖150,凸缘单元22的凸缘主体28的两侧筒部43的相对的部位借助中央筒部42的后侧壁42b和前侧壁42c相互连接,从而能够提高处于分开的位置关系的两侧筒部43的强度。因而,能够抑制由车辆碰撞时等的外力导致的凸缘单元22的凸缘主体28的变形。

  另外,凸缘单元22的凸缘主体28的中央筒部42与侧筒部43的相对的部位借助共用壁部45相互连接,从而能够提高处于接近的位置关系的中央筒部42和侧筒部43的强度。因而,能够抑制由车辆碰撞时等的外力导致的凸缘单元22的凸缘主体28的变形。

  另外,中央筒部42的前侧壁42c形成为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弧状,从而能够抑制应力向中央筒部42集中。另外,中央筒部42的前侧壁42c形成为以中央筒部42的轴线42L为中心的圆弧状,从而能够更加抑制应力向中央筒部42集中。

  另外,侧筒部43的前侧壁43c形成为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弧状,从而能够抑制应力向侧筒部43集中。因而,能够抑制由车辆碰撞时等的外力导致的凸缘单元22的凸缘主体28的变形。

  另外,侧筒部43的前侧壁43c形成为以侧筒部43的轴线43L为中心的圆弧状,从而能够更加抑制应力向侧筒部43集中。

  另外,在中央筒部42的内侧面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弹簧用引导肋42a。因而,能够利用弹簧用引导肋42a提高中央筒部42的强度。另外,在将螺旋弹簧52插入中央筒部42时,能够降低螺旋弹簧52相对于中央筒部42的滑动阻力。

  另外,在侧筒部43的内侧面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滑动用引导肋154。因而,能够利用滑动用引导肋154提高侧筒部43的强度。另外,在将支柱部160插入侧筒部43时,能够降低保持器162相对于侧筒部43的滑动阻力。

  另外,根据所述的伸缩连结构造152,在支柱部160相对于侧筒部43伸缩时,滑动用引导肋154对支柱部160进行滑动引导,从而能够减少两者43、160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支柱部160相对于侧筒部43的滑动阻力。因而,能够提高支柱部160相对于侧筒部43的滑动性,使支柱部160顺利地滑动。另外,能够利用滑动用引导肋154提高侧筒部43的强度。

  另外,滑动用引导肋154与支柱部160的各平面部滑动接触,因此,同滑动用引导肋154与非平面部滑动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稳定地对支柱部160进行滑动引导。

  [实施方式2]

  以下,使用附图而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具备伸缩连结构造的燃料供给装置。燃料供给装置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用于向内燃机(发动机)输送供给燃料箱内的液体燃料。图14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侧视图,图16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向视剖视图,图18是将凸缘单元和泵单元拆开来表示的立体图。在图中以箭头所示那样确定燃料供给装置的方位。上下方向与搭载到车辆的燃料箱的状态下的重力方向、所谓的天地方向相对应。另外,前后左右方向并不确定。

  (燃料箱)

  如图15所示,燃料箱210形成为具有上壁部211和底壁部212的空心容器状。燃料箱210是树脂制的,由于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主要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在上壁部211形成有圆形孔状的开口部213。在燃料箱210内积存例如作为液体燃料的汽油。开口部213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开口部”。

  (燃料供给装置)

  如图14所示,燃料供给装置220具备凸缘单元222和泵单元224(参照图18)。

  (凸缘单元222)

  凸缘单元222形成为将圆形板状的盖板部226作为主体。凸缘单元222是由例如聚缩醛树脂(POM)构成的树脂制的。如图15所示,在盖板部226的下表面呈同心状形成有短圆筒状的嵌合筒部227。在盖板部226的外周部形成有相对于嵌合筒部227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环板状的凸缘部228。

  如图14所示,在盖板部226设置有燃料喷出端口230和电连接器部232。燃料喷出端口230沿上下方向贯通盖板部226。

  如图16所示,在盖板部226的下表面的后侧部形成有托脚部234。托脚部234具有外筒部235和左右的两弯曲壁部236(参照图18)。外筒部235从盖板部226向下方延伸,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两弯曲壁部236呈左右对称状形成于外筒部235的两侧部。两弯曲壁部236在后视时形成为从嵌合筒部227朝向下方收束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外筒部235的后侧壁235b和两弯曲壁部236的上端部与凸缘单元222的嵌合筒部227连接。

  (泵单元224)

  图19是表示泵单元的剖视图。如图19所示,泵单元224具备副箱238、燃料泵240、以及压力调节器242。另外,泵单元224具备燃料测量器244(参照图18)。

  副箱238具备副箱主体246、下罩248以及燃料过滤器250。副箱主体246具有箱形成部254、泵壳体部255、配管部256以及调节器安装管部257。副箱主体246是由例如聚缩醛树脂(POM)构成的树脂制的。

  箱形成部254形成为下表面开口的有顶圆筒状。如图17所示,在箱形成部254的后端部的上部形成有支柱安装部259。在支柱安装部259安装有连结支柱252(参照图18)。

  如图19所示,泵壳体部255利用一体成形形成于箱形成部254的上表面部的中央部。泵壳体部255形成为下表面开口的有顶圆筒状。泵壳体部255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与箱形成部254的上表面部连接。

  配管部256利用一体成形形成于泵壳体部255。配管部256形成为从泵壳体部255的上表面部向大致左方延伸的直管状。配管部256在一端部具有与泵壳体部255连通的入口部256a,在另一端部具有出口部256b。出口部256b借助配管构件262与燃料喷出端口230连接(参照图14)。

  调节器安装管部257利用一体成形形成于箱形成部254。调节器安装管部257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状。调节器安装管部257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与箱形成部254的上表面部连接。调节器安装管部257的上部形成为从箱形成部254的上表面部朝向上方而通路截面积逐渐变小的圆锥筒状。调节器安装管部257的上端部与配管部256的轴向上的中央部连通。

  下罩248形成为具有格子板状的底板部266的圆形浅盘状。下罩248以覆盖副箱主体246的下表面开口部的方式利用卡扣安装于该副箱主体246。下罩248是树脂制的。

  燃料过滤器250具有过滤器构件268和连接构件272。过滤器构件268利用由树脂制的无纺布构成的滤材形成为空心袋状而成的。过滤器构件268的外形形成为大致圆盘状。在过滤器构件268内配置有确保过滤器构件268的内部容积的内骨构件。连接构件272配置于过滤器构件268的上表面部。连接构件272以使过滤器构件268内外连通的方式与内骨构件结合。连接构件272和内骨构件是树脂制的。

  过滤器构件268在下罩248安装于箱形成部254之前以封闭箱形成部254的下表面的方式配置成大致水平状。连接构件272利用卡扣安装于副箱主体246。在副箱主体246与燃料过滤器250的上表面部之间形成有积存燃料的燃料积存空间274。通过将下罩248安装于副箱主体246,过滤器构件268的周缘部以密封状态夹在副箱主体246与下罩248之间。

  燃料泵240由大致圆柱状的电动式燃料泵构成。燃料泵240在连接构件272安装于泵壳体部255之前从下方插入泵壳体部255内。与此相伴,燃料泵240的燃料喷出口240a与配管部256的入口部256a连接。利用卡扣将连接构件272安装于泵壳体部255,从而燃料泵240被保持于泵壳体部255内。与此相伴,过滤器构件268的内部空间经由连接构件272与燃料泵240的燃料吸入口连通。过滤器构件268对被燃料泵240吸入的燃料进行过滤。燃料泵240吸入通过了过滤器构件268的燃料且对其进行加压,从燃料喷出口240a向配管部256内喷出。

  压力调节器242安装于调节器安装管部257的下端部内。在调节器安装管部257的下端部利用卡扣安装有使压力调节器242防脱的树脂制的防脱构件243。压力调节器242将配管部256内的压力即从燃料泵240向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压力调整成预定的压力,将剩余燃料从剩余燃料排出口242a喷出。从剩余燃料排出口242a喷出来的加压燃料经由设置到防脱构件243的开口孔243a向燃料积存空间274喷出。

  如图18所示,燃料测量器244具有测量器主体276、臂278以及浮子280。测量器主体276安装于副箱主体246的箱形成部254的外侧面。转动部277以能够绕水平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测量器主体276。臂278的一端部安装于转动部277。浮子280安装于臂278的另一端部。燃料测量器244是检测燃料箱210内的燃料的余量即液面的位置的液面检测计。测量器主体276和浮子280是树脂制的。臂278是金属制的。

  如图17所示,连结支柱252具有形成为空心筒状的筒柱部287。在筒柱部287的下端部形成有底座部283。底座部283安装于副箱主体246的支柱安装部259上。由此,连结支柱252呈垂直立起状设置于副箱主体246。连结支柱252是由例如混合有玻璃纤维的聚酰胺树脂(PA66+GF33)构成的树脂制的。

  筒柱部287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凸缘单元222的外筒部235内。筒柱部287利用悬吊用卡扣以能够相对于外筒部235相互沿着轴向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与外筒部235连结。即、泵单元224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与凸缘单元222连结。伸缩连结构造253由筒柱部287和外筒部235构成。之后说明伸缩连结构造253。

  在外筒部235和筒柱部287内配置有金属制且圆筒状的螺旋弹簧285。螺旋弹簧285将筒柱部287和外筒部235向相反方向即伸长方向施力。筒柱部287兼用作螺旋弹簧285的弹簧引导件。

  燃料泵240的电连接器240c(参照图18)经由电配线275与凸缘单元222的电连接器部232电连接(参照图17)。如图14所示,测量器主体276的电连接器经由电配线282与电连接器部232电连接。

  (燃料供给装置220的设置)

  在燃料供给装置220向燃料箱210设置之际,设为泵单元224悬吊到凸缘单元222的伸长状态。接下来,泵单元224被从开口部213插入燃料箱210内,并载置于燃料箱210的底壁部212上。此时,副箱主体246的下端面与底壁部212的上表面抵接(参照图17)。

  接下来,凸缘单元222克服螺旋弹簧285的作用力而被下压,凸缘部228借助固定配件、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燃料箱210的上壁部211。此时,嵌合筒部227与开口部213嵌合。由此,燃料箱210的开口部213被封闭,燃料供给装置220的设置完成(参照图15~图17)。

  在燃料供给装置220的设置状态(参照图17)下,泵单元224的副箱主体246利用螺旋弹簧285的作用力而保持成被按压于燃料箱210的底壁部212的状态。另外,在凸缘单元222的燃料喷出端口230连接有与发动机相连的燃料供给配管。另外,在电连接器部232连接有与电源、ECU等相连的外部连接器。

  (燃料供给装置220的工作)

  燃料泵240被来自外部的驱动电力驱动。于是,燃料箱210内的燃料和/或副箱238的燃料积存空间274内的燃料经由燃料过滤器250被吸入燃料泵240而被加压。从燃料泵240喷出到副箱主体246的配管部256内的加压燃料由压力调节器242调压。调压后的加压燃料经由配管构件262从凸缘单元222的燃料喷出端口230向发动机供给。

  燃料箱210由于因气温的变化、燃料量的变化等导致的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即膨胀和收缩。与此同时,燃料箱210的上壁部211与底壁部212之间的间隔变化(增减)。此时,凸缘单元222与泵单元224通过相对地沿上下方向移动而追随燃料箱210的高度的变化。

  在燃料箱210要过度地收缩时,通过凸缘单元222的托脚部234与泵单元224的连结支柱252的底座部283抵接而作为支撑棒发挥作用。由此,凸缘单元222与副箱主体246之间的间隔被限制在最小间隔。

  (伸缩连结构造253)

  如图17所示,伸缩连结构造253由凸缘单元222侧的外筒部235和泵单元224侧的连结支柱252的筒柱部287构成。图20是表示伸缩连结构造的侧剖视图,图21是表示伸缩连结构造的平剖视图。此外,凸缘单元222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盖构件”。另外,连结支柱252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连结构件”。另外,泵单元224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燃料箱内构件”。另外,外筒部235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筒状部”。另外,筒柱部287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柱状部”、“内筒部”。

  (外筒部235)

  图23是表示凸缘单元的筒状部的仰视图,图24是表示凸缘单元的侧剖视图。如图23所示,外筒部235形成为在仰视时具有大致D字状截面的筒状。外筒部235具有前侧壁235a、后侧壁235b、左侧壁235c以及右侧壁235d。前侧壁235a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即前方伸出的圆弧状。在前侧壁235a的内侧面(后侧面)形成有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呈凹型圆弧状的凹型曲面部235e。左侧壁235c和右侧壁235d相互呈平行状。外筒部235的各侧壁235a~235d在周向上以大致一定的壁厚形成。

  在外筒部235的内侧面突出有多个(在图23中示出8个)滑动用引导肋237。滑动用引导肋237以外筒部235的各侧壁235a~235d为单位各配置有两根且在周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配置。滑动用引导肋237配置成左右对称状。滑动用引导肋237形成为沿外筒部235的轴向即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参照图24)。滑动用引导肋237形成为能够与筒柱部287的各外侧平面部288a~288d抵接或接近(参照图21)。此外,滑动用引导肋237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滑动引导肋”、“肋状部”。

  如图24所示,在外筒部235的后侧壁235b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卡合孔290。在卡合孔290的下端部形成有U字状的弹性卡合片291(参照图16)。弹性卡合片291形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

  在外筒部235的基端部即上端部内利用一体成形形成有弹簧引导件293。弹簧引导件293形成为从外筒部235内的顶面的中央部呈垂下状突出的棒状。弹簧引导件293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是例如Y字形状(参照图23)。

  (筒柱部287)

  图25是表示连结支柱的俯视图。如图25所示,连结支柱252的筒柱部287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筒状。筒柱部287具有前侧壁287a、后侧壁287b、左侧壁287c以及右侧壁287d。筒柱部287的各侧壁287a~287d的外侧面具有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构成矩形形状的4个平面部。即、具有前侧壁287a的前侧平面部288a、后侧壁287b的后侧平面部288b、左侧壁287c的左侧平面部288c、以及右侧壁287d的右侧平面部288d。

  4个平面部288a~288d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呈直线状。在筒柱部287的外侧面中的前侧的左右的拐角部、即前侧壁287a与左侧壁287c之间的拐角部、以及前侧壁287a与右侧壁287d之间的拐角部呈左右对称状形成有具有1/4圆弧状截面的圆弧壁287e。在圆弧壁287e的外侧面形成有在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呈凸型圆弧状的凸型曲面部288e。

  在筒柱部287的后侧壁287b的上端部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卡合突起295(参照图20)。另外,筒柱部287的各侧壁287a~287d基本上在周向上以大致一定的壁厚形成。在各侧壁287a~287d的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具有预定宽度且稍微突出的引导凸部289。也可以省略引导凸部289。

  (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的组装)

  如图20所示,螺旋弹簧285插入于筒柱部287内。螺旋弹簧285的外周面与筒柱部287的引导凸部289抵接或接近。接下来,筒柱部287从外筒部235的下方插入于外筒部235内。此时,筒柱部287的卡合突起295与外筒部235的弹性卡合片291干涉,从而利用弹性卡合片291的弹性变形(挠曲变形)而越过弹性卡合片291。由此,卡合突起295以能够在外筒部235的卡合孔290内沿着上下方向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卡合。另外,螺旋弹簧285的上端部与外筒部235内的弹簧引导件293嵌合。外筒部235和筒柱部287被螺旋弹簧285向相反方向即伸长方向施力。

  在该状态下,在连结支柱252悬吊到外筒部235时,筒柱部287的卡合突起295卡定于外筒部235的弹性卡合片291。由此,连结支柱252相对于外筒部235防脱。此外,将筒柱部287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外筒部235连结的构造的悬吊用卡扣由弹性卡合片291和卡合突起295构成。

  (滑动用引导肋237和筒柱部287)

  如图21所示,外筒部235内的各滑动用引导肋237用于沿轴向即沿上下方向对筒柱部287进行滑动引导,与筒柱部287的外侧面即各平面部288a~288d抵接或接近。由此,筒柱部287呈同轴状保持于外筒部235。滑动用引导肋237在与筒柱部287的各平面部288a~288d相对的位置分别各配置有两个。后侧平面部288b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配置于与该平面部288b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相对的位置。

  外筒部235的凹型曲面部235e和筒柱部287的两凸型曲面部288e配置成相对状。凹型曲面部235e与两凸型曲面部288e之间的相对间隔S比与该曲面部235e、288e相邻的滑动用引导肋237的最小突出高度H小。

  在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在绕轴线的方向(例如,在图21中是右旋方向)上偏离了时,平面部288a~288d分别与同各平面部288a~288d相对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中的一个滑动用引导肋237抵接(参照图22)。另外,在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向相反方向(在图21中是左旋方向)偏离了时,平面部288a~288d与同各平面部288a~288d相对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中的另一个滑动用引导肋237抵接。

  外筒部235的平均的壁厚设定成比筒柱部287的平均的壁厚大。

  (实施方式2的优点)

  根据所述的伸缩连结构造253,在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伸缩时,滑动用引导肋237对筒柱部287进行滑动引导,从而能够减少两者间的接触面积,降低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的滑动阻力。因而,能够提高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的滑动性,使筒柱部287顺利地滑动。另外,能够利用滑动用引导肋237提高外筒部235的强度。

  另外,滑动用引导肋237与筒柱部287的各平面部288a~288d滑动接触,因此,同滑动用引导肋237与非平面部滑动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稳定地对筒柱部287进行滑动引导。

  另外,与各平面部288a~288d相对的滑动用引导肋237的数量是两个。因而,能够抑制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在绕轴线的方向上偏离,抑制因该错位导致的筒柱部287的滑动性的降低。此外,滑动用引导肋237既可以针对各平面部288a~288d中的至少1平面部配置3个以上,也可以针对各平面部288a~288d中的至少1平面部削减1个。

  另外,与后侧平面部288b相对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配置于与后侧平面部288b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相对的位置。因而,同将与后侧平面部288b相对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配置于除了后侧平面部288b的两端部以外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这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的相互间的间隔。由此,能够降低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在绕轴线的方向上的偏离量(转动量)。此外,对于筒柱部287的剩余的平面部288a、288c、288d,也将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配置于与该平面部288a、288c、288d的两端部相对的位置为佳。

  另外,在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在绕轴线的方向上偏离了时,平面部288a~288d分别同与各平面部288a~288d相对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中的一个滑动用引导肋237抵接。因而,能够稳定地抑制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在绕轴线的方向上偏离。另外,能够抑制因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在绕轴线的方向上错位而导致筒柱部287的拐角部向相邻的滑动用引导肋237的相互之间咬入。由此,能够抑制筒柱部287的滑动性的降低。

  另外,在筒柱部287的外侧面中的前侧的左右的拐角部形成有凸型曲面部288e,在外筒部235的内侧面形成有与凸型曲面部288e相对的凹型曲面部235e。因而,能够抑制由于车辆碰撞时的水平方向的外力、燃料箱210的突出方向的外力而施加在外筒部235和筒柱部287的径向和轴向上的应力集中。

  另外,通过使凸型曲面部288e与凹型曲面部235e之间的相对间隔S变窄,能够使外筒部235相对于筒柱部287的外形小型化,或者使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的外形大型化。

  另外,外筒部235的平均的壁厚比筒柱部287的平均的壁厚大。因而,外筒部235的强度比筒柱部287的强度大,能够抑制外筒部235在车辆碰撞时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参照图20)中,副箱主体246的支柱安装部259与连结支柱252相比被脆弱化。另外,在将车辆碰撞时所受到的载荷的力点设为P1、将支点设为P2、将作用点设为P3时,力点P1与作用点P3之间的距离K较短。由此,在车辆碰撞时,通过支柱安装部259先于凸缘单元222破损,从而能够抑制凸缘单元222的破损。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2的伸缩连结构造253施加变更而成的,因此,对其变更部分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6是表示伸缩连结构造的平剖视图。如图26所示,在筒柱部287的后侧壁287b的左右两端部呈左右对称状突出有向外侧方突出的肋状的伸出部297。伸出部297形成为沿筒柱部287的轴向延伸的直线状。由此,增大了后侧平面部288b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与外筒部235的后侧平面部288b相对应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配置于与筒柱部287的两伸出部297相对的位置。由此,与后侧平面部288b相对应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的相互之间的间隔比实施方式2(参照图21)的该间隔大。

  (实施方式3的优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在绕轴线的方向上偏离了时,与实施方式2同样,各平面部288a~288d同与筒柱部287的各平面部288a~288d相对的两个滑动用引导肋237中的一个滑动用引导肋237抵接。此时,如图27所示,在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向右旋方向偏离了时,一侧(左侧)的伸出部297同与该伸出部297相对应的滑动用引导肋237抵接。另外,在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向相反方向(右旋方向)偏离了时,另一侧(右侧)的伸出部297同与该伸出部297相对应的滑动用引导肋237抵接。因而,与实施方式2(参照图21)相比,能够降低筒柱部287相对于外筒部235在绕轴线的方向上的偏离量(转动量)。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能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例如,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于汽车等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20,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燃料供给装置。另外,连接构件24也可以呈固定状设置于泵单元26侧的构件。另外,伸缩连结构造152并不限于左右2组,也可以设为1组或3组以上。另外,支柱部160的形状并不限于棱柱状,也可以是圆柱状。另外,也可以省略保持器162。另外,架设于两侧筒部43的相对的部位的相互之间的架设部的数量也可以变更成1个或3个以上。另外,侧筒部43的数量也可以变更成1个或3个以上。另外,也可以将侧筒部43彼此以接近的位置关系配置,也可以将侧筒部43的相对的部位彼此借助共用壁部相互连接。另外,中央筒部42和/或侧筒部43也可以不与其他筒状部连接。另外,连结支柱252也可以一体形成于副箱主体246。另外,筒柱部287和/或外筒部235的筒形状也可以变更成圆筒状、方筒状等。另外,筒柱部287也可以变更成实心状。另外,外筒部235的外侧面的形状也可以适当变更。

《燃料箱用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