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 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独创技术29517字

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

2021-02-05 06:18:17

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了控制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流量或压力而使用的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例如汽车等的空调系统中使用的斜板式可变容量型压缩机具备:通过引擎的旋转力旋转驱动的旋转轴;以能够改变倾斜角度的方式与旋转轴连结的斜板;及与斜板连结的压缩用活塞等,通过改变斜板的倾斜角度,改变活塞的行程,从而对制冷剂的吐出量进行控制。

  该斜板的倾斜角度能够以如下方式连续改变,即,利用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室的吸入压力、吐出通过活塞进行加压的制冷剂的吐出室的吐出压力及容纳有斜板的控制室(曲柄室)的控制室压力,并且使用通过电磁力驱动开闭的容量控制阀,适当控制控制室内的压力,调整作用于活塞两面的压力的平衡状态。

  将这种容量控制阀的例子示于图5中。容量控制阀160具备:阀部170,具有经由第2连通路173与压缩机的吐出室连通的第2阀室182、经由第1连通路171与吸入室连通的第1阀室183及经由第3连通路174与控制室连通的第3阀室184;感压体178,配置于第3阀室内并通过周围的压力进行伸缩,并且具有设置于伸缩方向的自由端的阀座体180;阀体181,具有开闭连通第2阀室182与第3阀室184的阀孔177的第2阀部176、开闭第1连通路171与流通槽172的第1阀部175及在第3阀室184中通过与阀座体180的卡合及脱离而开闭第3阀室184与流通槽172的第3阀部179;及螺线管部190,向阀体181施加电磁驱动力。

  而且,在该容量控制阀160中,即便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中不设置离合器机构,当出现需要变更控制室压力时,也能够连通吐出室与控制室而控制控制室内的压力(控制室压力)Pc、吸入压力Ps(吸入压力)。(以下,称为“以往技术”。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671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以往技术中,当长时间停止斜板式可变容量型压缩机时,在控制室(曲柄室)中蓄存液体制冷剂(放置中被冷却而液化的制冷剂),因此即便在该状态下启动压缩机,也无法确保所设定的吐出量。因此,为了在启动后立即进行所期望的容量控制,需要尽可能迅速地排出控制室(曲柄室)的液体制冷剂。

  因此,如图6所示,在以往的容量控制阀160中,为了在进行启动时尽可能迅速地排出控制室(曲柄室)的液体制冷剂而具备液体制冷剂排出功能。即,当停止可变容量型压缩机而长时间放置之后欲进行启动时,蓄存于控制室(曲柄室)的高压液体制冷剂从第3连通路174流入第3阀室184。于是,感压体178收缩而第3阀部179与阀座体180之间开阀,从而能够从第3阀室184通过辅助连通路185、连通路186及流通槽172,将液体制冷剂从控制室(曲柄室)经由吸入室排出至吐出室并使其快速气化而在短时间内设为制冷运行状态。

  然而,在上述以往技术中,在液体制冷剂排出过程的初期,控制室的压力也高,因此第3阀部179的开度也大,从而能够高效排出液体制冷剂。但是,随着液体制冷剂的排出推进并且控制室的压力降低而第3阀部的开度变小,因此存在导致排出液体制冷剂需要时间的问题。

  并且,以往,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运行时,仅关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液体制冷剂的排出的方面,因此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运行时,未进行减少引擎负荷的控制。但是,若引擎负荷较高时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运行,则引擎负荷进一步提高,从而还存在导致降低汽车整体的能量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根据阀部的阀开度控制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流量或压力的容量控制阀中,在进行控制时稳定地控制主阀部的开度,并且与吸入室的压力无关地能够高效排出液体制冷剂而在短时间内转移为制冷运行,进而在液体制冷剂排出运行中能够降低压缩机的驱动力的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根据阀部的阀开度控制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流量或压力,所述容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具备:

  阀主体,具有使第1压力的流体流通的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1连通路相邻配置且使第2压力的流体流通的第2连通路、使第3压力的流体流通的第3连通路及配设于连通所述第2连通路与所述第3连通路的阀孔的主阀座;

  阀体,具有连通所述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3连通路的中间连通路、与所述主阀座分离/接触且开闭所述阀孔的主阀部及配设于所述中间连通路的辅助阀部;及

  螺线管,具有驱动第1连杆及第2连杆的柱塞,

  所述第1连杆开闭所述主阀部,所述第2连杆开闭所述辅助阀部。

  根据该特征,在控制状态下,第1连杆开闭主阀部而控制容量控制阀,在排出液体制冷剂时,第2连杆将辅助阀部的开度维持为全开启状态,能够与吸入室的压力无关地高效排出液体制冷剂。

  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杆的一端由所述柱塞经由第1施力部件驱动,另一端与所述阀体连接。

  根据该特征,第1连杆能够将螺线管的驱动力传递至阀体而可靠地驱动阀体。

  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2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柱塞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与所述辅助阀部分离/接触的辅助阀座。

  根据该特征,第2连杆能够与吸入室的压力无关地开闭辅助阀部,从而能够高效排出液体制冷剂。

  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螺线管还具备与所述连杆连接的柱塞、配置于所述柱塞与所述阀主体之间的磁芯、电磁线圈及配设于所述柱塞与所述磁芯之间的第2施力部件。

  根据该特征,通过配设于柱塞与磁芯之间的第2施力部件,能够向主阀部的开阀方向可靠地对阀体进行施力。

  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压力为所述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压力,所述第2压力为所述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吐出压力,所述第3压力为所述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曲柄室的压力。

  所述第1压力为所述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曲柄室的压力,所述第2压力为所述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吐出压力,所述第3压力为所述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压力。

  根据该特征,能够应对各种可变容量型压缩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当所述辅助阀部为开启状态时,将所述主阀部从关闭状态设为开启状态。

  根据该特征,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在感压体的作用力不作用于阀体的状态下,开启主阀部,增加从吐出室向控制室的流量,从而能够减少压缩机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容量控制阀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图1的阀主体、阀体及螺线管的局部放大图,表示螺线管“关闭”时的容量控制阀。

  图3是图1的阀主体、阀体及螺线管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容量控制阀的控制状态。

  图4是图1的阀主体、阀体及螺线管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容量控制阀的液体制冷剂排出时的状态。

  图5是表示以往的容量控制阀的主视剖视图。

  图6是以往的容量控制阀,表示液体制冷剂排出时的容量控制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并根据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例示性说明。其中,关于该实施例中记载的构成元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及其相对位置等,若无特别明确记载,则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尺寸、材质、形状及其相对位置。

  参考图1至图4,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在图1中,1是容量控制阀。容量控制阀1主要由阀主体10、阀体20、感压体24及螺线管30构成。

  以下,参考图1及图2对容量控制阀1的各构成要件进行说明。阀主体10由黄铜、铁、铝、不锈钢等金属或合成树脂材料等构成。阀主体10为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贯穿孔的中空圆筒状的部件,且在贯穿孔的区域中连续配设有第1阀室14、与第1阀室14相邻的第2阀室15及与第2阀室15相邻的第3阀室16。

  第2阀室15中连设有第2连通路12。该第2连通路12构成为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吐出室内(省略图示)连通而吐出压力Pd(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压力)的流体通过容量控制阀1的开闭能够从第2阀室15流入第3阀室16。

  第3阀室16中连设有第3连通路13。第3连通路13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控制室(省略图示)连通,并通过容量控制阀1的开闭,使从第2阀室15流入第3阀室16的吐出压力Pd的流体向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控制室(曲柄室)流出,或使流入第3阀室16的控制室压力Pc(本发明所涉及的第3压力)的流体经由后述的中间连通路29并经过第1阀室14向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室流出。

  而且,第1阀室14中连设有第1连通路11。该第1连通路11将来自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室的吸入压力Ps(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压力)的流体经由后述的中间连通路29引导至感压体24而将压缩机的吸入压力控制为设定值。

  在第1阀室14与第2阀室15之间连续形成有直径小于这些室的直径的孔部18,该孔部18与后述的迷宫部21f进行滑动而形成密封第1阀室14与第2阀室15之间的密封部。并且,在第2阀室15与第3阀室16之间连设有直径小于这些室的直径的阀孔17,且在第2阀室15侧的阀孔17的周围形成有主阀座15a。该主阀座15a与后述的主阀部21c分离/接触而对连通第2连通路12与第3连通路13的Pd-Pc流路进行开闭控制。

  在第3阀室16内配设有感压体24。该感压体24中,金属制的波纹管24a的一端部与分隔调整部24f密封结合。该波纹管24a由磷靑铜、不锈钢等制作,但其弹簧常数设计成规定值。感压体24的内部空间为真空或存在空气。而且,压力作用于该感压体24的波纹管24a的有效受压面积而使感压体24进行伸缩工作。在感压体24的自由端部侧配设有凸缘部24d。该凸缘部24d由后述的第2连杆36的卡止部26直接按压,由此感压体24进行伸缩。即,如后所述,感压体24根据经由中间连通路29由感压体24引导的吸入压力Ps而进行伸缩,并且通过第2连杆36的按压力进行伸缩。

  感压体24的分隔调整部24f以堵塞阀主体10的第3阀室16的方式被密封嵌装、固定。另外,若拧入并通过止动螺钉(省略图示)固定分隔调整部24f,则能够沿轴向移动调整并列配置于波纹管24a内的压缩弹簧或波纹管24a的弹簧力。

  另外,第1连通路11、第2连通路12及第3连通路13例如分别以2等分至6等分贯穿于阀主体10的周面。而且,在阀主体10的外周面沿轴向分开设置有3处O型环用安装槽。而且,在该各安装槽中安装有密封阀主体10和与阀主体10嵌合的壳体的安装孔(省略图示)之间的O型环47、48、49,第1连通路11、第2连通路12、第3连通路13的各流路构成为独立的流路。

  接着,对阀体20进行说明。阀体20主要由包括中空圆筒状的部件的主阀体21及接合器23构成。首先,对主阀体21进行说明。主阀体21为中空的圆筒部件,且在其外周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迷宫部21f。主阀体21插入于阀主体10内,迷宫部21f与第1阀室14侧和第2阀室15侧之间的孔部18进行滑动而形成密封第1阀室14与第2阀室15的密封部。由此,与第1连通路11连通的第1阀室14及与第2连通路12连通的第2阀室15构成为独立的阀室。

  主阀体21夹着迷宫部21f配置于第1连通路11侧及第2连通路12侧。在配置于第2连通路12侧的主阀体21的端部形成有主阀部21c,主阀部21c与主阀座15a分离/接触而对连通第2连通路12与第3连通路13的阀孔17进行开闭控制。主阀部21c及主阀座15a构成主阀27b。在此,将主阀部21c与主阀座15a从接触状态成为分离状态称为主阀27b开阀或主阀部21c开阀,将主阀部21c与主阀座15a从分离状态成为接触状态称为主阀27b闭阀或主阀部21c闭阀。并且,在配置于第1阀室14的主阀体21的端部形成有隔断阀部21a。在后述的螺线管30“关闭”时,隔断阀部21a与磁芯32的端部32c接触而隔断中间连通路29与第1连通路11的连通。隔断阀部21a及磁芯32的端部32c构成隔断阀27a。阀体20的隔断阀部21a与主阀部21c彼此反向进行开闭动作。另外,将隔断阀部21a与磁芯32的端部32c从接触状态成为分离状态称为隔断阀27a开阀或隔断阀部21a开阀,将隔断阀部21a与磁芯32的端部32c从分离状态成为接触状态称为隔断阀27a闭阀或隔断阀部21a闭阀。

  接着,对构成阀体20的接合器23进行说明。接合器23主要由中空圆筒部件且形成为大径的大径部23c及形成为直径小于大径部23c的筒部23e构成。筒部23e与主阀体21的主阀部21c侧的开放端部嵌合且构成阀体20。由此在主阀体21及接合器23的内部即阀体20的内部形成沿轴向贯穿的中间连通路29。并且,在接合器23的大径部23c的端部形成有辅助阀部23d,辅助阀部23d与第2连杆36的卡止部26的辅助阀座26c接触、分离而开闭连通第1连通路11与第3连通路13的中间连通路29。辅助阀部23d及辅助阀座26c构成辅助阀27c。在此,将辅助阀部23d与辅助阀座26c从接触状态成为分离状态称为辅助阀27c开阀或辅助阀部23d开阀,将辅助阀部23d与辅助阀座26c从分离状态成为接触状态称为辅助阀27c闭阀或辅助阀部23d闭阀。

  接着,对螺线管30进行说明。螺线管30主要具备第1连杆136、第2连杆36、柱塞缸38、电磁线圈31、由中心立柱32a及基座部件32b构成的磁芯32、柱塞35、薄板34及螺线管壳体33,并根据从外部供给的电流驱动第1连杆136及第2连杆36。柱塞缸38为一侧开放的有底状的中空圆筒部件。柱塞35配置成在柱塞缸38与配置于柱塞缸38内部的中心立柱32a之间相对于柱塞缸38沿轴向移动自如。磁芯32与阀主体10嵌合,且配置于柱塞35与阀主体10之间。

  并且,在磁芯32的基座部件32b的内周部密封固定有柱塞缸38的开放端部,在基座部件32b的外周部密封固定有螺线管壳体33。而且,电磁线圈31配置于由柱塞缸38、磁芯32的基座部件32b及螺线管壳体33包围的空间而不会与制冷剂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绝缘电阻的下降。

  第1连杆136为中空的轴部件,并且配置于磁芯32的中心立柱32a内,第1连杆136与磁芯32的中心立柱32a的贯穿孔32e具有间隙且能够相对于磁芯32相对移动。而且,第1连杆136的一侧端部136a由经由弹簧137固定于柱塞35的第2连杆36的端部36m按压、驱动。并且,在第1连杆136的另一侧端部136b的外周部形成有连通槽136f,且嵌合、固定有端部136b及主阀体21。在第1连杆136的端部136b的外周部形成有连通槽136f,因此即使在嵌合有端部136b及主阀体21的状态下,也不会堵塞中间连通路29,从而不会妨碍制冷剂的流动。

  第2连杆36为轴部件,且配置于第1连杆136内,第2连杆36与第1连杆136的贯穿孔136e具有间隙且能够相对于磁芯32及第1连杆136相对移动。而且,第2连杆36的一侧端部36e固定于柱塞35,第2连杆36的另一侧端部36h嵌合、固定有卡止部26。

  在此,对构成第2连杆36的一部分的卡止部26进行说明。卡止部26为圆板状的部件,且从基部26a及基部26a在轴向两侧形成有锷部。锷部中的一侧作为与接合器23的辅助阀部23d分离/接触的辅助阀座26c而发挥功能,而另一侧作为与感压体24的凸缘部24d分离/接触而使感压体24伸缩的按压部26d而发挥功能。并且,在卡止部26的基部26a形成有制冷剂流通的流通孔26f。另外,卡止部26可以与第2连杆36构成为一体,也可以将卡止部26嵌合、固定于第2连杆36而构成为一体。

  并且,在磁芯32与柱塞35之间配置有以使柱塞35从磁芯32分离的方式施力的弹簧137(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施力部件)及弹簧37(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施力部件)。

  弹簧137配设于柱塞35与磁芯32之间。具体而言,弹簧137的一端与第1连杆136的端部136a接触,另一端与固定于柱塞35的第2连杆36的端部36m接触,并向第1连杆136与柱塞35分开方向施力,并且对阀体20向主阀27b的闭阀方向施力。并且,弹簧137以从自然长度被压缩规定量的状态,即具有初始设置荷载的状态组装于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之间。由此,弹簧137在螺线管30的驱动力在初始设置荷载以下时不变形,并且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一体地移动。并且,弹簧137构成为,当超过初始设置荷载时发生变形,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相对移动。另外,弹簧137的初始设置荷载设定为大于控制容量控制阀1时的螺线管30的驱动力。并且,弹簧137也可以配置成使其一端与第1连杆136的端部136a接触而使另一端与柱塞35接触。

  弹簧37配设于柱塞35与磁芯32之间。具体而言,弹簧37的一端与中心立柱32a的端部接触,另一端与柱塞35的端部接触,并且向磁芯32与柱塞35分开的方向施力。并且,弹簧37的初始设置荷载小,弹簧37与螺线管30的驱动力成比例地变形,第2连杆36根据螺线管30的驱动力相对于磁芯32相对移动。

  对具有以上说明的结构的容量控制阀1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从第3连通路13通过中间连通路29而通往第1连通路11的流路标记为“Pc-Ps流路”。并且,以下将从第2连通路12通过阀孔17而通往第3连通路13的流路标记为“Pd-Pc流路”。

  首先,对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的动作及阀体20的各阀部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及图2,对螺线管30非通电状态下的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的动作及阀体20的各阀部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非通电状态下,通过感压体24的作用力、弹簧37(图1)的作用力将柱塞35推向上方,阀体20的主阀部21c全开,隔断阀部21a成为全闭。并且,第2连杆36的卡止部26与接合器23接触,且辅助阀27c闭阀。

  接着,根据图3,对螺线管30从非通电状态开始通电且主阀27b开阀状态下的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的动作及阀体20的各阀部的动作进行说明。由于弹簧137的初始设置荷载设定为大于控制容量控制阀1时的螺线管30的驱动力,因此在主阀27b开阀状态下,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以保持相对位置的状态一体地移动。首先,当螺线管30从非通电状态开始通电时,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一体地向前进方向(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从磁芯32的端部32c向外侧迸出的方向)逐渐被驱动。由此,隔断阀部21a从磁芯32的端部32c分离而隔断阀27a从全关闭状态开始开阀,主阀27b从全开启状态逐渐关闭。在控制容量控制阀1时,连接于第1连杆136的阀体20与第2连杆36一体地位移,因此容量控制阀1能够稳定地控制主阀27b的开度。

  当进一步向前进方向驱动第1连杆136及第2连杆36时,如图4所示,隔断阀27a成为全开启状态,主阀部21c与主阀座15a接触而主阀27b成为全关闭状态,从而第1连杆136及阀体20的动作停止。即,在第1连杆136及阀体20停止的状态,即主阀27b全关闭状态下,若进一步驱动螺线管30,则螺线管30的驱动力超过弹簧137的初始设置荷载,弹簧137发生变形,第2连杆36开始相对于第1连杆136相对移动,因此第2连杆36的卡止部26从辅助阀座26c分开而辅助阀27c开阀。若进一步驱动第2连杆36,则弹簧137变形而卡止部26的按压部26d按压凸缘部24d而使感压体24收缩,从而能够将辅助阀27c设为全开启状态。而且,若感压体24收缩规定量,则凸缘部24d的凸部24h与设置于分隔调整部24f的凸部(未图示)接触而感压体24停止变形,并且第2连杆36的移动也停止。

  如上所述,对第1连杆136与第2连杆36的动作及阀体20的各阀部的动作进行了说明,接着,根据图3对容量控制阀1及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容量控制阀1的控制状态进行说明。控制状态是以如下方式被控制的状态,即,辅助阀27c为关闭状态,将主阀27b的开度设置为预先确定的开度,且使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室的压力成为设定值Pset。在该状态下,来自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室的吸入压力Ps的流体从第1连通路11、第1阀室14及连通槽136f通过中间连通路29并流向由第2连杆36的卡止部26及感压体24包围的内部空间28,从而作用于感压体24。其结果,以如下方式被控制,即,主阀部21c在弹簧37的开阀方向的力、基于螺线管30的力及基于根据吸入压力Ps进行伸缩的感压体24的力达到平衡的位置上停止,且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室的压力成为设定值Pset。但是,即便将主阀27b的开度设置为预先确定的开度,有时吸入室的压力Ps也会因干扰等而相对于设定值Pset发生变动。例如,若吸入室的压力Ps因干扰等而变得高于设定值Pset,则感压体24收缩,主阀27b的开度变小。由此,Pd-Pc流路变窄,因此从吐出室流入曲柄室的吐出压力Pd的流体的量减少而曲柄室的压力降低,其结果,压缩机斜板的倾斜角度变大,压缩机的吐出容量增加,且使吐出压力降低。相反,若吸入室的压力Ps变得低于设定值Pset,则感压体24伸长,主阀27b的开度变大。由此,Pd-Pc流路变大,因此从吐出室流入曲柄室的吐出压力Pd的流体的量增加而曲柄室的压力上升,其结果,压缩机斜板的倾斜角度变小,使吐出容量减少,且使吐出压力上升。如此,通过容量控制阀1,能够以使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室的压力成为设定值Pset的方式进行控制。

  接着,根据图4对容量控制阀1的液体制冷剂排出状态进行说明。在长时间停止压缩机之后,在曲柄室中蓄存液体制冷剂(放置中被冷却而液化的制冷剂),因此为了自启动压缩机起确保规定的吐出压力、吐出流量,需要尽可能快速地排出液体制冷剂。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与曲柄室连通的第3阀室16的压力及吸入压力Ps成为高压,感压体24收缩,因此辅助阀27c开阀。通过辅助阀27c开阀,能够从曲柄室经由Pc-Ps流路向吸入室排出液体制冷剂。但是,随着液体制冷剂的排出推进而曲柄室的压力及吸入压力Ps降低,因此辅助阀27c的开度也逐渐变小,从而完全排出液体制冷剂需要时间。对此,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1向前进方向驱动螺线管30并通过第2连杆36的卡止部26按压感压体24,而能够强制地将辅助阀27c保持为全开启状态,因此从液体制冷剂排出开始起液体制冷剂排出完成为止,无需改变辅助阀部23d的开度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液体制冷剂从曲柄室经由Pc-Ps流路排出至吸入室。

  另外,以往,在液体制冷剂排出运行时,仅关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液体制冷剂的排出的方面,因此在液体制冷剂排出运行的期间有时也会导致引擎负荷变得过大。本发明所涉及的容量控制阀1即使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也能够迅速地驱动阀体20。对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减少引擎负荷时的容量控制阀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迅速地减少引擎负荷的情况下,将螺线管30设为“关闭”,而磁芯32与柱塞35之间的磁吸引力Fsol操作为零。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作用于阀体20的朝上的压力与朝下的压力设定为相互抵消,因此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关于作用于阀体20的主要的力,作用于主阀27b的开阀方向的弹簧37的作用力、作用于主阀27b的闭阀方向的弹簧137的作用力及螺线管30的磁吸引力Fsol的合力达到平衡。在此,若螺线管30的磁吸引力Fsol成为零,则作用于主阀27b的开阀方向的弹簧37的作用力占优势,第2连杆36向上方进行移动。其结果,第2连杆36迅速地被推上去,卡止部26与接合器23接触而阀体20向主阀27b的开阀方向被驱动,从而主阀27b迅速地成为全开。若主阀27b全开,则从压缩机的吐出室通过Pd-Pc流路流入曲柄室的制冷剂量增加,曲柄室内的压力Pc变高,从而压缩机变成以最小容量运行。如此,如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即使在辅助阀27c为开阀状态而力不会从感压体24作用于阀体20的状态下,也能够减少压缩机的负荷,进而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也能够减少引擎负荷。

  并且,在以通过容量控制阀1使压缩机的吸入室的压力成为设定值Pset的方式进行控制的状态下,当要减少引擎的负荷时,与上述相同,通过将螺线管30设为非通电状态,将主阀27b设为全开启状态而增加从压缩机的吐出室通过Pd-Pc流路流入曲柄室的Pd压力的制冷剂量,并且以最小容量运行压缩机,从而能够进行减少引擎负荷的运行。

  如此,由于弹簧137的初始设置荷载设定为大于控制容量控制阀1时的螺线管30的驱动力,因此在主阀27b开阀状态下,弹簧137几乎不变形。因此,连接于第1连杆136的阀体20与第2连杆36可一体地位移,因此容量控制阀1能够稳定地控制主阀27b的开度。并且,如容量控制阀1的液体制冷剂排出时,当螺线管30的驱动力超过弹簧137的初始设置荷载时,弹簧137发生变形,第2连杆36相对于第1连杆136相对移动,从而第2连杆36的卡止部26从辅助阀座26c分开而能够强制地开启辅助阀27c。由此,在进行液体制冷剂排出时,与第3阀室16的压力及吸入压力Ps无关地能够将辅助阀27c维持为全开启状态,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液体制冷剂从曲柄室经由Pc-Ps流路排出至吸入室。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即便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的变更及追加,也包含于本发明。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1阀室14的第1压力设为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压力Ps,将第2阀室15的第2压力设为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吐出压力Pd,将第3阀室16的第3压力设为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曲柄室的压力Pc,但并不限于此,能够将第1阀室14的第1压力设为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曲柄室的压力Pc,将第2阀室15的第2压力设为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吐出压力Pd,将第3阀室16的第3压力设为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吸入压力Ps来应对各种可变容量型压缩机。

  符号说明

  1容量控制阀

  10 阀主体

  11 第1连通路

  12 第2连通路

  13 第3连通路

  14 第1阀室

  15 第2阀室

  15a主阀座

  16 第3阀室

  17 阀孔

  20 阀体

  21 主阀体

  21a隔断阀部

  21c主阀部

  23 接合器

  23d辅助阀部

  24 感压体

  24a波纹管

  24d凸缘部

  26 卡止部

  26c辅助阀座

  26d按压部

  27a隔断阀

  27b主阀

  27c辅助阀

  29 中间连通路

  30 螺线管

  31 电磁线圈

  32 磁芯

  35 柱塞

  36 第2连杆

  136第1连杆

  37 弹簧(第2施力部件)

  137弹簧(第1施力部件),

  Fsol 磁吸引力

  Ps 吸入压力(第1压力)(第3压力)

  Pd 吐出压力

  Pc 控制室压力(第3压力)(第1压力)

  Pset 吸入压力设定值

《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