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 涡旋型压缩机独创技术28453字

涡旋型压缩机

2021-02-02 07:13:04

涡旋型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涡旋型压缩机。

  背景技术

  涡旋型压缩机具有固定于外壳内的固定涡旋件(固定涡旋盘)和相对于该固定涡旋件进行公转运动的回旋涡旋件(回旋涡旋盘)。固定涡旋件具有固定侧基板和从固定侧基板立设的固定侧涡旋壁,并且,回旋涡旋件具有回旋侧基板和从回旋侧基板立设的回旋侧涡旋壁。而且,固定侧涡旋壁和回旋侧涡旋壁相互啮合而划分出压缩室。压缩室通过回旋涡旋件的公转运动而减少容积来压缩流体(例如制冷剂)。

  在这样的涡旋型压缩机中,有时固定侧涡旋壁和回旋侧涡旋壁各自呈渐开线状延伸。例如,在日本特开平07-35058号公报所公开的涡旋型压缩机中,固定侧涡旋壁和回旋侧涡旋壁各自具有呈补偿曲线状延伸的第1部分和与第1部分连续并呈渐开线状延伸的第2部分。补偿曲线是采用修正系数来修正渐开线而得的曲线。第2部分比第1部分靠外侧并绕1周地延伸。第1部分具有变化的壁厚,第2部分具有恒定的壁厚。

  固定侧涡旋壁和回旋侧涡旋壁各自具有位于中心侧的第1端部。在第1端部附近,修正系数被确定成,与渐开线的基圆的中心和渐开线的距离相比,渐开线的基圆和补偿曲线的距离变小。由此,使形成即将排出流体的高压的压缩室的部位的壁厚加厚,耐久性提高。

  在涡旋型压缩机中,随着在高压的压缩室中被压缩了的制冷剂从该压缩室排出,压缩力大幅变动,从而会产生以该变动为原因的振动。在上述文献的涡旋型压缩机中,将涡旋壁的壁厚设定成能耐受即将压缩完成的高压,但却并未对压缩后的振动采取对策。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伴随于压缩力的变动的振动的涡旋型压缩机。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涡旋型压缩机。所述涡旋型压缩机具备:具有固定侧基板和从所述固定侧基板立起的固定侧涡旋壁固定涡旋件、以及具有与所述固定侧基板相对向的回旋侧基板和回旋侧涡旋壁的回旋涡旋件,该回旋侧涡旋壁从所述回旋侧基板朝向所述固定侧基板立起且与所述固定侧涡旋壁啮合;所述固定涡旋件和所述回旋涡旋件构成为协作地划分压缩室;所述涡旋型压缩机构成为,通过所述回旋涡旋件回旋来压缩所述压缩室内的流体;所述固定侧涡旋壁呈渐开线状延伸,所述固定侧涡旋壁的渐开线的基圆的中心是固定侧基圆中心;所述回旋侧涡旋壁呈渐开线状延伸,所述回旋侧涡旋壁的渐开线的基圆的中心是回旋侧基圆中心;通过所述固定侧基圆中心和所述回旋侧基圆中心的直线是半径方向线;所述固定侧涡旋壁和所述回旋侧涡旋壁接触或接近的部位是划分点,所述固定侧涡旋壁和所述回旋侧涡旋壁构成为在所述划分点处接触或接近来划分所述压缩室;所述半径方向线和所述划分点的距离是划分点距离;所述固定侧涡旋壁的内周面具有与该固定侧涡旋壁的顶端相连的圆弧部;形成所述压缩室并开始流体的压缩时的所述回旋涡旋件的回旋角是回旋开始角,完成流体的压缩时的所述回旋涡旋件的回旋角是回旋结束角,压缩完成前所述回旋侧涡旋壁的端部开始接触所述固定侧涡旋壁的所述圆弧部时的所述回旋涡旋件的回旋角是顶端接触开始角,从所述回旋结束角减去360°而得的回旋角是最终回旋开始角;处于从所述回旋开始角直到所述回旋结束角为止的范围、且在从所述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所述顶端接触开始角为止的范围中的回旋角是第1回旋角;处于从所述回旋开始角直到所述回旋结束角为止的范围且从所述第1回旋角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是第2回旋角;在所述第1回旋角和第2回旋角中的至少一个处,所述划分点距离成为极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型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涡旋型压缩机中的固定侧涡旋壁和回旋侧涡旋壁的图。

  图3是表示固定侧涡旋壁和回旋侧涡旋壁的第1端部以及圆弧部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压缩完成时刻的固定侧涡旋壁和回旋侧涡旋壁的图。

  图5是表示划分点距离为极小值时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顶端接触开始角和中央侧压缩室的图。

  图7是表示回旋角和划分点距离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回旋角和压缩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固定侧涡旋壁和回旋侧涡旋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型压缩机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涡旋型压缩机10具有外壳11,该外壳11形成有吸入流体的吸入口11a和排出流体的排出口11b。外壳11整体为大致圆筒形状。外壳11具有圆筒形状的2个构件12、13。第1构件12和第2构件13在开口端彼此相互对接的状态下组装。吸入口11a设置于第1构件12的周壁部12a。详细地说,吸入口11a设置于该周壁部12a中靠近第1构件12的端壁12b的位置。排出口11b设置于第2构件13的端壁13a。

  涡旋型压缩机10具有旋转轴14、对从吸入口11a吸入的吸入流体进行压缩并将其从排出口11b排出的压缩部15、以及驱动压缩部15的电动马达16。旋转轴14、压缩部15和电动马达16收容于外壳11内。电动马达16在外壳11内配置于吸入口11a的附近,压缩部15在外壳11内配置于排出口11b的附近。

  旋转轴14以能旋转的状态收容于外壳11内。详细地说,在外壳11内设置着轴支承旋转轴14的轴支承部件21。轴支承部件21例如在压缩部15与电动马达16之间的位置处固定于外壳11。在轴支承部件21形成有能供旋转轴14插通并设置着第1轴承22的插通孔23。另外,轴支承部件21和第1构件12的端壁12b相对向,圆筒状的凸起24从该端壁12b突出。在凸起24的内侧设置着第2轴承25。旋转轴14由两轴承22、25以能旋转的状态支承。

  压缩部15具有固定于外壳11的固定涡旋件31、以及能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1回旋并进行公转运动的回旋涡旋件32。

  固定涡旋件31具有设置于与旋转轴14相同的轴线上的圆板状的固定侧基板31a、以及从固定侧基板31a立起的固定侧涡旋壁31b。同样地,回旋涡旋件32具有圆板状并与固定侧基板31a相对向的回旋侧基板32a、以及从回旋侧基板32a朝向固定侧基板31a立起的回旋侧涡旋壁32b。详细而言,回旋侧基板32a在旋转轴14的轴线L方向上与固定侧基板31a相对向。

  固定涡旋件31和回旋涡旋件32相互啮合。详细地说,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相互啮合,固定侧涡旋壁31b的顶端面与回旋侧基板32a接触,并且,回旋侧涡旋壁32b的顶端面与固定侧基板31a接触。并且,由固定涡旋件31和回旋涡旋件32划分出压缩流体的多个压缩室33。

  图2表示在由固定涡旋件31和回旋涡旋件32将流体最初封入了压缩室33的时刻的、固定涡旋件31和回旋涡旋件32。在该时刻,形成由固定侧涡旋壁31b的内周面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第1压缩室33a、以及由固定侧涡旋壁31b的外周面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内周面所形成的第2压缩室33b。也就是说,多个压缩室33包括第1压缩室33a和第2压缩室33b。而且,多个压缩室33还包括在比第1压缩室33a和第2压缩室33b靠内侧划分出的压缩室33。另外,如图5所示,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公转运动,第1压缩室33a和第2压缩室33b相连而在固定涡旋件31的中央部形成中央侧压缩室33c。因此,在涡旋型压缩机10中,多个压缩室33同时形成。

  如图1所示,在轴支承部件21形成有将吸入流体吸入压缩室33的吸入通路34。另外,回旋涡旋件32构成为随着旋转轴14的旋转而进行公转运动。详细地说,旋转轴14的一部分经由轴支承部件21的插通孔23而朝向压缩部15突出。并且,在旋转轴14的与压缩部15相对应的一侧的端面,设置着偏心轴35。偏心轴35的轴线相对于旋转轴14的轴线L偏心。并且,在偏心轴35设置着衬套36。衬套36和回旋涡旋件32(详细地说是回旋侧基板32a)经由轴承37而连结。

  另外,涡旋型压缩机10具有允许回旋涡旋件32的公转运动而限制回旋涡旋件32的自转的多个自转限制部38。在旋转轴14向预先确定的正方向旋转了时,进行回旋涡旋件32的正方向的公转运动。回旋涡旋件32绕固定涡旋件31的轴线(即旋转轴14的轴线L)向正方向公转。由此,压缩室33的容积减少,所以,经由吸入通路34而被吸入了压缩室33内的吸入流体被压缩。压缩了的流体从设置于固定侧基板31a的排出端口41排出,然后,从排出口11b排出。在固定侧基板31a设置着覆盖排出端口41的排出阀42。在压缩室33压缩了的流体推开排出阀42而从排出端口41排出。

  电动马达16通过使旋转轴14旋转而使回旋涡旋件32进行公转运动。电动马达16具有与旋转轴14一体旋转的转子51和包围转子51的定子52。转子51连结于旋转轴14。在转子51设置着永磁体(省略图示)。定子52固定于外壳11(详细地说是第1构件12)的内周面。定子52具有相对于筒状的转子51在径向相对向的定子芯53和卷绕于定子芯53的线圈54。

  涡旋型压缩机10具有作为驱动电动马达16的驱动电路的变换器55。变换器55收容于安装于外壳11、详细地说是第1构件12的端壁12b的圆筒形状的罩部件56内。变换器55和线圈54电连接。

  在图2~图6中,仅示出固定涡旋件31的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侧涡旋壁32b。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各自具有位于涡旋的中心侧的第1端部E和位于涡旋的外周侧的第2端部S,从第1端部E朝向第2端部S呈涡旋状延伸。

  在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中,如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第1端部E由圆弧C形成。另外,如图3的实线所示,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外周面从第2端部S直到连到第1端部E的圆弧C的一端为止基于渐开线形成。而且,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内周面从第2端部S直到第1端部E跟前(紧接着之前)为止基于渐开线形成,并且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从渐开线的终点F直到第1端部E的圆弧C的另一端为止由圆弧形成。此外,将形成于渐开线的终点F与第1端部E的圆弧C之间的圆弧称为圆弧部R。该圆弧部R是相连于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顶端(第1端部E)的圆弧。在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内周面,渐开线和圆弧部R由终点F切换。

  渐开线是由设定于基圆的一个法线总是与该基圆相切地移动时的法线的顶端描绘的轨迹所形成的平面曲线,也称为渐伸线。并且,在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内周面,第1端部E跟前的终点F相当于渐开线的绕圈起点,第2端部S相当于渐开线的绕圈终点。另外,在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外周面,第1端部E的圆弧C的一端相当于渐开线的绕圈起点,第2端部S相当于渐开线的绕圈终点。

  在第1端部E跟前,在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内周面形成圆弧部R。由此,由图2所示,在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一方的第1端部E与另一方的涡旋壁的内周面接触时,会抑制中央侧压缩室33c中的流体泄漏。

  如图6所示,将固定侧涡旋壁31b的渐开线的基圆(未图示)的中心称为固定侧基圆中心P1,将回旋侧涡旋壁32b的渐开线的基圆(未图示)的中心称为回旋侧基圆中心P2。将通过该固定侧基圆中心P1和回旋侧基圆中心P2双方的直线称为半径方向线M。半径方向线M是在基圆的半径方向延伸的直线。

  如图2~图6所示,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相互接触的划分点T存在多个。划分点T的数量因涡旋壁31b、32b的绕圈数的不同而不同。某划分点T由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外周面和固定侧涡旋壁31b的内周面接触而形成。另外,其它划分点T由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内周面和固定侧涡旋壁31b的外周面的接触而形成。而且,划分点T由固定侧涡旋壁31b的第1端部E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内周面接触而形成。而且,划分点T由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第1端部E和固定侧涡旋壁31b的内周面接触而形成。并且,随着回旋涡旋件32的公转运动,划分点T沿着固定侧涡旋壁31b朝向第1端部E移动,并且,随着划分点T的移动,第1压缩室33a和第2压缩室33b的容积也变化。

  图2表示绕圈数为2圈半左右的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如图2所示,形成于固定侧涡旋壁31b的第2端部S附近的1个划分点T在沿着固定侧涡旋壁31b移动直到固定侧涡旋壁31b的第1端部E时,移动2圈半左右。形成于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第2端部S附近的1个划分点T在沿着回旋侧涡旋壁32b移动直到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第1端部E时,移动2圈半左右。沿着各涡旋壁31b、32b移动的划分点T的位置与回旋涡旋件32的回旋角相对应。回旋角的最大值为回旋结束角。此外,将在第2端部S各自附近形成了1个划分点T的时刻、即开始了封入到压缩室33内的流体的压缩的时刻的回旋角称为回旋开始角。

  并且,如图4所示,在回旋角成为回旋结束角的时刻,2个划分点T到达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第1端部E。详细地说、2个划分点T一致。划分点T到达了第1端部E的时刻是中央侧压缩室33c的容积为零且完成了中央侧压缩室33c内的流体的压缩的时刻。

  如图2所示,将划分点T和半径方向线M的距离称为划分点距离K。具体地说,划分点距离K是从划分点T对于半径方向线M引出的垂线的长度。在2个划分点T分别位于两涡旋壁31b、32b的第2端部S附近的情况下,划分点T和半径方向线M分离,划分点距离K比零大。

  另外,如图6所示,在形成了中央侧压缩室33c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划分点T和半径方向线M分离,划分点距离K比零大。如图4所示,在1个划分点T移动到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第1端部E的时刻、即回旋角到达了回旋结束角的时刻,划分点T分别位于半径方向线M上,划分点距离K为零。但是,在回旋角并非回旋结束角时,划分点T和半径方向线M分离,划分点距离K比零大。

  图7的图表表示回旋角和划分点距离K的关系。划分点距离K在中央侧压缩室33c中的流体的压缩完成前剧增(突变)。这是因为:在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第1端部E与固定侧涡旋壁31b的内周面接触而形成的划分点T、以及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内周面与固定侧涡旋壁31b的第1端部E接触而形成的划分点T分别从渐开线状的部分移动到圆弧部R时,形成划分点T的位置变化。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1端部E和圆弧部R开始接触的位置处的回旋角称为顶端接触开始角。该顶端接触开始角是在中央侧压缩室33c处的压缩完成前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第1端部E开始与由固定侧涡旋壁31b的内周面所描绘的圆弧部R接触的回旋角。如图3所示,顶端接触开始角在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内周面,也是划分点T的位置在终点F处从渐开线切换到圆弧部R的位置。并且,划分点距离K在划分点T通过顶端接触开始角后、划分点T沿着圆弧部R移动从而剧增,然后,骤减,在压缩完成时为零。

  另外,如图2、图4~图6所示,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各自具有壁厚渐变的变动部H。变动部H比圆弧部R靠近第2端部S。换言之,变动部H与圆弧部R相比,位于径向外侧。变动部H是如下形状:在比第1端部E和圆弧部R靠第2端部S处,壁厚随着从第2端部S侧朝向第1端部E而逐渐变薄,然后朝向第1端部E和圆弧部R而逐渐变厚成原来的厚度。也就是说,随着变动部H朝向径向内侧呈涡旋状延伸,变动部H的壁厚逐渐变薄,然后逐渐变厚。由此,在划分点T通过该变动部H时,划分点T朝向第1端部E通过更近的路径,所以,划分点距离K与不通过变动部H的情况相比变短。

  在此,对从回旋开始角直到回旋结束角的范围的划分点距离K的变化进行说明。

  如图7的图表所示,划分点距离K从开始流体的压缩的回旋开始角(0°)起,没有大幅变动,而是逐渐平滑地变长。在划分点T通过变动部H的回旋角的范围,如图7的图表的实线或单点划线所示,划分点距离K发生了突变。例如图5所示,在划分点T开始移动通过变动部H时,如图7所示,划分点距离K以不平滑的方式变短。然后,如图6所示,随着划分点T接近圆弧部R,如图7所示,划分点距离K逐渐变长,在顶端接触开始角处返回通过变动部H前的距离。然后,如上述那样,划分点距离K在中央侧压缩室33c的流体的压缩完成前剧增(突变)后,骤减而成为零。

  上述变动部H形成于在划分点距离K为零的时刻即压缩完成时刻之前使划分点距离K以不平滑的方式增大减少的位置。接着,用回旋角来表示能够设置变动部H的范围。此外,将从回旋结束角减去360°的整数倍(n)的回旋角称为基准回旋角。尤其是,将n=1时的基准回旋角称为最终回旋开始角。此外,整数倍的n是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绕圈数以下的整数。并且,变动部H被设定成,使得在从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回旋角、和从自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回旋角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中的至少一个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实线所示,变动部H被设定成,使得划分点距离K在预定的回旋角(第1回旋角)处为极小且最小。详细地说,划分点距离K在第1回旋角处为极小值A。第1回旋角处于从回旋开始角直到回旋结束角的范围且从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第1回旋角为紧接着最终回旋开始角之后。在此情况下,划分点距离K在从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所有回旋角中为极小且最小。换言之,划分点距离K在从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在第1回旋角处成为极小且最小。划分点距离K从比最终回旋开始角靠第1端部E侧以不平滑的方式急剧地变短,在划分点距离K成为极小后,随着朝向第1端部E,朝向变动部H以外的部分的厚度急剧地变长。也就是说,随着回旋角从最终回旋开始角变大,划分点距离K急剧地变短而达到极小值,而后急剧地变长。此外,变动部H也可以被设定成,使得在从回旋开始角直到回旋结束角之间的、从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从紧接着最终回旋开始角之后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且最小。也就是说,变动部H也可以被设定成,使得在作为从第1回旋角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的第2回旋角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且最小。划分点距离K可以在从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在第2回旋角处为极小且最小。

  另外,如图7的单点划线所示,变动部H也可以被设定成,使得在从回旋开始角直到回旋结束角之间的、从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中央附近的预定的回旋角(第1回旋角)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为极小值A)。可代替地,变动部H还可以被设定成,使得在作为从第1回旋角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的第2回旋角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

  而且,虽然并未图示,但变动部H也可以被设定成,使得在从回旋开始角直到回旋结束角之间的、从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顶端接触开始角附近的预定的回旋角(第1回旋角)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为极小值A)。可代替地,变动部H还可以被设定成,使得在作为从第1回旋角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的第2回旋角,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

  接下来,对回旋角和压缩力(N)的关系进行说明。图8的图表表示回旋角和压缩力的在轴线L上的径向分量的关系。图8的图表所示的回旋角的范围是从在图7的图表中在即将压缩完成时划分点T开始通过圆弧部R的曲线而划分点距离K开始剧增的时刻直到回旋涡旋件32公转1周为止的范围。此外,压缩力是在各压缩室33中流体被压缩时产生的反力的合计,越压缩流体,则压缩力越高。

  如图7的图表所示,在从成为即将压缩完成的顶端接触开始角的通过后划分点距离K开始增加时,压缩力逐渐变高,在划分点距离K达到极大值B后,压缩力朝向压缩完成而急剧地减少。这是因为:中央侧压缩室33c的流体在被压缩直到最高压力后从排出端口41排出。

  在此,图9表示不具有变动部H而壁厚没有突变的比较例的固定侧涡旋壁61和回旋侧涡旋壁62。并且,在图7的图表中用双点划线来表示比较例中的划分点距离K和回旋角的关系,用图8的图表的双点划线来表示比较例中的压缩力和回旋角的关系。

  如图7的图表的双点划线所示,在比较例中,在与从压缩完成时刻(回旋结束角)减去360°而得的最终回旋开始角相比而公转进一步进行的回旋角、即压缩完成后的排出时,划分点距离K也没有突变。并且,在比较例中,如图8的图表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即将压缩完成时压缩力急剧地降低后,在排出时压缩力急剧地上升。

  而与之相对地,如图8的实线或单点划线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变动部H的位置设定成,使得在从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回旋角、或者从自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回旋角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值A。因此,如图8的实线或单点划线的图表所示,在压缩完成后的排出时,压缩力的径向分量缓慢地上升。

  这是因为:通过在与从压缩完成时刻(回旋结束角)减去360°而得的最终回旋开始角相比而公转进一步进行的回旋角处设置变动部H,在中央侧压缩室33c中的压缩完成后的排出时,对其它压缩室33来说,划分点距离K以示出极小值A的方式骤减地使压缩力变动。也就是说,在产生随着从中央侧压缩室33c的排出的压缩力的变动时,其它压缩室33(第1压缩室33a和第2压缩室33b)也产生压缩力的变动,而使压缩力相互抵消,由此压缩力缓慢地上升。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在涡旋型压缩机10中,在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设置使它们的壁厚渐变的变动部H。并且,通过设置变动部H,使得在作为从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回旋角的第1回旋角、和作为从第1回旋角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的第2回旋角中的至少一个回旋角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因此,在中央侧压缩室33c的流体的压缩完成后的排出时,其它压缩室33(第1压缩室33a和第2压缩室33b)也会产生压缩力的变动。结果,在压缩完成后的排出时抵消压缩力的变动,能够使压缩力缓慢地上升。也就是说,在中央侧压缩室33c和其它压缩室33(第1压缩室33a和第2压缩室33b)抵消压缩力的变动,能够抑制在从压缩完成直到排出的期间产生的压缩力的急剧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压缩力的急剧变动,能够降低涡旋型压缩机10的振动,并且,也能够降低因振动所导致的噪声。

  (2)着眼于划分点T从第2端部S到达第1端部E的划分点距离K和压缩力的变动。并且,使划分点距离K突变成,使得在作为从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回旋角的第1回旋角、和作为从第1回旋角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的第2回旋角中的至少一个回旋角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结果,在压缩完成后的排出时抵消压缩力的变动,能够使压缩力缓慢地上升。划分点距离K能够通过调节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壁厚来调节,所以,不使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大型化等就能够抑制压缩力的急剧变动。另外,仅调节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壁厚即可,所以,例如能够不追加其它零部件地抑制压缩力的变动。

  (3)在作为从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回旋角的第1回旋角、和作为从第1回旋角减去360°的整数倍而得的回旋角的第2回旋角中的一个回旋角处,在从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所有回旋角处,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且最小。也就是说,划分点距离K在从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在第1回旋角和第2回旋角中的一个处为极小且最小。因此,在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且最小的回旋角处,能够使压缩力更大幅地变动。结果,能够在中央侧的压缩室33c和其它的压缩室33抵消压缩力的变动,能够大幅地抑制在从压缩完成直到排出期间产生的压缩力的急剧上升。结果,能够大幅地抑制压缩力的急剧变动,能够大幅降低振动。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如下地改变。

  ○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的部位,不管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绕圈数如何,只要有1个部位即可,也可以有多个部位。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的2个部位(示出划分点距离K的极小值A的2个部位)可以分别与从自最终回旋开始角直到顶端接触开始角的范围中的预定的回旋角减去360°(n=1)而得的回旋角、以及从该预定的回旋角减去720°(n=2)而得的回旋角相对应。

  ○也可以根据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的绕圈数来改变划分点距离K为极小的部位的数量。

  ○在实施方式中,划分点距离K是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接触来划分压缩室33的点与半径方向线M的距离,但不限于此。若是经由间隙的流体泄漏足够小,那么划分点也可以是固定侧涡旋壁31b和回旋侧涡旋壁32b接近地划分压缩室33的点。可以将该划分点与半径方向线M的距离作为划分点距离K。

  ○极小值A也可以并非不连续而表现为连续的接近点距离的变化。也就是说,极小值A不限于在划分点距离K以不平滑的方式变化的过程中显现。极小值A也可以在划分点距离K以平滑的方式变化的过程中显现。

《涡旋型压缩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