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建筑物> 地下室风井楼梯间的组合设计结构独创技术12290字

地下室风井楼梯间的组合设计结构

2023-02-27 11:21:23

地下室风井楼梯间的组合设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室风井楼梯间的组合设计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室风井主要用于对地下室进行通风,使得地下室保持一个良好的通风环境。

  现有的风井常与通往地下的楼梯设置在一处,并且地下楼梯与风井连通,形成风力的循环,提升了向地下室内导风以及地下室向外排风的效果。

  但是,风井仅仅用于导风或排风,作用较为单一,其并未发挥更大的用途,故而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地下室风井楼梯间的组合设计结构,其具有能够让风井作为逃生通道、辅助楼梯处快速疏散地下室内人群、增加风井用途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下室风井楼梯间的组合设计结构,包括地下室、设置在地下室中且与外界连通的楼梯间以及与楼梯间相邻的风井,风井上端与外界连通,风井下端与地下室连通,所述楼梯间靠近风井一侧的墙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楼梯间与风井的逃生门;所述风井在逃生门处设置有停留平台;风井靠近停留平台一侧的侧壁上设置爬梯,爬梯上端延伸至风井上端处于侧壁上的出风口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逃生门的设置,使得处于楼梯间的人可以从逃生门处进入到风井中;停留平台的设置,使得进入风井中的人可以在停留平台上进行短暂的停留,以方便在该处爬上爬梯,同时在风井下端还向下延伸有空间时,逃生的人也不易出现向下掉下的情况;爬梯的设置,使得进入到风井中的人可以沿着爬梯爬至出风口处,之后从出风口处出来,以达到逃生的目的,相比于现有风井,此种风井可以作为逃生通道来使用,逃生人员在楼梯间处可以从风井处向外逃生,特别是在楼梯间出现拥堵情况的时候,此种设计方式能够很好的缓解楼梯间处的疏散压力,加速疏散地下室以及楼梯间处的人群。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停留平台与所述风井远离停留平台一侧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并且停留平台边缘处设置有围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间隙的设置,使得停留平台不易挡住从风井上方向下流通的空气,以便风井处于停留平台下方的部分发挥导风以及排风的作用;围栏的设置,使得处于停留平台上的人更加不易出现掉下停留平台的情况,提升了逃生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窗框,窗框中活动设置有第一通风窗,第一通风窗一端与窗框铰接;在第一通风窗远离铰接处一端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通风窗绕铰接处转动的内开启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窗框的设置,方便第一通风窗的安装,同时也便于第一通风窗铰接在该处,使得第一通风窗方便打开;第一通风窗的设置,使得出风口处不易进入体积比较大的杂物,有助于该处保持通风的状态;内开启组件的设置,一方面对第一通风窗的启闭进行了控制,使得第一通风窗不易从外界被随意打开,以防该逃生通道被堵塞,另一方面因为内开启组件只能从风井内部开启,有助于保持逃生通道的畅通,提升逃生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内开启组件包括:连接杆、固定件以及插销,连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风窗远离自身铰接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固定件连接;固定件呈U形,固定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窗框上且开口朝向远离窗框的方向,连接杆远离第一通风窗一端处于固定件的开口内;插销穿过固定件以及连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的设置,有助于第一通风窗远离自身铰接处一端与窗框进行连接;固定件与插销的设置,使得连接杆远离自身铰接处的一端被固定,此时第一通风窗也就不易再发生绕自身铰接处转动的情况,起到了关闭第一通风窗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内开启组件上盖设有防护壳,防护壳靠近第一通风窗与窗框铰接处一端与第一通风窗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壳的设置,使得内开启组件不易从外界被随意触碰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止内开启组件被人从外界开启,而且因为防护壳靠近第一通风窗与窗框铰接处一端与第一通风窗铰接,使得防护壳更加不易从外界打开而将内开启组件暴露。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窗框靠近外界一侧固定设置有挡框,挡框与所述第一通风窗形成隔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框的设置,使得第一通风窗更加不易向外打开,杂物也就不易从外界通过出风口处进入到风井中,有助于保持逃生通道的畅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逃生门向所述风井内部一侧开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逃生门向风井内部一侧开启,使得逃生门在楼梯间比较拥堵时更加容易打开,有助于逃生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逃生门上设置有第二通风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通风窗的设置,有助于楼梯间与风井进行气流的交互,提升通风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逃生门以及爬梯的设置,使得处于楼梯间处的人群可以从风井处向外攀爬出去,达到逃生的目的,此种设计方式既增加了风井的用途,又可以减轻楼梯间处的疏散压力,尤其在楼梯间处出现拥堵时,为逃生人员增加了一条逃生通道,提升了疏散的效果;

  间隙的设置,使得停留平台不易挡住从风井上方向下流通的空气,以便风井处于停留平台下方的部分发挥导风以及排风的作用;围栏的设置,使得处于停留平台上的人更加不易出现掉下停留平台的情况,提升了逃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地下室;2、楼梯间;3、风井;31、逃生门;311、第二通风窗;32、停留平台;321、围栏;33、爬梯;34、出风口;341、窗框;342、第一通风窗;4、内开启组件;41、连接杆;42、固定件;43、插销;5、防护壳;6、挡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与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地下室风井楼梯间的组合设计结构,包括地下室1、设置在地下室1中且与外界连通的楼梯间2以及与楼梯间2相邻的风井3,风井3上端与外界连通,风井3下端与地下室1连通;楼梯间2靠近风井3一侧的墙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楼梯间2与风井3的逃生门31;风井3在逃生门31处设置有停留平台32;风井3靠近停留平台32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爬梯33,爬梯33上端延伸至风井3上端处于侧壁上的出风口34处,爬梯33最下端延伸至停留平台32上表面上方的20cm至40cm处,其可以为20cm、25cm、30cm、35cm或40cm,在本实施例中,爬梯33最下端延伸至停留平台32上表面上方的30cm处。

  参照图1与图2,风井3呈长方体形状,风井3上端端部处封闭,出风口34处于风井3上端的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34设置有四个,风井3四个竖向侧表面上分别有一个,出风口34截面呈长方形。

  参照图1与图2,在出风口34处通过螺栓固定有窗框341,窗框341呈方框形且为不锈钢材质;窗框341中活动设置有第一通风窗342,第一通风窗342为百叶窗,第一通风窗342上端与窗框341上端铰接;第一通风窗342的设置,使得出风口34处可以达到进风的目的,并且还可以有效的阻止外界杂物随意进入到风井3中;在第一通风窗342远离自身铰接处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通风窗342绕自身铰接处转动的内开启组件4,内开启组件4的设置,使得第一通风窗342更加不易从外界打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处于外界的人将风井3当做一个垃圾站来使用,有助于保持该处逃生通道的畅通。

  参照图1与图2,内开启组件4包括:连接杆41、固定件42以及插销43,连接杆41呈长方体形状且为不锈钢材质,连接杆41一端与第一通风窗342远离自身铰接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固定件42连接;固定件42呈U形且为不锈钢材质,固定件42通过螺栓固定在窗框341上且开口朝向远离窗框341的方向,连接杆41远离第一通风窗342一端处于固定件42的开口内;插销43呈圆柱形且为不锈钢材质,插销43穿过固定件42以及连接杆41,从而将固定件42与连接杆41稳定连接起来。

  参照图1与图2,此时第一通风窗342也就被内开启组件4锁住,不能被打开;在逃生人员爬至出风口34处时,可以直接用手拔出插销43,将连接杆41与固定件42分离,之后再拉开第一通风窗342即可从出风口34处出来。

  参照图1与图2,在内开启组件4上还盖设有防护壳5,防护壳5靠近第一通风窗342与窗框341铰接处一端与第一通风窗342铰接,使得防护壳5只能从下往上翻开,此时外界的人也就不易从第一通风窗342外侧将防护壳5拨开,并且即使拨开了,也不易触碰到内开启组件4,进一步降低了第一通风窗342被从外界打开的风险。

  参照图1与图2,在窗框341靠近外界一侧通过螺栓还固定有挡框6,挡框6呈方框形,并且挡框6的外侧表面与窗框341的内侧表面抵接,挡框6与第一通风窗342形成隔挡,使得第一通风窗342更加不易从外部打开。

  参照图1与图2,停留平台32呈长方体形状,并且停留平台32的材质与风井3的材质相同,停留平台32与风井3远离停留平台32一侧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使得风井3处于停留盘平台下方的部分可以达到向地下室1内通风的目的;为了提升逃生人员站在停留平台32上的安全性,在停留平台32边缘处设置有围栏321,围栏321为钢筋材质,围栏321下端预埋在停留平台32中。

  参照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逃生门31向风井3内部一侧开启,使得在楼梯间2拥堵时,不至于出现逃生门31难以打开的情况;逃生门31上还设置有第二通风窗311,第二通风窗311也为百叶窗,第二通风窗311的设置,使得风井3与楼梯间2连通,便于两处空间空气流通。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地下室1发生紧急情况、人群需要大量从楼梯间2处向外疏散时,若出现楼梯间2拥堵的情况,此时逃生人员就可以打开逃生门31,进入到风井3中的停留平台32处,然后顺着爬梯33向上爬至出风口34处,之后打开防护壳5、拔出插销43、分离固定件42和连接杆41,最后将第一通风窗342向内拉开就可以从出风口34处向外爬出,达到逃生的目的。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地下室风井楼梯间的组合设计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