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技术 > 电通讯技术> 导热支撑装置及终端设备独创技术18060字

导热支撑装置及终端设备

2021-02-26 12:02:29

导热支撑装置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终端设备的导热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主频升级产生更多的热量,过多的热量造成手机温升过高则会影响消费者的直观体验。为解决手机散热难题,各大厂商开始将超薄均温板、热管等散热部件应用在手机上,其中,均温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均温板与手机中框的结合方式不能完全满足产品需求,均温板与中框之间有缝隙,使用过程中缝隙锐边会挤压电池,造成电池破坏,或者,承载电池的中框需要较大的厚度以保证中框平面度,结果带来整机厚度的增加,占用电池空间使得电池容量减少。

  如何设置均温板与中框的结合,以避免有缝隙锐边,保证电池安全使用,又可使中框具有较小的厚度应为业界研发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热支撑装置及终端设备,通过设计独特的均温板与中框的结合方式,使得中框承载电池区域无缝隙锐边、段差锐角等问题,有效避免了对电池造成损坏,同时,通过该结合方式还可降低中框的厚度,达到减重以及减少整机厚度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支撑装置,所述导热支撑装置包括中框和均温板,所述中框设有安装孔,所述均温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均温板包括承载部和侧板,所述侧板位于所述承载部的边缘,所述侧板与所述承载部共同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内表面光滑,所述容置腔用于安装电池。可以理解地,容置腔不仅用于安装电池,还可以同时安装电池和其它的电子器件(其它发热件)。

  本申请通过在均温板的承载部的边缘设置侧板,侧板与承载部共同形成用于安装电池的容置腔,并将设有侧板的均温板与中框固定连接,有效解决了中框的缝隙锐边对电池挤压造成电池损坏的问题,均温板与中框独特的结合方式达到减重以及减少整机厚度的目的,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与小型化发展。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均温板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形成一端开口的架构,所述承载部呈平板状,所述承载部封堵所述盖板的开口位置,且与所述盖板形成封闭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散热结构。换言之,承载部与盖板共同围成封闭的腔体,腔体内设有散热结构用于对发热件散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均温板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连接至所述承载部背离所述容置腔的表面,所述导热件收容在所述安装孔内。导热件与承载部为分体式结构,导热件固定至承载部,具体而言,导热件可以通过背胶粘贴或者焊接的方式与承载部固定连接,导热件与承载部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件包括具有封闭腔体的外壳和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设在所述腔体内,所述外壳连接至所述承载部,腔体内设有散热结构用于对发热件散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均温板还包括底板、顶板和连接板,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承载部的两侧,所述顶板位于所述侧板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端且背离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的边缘和所述顶板远离所述侧板的边缘,所述顶板、所述连接板、所述底板、所述侧板及所述承载部共同围设成封闭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延伸到侧板的一侧(即侧板与中框之间),有利于增加均温板的散热面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框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顶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共面或者位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底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共面或者位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连接板的外表面与所述中框的内壁接触连接。换言之,均温板的顶板与底板的外表面分别与中框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共面,或者均温板内嵌于中框,达到减重以及减少整机厚度的目的,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与小型化发展。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支撑柱和毛细结构,所述支撑柱用于增强所述均温板的强度,所述毛细结构位于所述腔体的内壁。散热结构用于为发热件散热,具体而言,毛细结构具有毛细力,通过毛细结构的毛细力可以实现工质汽液两相并存的双向循环,并实现对发热件的散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框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侧板背离所述承载部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共面或者位于所述安装孔内。侧板内嵌于安装孔或者侧板背离承载部的表面与第一表面共面,保证了中框的平面度又不增加中框的厚度,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与小型化发展。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均温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区域用于安装发热件。发热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二区域进行散热,其中,部分热量通过第二区域传导至第一区域进行散热。此实施方式有效增加了热传导途径,增加了散热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外壳、显示屏、电池、印刷电路板、发热件和前述任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导热支撑装置,所述外壳位于所述导热支撑装置邻近所述电池一侧,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导热支撑装置远离所述电池一侧,所述发热件安装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导热支撑装置接触。

  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解决了均温板与中框的结合问题,以保证电池安全使用,又可使中框具有较小的厚度。本申请通过在均温板的承载部的边缘设置侧板,侧板与承载部共同形成用于安装电池的容置腔,并将设有侧板的均温板与中框固定连接,有效解决了中框的缝隙锐边对电池挤压造成电池损坏的问题,均温板与中框独特的结合方式还达到减重以及减少整机厚度的目的,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与小型化发展。

  附图说明

  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些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导热支撑装置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均温板的侧板形成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均温板的侧板形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均温板安装于中框的安装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侧板形成前的均温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侧板形成后的均温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均温板的承载部与导热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均温板安装在中框的安装孔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均温板的承载部与导热件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均温板安装在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导热支撑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热支撑装置及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图1是导热支撑装置应用于手机的结构示意图,导热支撑装置1包括中框2和均温板3,中框2可以为用于承载手机内部器件的载体,中框的一侧用于安装显示器件,另一侧用于安装电池,电路板等器件。均温板3形成容置腔,电池4安装于均温板3的容置腔内。外壳5位于导热支撑装置1邻近电池4一侧,显示屏6位于导热支撑装置1远离电池4一侧,导热支撑装置1、外壳5、显示屏6及其他图中未示的结构共同组装为手机。均温板3与中框2结合,电池安装于均温板3的容置腔内,使得中框承载电池区域无缝隙锐边、段差锐角等问题,有效避免了对电池4造成损坏,同时,通过该结合方式还可降低中框2的厚度,达到减重以及减少手机厚度的目的。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均温板3包括承载部31和侧板32,承载部31呈平板状,侧板32位于承载部31的边缘,侧板32与承载部31共同形成容置腔35,容置腔35用于安装电池4。均温板3还包括盖板33,盖板33为一端开口的架构,承载部31封堵盖板33的开口位置,且与盖板33共同形成封闭的腔体341,腔体341内设有散热结构36。

  中框2设置有安装孔21,均温板3安装于安装孔21内,均温板3与中框2固定连接。

  本申请通过在导热支撑装置1的均温板3的承载部31上设置侧板32,侧板32与承载部31形成用于安装电池4的容置腔35,在均温板3与中框2结合的过程中,避免了中框承载电池区域存在缝隙锐边、段差锐角等问题,有效消除了中框2对电池4造成的损坏,同时,通过将均温板3安装在安装孔内,均温板3不会占用中框2的厚度方向的空间,有利于终端薄型化,达到减重以及减少终端设备厚度的目的。

  一种实施方式中,均温板3可以为铜、铜合金、不锈钢或钛合金等材料,均温板3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工艺制作成。

  一种实施方式中,侧板32通过折弯工艺制作,即将一块平板状结构的边缘区域折弯,形成侧板32与承载部31,具体而言,侧板32形成前,侧板32与承载部31为一体式的平板状材料,并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将一体式的平板状材料的边缘部分进行弯折形成侧板32,侧板32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相比于平面结构,侧板32可以更好的抵抗弯折,因此,侧板32可以强化均温板3的强度,提升导热支撑装置1的强度性能。

  一种实施方式中,中框2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22和第二表面23,侧板32背离承载部31的表面321与第一表面22共面或者侧板32内嵌于安装孔21内,使得中框2具有轻薄化的特性,以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及减轻终端设备的重量。

  一种实施方式中,中框2为金属铝,中框2也可以为其他材料,中框2主要用于形成安装均温板3的安装孔21,并对均温板3起到固定支撑作用。

  一种实施方式中,均温板3与中框2固定连接,具体而言,均温板3的侧板32的外表面与中框2的内壁接触并固定连接,侧板32与中框2可以通过胶粘、点焊或铆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侧板32与中框2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4可以通过背胶粘贴等方式固定安装至均温板3的容置腔35内,电池4与侧板32之间设有空隙,有效避免了安装过程中侧板32挤压电池4造成电池损坏的问题。

  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结构36包括支撑柱361和毛细结构362,支撑柱361用于增强均温板3的强度,毛细结构362位于腔体341的内壁,腔体341为真空腔体,腔体341内注入工质,工质可以为水,也可以为其他物质。发热件(图4、图5和图6中未示)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进入均温板3的腔体341内,靠近发热件位置的工质吸收热量后迅速汽化,同时带走大量热量,再利用蒸汽的潜热性,当均温板3的腔体341内的蒸汽由高压区(即高温区)扩散至低压区(即低温区),蒸汽接触到温度较低的均温板3的腔体341的内壁时,会迅速凝结成液态并释放出热能,凝结成液态的工质通过毛细结构362的毛细力作用返回发热件处,由此完成一次热传导循环,形成一个工质汽液两相并存的双向循环系统。均温板3的腔体341内部的工质持续汽化,起到散热的作用,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内部压力会随之维持平衡。

  本申请不限定均温板3的封闭腔体341内的散热结构36的具体形式为支撑柱361和毛细结构362的结合,可以理解是,其它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结构36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毛细、支撑结构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图5是侧板形成前的均温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侧板形成后的均温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均温板3包括第一区域37和第二区域38,承载部位于第一区域37,侧板32包围第一区域37,并与第一区域37共同形成容置腔35,容置腔35用于安装电池,第二区域38位于侧板32背离容置腔的一侧,第二区域38用于安装发热件。

  一种实施方式中,发热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均温板3的第二区域38的腔体内进行散热,其中,部分热量通过第二区域38传导至第一区域37的腔体进行散热。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均温板3包括承载部31和侧板32,侧板32位于承载部31的边缘,并与承载部31共同形成容置腔35,电池4位于容置腔35内。均温板3还包括导热件39,导热件39连接至承载部31背离容置腔35的表面,导热件39收容在安装孔21内。导热件39包括具有封闭腔体341的外壳391和散热结构36,散热结构36位于腔体341内,外壳391连接至承载部31。散热结构36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的结构,散热结构36包括支撑柱361和毛细结构362,支撑柱361用于增强均温板3的强度,毛细结构362位于腔体341的内壁,腔体341为真空腔体,腔体341内注入工质,工质可以为水,也可以为其他物质。散热结构36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毛细、支撑结构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承载部31和侧板32可以为不锈钢、钛合金等高强度的金属材料,也可以为其他高强度材料。

  一种实施方式中,承载部31可以通过背胶粘贴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至导热件39上,承载部3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导热件39固定连接,共同形成带有侧板32的均温板3。

  一种实施方式中,承载部31和侧板32为单独加工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并与导热件39固定连接,避免了采用冲压等方式在均温板上直接形成侧板的操作,减少了均温板的加工难度,简化了均温板的制造工艺。

  如图10所示,均温板3包括承载部31和侧板32,侧板32位于承载部31的边缘,并与承载部31共同形成容置腔35,电池4位于容置腔35内。均温板3还包括底板301、顶板302和连接板303,底板301和顶板302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承载部31的两侧,顶板301位于侧板32远离承载部31的一端且背离容置腔35的一侧,连接板303连接在底板301的边缘和顶板远离侧板的边缘。承载部31、侧板32、底板301、顶板302和连接板303共同围成封闭的腔体341,腔体341内设有散热结构36。本实施方式中,散热结构36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的结构,散热结构36包括支撑柱361和毛细结构362,支撑柱361用于增强均温板3的强度,毛细结构362位于腔体341的内壁,腔体341为真空腔体,腔体341内注入工质,工质可以为水,也可以为其他物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柱361和毛细结构362分布在电池4的底部和两侧。散热结构36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毛细、支撑结构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均温板3安装于中框2的安装孔内,中框2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22和第二表面23,顶板302的外表面与第一表面22共面或者位于安装孔内,底板301的外表面与第二表面23共面或者位于安装孔内,连接板303的外表面与中框2的内壁接触并固定连接。

  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毛细结构362延伸到连接板303的内壁,有效增加了均温板3的散热面积,可以更好的实现散热。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安装于印刷电路板8上的发热件7位于均温板3的第二区域38,发热件7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均温板3的第二区域38,其中,部分热量通过第二区域38传导至第一区域37和侧板32一侧的区域,并通过第二区域38、第一区域37和侧板32一侧的区域的毛细结构362的毛细力实现工质汽液两相并存的双向循环,并实现对发热件的散热,此种导热支撑装置有效增加了热传导途径,增加了散热效率。

  一种实施方式中,外壳5位于导热支撑装置邻近电池4一侧,显示屏6位于导热支撑装置远离电池4一侧,导热支撑装置、外壳5、显示屏6及其他图中未示的结构共同组装为手机或者其他终端设备。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导热支撑装置及终端设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