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农林畜牧> 一种果树种植装置独创技术19364字

一种果树种植装置

2020-10-26 13:52:56

  一种果树种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果树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果树种植装置。

  背景技术

  果树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对果树进行组织培养,也就是在果树的组织培养阶段,在春秋季节,需要搭建小棚,从而起到温度调节的作用,利于果树苗的生长。现目前的小棚是由若干拱形的竹竿和薄膜组成,竹竿用来对薄膜进行支撑,薄膜覆盖在竹竿上。在搭建小棚时,需要人工拉动薄膜覆盖在竹竿上,由于小棚比较长,故需要多人同时拉动薄膜,比较费力和费事。并且,现在的小棚上的薄膜多为一次性使用,当使用完毕后,都是人工将薄膜从竹竿上撕扯下来,从而造成薄膜的浪费,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果树种植装置,以实现小棚上薄膜的自动覆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果树种植装置,包括支架和若干培养块,每个培养块上均插有若干拱形的竹竿,培养块上设有位于竹竿端部的收集筒,收集筒内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上缠绕有薄膜,转动轴上连接有扭簧,薄膜的一端穿过收集筒的侧壁且位于收集筒的外侧;支架上设有位于竹竿上方的竖直设置的移动杆,薄膜位于收集筒外侧的一端与移动杆的底端连接,支架上设有使移动杆底端的移动轨迹为倒“U”形的驱动机构,培养块远离收集筒的端部设有用于夹住薄膜端部的夹持机构。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培养块上用于培养果树苗。拱形的竹竿用于支撑薄膜。支架用于对驱动机构和移动杆进行支撑等。收集筒内用于盛放薄膜。驱动机构用于使移动杆底端移动,由于移动杆的底端与薄膜的端部连接,故移动杆远离收集筒时,移动杆将收集筒内的薄膜拉出,薄膜带动收集筒内的转动轴转动,转动轴使扭簧蓄力。由于移动杆底端的移动轨迹为倒“U”形,故移动杆带动薄膜的端部的移动轨迹也为倒“U”形,从而使得薄膜端部的移动轨迹与拱形的竹竿的形状相适应,保证薄膜覆盖在拱形的竹竿上。当薄膜从收集筒移动到竹竿的另一端时,夹持机构将薄膜的端部夹持进行固定,从而防止薄膜收回到收集筒中,保证薄膜稳定的覆盖在竹竿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装置实现了薄膜自动覆盖在竹竿上,无需多人拉扯薄膜进行覆盖,从而节约了人力,操作简单方便。2、由于移动杆的底端的移动轨迹为倒“U”形,移动杆的底端与薄膜的端部连接,故薄膜端部的移动轨迹也为倒“U”形,从而使薄膜端部的移动轨迹与拱形的竹竿的形状相适应,保证薄膜紧贴在拱形的竹竿上,薄膜和竹竿之间不会出现间隙,从而使薄膜贴在竹竿上更加稳定。3、由于收集筒内的转动轴上的扭簧蓄力,故当需将竹竿上的薄膜取下时,只需打开夹持机构,使移动杆的底端与薄膜的端部分离,夹持机构停止对薄膜的端部进行夹持,转动轴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转动,转动轴将薄膜自动缠绕起来,从而使薄膜自动收回到收集筒中,从而实现了薄膜的自动收集,使薄膜的收集更加快捷、方便。4、当不需要使用薄膜时,薄膜位于收集筒内,收集筒对薄膜进行保护,防止薄膜受到外界的损坏,从而可提高薄膜的重复利用率。并且,也不会随便丢弃薄膜,从而利于环境保护。

  进一步,移动杆具有多个,驱动机构包括固定框,固定框上放置有横杆,横杆与多个移动杆连接,固定框的下方设有横向移动的移动块,移动块上竖向滑动连接有竖杆,竖杆的顶端连接有支撑座。由于移动杆具有多个,故多个移动杆的底端可对薄膜的端部的不同部位进行固定,从而保证移动杆的底端拉动薄膜时,薄膜的端部多个位置能够受到移动杆底端的拉力,从而使薄膜能够均匀受力。当横杆位于固定框上时,固定框用于对横杆进行支撑。当横杆位于支撑座上时,支撑座用于对横杆进行支撑,使横杆与固定座分离,带动横杆移动。移动块用于带动竖杆横向移动,从而带动竖杆顶端的支撑座横向移动,竖杆用于带动支撑座竖向移动。由于支撑座既可横向移动也可竖向移动,故支撑座的横向移动和竖向移动的合运动是倒“U”形,由此,支撑座带动横杆的移动方向是倒“U”形,横杆通过移动杆拉动薄膜端部的移动方向为倒“U”形,从而实现了薄膜端部的移动轨迹为倒“U”形。

  进一步,移动块上固定连接有横向设置的顶杆,顶杆的一端相抵有圆柱凸轮,顶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复位件,圆柱凸轮上连接有电机。电机用于带动圆柱凸轮转动,第一复位件用于使顶杆向靠近圆柱凸轮方向移动。由于圆柱凸轮与顶杆相抵,故圆柱凸轮转动时,顶杆在圆柱凸轮和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横向移动,顶杆带动移动块横向移动。

  进一步,竖杆的底端连接有横板,横板的下方相抵有盘形凸轮。盘形凸轮转动过程中,盘形凸轮与横板相抵,使得横板上、下移动,由此,横板带动竖杆上、下移动。由于横板与盘形凸轮相抵,横板的面积较大,故在竖杆带动横板移动过程中,横板会始终与盘形凸轮相抵。

  进一步,固定框上和支撑座上均设有凹槽。凹槽用于放置横杆,从而防止横杆在固定框或者支撑座上打滑,保证横杆位于固定框或者支撑座上更加稳定。

  进一步,夹持机构包括夹板和固定杆,夹板的中部转动连接在固定杆上,夹板靠近培养块的端部设有第一磁条,薄膜的端部设有能够与第一磁条相吸的第二磁条,夹板设有第一磁条的端部上设有通槽,夹板远离第一磁条的端部设有第二复位件,夹板远离第一磁条的端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上连接有位于盘形凸轮下方的相抵板,相抵板与盘形凸轮相抵。当薄膜的端部移动到夹持机构上时,此时盘形凸轮向下挤压相抵板,相抵板通过连接杆挤压夹板远离薄膜的一端,由于夹板的中部转动连接在固定杆上,故夹板连接杆的抵压下在固定杆上转动,夹板的端部与培养块分离,从而便于薄膜的端部进入到夹板的端部和培养块之间。然后,随着盘形凸轮的转动,盘形凸轮对相抵杆的挤压力度变小,夹板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夹板的端部靠近培养块,夹板的端部和培养块共同将薄膜的端部夹住。由此,实现了夹持机构自动对薄膜的固定,操作简单方便。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相吸,使得夹板与薄膜之间固定的更加稳定。通槽可使移动杆穿过,从而防止夹板阻碍移动杆移动,保证薄膜能够移动到夹板和培养块之间。

  进一步,转动轴的端部上同轴固定连接有卡盘,卡盘的圆周侧面上焊接有多个圆周均匀分布的卡块,相邻的卡块之间具有间隙,收集筒的侧面径向滑动连接有插杆,插杆位于收集筒内的端部的一侧上设有斜面,另一侧为与卡块相抵的平面;插杆和收集筒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在拉动薄膜时,薄膜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带动卡盘转动,多个卡块与斜面不断的间歇性相抵,卡块推动插杆向上移动,同时,插杆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又复位,这样插杆就会往复移动,插杆不会阻碍卡盘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转动轴能够正常转动,薄膜能够从收集筒中被正常拉出。

  在薄膜拉完之后,转动轴停止转动,使插杆与其中的相邻的两个卡块之间的间隙相对,插杆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插杆插入到相邻的两个卡块之间,插杆底端的平面与卡块相抵,将卡盘卡住,从而能够避免转动轴在扭簧的弹力下对薄膜具有较大的收卷力,有利于使薄膜远离收集筒的一端被夹持机构稳定的固定住。

  当需要转动轴对薄膜收卷时,此时使插杆从相邻的两个卡块之间间隙滑出,插杆的平面不再与卡块相抵,转动轴可自由转动,从而将薄膜收卷起来。

  进一步,插杆转动连接在收集筒上。由此,通过转动插杆,能够改变插杆上斜面的朝向,从而能够使转动轴对薄膜收卷时,卡块能够推动插杆滑动,插杆不会阻碍转动轴转动而将薄膜收卷起来。

  进一步,插杆位于收集筒外侧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操作块,操作块的底面上设有环形的环槽,环槽中设有滑块,滑块卡在环槽中且能够在环槽中沿环槽滑动;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滑块上。操作块便于操作插杆,由于滑块滑动连接在环槽中,故转动操作块时,弹性件的端部不会将操作块固定住,操作块能够转动,从而使得操作块能够带动插杆转动。

  进一步,收集筒的外侧壁上设有位于插杆两侧的卡孔,操作块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杆,定位杆插在其中的一个卡孔中。由此,通过定位杆插在卡孔中,能够避免插杆自由转动,保证插杆上斜面的朝向不会自由改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果树种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框的俯视图;

  图3为夹板左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5为收集筒的竖向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2中收集筒的端部竖向剖视图;

  图7为操作块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培养块1、竹竿2、收集筒3、移动杆4、固定杆5、夹板6、连接杆7、第二压簧8、相抵板9、盘形凸轮10、横板11、转轴12、电机13、输出杆14、圆柱凸轮15、移动块16、竖杆17、支撑座18、固定框19、凹槽20、横杆21、顶杆22、第一压簧23、连接块24、通孔25、通槽26、转动轴27、卡盘28、操作块29、拉簧30、插杆31、卡块32、滑块33、环槽34、定位杆35。

  实施例1

  基本如附图1-图5所示。一种果树种植装置,包括支架(图中未示出)和若干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长方体的培养块1,附图中只画出一个培养块1,培养块1为培养土制成,培养块1上种有果树苗。培养块1上插有若干拱形的竹竿2,培养块1上设有位于竹竿2左端部的收集筒3。收集筒3内部的具体结构为:收集筒3内转动连接有转动轴27,转动轴27上缠绕有薄膜,转动轴27上连接有扭簧,收集筒3的侧壁上设有条形孔,薄膜的一端穿过收集筒3的侧壁上的条形孔,且位于收集筒3的外侧。支架上焊接有位于每个培养块1上方的固定框19,结合图2所示,固定框19的左、右两端顶部侧面上均设有两个凹槽20,固定框19的中部设有通孔25,固定框19的凹槽20内放置有横杆21,横杆21的两个端部和中部均焊接有竖直设置的移动杆4,移动杆4的底端与薄膜位于收集筒3外侧的一端通过夹子可拆卸连接。固定框19的下方设有横向滑动连接在支架上的移动块16,移动块16上竖向滑动连接有竖杆17,竖杆17的顶端焊接有支撑座18,支撑座18上也设有凹槽20。移动块16上焊接有横向设置的顶杆22,顶杆22的左端相抵有圆柱凸轮15,圆柱凸轮15转动连接在支架上,顶杆22的右端与支架上的连接块24之间连接有第一压簧23,圆柱凸轮15上连接有电机13,其具体连接方式为:电机13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输出杆14,输出杆14与圆柱凸轮15同轴焊接。竖杆17的底端焊接有横板11,横板11的下方相抵有盘形凸轮10。盘形凸轮10上连接有转轴12,转轴12与输出杆14之间通过伞齿轮、连接轴等零件连接。收集筒3的右端部设有用于夹住薄膜端部的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夹板6和插在地面上的固定杆5,夹板6的中部球铰在固定杆5的顶端上,夹板6的左端部设有第一磁条,薄膜的端部设有能够与第一磁条相吸的第二磁条,夹板6设有第一磁条的端部上设有通槽26,夹板6的右端部与地面之间设有第二压簧8,夹板6的右端部连接有连接杆7,连接杆7顶端上焊接有位于盘形凸轮10下方的相抵板9,相抵板9与盘形凸轮10相抵。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当未覆膜时,薄膜位于收集筒3内,薄膜缠绕在收集筒3内的转动轴27上。当需要覆膜时,启动电机13,电机13通过输出杆14带动圆柱凸轮15转动,同时输出杆14通过伞齿轮和连接轴等零件带动转轴12转动,转轴带动盘形凸轮10转动。由于圆柱凸轮15与顶杆22的左端相抵,故圆柱凸轮15转动过程中,圆柱凸轮15逐渐推动顶杆22向右移动,顶杆22的右端挤压第一压簧23,顶杆22带动移动块16向右移动,移动块16通过竖杆17带动支撑座18向右移动。同时,盘形凸轮10的凸出部逐渐与横板11相抵,然后盘形凸轮10的凸出部再与横板11分离。由此,盘形凸轮10的凸出部与横板11相抵时,横板11向上移动,盘形凸轮10的凸出部与横板11分离后,横板11向下移动。由此,横板11通过竖杆17带动支撑座18先向上移动再向下移动。由此,支撑座18在横向方向的移动和在竖向方向的移动的合运动的轨迹为倒“U”形,这个形状与竹竿2的形状相适应。故支撑座18先向右上方方向移动时,支撑座18穿过固定框19的通孔,支撑座18上的凹槽20与横杆21相抵,使横杆21与固定框19脱离,横杆21通过移动杆4向右上方拉动薄膜,薄膜从收集筒3中抽出,薄膜覆盖在竹竿2上;当支撑座18再向右下方方向移动时,支撑座18带动横杆21向右下方方向移动,横杆21通过移动杆4向右下方拉动薄膜,由此使得薄膜的端部的移动方向也为倒“U”形,从而使薄膜覆盖在竹竿2上,薄膜在覆盖过程中,不会出现间隙。当横杆21移动到固定框19右侧上的凹槽20上时,使电机13停止转动,横杆21稳定在固定框19上。

  当移动杆4移动到培养块1右端时,此时,盘形凸轮10的凸出部与相抵板9相抵,盘形凸轮10使得相抵板9向下移动,相抵板9通过连接杆7下压夹板6的右端,夹板6在固定杆5的顶端上顺时针转动,夹板6的左端向上翘起,移动杆4从通槽26中进入,移动杆4底端的薄膜进入到夹板6和培养块1之间。然后随着盘形凸轮10的转动,盘形凸轮10的凸出部与相抵板9分离,夹板6的右端在第二压簧8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夹板6逆时针转动,夹板6的左端和培养块1一同将薄膜夹住,从而实现了薄膜的固定。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的共同作用使得夹板6与薄膜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

  当需要将薄膜从竹竿2上摘取时,使移动杆4底端与薄膜的端部分开即可,薄膜失去移动杆4底端的限制,转动轴27在扭簧的弹力作用下而转动,将薄膜缠绕起来,薄膜自动进入到收集筒3中。

  实施例2

  结合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做如下改进:转动轴27的端部上同轴焊接有卡盘28,卡盘28的圆周侧面上焊接有多个圆周均匀分布的卡块32,相邻的卡块32之间具有间隙,收集筒3的侧面上设有插孔,插孔上插有插杆31,且插杆31在插孔中能够竖向的滑动,插杆31位于收集筒3外侧的一端上焊接有操作块29,插杆31位于收集筒3内的端部的一侧上设有斜面,插杆31位于收集筒3内的端部的另一侧为与卡块32相抵的平面。插杆31位于收集筒3外侧的部位上套有拉簧30,拉簧30的底端焊接在收集筒3的外侧壁上。结合图7所示,操作块29的底面上设有环形的环槽34,环槽34中设有滑块33,滑块33卡在环槽34中,从而能够避免滑块33脱离环槽34,且滑块33能够在环槽34中沿环槽34滑动。拉簧30的顶端焊接在滑块33上。另外,收集筒3的外侧上设有两个卡孔,两个卡孔位于插杆31的两侧。操作块29上焊接有弯折的定位杆35,定位杆35的底端插入到卡孔中。

  本实施例中,在将薄膜从收集筒3中拉出的过程中,如图6所示,此时定位杆35的底端插入到右侧的卡孔中,插杆31的斜面朝左,由于定位杆35插入到卡孔中,插杆31不会自由转动。在拉动薄膜时,薄膜带动转动轴27顺时针转动,转动轴27带动卡盘28顺时针转动,当卡块32与斜面相抵时,多个卡块32依次间歇推动插杆31向上移动,拉簧30被拉长,拉簧30蓄力,这样插杆31不会阻碍卡盘28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转动轴27能够正常顺时针转动,薄膜被正常拉出,插杆31向上移动时,定位杆35在卡孔中滑动。由于转动轴27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后,转动轴27上的扭簧会蓄力而使转动轴27具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这样转动轴27会对薄膜具有向左的拉力,从而不利于薄膜的右端被夹板6稳定固定。而通过本方案,在转动轴27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后,当插杆31与相邻的两个卡块32之间的间隙相对时,插杆31在拉簧30的拉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插杆31插入到相邻的两个卡块32之间,插杆31底端的右侧面与卡块32相抵,将卡盘28卡住,从而能够避免转动轴27对薄膜具有较大的向左拉动力,有利于使薄膜的右端被夹板6固定住。

  当使转动轴27对薄膜进行收卷时,此时向上拉动操作块29,操作块29带动插杆31向上移动,操作块29带动定位杆35从右侧的卡孔中出来,转动操作块29,由于滑块33滑动连接在环槽34中,故拉簧30的顶部不会将操作块29固定住,操作块29可转动,操作块29带动插杆31转动,使插杆31底端的斜面朝右,同时并将定位杆35插入到左侧的卡孔中。此时,由于插杆31底端的斜面由左侧转动到了右侧,插杆31的底部不会将逆时针转动的卡盘28卡住,转动轴27可在扭簧的作用力下而逆时针转动,从而将薄膜收卷起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一种果树种植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