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农林畜牧> 一种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独创技术10875字

一种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

2021-04-06 22:35:33

一种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

  背景技术

  在传统水产养殖中水中含氧的方式仅通过水表与空气接触,这样的养殖方式仅适用于小型鱼塘,水中鱼量较少,对氧气需求量较低,而在实行较大规模且高密度的水产养殖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向水中曝气的方式增加水体含氧量,从而确保鱼类的正常存活以及相对应的经济效益。传统的曝气装置大多固定在鱼塘固定位置,鱼塘面积较大时则通过设置多个曝气点的方式进行曝气,这样通过增加曝气点的增氧方式相对提高了生产成本与后期维护费用,而且鱼群在鱼塘内的分布大多是不均匀的,使得远离鱼群部分的水域曝气点其供氧效果不明显且无用。因此提出一种能够根据鱼塘实时分布情况进行位置调整达到有效曝气的曝气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可根据鱼群游动在水中产生的波动进行自身位置的调节,进而达到有效的曝气增氧效果。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顶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曝气装置,安装架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浮体,曝气装置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筒体,筒体内嵌装有十字管,且十字管的四端分别贯穿筒体的前后两侧与左右两侧,筒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波动检测机构,筒体内设置有方向调节机构。

  优选的,所述波动检测机构包括竖管、空心球、拉伸膜、入水口、受力片、传动杆、十字杆和复位弹簧,竖管的顶端固定连接在筒体的底部并与筒体的内腔连通,筒体的外表面呈列状嵌装有若干组空心球,四个空心球为一组并呈等距环绕状嵌装在筒体的外表面内,拉伸膜包覆空心球位于竖管内的部分并与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入水口开设在空心球位于竖管外部一侧的中部并与空心球的内腔连通,受力片呈竖状固定连接在空心球的内腔中部,传动杆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传动杆相背竖管轴心线的一侧分别与位于同一列的拉伸膜接触,十字杆设置在每两排相邻空心球之间,且十字杆的四端分别与竖管内壁的前后两侧和左右两侧固定连接,四个传动杆分别纵向套装在十字杆的四端上,十字杆贴近竖管内壁的四端上均套装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竖管的内壁和传动杆相对竖管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受力片的直径与空心球的内径相等,且受力片的圆面相对入水口。

  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大于空心球的自重,且竖管内壁与空心球的连接处开设有大于空心球直径的凹口。

  优选的,所述方向调节机构包括导气管、软球、软膜、阻水透气膜、移动杆、封闭片、第一导气孔、接触片和第二导气孔,导气管纵向穿插在筒体的顶端内,且导气管的顶端与曝气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导气管的底端插接在十字管顶部的中部并与十字管的内腔连通,软球设置在十字管的内腔中部,软膜粘接在十字管底部的中部并贯穿十字管底部的内外两侧,四个传动杆的顶端均贯穿软膜的顶部并固定连接在软球底部的四侧,阻水透气膜粘接在十字管的四段内并封闭管腔,移动杆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移动杆呈等距环绕状固定连接在软球的前后两侧和左右两侧,十字管四段管腔靠近中心处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封闭片,第一导气孔开设在封闭片的中部并贯穿封闭片的左右两侧,移动杆相背软球的一端贯穿第一导气孔固定连接有接触片,且接触片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内均开设有第二导气孔,第二导气孔贯穿接触片的左右两侧。

  优选的,所述接触片的外曲面与十字管的管腔内壁滑动连接,第一导气孔与第二导气孔水平位置相错。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通过伸入水中的波动检测机构对水中鱼群游动产生的波动进行检测,同时其远离十字管的安装位置能够避免受到十字管排出水体的波动影响,当波动检测机构检测到鱼群活动位置后封闭相对该位置的十字管管腔,从而使得其余管腔排出的水体对曝气机本身产生推动效果,进而将曝气装置靠近鱼群活动水域,在避免成本提高的同时达到了针对鱼群位置的有效曝气增氧效果。

  (2)、该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通过设置多组空心球的方式,使得波动检测机构在距离鱼群较远时受到的较小波动同样能够被检测到,并通过传动杆触发方向调节机构,使得曝气机以较缓速度朝向鱼群移动,避免惊扰鱼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波动检测机构正剖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筒体正剖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中:1安装架、2浮体、3曝气装置、4筒体、5十字管、6波动检测机构、7方向调节机构、61竖管、62空心球、63拉伸膜、64入水口、65受力片、66传动杆、67十字杆、68复位弹簧、71导气管、72软球、73软膜、74阻水透气膜、75移动杆、76封闭片、77第一导气孔、78接触片、79第二导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包括安装架1,安装架1顶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曝气装置3,安装架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浮体2,曝气装置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筒体4,筒体4内嵌装有十字管5,且十字管5的四端分别贯穿筒体4的前后两侧与左右两侧,筒体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波动检测机构6,筒体4内设置有方向调节机构7。

  波动检测机构6包括竖管61、空心球62、拉伸膜63、入水口64、受力片65、传动杆66、十字杆67和复位弹簧68,竖管61的顶端固定连接在筒体4的底部并与筒体4的内腔连通,筒体4的外表面呈列状嵌装有若干组空心球62,四个空心球62为一组并呈等距环绕状嵌装在筒体4的外表面内,拉伸膜63包覆空心球62位于竖管61内的部分并与竖管61的内壁固定连接,入水口64开设在空心球62位于竖管61外部一侧的中部并与空心球62的内腔连通,受力片65呈竖状固定连接在空心球62的内腔中部,传动杆66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传动杆66相背竖管61轴心线的一侧分别与位于同一列的拉伸膜63接触,十字杆67设置在每两排相邻空心球62之间,且十字杆67的四端分别与竖管61内壁的前后两侧和左右两侧固定连接,四个传动杆66分别纵向套装在十字杆67的四端上,十字杆67贴近竖管61内壁的四端上均套装有复位弹簧68,且复位弹簧68的两端分别与竖管61的内壁和传动杆66相对竖管61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受力片65的直径与空心球62的内径相等,且受力片65的圆面相对入水口64,复位弹簧68的弹力大于空心球62的自重,且竖管61内壁与空心球62的连接处开设有大于空心球62直径的凹口。

  方向调节机构7包括导气管71、软球72、软膜73、阻水透气膜74、移动杆75、封闭片76、第一导气孔77、接触片78和第二导气孔79,导气管71纵向穿插在筒体4的顶端内,且导气管71的顶端与曝气装置3的出气口连接,导气管71的底端插接在十字管5顶部的中部并与十字管5的内腔连通,软球72设置在十字管5的内腔中部,软膜73粘接在十字管5底部的中部并贯穿十字管5底部的内外两侧,四个传动杆66的顶端均贯穿软膜73的顶部并固定连接在软球72底部的四侧,阻水透气膜74粘接在十字管5的四段内并封闭管腔,移动杆75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移动杆75呈等距环绕状固定连接在软球72的前后两侧和左右两侧,十字管5四段管腔靠近中心处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封闭片76,第一导气孔77开设在封闭片76的中部并贯穿封闭片76的左右两侧,移动杆75相背软球72的一端贯穿第一导气孔77固定连接有接触片78,且接触片78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内均开设有第二导气孔79,第二导气孔79贯穿接触片78的左右两侧,接触片78的外曲面与十字管5的管腔内壁滑动连接,第一导气孔77与第二导气孔79水平位置相错。

  使用时,鱼群游动在水中产生的波动经由入水口64进入空心球62内并对受力片65做功,使得空心球62被推向竖管61内并通过拉伸膜63推动传动杆66,传动杆66沿十字杆67滑动并带动软球72在十字管5内移向鱼群一侧,移动杆75拉动接触片78与封闭片76接触,使得第一导气孔77与第二导气孔79封闭并无法排出曝气装置3运作泵入水中的气体,从而使得十字管5其余管腔喷出的气体与水体形成水流并推动曝气机整体朝向鱼群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基于鱼群活动自调节曝气水域的浮式曝气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