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旅行物品> 耳机收纳盒和耳机组件独创技术15573字

耳机收纳盒和耳机组件

2021-02-04 05:04:55

耳机收纳盒和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收纳盒,以及一种包括耳机收纳盒的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在主流电子产品逐渐取消3.5mm音频设备插孔后,无线耳机相关技术迅猛发展,以TWS(True Wireless Stereo)耳机为代表的新产品层出不穷。TWS耳机包括左右两个耳机本体,其中一个按照主耳机模式工作,另一个按照从耳机模式工作。使用时,移动终端与主耳机建立无线通信,同时主耳机与从耳机建立无线通信,实现音频信号的传输。在TWS耳机中左右两个耳机本体独立使用可以达到真正无线立体声的效果。

  TWS耳机受限于非常狭小的耳机空间,不能采用基于Micro-USB的充电结构。因此,通常配套设置一个收纳盒实现收纳、充电的作用。当耳机本体放入收纳盒中时,二者之间的电路连接和物理连接需要保持稳定,确保耳机本体不容易从收纳盒中脱落。因此,在耳机收纳盒中特别设计有与耳机本体形状匹配的耳机内壳,耳机本体可以完整的嵌合在耳机内壳中。但是,由于耳机本体的上缘通常设计为平滑曲线且凸出的高度较小,用户拿取耳机本体时很难持稳,使用不便。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耳机本体的上缘通常设计为平滑曲线且凸出的高度较小,用户拿取耳机本体时很难持稳,使用不便的问题,设计一种耳机收纳盒。

  一种耳机收纳盒,包括:耳机内壳,耳机内壳用于容纳耳机本体,还包括: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设置在耳机内壳下方, 第一磁性元件为电磁铁;触发检测组件,触发检测组件生成并输出取用状态信号;和主控芯片,主控芯片设置在耳机内壳下方;主控芯片接收取用状态信号,生成并输出第一电流信号至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通电且与设置在耳机本体底部的第二磁性元件互斥。

  触发检测组件可以采用以下方案实现,耳机收纳盒还包括:底壳,耳机内壳设置在底壳中;触发检测组件包括:按键,按键设置在底壳上;和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设置在底壳上以检测按键的操作状态;按键按下,第一传感器生成并输出取用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

  触发检测组件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案实现,触发检测组件包括: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设置在耳机内壳上以检测其中的耳机本体。

  针对双耳机本体的产品设计,耳机内壳中形成有对称设置的一对容纳空腔,每一个容纳空腔中放置一个耳机本体;耳机内壳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形成在容纳空腔之间,第二传感器成对设置在连接部两端。

  为实现准确动作,还包括底壳,底壳上设置有与底壳连接的盒盖;触发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设置在底壳上以检测盒盖和底壳的相对位置;耳机本体位于容纳空腔中且盒盖相对于底壳打开,触发检测组件生成并输出取用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

  优选的,第二传感器为红外传感器,第三传感器为位置传感器。

  进一步的,耳机内壳下方还设置有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耳机组件,耳机组件中包括耳机收纳盒,耳机收纳盒包括:耳机内壳,耳机内壳用于容纳耳机本体,还包括: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设置在耳机内壳下方, 第一磁性元件为电磁铁;触发检测组件,触发检测组件生成并输出取用状态信号;和主控芯片,主控芯片设置在耳机内壳下方;主控芯片接收取用状态信号,生成并输出第一电流信号至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通电且与设置在耳机本体底部的第二磁性元件互斥。

  耳机组件中包括至少一个耳机本体,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设置在耳机本体底部的第二磁性元件为永磁铁。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方式,设置在耳机本体底部的第二磁性元件为电磁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磁性元件与第一磁性元件的互斥,使得耳机本体向外弹出而不再与容纳空腔嵌合,便于用户从中取出耳机本体。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耳机收纳盒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耳机收纳盒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耳机收纳盒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耳机收纳盒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爆炸图;

  图7为图5所示的耳机收纳盒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5所示的耳机收纳盒沿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耳机收纳盒如图1至图4所示。耳机收纳盒1包括耳机内壳13。耳机内壳13用于容纳耳机本体11。耳机内壳13中形成有容纳空腔20,容纳空腔20的形状与耳机本体11的形状基本适配。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耳机本体11设计为具有入耳的耳机头和耳机柄两个部分,耳机收纳盒1整体设计为类似长方体的设计。当耳机本体11置于容纳空腔20中时,耳机本体11的主体嵌入在容纳空腔20中。容纳空腔20的数量与耳机本体11的数量对应,如图1至图4,容纳空腔20的数量可以设置两个,分别与作为主耳机和从耳机的两个耳机本体11对应。当然,对于仅设置一个耳机本体11的无线耳机产品,耳机内壳13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容纳空腔20与之相配。为了便于用户取用耳机本体11,在耳机收纳盒1中还设置有第一磁性元件14。与第一磁性元件14配套工作的第二磁性元件12设置在耳机本体11的底部,第二磁性元件12可以集成在耳机本体11的壳体中,也可以与耳机本体11的壳体卡接;采用这种方式,在耳机本体11的底部,例如耳机柄的底部设计卡槽,并将第二磁性元件12卡接在卡槽中,实现第二磁性元件12和卡槽的固定连接。第一磁性元件14设置在耳机内壳13下方并与第二磁性元件12的设置位置对应。第一磁性元件14的下方还设置有主控芯片15。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磁性元件14为电磁铁。耳机收纳盒1中还设置有触发检测组件,触发检测组件主要用于检测用户需要取用耳机本体11的操作,并依此生成并输出取用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15。主控芯片15接收取用状态信号,生成并输出第一电流信号至第一磁性元件14的线圈,第一磁性元件14通电,使得第一磁性元件14具有与第二磁性元件12相异的磁性,第二磁性元件12与第一磁性元件14互斥,耳机本体11向外弹出而不再与容纳空腔20嵌合。通过调整第一电流信号的信号强度,即可以调整耳机本体11的弹出高度和弹出速度,以适配不同型号不同尺寸的耳机本体11。耳机本体11向外弹出之后,用户即可以方便地取用。

  在如图1至图4所示的耳机收纳盒1中,触发检测组件包括按键17和第一传感器18。按键17设置在耳机收纳盒1的底壳16上,耳机内壳13设置在底壳16中。第一传感器18同样设置在底壳16上以检测按键17的操作状态。按键17采用物理形式,其可以凸出于耳机收纳盒1底壳16的外表面,当按键17按下时,按键17相对于收纳盒底壳16的位置会发生变化。针对此种结构,第一传感器18可以为位置传感器,通过检测按键17的位置变化生成并输出取用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15。第一传感器18还可以采用压电式传感器,并将压电式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即压电材料设置在按键17中。当按键17按下时,压电材料受力,表面产生电荷,并经过放大和模数信号处理后,第一传感器18即生成并输出取用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15。第一传感器18还可以采用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可以包括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红外传感器的信号发射端向按键17所在区域发射红外线,当用户按下按键17时,由于手指的覆盖,信号接收端所接收到的反射信号会发生改变,进一步生成并输出驱动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15。压电式传感器中的放大和模数信号处理电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重点,在此不再进行进一步介绍。

  如图2和图4所示,在耳机收纳盒1中还设置有电池22,电池22为整个耳机收纳盒1供电,实现充电功能,电池22设置在耳机内壳13下方。主控芯片15设置在电池22下方。设置有主控芯片15的PCB电路板通过螺栓23固定在耳机收纳盒1的底壳16上。主控芯片15可以由一颗单片机芯片实现,也可以由其它的具有多路并行输入输出端口的集成电路实现,在此不对主控芯片15的型号进行进一步限制。第二磁性元件12优选采用永磁铁设计。作为备选方案,第二磁性元件12也可以采用电磁铁,但是,采用电磁铁会增加耳机本体11的能耗,不利于提高耳机本体11的续航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提供的耳机收纳盒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耳机收纳盒1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类似,但触发检测组件的设计不同。在本实施例中,触发检测组件包括第二传感器24,第二传感器24设置在耳机内壳13上以检测其中的耳机本体11,并在容纳空腔20中有耳机本体11时,生成并输出取用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15。同样以双耳机本体11的设计为例,耳机内壳13中形成有对称设置的一对容纳空腔20,每一个容纳空腔20中放置一个耳机本体11。耳机内壳13还包括连接部21。连接部21形成在容纳空腔20之间以连接两个容纳空腔20。对应每一个容纳空腔20设置一个第二传感器24,成对设置的第二传感器24分别设置在连接部21两端以检测两个容纳空腔20中的耳机本体11。当容纳空腔20中有耳机本体11时,第二传感器24生成并输出取用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15。在主控芯片15一端,还可以采用两路独立的输入端口分别连接两个第二传感器24,并采用两路独立的输出端口分别连接两个第一磁性元件14。两个第二传感器24独立检测,当其中的一个容纳空腔20中有耳机本体11时,即对应的第二传感器24生成并输出一路取用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15,主控芯片15驱动对应的第一磁性元件14具备磁性,实现单个耳机本体11的弹出控制。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24可以采用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者其它可以检测物体的传感器,优选由红外传感器实现。

  出于防尘、防止掉落和保护的目的,底壳16上还设置有与底壳16连接的盒盖19。盒盖19可以如图5所示,采用枢转连接的方式设置在底壳16上,也可以与底壳16采用分体式设计并采用卡合连接。当设置盒盖19时,如果盒盖19未打开,则需要保持耳机本体11在容纳空腔20中不向外弹出。而在盒盖19打开且耳机本体11在容纳空腔20中时,使得第一磁性元件14具备与第二磁性元件12相同的磁性。为达到这一目的,触发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三传感器25。第三传感器25设置在底壳16上以检测盒盖19和底壳16的相对位置,第三传感器25可以采用位置传感器实现。当第二传感器24检测耳机本体11位于容纳空腔20中且第三传感器25检测盒盖19相对于底壳16打开时,触发检测组件生成并输出取出状态信号至主控芯片15,主控芯片15接收取用状态信号,生成并输出第一电流信号至第一磁性元件14,第二磁性元件12与第一磁性元件14互斥,使得耳机本体11向外弹出。

  如图5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收纳盒10中也同样设置有电池22,电池22为整个耳机收纳盒10供电,实现充电功能,电池22设置在耳机内壳13下方。主控芯片15设置在电池22下方。设置有主控芯片15的PCB电路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耳机收纳盒10的底壳16上。主控芯片15可以由一颗单片机芯片实现,也可以由其它的具有多路并行输入输出端口的集成电路实现,在此不对主控芯片15的型号进行进一步限制。第二磁性元件12优选采用永磁铁设计。作为备选方案,第二磁性元件12也可以采用电磁铁,但是,采用电磁铁会增加耳机本体11的能耗,不利于提高耳机本体11的续航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耳机组件。耳机组件中包括耳机收纳盒和耳机本体。耳机本体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每一个耳机本体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磁性元件12,第二磁性元件12可以采用电磁铁,也可以采用永磁铁。耳机收纳盒的具体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的详细记载,在此不再赘述。设置有耳机收纳盒的耳机组件可以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耳机收纳盒和耳机组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