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旅行物品> 伞袋摞、伞袋摞的保持结构、开袋装置独创技术33091字

伞袋摞、伞袋摞的保持结构、开袋装置

2021-02-17 08:16:27

伞袋摞、伞袋摞的保持结构、开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积有用于收容伞的伞袋的伞袋摞等。

  背景技术

  在例如旅馆和/或店铺等,为了防止雨天时顾客随身携带湿伞而使衣服、地面或商品等变湿,在店铺等的入口附近配置有用于收容湿伞的、由合成树脂等形成的伞袋。

  另外,由于在将长尺寸的伞插入伞袋时很费功夫,所以大多设置有能够将伞容易地插入伞袋内的开袋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该开袋装置将多个伞袋收容为束状,并且能够机械性地逐一打开伞袋的开口。

  在收容了湿伞的伞袋中,雨水逐渐地积攒起来。若利用者在拿着伞柄的同时走步,则因雨水的重量而使伞袋从伞上自然地脱落。为了防止脱落,而存在在开口附近沿宽度方向形成有带状的带体的伞袋。在伞袋想要脱落时,由于带体自动地挂在伞骨的端部和/或伞布的周缘,所以抑制伞袋的脱落(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725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4023552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近年来,伞的种类也变得多样化,为了承受猛烈的雨,使中轴变长,并使伞布的面积变大的伞正在逐渐增加。在是如此的长伞的情况下,伞骨的端部(伞扣)和/或伞布的外周缘附近从伞袋的开口露出。

  其结果是,形成于伞袋的开口附近的防止脱落用的带体无法到达伞骨的前端和/或伞布的周缘,因此伞袋因雨水的自重而容易从伞上自然地脱落。

  另一方面,若单纯地将伞袋的大小改变为长尺寸,则有伞袋摞无法收容到现有的开袋装置中的伞袋摞的收容空间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想要提供在不使整个伞袋摞变长的情况下,可适用于多种伞的伞袋摞等。

  技术方案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如下伞袋摞,其特征在于,捆扎有能够利用袋结构来收容伞的伞袋,在将收纳于该袋结构的伞的长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并将与该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时,所述伞袋具备:薄片状的第一袋部;薄片状的第二袋部,其与所述第一袋部对置地配置,与该第一袋部协动而构成在上下方向的上端具有开口的所述袋结构;薄片状的延长部,其从所述第二袋部的上端进一步向上方延长;以及卡合部,其配设在所述延长部,能够沿上下方向与所述伞卡合。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能够与经由所述开口而插入到所述袋结构内的所述伞的靠所述延长部侧的侧面卡合。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长部形成有用于悬挂该伞袋的孔,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从该孔的上端缘朝向下方3/4以内的范围。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从该孔的上端缘朝向下方2/3以内的范围。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从该孔的上端缘朝向下方1/2以内的范围。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从该延长部的上端朝向下方3/4以内的范围。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从该延长部的上端朝向下方2/3以内的范围。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从该延长部的上端朝向下方1/2以内的范围。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伞袋摞是设置在开袋装置的部件,该开袋装置将敞开板插入到所述开口而打开该开口,所述延长部在所述开口与所述卡合部之间,确保用于与所述开袋板的前端抵接而滑动到所述开口为止的滑动区域。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从该延长部的下端朝向上方离开10mm以上的位置。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从该延长部的下端朝向上方离开20mm以上的位置。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从该延长部的下端朝向上方离开30mm以上的位置。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形成有从宽度方向的端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向比所述凹部更靠上方侧或更靠可能侧偏离的位置。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形成有用于悬挂该伞袋的孔,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比所述孔更靠下方侧的位置。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形成有用于沿宽度方向而切离该伞袋的分离线,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延长部设置在比所述分离线更靠下方侧的位置。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具有沿所述延长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卡合缘。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是沿所述延长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带状部件。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部件的带宽是20mm以下。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部件的带宽是10mm以下。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是沿所述延长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缝隙或开口。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伞袋摞具备下侧卡合部,该下侧卡合部隔开间隔地配设在比所述卡合部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与所述伞卡合。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卡合部配设在所述袋结构的开口附近。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卡合部配设在所述袋结构的袋内。

  与上述伞袋相关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卡合部是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带状部件。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如下伞袋摞的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是上述任一方式所记载的所述伞袋摞的保持结构,所述伞袋摞的保持结构具备能够与所述延长部中的所述第一袋部侧的平面抵接的保持板,所述保持板配设在比所述开口更靠上方的位置,并且,覆盖所述卡合部。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如下开袋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将上述任一方式所记载的所述伞袋摞的所述伞袋的所述开口打开的开袋装置,所述开袋装置具有:保持结构,其保持所述伞袋摞;敞开板,其插入到所述开口而敞开该开口;以及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开袋板的前端与所述延长部中的比所述开口更靠上方且比所述卡合部更靠下方的位置抵接,并使所述敞开板滑动到所述开口为止。

  技术效果

  根据上述发明,在不使整个伞袋摞变长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可适用于多种伞的伞袋。另外,根据该伞袋摞的保持结构,能够抑制将伞收容到伞袋时的收容失误。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开袋装置,能够适当地对具有防止脱落功能的伞袋的开口进行开袋。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伞袋摞的伞袋的主视图,图1的(B)是侧视截面图,图1的(C)是处于沿分离线而分离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的(A)是示出在该伞袋收容有短尺寸的伞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2的(B)是示出在该伞袋收容有长尺寸的伞的状态的放大放大图。

  图3的(A)是示出捆扎多个伞袋而成的伞袋摞的侧视截面图,图3的(B)是示出开袋装置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

  图4的(A)是开袋装置的俯视图,图4的(B)是开袋装置的侧视放大截面图。

  图5的(A)至图5的(C)是开袋装置的侧视放大截面图。

  图6的(A)是示出该伞袋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6的(B)是侧视截面图。

  图7的(A)是示出该伞袋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7的(B)是侧视截面图。

  图8的(A)是示出该伞袋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8的(B)是侧视截面图。

  图9的(A)是示出该伞袋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9的(B)侧视截面图。

  图10的(A)是示出该伞袋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10的(B)是侧视截面图。

  符号说明

  1 伞袋

  10第一袋部

  15开口

  20第二袋部

  30延长部

  40第一卡合部

  60第二卡合部

  100 保持结构

  200 开袋装置

  210 敞开板

  210A前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参照图1,对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伞袋摞的伞袋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伞袋1具备第一袋部10、第二袋部20、延长部30、第一卡合部40(上侧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60(下侧卡合部)。应予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伞袋1的长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开口侧设为上方,将底侧设为下方)H,将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W。应予说明,该伞袋1是指成捆之前的状态或从伞袋摞断开之前的状态。

  <第一袋部>

  第一袋部10构成在伞袋1收容伞的袋结构的正面侧的面。第一袋部10由例如长方形、更详细而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状的软质薄片构成。虽然软质薄片的材料列举有例如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合成树脂。软质薄片的说明也适用于以下情况。

  <第二袋部>

  第二袋部20是构成伞袋1的袋结构的背面侧的面的部分。第二袋部20由例如与第一袋部10大致相同形状以及大致相同大小的长方形构成,更详细而言由带状的软质薄片构成。

  <袋结构>

  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的宽度方向两端缘彼此或其附近彼此相互连接。另外,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的下端缘彼此或其附近彼此也相互连接。其结果是,袋结构由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构成。应予说明,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的上端缘彼此不连接而形成袋结构的开口15。开口15一直扩展到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的宽度方向两端,由此,开口15沿上下方向被唯一地定位。

  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的周围在利用划分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的轮廓的切割器进行切断工作的同时,通过被该切割器加热而彼此熔接(融接)。但是,制造方法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粘接等其他方法而连接。另外,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的宽度方向两端缘彼此或其附近彼此、以及下端缘彼此或其附近彼此只要至少一部分连接即可。从不漏雨水的观点看来,希望全部连接。

  <延长部>

  延长部30是从第二袋部20的上端进一步向上方侧延长的部分。延长部30由例如宽度方向的长度与第二袋部20大致相同且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第二袋部20短的长方形的软质薄片构成。延长部30与第二袋部20可以由一片软质薄片构成,也可以将分别独立的软质薄片结合而构成。延长部3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优选是70mm以上且150mm以下,希望被设定为80mm~100mm。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mm。

  延长部30在上下方向的中途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分离线30A。所述延长部30以该分离线30A为边界,被分离为靠近袋结构的开口15的近位侧延长部30B、以及远离开口15的远位侧延长部30C。如此的分离线30A由例如缝纫孔的剪切线构成。近位侧延长部30B在延长部30的上下方向与第二袋部20的上端连续。另外,远位侧延长部30C与近位侧延长部30B的上端连续。

  在远位侧延长部30C设置有卡合孔13D。例如,通过将(未图示的)用于将伞袋悬挂地保持的袋保持结构所具有的卡合棒插入卡合孔13D,从而使伞袋1以悬挂的方式被保持。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孔13D以横跨远位侧延长部30C与近位侧延长部30B的边界(分离线30A)的方式形成。

  延长部30形成有从宽度方向的两端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一对凹部32。该凹部32成为所谓的半圆弧形的切口。由于一对凹部32沿上下方向而形成在相同的位置,所以一对凹部32附近的延长部30的宽度最小。凹部32的基底部32A设定在延长部30的比下端(开口15)更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在伞袋1作用有上下方向的张力时,在基底部32A集中有应力。换而言之,在延长部30、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中,积极地避免应力集中产生在除凹部32以外的部位。特别地,若应力集中产生在开口15的两端,则因开口15裂开而使第一袋部10与第二袋部20的上端容易彼此背离。该凹部32起到抑制开口15裂开的作用。

  <第一卡合部(上侧卡合部)>

  在延长部30形成有能够沿上下方向与伞卡合的第一卡合部40。该第一卡合部40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带状部件42。第一卡合部40的特征在于,因带状部件42的弯曲,所以如图2所示,能够使经由开口15而插入到袋结构内的伞K与延长部30侧的侧面卡合。另外,带状部件42的长度(宽度方向长度)与延长部30的宽度大致一致,带状部件42的长度方向两端熔接于延长部30的宽度方向两端缘或其附近。除熔接以外,也可以通过粘接等其他方法来连接。应予说明,该带状部件42优选是相对于第一袋部10独立的部件。这是为了避免带状部件42与第一袋部10的开袋时的动作连动。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状部件42的长度方向两端与延长部30的两端熔接。

  带状部件42的下侧缘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缘40A。如后所述,该卡合缘40A成为在伞袋1想要相对于伞而自然脱落时,与伞卡合而阻止脱落的缘。

  带状部件42的带宽(上下方向长度)优选是20mm以下,更希望是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mm。带状部件42的带宽越窄,自身就越软,除成为接合部分的两端以外都容易从延长部30背离(容易翘起)。另一方面,带宽被设定为2mm以上。这是因为如果越细,则强度越不足而容易切断。应予说明,若带状部件42的带宽过大,则会因静电等而与延长部30紧密贴合,或刚性变高而难以从延长部30分离。

  为了与长尺寸的伞卡合,希望尽可能在伞袋1的上方设置第一卡合部40。因此,第一卡合部40的带状部件42优选在延长部30上,设置在从其上端朝向下方而成为3/4的区域T1的范围内。更希望的是,在从上端朝向下方而成为2/3的区域T2的范围内设置第一卡合部40。更优选的是,在从上端朝向下方而成为1/2的区域T3的范围内设置有第一卡合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合部40形成在范围T3的范围内。作为具体的尺寸,第一卡合部40的带状部件42优选在延长部30上,设置在从其上端朝向下方30mm~70mm的范围内。更希望的是,在从上端朝向下方40mm~55mm的范围内设置有第一卡合部40。

  同样地,为了与长尺寸的伞卡合,希望尽可能在伞袋1的上方设置第一卡合部40。因此,第一卡合部40的带状部件42优选在延长部30上,设置在从卡合孔13D的上端缘朝向下方而成为3/4的区域Z1的范围内。更希望的是,在从卡合孔13D的上端缘朝向下方而成为2/3的区域Z2的范围内设置有第一卡合部40。更优选的是,在从卡合孔13D的上端缘朝向下方而成为1/2的区域Z3的范围内设置有第一卡合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合部40形成在范围Z3的范围内。作为具体的尺寸,第一卡合部40的带状部件42优选设置在从卡合孔13D的上端缘朝向下方15mm~55mm的范围内。更希望的是,在从上端朝向下方25mm~40mm的范围内设置有第一卡合部40。

  若以另一观点进行说明,则希望第一卡合部40的带状部件42的第一卡合缘40A从延长部30的下端(即开口15),尽可能地向上方分离。因此,第一卡合部40的第一卡合缘40A优选设置在从开口15朝向上方离开10mm以上的位置,更希望的是,设置在离开20mm以上的位置,进一步希望的是,设置在离开30mm以上的位置。

  另外,第一卡合部40在延长部30上设置在比卡合孔13D更靠下侧的位置。这是因为若与卡合孔13D重叠,则在悬挂时,与插入到卡合孔13D的卡合棒干涉,而有可能使带状部件42被切断。为了使因带状部件42弯曲而导致所述带状部件42与卡合孔13D重叠的概率下降,优选使带状部件42的上侧缘位于比卡合孔13D的下缘更向下侧离开5mm以上的位置。希望的是,离开10mm以上,进一步希望的是,离开15mm以上。

  此外,第一卡合部40在延长部30上,设置在比分离线30A更靠下侧的位置。这是因为若与分离线30A重叠,则在分离时,有可能切断带状部件42。另外,如图1的(C)所示,在利用分离线30A使伞袋1分离时,近位侧延长部30B的上端缘(分离线30A)附近的刚性变低,而有可能向里侧(与伞分离的方向)折曲。因此,第一卡合部40的第一卡合缘40A优选从分离线30A向下侧离开。具体而言,优选从分离线30A向下侧离开5mm以上。更希望的是,离开10mm以上,进一步希望的是,离开15mm以上。

  另外,若假设该伞袋1被组装到开袋装置200(参照图3和图4),则开袋装置200的敞开板210的前端210A与延长部30抵接,此外,确保用于使该前端210A滑动到开口15为止的滑动区域S。即,该滑动区域S成为从开口15起,朝向上方而具有预定的距离的区域。滑动区域S的上下方向长度例如优选是10mm以上,希望是20mm以上,更希望是30mm以上。因此,第一卡合部40配置在比该滑动区域S更靠上方侧的位置。由此,因为第一卡合部40与敞开版210的前端210A不干涉,所以能够利用开袋装置200而进行顺畅的开袋动作。应予说明,后述的第二卡合部60与敞开版210的前端210A卡合,而从第二袋部20积极地背离。即,第一卡合部40与第二卡合部60成为在沿上下方向偏离的位置,从两侧夹持伞的结构。应予说明,第二卡合部60可以相对于伞而位于与第一卡合部40相同的一侧。

  此外,第一卡合部40配置在相对于延长部30的一对凹部32而向上方偏离或向下方偏离的位置。由此,在向延长部30作用有上下方向的张力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第一卡合部40的两端而从延长部30撕开第一卡合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40设置在比凹部32更靠上方侧的位置。

  <第二卡合部(下侧卡合部)>

  在比第一卡合部40更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能够沿上下方向与伞卡合的第二卡合部60。该第一卡合部60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带状部件62。带状部件62的长度(宽度方向长度)与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的宽度大致一致。带状部件62的长度方向两端在由第一袋部10和第二袋部20形成的袋结构的袋内,熔接于宽度方向两端缘或其附近。

  带状部件62的下侧缘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缘60A。如后所述,该第二卡合缘60A成为在伞袋1想要相对于伞而自然脱落时,与伞卡合而阻止脱落的缘。

  带状部件62的带宽(上下方向长度)优选是20mm以下,更希望是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mm。带状部件62的带宽越窄,自身就越软,除成为接合部分的两端以外都容易从袋结构的内周面背离。另一方面,带宽被设定为2mm以上。这是因为如果越细,则强度越不足而容易断裂。应予说明,若带状部件62的带宽过大,则会因静电等而与第一袋部10或第二袋部20紧密贴合,或刚性变高而难以从袋结构的内周面分离。

  应予说明,第二卡合部60优选配设在袋结构的开口15附近,具体而言,使第二卡合缘60A位于从开口15朝向下侧40mm以内的范围。应予说明,如图10所示,在延长部30侧,可以在与开口15接近的位置配置第二卡合部60。即,第二卡合缘60A的位置可以配置在与开口15一致的位置或比所述开口15更靠上侧的位置。但是,若比第一卡合部40更靠下侧的第二卡合部60从开口15向上方离开20mm以上,则很有可能导致开袋装置200的敞开板210在开口15时,切断第二卡合部60。

  另外,第二卡合部60配置在比凹部32更向下方偏离的位置。由此,在向第二袋部20和延长部30作用有上下方向的张力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第二卡合部60的两端而从袋结构撕开第二卡合部60。

  <伞袋的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2,对伞袋1的作用进行说明。图2的(A)示出在伞袋1收容了中轴短(或通常)的伞K的状态。应予说明,在伞袋1中,成为沿分离线30A分离后的状态。在将伞K从伞袋1的开口15插入到袋结构内时,成为使第二卡合部60接近第一袋部10侧的状态。即,在使第一袋部10与成为一体的第二袋部20和延长部30背离而敞开开口15时,也使第二卡合部60从第二袋部20背离。其结果是,从开口15插入的伞K存在于第二卡合部60与第二袋部20之间。由于伞布的周缘KS的一部分(特别地,伞布折叠时的折脊线KM的端部附近的周缘KS)收容在袋结构内,所以第二卡合部60沿上下方向与其周缘KS卡合。

  设置在延长部30的第一卡合部40位于比收容于袋结构的伞K更靠延长部30侧的位置。如果袋结构被伞K扩大,则第一袋部10与第二袋部20成为圆筒形,因此延长部30也成为半圆筒形。因此,熔接于延长部30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带状部件42(第二卡合部60)自然地松弛,从而以与第二卡合部60背离的方式被向前方按出,与伞K的中轴、伞骨的前端、以及伞布的周缘接近。因此,伞K与第二卡合部60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卡合的状态。特别地,由于第一卡合部40设置在从开口15向上方离开的位置,所以容易与伞K的伞骨的前端(伞扣)附近卡合。由此可知,由于第一卡合部40优选从延长部30向前方弯曲,所以优选第一卡合部40仅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与延长部30连接。

  应予说明,针对第一卡合部40,虽然也可以特意使其从延长部20背离,而将伞K插入到第一卡合部40与延长部20之间,但是在此处介绍的事例中,不进行如此的操作。在使用后述的开袋装置200时,在开口15的同时打开位于上方的第一卡合部40并不容易。另外,通过使带状部件42的带宽变细,从而使其容易相对于延长部30而向前表面侧弯折,但是由于带状部件42的强度比较低,所以在想要将伞K插入到带状部件42与第一袋部10之间时,带状部件42容易切断。当然,若使带宽变大而提高强度,则也能够将伞K插入到第一卡合部40与延长部20之间。

  图2的(B)示出在伞袋1收容了伞尖和/或中轴比较长的长尺寸的伞K。从开口15插入的伞K存在于第二卡合部60与第二袋部20之间。作为长尺寸的伞K,由于伞布的半径也大,所以导致其周缘KS从袋结构向上方露出。因此,第二卡合部60可能几乎不与伞K卡合,或者可能与卷扣伞K的伞布的绑带B卡合。

  设置在延长部30的第一卡合部40位于比收容于伞结构的伞K更靠延长部30侧的位置,通过自然松弛,以与第二卡合部60背离的方式被向前方按出。因此,所述第一卡合部40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与从袋结构向上方露出的伞布的周缘KS卡合的状态。特别地,由于第一卡合部40设置在从开口15向上方离开的位置,所以容易与长尺寸的伞K的周缘KS附近卡合。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伞袋1,在短尺寸的伞K的情况下,如图2的(A)所示,因为第一卡合部40和第二卡合部60这两者沿上下方向与伞K卡合,所以能够高度地抑制伞袋1的自然脱落。此外,由于第一卡合部40与第二卡合部60沿上下方向分离,所以能够与伞K中的各种部位卡合。另一方面,即使是长尺寸的伞K,如图2的(B)所示,也能够使第一卡合部40与从袋结构突出的伞布卡合,因此也能够抑制伞袋1的自然脱落。即,能够对应于多样种类的伞K。

  <保持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以后的附图,对伞袋1的保持结构100、以及该保持结构100所适用的开袋装置200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如图3的(A)所示,层积有多个伞袋1,利用延长部30中的远位侧延长部30C(即,比分离线30A更靠上方侧)而沿层积方向彼此结合。如图1所示,该结合部30F成为形成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的一对熔接部分。应予说明,在此,将层积有多个的状态的伞袋1称为“伞袋摞90”。在图3的(A)中,为了便于说明,放大薄片的厚度,使第一袋部10与第二袋部20分离,并示出第一卡合部40也从延长部30离开的状态,但是由于实际的伞袋1由5μm~20μm左右的极薄的片材构成,所以若成为层积状态,则成为所有的薄片都彼此紧密贴合的状态。

  如图4的(A)所示,保持结构100具有:一对卡合棒110,其被插入到伞袋摞90的一对卡合孔13D;前表面侧保持板120,其能够与伞袋摞90中的位于最前面的伞袋1抵接;以及后表面侧保持板130,其能够与伞袋摞90中的位于最后面的伞袋1抵接。应予说明,虽然在此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后表面侧保持板130通过板簧或螺旋弹簧等而被向前表面侧施力。

  如图4的(B)所示,前表面侧保持板120与延长部30的前表面侧抵接,配设在比开口15更靠上方的位置,并且覆盖第一卡合部40的至少一部分(此处为全部)。即,前表面侧保持板120在使开口15露出的同时,也覆盖第一卡合部40的带状部件42的一部分(至少宽度方向中央附近)。若如此地保持伞袋摞90,则能够抑制在将伞K插入开口15内的过程中,伞K挂在第一卡合部40而导致第一卡合部40切断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插入了伞K后,若利用分离线30A分离最前面的伞袋1,则第一卡合部40露出,如图2所示,能够与伞K沿上下方向卡合。

  <开袋装置>

  如图3的(B)所示,具备保持结构100的开袋装置200具备:伞插入空间240,其在伞袋摞90的前表面侧,成为沿伞袋1的长度方向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空间;伞插入口260,其配设在伞插入空间240的上方;敞开板210,其插入到伞袋1的开口15而敞开该开口15;以及移动机构230,其使该敞开板210移动(摆动)。如图4的(B)所示,伞插入空间240成为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伞袋摞90与引导面242夹持的筒状空间,该引导面242与伞袋摞90隔开距离而对置。在伞袋摞90与引导面242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一者确保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240A。利用该缝隙240A,能够将收容于伞袋1的伞K沿垂直于轴的方向(伞袋1的宽度方向)拔出。即,该伞插入空间240不完全是筒形,而是侧面开口的部分筒形。

  如图4所示,移动机构230具有:摆动板232,其配设在伞插入口260的下侧而封闭伞插入口260;基端侧铰链234,其固定在伞插入口260的附近而使摆动板232沿上下方向摆动;以及基端侧扭簧236,其对摆动板232向上方施力而使摆动板232维持封闭伞插入口260的姿态。其结果是,摆动板232在抵抗基端侧扭簧236的力的同时,能够以敞开伞插入口260的方式向下侧摆动。此外,移动机构230具有:前端侧铰链238,其配设在摆动板232的前端(摆动端)侧而以沿上下方向摆动自如的方式保持敞开板210;以及前端侧扭簧239,其设置在前端侧铰链238,并且对摆动板232向伞袋1侧施力。若从伞插入口260向下方插入伞K,则所述伞K抵抗基端侧扭簧236的作用力,通过伞K的伞尖而按下摆动板232(参照图5)。其结果是,与摆动板232摆动的同时,敞开板210也向下侧滑动。

  作为开袋前的姿态,敞开板210以被前端侧铰链238轴支承的基端侧位于上方,并且与伞袋1抵接的前端210A侧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前端侧扭簧239以敞开板210的前端210A与伞袋1接近的方式沿图4的(B)的顺时针方向对敞开板210施力。

  接下来,参照图4和图5,对开袋装置200的开袋动作进行说明。如图4的(B)所示,在开袋前的状态下,前端210A按压在伞袋1中的滑动区域S的上端(与敞开板210的前端210A抵接的部位成为伞袋1中的滑动区域S的上端)。此时,因为最前面的伞袋1的第一卡合部40被保持结构100的前表面侧保持板120覆盖,所以敞开板210的前端210A不与第一卡合部40干涉。其结果是,第一卡合部40不被敞开板210切断。

  如图5的(A)所示,若通过伞K的伞尖而按下移动机构230的摆动板232,则在伞插入口260打开的同时,敞开板210的前端210A在伞K的滑动区域S向下侧滑动。若通过伞K进一步按下摆动板232,则如图5的(B)所示,敞开板210的前端210A进入到伞袋1的开口15内。此时,前端210A进入到第二卡合部60与第二袋部20之间。

  如图5的(C)所示,若通过伞K进一步按下摆动板232,则敞开板210的前端210A向离开伞袋摞90的方向移动,即向伞插入空间240中的引导面242侧移动。其结果是,第一袋部10和第二卡合部60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从第二袋部20被向跟前侧拉离,其结果是,开口15大幅度地打开,与此同时,伞K的前端被插入到开口15内。其后,由于利用者向下侧按入伞K,所以伞K的伞布被收容到伞袋1的袋结构。其后,若将伞K从缝隙240A沿宽度方向取出,则伞袋1利用分离线30A而被撕断,成为图2的状态。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的伞袋1虽然示例了以与延长部30重叠的方式配设有第一卡合部40的带状部件42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通过在延长部30形成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缝隙或开口44,从而能够将该开口44作为第一卡合部40。在该情况下,开口44的上侧缘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与伞K卡合的卡合缘40A。

  另外,例如如图7所示,相对于延长部30而形成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彼此平行的一对缝隙45,能够将被该一对缝隙45夹持的带状区域作为带状部件42(第一卡合部40)。在该情况下,下侧的缝隙45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与伞K卡合的卡合缘40A。

  此外,例如如图8所示,将延长部30的上端向前表面侧折返而成为双重结构,也能够将其前表面侧的薄片作为第一卡合部40。第一卡合部40的宽度方向两缘与延长部30接合。换而言之,可以使第一卡合部40的带状部件的宽度变大,而使其上端与延长部30的上端附近结合。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卡合部40侧也形成分离线30A和卡合孔30F。若第一卡合部40经由分离线30A而被分离,则在伞袋1的上端创造出带状部件4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示例了形成有两个卡合孔30F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一个卡合孔F。此时,卡合孔30F优选成为在宽度方向上长的长孔,从而使被保持机构100所保持时的伞袋摞90的保持姿态稳定。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伞袋摞、伞袋摞的保持结构、开袋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