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技术 > 家具物品> 一种起重机司机室的底座独创技术15308字

一种起重机司机室的底座

2021-02-10 04:29:47

一种起重机司机室的底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机司机室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起重机司机室的底座的底座结构。

  背景技术

  市面上常见的起重机司机室座椅与底座为一体式结构,安装时直接将座椅焊接于司机室底板上固定,而起重机司机室内的控制台为方便操作固定在座椅两侧,当控制台需要检修时,一体式座椅无法移动为控制台留出足够的空间检修,造成检修困难,同时一体式的座椅结构在调节高度时通常采用弹簧式结构,弹簧在长期使用容易出现弹力失效的问题,使高度调节功能出现不到位或失效的状况,此设备有效地解决了这种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起重机司机室的底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起重机司机室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位于座椅装置下侧,包括固板、强度肋、第一结合柱、高度调整螺栓和锁紧手轮,所述第一结合柱位于所述固板上,所述度调整螺栓和锁紧手轮均位于所述第一结合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结合柱固设在所述固板中心位置,所述强度肋固设在所述第一结合柱与所述固板上,所述第一结合柱设置有若干个竖直排列的通孔,通孔的数量和间距与座椅高度调节方案相配,贯穿所述通孔设置有高度调整螺栓,所述高度调整螺栓通过防松螺母紧固在所述第一结合柱上,所述通孔上方设置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结合柱相配,所述第一孔内螺纹转动设置有锁紧手轮。

  进一步的;所述强度肋为矩形阵列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结合柱为中空结构。

  进一步的;与所述第一结合柱内径配合组装的是直径稍小的第二结合柱,两者配合时不会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所述固板上固定在起重机司机室的底板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手动操作简单的机械结构,对座椅高度进行调整,从而适应不同工作人员的操作,提高了司机室的舒适度,增加人的愉悦感,同时采用座椅与底座可拆卸结构,为设备检修等工作留出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起重机司机室整体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吊环装置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围板装置中内围板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围板装置中外围板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中拉手合上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中拉手打开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装置翻转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装置装配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装置后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装置中底座装置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装置中滑移机构的滑移细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横向、纵向……)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市面上常见的起重机司机室座椅与底座为一体式结构,安装时直接将座椅焊接于司机室底板上固定,而起重机司机室内的控制台为方便操作固定在座椅两侧,当控制台需要检修时,一体式座椅无法移动为控制台留出足够的空间检修,造成检修困难,同时一体式的座椅结构在调节高度时通常采用弹簧式结构,弹簧在长期使用容易出现弹力失效的问题,使高度调节功能出现不到位或失效的状况,此设备有效地解决了这种问题。

  实施例1:

  如图9-12所示,一种起重机司机室的底座,所述底座位于座椅装置下侧,包括固板410、强度肋418、第一结合柱409、高度调整螺栓411和锁紧手轮412,所述第一结合柱409位于所述固板410上,所述度调整螺栓和锁紧手轮412均位于所述第一结合柱409上。

  所述固板410固设在起重机司机室的底板104上,所述第一结合柱409固设在所述固板410中心位置,所述四组强度肋418矩形分布固设在所述第一结合柱409与所述固板410上,所述强度肋418对所述第一结合柱409进行支撑,加强整体强度,避免所述第一结合柱409因座椅419装置整体装配时产生的重力而弯曲变形,增加了各结构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所述第一结合柱409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结合柱409设置有若干个竖直排列的通孔,通孔的数量和间距随座椅419高度调节方案要求而定,贯穿所述通孔设置有高度调整螺栓411,所述高度调整螺栓411通过防松螺母紧固在所述第一结合柱409上,所述通孔上方设置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的位置随所述第一结合柱409而定,所述第一孔内螺纹转动设置有锁紧手轮412,座椅419装置装配时伸入所述第一结合柱409的结构为第二结合柱408,其直径稍小于所述第一结合柱409内径,使两者配合装配时,不会因间隙过大,产生晃动,同时所述高度调整螺栓411支撑伸入所述第一结合柱409内的所述第二结合柱408,并通过将上述高度调整螺栓411放置在不同的位置的通孔内进而将所述第二结合柱408抬升至不同位置来调节座椅419的高度,高度调整后,转动所述锁紧手轮412将所述第二结合柱408锁紧,使所述第一结合柱409和位于指定高度的所述第二结合柱408两者处于锁紧状态,避免工作人员坐时摇晃,提高座椅419的舒适度。

  实施例2:

  如图1-13所示,一种起重机司机室,包括上盖装置、围板装置、底板104、拉手装置和座椅装置,所述底板104四周与围板装置焊接固定,所述上盖装置在上侧与围板装置固定,所述座椅装置固定在所述底板104上,所述拉手装置位于围板装置上。

  如图2-3所示,所述上盖装置包括顶盖101,所述顶盖101整体采用槽型凹凸结构,能增强所述顶盖101的抗弯强度,如此所述顶盖101在受到挤压或冲击时表面就不容易变形。抗弯强度在材料一定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截面的厚度,而所述顶盖101表面凹凸不平就相当于增加了截面的厚度,而且材料大部分分布在外表面,可以大大提高抗弯能力,槽型凹凸结构组数由所述顶盖101需承受强度而定,所述顶盖101整体形状为弧形,相较于平顶结构而言,更容易使泥土等杂质脱离,避免积尘。

  所述顶盖101边缘固设有排水槽108,从而使雨水通过特定通道排出,提高整体的整洁度。

  所述顶盖101四周矩形分布设有吊环装置,所述吊环装置包括吊环100、橡胶密封垫110、衬板112和矩形分布且固设有于所述顶盖101上的搭子111,所述吊环100依次通过所述橡胶密封垫110、搭子111、衬板112与所述螺母113紧固连接,所述搭子111位置高于所述顶盖101表面,防止雨水灌入,并通过所述橡胶密封垫110进一步防止雨水渗入,且为保证司机室外观美观,所述螺母113、衬板 112位于司机室内,并为进一步加强紧固能力,所述螺母113、衬板 112和所述顶盖101之间进行焊接设计。

  如图4-5所示,所述围板装置包括位于后侧的后围板109,左围板102、右围板105和位于前侧的前围板106,所述围板由内围板 200和外围板203构成,所述内围板200、外围板203和前围板106 上固设有位于上侧的上空间201和下侧的下空间202,所述上空间201 转动设置有玻璃107,为方便所述内围板200和外围板203接触面的点焊连接,所述内围板200右侧固设有两组竖直分布加强肋204,而所述外围板203右侧对应位置为平板结构,以此提高所述外围板203 外侧平整度,并增强所述围板整体的强度。

  如图6-8所示,所述玻璃107与所述内围板200间固设有拉手装置,所述拉手装置包括固设于所述玻璃107上的支撑座302和固设于内围板200上的定块303、与所述支撑座302转动设置的第一支撑杆300和与所述定块303、第一支撑杆300转动设置的第二支撑杆 301,所述支撑座302、定块303固设的位置使所述玻璃107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杆301翻转后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300内,所述支撑座302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00的转动拉杆带有圆环结构,极大方便安装和拆卸,所述第一支撑杆300和第二支撑杆301弧形结构,配合人体握手的手势,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且所述第一支撑杆300 前端两侧带有凸起,开关窗户时既可以手握所述第一支撑杆300弧形部分,也可以直接手握凸起进行操作,同时凸起部分可以防止操作时手部的滑动,进一步提高操作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同时所述玻璃107 闭合时,所述第二支撑杆301大小设置为可容纳进所述第一支撑杆 300内,从而所述玻璃107开量最大时为一般结构的两倍。

  所述第一支撑杆300滑动设置有卡块304,所述卡块304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00间弹性连接有弹簧,所述第二支撑杆301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00转动部分为多齿形结构,所述齿形截面为三角形,齿形角度在30°-70°,优选为60°,齿形间角度为30°-70°优选为 60°,角度的选择有利于所述卡块304在齿形间的滑动,当开合所述玻璃107时,所述第二支撑杆301齿形凸起将所述卡块304向上抵,当遇到所述第二支撑杆301齿形凹部时压缩的弹簧使上述卡块304向下移动,此时所述卡块304处于凸起中间,若此时停止开合,所述第二支撑杆301处于静止状态,从而控制所述玻璃107开合大小,操作人员将所述玻璃107推动至范围内的任意位置时停止推动,所述拉手装置保持不动,使所述玻璃107处于静止状态。

  如图9-13所示,所述座椅装置包括座椅滑移机构、座椅翻转机构和底座机构,所述座椅装置从上到下为座椅滑移结机构、座椅翻转机构和底座机构,所述底座机构固定于所述底板104上。

  所述底座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底板104上的固板410,所述固板410中心固设有第一结合柱409,所述第一结合柱409与所述固板 410间固定设置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四组强度肋418,所述强度肋418 对所述第一结合柱409进行支撑,加强强度,避免所述第一结合柱409在重量作用下弯曲变形,增加了各结构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所述第一结合柱409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结合柱409设置有若干个竖直排列的通孔,通孔的数量和间距与座椅419高度调节方案相配,贯穿所述通孔设置有高度调整螺栓411,所述高度调整螺栓411通过防松螺母紧固在所述第一结合柱409上,所述通孔上方设置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结合柱409相配,所述第一孔内螺纹转动设置有锁紧手轮412。

  所述座椅翻转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结合柱409配合组装的第二结合柱408,所述第二结合柱408直径稍小于所述第一结合柱409 内径,装配后间隙大小满足所述第二结合柱408不会晃动,所述第一结合柱409与所述第二结合柱408组装时,所述高度调整螺栓411支撑第二结合柱408,并通过将上述高度调整螺栓411放置在不同的位置的通孔内进而将所述第二结合柱408抬升至不同位置来调节座椅 419的高度,高度调整后,转动所述锁紧手轮412将所述第二结合柱 408锁紧,使所述第一结合柱409和位于指定高度的所述第二结合柱408两者处于锁紧状态,避免工作人员坐时摇晃,提高座椅419的舒适度,所述第二结合柱408上方固设在托台407中心,所述托台407 与所述第二结合柱408间固设有四组矩形分布的肋板,用以加强所述第二结合柱408强度,所述托台407下侧固设锁轴420,所述锁轴420长度长于所述托台407宽度,并在所述托台407前后两侧形成凸起,位于所述托台407前侧的锁轴420凸起设置有凹型结构,所述托台 407上侧设置有前后对称的两组座椅上座415,并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所述托台407连接,转动连接两组所述座椅上座415的有翻转轴414,所述托台407上的部分肋板设置有空孔,所述翻转轴414穿过空孔将上述托台407连接,所述前侧座椅上座415转动设置有翻转锁扣404,所述翻转锁扣404上设置有与所述锁轴420凹型结构配和的构型结构,所述翻转锁扣404固设有翻转脱扣把手405,所述翻转锁扣404 与所述座椅上座415弹性连接设置有拉簧406,翻转时,转动所述翻转脱扣把手405,使所述翻转锁扣404与所述锁轴420脱离卡扣配合状态,此时手动翻转座椅419即可,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所述座椅419滑移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座椅上座415上侧的两组滑移槽416,所述滑移槽416与所述座椅上座415垂直分布,所述滑移槽416靠外侧固设有“U”型滑移定点结构,数量与滑移距离相配而定,与所述滑移槽416滑动设置有滑移块417,所述左侧滑移块417固设有与所述滑移槽416的“U”型内凹结构配合连接形成卡扣的固定结构,所述左侧滑移块417固定有滑移脱扣把手402,所述滑移脱扣把手402与所述滑移槽416间弹性连接有滑槽拉簧403,所述滑移块417上侧固设有座椅419,所述座椅419通过开合手轮400调节,滑移时,拉动所述滑移脱扣把手402,使所述滑移块417带动所述座椅419滑移至指定位置,通过所述滑槽拉簧403的弹性作用,所述卡扣结构脱离与配合完成滑移运动,满足操作人员的不同需求,转动所述开合手轮400,决定所述座椅419的开合状态。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起重机司机室的底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