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一种可快捷除垢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独创技术29209字

一种可快捷除垢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

2023-03-04 22:21:31

一种可快捷除垢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快捷除垢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固定式能源供给设备通常是在用能计算后,配置一定的能源设备(制冷、热泵设备、燃气机组等)进行能力供给。我国的能源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上不平衡,所以出现了西气东输及波峰波谷电等政策,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一些能量过剩或者能量浪费的场景进行能量存储或者回收用于其他用能场所。

  目前存在的蓄能装置大多为固定式,都是针对某一类能源供应进行定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差。且蓄能装置内的换热管由于与不洁净流体的长时间接触导致换热管结垢。如不及时清理,由于结垢层导热系数较低,增加了换热热阻,严重影响装置的蓄能和释能效率,其次,换热管内结垢导致流体通道的过流面积减少,阻力增加,增加了泵的功耗,目前较为传统的清洗除垢办法,可以较好的去除管内的污垢,但是由于蓄能装置的整体性,对于管外层的结垢无法有效清洗,导致了设备寿命较低,换热器结垢每年耗资巨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快捷除垢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该装置可以快速的连接和拆卸,根据用能量和温区进行模块式的组合,能够方便的实现能量转移,且应用更加灵活。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快捷除垢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包括一上侧面和右侧面开口的保温箱体,所述保温箱体的上侧面和右侧面上分别密封设置有第一保温盖板和第二保温盖板;

  所述保温箱体内填充有蓄能剂;

  所述第一保温盖板和第二保温盖板上分别设置有释能管组和蓄能管组;

  所述的蓄能管组包括多组蓄能盘管组,所述的释能管组包括多组结构与蓄能盘管组相同的释能盘管组,且所述的蓄能盘管组和释能盘管组间隔布置;

  所述的蓄能盘管组包括若干根蓄能盘管,所述的蓄能盘管包括两根翼部,两个蓄能盘管的翼部的下端通过过渡连接部相连通;

  所述蓄能盘管的左侧翼部和右侧翼部分别与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温盖板上的第一汇流管和第二汇流管相连通,释能盘管的上侧翼部和下侧翼部分别与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温盖板上的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蓄能盘管组包括一根蓄能盘管,所述的过渡连接部呈蛇形弯管状,所述的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上分别设置有插入到所述保温箱体内部的竖向支管,所述蓄能盘管的两侧翼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汇流管和第二汇流管上的竖向支管密封连接,所述释能盘管的两侧翼部分别与所述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上的竖向支管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蓄能盘管组包括套设布置的多个呈U型的蓄能盘管,所述的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多根平行布置的纵向汇流部,所述纵梁汇流部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横向汇流部,所述的横向汇流部上分别设置有沿纵向向外侧延伸的连接部,所述的纵向汇流管上设置有延伸至所述保温箱体内部的竖向支管,所述蓄能盘管的两侧翼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汇流管和第二汇流管上的竖向支管密封连接,所述释能盘管的两侧翼部分别与所述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上的竖向支管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盘管和释能盘管的过渡连接部上设置有导向块,所述的导向块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过渡连接部的U型槽,所述的过渡连接部上位于所述导向块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的导向块通过螺钉与所述的第一安装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的前段和后端分别设置有连接螺母和封堵端盖,且与所述的连接螺母和封堵端盖相配合的外螺纹的旋向相反,所述连接螺母的内孔沿轴向依次包括第一孔段、直径大于第一孔段的第二孔段和直径与第一孔段相等的第三孔段,所述的第一孔段和第三孔段上分别设置有旋向相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前后两端的端面上均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盘管和释能盘管的翼部上从上往下均依次设置有止挡螺母和一端封闭的压紧螺套,且所述止挡螺母和压紧螺套的旋向相反,所述压紧螺套的封闭端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翼部的通孔,所述竖向支管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压紧螺套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的竖向支管内设置有一环形压板,且所述翼部的上端面在压紧螺套的压紧作用下插入到竖向支管内并压紧在所述的环形压板上,所述环形压板的下侧面和蓄能盘管左侧翼部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箱体的外部包裹有由型钢焊接而成的钢构框架。

  进一步地,所述钢构框架前端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向前延伸的插接块,所述钢构框架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插接块相对应的插接孔,所述的钢构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的插接孔一一对应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有限位螺栓,所述的限位块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限位螺栓端部的限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箱体下侧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保温箱体左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滚轮和第四滚轮,所述保温箱体的下侧面和左侧面的中部分别设置有支撑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组件包括一沿前后方向布置的滑套和支撑平板,所述的滑套内分别设置有第一丝母和第二丝母,且所述的第一丝母和第二丝母的外侧面与所述滑套的滑道配合,所述的第一丝母和第二丝母之间设置有丝杠,且所述的第一丝母和第二丝母在丝杠的驱动下可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所述的支撑平板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的第一丝母和第二丝母相连,所述的第一丝母和第二丝母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铰接的铰接轴,所述的滑套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铰接轴的避让槽,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的支撑平板相铰接,所述支撑平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五滚轮,所述的丝杠上设置有与驱动手柄相配合的插槽。

  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相较于传统的固定式能源供给装置,成本低廉,能有有效降低投资,且应用起来更加灵活。例如桥梁的融雪系统,该系统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现有的常规方式通过设置固定式供热机组供热水或者介质到路面进行融雪,造成了初投资较大,通过能量快速转移装置可以有效的解决此问题,在雪前一天进行充能操作,运输至用能地点,进行放能融雪。

  2、通过上述的桥梁融雪系统的例子可知,传统的固定式能源供给装置在部分场合下,利用率很低,尤其是一些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场合,这不仅会造成初期投资的增加,而且也会造成能源和空间的浪费,通过采用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3、该装置可以快速的连接和拆卸,根据用能量和温区进行模块式的组合,能够方便的实现能量转移,且应用更加灵活。

  4、该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中的蓄能管组和释能管组能够快速的分开和组合,从而方便对蓄能管组和释能管组进行除垢处理,且方便蓄能管组和释能管组的检修和更换。

  5、本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在拆除蓄能管组和/或释能管组时,单人即可实现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翻转,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工具,操作简单。

  6、通过在保温箱体的外部设置钢构框架,能够有效的提高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结构强度,从而延长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4中的B-B剖视图;

  图7为图4中的C-C剖视图;

  图8为图7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的D-D剖视图;

  图10为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爆炸视图;

  图11为保温箱体与钢构框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蓄能管组与第一保温盖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图13为蓄能管组与第一保温盖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图14为图13中的E-E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一汇流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释能管组与第二保温盖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导向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9为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内部换热系统的主视图;

  图20为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模块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E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2为连接螺母的剖面图;

  图23为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翻转过程图;

  图24为实施例二中蓄能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保温箱体,12-第一保温盖板,13-第二保温盖板,2-钢构框架,21-插接块,211-限位孔,22-限位螺栓,23-第一滚轮,24-第二滚轮,25-第三滚轮,26-第四滚轮,271-下夹板,272-上夹板,31-蓄能盘管,311-延伸部,312-第一安装板,32-第一汇流管,321-纵向汇流部,322-横向汇流部,323-连接部,3231-挡板,324-竖向支管,3241-环形压板,325-密封垫,326-止挡螺母,327-压紧螺套,33-第二汇流管,41-释能盘管,42-第三汇流管,43-第四汇流管,5-导向块,51-U型槽,6-U型螺栓,7-连接螺母,8-支撑组件,81-滑套,811-避让槽,812-第二安装板,82-丝杠,831-第一丝母,832-第二丝母,841-第一支撑板,842-第二支撑板,843-连接板,85-支撑平板,851-第五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为了方便描述,现定义坐标系如图1所示,且以前后方向为纵向,上下方向为竖向,左右方向为横向。

  如图1和图10所示,一种可快捷除垢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包括一呈六面体结构的保温箱体11,优选的,所述的保温箱体11呈正六面体的结构。所述保温箱体11的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外界相连通的开口,且所述的开口处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保温箱体11的保温盖板。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箱体11的上侧面和右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外界相连通的上侧开口和右侧开口,且所述的上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上侧开口的第一保温盖板12,所述的右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右侧开口的第二保温盖板13。

  所述保温箱体11和保温盖板所形成的封闭空间内填充有蓄能剂。

  在这里,所述的蓄能剂泛指能够存储能量的介质,既包括能够存储冷量的蓄冷剂,也包括能够存储热量的蓄能介质。

  如图1和图10所示,所述的第一保温盖板12上设置有蓄能管组,所述的第二保温盖板13上设置有释能管组。

  如图12和图17所示,所述的蓄能管组包括沿前后方向布置的多组蓄能盘管31组,所述的释能管组包括沿前后方向布置的多组释能盘管41组,且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的蓄能盘管31组和释能盘管41组间隔布置。

  如图19所示,所述的蓄能盘管31组和释能盘管41组结构相同。

  具体的,如图14所示,所述的蓄能盘管31组包括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套设布置的多个蓄能盘管31,且多个所述蓄能盘管31在所述保温箱体11左侧面内的投影重合,且为一条直线。所述的蓄能盘管31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根翼部,所述蓄能盘管31的翼部的上端开口,两个蓄能盘管31的翼部的下端通过过渡连接部323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的蓄能盘管31的翼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的蓄能盘管31的过渡连接部323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蓄能盘管31的翼部和过渡连接部323共同形成了U型结构。

  优选的,多个所述的蓄能盘管31形状相同,尺寸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依次减小。优选的,相邻的两个蓄能盘管31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的,所述蓄能盘管31的左侧翼部均位于所述保温箱体11左右对称面的左侧,所述蓄能盘管31的右侧翼部均位于所述保温箱体11左右对称面的右侧。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蓄能盘管31组包括三根呈U型的蓄能盘管31。

  相应的,如图14所示,所述的释能盘管41组包括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套设布置的多个释能盘管41,且多个所述释能盘管41在所述保温箱体11下侧面内的投影重合,且为一条直线。所述的释能盘管41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根翼部,所述释能盘管41的翼部的上端开口,两个释能盘管41的翼部的下端通过过渡连接部323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的释能盘管41的翼部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释能盘管41的过渡连接部323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释能盘管41的翼部和过渡连接部323共同形成了U型结构。

  优选的,多个所述的释能盘管41形状相同,尺寸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依次减小。优选的,相邻的两个释能盘管41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的,所述释能盘管41的上侧翼部均位于所述保温箱体11上下对称面的上侧,所述释能盘管41的下侧翼部均位于所述保温箱体11上下对称面的下侧。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释能盘管41组包括三根呈U型的释能盘管41。

  如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保温板上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汇流管32和第二汇流管33,所述的第二保温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三汇流管42和第四汇流管43。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蓄能盘管31的左侧翼部分别与第一汇流管32相连通,所述蓄能盘管31的右侧翼部分别与第二汇流管33相连通。同理,如图17所示,所述释能盘管41的上侧翼部分别与第三汇流管42相连通,所述释能盘管41的下侧翼部分别与第四汇流管43相连通。

  由于所述的第一汇流管32、第二汇流管33、第三汇流管42和第四汇流管43的结构,蓄能盘管31与第一汇流管32、第二汇流管33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及释能盘管41与第三汇流管42和第四汇流管43之间的连接结构均相同,为了避免重复,现仅以第一汇流管32为例对第一汇流管32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一汇流管32与蓄能盘管31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6所示,所述的第一汇流管32包括多根平行布置的纵向汇流部321,且如图12所示,所述的纵向汇流部321通过U型螺栓6与所述的第一保温盖板12固定连接。所述纵向汇流部321的数量与每组蓄能盘管31组中蓄能盘管31的数量相同,所述纵向汇流部321的位置与蓄能盘管31组中蓄能盘管31的左侧翼部一一对应,优选的,所述的纵向汇流部321位于对应蓄能盘管31的左侧翼部的正上方。所述纵向汇流管的下侧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多个向下延伸的竖向支管324,且每根纵向汇流部321上的竖向支管324的数量与所述蓄能盘管31组的组数相同,位置一一对应。所述的竖向支管324穿过所述的第一保温盖板12延伸至所述保温箱体11的内部,所述的第一保温盖板1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竖向支管324的通孔,且所述的竖向支管324与所述的第一保温盖板12密封连接。如图14所示,所述蓄能盘管31的左侧翼部分别与对应的竖向支管324密封连接。如图16所示,所述纵梁汇流部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横向汇流部322,且所述的纵向汇流部321与所述的横向汇流部322相连通。所述的横向汇流部322上分别设置有沿纵向向外侧(以远离纵向汇流部321的一侧为外侧)延伸的连接部323,所述连接部323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且两个所述连接部323上的螺纹旋向相反,位于前侧的连接部323上设置有连接螺母7(图中未示出),位于后侧的连接部323上设置有封堵端盖(图中未示出)。优选的,所述连接部323的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圈(图中未示出)。

  如图22所示,所述连接螺母7的内孔呈台阶孔状,沿轴向依次包括第一孔段、第二孔段和第三孔段,其中第一孔段和第三孔段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孔段和第三孔段的直径小于第二孔段。所述的第一孔段和第三孔段的内侧圆柱面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部323上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相应的,所述第一孔段和第三孔段上的内螺纹旋向相反。

  这样,当需要进行模块连接时,首先拆下除了位于末端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其他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封堵端盖,然后相邻的两个连接部323之间通过连接螺母7进行连接。由于对于同一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而言,其前、后两段的连接部323上的螺纹旋向相反,因此当转动连接螺母7时,位于连接螺母7两侧的连接部323会相向运动,直至两个连接部323的端面对顶压紧。

  为了方便拆卸,如图15所示,所述蓄能盘管31的左侧翼部上设置有止挡螺母326,所述蓄能盘管31左侧翼部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的止挡螺母326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蓄能盘管31的左侧翼部上位于所述止挡螺母326的下方套设有压紧螺套327。所述的压紧螺套327包括套体,所述套体的上端开口下端封闭,且所述套体的封闭端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蓄能盘管31左侧翼部的通孔。所述套体的内侧圆柱面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竖向支管324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压紧螺套327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套体的外侧面呈六棱柱状。所述竖向支管324的内侧圆柱面上设置有一环形压板3241,且所述蓄能盘管31左侧翼部的上端面在压紧螺套327的压紧作用下插入到所述的竖向支管324内并压紧在所述环形压板3241的下侧面上。所述环形压板3241的下侧面和蓄能盘管31左侧翼部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垫325。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所述蓄能盘管31左侧翼部的上端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呈环形的延伸部311,且所述延伸部311的外径小于所述蓄能盘管31左侧翼部的外径,所述延伸部311的内径与所述蓄能盘管31左侧翼部的内径相等。所述的延伸部311和所述蓄能盘管31的左侧翼部共同形成了台阶面,所述止挡螺母326设置于所述的延伸部311上,且所述止挡螺母326的下端面压紧在所述的台阶面上。所述延伸部31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的止挡螺母326相配合的外螺纹。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在拧紧压紧螺套327的过程中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止挡螺母326转动,所述压紧螺套327的螺纹旋向与所述止挡螺母326的螺纹旋向相反。

  进一步地,因为所述的保温箱体11、第一保温盖板12和第二保温盖板13均由保温板制作而成。现在市面上比较常用的保温材料是聚氨酯,这是一种类似于泡沫状的材料,保温效果好,但是强度很低。目前,在用聚氨酯做保温箱体11时,为了提高保温箱体11的结构强度,一般会在聚氨酯的两侧增加彩钢板,制成彩钢夹芯板。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温箱体11的结构强度,但是强度也并不高。由于传统的保温箱体11一般是固定不同的,因此彩钢夹芯板虽然结构强度不高,但是也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本装置由于需要移动运输,因此,若仅采用彩钢夹芯板制作箱体,势必容易损坏,使用寿命不长。

  为此,如图11所示,所述保温箱体11的外部包裹有由型钢焊接而成的钢构框架2。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钢构框架2包括由十二根边梁所组成的立方体框架,所述立方体框架的下侧面、左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由横梁和纵梁所组成的呈井字状的限位格栅。所述的保温箱体11上位于所述的上侧面和右侧面之间的边棱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边梁的截面呈三角形的凹槽,且所述的凹槽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的保温箱体11。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保温箱体11的拆卸,所述上侧面和右侧面之间的边梁采用可拆卸的固定结构。

  进一步地,由于当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进行模块化组合时,需要分别将相邻两个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第一汇流管32、第二汇流管33、第三汇流管42和第四汇流管43进行连接。当连接完成之后,相邻两个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之间只有汇流管是连接的,当其中一个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受到外力作用发生位置移动时,会造成汇流管直接受力,容易造成损坏。

  为此,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钢构框架2前端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向前延伸的插接块21,所述钢构框架2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插接块21相对应的插接孔。

  进一步地,如图20和图21所示,所述的钢构框架2上设置有与所述的插接孔一一对应的螺纹孔,且所述的螺纹孔与对应的插接孔相连通,所述螺纹孔内设置有限位螺栓22,如图2所示,所述的限位块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限位螺栓22端部的限位孔211。进行模块组合时,首先将位于后侧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插接块21插入到位于前侧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插接孔内,然后旋动限位螺栓22,直至限位螺栓22的端部插入到所述插接块21的限位孔211内。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移动,如图4所示,所述钢构框架2下侧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滚轮23和第二滚轮24。

  进一步地,由于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在拆除蓄能管组和释能管组时,需要对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进行翻转,而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体积一般在2立方米左右,单人无法进行翻转操作。

  为了方便操作,如图4所示,所述钢构框架2左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三滚轮25和第四滚轮26。所述钢构框架2的下侧面上位于所述的第一滚轮23和第二滚轮24之间,以及所述钢构框架2的左侧面上位于所述的第三滚轮25和第四滚轮26之间均设置有可顶起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的支撑组件8。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的支撑组件8包括一沿前后方向布置的滑套81,且所述的滑套81与所述的钢构框架2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7和图9所示,所述滑套81的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的滑套81上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有第二安装板812,且所述的第二安装板812通过螺栓与所述的钢构框架2固定连接。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的滑套81内位于所述滑套8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丝母831和第二丝母832,且所述的第一丝母831和第二丝母832的外侧面与所述滑套81的滑道配合,可沿所述的滑道前后移动。所述的第一丝母831和第二丝母832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丝母831和第二丝母832前后滑动的丝杠82,且所述的第一丝母831和第二丝母832在丝杠82的驱动下可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所述丝杠82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与所述的钢构框架2转动连接。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所述滑道的截面呈正方形。

  如图6、图7和9所示,所述第一丝母8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板841,所述第二丝母8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支撑板842。所述第一支撑板84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丝母831上的铰接轴相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板841的下端与支撑平板85前部相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板84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丝母832上的铰接轴相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板842的下端与所述支撑平板85的后部相铰接。所述的滑套81上设置有避让槽811,所述的铰接轴穿过所述的避让槽811延伸至所述滑套81的外部。所述支撑平板85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五滚轮851。所述丝杠82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与驱动手柄相配合的插槽。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结构强度,如图7所示,两个所述的第一支撑板841之间,以及两个所述的第二支撑板842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有连接板843。

  翻转时,首先用驱动手柄转动位于钢构框架2底部的支撑组件8的丝杠82,使第一丝母831和第二丝母832相向运动,从而驱动支撑平板85伸出,直至达到如图23所示的状态。然后转动钢构框架2左侧面上的支撑组件8,使钢构框架2左侧面上的支撑组件8也处于伸出状态。然后下压钢构框架2的左上边梁,使第一滚轮23与地面脱离,第四滚轮26与地面接触。由于此时所述的钢构框架2只有第一滚轮23和左下边梁与地面接触,此时下压钢构框架2的左上边梁是很容易压动的。然后转动钢构框架2左侧面上的支撑组件8,是钢构框架2左侧面上的支撑组件8逐渐缩回,直至所述的第三滚轮25与地面接触。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汇流管与保温盖板的连接处受力,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钢构框架2上设置有下夹板271和上夹板272,其中所述的下夹板271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钢构框架2固定连接,且所述的下夹板271上设置有呈半圆形的下凹槽。所述的上夹板272通过螺栓与所述的下夹板271固件连接,且所述的上夹板272上设置有呈半圆形的上凹槽。当所述的下夹板271与上夹板272通过螺栓连接为一个整体时,所述的上凹槽和下凹槽共同形成了一个用于容纳所述连接部323的通孔,所述的连接部323上位于所述下夹板271的内侧设置有挡板3231。

  进一步地,由于除垢之后的蓄能管组和释能管组需要重新插入到保温箱体11内,保温箱体11内填充有蓄能剂,而部分蓄能剂在常温下是固体颗粒状,为了方便蓄能管组和释能管组插入到保温箱体11内,如图12和图17所示,所述蓄能盘管31和释能盘管41的过渡连接部323上分别设置有导向块5。

  优选的,所述导向块5的上侧面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过渡连接部323的U型槽51,所述的过渡连接部323上位于所述导向块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板312,所述的导向块5通过螺钉与所述的第一安装板312固定连接。

  实施例二

  如图24所示,所述的蓄能盘管组包括一根蓄能盘管,相应的,所述的释能盘管组包括一根释能盘管,且所述蓄能盘管和所述释能盘管的结构相同。所述的蓄能盘管包括两根翼部和右侧翼部,所述翼部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汇流管和第二汇流管相连通,两根所述翼部下端通过过渡连接部相连通,且所述的过渡连接部呈蛇形弯管状。相应的,所述的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均为一直管,所述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旋向相反的外螺纹。所述的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第三汇流管和第四汇流管分别设置有竖向支管,且所述的竖向支管穿过保温盖板延伸至所述保温箱体的内部。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

《一种可快捷除垢的移动式能源供给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