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独创技术10298字

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

2021-03-12 22:26:22

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随着而来。RTO,是一种高效有机废气治理设备。与传统的催化燃烧、直燃式热氧化炉相比,具有热效率高、运行成本低、能处理大风量中低浓度废气等特点,浓度稍高时,还可进行二次余热回收,大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其原理是把有机废气加热到760摄氏度以上,使废气中的VOC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产生的高温气体流经特制的陶瓷蓄热体,使陶瓷体升温而“蓄热”,此“蓄热”用于预热后续进入的有机废气。从而节省废气升温的燃料消耗。陶瓷蓄热室应分成两个以上,每个蓄热室依次经历蓄热-放热-清扫等程序,周而复始,连续工作。蓄热室“放热”后应立即引入适量洁净空气对该蓄热室进行清扫,只有待清扫完成后才能进入“蓄热”程序。否则残留的VOCS随烟气排放到烟囱从而降低处理效率。

  但是,现有的RTO存在以下缺陷:

  市面上的RTO焚烧设备直排的热量一般没有再利用,造成能源的浪费,能源利用率低。且RTO焚烧设备蓄热体形成结晶后清洗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其能解决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包括第一进气管路、主风机、第二进气管路、导热油换热器及燃烧室,所述第一进气管路包括大气进气管、废气进气管,所述大气进气管与所述废气进气管连通,所述废气进气管通过所述主风机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路包括燃气进气管、空气进气管、上部风机,所述燃气进气管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空气进气管通过所述上部风机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导热油换热器包括冷端进油管路、热端出油管路,导热油沿所述冷端进油管路进行热交换后沿所述热端出油管路流出;所述燃烧室上部设有燃烧腔,所述燃烧室包括若干层数的主蓄热体、单层蓄热体,所述主蓄热体位于所述单层蓄热体上端,所述主蓄热体和所述单层蓄热体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进气管路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路位于所述单层蓄热体两侧,所述主蓄热体和所述单层蓄热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下层人孔,所述燃烧腔设置有若干个上层人孔;所述导热油换热器与所述燃烧腔连通,燃烧后的气体通过所述导热油换热器为热交换提供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还包括比例阀门,所述比例阀门安装于所述燃烧室和所述导热油换热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还包括烟筒,所述烟筒与所述导热油换热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还包括底部吹气装置,所述底部吹气装置包括反吹风机及转阀,所述转阀伸入所述燃烧室的下端并正对所述单层蓄热体,所述反吹风机与所述转阀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吹气装置包括气推,所述气推与所述转阀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转阀上下移动从而调节所述转阀相对于所述单层蓄热体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转阀的上端呈漏斗状。

  进一步地,所述转阀与所述烟筒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主蓄热体的厚度为所述单层蓄热体的厚度的两倍。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所述主蓄热体和所述单层蓄热体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进气管路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路位于所述单层蓄热体两侧,所述主蓄热体和所述单层蓄热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下层人孔,所述燃烧腔设置有若干个上层人孔;所述导热油换热器与所述燃烧腔连通,燃烧后的气体通过所述导热油换热器为热交换提供热量。一方面通过所述导热油换热器利用所述燃烧室的热气提供热交换的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排出气体的温度,且所述单层蓄热体位于所述所述主蓄热体下侧,故可替代所述主蓄热体形成晶体,直接清洗所述单层蓄热体清洗简便。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中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中:10、第一进气管路;11、大气进气管;12、废气进气管;20、主风机;30、底部吹气装置;31、反吹风机;32、气推;33、转阀;40、第二进气管路;41、燃气进气管;42、空气进气管;43、上部风机;50、导热油换热器;51、冷端进油管路;52、热端出油管路;60、燃烧室;61、燃烧腔;62、主蓄热体;63、单层蓄热体;64、上层人孔;65、下层人孔;70、比例阀门;80、烟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2,一种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包括第一进气管路10、主风机20、第二进气管路40、导热油换热器50及燃烧室60,所述第一进气管路10包括大气进气管11、废气进气管12,所述大气进气管11与所述废气进气管12连通,所述废气进气管12通过所述主风机20与所述燃烧室60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路40包括燃气进气管41、空气进气管42、上部风机43,所述燃气进气管41与所述燃烧室60连通,所述空气进气管42通过所述上部风机43与所述燃烧室60连通;所述导热油换热器50包括冷端进油管路51、热端出油管路52,导热油沿所述冷端进油管路51进行热交换后沿所述热端出油管路52流出;所述燃烧室60上部设有燃烧腔61,所述燃烧室60包括若干层数的主蓄热体62、单层蓄热体63,所述主蓄热体62位于所述单层蓄热体63上端,所述主蓄热体62和所述单层蓄热体63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进气管路10和所述第二进气管路40位于所述单层蓄热体63两侧,所述主蓄热体62和所述单层蓄热体63之间设置有若干个下层人孔65,所述燃烧腔61设置有若干个上层人孔64;所述导热油换热器50与所述燃烧腔61连通,燃烧后的气体通过所述导热油换热器50为热交换提供热量。一方面通过所述导热油换热器50利用所述燃烧室60的热气提供热交换的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排出气体的温度,且所述单层蓄热体63位于所述所述主蓄热体62下侧,故可替代所述主蓄热体62形成晶体,直接清洗所述单层蓄热体63清洗简便。

  优选的,所述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还包括比例阀门70,所述比例阀门70安装于所述燃烧室60和所述导热油换热器50之间。所述比例阀门70亦可设置于整个装置的其他管路中,为控制提供便利。

  优选的,所述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还包括烟筒80,所述烟筒80与所述导热油换热器50连通。所述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还包括底部吹气装置30,所述底部吹气装置30包括反吹风机31及转阀33,所述转阀33伸入所述燃烧室60的下端并正对所述单层蓄热体63,所述反吹风机31与所述转阀33连通。

  优选的,所述底部吹气装置30包括气推32,所述气推32与所述转阀33固定连接并带动所述转阀33上下移动从而调节所述转阀33相对于所述单层蓄热体63的距离。具体的,所述转阀33的上端呈漏斗状。所述转阀33与所述烟筒80连通。通过所述底部吹气装置30吹风到所述单层蓄热体63,可简单清洁所述单层蓄热体63上的晶体,且通过调节所述转阀33相对于所述单层蓄热体63的距离,从而调节吹风的面积和力度。

  优选的,所述主蓄热体62的厚度为所述单层蓄热体63的厚度的两倍。结构新颖,设计巧妙,适用性强,便于推广。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RTO焚烧加热导热油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