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独创技术14368字

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

2021-02-01 04:58:27

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可帮助电子产品散热的物品,尤其是一种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产业的进步,现今笔几本电脑或手机等电子产品不仅效能优异,更一直往轻薄化的趋势前进;然而,轻薄又高效能的电子产品工作时,容易产生大量的废热,导致电子产品的温度升高,增加了电子产品的热故障率及耗损率。

  为此,目前已有一种现有的均温板,可以安装在电子产品的发热源处,帮助排除电子产品运作时所产生的废热。详言之,该现有的均温板具有冲压成型的一金属壳,该金属壳内部具有一毛细结构并填充有工作流体,该金属壳可以从该发热源吸取热能,以加热该工作流体并使该工作流体汽化,气态的工作流体则续流至该金属壳较远离该发热源的一侧,从而冷凝回液态,借此可以带离该发热源的热能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其中,该毛细结构大多是由粒径大小相同的金属颗粒烧结而成。也即,在该毛细结构具有足够厚度的前提之下,该毛细结构的强度尚且良好,不至于会在组装过程中发生碎裂的情况;但随着将均温板更往薄型化的发展需求,该毛细结构的厚度也需要更进一步地减缩,因而面临了该毛细结构强度不足而易碎裂的问题,故实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即使厚度减缩,该毛细薄片仍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而不易碎裂。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可以提升该毛细薄片的导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可以提升整体均温板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均温板,可以提升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例如“前”、“后”、“左”、“右”、“上(顶)”、“下(底)”、“内”、“外”、“侧面”等,主要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各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仅用以辅助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记载的元件及构件使用“一”或“一个”的量词,仅是为了方便使用且提供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通常意义;于本实用新型中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且单一的概念也包括复数的情况,除非其明显意指其他意思。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结合”、“组合”或“组装”等近似用语,主要包括连接后仍可不破坏构件地分离,或是连接后使构件不可分离等形态,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依据欲相连的构件材质或组装需求予以选择。

  本实用新型的毛细薄片,是由一混合材烧结而成,该混合材包括至少两种长度不同的导热颗粒。

  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包括:一外壳,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吸热片及一放热片,该外壳内部具有一密闭空间;一工作流体,填充于该密闭空间中;及一前述的毛细薄片,位于该密闭空间中并接触该工作流体。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可通过采用至少两种长度不同的导热颗粒烧结成该毛细薄片,使较长的导热颗粒在烧结后可以类似纤维般相互牵引,以提升导热颗粒间的结合强度,故该毛细薄片即使厚度极薄,仍可以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而不易碎裂,对于均温板薄型化的发展极具帮助。

  其中,较长的导热颗粒的长度约为较短的导热颗粒的长度的5~25倍;较佳约为10~20倍。如此,具有提升导热颗粒间的结合强度的功效。

  其中,该混合材主要包括选自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的至少一种材质的导热颗粒。如此,具有提升该毛细薄片的导热效果的功效。

  其中,该混合材可以包括有金属及石墨材质的导热颗粒。如此,具有提升该毛细薄片的导热效果的功效。

  其中,较长的导热颗粒与较短的导热颗粒可以为不同材质。如此,可依所需选用不同成本的导热颗粒,具有降低该毛细薄片成本的功效。

  其中,该毛细薄片的厚度约为0.05~0.5 mm;较佳约为0.2~0.4 mm。如此,具有减缩该毛细薄片厚度的功效。

  其中,该毛细薄片可以具有一第一层及一第二层,该第二层位于该第一层上方,构成该第一层的导热颗粒中,较短的导热颗粒可以多于较长的导热颗粒,构成该第二层的导热颗粒中,较长的导热颗粒可以多于较短的导热颗粒,使该第一层的密度可以大于该第二层的密度。如此,具有更进一步地提升整体均温板的散热效率的功效。

  其中,该外壳可以具有至少一支撑柱位于该密闭空间中,该毛细薄片可以具有至少一贯穿孔,该支撑柱贯穿该贯穿孔,且该支撑柱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该吸热片与该放热片。如此,可以减少该外壳发生变形的状况,具有提升该外壳的结构强度及稳固性等功效。

  其中,该支撑柱可以一体成型或组装结合于该放热片,至少一定位柱可以一体成型或组装结合于该吸热片,该定位柱中可以具有一孔洞,该毛细薄片可以由该贯穿孔套合在该定位柱的外周,该支撑柱可以穿入该孔洞。如此,该吸热片与该放热片相对结合时可便于准确对位,具有提升组装效率的功效。

  其中,该定位柱的外周可以呈非圆形。如此,可防止该毛细薄片在组装过程中相对于该外壳旋转,具有提升组装效率及准确性等功效。

  其中,该吸热片及该放热片可分别以蚀刻工艺形成一凹槽,各凹槽的外周可以具有一环墙,该吸热片及该放热片相接,并可以镭射焊接结合两个环墙相接合的周缘。如此,具有降低该外壳的厚度及提升结合稳固性等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合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毛细薄片的立体图;

  图4: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毛细薄片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

  1a 吸热片

  1b 放热片

  11 凹槽

  12 环墙

  13 支撑柱

  14 定位柱

  15 孔洞

  2毛细薄片

  2a 第一层

  2b 第二层

  21 贯穿孔

  S密闭空间

  θ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2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的一较佳实施例,包括一外壳1及一毛细薄片2,该毛细薄片2位于该外壳1中。

  该外壳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吸热片1a及一放热片1b,且该外壳1内部具有一密闭空间S,该密闭空间S中填充有工作流体(图未示)且容置有该毛细薄片2。该密闭空间S较佳呈真空状态,该工作流体可例如为纯水或乙醇等,该工作流体呈液态时并不会填满该密闭空间S。

  更详言之,该吸热片1a及该放热片1b可采用铜、铝或其他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该吸热片1a及该放热片1b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一凹槽11,以于该吸热片1a与该放热片1b相对结合后,在该吸热片1a与该放热片1b之间形成前述的密闭空间S。例如但不限制地,本实施例可选择以蚀刻工艺在该吸热片1a及该放热片1b相对的表面分别形成一凹槽11,且各凹槽11的外周具有一环墙12,使该放热片1b可以置入该吸热片1a的凹槽11中,并可以镭射焊接结合两个环墙12相接合的周缘,使该放热片1b的凹槽11可以形成该密闭空间S。其中,镭射焊接的角度θ(与水平面的夹角)较佳采用30~75度,以提升焊接时的操作便利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与前述相反设置,使该吸热片1a置入该放热片1b的凹槽11中,由该吸热片1a的凹槽11形成该密闭空间S;或是使该吸热片1a的环墙12与该放热片1b的环墙12相对叠设,以由两个凹槽11共同形成该密闭空间S,或其他等效结构,故该外壳1不以本实施例附图所描述的结构为限。

  此外,本实施例的外壳1可以具有至少一支撑柱13,该支撑柱13位于该密闭空间S中,该支撑柱13的两端分别连接该吸热片1a与该放热片1b,使该支撑柱13可以支撑该吸热片1a及该放热片1b在该环墙12内的区段,减少该外壳1发生变形的状况。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柱13可以一体成型或组装结合于该放热片1b,该外壳1另外可以具有至少一定位柱14,该定位柱14可以一体成型或组装结合于该吸热片1a,且该定位柱14中具有一孔洞15以供该支撑柱13穿设结合,该定位柱14的外周较佳可以呈非圆形的形态。

  请参照图2、3所示,该毛细薄片2位于该密闭空间S中并接触该工作流体。该毛细薄片2是由一混合材烧结而成的多孔性片体,该毛细薄片2的厚度极薄,仅约0.05~0.5 mm,较佳约为0.2~0.4 mm。举例而言,该混合材可以先进行粉末冶金烧结,也可将烧结后的粉末进行加压及整平等程序以加工形成所需厚度、形状或适当尺寸的该毛细薄片2,且加压及整平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于该毛细薄片2上形成沟槽,以提升该毛细薄片2的导流能力。

  其中,该混合材包括至少两种长度不同的导热颗粒,使烧结成型的多孔性片体能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而较不易碎裂。举例而言,其中一种导热颗粒(较长的导热颗粒)的长度约可以为另一种导热颗粒(较短的导热颗粒)的长度的5~25倍,较佳约为10~20倍,使较长的导热颗粒在烧结后可以类似纤维般相互牵引,以提升导热颗粒间的结合强度。另外地,较短的导热颗粒可大概呈球状,其直径约为1~25μm,而长度不同的导热颗粒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对较长的导热颗粒而言,是指其短方向的截面形状),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

  该混合材主要可包括选自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的至少一种材质的导热颗粒,使该毛细薄片2还能兼具有良好的导热效果。也即,上述较长的导热颗粒与较短的导热颗粒可以是相同或不同材质,本实用新型均不加以限制;例如,在散热需求不高的使用例中,可以混掺成本较低的导热颗粒,有助降低该毛细薄片2的材料成本。此外,该混合材不尽然全要使用金属材质的导热颗粒,还可以另外包括有非金属材质的导热颗粒,例如石墨材质的导热颗粒,以提升烧结而成的该毛细薄片2的导热效果。

  另外地,在该外壳1具有前述支撑柱13及定位柱14的实施例中,该毛细薄片2可以设有至少一贯穿孔21,该毛细薄片2可以由该贯穿孔21套合在对应的定位柱14外周,并防止该毛细薄片2相对于该吸热片1a旋转,再将该吸热片1a与该放热片1b相对接,使该支撑柱13得以穿入对应的定位柱14中的孔洞15,使该吸热片1a与该放热片1b能够准确对位,再以点焊的方式使该支撑柱13能焊接结合该吸热片1a。

  请再参照图1、2所示,根据前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可有效地薄型化,且使用该均温板时,可由该外壳1的吸热片1a接触发热源以吸收热能,并由该热能加热该密闭空间S中的液态工作流体,使液态的工作流体吸收热能以蒸发成气态,而气态的工作流体可以在接触到相对低温的该放热片1b时再度凝结回液态;如此,该工作流体通过该毛细薄片2产生毛细现象而不断进行气液相变化的循环,从而带离该发热源的热能,达到使该发热源有效散热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请参照图4所示,该毛细薄片2还可以具有一第一层2a及一第二层2b,该第二层2b位于该第一层2a上方,使该第一层2a较该第二层2b更邻近该吸热片1a;其中,该第一层2a与该第二层2b的密度可以不同,较佳使该第一层2a的密度大于该第二层2b的密度。例如但不限制地,构成该第一层2a的导热颗粒中,可以选择使较短的导热颗粒多于较长的导热颗粒,而构成该第二层2b的导热颗粒中,则可以选择使较长的导热颗粒多于较短的导热颗粒,使该第一层2a的密度大于该第二层2b的密度。如此,该第一层2a可以对液态工作流体提供更佳的毛细作用,帮助吸引液态工作流体向上流动及蒸发,而该第二层2b则具有更多的间隙以提升气态工作流体的流动性,有助其顺畅凝结回液态,故可更进一步地提升整体均温板的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可通过采用至少两种长度不同的导热颗粒烧结成该毛细薄片,使较长的导热颗粒在烧结后可以类似纤维般相互牵引,以提升导热颗粒间的结合强度,故该毛细薄片即使厚度减缩至0.5 mm以下的极薄状态,仍可以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而不易碎裂,对于均温板薄型化的发展极具帮助。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利用上述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相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更动与修改仍属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范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权利要求书为准。

《均温板及其毛细薄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