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油水热交换设备独创技术14310字

油水热交换设备

2021-01-31 23:25:48

油水热交换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机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水热交换设备。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作为一种常见的冷热交换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存在有广泛的应用。其能够使得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实现热流体的散热或冷流体的升温加热。

  现有技术中,热交换器虽然能够实现冷热流体的热交换,但还存在有冷热流体热交换的实际接触面积有限的现象,如此会导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热交换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器热交换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水热交换设备,包括换热筒、过油管路和盖板机构,所述过油管路螺旋盘绕于所述换热筒内,且所述过油管路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均伸出所述换热筒,所述盖板机构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挡水盘,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分别封设于所述换热筒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且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分别开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挡水盘吊接于所述上盖板朝向所述换热筒的一侧,并对应所述冷却液进口设置,且所述挡水盘的外周边缘对应所述过油管路的盘绕路径设置。

  可选地,所述挡水盘的上端面的外周边缘均布设置有若干吊接片,各所述吊接片的上端均和所述上盖板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上盖板的上端面向上凹陷形成有进水缓冲腔,所述冷却液进口开设于所述进水缓冲腔的底部,所述挡水盘对应所述进水缓冲腔设置。

  可选地,所述下盖板的下端面向下凹陷形成有出水缓冲腔,所述冷却液出口开设于所述出水缓冲腔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盖板机构还包括接水盘和若干支撑件,各所述支撑件均设置于所述出水缓冲腔开口处的外周边缘,所述接水盘设置于各所述支撑件上。

  可选地,所述换热筒包括主筒体、上连接筒体和下连接筒体,所述上连接筒体和所述主筒体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下连接筒体和所述主筒体的下端相连接,所述上连接筒体上端的外周边缘和所述下连接筒体下端的外周边缘均环设有连接环片,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分别和两所述连接环片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过油管路的入口端外露于所述主筒体和所述上连接筒体的连接处,所述过油管路的出口端外露于所述主筒体和所述下连接筒体的连接处。

  可选地,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分别通过各锁紧螺栓和对应的所述连接环片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盖板机构还包括有第一密封环垫和第二密封环垫,所述第一密封环垫夹设于所述上盖板和对应的所述连接环片之间,所述第二密封环垫夹设于所述下盖板和对应的所述连接环片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环垫和所述第二密封环垫均为硅胶环垫。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油水热交换设备,工作时,冷却液通过上盖板的冷却液进口进入到换热筒内,油液通过过油管路在换热筒内流动,这样冷却液即可通过与过油管路相接触而实现对过油管路内的油液进行热量交换,实现对油液的降温。而由于上盖板朝向换热筒的一侧设置有对应冷却液进口的挡水盘,且挡水盘的外周边缘对应过油管路的盘绕路径,这样冷却液在进入换热筒时,首先会落于挡水盘上,并由档水盘的外周边缘直接流淌至过油管路,这样便实现了冷却液和过油管路的高效接触,如此也相当于提升了冷却液和过油管路的接触面积,进而也显著提升了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油水热交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油水热交换设备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油水热交换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油水热交换设备的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换热筒11—主筒体 12—上连接筒体

  13—下连接筒体14—连接环片 20—过油管路

  30—盖板机构31—上盖板 32—下盖板

  33—挡水盘34—吊接片 35—接水盘

  36—支撑件37—第一密封环垫 38—第二密封环垫

  311—进水缓冲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4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水热交换设备,包括换热筒10、过油管路20和盖板机构30。其中,过油管路20螺旋盘绕于换热筒10内,且其材质可采用铜质,以提升其热传导效率。具体地,过油管路20可自上而下螺旋盘绕于换热筒10内,过油管路2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均伸出换热筒10,盖板机构30包括上盖板31、下盖板32和挡水盘33,上盖板31和下盖板32分别封设于换热筒10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且上盖板31和下盖板32分别开设有冷却液进口(图未示)和冷却液出口(图未示),这样可保证冷却液的进口畅通,挡水盘33吊接于上盖板31朝向换热筒10的一侧,挡水盘33对应冷却液进口设置,且挡水盘33的外周边缘对应过油管路20的盘绕路径设置,即也就是挡水盘33的外周边缘的投影对应于过油管路20螺旋盘绕形成的外轮廓投影。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油水热交换设备作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油水热交换设备,工作时,冷却液通过上盖板31的冷却液进口进入到换热筒10内,油液通过过油管路20在换热筒10内流动,这样冷却液即可通过与过油管路20相接触而实现对过油管路20内的油液进行热量交换,实现对油液的降温。而由于上盖板31朝向换热筒10的一侧设置有对应冷却液进口的挡水盘33,且挡水盘33的外周边缘对应过油管路20的盘绕路径,这样冷却液在进入换热筒10时,首先会落于挡水盘33上,并由档水盘的外周边缘直接流淌至过油管路20,这样便实现了冷却液和过油管路20的高效接触,如此也相当于提升了冷却液和过油管路20的接触面积,进而也显著提升了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也有利于对冷却液的节约利用。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挡水盘33的上端面的外周边缘均布设置有若干吊接片34,各吊接片34的上端均和上盖板31相连接。具体地,通过利用均布于挡水盘33的上端面的外周边缘的各吊接片34将挡水盘33吊接于上盖板31的下方,这样冷却液即可自各挡水盘33之间的间隙流出挡水盘33 并落于过油管路20上,如此便使得冷却液能够较为均匀地自挡水盘33的周向流落至过油管路20上,实现对过油管路20各个部位的均匀覆盖。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盖板31的上端面向上凹陷形成有进水缓冲腔311,冷却液进口开设于进水缓冲腔311的底部,挡水盘33对应进水缓冲腔311设置。具体地,通过设置进水缓冲腔311,这样冷却液在通过冷却液进口时,由于缓冲腔的存在,即可保证挡水盘33和上盖板31之间存在一定的容置冷却液的空间,进而保证了冷却液的流动更为顺畅。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下盖板32的下端面向下凹陷形成有出水缓冲腔(图未示),冷却液出口开设于出水缓冲腔的底部。具体地,通过设置出水缓冲腔,冷却液在流出换热筒10时,便可保证其顺畅流出冷却液出口,且能够实现对其流动速度的有效控制。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盖板机构30还包括接水盘35 和若干支撑件36,各支撑件36均设置于出水缓冲腔开口处的外周边缘,接水盘 35设置于各支撑件36上。具体地,通过在出水缓冲腔的上方设置接水盘35,这样自换热筒10上方流下的冷却液便能够在接水盘35的阻挡下避免直接流入出水缓冲腔内,如此可使得冷却液在换热筒10内留滞足够长的时间,以使得冷却液和油液之间的换热能够充分进行。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换热筒10包括主筒体11、上连接筒体12和下连接筒体13,上连接筒体12和主筒体11的上端相连接,下连接筒体13和主筒体11的下端相连接,上连接筒体12上端的外周边缘和下连接筒体13下端的外周边缘均环设有连接环片14,上盖板31和下盖板32分别和两连接环片相连接。具体地,通过将换热筒10具体细分为主筒体11、上连接筒体 12和下连接筒体13,这样换热筒10便可通过上连接筒体12和下连接筒体13 分别和上盖板31以及下盖板32相连接。

  可选地,主筒体11和连接筒体,以及主筒体11和下连接筒体13之间均采用焊接连接,这样可保证主筒体11和连接筒体,以及主筒体11和下连接筒体 13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冷却液自主筒体11和连接筒体,以及主筒体11和下连接筒体13之间的缝隙流出。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过油管路20的入口端外露于主筒体11和上连接筒体12的连接处,过油管路20的出口端外露于主筒体 11和下连接筒体13的连接处。具体地,通过使得过油管路20的入口端外露于主筒体11和上连接筒体12的连接处,过油管路20的出口端外露于主筒体11 和下连接筒体13的连接处,这样能够便于在过油管路20的入口端外露于主筒体11和上连接筒体12的连接处,过油管路20的出口端外露于主筒体11和下连接筒体13的连接处和主筒体11和下连接筒体13的连接处开孔,降低过油管路20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和换热筒10体的配合难度。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上盖板31和下盖板32分别通过各锁紧螺栓和对应的连接环片14相连接。具体地,通过使得上盖板31和下盖板32均通过锁紧螺栓和对应的连接环片相连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上盖板 31以及下盖板32和对应的连接环片14的连接紧密性,另一方面也使得盖板或下盖板32相对于连接环片14能够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盖板机构30还包括有第一密封环垫37和第二密封环垫38,第一密封环垫37夹设于上盖板31和对应的连接环片14之间,第二密封环垫38夹设于下盖板32和对应的连接环片14之间。具体地,通过在上盖板31和对应的连接环片14之间以及下盖板32和对应的连接环片14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密封环垫37和第二密封环垫38,这样便实现了上盖板31和下盖板32相对于换热筒10体的有效密封,避免了冷却液自上盖板31 和下盖板32相对于换热筒10体的缝隙处渗出。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密封环垫37和第二密封环垫38均为硅胶环垫。具体地,通过将第一密封环垫37和第二密封环垫38均设定为硅胶环垫,那么得益于硅胶优良的防水性和柔韧性,这样便在保证第一密封环垫37和第二密封环垫38有效防水的同时,也保证了第一密封环垫37和第二密封环垫 38的密封性。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油水热交换设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