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热交换> 换热结构及双层微通道换热器独创技术13961字

换热结构及双层微通道换热器

2021-02-01 11:59:17

换热结构及双层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相关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结构及双层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双层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器,其主要包括固定块、支撑板和两个换热组件,两个换热器并排间隔布置,固定块同时焊接在两个换热组件的一侧上,支撑板同时焊接在两个换热组件的另一侧上,从而实现了两个换热组件之间的固定装配。

  目前,现有的双层微通道换热器上相连接的两个集流管2之间具体用连接片1(连接块)进行焊接固定,具体有如附图1所示,其不仅增加了企业对应的生产成本,而且在火焰焊的方式过程容易引发翅片的烧伤,同时也不便于后续人们对该双层微通道换热器的检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换热结构及双层微通道换热器。

  具体地,一种换热结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以及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两个第一集流管,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结构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两个第二集流管,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结构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在所述第一侧以及所述第二侧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连接有连接部,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对应地连接有连接配合部,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能够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配合部之间的配合进行可拆卸地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钎焊连接;及/或,所述连接配合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钎焊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设为固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上的连接块,所述连接配合部位设为固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上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侧端部贴靠于所述连接块上,并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设为螺栓,所述螺栓贯穿所述连接支架,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所述连接块连接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块上与所述螺栓螺接的部分设为实心状结构;及/或,所述连接块上与所述螺栓螺接的部分设为镂空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块贴合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管壁设置;及/或,所述连接支架贴合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管壁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设为固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上的第一支架,所述连接配合部位设为固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上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能够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预留有一定间隙;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贯穿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并用锁紧螺母进行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的两个第一集流管上,及所述连接配合部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的两个第二集流管上。

  本实用新型还请求保护一种双层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换热结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结构及双层微通道换热器,用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与连接配合部分别与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进行连接,使得第一换热组件与第二换热组件之间可拆卸地装配连接,以便于后续对该换热结构的检修,避免该换热结构整体的报废,具有降低该换热结构整体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第一集流管;12、第一扁管;21、第二集流管;22、第二扁管;101、连接管;102、进口管;103、出口管;201、连接部;202、连接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双层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结构。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公开的换热结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以及第二换热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两个第一集流管11,及与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1连接并连通的多个第一扁管12,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1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结构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使得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1内导入的冷媒能够途经所述第一偏管12导入至另一个所述第二集流管11内。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两个第二集流管21,及与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21连接并连通的多个第二扁管22,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21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结构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同理,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集流管21内导入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偏管22导入另一个第二集流管21内。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的其中一个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的一个第二集流管21之间用连接管101进行连接并连通,以此实现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之间的连通。且本实施例的换热结构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的另一个第一集流管11上接装有进口管102,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的另一个第二集流管21上接装有出口管103,使得由所述进口管102导入至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内的冷媒能够途经所述连接管101流向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再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的出口管103向外排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连接管101的数量为两个,又或者可根据使用的需求,将所述连接管101的数量设为其它的数量,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侧以及所述第二侧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上连接有连接部201,所述第二集流管21上对应地连接有连接配合部202,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1能够通过所述连接部201与所述连接配合部202之间的配合进行可拆卸地连接。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换热结构上第一换热组件与第二换热组件之间可通过所述连接部201及所述第二连接部202进行拆装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之间根据使用的需求进行拆装,以此便于该换热结构后续的检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201及所述连接配合部202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连接部201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的两个第一集流管11上,及所述连接配合部202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上的两个第二集流管21上。使得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换热组件上的两个第一集流管11能够与第二换热组件上的两个第二集流管21进行装配连接,以此提高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相互连接时的连接强度。当然了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上连接部201的数量可根据使用的需求设为多个,相应地,每个所述第二集流管21上连接配合部202的数量也为多个,以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之间连接强度的作用。

  其中,所述连接部201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11钎焊连接;及/或,所述连接配合部202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21钎焊连接。使得本实施例的连接部201与第一集流管11之间,以及连接配合部202与第二集流管21之间的装配连接,可在该换热结构整体结构制备时的钎焊炉焊接进行一道进行,减少后续焊接工序,进而具有降低该换热结构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规避因采用火焰焊接而引发的相关问题。

  本实施例的连接部201设为固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上的连接块,所述连接配合部位202设为固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21上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侧端部贴靠于所述连接块上,并可用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连接支架还包括相对于所述连接块向外伸出的另一个端部,且该连接支架上的另一个端部则用于与该双层微通道换热器的机箱连接,以此实现该换热结构在机箱内的装配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块上与所述螺栓螺接的部分设为实心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块贴合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外管壁设置;及/或,所述连接支架贴合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21的外管壁设置,以此增加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以及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1之间相互接触的接触面积,进而具有提高该连接块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以及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1之间的连接强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换热结构可根据该换热结构整体的重量,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抖动情况来调整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以及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1之间相互接触的焊接面积,以此确保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以及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1之间的连接强度。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连接件设为螺栓,所述螺栓贯穿所述连接支架,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所述连接块进行连接固定,以此实现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连接支架之间的拆装固定,且本实施例用螺栓对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连接支架进行连接,以便于对所述连接块与所述连接支架之间的拆装。

  请一并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实现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1之间拆装的原理相同,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换热结构的区别在于:将所述连接块上与所述螺栓螺接的部分设为镂空状结构。以此起到降低连接块的用料,降低连接块的生产成本,进而具有进一步降低该换热结构的生产成本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块上用于与所述螺栓螺接配合的部分的厚度可根据使用的需求进行具体设置,以满足螺栓将连接支架与连接块连接固定的使用需求。

  请一并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实现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1之间拆装的原理相同,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换热结构的区别在于:所述连接部201设为固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上的第一支架,所述连接配合部位202设为固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集流管21上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通过固定螺栓以及锁紧螺母进行连接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将该换热结构固定在机箱上,本实施例可在所述第二集流管21上多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支架,并用多设置的第二支架与机箱进行连接固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结构及双层微通道换热器,用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与连接配合部分别与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进行连接,使得第一换热组件与第二换热组件之间可拆卸地装配连接,以便于后续对该换热结构的检修,避免该换热结构整体的报废,具有降低该换热结构整体的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换热结构及双层微通道换热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