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流体压力技术> 一种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独创技术9602字

一种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

2021-02-01 00:33:18

一种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回转油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

  背景技术

  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加工过程中由于高速运转和切割工件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对处在工作区域的工件进行冷却,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将切削水通过管道引入到车刀工作的部位。然而这种冷却方式只能对加工部件外部进行冷却,对于一些需要内抠槽的工件或者一些特殊工装进行加工时,切削水无法从外部对加工部位进行有效冷却,而且在加工时,会有铁屑落在工件内部,不方便清理,对工件加工的效率和质量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然而如果在回转油缸中既要通水从内部对工件进行冷却,又要在回转油缸中通油对回转油缸的活塞进行推动,由于空间有限,往往很难实现。

  鉴于上述现有的中实回转油缸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 提供一种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使油缸中冷却水通道和活塞腔室内的液体通道分离。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包括缸体、活塞、缸盖和进油壳,所述活塞可移动的设置于缸体与缸盖紧密配合形成的腔体中,所述缸盖与进油壳转动连接,所述缸盖的中心轴内设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 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油道与第二油道分别通往活塞两侧的两个腔体内,所述第三通道轴向贯穿缸盖的中心轴并与活塞的中心孔连通,所述进油壳的端部设有进水壳,所述进水壳与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进油口设置在缸盖的中心轴侧壁上,所述进油壳的设有两进油接口,两所述进油接口分别与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进油口接通。

  进一步地,进油壳的壳体内设有两第一进油槽,所述第一进油槽与所述进油接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进油壳腔体内还设有铜套,所述铜套内部设有两第二进油槽,两所述第二进油槽分别与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进油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铜套的外壁上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设置于两第二进油槽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进油壳腔体内设有两轴承,两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铜套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进油壳内设有泄油通道,所述泄油通道两端分别与所述铜套的两端接通。

  进一步地,所述泄油通道的两端还与轴承所在腔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外侧设有油封骨架。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壳与进油壳的接触面设有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通油道和通水道均设置于缸盖中心轴内,油道分别通往活塞的两个腔室,水道从活塞中心孔通过的方式使油水的路径分离,且进油口设置在缸盖中心轴侧壁上,进水口设置在缸盖中心轴端面的结构使水道和油道的进口分离;既保证了活塞在油路油压下的前后移动,又保障了水路从内部通过,使整个油缸及工件都可以得到冷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缸盖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A向剖视图;

  图6为图4的B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油壳内部组件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油壳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套铜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缸体、2-活塞、3-缸盖、4-进油壳、5-进水壳、6-铜套、7-轴承、8-油封骨架、21-中心孔、31-第一油道、31a-进油口一、32-第二油道、 32a-进油口二、33-第三通道、41-第一进油槽、41a-进油接口、41b-泄油接口、 42-泄油通道、61-第二进油槽、62-密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采用递进的撰写方式。

  如图1~2 所示,一种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包括缸体1、活塞2、缸盖3和进油壳4,活塞2可移动的设置于缸体1与缸盖3紧密配合形成的腔体中,缸盖3与进油壳4转动连接,缸盖3的中心轴内设有第一油道31、第二油道32 和第三通道33,第一油道31与第二油道32分别通往活塞2两侧的两个腔体内,第三通道33轴向贯穿缸盖3的中心轴并与活塞2的中心孔21连通,进油壳4的端部设有进水壳5,进水壳5与第三通道33连通,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的进油口设置在缸盖3的中心轴侧壁上,进油壳4的设有两进油接口41a,两进油接口41a分别与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的进油口接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水壳5上设有与缸盖3中心轴端面连通,可通过进水壳5上的进水口使水进入到第三通道33内,第三通道33与活塞2连通,活塞2上设有内腔可在缸盖3的中心轴上移动,从而在回转油缸的轴向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水路通道。如图3~6所示,第一油道31、第二油道32和第三通道33均设置在缸盖3的中心轴内,且互相分离,其中第三通道33为与进水壳5相通的水道,第一油道31的进油口一31a设置在缸盖3中心轴的侧壁上,经由缸盖径向与缸体1接通最终通往活塞2的后腔室中,第二油道32的进油口二32a也设置在缸盖3中心轴的侧壁上,且直接与缸盖3的端面连通,由图5可知,进油口一31a与进油口二32a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两进油口互相分离。这样通过进油壳4的两进油接口41a分别与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接通,使油进入到活塞2所在的两个腔室内,从而推动活塞2的移动。

  如图7所示,进油壳4内设置有铜套6,铜套6两端设置有轴承7,轴承7的外侧设有油封骨架8。进油壳4上设置有两个进油接口41a,进油接口41a通往进油壳4壳体内的第一进油槽41,如图8所示,第一进油槽41呈环形且往进油壳4壳体外侧凹进,两第一进油槽41与铜套6配合,当油注入时会充满整个环形第一进油槽41内部,在铜套6上第一进油槽的相应位置设有与铜套6内部相通的进油孔,如图9所示,进油孔与铜套6内部的第二进油槽61连通,这样从第一进油槽41进入的油就通过进油孔进入了铜套6内部的第二进油槽61内;铜套6内部是缸盖3的中心轴,中心轴固定在两轴承7上,可相对铜套转动,中心轴上的进油口一31a和进油口二32a与两个第二进油槽61对应,从而使两个第二进油槽61内部的油进入到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为了使两个油路分离,在铜套6的两个第二进油槽61的外侧中间位置设置有密封槽,因为铜套6与进油壳4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在两者之间设置密封结构可以有效的保证密封性。

  由图2可以看出,从进油接口41a进入的油除了进入到第一油道31和第二油道32之外,还通过铜套6与进油壳4之间的间隙进入到了铜套6两侧的轴承7内,用作给轴承7足够的润滑,由于两轴承7的外侧设有油封骨架8,为了是高速运转的轴承7处的油压不至于过大,如图8所示,在进油壳4内还设置了泄油通道42,泄油通道42同时通往铜套6两外侧和轴承7的两内侧,泄油通道42内的油通过泄油接口41b流出,通过泄油的流动,既保障了轴承7的润滑,又可以达到冷却的效果。

  为了保证进水壳5的密封性,在进水壳5与进油壳4的接触面设有密封结构。具体的,可以是在进油壳4与进水壳5的接触面的任一面上设置密封槽,通过密封圈压紧达到密封的效果。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一种油水分离式中实回转油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