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流体压力技术> 一种对中控制阀组独创技术23418字

一种对中控制阀组

2021-03-19 22:35:02

一种对中控制阀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转向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中控制阀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多轴转向的汽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为提高多轴汽车转向的灵活性,迫切需要多个轴参与转向。现有多轴转向汽车有以下几种构型:

  一、双前桥转向系统;

  二、多轴不分组转向系统;

  三、多轴分组转向系统。

  第一种转向构型及第二种转向构型通过机械连杆对车轮转角进行控制,不需要液压控制阀块参与,而第三种转向构型需要多种阀块共同作用以实现对车轮转角的控制,因此在第三种转向构型的车轮不转向时需对后组车轮进行锁定。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多轴分组转向系统的对中锁止,一般采用多种阀块分散式布置,阀块与阀块之间通过管接头和硬管连接,给转向系统的布置和维护带来较多不便。同时,多个阀块的安装降低了装配效率、增加管路的节点、即增加了成本也提高了管路的渗漏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中控制阀组,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轴分组转向系统的对中锁止,采用多种阀块分散式布置,给转向系统的布置和维护带来较多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中控制阀组包括:阀体、蓄能器、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及第三电磁换向阀;所述阀体上开设有送油接口、回油接口、蓄能器接口、对接油口、第一装阀接口、第二装阀接口及第三装阀接口,所述阀体内开设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第四油道、第五油道及第六油道;所述送油接口通过第一油道与第一装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装阀接口通过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蓄能器接口连通,所述蓄能器接口通过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第二装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装阀接口通过所述第四油道与所述对接油口连通,所述对接油口通过所述第五油道与所述第三装阀接口连通,所述第三装阀接口通过所述第六油道与所述回油接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装阀接口上,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出油口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蓄能器固定设置在所述蓄能器接口上,所述蓄能器与所述第二油道及第三油道连通;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装阀接口上,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第四油道连通;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装阀接口上,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五油道连通,所述第三电磁换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第六油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内开设有第七油道;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二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七油道与所述回油接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四装阀接口;所述第四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减压阀,所述减压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油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五装阀接口、第六装阀接口及第七装阀接口;所述第五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油道内;所述第六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三油道内;所述第七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六油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八装阀接口,所述阀体内开设有第八油道;所述蓄能器接口通过所述第八油道与所述回油接口连通;所述第八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四电磁换向阀,所述第四电磁换向阀设置在所述第八油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一检测接口,所述第一检测接口设置在所述第八装阀接口与所述蓄能器接口之间;所述第一检测接口内固定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端设置在所述第八油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九装阀接口,所述阀体内开设有第九油道;所述对接油口通过所述第九油道与所述回油接口连通;所述第九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一溢流阀设置在所述第九油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十装阀接口,所述阀体内开设有第十油道;所述第三装阀接口通过所述第十油道与所述送油接口连通;所述第十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十油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十一装阀接口,所述阀体内开设有第十一油道;所述第十一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十油道连通,所述第十一油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油接口连通;所述第十一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二溢流阀,所述第二溢流阀设置在所述第十一油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上开设有第二检测接口,所述第二检测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三装阀接口与所述对接油口之间;所述第二检测接口内固定设置有压力开关,所述压力开关的检测端设置在所述第五油道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阀体上开设有送油接口、回油接口、蓄能器接口、对接油口、第一装阀接口、第二装阀接口及第三装阀接口,所述阀体内开设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第四油道、第五油道及第六油道,送油接口通过第一油道与第一装阀接口连通,第一装阀接口通过第二油道与所述蓄能器接口连通,蓄能器接口通过所述第三油道与第二装阀接口连通,第二装阀接口通过第四油道与所述对接油口连通,对接油口通过第五油道与第三装阀接口连通,第三装阀接口通过第六油道与所述回油接口连通,所以,各个阀之间通过阀体内开设的油道连接,避免了阀块与阀块之间通过管接头和硬管连接,使转向系统的布置和维护方便,由于第一电磁换向阀固定设置在第一装阀接口上,第一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与第一油道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出油口与第二油道连通,所以,第一电磁换向阀通电,送油接口处的油液依次通过第一油道、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油道及蓄能器接口输送至蓄能器,为蓄能器供液,此时,第二电磁换向阀通电,处于关闭状态,由于蓄能器固定设置在蓄能器接口上,蓄能器与第二油道及第三油道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固定设置在第二装阀接口上,第二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与第三油道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四油道连通,所以,当需要进行对中时,第一电磁换向阀断电,不再向蓄能器供液,第二电磁换向阀断电,蓄能器内的高压油依次通过蓄能器接口、第三油道、第二电磁换向阀及第四油道输送至对接油口,对接油口将高压油输送给对中缸的左右油腔,将对中缸保持在对中位置,此时,第三电磁换向阀断电,处于关闭状态,对接油口不与回油接口连通,此时与对接油口相连的对中缸处于保压状态(即对中状态),由于第三电磁换向阀固定设置在第三装阀接口上,第三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与第五油道连通,第三电磁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六油道连通,所以,当对中完成后,第三电磁换向阀通电,处于打开状态,对中缸内的油液依次通过对接油口、第五油道、第三电磁换向阀、第六油道及回油接口输送至回油箱内,使对中缸处于卸压状态(即对中解除状态),将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二电磁换向阀及第三电磁换向阀集成在一起,便于安装布置,便于操作,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运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中控制阀组的原理图;

  图2为图1中对中控制阀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中控制阀组包括:阀体1、蓄能器2、第一电磁换向阀3、第二电磁换向阀4及第三电磁换向阀5。

  阀体1上开设有送油接口1-1、回油接口1-2、蓄能器接口1-3、对接油口1-4、第一装阀接口、第二装阀接口及第三装阀接口,阀体1内开设有第一油道1-5、第二油道1-6、第三油道1-7、第四油道1-8、第五油道1-9及第六油道1-10。

  送油接口1-1通过第一油道1-5与第一装阀接口连通,第一装阀接口通过第二油道1-6与蓄能器接口1-3连通,蓄能器接口1-3通过第三油道1-7与第二装阀接口连通,第二装阀接口通过第四油道1-8与对接油口1-4连通,对接油口1-4通过第五油道1-9与第三装阀接口连通,第三装阀接口通过第六油道1-10与回油接口1-2连通。

  第一电磁换向阀3固定设置在第一装阀接口上,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进油口与第一油道1-5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第一出油口与第二油道1-6连通。

  蓄能器2固定设置在蓄能器接口1-3上,蓄能器2与第二油道1-6及第三油道1-7连通。

  第二电磁换向阀4固定设置在第二装阀接口上,第二电磁换向阀4的进油口与第三油道1-7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4的出油口与第四油道1-8连通。

  第三电磁换向阀5固定设置在第三装阀接口上,第三电磁换向阀5的进油口与第五油道1-9连通,第三电磁换向阀5的出油口与第六油道1-10连通。

  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由于阀体1上开设有送油接口1-1、回油接口1-2、蓄能器接口1-3、对接油口1-4、第一装阀接口、第二装阀接口及第三装阀接口,阀体1内开设有第一油道1-5、第二油道1-6、第三油道1-7、第四油道1-8、第五油道1-9及第六油道1-10,送油接口1-1通过第一油道1-5与第一装阀接口连通,第一装阀接口通过第二油道1-6与蓄能器接口1-3连通,蓄能器接口1-3通过第三油道1-7与第二装阀接口连通,第二装阀接口通过第四油道1-8与对接油口1-4连通,对接油口1-4通过第五油道1-9与第三装阀接口连通,第三装阀接口通过第六油道1-10与回油接口1-2连通,所以,各个阀之间通过阀体1内开设的油道连接,避免了阀块与阀块之间通过管接头和硬管连接,使转向系统的布置和维护方便,由于第一电磁换向阀3固定设置在第一装阀接口上,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进油口与第一油道1-5连通,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第一出油口与第二油道1-6连通,所以,第一电磁换向阀3通电,送油接口1-1处的油液依次通过第一油道1-5、第一电磁换向阀3、第二油道1-6及蓄能器接口1-3输送至蓄能器2,为蓄能器2供液,此时,第二电磁换向阀4通电,处于关闭状态,由于蓄能器2固定设置在蓄能器接口1-3上,蓄能器2与第二油道1-6及第三油道1-7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4固定设置在第二装阀接口上,第二电磁换向阀4的进油口与第三油道1-7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4的出油口与第四油道1-8连通,所以,当需要进行对中时,第一电磁换向阀3断电,不再向蓄能器2供液,第二电磁换向阀4断电,蓄能器2内的高压油依次通过蓄能器接口1-3、第三油道1-7、第二电磁换向阀4及第四油道1-8输送至对接油口1-4,对接油口1-4将高压油输送给对中缸的左右油腔,将对中缸保持在对中位置,此时,第三电磁换向阀5断电,处于关闭状态,对接油口1-4不与回油接口1-2连通,此时与对接油口1-4相连的对中缸处于保压状态(即对中状态),由于第三电磁换向阀5固定设置在第三装阀接口上,第三电磁换向阀5的进油口与第五油道1-9连通,第三电磁换向阀5的出油口与第六油道1-10连通,所以,当对中完成后,第三电磁换向阀5通电,处于打开状态,对中缸内的油液依次通过对接油口1-4、第五油道1-9、第三电磁换向阀5、第六油道1-10及回油接口1-2输送至回油箱内,使对中缸处于卸压状态(即对中解除状态),将第一电磁换向阀3、第二电磁换向阀4及第三电磁换向阀5集成在一起,便于安装布置,便于操作,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运行安全。

  具体地,阀体1内开设有第七油道1-11。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第二出油口通过第七油道1-11与回油接口1-2连通。

  当第一电磁换向阀3断电情况时,送油接口1-1内的油液由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进油口进入,再由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第二出油口、第七油道1-11及回油接口1-2输送至回油箱内。

  具体地,阀体1上开设有第四装阀接口,第四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减压阀6,减压阀6设置在第二油道1-6内。

  当第一电磁换向阀3通电,对蓄能器2进行供液时,在通电工况下,压力油通过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第一出油口进入第二油道1-6,压力油再通过减压阀6后进入蓄能器2,给蓄能器2充液,减压阀6的作用将压力降低到设定值,避免蓄能器2充填压力过高。

  具体地,阀体1上开设有第五装阀接口、第六装阀接口及第七装阀接口。

  第五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一单向阀7,第一单向阀7设置在第二油道1-6内,第六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二单向阀8,第二单向阀8设置在第三油道1-7内,第七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三单向阀9,第三单向阀9设置在第六油道1-10内,避免油液回流。

  具体地,阀体1上开设有第八装阀接口,阀体内开设有第八油道1-12。

  蓄能器接口通过第八油道与回油接口1-2连通。

  第八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四电磁换向阀10,第四电磁换向阀10设置在第八油道1-12内。

  保证在对中油路维护工况下,通过第四电磁换向阀10得电,第四电磁换向阀10打开,将蓄能器2与回油接口1-2的油路接通,将蓄能器2中的高压油释放,避免在对中油路维护阶段由于集成式对中控制阀组安装位置不便操作无法释放蓄能器中的压力而产生安全隐患。

  具体地,阀体1上开设有第一检测接口,第一检测接口设置在第八装阀接口与蓄能器接口1-3之间。

  第一检测接口内固定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1,压力传感器11的检测端设置在第八油道1-12内。

  压力传感器11用于检测蓄能器2的压力,将压力信号发送给控制器,当控制器获取的蓄能器2压力值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换向阀3得电,从而给蓄能器2补油。

  具体地,阀体1上开设有第九装阀接口,阀体1内开设有第九油道1-13。

  对接油口1-4通过第九油道1-13与回油接口1-2连通;第九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一溢流阀12,第一溢流阀12设置在第九油道1-13内。

  通过第一溢流阀12保证对中缸处于对中状态时,来自外界负载干扰不使对中回路的压力超限(即不超过系统设置的安全值),保护蓄能器2以及油道。

  具体地,阀体1上开设有第十装阀接口,阀体内开设有第十油道1-14。

  第三装阀接口通过第十油道1-14与送油接口1-1连通;第十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流量控制阀13,流量控制阀13设置在第十油道1-14内。

  流量控制阀的13与送油接口1-1接通,来自送油接口1-1的压力油通过流量控制阀1-4的限流后,通过第三电磁换向阀5与对接油口1-4接通,将低压油作用在对中缸的左右油腔,将对中缸内部的左右活塞推至对中位置,减小蓄能器2向对中缸供油的油量,使对中缸的对中速度更快,对中压力更高,保证对中效果。

  具体地,阀体1上开设有第十一装阀接口,阀体1内开设有第十一油道1-15。

  第十一油道1-15的一端与第十油道1-14连通,第十一油道1-15的另一端与回油接口1-2连通;第十一装阀接口内固定设置有第二溢流阀14,第二溢流阀14设置在第十一油道1-15内。

  当送油接口1-1的压力油通过流量控制阀1-4及第三电磁换向阀5向对接油口1-4供油时,多余的油液通过第十油道1-14进入第二溢流阀14,再由第十一油道1-15及回油接口1-2输送至回油箱。

  具体地,阀体1上开设有第二检测接口,第二检测接口设置在第三装阀接口与对接油口1-4之间。

  第二检测接口内固定设置有压力开关15,压力开关15的检测端设置在第五油道1-9内。压力开关15与第一电磁换向阀3连接,可以控制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通断电。

  压力开关15用于检测蓄能器2的压力,当检测的蓄能器2压力值低于设定值,使第一电磁换向阀3得电,从而给蓄能器2补油。此过程无需控制系统的参与,因此可避免控制系统失效后蓄能器无法补充液压油,造成对中回路无法可靠对中,从而引发安全行车事故。压力开关15自动使第一电磁换向阀3得电属于安全设计,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其中,各个装阀接口内开设有螺纹,各个阀的阀体外壁上也开设有螺纹,各个阀与相对应的装阀接口螺纹连接。

  为了更清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下面从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绍。

  送油接口1-1通过第一油道1-5与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进油口连通,在第一电磁换向阀3断电工况下,来自送油接口1-1的液压油通过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第二出油口、第七油道1-11及回油接口1-2输送至回油箱。

  在第一电磁换向阀3通电工况下,第一电磁换向阀3内部油路进行切换,压力油第一电磁换向阀3的第一出油口进入第二油道1-6,再通过减压阀6、第一单向阀7及蓄能器接口1-3进入蓄能器2,给蓄能器2充液,减压阀6的作用将压力降低到设定值,避免蓄能器充填压力过高。此时,第二电磁换向阀4通电,处于关闭状态。

  第一电磁换向阀3断电,不再向蓄能器2供液,第二电磁换向阀4断电,处于打开状态,蓄能器2通过第三油道1-7与第二电磁换向阀4的进油口连通,第二电磁换向阀4的出油口通过第四油道1-8与对接油口1-4连通,蓄能器2内的液压油依次进入第三油道1-7内,再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8、第二电磁换向阀4、第四油道1-8、对接油口1-4进入对中缸内的左右油腔,将对中缸保持在对中位置。此时,对接油口1-4将高压油输送给对中缸的左右油腔,将对中缸保持在对中位置。此时,第三电磁换向阀5断电,处于关闭状态,对接油口1-4不与回油接口1-2连通,此时与对接油口1-4相连的对中缸处于保压状态(即对中状态)。

  当对中完成时,第二电磁换向阀4通电,处于关闭状态,第三电磁换向阀5通电,处于打开状态,对中缸内的油液依次通过对接油口1-4、第五油道1-9、第三电磁换向阀5、第三单向阀9、第六油道1-10及回油接口1-2输送至回油箱内,使对中缸处于卸压状态(即对中解除状态),将第一电磁换向阀3、第二电磁换向阀4及第三电磁换向阀5集成在一起,便于安装布置,便于操作,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运行安全。

  保证在对中油路维护工况下,通过第四电磁换向阀10得电,第四电磁换向阀10打开,将蓄能器2与回油接口1-2的油路接通,将蓄能器2中的高压油释放,避免在对中油路维护阶段由于集成式对中控制阀组安装位置不便操作无法释放蓄能器中的压力而产生安全隐患。

  压力传感器11用于检测蓄能器2的压力,将压力信号发送给控制器,当控制器获取的蓄能器2压力值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换向阀3得电,从而给蓄能器2补油。

  通过第一溢流阀12保证对中缸处于对中状态时,来自外界负载干扰不使对中回路的压力超限(即不超过系统设置的安全值),保护蓄能器2以及油道。

  流量控制阀的13与送油接口1-1接通,来自送油接口1-1的压力油通过流量控制阀1-4的限流后,通过第三电磁换向阀5与对接油口1-4接通,将低压油作用在对中缸的左右油腔,将对中缸内部的左右活塞推至对中位置,减小蓄能器2向对中缸供油的油量,使对中缸的对中速度更快,对中压力更高,保证对中效果。

  当送油接口1-1的压力油通过流量控制阀1-4及第三电磁换向阀5向对接油口1-4供油时,多余的油液通过第十油道1-14进入第二溢流阀14,再由第十一油道1-15及回油接口1-2输送至回油箱。

  压力开关15用于检测蓄能器2的压力,当检测的蓄能器2压力值低于设定值,使第一电磁换向阀3得电,从而给蓄能器2补油。此过程无需控制系统的参与,因此可避免控制系统失效后蓄能器无法补充液压油,造成对中回路无法可靠对中,从而引发安全行车事故。压力开关15自动使第一电磁换向阀3得电属于安全设计,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本申请将第一电磁换向阀3、第二电磁换向阀4、第三电磁换向阀5、减压阀6、第一单向阀7、第二单向阀8、第三单向阀9、第四电磁换向阀10、第一溢流阀12、流量控制阀13及第二溢流阀14集成在阀体1上,节约空间,便于安装,同时,在阀体1内开设第一油道1-5、第二油道1-6、第三油道1-7、第四油道1-8、第五油道1-9、第六油道1-10、第七油道1-11、第八油道1-12、第九油道1-13、第十油道1-14及第十一油道1-15,避免阀块与阀块之间通过管接头和硬管连接,给转向系统的布置和维护带来较多不便,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减少管路的节点,即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管路的渗漏风险。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一种对中控制阀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