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 流体压旋转装置和建筑机械独创技术31412字

流体压旋转装置和建筑机械

2021-02-26 22:14:48

流体压旋转装置和建筑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压旋转装置和具备流体压旋转装置的建筑机械。

  背景技术

  像例如JPH9-287552A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通过供给流体而输出旋转的流体马达等流体压旋转装置。JPH9-287552A所公开的流体马达构成为轴向活塞型的设备。轴向活塞型流体马达具有:壳体;缸体,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到壳体内;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在缸体形成的缸室;以及阀板(同步板),其以夹装于壳体与缸体之间的状态安装于壳体。阀板具有一对流体端口。一个流体端口与流体压源连接,另一个流体端口与罐连接。在缸体形成有朝向阀板开口且与缸室连接起来的连接端口。连接端口随着缸体的旋转而与流体端口连接,形成流体压源或罐与缸室之间的流路。

  通过使缸室与流体压源连通,从而向缸室内供给流体,活塞相对于缸体在轴向上前进。另外,通过使缸室与罐连通,从而能够从缸室内排出流体,能够使活塞在轴向上后退。另一方面,根据缸体的旋转位置控制活塞相对于缸体的突出量。JPH9-287552A所公开的流体马达构成为斜板式。即,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倾斜面的斜板在轴向上与活塞相对地配置。因而,由流体压驱动的活塞作用于斜板的斜面而引起缸体的旋转。随着缸体的旋转,活塞在缸体的旋转中以该活塞的头部沿着斜面移动的方式在轴向上前进或后退。

  不过,在使用了这样的流体马达的情况下,有时缸体的旋转轴发生挠曲等而使缸体倾倒,流体马达的性能降低。即,有时流体从缸体与阀板之间的间隙泄漏而使流体马达的容积效率降低,或者,有时缸体与阀板之间的流体膜中断而使作用于缸体与阀板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流体马达的机械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点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防止由缸体的倾倒导致的流体压旋转装置的性能的降低。

  本发明的流体压旋转装置具备:

  壳体;

  缸体,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到所述壳体内;

  活塞,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到在所述缸体的一侧开口的缸室内;以及

  阀板,其配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缸体之间,在该阀板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流体室,该阀板设有与所述流体室连通的流路,所述流路在面对通路的位置开口,该通路在所述缸体的另一侧开口并与所述缸室连通。

  对于本发明的流体压旋转装置,也可以是,

  所述流路经由所述通路与所述活塞位于止点的缸室连通。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流体压旋转装置具备配置到所述流体室的辅助活塞。

  对于本发明的流体压旋转装置,也可以是,

  所述流体室形成于所述阀板。

  另外,本发明的建筑机械具备上述的流体压旋转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防止由缸体的倾倒导致的流体压旋转装置的性能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且是表示液压挖掘机的结构例的概略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流体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阀板的一侧面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阀板的另一侧面的俯视图。

  图5是从轴向的一侧表示壳体盖体的俯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的流体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且是表示流体室和流路的图。

  图7是与图6相对应的图,且是用于说明阀板的动作的图。

  图8是与图7相对应的图,且是用于说明由流体室的位置的不同导致的阀板的倾倒角度的不同的图。

  图9是与图7相对应的图,且是用于说明由流体室的位置的不同导致的阀板的倾倒角度的不同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在各附图所示的要素中可能包含尺寸和比例尺等与实际的尺寸和比例尺等不同地表示的要素。

  以下说明的流体压旋转装置10作为轴向活塞型的设备发挥功能。在图示的例子中,流体压旋转装置10构成为流体马达,通过供给流体而输出旋转。更具体而言,图示的流体马达10构成为斜板式的流体马达。

  另外,以下,对将流体马达10用作液压挖掘机1的回转装置10a或者行驶装置10b、10c用的马达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对液压挖掘机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液压挖掘机1的结构例的概略的外观图。一般而言,液压挖掘机1具备:下部框架2,其具备履带;上部框架3,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下部框架2回转;动臂4,其安装于上部框架3;斗杆5,其安装于动臂4;以及铲斗6,其安装于斗杆5。液压缸4a、5a、6a是动臂用、斗杆用以及铲斗用的致动器,分别驱动动臂4、斗杆5以及铲斗6。另外,在使上部框架3回转的情况下,来自回转装置10a的旋转驱动力向上部框架3传递。并且,在使液压挖掘机1行驶的情况下,来自行驶装置10b、10c的旋转驱动力向下部框架2的履带传递。

  接着,对流体马达10进行说明。图2是流体马达10的纵剖视图。如图2所示,图示为斜板式的流体马达10具有:壳体20、轴构件30、缸体40、活塞50、阀板(同步板)60以及斜板70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以下,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和固定到壳体主体21的壳体盖体22。壳体主体21大致形成为一端封闭且另一端开口的筒状。壳体盖体22以封堵壳体主体21的开口的方式使用螺栓等紧固件固定于壳体主体21。壳体20在其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S。在收容空间S内配置有缸体40、活塞50、阀板60、斜板70。

  轴构件30被壳体20保持成能够旋转。在壳体20内设置有一对轴承31。轴构件30能够利用轴承31以其中心轴线为旋转轴线RA旋转。轴构件30的一个端部30a穿过设置到壳体20的贯通孔而向壳体20外延伸出来。在轴构件30贯穿壳体20的部分,在壳体20与轴构件30之间设置有密封构件32,防止了流体、例如润滑油向壳体20外流出。轴构件30的从壳体20延伸出来的部分30a与例如减速器等外部的设备连接。即,轴构件30作为输出旋转的输出元件发挥功能。

  此外,以下,将与该旋转轴线RA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AD,将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称为周向CD,将与旋转轴线R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RD。另外,将轴构件30的位于壳体20外的端部30a那一侧称为轴向AD的一侧,将轴构件30的位于壳体20内的端部那一侧称为轴向AD的另一侧。

  接着,对缸体40进行说明。缸体40具有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配置的圆柱状或圆筒状的形状。缸体40被轴构件30贯穿。缸体40相对于轴构件30固定。因而,缸体40能够与轴构件30同步地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旋转。

  在缸体40形成有多个缸室41。多个缸室41沿着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周向CD以等间隔排列。另外,各缸室41沿着旋转轴线RA设置,在此,在与旋转轴线RA平行的轴向AD上设置。各缸室41在轴向AD的一侧开口。另外,与各缸室41相对应地形成有通路(连接端口)42。连接端口42使缸室41在轴向AD的另一侧开放。

  与各缸室41相对应地设置有活塞50。各活塞50的一部分配置于缸室41内。各活塞50从相对应的缸室41向轴向AD的一侧延伸。活塞50能够相对于缸体40在轴向AD上移动。即,活塞50能够向轴向AD的一侧前进而扩大缸室41的容积。另外,活塞50能够向轴向AD的另一侧后退而缩小缸室41的容积。

  斜板70由壳体20保持。斜板70从轴向AD的一侧与缸体40以及活塞50相对地配置。轴构件30贯穿斜板70。斜板70具有相对于与轴向AD垂直的面倾斜的斜面71。斜面71与缸体40以及活塞50相对。在斜板70的斜面71上设置有滑靴73。滑靴73保持活塞50的头部。作为具体的结构,成为活塞50的一侧端的头部形成为球状。滑靴73具有能够将球状的头部的大致一半收容的孔。

  保持着活塞50的头部的滑靴73能够在斜板70的斜面71上滑动。若向缸室41内供给流体,则活塞50相对于缸体40向斜板70侧前进。此时,保持活塞50的缸体40旋转而该活塞50从斜板70的厚壁部70a上向薄壁部70b上移动。若流体被从缸室41内排出,则活塞50向缸体40内后退。此时,保持活塞50的缸体40旋转而该活塞50从斜板70的薄壁部70b上向厚壁部70a上移动。

  流体马达10还具有配置到壳体20内的保持板34。保持板34是环状且板状的构件。保持板34被轴构件30贯穿,并被支承于轴构件30上。轴构件30的支承保持板34的部分30b形成为曲面状。因此,保持板34能够以支承到轴构件30上的状态改变朝向。如图1所示,板状的保持板34以沿着斜板70的斜面71的方式倾斜。并且,保持板34从轴向AD的另一侧与所有滑靴73接触。

  另外,在轴构件30与保持板34之间设置有由弹簧等构成的施力构件35。保持板34被施力构件35向轴向AD的一侧施力。其结果,保持板34能够将滑靴73和活塞50朝向斜板70的斜面71推压。另外,轴构件30与缸体40一起被施力构件35向轴向AD的另一侧施力。其结果,缸体40被朝向阀板60按压。如上述这样,缸体40与轴构件30一起旋转,因此,缸体40的面对阀板60的面构成滑动面40a。

  阀板60在比缸体40靠轴向AD的另一侧的位置位于缸体40与壳体20之间。阀板60借助销等固定件以无法旋转的方式保持于壳体盖体22。阀板60形成为环状且板状。阀板60在其中央具有贯通孔。轴构件30穿过该贯通孔而贯穿阀板60。如上述这样,利用施力构件35使缸体40与阀板60抵接。另外,阀板60与壳体20的壳体盖体22抵接。也就是说,阀板60的朝向一侧的一侧面60a与缸体40接触,阀板60的朝向另一侧的另一侧面60b与壳体20的壳体盖体22接触。

  在此,图3从一侧面60a那一侧表示阀板60。另外,图4从另一侧面60b那一侧表示阀板60。在图3和图4中,第1基准位置p1是在轴向AD上与最大程度进入到缸室41内的活塞50重叠的位置。换言之,第1基准位置p1是将位于上止点的活塞50的中心位置在轴向AD上进行了投影而得到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图2中,第2基准位置p2是在轴向AD上与从缸室41内最大程度突出来的活塞50(位于下止点的活塞50)重叠的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在阀板60形成有第1流体端口61a和第2流体端口61b。第1流体端口61a和第2流体端口61b贯通阀板60。第1流体端口61a和第2流体端口61b沿着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圆弧延伸。第1流体端口61a和第2流体端口61b在一侧面60a和另一侧面60b形成沿着周向CD延伸的开口。

  第1流体端口61a和第2流体端口61b隔着连结第1基准位置p1和第2基准位置p2的直线vl而设置于彼此相反侧的区域。第1流体端口61a和第2流体端口61b在图3和图4所示的例子中具有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点对称的结构(配置和形状)。缸体40的连接端口42随着缸体40的旋转而使在轴向AD上面对第1流体端口61a和第2流体端口61b的位置移动。由此,经由第1流体端口61a或第2流体端口61b在缸室41与随后论述的第1流体流路fp1或第2流体流路fp2之间形成流体的流路。

  图5从轴向AD的一侧表示壳体盖体22。即,表示壳体盖体22的面对阀板60的面24。在壳体20形成有第1流体流路fp1和第2流体流路fp2。第1流体流路fp1和第2流体流路fp2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壳体盖体22开口。并且,壳体20的第1流体流路fp1与阀板60的第1流体端口61a始终连接。壳体20的第2流体流路fp2与阀板60的第2流体端口61b始终连接。第1流体流路fp1连接于流体泵等流体压源和罐中的一者,第2流体流路fp2连接于流体泵等流体压源和罐中的另一者。第1流体流路fp1和第2流体流路fp2、与流体压源和罐之间的连接能够借助未图示的切换阀切换。即,第1流体流路fp1和第2流体流路fp2中的一者与流体压源连接,而成为高压(供给)侧。另外,第1流体流路fp1和第2流体流路fp2中的另一者与罐连接,而成为低压(排出)侧。而且,切换阀也可使第1流体流路fp1和第2流体流路fp2相对于流体压源和罐这两者阻断而设为中立。

  若第1流体流路fp1与流体压源连接而成为高压侧,第2流体流路fp2与罐连接而成为低压侧,则位于直线vl的一侧(图3的右侧)的缸室41经由连接端口42和第1流体端口61a而与第1流体流路fp1连接,从而供给流体。因而,位于图3的直线vl的一侧的活塞50相对于缸体40向轴向AD的一侧前进。此时,缸体40以使前进的活塞50在周向CD上朝向能相对于缸体40最大程度突出的第2基准位置p2的方式向图3中的箭头Ar的朝向旋转。另一方面,位于直线vl的另一侧(图3的左侧)的活塞50随着缸体40向箭头Ar的朝向的旋转而在周向CD上朝向第1基准位置p1。此时,活塞50向缸体40侧后退,因而,缸室41内的流体经由连接端口42和第2流体端口61b而向第2流体流路fp2排出。

  另一方面,若第1流体流路fp1与罐连接而成为低压侧,第2流体流路fp2与流体压源连接而成为高压侧,则向位于直线vl的另一侧(图3的左侧)的缸室41供给流体。其结果,位于直线vl的另一侧的活塞50相对于缸体40向轴向AD的一侧前进,缸体40向图3中的箭头Ar的反向旋转。

  此外,在流体压源与流体马达10之间以及罐与流体马达10之间供排的流体并没有特别限定,但典型而言能够设为油。油作为驱动活塞50的工作油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用于使缸体40、活塞50的动作顺畅化的润滑油发挥功能。

  若向第1流体流路fp1供给高压流体,则第1流体端口61a成为高压侧流体端口,缸体40向箭头Ar的朝向旋转。如图3所示,在阀板60的一侧面60a形成有与成为高压侧的情况的第1流体端口61a的旋转方向前侧端部hf1连接的第1切槽62a。另一方面,若向第2流体流路fp2供给高压流体,则第2流体端口61b成为高压侧流体端口,缸体40向箭头Ar的反向旋转。如图3所示,在阀板60的一侧面60a形成有与成为高压侧的情况的第2流体端口61b的旋转方向前侧端部hf2连接的第2切槽62b。

  在此,流体端口61a、61b的旋转方向前侧端部是指,随着缸体40的旋转而流体端口61a、61b的具有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先面对各缸室41的连接端口42并与各缸室41的连接端口42连接那一侧的端部。即,第1切槽62a与第1流体端口61a的接近第1基准位置p1那一侧的端部连接,第2切槽62b与第2流体端口61b的接近第1基准位置p1那一侧的端部连接。

  第1切槽62a和第2切槽62b配置于与第1流体端口61a以及第2流体端口61b相同的圆周上,并在周向CD上延伸。因此,随着缸体40的旋转,连接端口42在面对第1切槽62a和第2切槽62b的位置移动。利用第1切槽62a和第2切槽62b,缸室41的连接端口42由于缸体40的旋转而与高压侧的流体端口61a、61b重叠,在高压流体即将从高压侧的流体端口61a、61b向缸室41大量流入之前,使高压流体经由切槽62a、62b向缸室41一边逐渐增加流量一边流入。由此,能够缓和随着高压流体的流入而产生的、缸室41内的急剧且大幅的压力变化而使噪音降低。

  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阀板60的一侧面60a形成有与成为低压侧的情况的第2流体端口61b的旋转方向前侧端部lf4连接的第4切槽62d、以及与成为低压侧的情况的第1流体端口61a的旋转方向前侧端部lf3连接的第3切槽62c。第3切槽62c与第1流体端口61a的接近第2基准位置p2那一侧的端部lf3连接,第4切槽62d与第2流体端口61b的接近第2基准位置p2那一侧的端部lf4连接。这些第3切槽62c和第4切槽62d也配置于与第1流体端口61a以及第2流体端口61b相同的圆周上,并在周向CD上延伸。因而,连接端口42在面对第3切槽62c和第4切槽62d的位置移动。

  利用第3切槽62c和第4切槽62d,缸室41的连接端口42由于缸体40的旋转而与低压侧的流体端口61a、61b重叠,在流体即将从低压侧的流体端口61a、61b向缸室41大量排出之前,能够使流体经由切槽62c,62d从缸室41一边逐渐增加流量一边排出,由此,可使噪音降低。

  接着,对由以上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流体马达10的动作进行说明。

  若利用未图示的切换阀的操作而使第1流体流路fp1和第1流体端口61a连接于流体压源而成为高压侧,并使第2流体流路fp2和第2流体端口61b连接于罐而成为低压侧,则如上述这样缸体40向图3中的箭头Ar的朝向旋转。此时,向位于直线vl的一侧(图3的右侧)的缸室41供给流体而使活塞50从该缸室41向轴向AD的一侧前进。保持着该活塞50的头部的滑靴73随着缸体40的旋转而与斜面71滑动接触,并在周向CD上移动而朝向第2基准位置p2。流体被从位于直线vl的另一侧(图3的左侧)的缸室41排出,活塞50朝向该缸室41内向轴向AD的另一侧后退。保持该活塞50的头部的滑靴73随着缸体40的旋转而与斜面71滑动接触,并在周向CD上移动而朝向第1基准位置p1。如以上这样,缸体40与轴构件30一起旋转而从流体马达10输出正转。

  接着,利用未图示的切换阀的操作,使第1流体流路fp1和第1流体端口61a从相对于流体压源的连接中解除,使第2流体流路fp2和第2流体端口61b从相对于罐的连接中解除。即,流体马达10成为中立状态,流体相对于各缸室41的流入流出停止。由此,缸体40和轴构件30的旋转停止,来自流体马达10的旋转输出停止。

  另外,若利用未图示的切换阀的操作而使第1流体流路fp1和第1流体端口61a连接于罐而成为低压侧,并使第2流体流路fp2和第2流体端口61b连接于流体压源而成为高压侧,则缸体40向图3中的箭头Ar的反向旋转。由此,缸体40与轴构件30一起旋转而从流体马达10输出反转。

  不过,在使用流体马达10的过程中,有时缸体40倾倒而在缸体40的滑动面40a与阀板60之间形成楔状的间隙。在该情况下,缸体40和阀板60一边在轴向AD上被局部地按压,一边相对旋转。由此,作用于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而流体马达10的机械效率降低。另外,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间隙局部地扩大,在缸体40的旋转中,流体从该扩大了的间隙漏出。其结果,流体马达10的容积效率降低。

  针对这样的不良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了用于以沿着倾倒着的缸体40的滑动面40a的方式使阀板60倾倒的研究。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阀板60与壳体20之间设置有流体室65。另外,在阀板60设置有与流体室65连通的流路66。该流路66使流体室65向轴向AD的一侧开放。另外,在阀板60的一侧面60a,流路66在面对与缸室41连通的连接端口42的位置开口。即,流路66在连接端口42的移动轨迹上开口。由此,能够使缸室41的流体经由连接端口42和流路66流入流体室65。并且,如图7所示,能够利用流体室65内的流体的压力使阀板60以沿着缸体40的滑动面40a的方式倾倒。

  通过如图7所示那样使阀板60倾倒,能够缓和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局部触碰而使作用于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摩擦力减轻。并且,能够改善流体马达10的机械效率。另外,能够抑制在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形成供流体漏出的间隙,并能够抑制流体马达10的容积效率的降低。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流体室65形成于阀板60。更具体而言,在阀板60的另一侧面60b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作为流体室65发挥功能。通过在阀板60形成流体室65,从而易于在阀板60与壳体盖体22之间设置流体室65。另外,能够容易地进行流体室65同与流体室65连通的流路66之间的对位。当然,流体室65也可以形成于除了阀板60以外的部位。例如,流体室65也可以形成于壳体20。具体而言,也可以在壳体盖体22的面对阀板60的面24形成凹部,使该凹部作为流体室发挥功能。另外,流体室也可以由与阀板60以及与壳体盖体22彼此面对而形成的凹部构成。

  此外,对缸体40倾倒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推测出缸体40因以下的原因而倾倒。

  首先,认为轴构件30挠曲是缸体40倾倒的原因。例如,若使轴构件30与高压流体流入到缸室41的缸体40一起旋转,则施加于轴构件30的轴向AD上的中央部分的负载增大。由此,轴构件30以上述中央部分向下方(在从第1基准位置p1朝向第2基准位置p2的方向上)移位的方式挠曲。其结果,缸体40以其处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一侧移位、其处于第2基准位置p2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另一侧移位的方式倾倒。

  或者,认为由流体形成的润滑膜在活塞50与缸体40之间消失是缸体40倾倒的原因。活塞50于在周向CD上位于第1基准位置p1之际被向缸室41内最大程度拉入。并且,活塞50于从第1基准位置p1朝向处于高压侧的流体端口61a、61b在周向CD上移动的期间内也被保持板34从缸室41向轴向AD的一侧拉出。不过,直到活塞50移动到面对切槽62a、62b的位置为止,流体不会向与该活塞50相对应的缸室41供给。因而,在活塞50与缸室41之间,由流体形成的润滑膜中断。其结果,活塞50与缸室41之间的摩擦力急剧地增大,缸体40中的处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由于活塞50的动作而被向轴向AD的一侧拉拽。其结果,缸体40以其处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一侧移位、其处于第2基准位置p2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另一侧移位的方式倾倒。

  在图示的例子中,考虑上述的缸体40倾倒的原因而将流体室65设置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并且,在阀板60的一侧面60a,与流体室65连通的流路66在面对位于第1基准位置p1的缸室41(因而,活塞50位于上止点的缸室41)的连接端口42的位置开口。由此,阀板60的处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被收容到流体室65的流体的压力以向轴向AD的一侧移位的方式推压,同时,阀板60的处于第2基准位置p2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另一侧移位。即,能够使阀板60以沿着如上述那样倾倒了的缸体40的滑动面40a的方式倾倒。由此,能够使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局部触碰缓和而使作用于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摩擦力减轻。其结果,能够改善流体马达10的机械效率。另外,能够抑制在缸体40的处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与阀板60之间形成流体会漏出的间隙。其结果,能够抑制流体马达10的容积效率的降低。

  此外,缸体40并不限于以其处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一侧移位、其处于第2基准位置p2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另一侧移位的方式倾倒。例如,在轴构件30以轴构件30的轴向AD上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在从第2基准位置p2朝向第1基准位置p1的方向上)移位的方式挠曲的情况下,缸体40以其处于第2基准位置p2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一侧移位、其处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另一侧移位的方式倾倒。在该情况下,将流体室65设置于第2基准位置p2的附近。并且,在阀板60的一侧面60a,将与流体室65连通的流路66设置成在面对位于第2基准位置p2的缸室41(因而,活塞50位于下止点的缸室41)的连接端口42的位置开口。由此,阀板60的处于第2基准位置p2的附近的部分被收容到流体室65的流体的压力以向轴向AD的一侧移位的方式推压,同时,阀板60的处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另一侧移位。即,能够使阀板60以沿着如上述那样倾倒了的缸体40的滑动面40a的方式倾倒。

  当然,可以将流体室65设置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和第2基准位置p2的附近这两者。在该情况下,可以是,在阀板60的一侧面60a,与位于第1基准位置p1的附近的流体室65连通的流路66被设置成在面对位于第1基准位置p1的缸室41的连接端口42的位置开口。另外,也可以是,在阀板60的一侧面60a,与位于第2基准位置p2的附近的流体室65连通的流路66被设置成在面对与位于第2基准位置p2的缸室41的连接端口42的位置开口。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流体室65配置有辅助活塞67。辅助活塞67阻断流体室65与处于壳体盖体22和阀板60之间的间隙。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流体从流体室65逸出。其结果,能够有效地使流入到流体室65的流体的压力上升,而能够有效地按压阀板60。

  在图示的例子中,辅助活塞67的一部分配置于流体室65内。辅助活塞67能够相对于流体室65在轴向AD上移动。因此,若流体流入流体室65,则辅助活塞67相对于流体室65在轴向AD上移动而使流体室65的容积扩大。此时,辅助活塞67的另一侧端部与壳体盖体22抵接,阀板60以处于流体室65的附近的部分向轴向AD的一侧移动的方式倾倒。

  此外,在图4、图6以及图7所示的例子中,如在图4中清楚地表示的那样,在轴向AD上看来流体室65的中心同与流体室65连通的流路66的中心一致,但并不限于此。通过使流体室65的中心与流路66的中心错开,能够调节阀板60的倾倒角度。即,如图8所示,通过将流体室65的中心配置于比流路66的中心靠上下方向(沿着连结第1基准位置和第2基准位置p2的直线v1的方向)上的径向RD内侧的位置,从而与图7所示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阀板60的倾倒角度。另外,如图9所示,通过将流体室65的中心配置于比流路66的中心靠上下方向上的径向RD外侧的位置,从而与图7所示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小阀板60的倾倒角度。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流体压旋转装置10构成为流体马达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流体压旋转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流体泵。在该情况下,利用来自发动机等动力源的动力使轴构件30旋转,从而使缸体40旋转而使活塞50进行往复动作。根据该活塞50的往复动作,流体从一部分缸室41喷出,并且,流体向其他缸室41吸入,而使流体泵被实现。这样的流体泵能够作为用于向液压缸4a、5a、6a、回转装置10a用的马达、行驶装置10b、10c用的马达等供给流体的流体压源来使用。当然,流体压旋转装置10也可以适用于除了建筑机械的马达、泵以外的用途,其用途并没有特别限定。另外,能够适用流体压旋转装置10的建筑机械并不限定于液压挖掘机。流体压旋转装置10也能够适用于除了液压挖掘机以外的建筑机械。

  以上进行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压旋转装置10具备:壳体20;缸体40,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到壳体20内;以及活塞50,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到在缸体40的一侧开口的缸室41内。另外,流体压旋转装置10具备阀板60,该阀板60配置于壳体20与缸体40之间,在阀板60与壳体20之间设置有流体室65,阀板60设有与流体室65连通的流路66。并且,流路66在面对通路的位置开口,该通路在缸体40的另一侧开口并与缸室41连通。

  根据这样的流体压旋转装置10,在缸体40倾倒了之际,能够利用流体室65内的流体的压力使阀板60倾倒。由此,能够缓和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局部触碰而减轻作用于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摩擦力。其结果,能够改善流体压旋转装置10的机械效率。另外,能够抑制在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形成流体会漏出的间隙。其结果,能够抑制流体压旋转装置10的容积效率的降低。

  具体而言,流路66经由通路42与活塞50位于止点的缸室41连通。由此,能够进一步缓和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局部触碰而更有效地减轻作用于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摩擦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压旋转装置10具备配置到流体室65的辅助活塞67。由此,辅助活塞67阻断流体室65和处于壳体20与倾倒着的阀板60之间的间隙。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流体从流体室65逸出。由此,能够有效地使流体室65内的流体的压力上升,而能够有效地按压阀板60。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压旋转装置10,流体室65形成于阀板60。由此,能够容易地制作流体室65。另外,能够容易地进行流体室65同与流体室65连通的流路66之间的对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建筑机械1具备上述的流体压旋转装置10。根据这样的建筑机械1,在流体压旋转装置10的缸体40倾倒了之际,能够利用流体室65内的流体的压力使阀板60倾倒。由此,能够缓和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局部触碰而减轻作用于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的摩擦力。其结果,能够改善流体压旋转装置10的机械效率。另外,能够抑制在缸体40与阀板60之间形成流体会漏出的间隙。其结果,能够抑制流体压旋转装置10的容积效率的降低。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要素施加各种变形。另外,包括除了上述的构成要素和/或方法以外的构成要素和/或方法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不包括上述的构成要素和/或方法中的一部分要素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由本发明所起到的效果也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效果,也能够发挥与各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相应的特有的效果。

《流体压旋转装置和建筑机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