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 喷嘴组件独创技术29516字

喷嘴组件

2021-04-23 22:47:13

喷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叶风扇,特别涉及一种喷嘴组件。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带扇叶的电风扇相比,无叶风扇具有低噪声和安全性等特点。无叶风扇的基本结构包括喷嘴组件、风轮组件和基座,无叶风扇的喷嘴组件通常只设置一个出风口,经风轮组件产生的气流沿着喷嘴组件出风口吹出。然而,出风口只能对其前方进行吹风,当要调整出风方向时需要将整个机身进行转动,在日常生活中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嘴组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出风方向。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喷嘴组件,包括喷嘴内壳、设置在所述喷嘴内壳上的摆动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喷嘴内壳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出风口,所述摆动组件包括拉板和拉杆,所述拉板可上下移动的设置在所述喷嘴内壳上,所述拉杆活动设置在所述拉板上,所述拉杆可将所述拉板的上下移动转化为向着所述出风口移动,所述拉杆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启闭板,所述启闭板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启闭板可向着所述出风口移动并封闭所述出风口,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拉板相接,以控制所述拉板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启闭板和所述喷嘴内壳配合形成有两个出风道,每个所述出风道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出风口相导通,所述启闭板可与所述喷嘴内壳相抵,以闭合所述出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拉板上开设有向着其中一个所述出风口倾斜的滑动部,所述拉杆滑动配接在所述滑动部中,所述拉板上下移动时,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拉杆相抵并驱使所述拉杆沿滑动部倾斜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安装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的转盘,所述转盘上设置有拨杆,所述拨杆与所述拉板相接并带动所述拉杆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拉板上开设有长条形的第一导孔,所述拨杆穿设在所述第一导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设置有外凸的滑杆,所述滑杆穿设在所述滑动部内并沿所述滑动部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滑杆端部设置有限制所述拉杆脱离所述滑动部的连接柄。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部数量为多个且沿着所述拉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拉杆设置有多个且与所述滑动部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组件数量为两组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喷嘴内壳两侧,每组所述摆动组件的启闭板和所述喷嘴内壳之间均形成有两个所述出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两组摆动组件之间设置有传动板,所述传动板分别与所述两组摆动组件的拉板相接,以驱使所述拉板同步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喷嘴组件通过在喷嘴内壳上设置两个出风口,并设置有可封闭出风口的摆动组件,摆动组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出风口进行切换,从而对喷嘴组件的出风方向进行改变,提高使用便捷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无叶风扇的整体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无叶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无叶风扇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无叶风扇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无叶风扇在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无叶风扇在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无叶风扇另一种出风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图2无叶风扇在B-B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无叶风扇喷嘴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喷嘴内壳的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与其他部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无叶风扇的第二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无叶风扇的喷嘴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无叶风扇的扩散风切换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扩散风切换组件的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和图3所示,对应于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无叶风扇,包括基座7、风轮组件200、导流器组件6、喷嘴组件100和顶壳组件4。顶壳组件4、喷嘴组件100、导流器组件6和风轮组件200依次从上往下设置在基座7上。喷嘴组件100包括扩散风切换组件3,喷嘴组件100上设置有第一出风部101和第二出风部102,扩散风切换组件3能够对第一出风部101或第二出风部102进行切换,从而使其中一个出风部出风。经风轮组件200吹出的气流沿着导流器组件6进入喷嘴组件100中,并从其中一个出风部吹出。优选的,第一出风部101和第二出风部102相对设置。

  结合图3和图8所示,喷嘴组件100包括喷嘴内壳1和罩设在喷嘴内壳1外部的喷嘴外壳2。喷嘴内壳1的内壁和喷嘴外壳2的外壁间配合形成有相对外界封闭的容风腔103,导流器组件6与容风腔103相连通。喷嘴内壳1上设置有与容风腔103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二出风口105a,喷嘴外壳2开设有与第一出风口104a相对应的第一导风孔211和与第二出风口105a相对应的第二导风孔221,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一导风孔211配合组成喷嘴组件100的第一出风部101,第二出风口105a和第二导风孔221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部10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出风方向与水平面相平行。

  扩散风切换组件3可活动的设置在喷嘴内壳1上并收容于容风腔103中,扩散风切换组件3与喷嘴内壳1配合形成有第一出风道104和第二出风道105。第一出风口104a位于第一出风道104上,第二出风口105a位于第二出风道105上,扩散风切换组件3可向着靠近第一出风口104a或靠近第二出风口105a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其能够可选择的封堵第一出风道104或第二出风道105,以此实现出风的切换。诚然,扩散风切换组件3也可位于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二出风口105a中间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出风道104和第二出风道105均导通。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喷嘴组件100呈圆台状结构,从而使得无叶风扇整体更为圆润,减少棱角,避免使用过程中磕碰使用者。此外,圆台状的喷嘴组件100使得容风腔103内无拐角,流畅性和导风性更佳。在其他实施例中,喷嘴组件100可选择的采用其他轮廓结构,本发明在此不作限定。

  结合图3至图5、图10所示,喷嘴内壳1包括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配接并形成有导风通道106,导风通道106两端通过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与外界相通。当风扇内产生的气流由第一出风口104a或第二出风口105a吹出时,其能够引导外部空气沿着导风通道106一起流动。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分别与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上下两端相接并用于支撑固定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喷嘴外壳2底部处的内壁与第一支撑座13的外壁相贴合,喷嘴外壳2顶部处的内壁与第二支撑座14的外壁相贴合。

  为了便于后续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将无叶风扇中风自第一喷嘴11吹出的一端称为第一出风端10,将风自第二喷嘴12吹出的一端为第二出风端20。

  第一喷嘴11包括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相对第一喷嘴主体111两侧的侧壁向外凸出的第一配接部112。第一喷嘴主体111开设有沿着第一出风端10至第二出风端20方向贯通的第一导风通道111a。第一导风通道111a截面呈环状结构,其上下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喷嘴主体111的上端和下端位置,第一导风通道111a靠近第一出风端10的一端通过第一导风孔211与外界相连通。第一喷嘴主体111包括面向第二出风端20的第一端面111b,第一端面111b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喷嘴12插接的凸部1111,凸部1111相对第一端面111b向外凸出。在本实施例中,凸部1111为沿着端面轮廓设置的环形凸部。

  第一配接部112位于第一喷嘴主体111靠近第一出风端10侧,第一配接部112用于与喷嘴外壳2相配接。具体的,第一配接部112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槽1121,第一插槽1121自第一配接部112上端向下延伸成型,第一插槽1121与喷嘴外壳2插接配合。优选的,第一配接部112对称设置在第一喷嘴主体111两侧,使得第一导风通道111a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插槽1121,从而能够支撑第一导风通道111a,避免第一导风通道111a变形。

  第一喷嘴11和扩散风切换组件3配合形成第一出风道104。具体的,第一配接部112包括配接部端面112a,配接部端面112a和扩散风切换组件3间形成第一出风道104的第一出风段1041,第一配接部112和第一喷嘴主体111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出风段1042。第一出风段1041和第二出风段1042组合成完整的第一出风道10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段1042也可单独成型在第一喷嘴主体111上,本发明在此不作限定。气流依次经第一出风段1041、第二出风段1042和第一出风口104a沿着第一导风孔211流出。优选的,第一出风道104的出风方向与第一导风孔211的孔壁相平行,从而使得气流能够顺着第一导风孔211的孔壁流出,气流流出距离更远。

  优选的,第一出风道104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一喷嘴主体111两侧,从而使得风可同时从第一导风通道111a的两侧吹出,进而引导外部风由第一导风通道111a随内部风一同吹向第一出风端10。

  优选的,第一出风道104的第二出风段1042中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113,第一加强筋113两端分别与第一配接部112和第一喷嘴主体111相接。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113,其能够支撑第一出风道104,避免第一出风道104出口处变形。

  第一喷嘴11底部和顶部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固定连接。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接部112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固定柱1122,第一支撑座13对应第一固定柱1122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131,第一固定柱1122和第一通孔131之间通过穿设紧固件(图未示)来实现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柱1122具体为螺纹固定柱,紧固件采用与其配合的螺纹紧固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螺接或者卡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此外,第一固定柱1122也可设置在第一喷嘴主体111上,本发明在此不作限定。

  第一喷嘴主体111顶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固定柱1112,第二支撑座14对应第二固定柱1112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41,第二固定柱1112和第二通孔141之间通过穿设紧固件来实现固定。其具体连接结构可参见第一喷嘴11与第一支撑座13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在此不作赘述。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第二喷嘴12与第一喷嘴11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二喷嘴12包括第二喷嘴主体121和相对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向外凸出的第二配接部122。第二喷嘴主体121开设有沿着第二出风端20至第一出风端10方向贯通的第二导风通道121a,第二导风通道121a靠近第二出风端20的一端通过第二导风孔221与外界相连通。第二导风通道121a与第一导风通道111a结构相同,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喷嘴主体121包括面向第一出风端10的第二端面121b,第二端面121b上设置有相对第二端面121b向内凹陷的第一凹槽12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11为沿着端面轮廓设置的环形凹槽。第一喷嘴11的凸部1111插接在第一凹槽1211中,从而使得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相接,第一导风通道111a和第二导风通道121a配接成完整的导风通道106。当风扇内的风自第一出风口104a或第二出风口105a吹出时,外部空气可在其引导下沿着导风通道106与内部风一起吹向第一出风端10或第二出风端20,提高吹风面积和吹风效果。优选的,为了避免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向外脱开,如图10所示,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靠近二者配接处均设置有向上弯曲的挂钩107,挂钩107上挂接有限制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脱离的锁紧板114。锁紧板114端面开设有挂接孔1141,挂接孔1141的高度高于挂钩107底面至顶面的高度,挂接孔1141的宽度等于或者略大于两挂钩107之间的最大宽度,挂钩107的侧壁被限制在挂接孔1141内。当将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插接后,再将锁紧板114挂接在挂钩107上,锁紧板114能够限制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水平方向的移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挂钩107数量为多个且自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第二喷嘴主体121上端至下端间隔设置,从而确保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上下均实现锁紧。优选的,为了提高锁紧板114与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第二喷嘴主体121的稳固连接,在将锁紧板114挂接后,还可将锁紧板114与第一喷嘴主体111或者第二喷嘴主体121间采用紧固件实现紧固,此为本领域公知常识,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配接部122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二插槽1221,第二插槽1221结构和数量与第一插槽1121相同,其能够使得第二喷嘴12与喷嘴外壳2紧密配合,同时,能够支撑第二导风通道121a。第二喷嘴12底部和顶部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固定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参见第一喷嘴11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在此不作赘述。

  第二喷嘴12和扩散风切换组件3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道105,第二出风道105数量也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从而使得风可同时从第二导风通道121a的两侧吹出,进而引导外部风由第二导风通道121a随内部风一同吹向第二出风端20。第二出风道105包括第三出风段1051和第四出风段1052,其具体结构可参见对第一出风道104的描述,本发明在此不作赘述。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道105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导风孔221的孔壁相倾斜,从而使得经第二导风通道121a吹出的气流更为扩散,增加吹风面积。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道105的第四出风段1052开设在第二喷嘴主体121的侧壁上,第四出风段1052向着第二导风孔221中部倾斜。为了进一步提高第四出风段1052流出气流的倾斜度,第三出风段1051也向着第二导风孔221中部倾斜。具体的,第二喷嘴1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喷嘴主体121上的导风板123,导风板123的设置有向着第二导风孔221中部倾斜的引导部1231,引导部1231与扩散风切换组件3配合形成第三出风段1051,气流沿着倾斜的第三出风段1051和第四出风段1052朝着第二导风孔221两侧吹至外界,从而使得气流吹出面积更广。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1231的倾斜角度为30°~60°。导风板123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以此来配合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的两个第二出风道105。第四出风段1052也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筋113,其能够支撑第二出风道105,避免第二出风道105出口处变形。

  优选的,第二插槽1221的槽底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插孔1222。导风板123对应第二出风道105的第一加强筋113位置开设有若干插口1234,导风板123对应插孔1222位置设置有向外凸出的若干凸块1235,插口1234和凸块1235沿着导风板12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安装导风板123时,插口1234插接在第一加强筋113上,凸块1235插入插孔1222中,导风板123能够很容易的定位并安装在第二喷嘴12上。

  第一支撑座13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32,第二凹槽132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立设置,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底部分别嵌设在两第二凹槽132中,从而对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进行定位。

  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一支撑座13罩设在风轮组件200和导流器组件6外。第一支撑座13上端面中部位置设置有凸台133,凸台133为中空结构,凸台133内形成送风通道1331,风轮组件200吹出的风经送风通道1331进入容风腔103中,并由喷嘴内壳1分流后从第一出风道104或第二出风道105吹出。

  优选的,为了提高进入容风腔103中的气体流动的顺畅性,喷嘴内壳1底部对应导流器组件6出风处设置有导流板15,导流板15的下部为弧形结构且向着凸台133中部弯曲。导流板15数量为两块且对称设置在喷嘴内壳1的两侧,当导流器组件6中的气体从送风通道1331流出时,导流板15能够对气体进行导流,使得气流流动更为顺畅,避免产生异常噪音。

  优选的,凸台133面向第二凹槽132的侧壁向下开设有避位槽1332,在将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安装在第一支撑座13上时,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嵌设在避位槽1332中,避免凸台133对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进行干涉限位,确保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底部与第二凹槽132配接到位。

  如图10至图12所示,第二支撑座14下端面上对应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处设置有向下凸出的两个定位部142,定位部142开设有配合第一喷嘴11和/或第二喷嘴12顶端轮廓的第三凹槽143,第三凹槽143用于对第一喷嘴11和/或第二喷嘴12顶部进行定位,第三凹槽143的形状及结构与第二凹槽132的形状及结构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安装稳定性,喷嘴内壳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上的喷嘴支撑板16,喷嘴支撑板16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相抵接。如图12所示,喷嘴支撑板16上开设有第四通孔161,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第二喷嘴主体121均设置有向外凸出并用于连接喷嘴支撑板16的第四固定柱108,其具体连接结构可参见第一喷嘴11与第一支撑座13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在此不作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通孔161沿着喷嘴支撑板16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优选的,喷嘴支撑板16上下端采用圆形孔,中间段采用腰形孔,从而便于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块喷嘴支撑板16。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与喷嘴支撑板16相接处均设置有限位部144,限位部144内形成有收容喷嘴支撑板16端部的限位腔145,喷嘴支撑板16的端部插入限位腔145内并实现限位。通过设置喷嘴支撑板16,其能够支撑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提高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在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上的稳定性。

  如图5和图6所示,喷嘴外壳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凸筋212和第二插接凸筋222,第一插接凸筋212靠近第一导风孔211设置,第二插接凸筋222靠近第二导风孔221设置。将喷嘴外壳2罩设在喷嘴内壳1上时,第一插接凸筋212和第二插接凸筋222分别插入第一插槽1121和第二插槽1221中,从而使得喷嘴外壳2和喷嘴内壳1稳固连接。第一插接凸筋212数量对应为两条且分别位于第一导风孔211两侧,第二插接凸筋222数量对应为两条且分别位于第二导风孔221两侧,第一插接凸筋212和第二插接凸筋222能够支撑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避免形变。

  如图3、图5、图6和图13所示,扩散风切换组件3包括对称设置在喷嘴内壳1两侧的两组摆动组件3a和驱动摆动组件3a移动的驱动组件3b。两组摆动组件3a同步移动并分别控制位于喷嘴内壳1两侧的第一出风道104和第二出风道105的通断。

  摆动组件3a包括拉板31、拉杆32和启闭板33。拉板31设置在喷嘴内壳1上并可相对喷嘴内壳1上下移动,拉板31包括拉板主体311和位于拉板主体311上端的拉板连接部312。拉板主体311上开设有滑动部3111,滑动部3111向着第一出风部101或者第二出风部102倾斜,倾斜角度优选为30°~60°。

  拉板连接部312穿过第二支撑座14并收容于喷嘴外壳2的上部空间中,拉板连接部312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导孔3121,第一导孔3121为长条形结构,且其长边沿水平方向开设。驱动组件3b的输出端设置在第一导孔3121内,进而带动拉板31上下移动。拉板连接部312上端面开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安装槽3122,摆动组件3a还包括传动板34,传动板34一侧固定安装在其中一组摆动组件3a的第一安装槽3122中,传动板34的另一侧固定安装在另一组摆动组件3a的第一安装槽3122中。两对称设置的摆动组件3a通过传动板34相接,并实现同步传动。

  在本实施例中,拉板31设置在喷嘴内壳1的中部位置。为了便于拉板31的上下滑动,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靠近二者连接处均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限位板109,限位板109之间形成引导拉板主体311竖直移动的导槽。限位板109之间的宽度与拉板主体311的宽度相同或者略大于拉板主体311的宽度。

  结合图14所示,拉杆32背面中部设置有外凸的滑杆321,滑杆321设置在滑动部3111内,并可在拉板31作用下沿着滑动部3111滑动。滑动部3111可采用滑槽结构或者滑孔结构,为了便于装配,本实施例中,滑动部3111具体为长条形的滑孔,滑杆321穿设在滑动部3111中,使得拉杆32与拉板31滑动配接。当拉板31上升或者下降时,滑杆321会受到滑动部3111边壁的抵压,从而使其沿着滑动部3111的倾斜方向移动。为了避免滑杆321向外脱离出滑动部3111,滑杆321的端部设置有一连接柄322,连接柄322的长度大于滑动部3111的宽度,连接柄322的宽度小于滑动部3111的宽度,从而使得连接柄322在转动一定角度后可穿过滑动部3111,在回转一定角度后,其能够与拉板主体311的端面相抵并限制滑杆321向外脱出滑动部3111。

  启闭板33与喷嘴内壳1滑动配接。具体的,启闭板33包括外凸的第二导孔33a,喷嘴内壳1设置有外凸并穿设在第二导孔33a中的导柱(图未示),启闭板33可相对导柱沿着第二导孔33a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孔33a为长条形结构,且其长边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导孔33a的内宽略大于导柱的外径。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导柱具体为第四固定柱108,第四固定柱108向外凸出于第二导孔33a,喷嘴支撑板16和启闭板33公用一个固定柱,一方面能够简化结构;另一方面,启闭板33受到喷嘴支撑板16的限制,以防止启闭板33向外脱离第四固定柱108,启闭板33连接更为稳定。

  启闭板3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座14和第一支撑座13相接触,从而限制启闭板33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和防止启闭板33绕着第四固定柱108转动。为了便于装配,启闭板33上部可与第二支撑座14间留有一定间隙。

  启闭板33包括滑动配接在第一喷嘴11上的第一启闭板331和滑动配接在第二喷嘴12上的第二启闭板332。拉杆32两端分别与第一启闭板331和第二启闭板332相固定。当拉板31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其能够向拉杆32提供驱使拉杆32向第一出风部101和第二出风部102移动的推动力,进而带动第一启闭板331和第二启闭板332一同移动,且由于受到第四固定柱108限位,第一启闭板331和第二启闭板332将沿水平方向移动。

  第一启闭板331与第一喷嘴11的配接部端面112a配合形成第一出风道104的第一出风段1041。第一启闭板331包括弧形的第一导风面3311和与配接部端面112a相平行的第二导风面3312,当第一启闭板331向着第一出风部101移动时,第二导风面3312能够与配接部端面112a相抵接,从而封堵第二出风段1042。优选的,第二导风面3312和配接部端面112a为平面,从而便于成型,且能够很容易的相互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配接部端面112a沿着第二出风端20至第一出风端10的方向向内倾斜,相较于平面结构,斜面结构能够有效降低配接部端面112a对气流的阻挡,使得气流流出更为顺畅。此外,第二导风面3312和配接部端面112a也可采用其他相互贴合的面,本发明在此不作限定。

  第二启闭板332与导风板123的引导部1231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道105的第三出风段1051。第二启闭板332包括弧形的第三导风面3321,第三导风面3321的弯曲方向与引导部1231的倾斜方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第三出风段1051能够扩大第四出风段1052的出风角度。当第二启闭板332向着第二出风部102移动时,第三导风面3321能够与引导部1231相抵接,从而封堵第四出风段1052。

  驱动组件3b设置在第二支撑座14上,驱动组件3b包括第一驱动件35和安装在第一驱动件35的第一输出轴351上的转盘36。第一驱动件35具体为电机。转盘36端面靠近外侧位置设置有拨杆361,拨杆361穿设在拉板31的第一导孔3121中。当转盘36转动时,拨杆361能够随转盘36转动,从而带动拉板31上下移动。

  本发明喷嘴组件的扩散风切换组件工作原理如下:风扇开启时,气流从第一出风道104或者第二出风道105吹出,当需要对气流方向进行切换时,通过打开第一驱动件35,第一驱动件35转动并带动转盘36同步转动,位于转盘36上的拨杆361转动并带动拉板31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拉板31的上下移动将转化成拉杆32向着第一出风口104a或者第二出风口105a移动,当向着第一出风口104a移动时,第一启闭板331能够关闭第一出风道104,使得气流从第二出风道105吹出;当拉杆32向着第二出风口105a移动时,第二启闭板332能够关闭第二出风道105,使得风从第一出风道104吹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喷嘴组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