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建筑物> 一种对拉片组件、施工支护体系及现浇自保温围护墙独创技术46960字

一种对拉片组件、施工支护体系及现浇自保温围护墙

2021-01-28 00:30:18

一种对拉片组件、施工支护体系及现浇自保温围护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拉片组件、施工支护体系及现浇自保温围护墙,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商用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对外墙保温性能及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外墙外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主要是将钢丝网架保温板置于外模板和内模板之间,并通过连接件将外模板、保温板和内模板连接,然后在保温板与内模板、外模板之间形成的腔体内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保温板和混凝土成型为一体,具有固定牢固、使用寿命长、施工周期短等优点。

  常用的建筑内外模板分为木模板、钢制模板、胶合板模板、塑料模板、玻璃钢模板、铝合金模板等几类。铝合金模板重量轻,刚度大,耐久性好,生产标准程度高,施工速度相对快,模板周转的次数高,材料消耗小,是一种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并显著降低施工成本的新型模板。其中,铝合金模板对拉片体系是使用一次性对拉片作为连接件,将铝合金模板的拼缝位置使用对拉片对拉连接,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模板,将露出于墙体的对拉片外露部敲断即可,对拉片的剩余部分留在墙体内,避免了在墙上留下孔洞,不需要后期填塞,相对于对拉螺栓体系更加方便快捷。

  现有的外墙外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在施工时,将钢丝网架保温板内侧靠在混凝土钢筋网架上,外侧通过垫块与外模板定位,内模板和外模板通过连接件固定。其中,对拉片是安装固定钢丝网架保温板、内模板和外模板时的常用连接件。然而,现有的对拉片在实际应用时,尚不能保证钢丝网架保温板与内模板和外模板之间得到有效约束,当浇注混凝土时浇注冲击力作用在保温板时会使保温板发生向内模板偏移,导致混凝土主体的厚度不达标引起结构性受力安全隐患,或者使垫块挤嵌入保温层内,保温板发生向外模板偏移,导致外侧保护层的厚度不达标引起防火安全隐患。

  其次,传统的钢丝网架保温板受其结构特性影响,运输成本高并且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搬运过程影响产生形变或质变引起质量问题,在组装时因其整体性加工的特性容易造成组装难度大、组装精度差、拼缝间距过大等问题,并且不易切割剪裁等造成二次加工困难。

  再次,传统的外墙外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钢丝网架保温板上的斜插钢丝导致保温板和外模板之间浇筑空腔狭窄,混凝土振捣密实困难,容易产生空腔,尤其是狭窄处需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注,材料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现有外墙外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性价比不高。

  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现浇自保温围护墙施工体系来解决以上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的对拉片组件、施工支护体系及现浇自保温围护墙,解决了现有的对拉片及施工支护体系无法准确定位保温板与内外模板间距的问题,准确控制了保温板两侧混凝土的浇注厚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对拉片组件,包括对拉片本体,所述对拉片本体包括留置段和分别位于所述留置段两侧的模板连接段,所述留置段上间隔设置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与留置段可拆卸连接,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的同向及背向运动被阻止;

  所述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上分别设置有保温板抵靠部,用于抵靠在保温板的两个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或第二定位件上还设置有钢丝网连接部,所述钢丝网连接部用于与钢丝网连接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钢丝网连接部与保温板抵靠部沿对拉片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具体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或第二定位件包括插接本体A,所述插接本体A由两个竖板A以及连接两个竖板A的横板A构成,两个竖板A 沿对拉片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两个竖板A上均设置插接槽A,所述留置段上设置凸起部,所述插接槽A与所述凸起部两侧的留置段沿对拉片本体宽度方向交叉插接,以阻止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之间的相对运动;

  第一定位件和/或第二定位件上远离模板连接段的竖板A构成所述保温板抵靠部。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网连接部包括绑扎孔,所述绑扎孔设置在竖板A上,钢丝网与所述绑扎孔绑扎连接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网连接部还包括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横板A上,钢丝网卡入所述限位槽内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

  在另一具体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或第二定位件包括插接本体B,所述插接本体B由两个横板B以及连接两个横板B的一个竖板B构成,两个横板B 及一个竖板B环绕在所述留置段外周,所述留置段上设置凸起部,所述横板B 上设置卡接槽B,所述卡接槽B与所述凸起部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交叉卡接,以阻止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之间的相对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板抵靠部呈板状结构,保温板抵靠部环绕固定在卡接本体B的外周。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网连接部包括绑扎孔,所述绑扎孔设置在所述横板B 上,钢丝网与所述绑扎孔绑扎连接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网连接部还包括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横板B上,钢丝网卡入所述限位槽内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所述绑扎孔和限位槽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横板B上。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上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接槽B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交叉卡接。

  在另一具体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或第二定位件包括套接本体,所述套接本体具有可套设于留置段外侧的套接腔,所述套接腔由环绕留置段的若干个侧壁围成,且形成所述套接腔的若干个侧壁中至少有一个环绕于留置段顶部,所述留置段上设置凸起部,所述套接本体上设置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凸起部抵接,以阻止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之间的相对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套接本体沿拉片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所述保温板抵靠部,另一端设置所述钢丝网连接部,所述套接腔的内壁设置台肩,所述台肩构成与所述凸起部抵接的抵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套接本体沿拉片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所述保温板抵靠部,另一端构成与所述凸起部抵接的抵接部,或者所述套接腔的内壁设置台肩,所述台肩构成与所述凸起部抵接的抵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上形成有卡槽,所述套接本体的端部卡入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或第二定位件还包括插销,所述套接本体和留置段上分别设置插孔,所述插销贯穿套接本体和留置段上的插孔以将套接本体固定在留置段上。

  进一步的,所述插销由两个插腿及连接两个插腿的连接段构成,所述套接本体和留置段上设置两个插孔,插销的两个插腿分别贯穿套接本体和留置段上的两个插孔。

  进一步的,所述插腿的中部设置弯曲部。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板抵靠部呈方形、圆形或菱形的板状结构,保温板抵靠部环绕固定在套接本体的外周。

  进一步的,所述套接本体的外壁上设置加强肋。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网连接部呈方形、圆形或菱形的板状结构,钢丝网连接部环绕固定在套接本体的外周,钢丝网连接部上设置绑扎孔,绑扎孔设置在板状结构上,钢丝网与所述绑扎孔绑扎连接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网连接部上还设置限位槽,限位槽设置在板状结构的一侧,钢丝网卡入所述限位槽内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材质为尼龙、纤维增强尼龙、玻璃钢或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留置段和模板连接段之间设置折断区,所述折断区由设置在留置段和模板连接段之间的折断线或折断豁口形成。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支护体系,基于所述的对拉片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内模板、保温板和外模板,所述保温板与外模板之间构成第一混凝土填充腔,第一混凝土填充腔内设有钢丝网,所述保温板与内模板之间构成第二混凝土填充腔,第二混凝土填充腔内设有钢筋网架或者钢丝网;

  所述内模板、保温板和外模板通过所述对拉片组件连接,所述对拉片组件两侧的模板连接段分别与所述内模板和外模板连接,留置段穿过保温板,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上的保温板抵靠部分别抵靠在保温板的两侧,钢丝网与对应的第一定位件或第二定位件上的钢丝网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板、保温板及外模板之间还设置第一加强锚栓和/或第二加强锚栓;

  所述第一加强锚栓包括第一锚栓本体,所述第一锚栓本体穿过保温板,第一锚栓本体的两端可拆卸设置有锥形头,两端的锥形头分别抵靠在内模板和外模板的内侧面,在第一锚栓本体上设置所述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上的保温板抵靠部分别抵靠在保温板的两侧,钢丝网与对应的第一定位件或第二定位件上的钢丝网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锚栓本体为分段式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可拆卸连接的锚栓本体单元,所述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安装在两个不同的锚栓本体单元上;

  所述第二加强锚栓包括第二锚栓本体,所述第二锚栓本体穿过保温板,第二锚栓本体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一定位件,第二锚栓本体的另一端伸入设置钢筋网架的第二混凝土填充腔内,第一定位件上的保温板抵靠部抵靠在保温板侧面,钢丝网与第一定位件上的钢丝网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板的表面开设有横向分布的凹槽,所述凹槽包括但不限于燕尾槽、梯形槽、矩形槽、梯度槽、楔形槽、锥形槽、弧形槽。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块保温板之间通过保温板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所述保温板连接件上形成有两个背向设置的U形卡接槽,每个U形卡接槽分别套卡在相邻的两块保温板侧缘。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板连接件还包括保温板固定销,所述保温板固定销贯穿U形卡接槽侧壁和保温板以将保温板连接件和保温板固定在一起,所述保温板固定销为金属件或注塑件,所述金属件上设置螺纹,所述注塑件上设置倒刺。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现浇自保温围护墙,基于所述的对拉片组件,或基于所述的施工支护体系,包括保温板和设置于保温板两侧的第一混凝土层和第二混凝土层,第一混凝土层内预埋有钢丝网,第二混凝土层内预埋有钢筋网架或钢丝网,所述对拉片组件的留置段穿过保温板,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上的保温板抵靠部分别抵靠在保温板的两侧,所述钢丝网与对应的第一定位件或第二定位件上的钢丝网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混凝土层内预埋有钢筋网架时,第二混凝土层向保温板一侧延伸浇注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承重防火带,每层承重防火带上方的保温板底部支撑于承重防火带上。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本申请提供的对拉片组件、施工支护体系及现浇自保温围护墙,既适用于剪力墙,又适用于填充墙,通过对拉片本体上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将内模板、保温板与外模板之间锁紧固定,避免在混凝土浇注时产生的冲击力使保温板发生位移,保证保温板两侧的混凝土层厚度稳定,而且对拉片本体的留置段留在浇注的混凝土中,起到连接固定作用,保证了墙体的强度。钢丝网连接部上的绑扎孔和限位槽可固定钢丝网的纵横钢丝,防止钢丝网发生位移,避免其与保温板连接不稳固的问题。而且,对拉片组件与保温板、外模板之间为点连接结构,能够直接浇注普通混凝土并且用振动棒振捣,降低了材料成本,保证了墙体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为本申请提供的对拉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剪力墙的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对拉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示出的对拉片组件中第一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示出的对拉片组件中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填充墙的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对拉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剪力墙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对拉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剖视图;

  图9为图7中对拉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示出的对拉片组件中第一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示出的对拉片组件中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填充墙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对拉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剪力墙的再一种实施方式中对拉片组件(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套接腔在周向不封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3中示出的对拉片组件中第一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3中示出的对拉片组件中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填充墙的再一种实施方式中对拉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剖视图;

  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剪力墙的再一种实施方式中对拉片组件(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套接腔在周向封闭)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剖视图;

  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插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剪力墙的施工支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填充墙的施工支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剪力墙的第一加强锚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的爆炸图;

  图28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填充墙的第一加强锚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8的爆炸图;

  图30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加强锚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上凹槽的第一种形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上凹槽的第二种形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上凹槽的第三种形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上凹槽的第四种形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上凹槽的第五种形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上凹槽的第六种形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上凹槽的第七种形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连接件第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提供的保温板连接件的第二种形式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于填充墙的保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申请提供的填充墙与剪力墙连接部位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申请提供的围护墙设置承重防火带时的施工支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留置段;102、模板连接段;103、凸起部;104、折断区;1031、卡槽;1020、模板定位孔;

  200、第一定位件;300、第二定位件;400、保温板抵靠部;510、绑扎孔; 520、限位槽;

  600、锥形头;610、卡接本体A;6101、竖板A;6102、横板A;611、卡接槽A;620、卡接本体B;621、卡接槽B;6201、横板B;6202、竖板B;630、套接本体;631、套接腔;632、台肩;633、插销;634、插孔;635、弯曲部; 636、加强肋;

  710、内模板;720、保温板;721、凹槽;722、保温板连接件;723、U形卡接槽;724、保温板固定销,725、过灰孔;730、外模板;740、钢丝网;750、钢筋网架;760、第一混凝土层;770、第二混凝土层;761、承重防火带;

  810、第一锚栓本体;811、螺钉;820、第二锚栓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所述的围护墙是指围合建筑空间四周的剪力墙和填充墙。通常,对于剪力墙,按照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相关条规保温板的一侧浇注160mm-300mm厚的混凝土主体,另一侧浇注50mm-80mm厚的混凝土保护层。为了提高混凝土主体和混凝土保护层的结构强度,在混凝土主体内预埋钢筋网架,混凝土保护层内预埋钢丝网。对于填充墙,保温板位于中间,保温板两侧浇注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保护层内预埋钢丝网,钢丝网的孔径为50mm×50mm 或100mm×100mm。

  本申请提供的浇注剪力墙和填充墙的铝模板对拉片体系中,使用的对拉片本体为扁平的钢制长条状结构,具体为锰钢或低碳合金钢。此外,为了描述方便,本申请按照在施工时对拉片本体的安装方位定义对拉片本体的顶部和底部。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铝合金模板体系的现浇自保温围护墙的对拉片组件,包括对拉片本体,对拉片本体包括留置段(101)和分别位于留置段(101)两侧的模板连接段(102)。其中,留置段(101)与模板连接段 (102)为一体成型,两侧的模板连接段(102)上分别设置模板定位孔(1020),用于与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20)连接。

  为了方便在拆除模板后敲断模板连接段(102),留置段(101)和模板连接段(102)之间设置折断区(104),折断区(104)由设置在留置段(101) 和模板连接段(102)之间的折断线或折断豁口形成。具体的,折断豁口为V型豁口。优选的,在对拉片本体的两侧对称设置该V型豁口。

  为了固定保温板与内模板和外模板之间的位置,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对拉片组件,在留置段(101)上间隔设置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与留置段(101)可拆卸连接,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上分别设置有保温板抵靠部 (400),用于抵靠在保温板的两个侧面。

  而且,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安装在留置段(101)上以后,两者在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的同向及背向运动至少被阻止,这样安装在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之间的保温板的位置就被固定,保温板即可抵抗住混凝土的冲击力,避免向两侧的混凝土层移动,保证保温板两侧的混凝土层施工厚度稳定。

  应用于剪力墙的对拉片组件,第一定位件(200)上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 (400)和钢丝网连接部,第二定位件(300)只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施工时将钢丝网连接部与钢丝网连接即可定位钢丝网的位置。钢丝网连接部与保温板抵靠部(400)沿对拉片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使钢丝网预固定在保温板与外模板之间。

  对于填充墙,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上都要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和钢丝网连接部,实际上在填充腔中,第二定位件(300) 和第一定位件(200)镜像对称即可。

  关于第一定位件(200)或第二定位件(300)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列举出了以下三类:

  (1)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的第一类结构:

  如图1-图6中所示,在第一类结构中,第一定位件(200)和/或第二定位件(300)包括卡接本体A(610),卡接本体A(610)由两个竖板A(6101)以及连接两个竖板A(6101)的横板A(6102)构成,两个竖板A(6101)沿对拉片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两个竖板A(6101)上均设置卡接槽A(611),留置段(101)上设置凸起部(103),卡接槽A(611)与凸起部(103)两侧的留置段(101)沿对拉片本体宽度方向交叉卡接,以阻止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之间的同向、背向及相向运动;

  其中,第一定位件(200)和/或第二定位件(300)上远离模板连接段(102) 的竖板A(6101)构成保温板抵靠部(400)。

  如图2及图3中所示,对拉片组件应用于剪力墙时,第一定位件(200)上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和钢丝网连接部,第二定位件(300)上只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不设置钢丝网连接部;应用于填充墙时,第一定位件(200) 和第二定位件(300)上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和钢丝网连接部。具体的,应用于上述两种墙体的对拉片组件中,钢丝网连接部包括绑扎孔(510),绑扎孔(510)设置在竖板A(6101)上,钢丝网与绑扎孔(510)绑扎连接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钢丝网连接部还包括限位槽(520),具体的,限位槽(520)设置在横板A(6102)上,钢丝网卡入限位槽(520)内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钢丝网由纵横交错的钢丝焊接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纵向的钢丝卡在限位槽(520)内,横向的钢丝可与绑扎孔(510)固定。

  (2)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的第二类结构:

  如图7-图12中所示,在第二类结构中,第一定位件(200)和/或第二定位件(300)包括卡接本体B(620),卡接本体B(620)由两个横板B(6201)以及连接两个横板B(6201)的一个竖板B(6202)构成,两个横板B(6201)及一个竖板B(6202)环绕在留置段(101)外周。优选的,两个横板B(6201) 至少部分贴合在留置段(101)的顶部和底部。留置段(101)上设置凸起部(103),横板B(6202)上设置卡接槽B(621),卡接槽B(621)与凸起部(103)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交叉卡接,以阻止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 之间的同向及背向运动。

  再次参考图10及图11,保温板抵靠部(400)具体呈板状结构,保温板抵靠部(400)环绕固定在卡接本体B(620)的外周,具体环绕固定在横板B(6202) 的外周。

  此外,为了提高横板B(6201)的强度,可对其进行异形加工,形成隆起或凹陷部位。

  如图7、图10中所示,对拉片组件应用于剪力墙时,第一定位件(200)上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和钢丝网连接部;如图12中所示,对拉片组件应用于填充墙时,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上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和钢丝网连接部。具体的,应用于上述两种墙体的对拉片组件中,钢丝网连接部包括绑扎孔(510),绑扎孔(510)设置在横板B(6201)上,钢丝网与绑扎孔(510)绑扎连接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钢丝网连接部还包括限位槽(520),限位槽(520) 设置在横板B(6201)上,钢丝网卡入限位槽(520)内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绑扎孔(510)和限位槽(520)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横板B(6201) 上。钢丝网由纵横交错的钢丝焊接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纵向的钢丝卡在限位槽(520)内,横向的钢丝可与绑扎孔(510)固定。

  进一步的,如图8-图9中所示,与第二定位件(300)连接的留置段(101) 的凸起部(103)上形成有卡槽(1031),卡槽(1031)与卡接槽B(621)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交叉卡接,以在竖直方向上固定第二定位件(300)的位置。

  如图7及图11中所示,对拉片组件应用于剪力墙时,第二定位件(300) 上只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不设置钢丝网连接部。

  (3)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的第三类结构:

  如图13-图22中所示,在第三类结构中,第一定位件(200)和/或第二定位件(300)包括套接本体(630),套接本体(630)具有可套设于留置段(101) 外侧的套接腔(631),施工时通过套接腔(631)将套接本体(630)套设在留置段(101)上。具体的,套接腔(631)由环绕留置段(101)的若干个侧壁围成,且形成套接腔(631)的若干个侧壁中至少有一个环绕于留置段(101)顶部,使套接本体(630)支撑在留置段(101)上。

  为了阻止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之间的同向及背向运动,参考图14、图20及图22,留置段(101)上设置了凸起部(103),凸起部(103) 与对拉片本体一体成型,套接本体(630)上设置抵接部,抵接部与凸起部(103) 抵接。具体的,留置段(101)的顶部和底部对称设置凸起部(103),套接本体(630)上抵接部的具体结构分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中:如图13-图14及图21-图22中所示,对拉片组件应用于剪力墙时,第一定位件(200)上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和钢丝网连接部,套接本体(630)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另一端设置钢丝网连接部,套接腔(631)的内壁设置台肩(632),台肩(632) 构成与凸起部(103)抵接的抵接部。

  如图19-图20中所示,对拉片组件应用于填充墙时,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上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和钢丝网连接部,也采取上述结构。

  第二种情况中:如图21及图22中所示,对拉片组件应用于剪力墙时,第二定位件(300)上只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不设置钢丝网连接部,套接本体(630)沿对拉片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另一端构成与凸起部(103)抵接的抵接部。

  再次参考如图21及图22,在第二种情况中,为了防止与第二定位件(300) 相对于留置段(101)上下移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留置段(101)上的凸起部(103)上形成有卡槽(1031),套接本体(630)的端部卡入卡槽(1031) 内,以在竖直方向上固定第二定位件(300)的位置。

  如图15-图18中所示,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的套接腔 (631)由顶壁及两个侧壁总共三个侧壁围成,底部开放设置,形成骑设在留置段(101)上的结构形式。保温板抵靠部(400)为方形的板状结构,除此之外,还可选择为圆形、菱形等其他多边形形状。施工时,将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自上向下移动,直至套在留置段(101)上,然后再沿着留置段(101)长度方向滑动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使套接本体 (630)上的抵接部与留置段(101)上的凸起部(103)相互抵接在一起。

  如图21-图22中所示,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的套接腔 (631)由环绕留置段(101)的四个侧壁围成,为周向闭合的腔体。施工时,将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沿着对拉片本体的长度方向滑动以套在留置段(101)上,然后再反向滑动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使套接本体(630)上的抵接部与留置段(101)上的凸起部(103)相互抵接在一起。

  如图15及图16中所示,套接本体(630)上的保温板抵靠部(400)为方形的板状结构,保温板抵靠部(400)环绕固定在套接本体(630)的外周。除此之外,保温板抵靠部(400)还可选择为图17及图18中的圆形结构,也可为菱形等其他多边形结构。

  为了进一步固定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与留置段(101) 的相对位置,如图13-图14、图19-图22中所示,在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件(200)和/或第二定位件(300)还包括插销(633),套接本体(630) 和留置段(101)上分别设置插孔(634),插销(633)贯穿套接本体(630) 和留置段(101)上的插孔(634)以将套接本体(630)固定在留置段(101) 上,通过插销(633)与插孔(634)的配合,即可将第一定位件(200)和/或第二定位件(300)的位置在留置段(101)上的位置完全固定住,阻止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

  进一步的,如图23中所示,插销(633)由两个插腿及连接两个插腿的连接段构成,套接本体(630)和留置段(101)上设置两个插孔(634),插销(633) 的两个插腿分别贯穿套接本体(630)和留置段(101)上的两个插孔(634)。

  进一步的,插腿的中部设置弯曲部(635),弯曲部(635)两侧的插腿长度相近,插腿插入插孔(634)的过程中,插到弯曲部(635)时就不能再继续插入,使对拉片本体两侧的插腿长度差不多,这样两侧插腿所能承受的混凝土冲击力均衡。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弯曲部(635)呈V形。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5-图16中所示,优选的,套接本体(630)的外壁上设置加强肋(636),可提高套接本体(630)的强度。

  在第三类结构中,钢丝网连接部呈方形、圆形或菱形的板状结构,钢丝网连接部环绕固定在套接本体(630)的外周,钢丝网连接部上设置绑扎孔(510),绑扎孔(510)设置在板状结构上,通过绑扎钢丝将钢丝网与绑扎孔(510)绑扎连接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钢丝网连接部上还设置限位槽(520),限位槽(520) 设置在板状结构的一侧,钢丝网卡入限位槽(520)内以定位钢丝网的位置。钢丝网由纵横交错的钢丝焊接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横向的钢丝卡在限位槽 (520)内。进一步的,限位槽(520)和绑扎孔(510)可设置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所列举的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 (300)的三类形式是基于产品轻量化、易加工及低成本的考虑,但不应局限于上述三类形式。实际应用过程中,在本申请提供的设计原则下,可以改变具体结构的位置、形状、尺寸等,比如改变卡接槽、限位槽、绑扎孔的位置和数量,甚至改变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与留置段(101)的连接方式。比如,留置段(101)上与第一定位件(200)或者第二定位件(300)卡接配合的部位并不局限于图示中的凸起部(103)这种形式,也可为凹槽状,只要形成卡接台阶,对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的运动起到限止即可。

  上述三类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的材质可为尼龙、纤维增强尼龙、玻璃钢、金属等,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的具体结构确定其具体材质。比如第一类和第二类结构中,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由金属板折弯得到时,可通过切割得到限位槽 (520)。在第三类结构中,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通过注塑得到时,限位槽(520)就与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一体注塑成型。

  此外,第一类和第三类结构的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安装在对拉片本体上还能到止水作用,以保证墙体的不透水性;第一类和第二类结构的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由金属板折弯得到时,还具有耐火效果。

  另一方面,如图24及图25中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支护体系,该施工支护体系基于上述的对拉片组件。施工支护体系包括依次设置的内模板 (710)、保温板(720)和外模板(730),保温板(720)与外模板(730)之间构成第一混凝土填充腔,第一混凝土填充腔内设有钢丝网(740),保温板(720) 与内模板(710)之间构成第二混凝土填充腔。如图24中所示,应用于剪力墙时,第二混凝土填充腔内设有钢筋网架(750);如图25中所示,应用于填充墙时,第二混凝土填充腔内设有钢丝网(740)。

  具体的,内模板(710)、保温板(720)和外模板(730)通过上述对拉片组件连接,对拉片组件两侧的模板连接段(102)分别与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连接,留置段(101)穿过保温板(720),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上的保温板抵靠部(400)分别抵靠在保温板(720)的两侧,钢丝网(740)与对应的第一定位件(200)或第二定位件(300)上的钢丝网连接部连接。

  为了进一步保证内模板(710)、保温板(720)及外模板(730)之间的位置稳定,尤其是防止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内倾,如图24及图25中所示,内模板(710)、保温板(720)及外模板(730)之间还设置第一加强锚栓和/或第二加强锚栓连接。

  如图26-图29中所示,其中,第一加强锚栓包括柱状的第一锚栓本体(810),第一锚栓本体(810)穿过保温板(720),第一锚栓本体(810)的两端可拆卸设置有锥形头(600),两端的锥形头(600)分别抵靠在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的内侧面,在第一锚栓本体(810)上设置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上的保温板抵靠部(400) 分别抵靠在保温板(720)的两侧,钢丝网(740)与对应的第一定位件(200) 或第二定位件(300)上的钢丝网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锚栓本体(810)为分段式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可拆卸连接的锚栓本体单元,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安装在两个不同的锚栓本体单元上。两侧的锥形头(600)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锚栓本体(810) 的两端,具体的,锥形头(600)通过在钢制螺帽外侧注塑锥形壳得到,注塑时使螺帽的一部分裸露出来,供后期使用套筒扳手拆卸锥形头(600)。

  具体的,如图26中所示,应用于剪力时,第一锚栓本体(810)通常为两段式结构,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安装在两个的锚栓本体单元上。如图29中所示,应用于填充墙时,第一锚栓本体(810)通常为三段式结构,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安装在两侧的锚栓本体单元上。

  通常,锚栓本体单元为注塑件,注塑件的端部内嵌螺钉(811)或者螺纹管以相互螺纹连接。进一步的,如图26-图29中所示的第一加强锚栓中,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与对应的锚栓本体单元通过注塑一体成型。

  如图24及图30中所示,第二加强锚栓应用于剪力墙,包括长条状的第二锚栓本体(820),第二锚栓本体(820)穿过保温板(720),第二锚栓本体(820) 的一端设置第一定位件(200),第二锚栓本体(820)的另一端伸入设置钢筋网架(750)的第二混凝土填充腔内,第一定位件(200)上的保温板抵靠部(400) 抵靠在保温板(720)侧面,钢丝网(740)与第一定位件(200)上的钢丝网连接部连接。为了增大第二加强锚栓与混凝土的复合强度,在第二加强锚栓本体 (820)上设置锯齿、凹槽或凸起。通常,第二锚栓本体(820)为注塑件。

  具体的,保温板可以为挤塑板(XPS)、石墨挤塑板(SXPS)、聚苯板(EPS)、石墨聚苯板(SEPS)、GPES板、发泡聚氨酯板(PU板)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保温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增强保温板与混凝土的结合强度,如图31中所示,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保温板(720)的表面开设有横向分布的凹槽(721)。横向分布的凹槽相较于传统的竖向凹槽,能够显著提高保温板与混凝土的结合强度。进一步的,如图32-图38中所示,凹槽(721) 包括但不限于燕尾槽、梯形槽、矩形槽、梯度槽、楔形槽、锥形槽、弧形槽。此外,保温板内外两侧表面可喷涂界面剂以增强与混凝土的结合强度。

  如图39及图42中所示,相邻的两块保温板(720)之间通过保温板连接件 (722)连接在一起,保温板连接件(722)上形成有两个背向设置的U形卡接槽(723),每个U形卡接槽(723)分别套卡在相邻的两块保温板(720)侧缘。具体的,保温板连接件(722)可由金属板切割折弯得到。

  如图39中所示,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温板连接件(722)还包括保温板固定销(724),保温板固定销(724)贯穿U形卡接槽(723)侧壁和保温板 (720)以将保温板连接件(722)和保温板(720)固定在一起,保温板固定销 (724)为金属件或注塑件,通常金属件上设置螺纹,注塑件上设置倒刺,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脱离保温板连接件(722)。如图39中所示,保温板固定销(724)为直杆体,或者如图40中所示,保温板固定销(724)为端部折弯的杆体。

  对于窗台等部位的填充墙施工支护体系中,保温板与内模板之间的混凝土填充腔间距小,而且填充腔封闭,无法振捣,为保证浇筑质量,如图41及图42 中所示,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应用于填充墙的保温板左右侧边切为斜面,使混凝土顺利流经剪力墙和填充墙的衔接处。除此之外,保温板(720)上还设置过灰孔(725),供混凝土从保温板(720)一侧流到另一侧。

  进一步的,应用于剪力墙时,对拉片组件上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上保温板抵靠部(400)之间的距离根据保温板(720)的厚度确定,第一定位件(200)上保温板抵靠部(400)与外模板(730)之间的距离根据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确定,第二定位件(300)上保温板抵靠部(400)与内模板 (710)之间的距离根据混凝土主体的厚度确定。

  应用于填充墙时,对拉片组件上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 上保温板抵靠部(400)之间的距离根据保温板(720)的厚度确定,第一定位件(200)上保温板抵靠部(400)与外模板(730)之间的距离,第二定位件(300) 上保温板抵靠部(400)与内模板(710)之间的距离根据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确定。

  再一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现浇自保温围护墙,基于上述对拉片组件,或基于上述施工支护体系。可以理解的,该围护墙由图24和图25中的施工支护体系浇注得到的墙体拆除(710)和外模板(730),并敲除对拉片组件中的模板连接段(102)后得到。具体的,围护墙包括保温板(720)和设置于保温板(720)两侧的第一混凝土层(760)和第二混凝土层(770),第一混凝土层(760)内预埋有钢丝网(740)。

  如图24中所示,对于剪力墙时,第二混凝土层(770)内预埋有钢筋网架 (750);如图25中所示,对于填充墙时,第二混凝土层(770)内预埋有钢丝网(740)。

  具体的,对拉片组件的留置段(101)穿过保温板(720),第一定位件(200) 和第二定位件(300)上的保温板抵靠部(400)分别抵靠在保温板(720)的两侧,钢丝网(740)与对应的第一定位件(200)或第二定位件(300)上的钢丝网连接部连接。

  如图43中所示,进一步的,第二混凝土层(770)内预埋有钢筋网架(750) 时,第二混凝土层(770)向保温板(720)一侧延伸浇注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承重防火带(761),每层承重防火带(761)上方的保温板(720)底部支撑于承重防火带(761)上,不仅能用于分散保温板(720)与第一混凝土层(760) 之间的作用力,防止保温板(720)受力集中发生脱落,还起到防火隔离的作用。实际施工时,最小间隔三层楼高设置一道承重防火带,预埋在承重防火带内的钢筋网架与对应楼层的楼板钢筋绑扎在一起。

  以下将对本申请提供的现浇自保温围护墙的施工方法作出简单介绍。

  现浇自保温剪力墙使用的对拉片组件中,第一定位件(200)上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和钢丝网连接部,在第二定位件(300)上只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常用的主要施工步骤如下:

  (1)将第二定位件(300)安装在对拉片本体上;

  (2)将内模板(710)拼装在钢筋网架(750)的一侧,并将安装好第二定位件(300)的对拉片本体穿过钢筋网架(750)后与内模板(710)连接;

  (3)将对拉片本体穿过保温板(720),在对拉片本体上安装第一定位件 (200),将第一加强锚栓和第二加强锚栓穿过保温板(720),使对拉片组件和加强锚栓上定位件的保温板抵靠部(400)抵靠在保温板上,第一加强锚栓 (810)端部的锥形头(600)抵靠在内模板(710)上;

  (4)将相邻两片钢丝网(740)的衔接部位叠放,使钢丝网(740)的横向和纵向钢丝与对拉片组件及加强锚栓上第一定位件(200)的绑扎孔(510)和限位槽(520)位置对应并进行连接,固定好钢丝网(740);

  (5)安装外模板(730):将对拉片组件外侧的模板连接段与外模板(730) 连接固定,第一加强锚栓(810)另一端部的锥形头(600)抵靠在外模板(730) 上;

  (6)在保温板(720)与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之间的腔体内浇筑混凝土;

  (7)混凝土凝固后,解除两侧的模板连接段(102)与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之间的连接,然后拆除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

  (8)敲除露在墙体外的模板连接段,用水泥砂浆填平拆除模板连接段时形成的凹槽,即得现浇自保温剪力墙。

  现浇自保温填充墙使用的对拉片组件中,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 (300)上均同时设置保温板抵靠部(400)和钢丝网连接部,常用的主要施工步骤如下:

  (1)将对拉片本体穿过保温板(720)后,将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安装在保温板(720)两侧的对拉片本体上,将第一加强锚栓(810) 穿过保温板(720),使对拉片组件及加强锚栓上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上的保温板抵靠部(400)抵靠在保温板(720)的两侧面;

  (2)将相邻两片钢丝网(740)的衔接部位叠放,使钢丝网(740)的横向和纵向钢丝与对拉片组件及加强锚栓上第一定位件(200)和第二定位件(300) 上的绑扎孔(510)和限位槽(520)位置对应并进行连接,完成两侧钢丝网(740) 与保温板(720)的连接;

  (3)将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通过销钉与对拉片组件的内侧和外侧模板连接段相连,使第一加强锚栓端部的锥形头(600)抵靠在内模板和外模板上;

  (4)在保温板(720)与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之间的腔体内浇筑混凝土;

  (5)混凝土凝固后,解除两侧的模板连接段(102)与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之间的连接,然后拆除内模板(710)和外模板(730);

  (6)敲除露在墙体外的模板连接段(102),用水泥砂浆填平拆除模板连接段时形成的凹槽,即得现浇自保温填充墙。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一种对拉片组件、施工支护体系及现浇自保温围护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