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建筑物> 一种实现注浆和封浆一体化操作的装置独创技术11053字

一种实现注浆和封浆一体化操作的装置

2021-03-02 23:55:41

一种实现注浆和封浆一体化操作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浆封浆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实现注浆和封浆一体化操作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土木工程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之间,一般需要通过中空的连接件进行连接,待拼装就位后,再通过连接件的注浆口将具有一定凝固强度、凝固时间的液态灌浆料通过机械设备施加压力的方式灌注到连接件的空腔内,使连接件空腔填满并封闭。最终,预制构件之间形成密实可靠的连接,实现协同受力。灌注灌浆料的过程工程上一般称为注浆。

  在注浆施工过程中,待注浆完成时,需要将注浆设备的端头——目前常见的为变直径圆柱形钢接头,从连接件的注浆口拔出,并迅速地用堵塞装置——目前常见的为锥形木塞,将注浆口堵死,防止灌注的浆体因为自重而泄露外流,这一过程工程上一般称为封浆。

  目前,一般应用于注浆的设备端头为简单的钢圆柱形式,其功能仅仅只插入连接件的注浆口,让浆体通过其中并注入连接件内,而不具备其封浆功能。导致施工过程中,注浆和封浆两个施工过程并不能实现一体化连续地操作。当注浆完成,从注浆设备端头拔出到人为将堵塞装置塞入注浆口的过程,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隙。即使是熟练的操作人员,也难以保证两个过程的间隙时间每次都足够短。这导致在封浆的过程中,已经灌入连接件内腔的灌浆料在这个时间间隙内,在自重的作用下向注浆口外流泄露。这可能导致原本已经灌注满的连接件内腔出现空隙,出现灌浆不实度,降低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性能,最终影响结构整体受力安全。

  综上所述,工程界需要一种能无缝衔接注浆和封浆的、实现注浆和封浆施工过程一体化的装置设备,解决原有施工过程中由于注浆和封浆两个施工过程转换间隙导致的灌浆料回流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实现注浆和封浆一体化操作的装置,可以在注浆施工完成后马上进行封浆施工,防止灌浆料回流,保证连接件对预制构件的稳固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实现注浆和封浆一体化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封浆管和封浆塞,

  所述外套筒前端为不封闭结构且其外径逐渐变小,所述外套筒后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外套筒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一通孔,所述封浆管安装于所述通孔内,所述外套筒顶部与所述通孔形成封闭结构,所述外套筒底部与所述通孔形成不封闭结构,所述外套筒顶部开设有一第一开槽,所述封浆管顶部设有一第二开槽,所述第一开槽连通于所述第二开槽,所述第二开槽连通于所述通孔,所述封浆塞可沿所述第一开槽经所述第二开槽进入所述封浆管内,所述封浆管内安装有一推杆。

  优选地,所述外套筒前端连接于连接件的注浆口。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的注浆口包括圆形孔和锥形孔,所述圆形孔连通于所述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变大。

  优选地,所述外套筒后端的底部设有注浆管接口,所述注浆管接口连通至所述外套筒前端。

  优选地,所述注浆管接口为弧形曲面管道且其通过注浆管道连接于注浆设备。

  优选地,所述封浆塞外径由前至后逐渐变大。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顶部设有一平面,所述第一开槽和所述第二开槽均位于所述外套筒的前端与所述平面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槽宽度等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开槽宽度等于所述封浆管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推杆包括第一推件、第二推件、第三推件、把手和连接杆,所述第一推件、所述第二推件、所述第三推件和所述把手依次设于所述连接杆上。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外套筒的第一开槽和封浆管的第二开槽将一个封浆塞按照前小后大的前后方向放置于封浆管中,然后将推杆放入封浆管中,推动推杆,使封浆塞前进到封浆管前端位置附近,待注浆完成后,迅速推动推杆,使封浆塞迅速塞入连接件的注浆口的圆形孔内,完成注浆口封堵,可以有效防止灌浆料回流,保证连接件对预制构件的稳固连接;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平剖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立面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注浆口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套筒、封浆管和注浆管接口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封浆塞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杆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的封浆塞放入封浆管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杆推动封浆塞至封浆管前端的示意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杆推动封浆塞至注浆口内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图中:

  1.外套筒

  2.封浆管

  3.注浆管接口

  4.推杆,41. 第一推件,42.第二推件,43.第三推件,44.把手,45.连接杆

  5.封浆塞

  6.注浆口,61.圆形孔,62.锥形孔

  d1为圆形孔的内径,d2为锥形孔的最大内径,d3为外套筒的最小外径,d4为外套筒的最小内径,d5为封浆管的外径,d6为封浆管的内径,d7为封浆塞的最小直径,d8为封浆塞的最大直径,d9为第一推件的直径,d10为把手的最大宽度

  l1为封浆管第二开槽前端到封浆管前端的长度,l2为封浆管第二开槽的长度,l3为封浆管第二开槽后端到封浆管后端的长度,l4为封浆塞的长度,l5为第一推件到第二推件的距离,l6为第二推件到第三推件的距离,l7为第三推件到把手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实现注浆和封浆一体化操作的装置,包括外套筒、封浆管和封浆塞,外套筒前端为不封闭结构且其外径逐渐变小,外套筒后端为封闭结构,外套筒沿其轴向方向开设有一通孔,封浆管安装于通孔内,外套筒顶部与通孔形成封闭结构,外套筒底部与通孔形成不封闭结构,即如图1所示平剖的方式,将外套筒和通孔均分成上下两部分,外套筒的上部分与通孔的上部分形成封闭结构,外套筒的下部分与通孔的下部分间形成间隙,该间隙为灌浆料的流动通道。

  外套筒顶部开设有一第一开槽,封浆管顶部设有一第二开槽,第一开槽宽度等于通孔的直径,第二开槽宽度等于封浆管的直径,第一开槽连通于第二开槽,第二开槽连通于通孔,封浆塞按照前小后大的前后方向沿第一开槽经第二开槽放入封浆管内。

  通孔的顶部设有一平面,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均位于外套筒的前端与平面间。平面的设置,便于将封浆塞更好地放入封浆管内。

  封浆管内安装有一推杆,推杆包括第一推件、第二推件、第三推件、把手和连接杆,第一推件、第二推件、第三推件和把手依次设于连接杆上。握住把手,可以推动封浆管内的封浆塞。

  外套筒后端的底部设有注浆管接口, 注浆管接口为弧形曲面管道且其通过注浆管道连接于注浆设备,注浆管接口连通至通孔前端。注浆管道和注浆管接口通过绕封装布条方式紧密固定,可以防止灌浆料漏液。注浆设备将灌浆料通过注浆管道和注浆管接口注入外套筒下部分与通孔下部分形成的流动通道中,灌浆料经流动通道进入外套筒前端。

  外套筒前端连接于连接件的注浆口,连接件的注浆口包括圆形孔和锥形孔,圆形孔连通于锥形孔,锥形孔的内径逐渐变大。外套筒前端可以插入注浆口的锥形孔内,两者相互配合。外套筒前端的灌浆料经注浆口的锥形孔慢慢进入注浆口的圆形孔内。

  如图3至图6所示,本装置各部件的参数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1. d7<d1<d8<d6<d5<d4<d3<d2;

  2. d6<d10;

  3. l4<l1;

  4. l2<l5<l3;

  5. l1+l2+l3<l5+l6+l7;

  6.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d6和d9应尽可能的接近,以保证密封性。

  如图7a、7b和7c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实现注浆和封浆一体化操作的装置的工作方法,该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注浆施工前,将注浆设备的注浆管道与注浆管接口相连,并通过绕封装布条方式紧密固定,通过外套筒的第一开槽和封浆管的第二开槽将一个封浆塞按照前小后大的前后方向放置于封浆管中,然后将推杆放入封浆管中,推动推杆,使封浆塞前进到封浆管前端位置;

  b.在第一次注浆之前,需要将注浆设备打开,让灌浆料缓慢灌满外套筒底部与通孔之间的间隙,待外套筒前端有灌浆料溢出后,再进行注浆施工;

  c.注浆施工过程中,先将外套筒外径减小的前端插入连接件的注浆口的锥形孔内,然后打开注浆设备进行灌浆料灌注;

  d.待灌浆料灌注完成后,进行封浆施工,此时暂停注浆设备,并且保持外套筒前端与连接件注浆口的相对位置不动,由操作人员用力推动推杆,使封浆塞迅速塞入连接件的注浆口的圆形孔内,完成注浆口封堵;

  e.封浆施工完成后,抽出推杆,并将外套筒从注浆口撤出,重复上述c、d步施工步骤进行其他连接件的压浆和封浆施工。

  本实用新型通过外套筒的第一开槽和封浆管的第二开槽将一个封浆塞按照前小后大的前后方向放置于封浆管中,然后将推杆放入封浆管中,推动推杆,使封浆塞前进到封浆管前端位置附近,待注浆完成后,迅速推动推杆,使封浆塞迅速塞入连接件的注浆口的圆形孔内,完成注浆口封堵,可以有效防止灌浆料回流,保证连接件对预制构件的稳固连接。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一种实现注浆和封浆一体化操作的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