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建筑物> 一种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独创技术12854字

一种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

2021-04-01 04:19:39

一种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材料周转转运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

  背景技术

  建筑结构施工时,需要利用塔吊将钢筋等施工材料由加工区运送至施工区,当材料加工区和施工区距离较远,无法使用塔吊直接运输时,需要设置材料中转区域,该中转区域位于靠近材料加工区的塔吊和靠近施工区的塔吊工作范围所重叠的区域。但是,在地下室施工阶段,内支撑梁还未拆除,由于内支撑梁会影响塔吊的吊装运输,因此无法在内支撑梁底设置转运场地;同时,由于内支撑梁上未设计栈桥板,内支撑梁上方也不能作为施工材料的转运场地。施工中存在无法顺利将施工材料由材料加工区运输到施工区的问题,影响施工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以解决施工材料无法准运至施工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转运平台的底面为矩形结构,转运平台包括:第一边角模块、第二边角模块、第一侧模块、第二侧模块和标准模块;所述第一边角模块设置在转运平台的左上角和右下角位置,所述第二边角模块设置在转运平台的左下角和右上角位置;所述第一侧模块设置在左上角第一边角模块和右上角第二边角模块之间,以及左下角第二边角模块和右下角第一边角模块之间;所述第二侧模块设置在左上角第一边角模块和左下角第二边角模之间,以及右上角第二边角模和右下角第一边角模块之间;所述标准模块设置在第一侧模块、第二侧模块所围成的安装空间内;相邻的模块之间下部设置连接角钢,上部设置模块连接板,模块连接螺栓插入模块所设置的连接孔以及对应的连接角钢、模块连接板将相邻的模块连接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进一步,所述第一边角模块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工字钢和两根槽钢连接形成的正方形框架,在所述框架的表面固定面板;在第一工字钢的上部两端垂直固定支撑角钢,在第二工字钢的上部一端垂直固定支撑角钢;支撑钢管套在支撑角钢外侧,挡板连接在相邻的支撑钢管之间,连接钢管连接在相邻支撑钢管之间。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进一步,所述第二边角模块的结构与第一边角模块相对镜像面互为镜像;所述镜像面与第一边角模块的第二工字钢腹板平行。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模块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工字钢和两根槽钢连接形成的正方形框架,在所述框架的表面固定面板;在第一工字钢的上部两端垂直固定支撑角钢;支撑钢管套在支撑角钢外侧,挡板连接在相邻的支撑钢管之间,连接钢管连接在相邻支撑钢管之间。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进一步,所述第二侧模块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工字钢和两根槽钢连接形成的正方形框架,在所述框架的表面固定面板;在第一工字钢和第二工字钢相邻的一端垂直固定支撑角钢;支撑钢管套在支撑角钢外侧,挡板连接在相邻的支撑钢管之间,连接钢管连接在相邻支撑钢管之间。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进一步,所述标准模块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工字钢和两根槽钢连接形成的正方形框架,在所述框架的表面固定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式转运平台在使用时,将其在地面组装并利用塔吊安装至内支撑梁上方,平稳的放置在内支撑梁上;将施工材料利用靠近材料加工区的塔吊运输至转运平台,使用时利用靠近施工区的塔吊将施工材料取走。一个位置施工完毕后,利用塔吊移动转运平台至另一位置进行施工,克服了无法设置转运场地和施工材料无法实现由加工区域到使用区域转运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边角模块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边角模块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框架、面板和支撑角钢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边角模块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一侧模块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侧模块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标准模块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模块之间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工字钢,2、槽钢,3、面板,4、支撑角钢,5、支撑钢管,6、挡板,7、连接钢管,8、连接孔,10、第一边角模块,20、第二边角模块,30、第一侧模块,40、第二侧模块,50、标准模块,60、连接角钢,70、模块连接螺栓,80、模块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的实施例。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转运平台的底面为矩形结构,转运平台包括:第一边角模块10、第二边角模块20、第一侧模块30、第二侧模块40和标准模块50;第一边角模块10设置在转运平台的左上角和右下角位置,第二边角模块20设置在转运平台的左下角和右上角位置;第一侧模块30设置在左上角第一边角模块10和右上角第二边角模块20之间,以及左下角第二边角模块20和右下角第一边角模块10之间;第二侧模块40设置在左上角第一边角模块10和左下角第二边角模之间,以及右上角第二边角模和右下角第一边角模块10之间;标准模块50设置在第一侧模块30、第二侧模块40所围成的安装空间内;相邻的模块之间下部设置连接角钢60,上部设置模块连接板80,模块连接螺栓70插入模块所设置的连接孔8以及对应的连接角钢60、模块连接板80将相邻的模块连接为一体。

  在一种优选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边角模块10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工字钢1和两根槽钢2连接形成的正方形框架,在框架的表面固定面板3;在第一工字钢1的上部两端垂直固定支撑角钢4,在第二工字钢1的上部一端垂直固定支撑角钢4;支撑钢管5套在支撑角钢4外侧,挡板6连接在相邻的支撑钢管5之间,连接钢管7连接在相邻支撑钢管5之间。在未设置挡板的板面边缘位置设置连接孔8,图3中每个侧边设置两个连接孔;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边角模块20的结构与第一边角模块10相对镜像面互为镜像;镜像面与第一边角模块10的第二工字钢1腹板平行。

  在一种优选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侧模块30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工字钢1和两根槽钢2连接形成的正方形框架,在框架的表面固定面板3;在第一工字钢1的上部两端垂直固定支撑角钢4;支撑钢管5套在支撑角钢4外侧,挡板6连接在相邻的支撑钢管5之间,连接钢管7连接在相邻支撑钢管5之间。在未设置挡板的板面边缘位置设置连接孔8,每个侧边设置至少两个连接孔,用于相邻模块的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侧模块40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工字钢1和两根槽钢2连接形成的正方形框架,在框架的表面固定面板3;在第一工字钢1和第二工字钢1相邻的一端垂直固定支撑角钢4;支撑钢管5套在支撑角钢4外侧,挡板6连接在相邻的支撑钢管5之间,连接钢管7连接在相邻支撑钢管5之间。在未设置挡板的板面边缘位置设置连接孔8,每个侧边设置至少两个连接孔,用于相邻模块的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标准模块50包括由两根相互平行工字钢1和两根槽钢2连接形成的正方形框架,在框架的表面固定面板3。在板面边缘位置设置连接孔8,每个侧边设置至少两个连接孔,用于相邻模块的连接。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边角模块、第二边角模块、第一侧模块、第二侧模块和标准模块的尺寸均为1.5m*1.5m,在场内场外跨区域周转都很方便。

  图9为第一边角模块和第二侧模块连接示意图,相邻的模块之间下部设置连接角钢60(设置对应连接孔的两个通孔),上部设置模块连接板80(设置对应连接孔的两个通孔),模块连接螺栓70插入模块所设置的连接孔8以及对应的连接角钢60、模块连接板80的通孔将相邻的模块连接为一体。

  在如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可移动式转运平台的底面为矩形结构,第一边角模块10设置在转运平台的左上角和右下角位置,第二边角模块20设置在转运平台的左下角和右上角位置;八个第一侧模块30设置在左上角第一边角模块10和右上角第二边角模块20之间,八个第一侧模块30设置在左下角第二边角模块20和右下角第一边角模块10之间;两个第二侧模块40设置在左上角第一边角模块10和左下角第二边角模之间,两个第二侧模块40设置在右上角第二边角模和右下角第一边角模块10之间;十六个标准模块50设置在第一侧模块30、第二侧模块40所围成的安装空间内。由于转运平台长边方向设置八个第一侧模块30,其长度尺寸更大,因此各个模块的工字钢均设置在平行于转运平台长边的方向,能够提高转运平台的强度。在转运平台短边方向,各个模块的槽钢与短边平行,能够降低整体平台工字钢的用量,做到用材与强度性能的平衡。

  利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可移动式转运平台,在使用时,将其在地面组装并利用塔吊安装至内支撑梁上方,平稳的放置在内支撑梁上;将施工材料利用靠近材料加工区的塔吊运输至转运平台,使用时利用靠近施工区的塔吊将施工材料取走。一个位置施工完毕后,利用塔吊移动转运平台至另一位置进行施工,克服了无法设置转运场地和施工材料无法实现由加工区域到使用区域转运的问题。此外,所有模块和连接构件可提前制作,当现场需要使用时调拨即可,施工速度快。同时,模块可根据内支撑梁的间距大小灵活拼装,场地利用率高。

  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用新型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

《一种内支撑梁上可移动式转运平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