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建筑物> 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及安装方法独创技术22277字

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及安装方法

2021-03-31 18:01:49

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及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住宅体系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住宅体系通常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结构制成,钢结构相较于混凝土结构具有强度较高,制造成本较低以及施工周期较短的优点,同时,所有住宅体系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一般砖混结构的住宅拆除的原材料无法再利用,而且会产生大量垃圾污染环境,而钢结构住宅的钢材可以100%回收,实现循环利用,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少,符合住宅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节能及环保的现代理念。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钢结构主要通过若干根工型钢搭建形成支撑框架,另外,可在支撑框架处加装墙板以及屋顶等建筑部件,支撑框架对墙板以及屋顶进行支撑加固,墙板及屋顶之间围设形成室内空间,墙板与屋顶在此起到对室内空间阻挡风雨的作用。在支撑框架、墙板及屋顶三者的有机结合下最终得以形成供人们居住的住宅体系。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钢结构住宅体系以其突出的优点应用广泛于临时住房中,然而,相关技术中的钢结构住宅体系仍存在安装不够便捷的缺陷,钢结构住宅体系在搭建效率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搭建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及安装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包括底座、立柱、墙板以及顶盖;所述底座用于与地基相固定,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若干个插接座;所述立柱至少为三根,所述立柱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立柱的底端设置有插口,所述立柱经由所述插口插接于所述插接座上,所述立柱的底端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立柱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插接座处的固定组件;所述墙板设置于两根相邻所述立柱之间,所述墙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立柱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供所述第一滑轨滑移连接的第一滑槽,所述墙板两侧经由两道所述第一滑轨分别嵌入两根相邻所述立柱的所述第一滑槽处,多块所述墙板依次首尾相连以围设形成室内空腔;所述顶盖沿水平方向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立柱的顶端,所述顶盖盖合于所述室内空腔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钢结构住宅体系进搭建的过程中,首先将底座固定于地基处,随即将立柱插接至插接座上,通过固定组件实现立柱的固定,得以实现立柱的固定,随后将墙板滑入两根相邻立柱的第一滑槽内,即可实现墙板的安装,最后将顶盖安装于立柱的顶端,即可实现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搭建,整个过程操作较为简便且快捷,提升了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搭建效率。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部、驱动部以及动力输入部,所述立柱上相对两侧侧壁处分别贯穿设置有与插口相连通的第一过孔,所述插接座上设置有贯穿两侧的第二过孔,当所述立柱插接于所述插接座时,所述第二过孔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过孔相对,所述固定部包括两个分别滑移连接于所述立柱的两侧的固定件,所述动力输入部用于供动力输入至所述驱动部处,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固定件相互靠近或远离,以使所述固定件活动插接于所述第一过孔以及第二过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立柱以及插接座进行相互固定时,通过启动动力输入部,使得驱动部驱使固定件相互靠近或远离,当两个固定件相互靠近直至插接于第一过孔以及第二过孔时,立柱以及插接座实现相互固定,当两个固定件相互远离直至动第一过孔以及第二过孔处抽离时,立柱与插接座之间相互松脱,此时可将立柱从插接座处取出从而实现立柱的拆卸,过程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臂、第二支臂以及第三支臂,所述第三支臂滑移连接于所述立柱上,且所述第三支臂与所述驱动部相连,所述第一支臂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过孔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驱动部相连的第三支臂在驱动部的作用下实现滑移,此时第三支臂经由第二支臂带动第三支臂移动,在第三支臂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支臂的端部可插接至第一过孔处进而伸入至第二过孔内,最终实现立柱以及插接座之间的相互固定。

  优选的,所述立柱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固定件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滑移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件通过第二滑轨在第二滑槽内的滑移实现与立柱之间的滑移连接,同时,第二滑轨与第二滑槽之间的滑移对固定件实现导向,提升了固定件移动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齿条、第二齿条以及第三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固定件上,所述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的长度方向在同一直线连线上,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转动连接于立柱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三齿条位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所述第三齿条的一侧滑移连接于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三齿条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齿条与所述动力输入部相连,所述动力输入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三齿条往复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动力输入部,动力输入部驱动第三齿条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相互滑移,并且第三齿条在移动过程中驱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互反转,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互反转的过程中,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实现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实现两个固定件之间的相互远离及靠近。

  优选的,所述动力输入部包括第三齿轮以及安装轴,所述安装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三齿轮固定于所述安装轴的一端,所述第三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三齿条背离所述立柱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安装轴,安装轴带动第三齿轮转动,在第三齿轮转动的过程中,第三齿轮驱动第三齿条运动,随着第三齿轮正向以及反向转动,第三齿条实现往复运动,结构快捷方便。

  优选的,所述立柱的顶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承台,所述承台的周缘朝向所述立柱外侧延伸,所述顶盖的底部固定于所述承台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台起到增大立柱与顶盖之间的抵接面积的作用,从减小了立柱对顶盖的压强,进而减小顶盖产生磨损的可能性,延长了顶盖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沿竖直方向贯穿竖直有若干根锚杆,所述锚杆用于嵌设于地基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锚杆起到对底座进行锚固的作用,使得底座放置于地基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安装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地基进行平整处理;

  S2:将底座放置于平整后的地基处,随即将锚杆穿设底座并固定于地基处;

  S3:将立柱底端的插口插接至插接座处;

  S4:启动固定组件使立柱与插接座之间相互固定;

  S5:将墙板沿竖直方向自上向下滑入至两根立柱之间;

  S6:将顶盖固定于立柱顶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住宅体系地装配过程快捷方便,装配步骤简洁明了。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对钢结构住宅体系进搭建的过程中,首先将底座固定于地基处,随即将立柱插接至插接座上,通过固定组件实现立柱的固定,进而得以实现立柱的固定,随后将墙板滑入两根相邻立柱的第一滑槽内,即可实现墙板的安装,最后将顶盖安装于立柱的顶端,即可实现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搭建,装配步骤简洁明了,使得装配过程快捷方便;

  2、启动动力输入部,驱动部驱使固定件相互靠近或远离,两个固定件相互靠近直至插接于第一过孔以及第二过孔内,立柱以及插接座实现相互固定,另外,两个固定件相互远离直至动从第一过孔以及第二过孔处抽离,立柱与插接座之间相互松脱,此时可将立柱从插接座处取出从而实现立柱的拆卸,立柱的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3、锚杆起到对底座进行加固的作用,使得底座放置于地基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立柱与底座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墙板与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01、插接座;1011、第二过孔;2、立柱;21、插口;22、第一过孔;23、第二滑槽;24、第三滑槽;25、第一滑槽;26、承台;3、墙板;31、第一滑轨;4、顶盖;5、固定组件;51、固定部;511、固定件;5111、第一支臂;5112、第二支臂;5113、第三支臂;51131、第二滑轨;52、驱动部;521、第一齿轮;522、第二齿轮;523、第一齿条;524、第二齿条;525、第三齿条;5251、第三滑轨;53、动力输入部;531、安装轴;532、第三齿轮;6、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参照图1,该钢结构住宅体系包括底座1、立柱2、墙板3以及顶盖4。底座1用于与地基相固定,立柱2安装于底座1顶部,墙板3安装于两根立柱2之间,若干块墙板3与若干根立柱2之间围设形成室内空间,顶盖4安装于立柱2的顶部,顶盖4盖合于室内空间的顶部,顶盖4起到对室内空间的顶部进行围设防护的作用。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呈矩形板状,底座1放置于夯平的地基表面,底座1起到对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其余部件提供承托支撑的作用,其中,为实现底座1的固定,底座1上沿竖直方向贯穿竖直有若干根锚杆6,锚杆6用于嵌设于地基处,其中,底座1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通孔,锚杆6经由通孔沿竖向穿设于底座1上,锚杆6随即插接至地基内,锚杆6对底座1进行加固,使得底座1放置于地基处时更为稳定,另外,锚杆6的具体设置数量及设置位置可依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此处不对锚杆6的具体设置数量以及安装位置作限制。

  参照图2,底座1顶部设置有若干个插接座101,在本实施例中,插接座101呈长方体状设置,插接座101呈沿竖向设置,插接座101的底端与底座1相固定,通常,插接座101与底座1之间可相互一体,插接座101用于供立柱2进行安装。其中,立柱2至少为三根,比如可以为四根、六根或者八根等,并且立柱2的数量应与插接座101相一致,以使立柱2可一一对应的安装于若干个插接座101处,在本实施例中,插接座101以及立柱2的数量均为选用为四个以作示例,其中,四个插接座101呈矩形排布。立柱2呈方杆状设置,并且立柱2沿竖直方向设置,立柱2的底端设置有插口21,插口21自外向内凹陷设置于立柱2的端面处,插口21的形状与插接座101的外缘轮廓相适配,立柱2经由插口21插接于插接座101上,此时,立柱2实现初定位,立柱2的底端设置有用于将立柱2可拆卸连接于插接座101处的固定组件5,通过固定组件5可实现插接座101与立柱2之间的相互固定,进而实现立柱2的固定安装。

  参照图2和图3,为实现立柱2的固定安装,固定组件5包括依次相连的固定部51、驱动部52以及动力输入部53,立柱2上相对两侧侧壁处分别沿水平方向贯穿设置有与插口21相连通的第一过孔22,插接座101上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贯穿两侧的第二过孔1011,当立柱2插接于插接座101时,第二过孔10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过孔22相对,其中,固定部51包括两个分别滑移连接于立柱2的两侧的固定件511,动力输入部53用于供动力输入至驱动部52处,驱动部52用于驱动两个固定件511相互靠近或远离,以使固定件511活动插接于第一过孔22以及第二过孔1011内,当两个固定件511相互靠近直至插接于第一过孔22以及第二过孔1011时,立柱2以及插接座101实现相互固定,当两个固定件511相互远离直至从第一过孔22以及第二过孔1011处抽离时,立柱2与插接座101之间相互松脱。

  具体的,参照图3和图4,固定件51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臂5111、第二支臂5112以及第三支臂51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臂5111、第二支臂5112以及第三支臂5113均呈方杆状设置,第二支臂5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臂5111的一端以及第三支臂5113的一端相固定,第一支臂5111以及第三支臂5113均位于第二支臂5112的同一侧,并且第一支臂5111与第三支臂5113相平行,第一支臂5111远离第二支臂5112的一端与第一过孔22相对。

  另外,为实现固定件511与立柱2之间的相互滑移,立柱2上设置有第二滑槽23,第二滑槽23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滑槽23的数量为两道,并且两道第二滑槽23位于立柱2一侧侧壁的左右两侧,固定件51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滑轨51131,具体的,第二滑轨51131一体连接于第三支臂5113上,并且第二滑轨51131沿着第三支臂5113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三支臂5113处,第二滑轨51131滑移连接于第二滑槽23内,如此使第三支臂5113滑移连接于立柱2上,实现固定件511与立柱2之间的相互滑移,并且第三支臂5113与驱动部52相连,驱动部52用于驱动第三支臂5113相对于立柱2实现滑移,进而实现固定件511的滑移运动,在第三支臂5113滑移过程中,与第一过孔22相对的第一支臂5111往复插接至第一过孔22以及第二过孔1011内,最终实现立柱2以及插接座101之间的相互固定以及相互松脱。

  参照图3和图4,具体的,驱动部52包括第一齿轮521、第二齿轮522、第一齿条523、第二齿条524以及第三齿条525,第一齿条523以及第二齿条524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固定件51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条523以及第二齿条524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三支臂5113的顶部位置处,第三支臂5113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以使第一齿条523以及第二齿条524的长度方向在同一直线连线上。另外,第一齿轮521以及第二齿轮522均转动连接于立柱2上,通常,第一齿轮521以及第二齿轮522可通过在立柱2处加装齿轮轴,将第一齿轮521以及第二齿轮522分别安装于齿轮轴处,以实现第一齿轮521以及第二齿轮522的转动安装,此时,第一齿轮521与第一齿条523啮合,第二齿轮522与第二齿条524啮合。

  此外,第三齿条525沿竖向设置,并且第三齿条525位于第一齿轮521与第二齿轮522之间,第三齿条525的一侧滑移连接于立柱2上,其中,为实现第三齿条525的滑移连接,可在第三齿条525的一侧表面处沿着第三齿条525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三滑轨5251,并且在立柱2的侧壁处自外向内凹陷开设第三滑槽24,第三滑槽24沿竖向设置,将第三滑轨5251滑移连接于第三滑槽24内,以实现第三齿条525的滑移连接,另外,第三齿条525上依次相连的三侧表面处分别开设有驱动齿,驱动齿与第三齿条525相一体,第三齿条525的相对两侧经由位于第三齿条525相对两侧的驱动齿分别与第一齿轮521以及第二齿轮522相啮合,第三齿条525上远离第三滑轨5251一侧的驱动齿与动力输入部53相连,动力输入部53用于驱动第三齿条525往复移动。

  其中,在第三齿条525在往复移动过程中,第三齿条525驱动第一齿轮521与第二齿轮522相互反转,在第一齿轮521与第二齿轮522相互反转的过程中,第一齿条523以及第二齿条524实现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实现两个固定件511之间的相互远离及靠近,进而使立柱2以及插接座101之间相互固定以及相互松脱。

  参照图3和图4,为控制第三齿条525往复滑移,动力输入部53包括第三齿轮532以及安装轴531,安装轴531转动连接于立柱2上,通常,可在立柱2上安装轴承座,将安装轴531转动承载于轴承座处,以实现安装轴531的转动安装,第三齿轮532安装于安装轴531的一端,并且第三齿轮532啮合于第三齿条525背离立柱2一侧的驱动齿上,通过转动安装轴531,安装轴531带动第三齿轮532转动,在第三齿轮532转动的过程中,第三齿轮532驱动第三齿条525运动,随着第三齿轮532正向以及反向转动,第三齿条525实现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三齿条53以及立柱2之间加装复位弹簧(图中未表示),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三齿条525的顶部以及第三滑槽24的顶壁处,复位弹簧对第三齿条525施加向上的牵力,使得松开安装轴531时第三齿条525可向上滑移复位。

  参照图5,当立柱2进行固定后,需要对墙板3进行安装,其中,墙板3设置于两根相邻立柱2之间,具体的,墙板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轨31,第一滑轨31沿着墙板3的侧边的长度方向一体连接于墙板3处,另外,立柱2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供第一滑轨31滑移连接的第一滑槽25,第一滑槽25以及第一滑轨31均呈T字形设置,第一滑槽25自外向内凹陷设置于立柱2朝向墙板3的一侧表面处,并且第一滑槽25的两端分别朝向立柱2的两端延伸,第一滑槽25的一端在立柱2的顶端端面处呈开口设置,墙板3的两侧经由两道第一滑轨31从第一滑槽25的顶部开口处分别嵌入两根相邻立柱2的两道第一滑槽25处,多块墙板3依次首尾相连以围设形成室内空腔。

  参照图5并结合图1,顶盖4沿水平方向可拆卸连接于立柱2的顶端,具体的,顶盖4呈板状设置,立柱2的顶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承台26,承台26沿水平方向设置,承台26与立柱2之间一体连接,承台26的周缘朝向立柱2外侧延伸,顶盖4的底部固定于承台26上,通常,可以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将顶盖4与承台26之间实现固定,如此实现顶盖4的可拆卸连接,承台26在此起到增大立柱2与顶盖4之间的抵接面积的作用,从减小了立柱2对顶盖4的压强,同时,承台26为螺钉安装提供了安装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地基进行平整处理,其中,可以采用夯实机对地基表层夯平处理;

  S2:将底座1放置于平整后的地基处,随即将锚杆6穿设底座1并固定于地基处,锚杆6采用锚杆6钻机穿过底板的通孔处最终打入地基内;

  S3:将立柱2底端的插口21插接至插接座101处,立柱2可以用起吊机进行起吊,相应的,可在立柱2处焊接吊环以便于对立柱2进行吊持作业;

  S4:启动固定组件5使立柱2与插接座101之间相互固定,在启动过程中,首先转动安装轴531,使得第三齿轮532转动,第三齿轮532驱动第三齿条525在第一齿轮521以及第二齿轮522之间滑移,此时第三齿轮532驱动第一齿轮521以及第二齿轮522相对反转,第一齿轮521驱动第一齿条523带动一第三支臂5113移动,第二齿轮522电驱动第二齿条524带动另一第三支臂5113移动,并使得两个固定件511相互靠近,此时第一支臂5111插接至第一过孔22以及第二过孔1011处,实现插接座101与立柱2之间的相互固定;

  S5:将墙板3沿竖直方向自上向下滑入至两根立柱2之间,在安装墙板3过程中,可在墙板3处安装吊环,通过吊机可将墙板3进行吊持作业,此时将第一滑轨31的端部正对第一滑槽25的顶端开口处,随即将第一滑轨31滑入至第一滑槽25内,最终实现墙板3的安装;

  S6:将顶盖4固定于立柱2顶端,可在顶盖4处安装吊环,通过吊机对顶盖4进行吊持作业,随即将顶盖4放置于若干根立柱2顶端的承台26处,最后通过螺钉将承台26与顶盖4进行相互固定,实现顶盖4的安装。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节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及安装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